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治本伤寒论(日本早稻田大学藏)
日本汉方医学与《伤寒论》的渊源关系之探讨

日本汉方医学与《伤寒论》的渊源关系之探讨殷婉莹2020年初,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严重地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健康。
而在本次疫情中,中医所发挥的作用,令世人瞩目。
在同样遭受疫情之灾的日本,是否也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目前尚未知晓。
日本自近代以来一直深受西方影响,其医疗水平也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不过,善于兼收并蓄的日本至今仍然保留着汉方医学;药店里的汉方药十分常见,街头也有针灸理疗的诊所。
可以说,汉方医学在日本医学领域内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那么日本汉方医学与我们的中医到底有何关联?如今的日本汉方医学与我们今日的中医又有哪些不同?今天就此课题,来谈谈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医的渊源关系。
说起汉方医学,范围或许过于宽泛。
在日语中汉方医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中国的传统医学;二是指在中医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日本汉方医学。
今天所介绍的是后者。
说起日本汉方医学,首先要从中医的传入谈起。
早在公元七、八世纪,日本的《大宝律令》“医疾令”中,就有关于培养、任免医护人员及种植、培养草药的相关记载。
此外,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大量医药典籍,部分地收录于《新撰姓氏录》1之中,可以说汉方医学与中医本是同宗同源。
然而,为何如今却并不能将二者相其并论呢?这主要因为中医传入日本后,历经几代学术流派的演绎,汉方医学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学术理论和医护理念。
而这一改变的发端就是曲直濑道三2的《启迪集》。
《启迪集》是将李朱医学的复杂理论进行简化,整理出了日本人易患疾病的治疗用药,并汇集成册。
而曲直濑道三的医学经后人整理流传,遂成为主流医学。
室町时代末期至江户时代,这一流派被称为“后世方”。
江户时代中叶,日本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提倡古学之风,医学界的学者们也开始探寻、追溯至《伤寒论》。
这本书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的医学名著。
可能有些读者不禁产生疑惑,所谓《伤寒论》,不就是《伤寒杂病论》吗?其实,原著的《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将其中的外感热病内容归结为《伤寒论》,而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版本源流概述

2020年4月第7期综 述《伤寒论》版本源流概述钱新艳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9【摘要】《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传世之作,对于中医学的价值不言而喻。
但由于年代久远,其版本众多,内容差异也较大,给初学者带来许多困惑。
本文试图从历史朝代入手,梳理《伤寒论》主要版本的流传情况,阐明文献价值,提出争议存疑,使研究者重视《伤寒论》的版本考证。
【关键词】伤寒论;版本;流传[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07-0201-021 《伤寒杂病论》的原貌及晋、六朝、隋时的流传 情况汉代还未发明印刷术,据前人考证,张仲景写成此书大约在建安七至八年(公元202—203年),《伤寒论》“序”中也表明此书于建安十年前完成。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经过兵火洗劫,至三国时此书已散佚不全。
直至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仲景残卷,辑录了一部分内容收在《脉经》里。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在其所著的《针灸甲乙经》序中载:“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
”《新唐书》载:“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
”据史料记载,王叔和确实整理过仲景原书残卷,但经过晋怀帝永嘉之乱,他编著的原书也已亡失,只有在《脉经》中可以看到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收录了《伤寒杂病论》的文字及原书的处方。
如《脉经》卷七,可以发现保留的《伤寒论》的内容,其编排体例以各种治疗方法的“可”与“不可”为篇目。
两汉最通行的治病方法就是以“可”与“不可”来决定诊疗,当时,没有以三阳三阴理论和方法辨证施治的[1]。
就今存史料观之,两汉无三阴三阳文字之记录。
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伤寒杂病论》最早的传本。
到了六朝时期,目录学著作《七录》载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但《七录》此书今佚,只是从据《七录》编成的《隋志·梁七录》中看到的。
据传为六朝传本的有淳化本《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
康平本《伤寒论》注文功用类析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太阳病,当恶寒发 热,今自汗 出,反 不 恶 寒 发 热,关 上 脉 细 数 者,以 医 吐之过也。”其 中“关 上 ”二 字 康 平 本 为 旁 注。 详 细 指出“脉细数者”的部位是“关上”。
注文有助分析句读例
康平本的注文或有助于分析经文句读。 《辨痉湿暍脉证并治第六》: “二阳并病,太阳初 得病时,发 其 汗,汗 先 出 不 彻,因 转 属 阳 明,续 自 微 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 逆,如此可 小 发 汗。 设 面 色 缘 缘 正 赤 者,阳 气 怫 郁 在表,当解之熏之。”通行宋本断句如是。但康平本 “在表,当解之熏之”七字作旁注,据此,原文当断作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 转属阳明,续 自 微 汗 出,不 恶 寒。 若 太 阳 病 证 不 罢 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 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康平本的注文或注明疾病的发展趋势。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 “太阳病,下之,其 脉促,不结 胸 者,此 为 欲 解 也。”康 平 本“此 为 欲 解 也”五字作旁注,说明太阳病误下后的预后。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八》: “脉 但 浮,无 余 症 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康平本 “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十字作夹注,是对阳明
注文以释病机例
注文以示预后例
康平本的注文或注明症状的病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 “病如桂枝证,头不 痛,项不强,寸 脉 微 浮,胸 中 痞 硬,气 上 冲 喉 咽 不 得 息者,此为 胸 有 寒 也,当 吐 之,宜 瓜 蒂 散。”康 平 本 “此为胸有寒也”六字作旁注,从医理上解释了“病 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 上冲喉咽不得息者”的病机。
日本安政本《伤寒论》的流传

日本安政本《伤寒论》的流传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2月14日□钱超尘北京中医药大学明末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江苏常熟赵开美(1563年-1624年)据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小字本《伤寒论》翻刻,逼真原貌,谓之宋版《伤寒论》,所据底本旋即亡佚,今称之宋本《伤寒论》即明赵开美本也。
业内人士皆将赵开美本称为宋本,本文沿用成例,亦称赵开美本称为宋本。
宋本原刻今存五部,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各藏一部,皆为国宝。
日本枫山秘府红叶山房亦藏宋版《伤寒论》一部,经笔者详考,红叶山房藏本系据赵开美初刻本翻刻,校勘草率,讹字较多,时有墨钉,阙少后序,与我国所藏赵开美原刻本绝非同一版次刻本。
日本安政三年(1856年)堀川济以红叶山房本为底本翻刻,通称安政本《伤寒论》,是江户时期(1603年-1868年)所有翻刻宋版《伤寒论》最佳本。
安政本不但改正红叶山房本大量讹字,墨钉补以文字,而且对宋本个别讹字亦予勘正。
宋本卷七《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392条:“伤寒阴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花一作月多年)”。
句中“月多”是讹字。
字书有“月多”字,义为致密或肉肥美,均与此条文义无关。
安政本剜改为“眵”字,极是。
宋本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子目》第261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蘖皮汤主之。
第四十三。
”“蘖”(nìe年)字形讹(按:子目误而正文不误年),当作“蘗”,安政本改为“蘗”字。
安政本以理校法校此两字。
日本安政本刊行后很快传入我国,对我国伤寒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简言之,清末大藏书家徐坊(1864年-1916年),字梧生,又字矩庵,他曾读过安政本。
徐矩庵藏书之富,与江苏常熟铁琴铜剑楼瞿镛(1794年-1840年)、山东聊城杨以增海源阁齐驱并驾。
徐坊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本卷首写有题记:“《伤寒论》世无善本,余所藏治平官刻大字影写本而外,唯此赵清常本耳。
收藏中医古籍的日本图书馆(七)——早稻田大学

早稻田大学图书馆 中排列有若干个特色数据库 , 如
日本著名小说《 源氏物语》 库、 中国民间信仰与庶民 文艺、 近代 日本和早 稻 田 ( 以文 学资 料 为核心 ) 、 图书
馆 目录中 的 日本历史 、 江户文学 目录 、 兰学 目录 、 大 隈
重信( 大学的创立者) 生平 , 可 以看到文学资料为核 心, 重视学校历史传承是图书馆的鲜明特色。 富有宏伟气魄的古籍数据库全部公开 早 稻 田大 学 图 书馆 除设 置 有 一 般 的藏 书检 索
世 界 中西 医结 合杂 志 2 0 1 4年 第 9卷 第 2期
Wo r l d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n d We s t e r n M e d i c i n e 2 0 1 4, V o 1 . 9, N o . 2
置有 说 明文 字 , 在“ 使 用 须 知 ”中提 出 了 注 意 事 项 , 提 醒读 者如 果 只是 将 古 籍 数 据 库 书 影 响 用 于 教 学
m 1 ) , 这是将 所有 馆藏 古 籍 全部 数 字化 的 巨大 工程 , 收 藏资料 总数 约 3 0万 册 , 包 含 有 日本 国宝 2件 、 重 要 文化财 5件 。在许 多 图书馆还 将古 籍严格 管理 收 藏、 并收取 价格 不 菲 的 阅读 费 、 拍 照 费用 时 , 早 稻 田
・
海外 中医药书馆 ( 七)
— —
早稻 田大学
梁永 宣 【 中图分类号】R 2— 0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3 — 6 6 1 3 ( 2 0 1 4 ) 0 2 — 0 1 9 6 — 0 2
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

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
钱超尘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06(26)11
【摘要】20世纪有四部《伤寒论》翻刻本、影印本或排印本在中医界有较大影响,它们是1912年武昌医馆翻刻本、1923年恽铁樵影印本、1955年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排印本。
这四部书均称据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而翻刻、影印或排印。
考证后认为:武昌医馆本是柯继文依照杨守敬提供的“影钞本”翻刻的;恽铁樵本是以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本为底本削去返点符号而影印者;《新辑宋本伤寒论》源于恽铁樵本;《伤寒论译释》本亦以恽铁樵本为底本。
【总页数】4页(P1-4)
【关键词】《伤寒论》武昌医馆翻刻本;《伤寒论》恽铁樵影印本;《新辑宋本伤寒论》;《伤寒论译释》
【作者】钱超尘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相关文献】
1.吉川英治《三国志》底本问题考究——兼考《通俗三国志》的底本问题 [J], 武鹏;高文汉
2.《水浒传》的底本在哪里——从“史进的消失”寻找《水浒传》的叙述底本 [J], 张一骢
3.关于我国明末《伊索寓言》中译之底本的思考--以日译本的底本研究为线索 [J], 刘绍晨
4.北宋校定《伤寒论》所据底本考 [J], 钱超尘
5.《伤寒论》清浆水揭秘 [J], 赵体浩;刘世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康平本伤寒论真伪我见

康平本伤寒论真伪我见康平本《伤寒论》真伪我见康平本《伤寒论》是众多中医学经典之一,《伤寒论》被称为中医学的圣经,对于研究和理解中医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然而,关于康平本《伤寒论》的真伪问题一直以来争议不断。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个人对于康平本《伤寒论》真伪的见解。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康平本《伤寒论》。
康平本是中医古籍《伤寒论》的一个版本,信手拈来,雅俗共赏。
很多中医爱好者对于这本较为陌生,但康平本确实存在,并且与其他版本有所不同。
康平本对于《伤寒论》的诠释运用了更多的临证经验和个人理解,使得康平本《伤寒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
然而,康平本《伤寒论》真伪问题引发了很多争议。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康平本经过专家认可,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他们认为康平本《伤寒论》的诠释更贴近实际临床,更能指导中医实践。
另一方面,批评者则认为康平本是后人的改编或伪作,与历史文献不符。
他们指出康平本对于原文的篡改和增删,丧失了《伤寒论》的原意和学术价值。
对于康平本《伤寒论》的真伪问题,我个人倾向于保持审慎的态度。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康平本是一个单独的版本,与传统的《伤寒论》有所不同。
这并不意味着康平本就是错误的,它可能是后人根据实际经验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的结果。
其次,康平本作为一个独立的版本,对于研究中医学的历史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各个版本来深入理解《伤寒论》。
最后,无论康平本是否真正属于《伤寒论》的篇章,我们应该将其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对象,进行探讨和讨论。
在探讨康平本《伤寒论》真伪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防范对于古籍的滥用和伪造。
古籍是中医学宝贵的遗产,它们记录了中医学的发展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但是,一些不良商人或机构利用古籍的神秘性和影响力来进行不正当的活动,如伪造和贩卖假冒古籍。
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通过学术严谨的研究和鉴定来识别真伪。
综上所述,康平本《伤寒论》的真伪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学术话题。
《伤寒杂病论》诸版本略考

一、《金匮玉函要略方》、淳化本、宋本、康治本、康平本北宋林亿等校正《伤寒论》,以淳化本为底本。
淳化本与《金匮玉函要略方》、《千金翼方》不同,避杨坚讳,改“坚”为“硬”、“鞕”。
《金匮玉函要略方》是秘阁中发现的蠹简,随代早就不用竹简了,此简至少是南北朝之物,所以自然就不避讳。
《千金翼方》中的伤寒论应该是孙思邈后来从南方得到的秘本,隋朝统一南方的时间短,可能这段时间没有翻钞,也就没避讳。
林亿等校出了宋版《伤寒论》,将《金匮玉函要略方》中剩下的内容编为一书,也就是宋版《金匮要略》。
《金匮玉函要略方》除去《金匮要略》剩下的内容,就是《金匮玉函经》。
宋本《伤寒论》中的前四篇和最后八篇,《金匮玉函经》没有篇目,必然是来自淳化本。
由于当初《金匮玉函要略方》还是竹简钞本,为了节省篇幅会尽可能舍弃非原创的内容,到了纸本时代才逐渐加入后学增溢者。
《金匮玉函要略方》前论后方,也是为了节省篇幅,方随论附也是纸本时代的产物。
总之,源自《金匮玉函要略方》的今传《金匮玉函经》和宋本《金匮要略》才是最古老的版本。
至于康治本,只是一种简短的节抄本,其中也是用“硬”、“鞕”。
康平本《伤寒论》虽然也用“硬”、“鞕”,但却是货真价实的唐钞本。
宋本《伤寒论》的太阳病上中下三篇,《金匮玉函经》太阳病只有上下两篇,中篇分入上下篇,于是就只有辨太阳病上下两篇。
康平本是将《辨痉湿暍病脉症》作为太阳病第一篇,将宋本太阳病上中篇合为太阳病第二篇,太阳病下篇则名之为太阳病结胸篇。
这种编排在所有版本中是独一无二的。
康平本无张仲景序,无无脉法两篇,无宋本《伤寒论》最后八篇。
可见它是一种相当古老的版本。
只是在传抄的过程中经过随代避讳改字,然后日本遣唐使钞录回去。
二、浏阳本(湘古本)和白云阁本(桂林古本)浏阳本是在宋本《伤寒论》基础上增溢而成,没有金匮杂病部分,应该叫《伤寒论》更确切。
浏阳本最“伟大”的成就是,增加了“暑热温湿燥”五篇。
应该是作者有感于温病学的成就,志在为圣人拾遗补阙,故仿经方用药风格作此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