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与《红楼梦》

合集下载

曹雪芹和《红楼梦》

曹雪芹和《红楼梦》

曹雪芹和《红楼梦》第一节生平和创作概况一、家世: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等(1715?——1764?)他的远祖原是明朝的军官,是东北辽阳人,明后期被后金军队俘虏,编入满州正白旗当“包衣”(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意思是家奴)。

正白旗原由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率领,多尔衮死后由皇帝亲自统领,曹家从此有机会接近皇帝。

曹雪芹的曾祖父叫曹玺,当过内务府郎中,其妻孙氏是康熙的乳母,曹玺的儿子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年幼时当过康熙的伴读,康熙即位后曾任内务府郎中、江宁织造兼两淮盐务监察御史等职。

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江宁织造署内。

反正用皇家的钱去招待皇帝,曹寅因此花费了大量的官银,这为曹家埋下了祸根。

曹寅的文学修养很高,是江南的文人领袖,与当时著名文人尤侗、查慎行、朱彝尊、洪昇等人都有交往,著有《楝亭诗钞》《楝亭词钞》《楝亭文钞》等,还编过剧本,奉旨刊印了大型诗歌总集《全唐诗》。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其文学修养方面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祖父的影响。

江宁织造是一个肥缺,负责管理纺织业并采办宫廷用品;还有一个秘密任务就是向康熙密报各方面情况。

康熙五十一年曹寅去世,儿子曹顒继承父职,曹顒继任三年后又病死,康熙又让曹寅的妻子过继了其叔的一个儿子曹頫,继续担任江宁织造。

二、生平:曹雪芹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十三岁左右为第一阶段。

曹雪芹大概就是曹頫的儿子,在康熙五十四年下诏令他过继的那年出生,因而取名为“霑”(暗喻沐浴皇恩之意,这与作品中写宝玉一生下来口里就衔着一块玉有关)。

曹寅在世时,由于多次接待皇帝等原因,亏欠了大量公款,直到曹頫时还未还清。

雍正五年,曹頫从江宁押送绸缎进京,经过山东长清县等地的驿站时,向驿站勒索银子,被山东巡抚塞楞额弹劾。

追查起来,发现曹家大量挪用官银,结果被革职,次年又被抄家。

除留下北京崇文门外十七间房子和三对奴仆外,其余家产全部查封。

雍正六年,曹雪芹至多不过十三岁,举家从金陵迁至北京。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别名《石头记》等,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大部分人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的作者为清代的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

胡适先生考证,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成书过程《红楼梦》书影《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

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

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

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

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

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1736—1765)左右。

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

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

1.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有什么关系?答: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小时侯的贵族家庭生活有助于他创作出自叙传性质的《红楼梦》;曹雪芹的家庭还是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家庭,小时侯受到的文学素养的熏陶使他能够创作出精美的《红楼梦》来。

2.《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怎么出现的?真的是偶于鼓担上得来的吗?答:由于《红楼梦》没有完成,有很多人顺着曹雪芹的思路续写,其中高鹗续写的后40回比较好。

他大体遵循了曹雪芹创作,完成了《红楼梦》悲剧的主题。

一个叫程伟元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红楼梦》80回与高鹗续写的后40回合在一起出版了两次,从此《红楼梦》便在中国流行起来。

因此,后四十回并不是偶于鼓担上得来的。

3.简述黛玉的两次葬花的起因。

答:第一次葬花黛玉认为宝玉想把落花送入池中的做法不妥,因为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会糟蹋花,于是两人一起将花葬在黛玉原来的花冢里。

第二次是起因是黛玉错疑宝玉,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未发泄,又勾起了伤春愁思,于是把残花拿去掩埋。

4.简述宝玉挨打始末。

答:先是忠顺王府打发人来向贾家索要戏子,接着又有贾环将金钏之死诬陷在宝玉身上,最终导致贾政惊气交加而欲将宝玉“立刻打死”,且不满小厮的力度而亲自操板,众门客无法劝阻,王夫人的哭阻也无法让其回心转意,直到贾母前来,以言语相激,贾政罢手,被打得气息奄奄的宝玉被抬回房。

5.简述“宝玉挨打”事件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

答:王夫人先抱着板子哭着说宝玉该打,然后从贾政一贯庄重角度请“老爷自重”并以“怕老太太不自在”来要挟。

无效后又抱住贾政求,说母子相依,既然要勒死儿子,她只能和宝玉一起死,并爬在宝玉身上大哭,冲突得以稍稍缓和,但王夫人看到宝玉挨打程度,悲痛下痛哭死去的长子,致使贾政落泪。

或答:贾母一来便以“先打死我”让贾政又急又痛。

面对贾政的赔笑,厉声回应以自己“没生个好儿子”来讽刺贾政对自己封锁消息。

尽管贾政小心翼翼赔罪,说不再打宝玉,但贾母不信,仍赌气要回南京,并以让王夫人从此别疼宝玉,以便将来“少生一口气”来表达对贾政的不满,把贾政逼得苦苦认罪。

曹雪芹与《红楼梦》:一个作家的人生传奇

曹雪芹与《红楼梦》:一个作家的人生传奇

曹雪芹与《红楼梦》:一个作家的人生传奇概述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以其代表作《红楼梦》而闻名于世。

而《红楼梦》则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本文将介绍曹雪芹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创作《红楼梦》的背景和意义。

1. 曹雪芹的生平1.1 家族背景曹雪芹于18世纪初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祖辈是明朝皇帝宫廷内阁中重要成员之一,这种家庭背景极大地影响了他对于封建社会思想和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

1.2 教育经历曹雪芹少年时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深入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诗词和哲学等知识,培养了他对于美感和情感交流的独特视角。

1.3 家庭变故与苦难命运然而,在他成年后,曹雪芹家族遭遇了家族产业破产和政治打击,生活陷入困境。

这些家庭变故深刻地影响了曹雪芹的人生观和创作触角。

1.4 各地游历与社交经历曹雪芹在成年后曾多次离开北京,与各类人士交往和结识,这些旅途和社交经历为他提供了广阔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2. 曹雪芹与《红楼梦》2.1 创作动机和意义在生活困顿之时,曹雪芹开始创作《红楼梦》,通过融汇自己的人生经历、家族命运以及对于封建社会秩序的思考,他试图反映一种荣辱起伏中的封建贵族生活,并探讨人性、命运、爱情等普遍话题。

2.2 阶段性写作与未完成由于种种原因,《红楼梦》并未完整完成。

曹雪芹创作期间先后撰写了两个大舒(程本),但是仍有部分内容未能写进正文,令人遗憾之余也给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

2.3 文学价值与影响《红楼梦》凭借其细腻描写和生动刻画塑造了一大批经典人物形象,同时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它影响了无数后来的作家和读者,并被视为传世巨著。

3. 总结曹雪芹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家,他不仅在《红楼梦》中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同时还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给予作品更多意义。

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情感理解,《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无法绕过的里程碑。

曹雪芹通过这部作品将自己独特人生注入其中,成为一个文学传奇。

曹雪芹及《红楼梦》简介-PPT

曹雪芹及《红楼梦》简介-PPT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我国古 典小说的最高峰,所以有人慨叹道:“开讲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 然!”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意义最深、文学价值最 高的一部巨著,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盛衰史。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个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 府家世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卫道与叛逆者之间的激 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重要内容, 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绘,广泛而深刻地揭 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无情地、令人信服地指出 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正在无可挽回地走向覆灭的 历史趋势。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 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 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 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又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 钗、金玉缘,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由高鹗,程伟元整理。
早年在南京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雍正六年,曹家因亏空 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 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 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1-5回:序幕,为全书定下骨架。
6-18回:通过刘姥姥进荣国府、元春省亲、秦可卿之死,写出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繁盛景象。


19-54回:写贾府安享富贵尊荣的生活,这部分有宝黛钗情感发展,有贾府的奢侈生活(凤姐宝钗过生日、清虚

曹雪芹与《红楼梦》老教案

曹雪芹与《红楼梦》老教案

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曹雪芹与《红楼梦》”为主题,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本节课为第一部分,主要包括五个章节,重点介绍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曹雪芹的家族背景曹雪芹的一生经历《红楼梦》的创作动机和过程2.《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小说的主线和结构主要人物和关系故事情节和主题3.《红楼梦》的艺术特色语言艺术人物刻画社会风俗描写4.文学鉴赏与批判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5.本节课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案例分析法:分析《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2.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表达和批判性思考。

六、教学内容6.《红楼梦》的诗词与音乐介绍小说中出现的诗词作品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作用探讨小说中音乐元素的运用7.社会背景与历史意义探讨小说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引导学生思考现实与文学的关系8.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与观点介绍几位重要的《红楼梦》研究学者概述不同学者的研究观点和贡献学生展示相关研究文献或评论9.性别与家族主题分析分析小说中的性别主题探讨家族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10.课程总结与拓展阅读回顾本部分课程的主要内容推荐拓展阅读材料布置相关研究或阅读任务七、教学方法6. 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红楼梦》中的诗词与音乐元素。

7. 比较分析法:将《红楼梦》与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对比,突出小说的时代意义。

曹雪芹与红楼梦的故事

曹雪芹与红楼梦的故事

曹雪芹与红楼梦的故事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其影响之大。

那你知道曹雪芹是怎么写出红楼梦的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故事吧!贫病交加着红楼曹雪芹虽然以皇族内亲的身份挂了个“内廷侍卫”的虚名,又在右翼宗学当了“瑟夫”,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助教,但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而又才气纵横,不善投机钻营,干了几年就因受人歧视,愤而辞职回家。

他这个昔日的阔少在家里又不会安排生活,自然穷困潦倒。

然而,正是由于他亲历了曹家由盛到衰的巨大变故,以及晚年经历的种种坷坎磨难,使他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一贫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

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

他以忧愤婉转的情怀、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介绍《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

《红楼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后40回作者尚有争议。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2018年4月,《红楼梦》排名清华大学借阅榜第2位。

有关红楼梦的评价毛泽东(1)(中国过去)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红楼梦中的爱情与悲剧——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分析

红楼梦中的爱情与悲剧——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分析

红楼梦中的爱情与悲剧——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分析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人物描写和情节发展,展现了丰富多样的爱情和令人深思的悲剧。

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他在创作这部作品背后有着复杂的创作背景。

本文将对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爱情与悲剧元素。

1. 曹雪芹的生平和经历曹雪芹生于18世纪18年代,是中国清代中期的作家。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家族中有不少学者和文人。

曹雪芹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顺利。

由于家族中的不和和经济困境,曹雪芹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失望,这也影响了他的创作。

2. 士族衰落与社会动荡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中国出现了许多社会和政治的动荡。

清代中期,中国士族开始逐渐衰落,许多原本富足的家族逐渐陷入困境。

因此,曹雪芹身处的社会环境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楼梦》中,贾府的衰落和解体就是对当时社会动荡和士族衰落的一种写照。

3. 曹雪芹的个人经历对作品的影响正是由于曹雪芹本人的经历和遭遇,他能够深刻地描写出这种衰落和失落的感觉。

他的家族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困境,这也让他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种情感。

因此,他在《红楼梦》中通过对贾府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家族衰落的悲愤之情。

4. 曹雪芹对爱情的独特见解爱情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而曹雪芹对爱情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是需要经历考验和磨难的,它不仅仅是甜蜜和欢乐的,还包含着许多的辛酸和悲伤。

正是基于这样的见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刻画了许多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

4.1 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爱情被认为是其中最动人的一段。

曹雪芹通过这对情侣的故事展现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他认为,爱情是需要付出和牺牲的,无论是宝玉还是黛玉,他们都为了爱情不惜放弃了许多东西,包括亲情和友情。

然而,他们最终还是无法在一起,这是曹雪芹对现实中不可理喻和悲剧的揭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叙述。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述方式。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 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 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 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 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第二节 《红楼梦》
从整部作品看,《红楼梦》笼罩着一层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感伤色彩。作者以 深挚的感情,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 共同向往,体现出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好了歌》及其解注就是人生 悲剧的主题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了。”
—— 鲁迅
(一)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1、描写真实人物,表现人各一面。
小说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除贾宝玉、林黛玉、 薛宝钗、王熙凤等主要人物外,即使是着墨不多,偶尔一见的人物, 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焦大、刘姥姥。由于表现的是”真实的“人 物,所以人各一面,即使身份境遇相近相似,也各有性情。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 而已。”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D、《红楼梦》的思想局限
“大团圆”结局的局限性:作品以贾氏家业再振、兰桂齐芳为大结局, 消解削弱了作品的悲剧魅力。
“宿命意识”的局限性:作品开篇和结尾的梦幻及神秘色彩所暗示的 宿命意识,一定程度地削弱了作品的悲剧性的现实意义。
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唱出了美被毁灭的悲歌。如: 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宝黛共读《西厢》等。
2、浑然一体的网状结构。
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 制约的网状结构,大小事件错综结合,小矛盾凝聚成大矛盾,小事件积累成大事件,一段平静之后, 就有一个高潮,虽是描写日常生活,但仍波澜起伏、情趣盎然。 具体包括:
(一)《红楼梦》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封建社会末期的全景图画,反映了 封建社会各个方面,预示了封建社会不可挽回的衰败命运。
(二)《红楼梦》通过以贾宝玉为代表的封建叛逆者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猛烈地抨击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腐朽,热情歌颂了新生的、不可抗拒的叛逆 精神,表现了作者进步的社会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这是全书主线,标志着 《红楼梦》思想达到的新高度。
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 ——敦诚《挽曹雪芹》诗
三、对高鹗续书的评价和认识
高鹗续书后40回,有功有过,总体上功大于过: A、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
作品。 B、写出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
之败、宝玉出家等,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80回的倾向。 C、有的情节描写生动精彩,如潇湘惊梦、黛玉焚诗、魂归离恨天等,
第五节 《红楼梦》的影响
1、专题研究——“红学”
李放《八旗画录注》:“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指《红楼 梦》),自相矜为红学云”。
(1)脂观斋、畸芴叟——《红楼梦》最早的评论家,评点极具历史参考 价值。提出“空幻说”:“一部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一并风月鉴 也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红楼梦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特做此 一大梦也!”
焦大:宁国府的老奴 ,对宁府后代糜烂的生活深恶痛绝,但 只有在醉酒后才敢大骂他们 ——“焦大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 乱嚷乱 叫说:"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 家偷狗戏鸡, 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 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2、塑造圆型人物,美丑互相渗透。
第一节 《红楼梦》的作者及成书过程
一、曹雪芹的人生经历
曹雪芹(约1715—约1763 ),名霑,字梦阮,“雪芹” 是他的别号,又号芹圃、芹溪。 1、家族兴衰:
高祖曹振彦——清初时,随清兵入关,成为专为宫廷 服务的内务府人员,家族开始发达。
曾祖曹玺——曹玺妻子当过康熙保姆。 祖父曹寅——小时作过康熙伴读。 康熙登基后对曹家格外恩宠。康熙二年,曹玺授江宁 织造,此后曹家世袭此职,前后达六十余年。康熙六次南 巡,四次由曹寅接驾,以江宁织造府为行宫。曹雪芹就是 在这种繁盛荣华的家境中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康熙死后,曹家境况发生急剧变化。雍正五年,曹雪 芹父亲被革职,家产被抄没,全家迁回北京。从此曹家开 始日益败落,子弟们沦落到社会底层。
回京后,曹雪芹曾在宗族学堂当过杂差,地位卑下, 境遇潦倒,靠卖画为生。他个性豪爽旷放又很难放下自己 的尊严,朋友们比之为阮籍。
在人生最后十几年,他流落到北京西郊的小山村,生 活更加困顿,已经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乾隆 二十六年(1762)秋,爱子夭亡,他因伤感,“泪尽而 逝”,留下一部未完成的书稿。
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D、缺点是安排了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大团圆”结局,违
背了原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宣判,削弱了 作品的批判力度;艺术描写上较前80回逊色。
总之,高鹗续书与原书相比有相当的差距,但比起其他名目繁多的红楼 续书仍高出许多。它终究给《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以一种差强人意的 完整形态,满足了一般读者的要求。因而,这一系统的本子也就成为《红楼 梦》的流行版本。
A、神话世界:青埂峰下顽石由僧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的悲欢,又由僧道携归青埂峰下, 形成了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结构。
B、理想世界:大观园中宝、黛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结局。 C、现实世界:贾府及整个社会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
3、灵活的叙事角度。 创造性地将作者与叙述者分离,作者退隐幕后,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可哀。
3、巧妙运用对比,人物对照互补。
小说着意于人物之间的相互映照,互为补充、互为生发,体现出更为深刻丰富的韵味。 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对比,两种背景,两样结局,但同样不幸。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 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二)《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 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写实与诗化的结合。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既 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写实又充满了理想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 挽歌又蕴蓄着青春激情和幽深思考。
曹雪芹与《红楼梦》
乾隆中期,一部未写完的小说《石头记》的抄 本开始出现在北京,并很快传抄到全国各地,甚 至流布海外。
到嘉庆初年,已经出现“遍于海内,家家喜 闻,处处争购”的盛况,以至有“开谈不说《红 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说法。
这部以个人和家族的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不仅以艺术上的精致完美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 巅峰,而且以其深刻的人生悲哀,打动被莫名的 伤感所笼罩着的世人的内心。
”传统宗教意识“的局限性:作品开篇引入“一僧一道”起着关键的 结构作用,他们的每次出现都使情节出现转折。将僧和道连在一起,其中包 含了一种混合的道德意识,是作者矛盾内心的反映,表现出一种既想超越, 又无法舍弃的复杂内涵。
第四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
4、个性化的文学语言。 继承我国文学语言优良传统并加以丰富发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
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高度提炼,形成生动精练、自然流畅,极具生活气息和感染力 的文学语言。准确传神,富有立体感,能准确描摹人物的动作感情和心灵状态。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 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 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 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 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 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无一个 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 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4)解放后红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 “批红运动”和70年代的 “评红热”,流传的说法有“政治斗争说”和“补天说”。
(5)新时期红学研究——周汝昌、李希凡、冯其庸,成立了专门的研究 所和研究会,将红学分为“曹学(外学)”和“红学(内学)”。
2、对小说及其他文学创作的影响
其二、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国”悲剧,“原应叹息”。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梦黄梁。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堪破三春景不常,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秀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小说改变了以往人物类型化、性格简单化的写法,主要人物性格有着多个侧面,是 美丑互相渗透的结果,成为小说中的真实鲜活的”圆型人物“,突出代表是王熙凤。
王熙凤:荣国府掌权的媳妇,与上下各类人物都要打交道。对上,她逢迎邀宠,受 命必行,凭诙谐谈吐和逢场作戏的机敏,颇得贾母和王夫人信任;对平辈姐妹兄弟, 他豪爽泼辣,亲疏各异;对奴仆婢女,她恩威并施,德刑兼用。既是治家能手,又是 营私行家,既维持家族运转,又蛀蚀家族基业,时善时恶,时温良时狠毒,最终“机 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