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考核方式●●●●●●●课程完成(20%)平时小测(15%)讨论(5%)期末随堂闭卷考试(60%)选择(40)简答(40)论述(20)学习通考试课程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三章:人际关系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五章:社会动机第七章:社会态度第八章:群体心理第九章:沟通心理第三章 人际关系1 人际关系概述2 人际吸引3 亲密关系4 攻击行为5 利他行为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D.A.Taylor,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衡量人际深度的参考指标。

由此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

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4个阶段。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等(Z. Rubin & S. Shenker,1978)把自我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通过了解暴露的层次,判断彼此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规则●●●●Irving Altman于1973年提出了关于自我暴露的社会渗透理论(Socialpenetration theory) 。

互惠性规范(Self-disclosure reciprocity):即自己的暴露水平与他人的暴露自我水平相对应,他人暴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暴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

1.平均法则

2.叠加法则
3.加权平均法则

(三)、社会知觉的偏差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2积极性偏差 3晕轮效应 4证实偏差(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5后视偏差
3、看看细分群体心理 从众、依从、服从,群体中的相 互作用,合作与竞争,社会认同
重点三、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
发展

孕育时期(哲学思辨期)(社会哲学阶段)
(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形成时期(经验描绘期)(社会经验阶段)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社会分析阶段)
(20世纪初 ~ )
面就行
1、自我认识: 自我概念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概念的首要成分, 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又包括自我感觉、 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区分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知,自我评 价是在这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2、自我体验 自我概念在情感方面的表现。也就是主观的 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比如,自尊心、自信心就是自我体验的 具体内容。
事件图式(脚本)
剧本(Script):指人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 是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二、 印象及印象形成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
印象(impression)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 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 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 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06态度及其改变

社会心理学06态度及其改变

2.
态度维持和改变的一些似规律性的设想: (1)要想巩固人的原有态度,尽量避免他做 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包括言语表态); 假如已经发生了这种行为,最好使他找到产 生这种行为的外部原因和充足的辩解性理由。 (2)如果要想改变人的原有态度,最好是引 发他做出与原有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包括表 态),同时防止或减少他从外部找到为这种 行为辩解的理由或原因。

(二)态度的成分与分类 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 (1)单成分说,认为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2)双成分说,认为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 (3)三成分说,认为态度包括感情(Affect)、行 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故 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以上三种说法虽有差异,但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 的基本特征。因此,人们也常以感情表现(表情) 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很多人倾向于赞成三成分说, 但应将行为的形成或改变的机制提供
了一种新的说明线索,其平衡态与不平衡态所 引发的情感体验也获得后续研究的一些支持的 论据。但人们也评论其不足之处是(1)在几 种关系中只有正负的体验方向指标,而无强度 指标,因而无法说明P在不平衡态时何以会对 某一方(如X)而不是另一方(O)采取改变 态度去恢复平衡状态。(2)人际关系和态度 的形成是一种很复杂的过程和体系,绝不会只 是个孤立的三角模式。
(二)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它们之 间存在三种情况:(1)相互一致和协调的、(2) 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3)无关的。由于认知冲突 引起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认知失调”现象。 恢复平衡途径: (1)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 (2)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个或同 时改变两者的重要性或强度; (3)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 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理由。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试题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试题
A、认知能力 B、完整的人格 C、恢复信心 D、调整他们的情绪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2.【单选题】“集体潜意识”概念是()提出来的。 A、弗洛伊德 B、霍妮 C、沙利文 D、荣格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3.【单选题】提出“宣泄说”的是( ) A、柏拉图 B、弗洛伊德 C、孔子 D、老子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4.【单选题】认知失态理论的提出者是( ) A、费斯廷格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4. 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 )年。
• A、1879 B、1897 C、1908 D、1924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F.H.奥尔波特(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的学科”。
• A、社会心理 B、社会意识 C、社会知觉 D、社会观念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6. 社会学家 C.A.艾尔乌德(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 理学为基础。 A、习惯行为 B、社会行为 C、群体心理 D、社会互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C、埃莫森 D、蒂博特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8.【单选题】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B、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C、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 D、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单选题】“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这 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
C、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有助于减少被观察者的紧张感或唐突感 D、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单选题】按照一定的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样本,将其内容分解成许多分 析单元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叫()。

第六章 态度

第六章 态度

具体态度与主观规范如何导致不同的
行为意向? 具体态度与主观规范两个变量可能是 一致的,即都是积极的,那么其行为 意向也可能是积极的。 假如其中一种变量是积极的,而另一 种变量是消极的,在此情境下,其意 向将取决于两个变量相互作用的相对 强度,即取决于其中更占优势的或重 要的那个变量。
举例:甲乙两青年都具有“吸烟能损害健 康”的信念,即他们对吸烟都持有消极的 态度,同时他们的父母都反对吸烟。 按说他们也都会有同样“不许吸烟”的主 观规范。 但甲却始终生活在一个正式与正派的工作 群体内,他和大家一样都认为“青年人不 应吸烟”。 而乙由于参加了一个非正式小群体,这里 的朋友们都认为“吸烟是时髦的”、“吸 烟显得有风度派头”等。
三、态度的特点
1.
态度的社会性与主观经验性(遗传 与态度) 2. 态度的对象性 3. 态度的稳定性 4. 态度的内在性
四、态度的功能
美国学者丹尼尔· 卡兹(D.
Katz)认为,
态度有四种功能: 1.适应(adjustment)功能。指人的态 度都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形成以后起着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
多重行动可以被看做是由许多与特殊
态度相关的单一行动的均数,是一般 态度的一般行为倾向。 既然一般态度与多重行为尺度有高度 相关,那么,了解一般态度就可以预 见一般行为倾向,或者通过多重行动 的测量也可以推断其一般态度。
与此同时,社会心理学家们通过大量
研究也得出几个原则: 1)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 2)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 3)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时间间隔越小, 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更多的一致性。
3.价值表现(value
express)功能。 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一 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 在卡兹看来,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需 要,而这种需要的满足正是通过态度 而得以实现的,通过态度表达自己的 价值观,充分显示自己的人格和对人 生意义的追求等。

社会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合理化行为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容易引起不适,必须减少这种不适方法:Direct methods:●Acquiring information;●Altering behavior;●Disregarding inconsistency.Indirect methods:自我确定(self-affirmation),人们通过把注意力放在他一个或更多的优秀品质上,来减少由愚蠢行为引起的失调痛楚。

反态度的辩护counterattitudinal advocacy举例:Less-leads-to-more effect给的越少越觉得有趣1.believe that they have a choice about performing the behavior and when they feel personallyresponsible for their choice and its negative effects;2.view the reward as a well-deserved payment, and not as a bribe.外部激励越小,态度改变程度越大。

Impact Bias影响偏差The tendency to overestimate the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our emotional reactions to future or negative events.Extreme inescapable situations often trigger a response from our brain that increases positivity and happiness.Post Decision Dissonanc决策后的认知失调eDissonance is aroused after making a decision, typically reduced by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chosen alternative and devaluing the rejected alternatives.改变对我们所选事物和未选事物的感觉,以降低我们的认知失调,在我们的主观意识中将它们在认知上分开。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六章记忆第一节记忆的基本问题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这个就是记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又可以被唤起,参与当前的活动,得到再次应用,这就是忆的过程。

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记忆。

二、记忆的种类记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最主要的几种是:(一)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这种记忆是与个人亲身的经历分不开的。

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

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它表现在记忆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

语义记忆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定。

(二)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是关于“是什么”的记忆。

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就是瞬时记忆或者感觉记忆。

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以物理特性的编码和形象编码为主,存储时间大约是0.25~2秒,容量比较大。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以声音编码为主,同时还有视觉或语义编码,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2014秋季双学位《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

社会心理学有两种偏向.其一是心理学偏向的定义,例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将社会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他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另一是社会学偏向的定义,例如,美国早期社会学家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2.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人的反应和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人行为(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以及反社会行为)、个人在群体或集群中的行为(例如从众、社会促进、社会懈怠等),以及群体或集群行为(例如群体决策、时尚、恐慌等)。

3.社会心理联结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与调控作用的心理活动。

二、简答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水平/解释水平。

第二章自我一、名词解释1.自我(self):“自我”本质上是一种根植于生理实体以及特定社会文化脉络的心理现实,它是个体在以符号为中介与他人及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并籍此习得社会生活模式的参与过程中发展出来的.2。

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3. 被洞悉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由于过高的估计别人对自己的洞悉水平而产生的被他人“看透”的错误知觉.4。

虚假共识性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5. 虚假独特性效应(false uniqueness effect):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6。

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的内容,亦即我们对于自己所抱持的各项信念,包括自己的个性或特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一、态度及其形成(一)态度的含义1.态度的定义与特征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态度的特征有:(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

态度的对象称作态度客体(attitude object)。

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是关于事物对自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它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即态度具有抗变性。

2.态度的成分与分类(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①单成分说: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代表人物:瑟斯顿、赖茨曼。

②双成分说: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

代表人物:罗森伯格。

③三成分说:态度包括感情(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代表人物:瓦格纳。

三种说法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的基本特征。

因此,感情表现即表情常被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

但不能认为态度只是由感情成分构成的,因而三成分说更加完善,但应将行为看成内隐的行为意向。

(2)态度的分类①根据态度的表现形式,卡茨和斯托特兰德把态度分为五种类型:a.与情绪、情感联系的态度;b.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c.动作定向的态度;d.知情意均衡的态度;e.自我防卫的态度。

②根据态度的内容及其关联分类。

弗格森认为,人对许多事物的态度是有关联的,它们构成了态度束,而有关联的态度束合成为态度丛,即有关一类事物的总态度。

因此,态度是有层次的系列化结构。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1.态度的功能(1)适应功能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能起到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

(2)自我防御功能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

(3)价值表现功能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一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

(4)认识或理解功能一种态度能给人提供一种作为建构世事手段的参照框架,因此它能引起意义感。

上述四种功能中,前两种功能是为实际的需要服务;后两种功能和追求自我实现相联的高层次需要有关。

2.态度的作用(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

人们对维护自身立场所持的态度会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

(2)态度影响耐力。

当对所属群体的效忠态度被激起时,人会表现出巨大能量与挫折耐力。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对学习采取认真、积极的态度,就会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学习材料。

否则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态度在学习中的过滤作用:与学习者社会态度相吻合的材料,易被掌握;而与读者的社会态度相反的材料,往往被忽视或曲解。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对工作的态度与生产效率之间并无必然的相关;但如果整个群体都较了解工作的意义,对工作有积极的态度,比持有消极态度的群体会有更高的效率。

(三)态度与行为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尔的研究给后人提出的问题:态度与行为之间可以一致,但并非都具有一致性,这种非一致性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必须进行深入研究。

2.费希本和艾赞的研究发现,可以用多重行动尺度衡量态度。

人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并非必然与单一行动保持一致,但是和多重行动有紧密的相关。

3.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原则:(1)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2)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3)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时间间隔越小,就有越多的一致性。

4.合理行动理论和行为意向模型(1)代表人物:费希本和艾赞。

(2)理论要点:①预测人们是否将采取某种行动,最好的办法是了解其意向。

②影响意向的因素有: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

两个变量如果都是积极的,那么其行为意向也可能是积极的;假如其中一种变量是积极的,而另一种变量是消极的,其行为意向将取决于两个变量相互作用的强度。

(3)评价:这个理论模型比较简单,虽有研究发现人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比上述模型更为复杂,但此理论模型有助于解释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机制问题,有助于如何通过了解意向去预测行为,以及如何把握影响意向和行为的因素去培养良好的行为意向与社会行为。

二、态度形成的理论(一)学习论学习论(leaning theory)即刺激—反应理论。

1.霍夫兰的观点态度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

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1)强化对态度形成有相当的作用。

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的赞许,它就受到了强化。

(2)模仿是通过对榜样人物形象(外部特征和态度内涵)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榜样如果是强有力的、重要的或亲近的人物,引起模仿的作用更大。

2.米德拉斯基的观点教会儿童某种态度最好的方法是在儿童面前展示范型以引起仿效,即造型,并给予强化。

3.凯尔曼的观点态度形成及变化的阶段:(1)顺从(compliance),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

(2)认同(identification),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

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

(3)内化(internalization),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做出是非判断。

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

(二)诱因论诱因论(incentive theory)把态度的形成看作是权衡各种可能情况的趋近和退避而后采取最好抉择的过程。

多种诱因的相对强度决定着人最终的态度。

1.认知反应理论(cognitive response theory)代表人物:格林沃尔德和佩蒂。

理论要点:人对沟通所作的反应是伴随着一些积极或消极思想(或者认知反应)的,而且这些思想依次决定着人们沟通的结果,即是否改变其态度。

人是积极进行信息的加工从而产生认知反应,而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2.期望—价值研究(expectancy-value approach)代表人物:爱德华。

理论要点:人在做抉择时总要对每一种情况进行评价,力图采纳达到最好效果的立场。

人们通过对预期后果的价值(value)及出现这种后果成功的可能性,即概率(probability)的估量,试图取得最大的主观效用(utility),其公式为U=V×P。

评价:这个理论把人的态度形成看成是有理性的、主动决策的过程,较学习论更为进步。

但它把人的态度形成都看成是为得失而进行考虑的表现,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

事实上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并非事事都是通过决策形成的。

(三)认知相符论认知相符理论(cognitive consistency theory)认为,人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其他观点、自身行为发生矛盾,就会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的相符和一致。

1.平衡论(balanee theory)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1)海德的P-O-X模式①理论要点海德认为,个人(P)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O)建立的关系是通过某些事件(X)形成的。

P-O-X的三角关系模式图,如图6-1所示(+表示积极态度,-表示消极态度):三角关系分为平衡态和不平衡态两类。

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或者两种是否定的而另一种是肯定的,则平衡状态存在(如abcd)。

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正一负,则存在着不平衡状态(如efgh)。

将不平衡态转化成平衡态的方法:对O劝说使其改变态度;自己改变对O或对X的态度;将不平衡三角中某两个因素转变为无关联;把不平衡三角中某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作新的归因或解释。

②评价海德的平衡论对态度的形成或改变的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说明线索,其平衡态与不平衡态所引发的情感体验也获得后续研究的一些支持的论据。

但也有不足之处:态度只有正负的体验而无强度指标,无法说明P在不平衡态时选择何种方法恢复平衡;人际关系和态度的形成是很复杂的过程和体系,不会只是个孤立的三角模式。

(2)纽科姆的A-B-X模式①理论要点在纽科姆的A-B-X模式中,A和B为两个人,X为另一件事或另一个人。

A和B会因对x的一致看法而建立友好关系,也会因对X有不一致的看法而出现紧张状态,其紧张度取决于:A喜欢E的程度;X对A或B的重要性;A和B因X而交往的频率;A和B对X的态度差异;A或B的自信程度。

为了解除这种紧张,就会采取意见沟通以调和矛盾,或者改变原有态度和中断友好关系。

②评价该理论弥补了海德理论的不足,但仍未解决人际关系与态度形成的整体关系和复杂性的问题。

2.认知失调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费斯廷格认为,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相互冲突时,人就会感受到不舒适或紧张,即认知失调,此时人们会通过态度或行为的改变减缓失调。

(1)恢复平衡的途径①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②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同时改变两者的重要性或强度;③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理由。

(2)态度维持和改变的似规律性的设想①要想巩固人的原有态度,应尽量避免使他做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假如已经发生了这种行为,最好使他找到产生这种行为的外部原因和充足的辩解性理由。

②如果要想改变人的原有态度,应该引发他做出与原有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同时防止或减少他从外部找到为这种行为辩解的理由或原因。

(3)评价认知失调论的方法设计巧妙并且严谨,总体理论从一种认知角度探索了态度维持与改变的机制,且可以对态度变化的原因做出局部的解释。

然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还有许多更深层、更复杂的社会原因与理性原因,光凭一种内部认知方面的动力倾向性的理论是无法完全对其进行解释的。

三、态度的改变(一)态度改变的含义态度的改变是指人在对事物已有态度的基础上发生一定的变化。

分为两种:1.一致性的改变,指态度的方向不变而仅仅改变原有强度,即量变。

2.不一致的改变,指以性质相反的新态度取代原有的态度,即方向性的改变(质变)。

通常所谓态度改变更多是指方向性的转变。

态度的形成与态度的改变、态度的量变与质变之间是存在辩证关系的。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与模式霍夫兰和贾尼斯提出了态度改变的“劝说情境的模式”,如图6-2所示:1.恢复平衡的方法态度的改变是由于一个人的原有态度与外部存在差异造成的。

这种差异会引起内心冲突,或称不协调、不平衡、不一致。

而人恢复心理平衡的协调方式有:(1)接受外来影响,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

(2)采取各种办法去否定或抵制外部影响,以维持原有态度。

①贬损信源:通过贬低或损坏影响者的声誉来表明信息不可靠或降低劝说信息的价值,从而加以拒绝。

②歪曲信息:同化作用——有意无意地或断章取义地将对方某些实质上不同于己的论点看作是和自己的看法相近或相同的论点;反向或逆反作用——把对方的论点故意夸大到极端,使其失去可靠性甚至变得荒唐可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