贵州石漠化治理方案

合集下载

七星关区石漠化现状与治理措施

七星关区石漠化现状与治理措施

农技服务 2018,35(7):99乡村建设七星关区石漠化现状与治理措施刘强(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林业局,贵州毕节551700)[摘要]为七星关区石漠化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通过分析该地区石漠化的现状和危害,提 出以人工造林手段治理该地区石漠化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石漠化r治理;造林技术;毕节石漠化是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极其发育的自 然环境下,地表受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呈现类似荒 漠化现象的土地退化,是岩溶地区生态恶化的顶级 形态毕节地区地处滇黔桂连片岩溶地区腹地,其七星关区因所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人口发展速度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原因,导致石漠化 速度不断加快,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向七星关区石漠化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笔者对该地区石漠化状况及其危害进行概述,在此 基础上提出治理其石漠化的技术措施。

1七星关区石漠化现状概述七星关区岩溶极为发育、岩溶地貌类型多样且 分布广泛。

全区岩溶面积237 808. 00 hm2,占69.7%。

其中:潜在石漠化面积100 254. 00 hm2,占岩溶面积的42. 2%;石漠化面积90 253. 00 hm2,占岩溶面积的38. 0%;非石漠化面积47 301. 00 hm2,占岩溶面积的19.9%。

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 占有很大比例,导致七星关区成为石漠化较为严重 的区域,2008年被列为国家100个、贵州省55个石 漠化综合治理试点之一。

2石漠化的危害2.1 土地资源短缺,土地生产力下降石漠化问题实质是水土保持问题,石灰岩地区 水土流失最直接的后果水土流失,导致土层浅薄,难 于留存,土地严重退化,土地资源丧失。

随之形成的 耕地缺乏,使得经济落后地区为了生存进一步过度 开垦,而又无力进行石漠化治理,共同加速了石漠化 的发展,导致愈垦愈穷的局面。

2.2严重缺水干旱石漠化导致植被退化、消失和土壤退化,没有土 壤和植被对水分的蓄存,裸露的岩石缺乏蓄水保水 能力,水分容易渗漏,造成水资源流失、枯竭,作物生 长受旱严重,人畜饮水困难。

贵州省石漠化现状及治理研究

贵州省石漠化现状及治理研究

DOI:10.16661/ki.1672-3791.2104-5042-1010贵州省石漠化现状及治理研究①马云1 代稳1,2唐彬1(1.六盘水师范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2.六盘水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贵州六盘水 553004)摘 要:该文从石漠化的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大点)出发,分析贵州省石漠化的内涵以及现状(无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这4个方面),分析石漠化4种不同程度的具体预防措施与治理措施;在明确了贵州省各个地区石漠化程度的基础之上,结合各个地区石漠化等级的不同,分析不同等级程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状况,以期为减轻贵州省的石漠化程度一定的借鉴及意义。

关键词:石漠化 现状 防治 措施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3(a)-0253-04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trol of Rocky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MA Yun 1 DAI Wen 1,2TANG Bin 1(1.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ourist and Historical Culture College; 2.Liupanshui Culture and Tourism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 Liupanshui, Guizhou Province, 553004 China)Abstract : Based on the causes of rocky desertif ication (including natural causes and human cau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no rocky desertification, mild rocky desertification, moderate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severe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analyzes four specif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degre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each region of guizhou province, combining with the different grad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each reg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status of different grad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significance for reducing the degre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Key Words : Rocky desertification; Stastu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①基金项目:六盘水师范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编号:LPSSYKJTD201701);六盘水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LPSSYDXS18028)。

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形成原因分析

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形成原因分析

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形成原因分析摘要:贵州是全国喀斯特石漠化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达4.1091万km2,占贵州总国土总面积的23.3%,占喀斯特面积的36.3% ,可见贵州1/3 的喀斯特地区已经发生了石漠化。

针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近年的现状,对喀斯特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进行总结,进而提出相关治理措施。

关键词: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形成成因中图分类号:p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7-127-02贵州省喀斯特区位于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的核心地带,是世界上发育最完全的喀斯特连续地带。

喀斯特出露面积达13万km2,面积占到全省土地面积的73%,全省86个县市中有69个为喀斯特石山县(以喀斯特面积占国土面积30%以上作为石山县的评定标准),素有“喀斯特王国”之称,生态基础较为脆弱。

据贵州2003年资料统计,全省已有约45万人因强烈石漠化失去了安全的生存环境条件。

不断扩大的石漠化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而了解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形成的原因,保护和治理好喀斯特区域的生态环境,研究提出科学可行的石漠化防治对策与措施对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1.1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导致喀斯特石漠化发生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目前人为因素已成为石漠化发生的主要因素。

1.1.1 特定的地质及地貌贵州省碳酸盐岩总厚度达8500米,这为贵州省土地石漠化的大面积发育莫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而这些碳酸盐岩酸不溶物含量低,抗风化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估算,在贵州每形成1厘米风化土层厚度快者需要大约4000年左右,慢者需要8500多年。

由于自然土层的厚度小,土壤的抗蚀能力弱,抗蚀的年限少,极容易导致石漠化的形成。

同时由于长期经受强烈的内外营力作用,贵州的地形切割度及地面坡度都比较大。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2106);生态环境部财政预算项目“主体功能区空间优化管治技术与生态环境管理研究”石漠化是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脆弱性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的过程及结果[1],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2-3]。

石漠化通常与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并存,并伴随着人口贫困、经济与科技文化落后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的关键因素[4-5]。

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区域面积约占西南5省(区、市)总面积的38%,人口密度相当于全国的153.3%[6]。

该区域人口密度大、经济落后,加上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开垦活动,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是多年来石漠化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6-7]。

贵州省黔西南州位于《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的桂滇黔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和《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西南喀斯特土壤保持重要区的交叉重叠区域,同时也是全国扶贫攻坚11个重点区中唯一以“石漠化”名称命名的扶贫攻坚区,全州8个县(市)全部被纳入石漠化治理工程县或扶贫攻坚石漠化治理重点区域,生态区位重要[8]。

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处于持续快速发展阶段,同时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近年来,虽然在石漠化生态修复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压缩型、复合型、结构型”生态环境问题仍长期存在,突出的人地矛盾及相对落后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制约着区域可持续发展[9]。

本文以黔西南州石漠化典型区域为例,通过开展野外实地调研,结合与各相关管理部门咨询研讨、农户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石漠化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进行系统性研究,梳理黔西南州在石漠化治理方面的主要措施及成效,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效管理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岩溶地区是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

地理坐标为东经98°36′~116°05′,北纬22°01′~33°16′。

本次规划区域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的451个县(详见附表1、附图1)。

土地总面积105.45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4.99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

1、地质地貌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矿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种基本类型。

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溶蚀破坏、改造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统称岩溶地貌。

根据岩溶发育的特征,岩溶区地貌组合类型可分为:中高山岩溶山地、岩溶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岩溶峡谷、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溶丘洼地(槽谷)、以及局部分布的石林等。

2、气候岩溶区以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特征,夏季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利亚冷空气高压影响,形成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

年均气温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由8~10℃递升到20~22℃;而年均降雨量则依次由700~1000毫米递升到2000~2200毫米。

同时,岩溶区气温和降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

降雨年内、年际间变化大,导致干旱和内涝频繁发生。

3、土壤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其理化性质有别于地带性的土壤,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营养元素供给不足且不平衡,质地偏粘重,有效水分含量偏低。

由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土层薄、土层与下伏的刚性岩石直接接触,土壤易侵蚀。

4、水资源岩溶地区降雨量丰富,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000~4000立方米/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贵州省石漠化治理对策

贵州省石漠化治理对策

贵州省处于云贵高原斜坡地 带, 高差悬殊大, 大 部 分 地 区相 对 高 差 200~500 米 , 据 统 计 全 省 山 地 有 153231 平 方 公 里 , 占土 地 总 面 积 的 87 % , 丘 陵 有 17600 平 方 公 里 , 占土 地 总 面 积 的 10 % , 平 地 有 5285 平 方 公里, 占 土 地 总 面积 的 3 % . 由 于 山 高 坡 陡 , 山 地 面 积 比 重 大 ,地 表 破 碎, 平地狭小, 风化 壳较薄, 土质 松 散, 故生态脆弱, 水 土 极 易 流失 . 贵州省雨量充沛, 雨季集中, 水 土侵蚀作用强烈.森林资源总量不 足 , 分 布 不 均 匀 , 大 多 林 分结 构 单 一, 防护功能不强. (二) 人口和经济因素 随 着人 口 的增 长 和经 济 的发 展, 人们 对土 地 等自 然资 源 需求 量 不 断增 加 , 对自 然 资源 的供 给 提出 了 前 所未 有 的强 烈要 求 , 于是 对 土地 的 利 用出 现了 不合 理现 象. 由 于贵 州省 特
定 的 自然 条件 , 造 就了 山 多地 少且 狭 小的土地资源状况,农村人口比重 大, 可 用于 农 业 生 产 土 地 又 少 , 目前 又 是 全国 最贫 困 的省 份之 一 , 贫困 面
二, 贵 州省 石 漠 化 的 成 因 (一) 自然因素
积大, 群众 的 文 化 素 质 低 , 思想较为 落 后, 技 术的 吸 收, 消 化 能力 弱, 技术 提 高 的自 我实 现 能力 相当 困 难, 近利 与 久安 的措 施难 以协 调. 为 了获 取粮 食及其它生活物质以实现短期经济 效 益 ,人 们盲 目 采用 了毁 林 开荒 , 陡 坡开荒, 高山土地不合理利用, 过度 放牧, 烧土 积肥 等 无限 度的 掠 夺生 产 方 式. 这 种不 按自 然规 律利 用土 地资 源 的 行为 , 加剧 了 土地 资 源供 给能 力 的有限性和社会需求的扩张性之间 的 矛 盾, 尖 锐的 矛 盾必 然 迅速 打破 生 态平衡, 使地表植被受损, 环境遭破 坏 . 再经 过常 年 雨水 冲刷 , 土 壤侵 蚀 的剧烈作用,使得高山陡坡岩石裸 露, 土壤 存积 少而 薄. 同时 , 深沟 河谷 沙石堆积, 土地养分丧失, 生产利用 率低, 弃耕 后 , 植 被得 不 到 适 当 的 恢 复, 加剧 了环 境的 恶化 . 贵 州省 地质 成矿 条 件好 , 矿 产资 源 丰 富, 于 是在 自 筹资 金 能力 弱不 适 应 社 会经 济的 发 展的 情况 下 , 对矿 产 资源, 能源 加大 了 开采 力度 . 此举 虽

初步设计编制大纲

初步设计编制大纲

初步设计编制大纲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年度初步设计编制大纲贵州省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基本情况1.1 全县石漠化概况简述全县国土面积、岩溶面积,石漠化面积分布及强度1.2 石漠化综合治理年度项目设计方案概况简述建设目标与任务,工程总体布局与小流域布置、建设内容与工程布局等1.3 年度工程特性(表格样式附后)二、项目区的基本情况2.1 项目区基本情况简述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自然条件、石漠化现状(面积和强度等级)和特点2.2小流域概况(要求每条小流域分别描述)2.2.1 自然条件和资源简述小流域所在位置、土地总面积,海拔高程和相对高差,地质地貌;主要土壤类型(地面物质组成)及其分布状况;主要植被的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率,可供开发利用的植物种类及特色品种;降雨和光热资源等气候特征;河流、水文情况。

2.2.2社会经济情况简述小流域所属乡镇、村和自然村的情况,人口与劳动力,小流域内农村产业结构及农业生产情况。

2.2.3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其评价简述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说明各业用地数量及所占比例、耕地的坡度组成(此部分用表格和文字结合表述)2.2.4石漠化特征、成因与主导因子简述小流域面积、岩溶面积、石漠化现状与特点、导致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设计的原则和依据3.1 设计编制依据含国家和省有关文件、县石漠化规划、实施方案批复文件及各行业规程规范3.2 项目区设计的基本原则简述选择项目区的原则,可含生态优先、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典型示范、生态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因地制宜等原则,同时确保实施一条,完成一条。

(原则上按实施方案确定的实施进度作2008年作业设计)四、工程建设任务及主要建设内容4.1 年度建设目标和任务4.1.1 全县石漠化治理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整合)简述年度全县有资金来源渠道的,涉及到石漠化综合治理面上工程(含林草植被恢复、草食畜牧业、坡改梯等)的建设内容和目标(此部分用表格和文字结合表述,表格附后)。

《浅谈西南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与防治》论文

《浅谈西南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与防治》论文

浅谈西南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与防治贵州省六枝特区煤机厂子校蔡荣华 553402摘要:石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顶级形态。

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总面积已达12.96万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123.34万平方公里。

石漠化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如强烈的岩溶化过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因素;植被生长环境,又有人为原因,过度樵采;不和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乱放牧等。

主要防治措施有:(1)提高认识,加强调研。

(2)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3)科学论证,深入分析。

(4)制定规划,开展专项治理。

(5)强化科技,提高治理成效。

(6)石漠化治理和群众利益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7)完善监测体系,实施动态监测。

关键词:岩溶区;石漠化;岩溶化;综合治理0 引言我国西南岩溶区的石漠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与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起,被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环境灾害,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脆弱环境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提出“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黔桂滇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把石漠化治理提到了国家目标的高度”。

在新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更是将石漠化地区的“保护优先,适度开发”作为西南地区的工作方针,推进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整治工程。

然而,对石漠化的确切含义、特点和成因都还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石漠化形成究竟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石漠化究竟有那些危害?至今人们认识还不十分清楚,这对于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非常不利,本文拟以对石漠化的定义、分布及其成因、危害、治理措施入手进行初步的探讨,已加大人们对石漠化的认识,指导石漠化的综合治理。

1 石漠化的概念石漠化[1](Rocky desertification)即石质荒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或称“石化”、“石山化”、“岩漠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岩溶石漠化治理问题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 王明章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州 贵阳 550004) [摘要] 石漠化的形成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石漠化的治理也必须在查明石漠化区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针对岩性、地球化学背景、水资源特征以及石漠化程度,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合理地制定和实施防治工程,采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分析了石漠化现状、近10年来的治理效果,指出了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地学的角度提出了岩溶石漠化防治的建议。 [关键词] 岩溶 石漠化 治理问题 研究

1.石漠化分布特征

1.1地域分布特征 贵州省岩溶区面积12.96万km2, 石漠化面积3.25万km2,占贵州省岩溶区总面积的25.08%。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为5249.58 km2,中度石漠化面积11895.93 km2,轻度石漠化分布面积15331.22 km2。石漠化区在地域上的分布以贵州省西部为主,珠江水系的洪水河流域和长江水系乌江流域上游三岔河及六冲河河谷斜坡地带,其平面分布见图1。 石漠化分布面积列前十位的县见表1,其石漠化面积之和为11941.30 km2,占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的36.77%,多为贵州省贫困县。

表1 石漠化面积前十位县统计表 威宁 六盘水 大方 黔西 盘县 独山 安顺 兴义 织金 长顺 面积(km2) 1806 1659 1612 1505 1073 997 908 845 770 766

1.2在碳酸盐岩中的分布特征

图1 贵州省石漠化分布图 - 2 -

贵州省的石漠化均分布在碳酸盐地层中,并且在各类型碳酸盐岩中的分布比例不尽相同,纯灰岩中的石漠化面积最多,为12569.15km2,占贵州省石漠化的39%;其次是石灰岩岩夹碎屑岩,为8582.63km2,占26%;其他岩类分布相对较少(表2)。 表2 贵州省各碳酸盐岩类型中的石漠化面积一览表 (单位:km2)

岩 性 纯灰岩 石灰岩 夹碎屑岩 白云岩 灰岩、白 云岩互层 碳酸盐岩 与碎屑岩 互 层 碎屑岩夹 碳酸盐岩 合计 重度石漠化 2495.61 1039.30 459.51 1080.69 159.81 14.66 5249.58 中度石漠化 4711.24 3234.64 1714.25 1665.90 519.09 50.82 11895.93 轻度石漠化 5362.30 4308.69 2578.19 1593.70 1355.55 132.79 15331.22 合计 12569.15 8582.63 4751.95 4340.30 2034.45 198.26 32476.73

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出,轻度石漠化的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中度石漠化的比重,重度石漠化的比重最小。 在重度石漠化中,石灰岩分布区占重度石漠化总数的67.34%,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的重度石漠化占为12%,白云岩的重度石漠化为10%,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和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中的重度石漠化最少,分别占8%和7%。

1.3石漠化在岩溶地貌中的分布特征 贵州省的石漠化在不同地貌类型中分布比例各不相同(表3)。 表3 贵州省各地貌类型中石漠化面积一览表 (单位:km2)

地貌类型 峰 丛 洼 地 溶 丘 谷 地 岩 溶 山 地 垄 岗 槽 谷 岩 溶 峡 谷 岩 溶 平 原 合 计 重度石漠化 2602.74 836.44 557.15 273.02 281.62 298.60 5249.58

中度石漠化 5594.91 2849.09 1539.62 688.42 468.31 752.58 11895.93 轻度石漠化 5639.77 4460.48 2608.66 1619.65 431.40 571.27 15331.22 石漠化总计 14240.43 8146.01 4705.43 2581.09 1181.33 1622.44 32476.73 表中显示:重度石漠化在地貌上主要分布于峰丛洼地溶丘谷地和岩溶山地地区,石漠化比重分别为重度石漠化总量的49.58%、15.93%和10.61%。 - 3 -

峰丛洼地岩溶峡谷区的石漠化发生率较高,分别是41.17%和36.60%,岩溶丘陵中的石漠化发生率为22.52%,岩溶山地和岩溶槽谷中的石漠化发生率较小,分别是17.61%和15.03%。

2.贵州省石漠化演变 2.1石漠化的加剧特征 石漠化演变总体呈加剧态势,局部地区有改善。贵州省八十年代末的石漠化面积为21643.27km2,到九十年代末达到32476.73km2,石漠化面积净增10833.46km2,平均每年以744km2速度增加。增加石漠化总面积10800.09km2,位居西南八省之首。其中,石漠化严重加剧的面积为3836.18km2,轻微加剧的石漠化面积为6963.91km2(图2)。 表4 贵州省石漠化加剧严重的主要地区情况一览表 (单位:km2) 序号 县 名 严重加剧 轻微加剧 合 计 石漠化加剧程度(%)

1 钟山区 675.42 656.29 1331.71 41.63 2 大方县 426.13 614.34 1040.48 31.89 3 盘县特区 351.47 420.25 771.72 24.48 4 晴隆县 136.58 148.61 285.19 21.73 4 福泉县 56.80 218.91 275.72 16.59 5 安顺市 155.48 104.01 259.49 16.10 6 六枝特区 130.31 124.92 255.24 15.16 7 平坝县 123.17 108.52 231.69 24.35 8 三都水族自治县 75.84 118.24 194.09 16.06 9 贞丰县 90.01 73.10 163.12 19.17 10 望谟县 58.44 80.58 139.03 19.28

图2 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末石漠化面积对比0.001.102.203.304.405.506.607.708.809.9011.00万km2

八十年代末3453.63 8314.73 9874.91 103448.70 九十年代末5249.58 11895.93 15331.22 92615.24

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无石漠化 - 4 -

2.1.1 石漠化加剧的地域分布特征 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石漠化严重加剧的县市主要分布在黔西和黔中地区,以六盘水市、大方县、盘县特区、等城市(表4)为代表。这些地区,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多属于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或采矿等人为活动强烈的地区。 2.1.2石漠化加剧的岩性分布特征 石漠化的加剧明显的受地层岩性控制,在各碳酸盐岩中的分布各不相同。如图3所示,纯灰岩、灰岩与白云岩互层中的石漠化加剧比例较平均水平高,分别是10.35%、和10.25;纯白云岩及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中的石漠化加剧比例较低,分别为6.48%; 4.49%;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中的石漠化加剧比例最小,为2.48%。 2.1.3石漠化加剧的地貌特征 石漠化加剧在各地貌类型中分布亦不相同。如图4所示,峰从洼地中的石漠化加剧比例最大,为24.41%;其次是岩溶峡谷,其石漠化加剧比例达到21.24%;峰林洼地的石漠化加剧比例为11.05%;其它地貌条件下石漠化加剧的比例则低。

2.2石漠化的改善特征 通过石漠化改善情况与八十年代末石漠化现状的空间叠加分析,八十年代末的重度石漠化有166.44km2得到改善,占八十年代末石漠化面积的4.82%;中度石漠化有187.86km2得到改善,占石漠化改善总面积的27.09%;轻度石漠化有321.24km2得到改善,占石漠化改善总面积的47.55%。

图3 贵州省各碳酸盐岩类型中的石漠化加剧程度4.492.48

10.0610.256.4810.35

024681012

纯灰岩纯白云岩灰岩与白云岩互层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碎屑岩夹碳酸盐岩

(%)平均值

图4 贵州省各地貌类型中的石漠化加剧程度对比16.4421.2411.05

24.42

6.752.51

8.03

8.63

05101520

2530

岩溶槽谷岩溶山地峰丛洼地峰林洼地岩溶峡谷岩溶平原岩溶丘陵

(%)平均值 - 5 -

2.2.1石漠化改善在地域上的分布特征 主要分布黔北、黔西地区,如正安县(6.02%)、织金县(2.91%)、黔西县(2.51%)、纳雍县(1.89%)、清镇市(1.82%)、绥阳县(1.80%)、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77%)、长顺县(1.67%)、龙里县(1.41%)、德江县(1.27%)和贵定县(1.27%)。 2.2.2石漠化改善的岩性特征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和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中的石漠化改善比例高于全省的平均值,分别是0.96%、0.83%和0.65%;纯碳酸盐岩地层分布补石漠化改善比例低于全省的平均值,分别为0.46%和0.24%(图5)。

2.2.3石漠化改善的地貌特征 如图6所示,岩溶丘陵区的石漠化改善程度最大,为1.48%,石漠化改善程度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峰从洼地的石漠化改善程度低,为0.39%。

综合分析贵州省石漠化的演化: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贫困地区或采矿活动强烈的地区、地质条件上为纯碳酸盐岩特别是纯石灰岩分布区、在地貌上处峰丛洼地分布的斜坡地带、在水资源分布上为地下水深埋、地表缺水严重的岩溶区,石漠化仍继续加剧。而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间分布、地形相对平缓地区。石漠化改善程度相对较好。 3. 石漠化治理及存在的问题

3.1石漠化治理效果分析及认识 目前贵州省采用的石漠化的防治方式主要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其次配合以土地整理、以及旨在解决燃料的沼气池建设和改善人畜饮水水柜等工程建设。 但由于是石漠化的成因复杂,治理的效果总体上并不完全尽人意。通过从1986年到1999年的整治,全省石漠化改善的面积有675.54km2,仅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09%。全省有19.49%的地区石漠化得到改善,

图5 贵州省各碳酸盐岩类型中的石漠化改善程度0.650.830.960.160.240.4600.20.4

0.6

0.811.2纯灰岩纯白云岩灰岩与白云岩互层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平均值

图6 贵州省各地貌类型中的石漠化改善程度1.480.200.84

0.390.63

1.00

0.2100.2

0.40.60.811.21.41.6

岩溶槽谷岩溶山地峰丛洼地峰林洼地岩溶峡谷岩溶平原岩溶丘陵

(%)平均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