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年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及望远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整体设计对应用性知识的教学,常见采用“一构造、二原理、三使用方法〞的步骤进行直接表达的方式教学。
这种教师告知、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虽然讲解有条理,但学生很难有学习激情,实际收效差。
假设采用探究性教学,效果会有极大的不同!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程标准?认为:物理教学应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
新教材内容的选取加强了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经验和体验,注重以实验为根底,突出科学探究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走进了中学物理教学的课堂。
对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毫无疑问都要由教师实施。
把教育理念化解到课堂教学的行为之中,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
在教学内容确定的前提下,教学方法是获得优良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假设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思想,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既可学到根本知识、研究方法,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需不断地改良自身的教学行为,以期到达课程标准的目的。
采用探究式进行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视角概念,引导设计、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学生既可掌握视角、透镜应用的根本知识、根本技能,还可学习归纳总结形成概念的思想方法、设计实验的思想方法。
注重思维方法培养,激发创新思想。
一、由现象归纳总结,形成概念物理概念是对物质特性、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本质属性的反映。
物理概念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它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是浓缩的知识点。
视角、视角放大率概念的引入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典型。
二、引导思维,设计实验怎样解决看不清楚的问题?思维从问题开始,探究始于问题,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亚里士多德讲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2024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光学知识,如凸透镜成像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工作原理和应用,结合实物模型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突出放大倍数计算和成像规律等重点,强调光线传播和成像过程等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板书设计
① 物镜:凸透镜,放大实像
② 目镜:凸透镜,放大虚像
③ 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 目镜放大倍数
2. 望远镜的构造与分类:
① 折射式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
② 反射式望远镜:牛顿望远镜
③ 放大倍数:物镜焦距/目镜焦距
3. 光学成像规律:
① 凸透镜成像:实像与虚像
② 显微镜成像: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案例研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如显微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望远镜在天文观测中的作用,让学生深入了解光学仪器的实际应用。
d. 项目导向学习:设计显微镜和望远镜制作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光学成像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活动
a.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增强学习兴趣。
3.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通过实践操作,锻炼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尊重,激发社会责任感,培养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a. 显微镜的构造与工作原理:学生需理解显微镜通过物镜和目镜的配合实现物体放大的过程,掌握物像关系及放大倍数的计算。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显微镜和望远镜》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操作,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观察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光学基础知识,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有了初步了解。
但他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接触和操作经验较少,因此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分组讨论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认识和使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
2.能够正确操作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简单的观察和研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结构。
2.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正确操作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物演示法:通过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原理。
2.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和望远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显微镜和望远镜实物,以及相关的观察样本。
2.准备PPT,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3.划分实验室,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有什么了解?它们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重点讲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光学原理、目镜和物镜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每组学生先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再使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景物。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在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时遇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经验和心得。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显微镜和望远镜,还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研究事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显微镜和望远镜
三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显微镜和 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
过程方法
通过自制望远 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情感态度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结构及原理。
教学难点
视角的理解。
解决办法
实物展示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什么)
落实方式
(方法与手段)
设计意图
学生讨论,看书,自主解决问题。
了解科学史,激发热爱物理的态度
布置作业(2分)
练习册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组成 部分: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
物镜:将物体形成放大的实像
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将第一次成的像放大
2、望远镜
组成部分:物镜、目镜
物镜: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象
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将第一次成的实象放大
1、学生讨论会议生物课上是怎样使用显 微镜的。显微镜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你们知道为什么显微镜能比普通放大镜放大的 倍数大得多吗?
2、指导学生观察显微镜的构造:部分的用途。
3、小组讨论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为什么?
1、探究:取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一只手握住一个,通过两个透镜看前面的物体,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直至看清楚为止。实验时注意几个问题:①物体是变大还是变小?②把两个凸透镜位置前后交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请学生根据刚才的阅读回答问题,有不准确的地方应及时指出并补充,介绍视角概念。
5、教师介绍开普勒望远镜发明过程以及望远镜发展历史。
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便于学生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知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
阅读资料:
1609年,在荷兰的密特西波奇城里,有一家眼镜店。
有一天,眼镜店老板汉斯的孩子,悄悄地拿了几块镜片,有老花的,也有近视的,和邻居的几个孩子玩儿。
他们本来是想模仿大人,把镜片架在自己的眼睛上,可是他们的眼睛既不近视,又不老花,这些镜片对他们当然都不合适。
只有把它们靠在离眼睛比较远的地方,才能看清楚镜片后面的东西。
有一个淘气的孩子忽然想到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游戏。
他一只手拿着近视镜片,一只手拿着老花镜片,把它们一前一后地举在眼前,他透过两块镜片向远处一望,不由得又惊又喜地喊了起来:“嗨!真奇怪,礼拜堂的尖塔,突然变得这样近啦!”他的发现使得小朋友们异常兴奋。
大家又喊又叫,惊动了眼镜店的老板汉斯。
汉斯起来一看,真了不起!孩子们在游戏中竟发现了一种可以望远的透镜。
当时,荷兰正在跟西班牙打仗。
汉斯做了一架望远镜献给了荷兰皇帝,可以用它来侦察敌情,皇帝很高兴,赏了汉斯很大一笔钱。
后来,望远镜的做法传到了法国,又由法国传到意大利。
伽利略听到了这个消息,自己设计制造了一架天文望远镜,用来观察天上的星星。
人类这才打开了宇宙的大门。
荷兰的那几个小孩还发现,镜片越是凸得厉害,用它来看东西越显得大。
50多年以后,一位名叫列汶胡克的英国看门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自己磨制镜片,制造成了第一架显微镜。
这位看门人打开了一个人类从没见过的微生物世界。
少年朋友,你大概没想到吧,游戏帮助人们打开了两个世界的大门。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5.5显微镜和望远镜(附教学反思)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教学重点: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教学难点: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火柴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装片(植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方案一:大家一定知道外国有个情人节是2月14日,你们知道为什么有人把7月7日叫做中国的情人节吗?这儿有个望远镜,可以看到天上的“牛郎星”与“织女星”,今天晚上,谁想借去试着观察一下?出示望远镜模型,啊,这样简单,说不定,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每个人就都能用身边的器材自己制作一台望远镜呢?出示课题导入。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使学生带着期待步入课堂。
方案二:播放一段“探索宇宙、微生物”方面的音像资料。
①大家都知道,在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上,找到像痢疾菌、伤寒菌、艾滋病病毒、非典病毒等样本是找到抑制或杀死这些细菌或病毒的关键。
②透望天空、漫步宇宙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那么,科学上进行这些显微、远望等探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和望远镜是怎样的成像原理呢?③你们在七年级已经用过显微镜了,谁知道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属于凹透镜还是凸透镜?想不想自己制作一台显微镜呢?出示课题导入。
方案三:提问激趣,引出课题:生物课上是怎样使用显微镜的?是由哪几部分组成?你们知道为什么显微镜能比普通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得多吗?二、推进新课探究点一显微镜1.介绍显微镜的发明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
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
显微镜还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物种,有助于医生治疗疾病。
1931年,恩斯特·鲁斯卡通过研制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
这使得科学家能观察到像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
198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
2.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自制水滴显微镜。
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调节方法:学生难以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调焦方法,需要通过实验和实践进行指导。
(4)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应用: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4.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5.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实验等活动,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原理: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通过物镜和目镜的组合来观察物体的,物镜负责收集光线形成实像,目镜负责放大实像形成虚像。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显微镜和望远镜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光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显微镜和望远镜新课学习打下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答案:
1.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通过物镜和目镜的组合来观察物体的,物镜负责收集光线形成实像,目镜负责放大实像形成虚像。
2.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望远镜的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
3.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包括: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望远镜的使用步骤包括:取镜、放大、调焦、观察。
4.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生物学、医学、地质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观察细菌、细胞、天文观测等。
(2)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特点: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望远镜的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
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新人教版

5.5显微镜和望远镜1、教学目标:知道望远镜,显微镜的有关常识。
会利用透镜自制望远镜,显微镜。
对透镜的应用产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操作愿望,体会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用具:1.学生用器材:(每桌一套)凹透镜一只,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透明的塑料架一个,2.教师演示用:望远镜,显微镜(实物)。
2、教学过程:设疑自探(1)引入新课医院化验科的医生是怎样看见人体液里的细胞的?遥远太空中的星球是怎样一个个被人们所发现的?显微镜,望远镜(实物)教师演示(2)学生设疑:显微镜是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的光学仪器,望远镜是观察远方大物体所用的一种光学仪器。
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你们想知道什么请大胆提出来?(3)学生自探:显微镜作用是什么?由什么组成?望远镜作用是什么?由什么组成?请同学们围绕自探题纲独立完成解疑合探知识点一、如果我们身边有透镜,自己能不能用透镜来组成显微镜呢?如果能,哪怎么样组合呢?首先大家观察一下你身边有那些透镜,有几个?大家按照我的要求组合透镜观察物体,注意透镜的变化和每个透镜的位子!来看你们头发丝,你会有什么发现?恭喜大家,你们制造出了一个显微镜。
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小的作为物镜。
我们不可以看见远处的物体,但是我们可以看见细小得物体。
这就变成了显微镜。
(展示所做的显微镜说出作用原理,其它组给点评。
)知识点二、哪位同学用过望远镜的?用过的举手。
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介绍以一下你所知道望远镜的知识呢?如果我们身边有透镜,自己能不能用透镜来组成望远镜呢?如果能,哪怎么样组合呢?首先大家观察一下你身边有那些透镜,有几个?大家按照我的要求组合透镜观察物体,注意透镜的变化和每个透镜的位子!(展示所做的望远镜说出作用原理,其它组给点评。
)质疑再探学习本节知识你们还有哪些问题请提出来我们共解决运用拓展请你根据本节的学习内容适当编题。
板书设计:显微镜1. 作用: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难点: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器材】投影仪、投影片、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火柴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装片(植物)。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白纸上画一个小箭头,用两个火柴盒压住,在它上面放一块无色透明的塑料膜,用滴管从烧杯中吸上一些水,小心地把一个小水滴滴在塑料膜上,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们调整水滴跟桌面的距离,或滴管改变水滴的直径。
从实验中可得出小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改变水滴跟桌面的距离可得到正立放大的箭头和倒立放大的箭头。
那么如何能放大的更大?学生们再一次调整或借用其他仪器尝试。
从水滴看到一个和原来方向相反放大的箭头。
再用一只放大镜来观察水滴。
当放大镜移到一定位置,看到一个清晰的和原来方向相反的被放得很大的箭头。
人眼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时,分辨本领是有限的。
把物体移近些,可以看得清楚些,借用放大镜可以看得更清楚些,但对于太细微的结构,如生物的细胞,移得再近,用放大镜也是看不清楚的。
我们从实验中可看出用两个凸透镜可以放得更大。
利用这个原理就制成了显微镜,想了解它吗?想了解什么?
二、新课教学
1.显微镜
⑴学生看课本,结合课本图,让学生说一说显微镜的结构。
⑵结构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
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反光镜可旋转,能使反射光线从下方照射到被观察的物体上,增大物体的亮度。
⑶成像:物镜使物体成放大、实像,物距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间;目镜使物体成放大、虚像,物距在焦距之内。
⑷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
2.望远镜
约400年前在荷兰的一个小镇上,一个磨眼镜片的手艺人不经意地透过一前一后放置的两个镜片去看远处的景物时,发现这些景物近了许多。
大约1609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知道了这件事,他在研究之后,用两个凸透镜做成了一台望远镜。
他后来不断改进,用
自己的望远镜第一次发现了天上的银河并不是一片连续发光的云,而是由许多的星星组成的。
他发现月亮表面并不是平坦的。
而是有许多高低不同的环形山;发现了太阳黑子,看到了土星周围有一圈光环。
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有四颗卫星绕着木星转,很神奇是吗?想了解吧。
⑴构造
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目镜: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物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⑵原理:
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
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⑶知识拓展
望远镜有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
还有普通望远镜、军事望远镜、红外线望远镜。
我们见到的普通望远镜和军事望远镜都是双筒的,是双筒望远镜,它的两个镜筒都是拐了弯的。
在拐弯处分别安装了两个“全反射棱镜”。
这种设计一方面缩短了镜筒的长度,再者经过那两块棱镜的两次反射也能使本来倒立的像正立过来。
望远镜观看的对象在远处,无法移近,要看清楚就要尽可能多地收集远处物体发来的光,观察宇宙中的星体时更是要这样。
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
因此望远镜的物镜总是做得尽可能大,用玻璃不可能制成直径很大的透镜。
因为大块玻璃质地不均匀,会导致透镜折光不好,使看到的像有扭曲,为了消除凸透镜成像的缺点,牛顿发明了反射望远镜。
它的物镜不用凸透镜而用凹面反射镜,也使光在目镜焦点处成实像。
在地面上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时,星体发来的光在穿过大气层的时候,要被吸收一些,还要受到不规则折射的影响,因此大大影响像的质量,为改进对星体的观察,1990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一台望远镜,叫哈勃太空望远镜。
3.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区别
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都叫物镜和目镜,但有不同的地方,显微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
作用是使物体进行一次放大。
望远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像,作用是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
目镜都起放大镜的作用。
望远镜的物镜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
现代天文望远镜都是力求把物镜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三、小结
显微镜构造:①物镜原理f<u<2f ②目镜原理放大镜作用
望远镜构造:①物镜原理u>2f ②目镜原理放大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