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明代国家监控体制的奠立
第四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含答案)

第四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2021·娄底中考)在元朝98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上演着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鉴此教训,下列哪位皇帝废除丞相制度( ) A.明太祖 B.明成祖C.康熙帝 D.乾隆帝2.图一到图四是我国古代行政体系的变化,其变化反映了(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A.中央机构逐步精简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3.有学者认为,正是郑和下西洋为16—17世纪数以千计的西方传教士的直接来华作了海上交通上的准备。
传教士所带来的海外世界的新内容,也为明清中国人重新理解世界、认识海洋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A.直接导致西方列强对华的武装侵略B.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C.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D.增强了明朝与海外的贸易往来4.(2021·北部湾中考)“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与这首明朝军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霍去病北击匈奴 B.戚继光抗倭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左宗棠收复新疆5.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其中,提出“均田免赋”口号,领导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的是( )A.陈胜 B.吴广 C.黄巢 D.李自成6.(2021·绍兴中考)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颁布的章程规定,西藏的各级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共同选任,“事无大小,均应禀知驻藏大臣办理”。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标志着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驻藏大臣成为管理西藏的最高统治者D.密切了中央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7.清朝前期,出现了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
这反映出当时( )A.城市街道拥挤不堪 B.农业生产受到制约C.清朝前期商业发达 D.地方人口增长迅速8.“缩减通商口岸,由多口通商变为一口通商,并受到行商制度和海关制度的严格限制。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明朝自1368年建立以来,其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朝廷政治的发展,还深刻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明朝初期,中央统治体制主要是建立在太祖朱元璋的个人威望和权威基础上,太祖通过设立中书省、东厂、西厂等机构,对朝政进行严密控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随着明初皇帝的更替,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接任皇位,建立了后宫和内阁制度,加强皇帝的绝对权力,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明成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设立大学士、设立部丞,把军民分开,提出了“王治则”、“明君县”等治国理政的思想。
至明朝中期,由于明英宗重用宦官和外戚,导致了内阁制度的瓦解和宦官与外戚的勾结,使中央统治体制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此时,朝廷实行了“靖难之役”,对宦官和外戚进行清洗,重新确立了内阁制度,明正统皇帝还试图提高地方官员的政治素质,实行任人唯贤的政策。
到了明朝晚期,中央统治体制再次发生了变革。
在明嘉靖、万历时期,朝廷强调言官和兵部的作用,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提倡文官主政,加强官员选拔和任用的公正性,促使官员廉政自律。
明朝还试图通过“四夷考试”等措施,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控,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不断完善和优化。
从最初的太祖个人威望和权威统治,到后来的设立内阁制度和强调官员廉政自律,再到晚期的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控,明朝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篇示例:明朝建立后,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国家的政治格局,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通过一系列政治措施,确立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
他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设立了三法司和六部,以及太监宦官监察皇帝的行为,形成了尊皇精神。
研究报告明朝监察制度研究

明朝监察制度研究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明朝监察体制的组织系统及其职责,弄清楚明朝监察制度的组织机构的历史演变,机构的构成,人员的组成和每个组织机构的具体职责所在。
其次在大的方面分析了明朝监察制度的具体特点,最后再分析了下明朝监察制度日益衰败的原因。
关键词:明朝监察制度绪论中华民族有悠久的监察历史,传说在轩辕皇帝时代就有明台之议。
两千多年前秦朝改革古代的史官制度,首创由皇帝直接领导的、以御史大夫具体负责的监察制度。
自那以后,监察制度经过二千多年的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非常严密的监察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成为中华文明的制度文化中一份珍贵财富。
明朝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向君主专制政治转化的关键时期。
明在中央废除了中书省和巫相制,六部升格,各自独立,直属皇帝,同时设立内阁,以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嘉靖以后,内阁独立,成为中枢机构。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合称三司,三司鼎立,互不隶属,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皇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皇权达到了空前的膨胀。
在极端君主专制的皇权制约下,监察制度必然成为皇帝独裁的御用工具。
明代监察制度的变革主要是强化对上下百官的监察,从中央到地方,监察制度设置严密完备,监察手段运用严苛残忍,监控重叠防范森严。
明朝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
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了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赋予了更多的职能,以强化监察、服务皇权,由此开创了与众不同的监察体制明代的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是最完备的,它纵横交错,把明代所有官员,包括监察官员本身,都置于严密监控之下。
同时它对明代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包括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
本文章意在仔细梳理明朝监察制度,从而对明朝的监察制度作出一个准确的评价为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特别是检察法制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朱元璋的法制建设与社会稳定对明代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朱元璋的法制建设与社会稳定对明代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朱元璋的领导与贡献。
作为明朝的创始人,朱元璋在法制建设与社会稳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与成就。
本文将探讨朱元璋的法制建设与社会稳定对明代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朱元璋对法制建设的重视1. 法律体系的建立朱元璋重视法律的作用,并认识到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对于国家稳定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他下令编纂《大明律》和《大明令》,将过去各朝代的法律规章进行整合,并制定了适应明朝国情的法律体系。
这一法律体系为明代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2. 司法改革的推进为了确保法律的执行力和公正性,朱元璋进行了一系列的司法改革。
他设立了御史台、刑部和大理寺等机构,负责对官员和人民进行监察,严惩贪污腐败和不法行为。
这种严明的司法制度使得法律的执行更加公正,为社会稳定和法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法制建设对社会稳定的促进1. 维护社会秩序朱元璋的法制建设使得明代社会的秩序得到有效的维护。
他严惩各种犯罪行为,如盗贼、强盗等,为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
这种秩序的维护促进了社会稳定,推动了明代社会的发展。
2. 保护人民权益朱元璋的法制建设注重保护人民的权益。
他规定了土地制度,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规定了对于奴婢的保护措施,提高了低层民众的生活水平。
这些措施让人民感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增强了人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社会稳定对明代社会发展的影响1. 经济繁荣明代社会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商业和手工业蓬勃发展,交通和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明代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的法制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法律环境,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2. 文化繁盛社会的稳定也促进了明代文化的发展。
在社会和法律稳定的环境下,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朱元璋注重教育的普及,推行了多种教育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明代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朝管理制度完善

明朝管理制度完善一、明朝政治管理制度的完善1. 中央政权的建立明朝政治管理制度的核心是中央政权。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开始了对政权的整合和建设。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宰相制度,设立东厂、西厂等间谍机构,直接掌握朝政,巩固了中央政权。
此外,明朝还实行了严格的官僚体系,设立了六部,分别是吏部、兵部、礼部、工部、刑部、户部,管理了各种政务。
并且设置了东厂、西厂等监察机构,对朝廷内部和外部进行监察。
同时,地方行政也是明朝政治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明朝实行了郡县制和州府县县制,设立了巡抚、道员、知府等地方行政官员。
这些措施使得明朝政治体系逐步完善,政权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和管理。
2. 职官制度的建立明朝建立了严格的职官制度,规定了官员的任用和晋升标准。
明朝通过举孝廉、乡试、会试等考试形式选拔官员,设立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和晋升标准,使得官员能力逐步得到保证。
此外,明朝实行了巡按制度,派遣巡按官员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确保了各地政务的顺利进行。
3. 统一的法律制度为了整合社会秩序,明朝建立了一套统一的法律制度。
明初,朱元璋颁布了《大明律》,后来逐渐完善了刑律、兵律、户律、兵律等各种法律条文。
这些法律规定了官员的职责和权利,保障了社会治安和秩序,推动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明朝军事管理制度的完善1. 分防制度明朝实行了分防制度,将全国分成十四个军区,设立都督、提督等军事官员,分别管理各地的军事事务。
这样的安排使得军队分工明确,指挥得力,对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起到了巨大作用。
2. 募兵制度明朝实行了募兵制度,通过军务、镇守等方式,吸收了大批民间壮丁,组成了明朝强大的军队。
此外,明朝还规定了各地驻军的人数和装备,确保了各地安全和稳定。
三、财政管理制度的完善1. 设立户部明朝设置了户部,专门管理国家财政。
户部对财政和经济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规定了税种征收标准,确保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转。
此外,明朝还设立了各种专门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各种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论述明朝的国家治理体系

论述明朝的国家治理体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在国家治理体系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与成就。
明朝的国家治理体系包括皇权、内阁、官制、地方政府等多个方面,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来说,明朝的国家治理体系中,皇权是至关重要的。
皇帝是统治者,权力的核心所在。
明代皇帝采用了“一朝一人”制度,即一朝一位君主的统治。
皇帝对国家政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他拥有最高的决策权和领导权,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起着关键作用。
其次是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代设立了内阁,内阁由丞相、副丞相、侍郎等官员组成,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内阁在明朝的国家治理中起着枢纽作用,它是政府的核心机构,参与决策、领导政府部门的运行。
内阁与皇帝之间形成了一种协调与制衡的关系,保障了政府的正常运作。
再次是明朝的官制。
明代设立了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官员,实现了官员制度的民主化和专业化。
明朝的官员分为九品、十八科、两府(东厂、西厂)、地方官等不同等级和部门。
官员在政府中具有不同的职责和地位,有着严格的职官等级制度,保障了政府的稳定性和正规性。
最后是明朝的地方政府。
明代实行了分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省、直隶、经略、巡抚等不同级别的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在区域内承担管理、治安、税收等职责,负责维护地方的稳定和发展。
地方政府在明朝的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推动了地方社会的发展和统一。
明朝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相对完善、规范的体系,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管理能力。
皇权、内阁、官制、地方政府等多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为明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虽然明朝在后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弊端,但它在国家治理体系方面的成就仍然值得我们肯定与借鉴。
【以上所述,以本文讨论明朝的国家治理体系2000字为限】。
第二篇示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国家治理体系也是具有独特特点的。
明朝自1368年至1644年,历时276年,期间经历了明初、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整个治理体系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明代政治制度

明代政治制度明朝(1368年--1644年)历时277年,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 —1398年)于1328年10月21日生在今安徽淮河平原一个赤贫的佃农之家。
他从未经历过中国那个安定的农业社会的正常环境,直到他统治这个帝国并指导它的恢复工作。
明王朝诞生于半个世纪的扰攘纷乱中;在这个一切遭到破坏的年代,全国大部分地方的日常生活的进行日益直接诉诸于暴力。
贫苦出身的农民皇帝朱元璋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起来了统一的汉族王朝,并且不断的巩固直至整个政治体制的建立,太祖朱元璋做出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也必定使明朝政治制度有其特殊的一面,当然作为一个传统的政治制度统治的社会,仍具有以前历朝典型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皇帝与藩王的协调与冲突等等。
一、建朝伊始,制度的变迁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正式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
明朝的政治制度,仍沿元朝旧制。
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中书省下设六部,各部设尚书、侍郎。
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
中书省是"百司纲领,总率郡属。
"凡事必先"关白"丞相,然后奏闻皇帝。
行中书省总管一省民政、军政和司法。
大都督府为最高的军事机构。
朱元璋生性多疑,权力欲望极重,在统治基本稳定以后,朱元璋即发现丞相和行中书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
洪武九年(1376年),他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并把北平布政使司升为北京与南京并为两京,同时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一省民政、司法和军队。
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从四品,均无定员。
其所属机构有理问所、司狱司、仓库使、杂造局、宝泉局、织染局、军器局等部门。
布政使掌一省之政,主要责任为传布朝廷政令、考核属下官员和征收赋役。
参政、参议分守各道,掌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诸事。
布政司下又设府(直隶州)、县(州)二级地方政权,长官称知府(知州)、知县(知州)。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明朝自1368年建立以来,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体制方面,明朝初期创立了明君专制的政治体制,即地方官吏都是中央派遣,不设巡按使评理,凡是地方遇到大事没有权力的话只有请命于中央,但是至明中叶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开始设立了巡按使等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密。
在官制方面,明初设立了东厂、西厂两个特务机构,以执行中央政策为使命,但是经过朱棣改革,东厂、西厂被撤废,而设立了东阁,将秘密情报和监察职能合并,改善了中央集权程度。
明初还设立了警察局,但是后来明太祖朱棣取消了警察局,以减轻人民负担和加强地方自治。
在行政体制方面,明初实行了省县制,后来明太祖朱棣废除了道府县三级制,改为二级制,即设立省和县,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财政体制方面,明初实行均田制和民田继制,但是在朱棣改革之后,废除了民田继制,实行了官田制,加强了中央对土地的控制,增加了财政收入。
在军事体制方面,明初实行了八旗制和千户制,但是后来明太祖朱棣改革,废除了八旗制,建立了闽粤制和蓟镇制,调整了中央与地方军事力量的关系,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明朝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调整,不断向着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这些变化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示例: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经历了许多变化。
明朝建立后,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主要包括皇帝权力的加强、官僚体制的完善、地方行政体系的调整和中央集权的加强等方面。
明朝建立后,皇帝权力得到了加强。
在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削弱宗室势力和加强皇权,确立了皇帝的绝对统治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们的品秩较监察御史还低, 洪 武 二 十 四 年( !"’! 年 )定 制时, “都给事中正八品; 左、 右给事中从八品; 给事中正
# + ! 九品” 。但六部尚书、 都 御 史 这 些 属“ 九 卿 ”之 列 的 二 品
高官, 都要接受给事中的监察和驳议。顾炎武尝称: “明代 六科给事中, 掌封驳之任, 旨必下科, 其有不便, 给事中驳 正到部, 谓之科参。六部之 官 , 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 故给
在这里, 朱元璋把监控机 构 与 执 掌 国 家 军 政 最 高 权 力 的 中 书省、 都督府相提并论, 甚至强调台宪官员的作用较之辅 弼大臣、 统军将帅更为重要。 由此可见, 明代国家监控机构 自诞生之日起, 其定位就相当高。 这种定位, 又为明代实施 “以小制大” 的有效监察机制提供了合法依据。 考明代宪台长官的品 秩 , 在 洪 武 期 间 起 伏 幅 度 很 大 , 初置御史台时, “设左、 右御史大夫, 从一品; 御史中丞, 正 ,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设 二 品 。 ”洪 武 十 五 年( !"%& 年 ) 监察都御史八人, 秩正七 品 ” 。“ 十 七 年 升 都 御 史 正 二 品 ,
体制, 就是为肩负 “正纲纪” 这一历史使命而建立。 朱元璋 曾明确指出: “纪纲法度, 为治之本, 所以振纪纲、 明法度 者, 则在台宪。凡揭纪纲法度以示百司, 犹射者之有正鹄
* 由此可见, 朱元璋自身的特殊经历, 对于明代监控 也。”
体制的强化确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其二, 为了制衡明初 统 治 集 团 内 部 不 同 派 系 之 间 的 激
# " ! , 正反映 嫡系, 所谓 “马上短衣多楚客, 城中高髻半 淮 人 ”
家立三大府, 中书总政事, 都督掌军旅, 御史掌纠察。朝廷
# & ! 其后, 又着重指出: 纪纲尽系于此, 而台察之任尤清要。”
“论道经邦, 辅弼之臣; 折冲御侮, 将帅之职; 论思献纳, 侍
# ’ ! 从之任; 激浊扬清, 台察之司。此数者, 朝廷之要职也。”
# " , 监察” 。可见其监控范围相当广泛。
二
朱元璋的监察思想以 及 具 体 措 施 , 具 有 鲜 明 特 色 , 极 富创新性。他考虑问题着 重 于 宏 观 把 握 , 即全力专注于制 度建设和完善立法上。其 涵 括 范 围 相 当 广 泛 , 对诸如监察 的性质、 任务、 权力、 地位、 架构、 法例以及运作规范等等, 均有较详尽和精辟的论述 。 他“ 详 考 旧 典 , 参以时宜” , 既 承继前代成功的经验, 亦面对时代变迁而变革创新。可以 这样说, 朱元璋重视监察的 程 度 , 是超越历代封建帝王的, 其特色也是多方面的。 首 先 是 对 国 家 监 控 机 构 的 定 位 。 早 在 吴 元 年( !"#$ 年) 始建御史台时, 朱元璋 即 对 御 史 大 夫 汤 和 等 人 说 : “国
一
朱元璋所处的时代及 其 自 身 的 特 殊 经 历 , 对他的监察 思想的产生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其一,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对于元末政治腐 败、 官吏贪暴给下层人民 带 来 的 灾 难 有 着 切 肤 之 痛 。 他 亲 身参与并领导了元末农民 大 起 义 , 对于元王朝如何走向溃 灭, 更有切实的体会, 并从中吸取了应有的历史教训。因 此, 朱元璋对于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监控体制, 其认知程
$ 事实上他从元朝承袭过来的是吏治极端腐 危亡者矣。”
败的政治遗产, 官场积弊甚深, 已成痼疾, 虽经起义冲击, 亦难一朝清除,故朱元璋在立国后仍不时感叹说: “所任
% ; “此弊不革, 欲成 之人, 不才者众, 往往蹈袭胡元之弊” & 。而可行之法, 除了厉行 “重典惩贪” 的 善政, 终不可得”
" 又说: “朕向在民 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 罪之不恕。”
明代的统治长达二百 六 十 七 年 , 这在中国历代封建王 朝中并不多见,其政权的 稳 固 性 可 与 两 汉 和 盛 唐 相 媲 美 , 考其原因, 显然是与朱元 璋 在 立 国 之 初 所 奠 立 的 各 项 政 制 分不开的。关文发先生曾经指出: “千百年来, 历代政治制 度的承袭、 演变、 发展、 创新, 虽然并不排除有因人而异的 因素, 但最主要的还是因时而异。 时势变了, 政治制度就必 然会出现一番与当时时势 相 适 应 的 因 革 与 创 新 , 并在权力 分 配 上 着 眼 于 制 衡 与 均 衡 两 个 方 面 。 ”!朱 元 璋 对 政 制 的 大幅度变革, 则是因人、 因时而异两者兼而有之, 其变革的 准则, 正是在权力分配上 着 眼 于 制 衡 和 均 衡 两 个 方 面 。 在 政治机制中, 如果缺乏必要的和完善的制衡, 就必然导致 政治失控, 从而使政权陷于崩溃。 至于均衡, 其含义就是制 衡的合理化, 因为制衡失当, 同样也会走向反面。 国家监控 体制就是为了实施相应的 权 力 制 衡 和 均 衡 而 建 立 的 , 它具 有修明政治、 严肃法纪、 整饬吏治、 纠劾官邪、 封驳谏议等 功能, 不断调节国家机器的各个环节, 使之能持续正常和 有效地运转, 成为治国安民、 反腐倡廉的锐利武器。 朱元璋 正是有鉴于此, 对于监控体制的奠立着力甚深, 其中更蕴 含着相当丰富的制衡与均 衡 的 辩 证 关 系 。 因 此 , 对朱元璋 与明代国家监控体制的奠 立 作 一 考 察 , 从中总结可供借鉴 的经验教训, 在今天仍大有裨益。
# * ! 。又如六科给事中, 得直言无避, 有大政, 集阙廷预议焉”
其三, 当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时候, 中国封建社会已 经历了一千多年漫长的发 展 历 程 , 开始步入了它的末期阶 段, 社会经济结构正产生深刻的变化,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 基础上,部分地区与部分行业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 芽。尽管这种新的经济因 素 还 十 分 幼 弱 , 发展速度亦极其 缓慢, 但它毕竟显示着中国封建社会, 正沿着社会形态新大深化, 新的社会矛盾, 尤其是封建统治者与城市工 商阶层的矛盾也在凸现。 总之, 时代在变, 朱元璋亦因时应 变, 他对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所作的重大变革, 无不是围 绕着强化皇权这一政治轴心进行,而监控体制的高度强 化, 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 % ! 挟公以济私。苟或如此, 不惟负朕委任, 亦失其职守矣。”
如果说, 都御史因属二品高官, 他们拥有重大权力本 属自然; 但值得注意的是, 那些实际执行监察任务的十三 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 , 他 们 的 品 秩 最 高 不 过 正 七 品 , 但他们的监控对象与范围, 却从来不受级别的限制, 如监 察御史便拥有监察二品大员的法定权力, 其 职 责 是“ 主 察 纠内外百司之官邪, 或露章面劾, 或封章奏劾” ; “而巡按 御史则代天子巡狩, 所按藩 服 大 臣 、 府州县官诸考察, 举劾 尤专, 大事奏裁, 小事立断” ; “凡政事得失, 军民利病, 皆
# $ ! 。 总之, 为 朱元璋说过: 胡若任相, “譬之驾, 惧其偾辕也”
并成为定制。 “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 ……凡大臣奸邪、 小 人构党、 作威福乱政者, 劾。 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 劾。 凡学术不正、 上书陈言变乱成宪、 希进用者, 劾。 遇朝觐、 考 察, 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 狱 重 囚 会 鞫 于 外 朝 , 偕刑部、 大
是 由 于“ 内 之 奸 臣 乱 政 , 外之强将跋扈, 典兵者祟空名, 牧 民 者 无 善 政 …… 庶 绩 不 凝 , 四 民 失 序 …… 事 无 纪 统 , 民无 定志, 一 遇 凶 荒 而 乱 者 四 起 ”(。 其 根 源 就 在 于“ 纪 纲 不
) 国家监控 立” , 所以他强调: “建国之初, 首在正纲纪。”
# ,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在监 事中之品卑而权特重。”
察领域里实施 “以小制大” 的特色。 第二, 建 立 了 一 套“ 科 道 并 举 ” 、 “相互制衡” 、 多层 , 朱元 次、 全方位的有效监控体制。洪武十三年 ( !"%( 年) 璋藉左丞相胡惟庸案发, 对中央机构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 革, 在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职 位 后 , 又罢御史台, 将唐宋以来 的台院与察院职能合并, 于洪武十五年改置都察院。所谓 “都” , 实 含 有“ 总 领 ”之 意 , 因而都察院便成为有明一代 “主察纠 中 央 监 察 机 构 的 一 大 主 干 , 其 编 制 多 达 !!( 人 , 内外百司之官邪。……在内 两 京 刷 卷 , 巡视京营, 监临乡、 会试及武举, 巡视光禄、 仓场、 内库、 皇城、 五城。 在外巡按、 清军、 提督学校、 巡盐、 巡漕。 师行则监军纪功, 各以其事专
间, 尝见官蠹政害民, 靡所不 至 , 遂至君德不宣, 政事日坏, 弱者不能聊生, 强 者 起 而 为 盗 。 ”#朱 元 璋 这 些 话 的 着 眼 点, 显然是为了避免民间起义之再发, 以确保朱明王朝能 长治久安。所以他说: “所畏者天, 所惧者民。苟所为一有 不当, 上违天意, 下失民心, 驯至其极而天怒人怨, 未有不
江汉论坛
!""#$"%
&’
烈斗争, 也促使朱元璋采取措施, 强化国家监控体制。 应该 指出, 这种派系斗争在明朝立国前就潜伏着; 立国后由于 外部制约因素的消失, 便不可避免地激发起来。其中既有 新旧地主集团之间的矛盾 , 也有以地缘集结的不同政治派 系之间的矛盾, 还有文臣和 武 官 之 间 的 矛 盾 , 相互交织, 错 综复杂。 其中又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同以刘基为首的 浙东集团的斗争最为激烈 。 淮 西 集 团 的 代 表 人 物 , 大多与 朱元璋同乡, 又是起义初期倚重的骨干, 可说是朱元璋的
方针外, 就是尽快建立和健全国家监控体制, 使之成为一 支强有力的制衡力量, 在反腐倡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至于对元亡的历史教训, 朱元璋的认识也是深刻的。早在 即吴王位时他就对李善长、 徐达等人说: “元氏昏乱, 纪纲 不立, 主荒臣专, 威福下移, 由是法度不行, 人心涣散, 遂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