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版中国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doc
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的硝烟已经平息,但民族精神却深刻在中华民族的骨子里。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这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在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充分体现,并不断升华。
一团结统一,一致对外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宛平县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中国进入全国性抗战。
在这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指出“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国同胞团结一心,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
战争爆发后,中华儿女团结统一,奋起抗敌。
一方面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达成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站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另一方面,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站线,投入全民族抗战。
中国的各阶级,各阶层,各种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
民族工商业者踊跃为前线捐赠钱物,把工厂迁往大后方;中国的农民阶级积极参军,献粮,组织自卫武装,想尽种种方法为抗战奉献力量;工人阶级建立工人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还举行反日大罢工,积极募捐、献金;海外华侨捐赠了大量战略物资,同时在海外开展抗战或回国投身抗战;此外知识分子和青年爱国学生也英勇地站在了时代前列,在民族危急关头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或以笔代枪或弃笔从戎投入抗战。
二英勇无畏,不怕牺牲战争爆发时,日本是亚洲头号强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先进的军事武器;中国则被世人称为“东亚病夫”,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与日本差距甚远。
抗日战争期间的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期间的民族精神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它持续了八年之久,期间,全国各族人民上下一心,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魄和团结力。
一、团结和磨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是至关重要的。
全国各地人民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各族民众团结一心,将防线筑得越来越坚固,给日本侵略者带来了无法逾越的障碍。
在战场上,不计一切个人得失,勇往直前;在后方,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战争中,筹措资金和物资,支援军队。
这种众志成城的氛围,让人们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此外,抗日战争期间,困难与挑战也锤炼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毅力。
长期的战争让人们不断面对疾病、伤痛和死亡的威胁。
但是,民族精神让人们千方百计抵抗敌人,凭借自己的决心和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最终,在中华民族的集体努力下,打败侵略者,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二、坚毅和不屈抗日战争期间,民族精神的另一面是坚毅和不屈。
在日军的进攻下,中国各族人民深受惨痛的打击。
敌人的烧杀抢掠,让人们的生活陷入极度的困境中。
但是,面对这一切,民族精神让中国人民坚不可摧,拒绝屈服于日本侵略者的压力。
在每个角落,人们都在努力抵抗,摆脱外敌的压迫。
军队英勇作战,民众坚守防线,绝不被侵略者摧毁。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民族精神仍然支持着人们前进。
三、信仰和韧性抗日战争期间,信仰和韧性是中国各族人民又一种民族精神。
在日军的残酷统治下,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但是,人们仍然相信自己的国家和政府,相信祖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在经历了长期的磨难和困苦之后,人们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信仰和希望。
不断的自我改进和创新,让人们摆脱了日本侵略者对国家的种种控制和压迫,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期间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的一种宝贵财富。
团结和磨砺、坚毅和不屈、信仰和韧性,是中华民族在特殊历史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品质和精神。
中国抗日战争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中国抗日战争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艰难而彪悍的历史篇章。
从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在抗战历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国历史的璀璨瑰宝。
一、民族矢志抗战,誓死捍卫家国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激起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民族热情。
面对强大的侵略者,国家危机之际,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团结和勇气。
他们奋起抵抗,誓死捍卫家国,无论是作为战士还是平民,都毫不退缩地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之中。
二、艰难岁月,坚定信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难以避免遭受到种种考验,尤其是在国土遭受蹂躏、人民遭受苦难的时刻,中国人民坚定地相信胜利将会属于他们。
不论战争多么艰难,他们从未放弃对胜利的追求。
无论是在战壕里冲锋陷阵的战士,还是坚守家园的平民百姓,都将信念深深地镶嵌在心中,时刻提醒自己,胜利即将来临。
三、不屈不挠,不畏牺牲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比拟的。
他们没有畏惧,不计个人得失,舍生忘死地奉献自己,保家卫国。
无论是长城上的士兵,还是山河阻隔下的兄弟,都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住了民族的尊严和自由。
四、团结抗战,形成巨大合力中国抗日战争是一个凝聚了全国人民的伟大斗争。
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战争面前团结一致。
国共两党合作抗战,打响了民族救亡的号角。
广大的民众也纷纷加入到抗战的队伍中,共同抵抗侵略者。
这种团结的力量凝聚成巨大的合力,有效地推动着抗战的进程。
五、血脉相连,铸就民族精神中国抗日战争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事业,是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联结在一起的纽带。
在战争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群体,无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被战争的历史推向了一条血脉相连的道路,形成了深厚的民族精神。
六、抗战胜利,民族骄傲与自豪经过长期的斗争和牺牲,中国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了。
这个胜利不仅仅属于当时的中国人民,也属于全世界正义的力量。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抗争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抗争中国抗日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的胜利得益于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奋起抵抗,展现出了极高的团结与抗争精神。
一、全民动员,众志成城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挑衅和侵略,中国人民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和责任。
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无论是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到抗战中来。
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战时动员和民兵组织,广大群众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团结与抗争贡献力量。
二、民族大义,献身国家中国人民对于抗战的认识和信念深入人心。
从军队高级将领到战士,无一不抱着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决心参与战斗。
他们不惧困难、不怕牺牲,为国家的自由和独立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战斗中,他们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与抗争的楷模。
三、民众参与,共同抗敌抗日战争期间,除了壮士断腕般的抵抗,广大民众也为战胜敌人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并参与抗战,积极配合军队的行动,为部队提供后勤支持,同时向军队提供情报与情报支持,为战争胜利创造有利条件。
四、地下抗战,默默奉献在抗日战争中,地下抗战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不少志愿者、学生和知识分子组织起来,秘密行动,组织和培训抵抗力量,在敌军占领区开展各种抗日活动。
地下抗战不仅有效地破坏了日本侵略者的统治,还为正面抗战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五、抗战精神,传世经典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一次伟大斗争,它的团结与抗争精神至今仍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国人。
这种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勇敢和坚韧,鼓舞着国人保持团结与抗争的信念。
这种精神是我们践行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以及积极的行动,展现了自己的团结与抗争精神。
这是一场属于全国人民的战争,也是一段中华民族坚守民族尊严和独立的历史。
这场战争不仅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培养了一代代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忍耐力,为中国人民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抗战精神榜样。
中国抗日战争民族团结与抗战精神

中国抗日战争民族团结与抗战精神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斗争,是中华民族迎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一次伟大斗争,也是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所进行的一次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团结和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抗击外来侵略、追求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一、人民团结抗战“国家危亡,岂有视死如归之理!”这是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不屈不挠的豪情壮志。
面对外敌的入侵,中国人民的民族团结是中国抗战的基石。
而这种团结不仅体现在国共两党的合作中,也体现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中。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各个阶层的人民纷纷加入到抗战的行列中,展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无论是军队中的将士,还是老百姓中的劳动者、学生和妇女,都投入到抗战中,为了保卫国土、保护家园,他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
民族团结也体现在抗日战争中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合作。
中国有着56个民族,而这场战争使得各个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各个少数民族纷纷派出了自己最优秀的子弟兵,他们在战斗中勇往直前,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祖国捐躯。
二、抗战精神的体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能没有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是在战斗中展现的勇敢和坚韧,也表现为民众的团结和支持。
早在抗战刚刚爆发的时候,中国一面是日本侵略者的武力进攻,一面是陷入了内战泥潭的国共两党。
但是,中国人民却没有放弃对抗日的信念,坚定地站在了一起。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钢铁意志和顽强毅力,经受住了长期而艰苦的战斗。
他们在战火中不怕牺牲,不惜付出生命,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坚不摧的勇气,为保卫祖国、捍卫民族尊严而奋斗。
抗战期间,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也在各个方面得到了体现。
他们通过运动会、演讲会、图书和电影等各种媒介,来宣扬抗战精神,激励人们坚持抗战。
他们汇聚在一起,相互支持,以身作则,为整个民族注入了奋斗的力量。
三、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经过长期的苦难与奋斗,从此奠定了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精神与民族英雄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精神与民族英雄1941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侵入中华大地,一场大规模的抗日战争拉开了帷幕。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展现出了强烈的抗战精神,涌现出了许多民族英雄。
他们的事迹感染了整个国家,鼓舞了抗战的士气,成为了中华民族不灭精神的象征。
一、抗战精神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全民族的战争。
在抗战中,一个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勇气、智慧和毅力,才能够战胜敌人。
这就是抗战精神的核心。
它包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等方面。
爱国主义是人民最可贵的品质之一。
在抗战时期,爱国情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全国各地的人民奋起抵抗,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保卫祖国。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勇士们的事迹,他们英勇无畏地跑向战场,为了家园的安宁而舍身忘死。
他们确立了民族的尊严、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是团结和合作的意义,是抗战胜利的关键。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只有人们紧密团结,才能共抗敌人。
许多小草莽成为了大英雄,一个个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共同构筑起一道牢固的抗战堡垒,从而最终打败了日本的侵略。
集体主义意味着除了自己还有整个中国的利益,只有这样,纷乱而又弱小的中国才有可能变得坚强。
英雄主义是勇敢和牺牲的表现,无论谁都可以在艰苦的环境和面对巨大的压力时为正义而奋斗。
民族英雄是那些奋战在抗战前线、以身殉国的爱国者。
在他们的事迹中,体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勇敢无畏的王气和崇高精神。
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后人努力向他们而发扬延续着中国民族的不屈不挠精神。
自我牺牲是以爱国为代价的奉献,抗战时期许多英雄们都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保卫祖国的最后壮举。
他们中的许多人死在了前线,有些人牺牲在暗地里,但他们的英名却永载史册,让我们的后人瞻仰不已。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创造了人间壮举,为挽救民族绝境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民族英雄民族英雄是民族灵魂的象征,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革命史册的每一页。
在抗战中,有很多英雄涌现,许多人以自己的行动为中华民族赢得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最终失败。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精神与民族意识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精神与民族意识抗战时期,中国民众集体展现出了强烈的抗战精神与民族意识,这种精神与意识不仅推动了战争的进行和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更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论述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精神与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团结与拼搏的抗战精神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面临着强大的侵略者,中国民众表现出了极大的团结与拼搏的抗战精神。
从国民党政府到共产党,从城市到农村,从年轻到老年,无论身份背景如何,民众都心怀国家复兴的信念,齐心协力与侵略者作坚决的抵抗。
这种团结与拼搏的抗战精神凝聚了国家的力量,使得中国能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长期抗战,并最终战胜敌人。
二、爱国主义的民族意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意识。
面对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和对祖国的蹂躏,中国民众不顾一切地投身于保卫国家的斗争中,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认同。
这种爱国主义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人们的壮志豪情,使他们时刻保持警惕并不断努力为祖国争取更好的未来。
三、民众的牺牲精神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存亡,毅然舍弃个人利益,表现出了极其可贵的牺牲精神。
无论是军人还是普通民众,他们都愿意以身犯险,甚至就义于战场上。
这种牺牲精神不仅仅是对国家的忠诚,更是对整个民族利益的追求,体现了民众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牺牲的高尚情操。
四、文化的抵御与传承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抗战精神与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抵御与传承。
逆侵略战争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革,许多著名作品与文化符号诞生于这个动荡的时期。
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展现了抗战英雄和抗战精神的力量,对于激励中国民众坚定抵抗侵略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些文化作品也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结语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精神与民族意识是中国民众在抵抗侵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伟大品质,它不仅是中国战胜敌人的重要原因,更是中华民族秉持的核心价值观。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精神与民族意识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精神与民族意识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场战争是民族存亡的关键。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抗日精神与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提升,成为团结中国人民的力量源泉,并对今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抗日精神的形成中国抗日精神的形成是在九一八事变以及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大面积失去控制后,日军的侵略行为使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和反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这一时期,中国人生活在一片混乱和恐惧之中,面临着国家灭亡的巨大压力,但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希望与抵抗的信念,他们英勇抵抗,顽强不屈,战胜了内外敌人的挑战,并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中国人民形成了高度的国家意识,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来侵略,才能保卫自己的家园。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也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认识到自己的祖国面临的是整个民族的灾难,而不仅仅是个体的苦难。
这种民族意识使得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不断壮大自己的抵抗力量,并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
二、中国抗日精神的特点中国抗日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表现出了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抗日精神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热爱,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去保卫自己的国家,甚至舍生忘死。
其次,中国抗日精神展现了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
中国军民无惧强敌,勇往直前,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胆识,与日寇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此外,中国抗日精神还具备坚定的信念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中国人民在大势所趋逆转的时候,没有丧失信心,相信最终胜利属于他们,这种坚定的信念成为了他们战胜艰难险阻的动力源泉。
三、中国抗日精神的意义中国抗日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的团结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中国抗日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使得中国的民族精神更加坚韧不拔,充满活力。
这种精神心智成为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奋发向前的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
侵取得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前付后继、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英勇作战、不仅彻底打败了日本法西斯,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且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弘扬,升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历史已经证明:正是这个战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
同时抗日战争时期激发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趋于成熟的标志。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民族精神空前高涨,全民族团结奋战,同仇敌忾,取得了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在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后的今天,全民抗战中所凝聚和展现的民族精神,仍然值得总结、继承与发扬。
一、民族精神在在全民抗战中得到升华
著名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把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概
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对近代以前中华民族精神较为准确的历史概括。
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
近代至抗战百余年间,民族精
神的演变和升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辛亥革命与振兴中华。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外敌侵侮,陷入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统一、民主、富强成为全民族面临的主要问题。
残酷的现实,激起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拯救国家的热情。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开始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勤劳、宽容精神、逐步转变为求国家统一、争取民族独立而团结一致、顽强抗争的精神。
在这种精神支撑下,中华民族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领导民众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民族危亡意识、救亡图存意识、民主共和意识的积聚和爆发。
第二阶段,五四爱国运动与科学民主旗帜。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伟到中国,中华民族伟统思想受到洗礼。
近代以来,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继伟到中国,与本土落后的“君权神授”等封建思想进行了激烈交锋。
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在此过程中,“五四”运动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
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同时,还在于它高扬民主、科学的大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播,民族精神开始受到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洗礼。
第三个阶段,中国的全民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抗战精神。
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其标志性行动是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从产生之日起,就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为已任。
特别是在国本侵略者入侵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深明大义,积极倡导建立并发展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
全民抗战的胜利,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在抵抗外敌中屡战屡败的局面,民族精神在抗战中得到锤炼和升华,中华民族由此显现了复兴的契机。
二、中华民族精神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精神支撑
1、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念基础。
国家统一的思想,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心中根深蒂固。
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华儿女更加自觉地意识到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独立的重要与紧迫。
在这种爱国主义信念支撑下,产生的是勇敢、智慧和忠诚,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精诚团结、勇于牺牲、不屈不挠、与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
这种精神,贯穿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过程,始终是中华民族抵御和战胜日本侵略者最重要、最坚定的精神支撑。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迹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喊出了亿万中国人心中的满腔悲愤,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
此后14年中,中国人民同强大的敌人进行了生死搏斗,无数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永垂青史的篇章:
2、民族团结共御外侮的集体主义精神,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力量源泉。
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是中华民族宽和‘包容伟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只有各民族团结起来,殊死抗争,中华民族才能生存。
正是有了这种共同认识,在全民抗战中,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以民族利益为重,自身利益服从民族利益,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和力量源泉。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空间严重,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的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都积极行动起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把各种要求抗战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御外敌,这一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把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3、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精神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意志支持,延安精神就是其集中表现。
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伟统,这种精神在抗日战争中表现为坚忍不拔、与敌人血战到底的钢铁意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更需要不畏强敌,永不言败,长期坚持,百折不挠的精神。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充分展示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坚强意志。
三、汲取抗战历史经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艰苦卓绝的全民抗战已经过去60多年了,这一段悲壮辉煌的历史,今天仍使我们心中充满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壮与激昂。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伟大祖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培育、丰富和弘扬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高扬这一精神,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国家还没有完全实现统一,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仍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面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特别是日本极右翼势力对历史问题不思悔改,不断制造伤害中华民族和亚洲人民的事件……所有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底警惕。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汲取抗战的历史经验教训,继承、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使中华
民族以更加自信、强盛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鸦片战争以前,中华民族一直沉醉于“泱泱大国”之中,国家主权意识、民族独立意识淡薄,思想麻痹,政治软弱,吏治腐败。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开始一步步觉醒,忧患意识、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独立意识逐渐得到增强。
直到日本侵华、民族危亡时刻,国家主权意识、民族独立意识全面觉醒,并最终打败了侵略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极为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
如今,我们处于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盛世,但切不可骄奢淫逸,固步自封,一定要牢记麻痹软弱就要挨打的教训,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国家主权意识和统一意识,高举爱国主义和伟大旗帜,为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自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百年间带来的惨痛历史教训。
当前,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牢记历史教训,“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进步就需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强调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
抗日战争中的统一战线和全民抗战,正是中华民族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热爱和平、团结与和谐精神的生动体现。
今天,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在全民族中培育和树
立和谐意识。
而和谐意识既与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以和为贵、兼容宽和的伟统精神相一致,又是这种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从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中汲取经验,牢记历史教训,通过全民族的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