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例儿童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与护理

合集下载

输液中心患者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应急护理措施分析

输液中心患者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应急护理措施分析

输液中心患者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应急护理措施分析作者:王彦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2期摘要:目的对应用全面护理模式对在输液中心接受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抽取48例在输液中心接受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24例。

采用传统输液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全面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全面护理模式对在输液中心接受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全面护理输液中心输液不良反应由于输液原因导致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指的是合格药品在正常输入剂量和规范用法下,出现了与实际用药目的没有任何关联的有害反应。

在基层医院中,输液是对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护理工作中也同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

本次研究对在输液中心接受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用全面护理模式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作如下汇报。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0年8月-2012年8月抽取48例在输液中心接受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患者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9.3±1.8)岁;发病时间1-16天,平均发病时间(5.7±0.6)天;观察组患者中男15例,女9例;患者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49.4±1.6)岁;发病时间1-14天,平均发病时间(5.8±0.5)天。

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 方法1.2.1 对照组护理方式采用传统输液护理模式实施护理。

1.2.2 观察组护理方式采用全面护理模式实施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老年、儿童、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在输液穿刺前应该做好情绪安抚工作;②穿刺时操作动作保证轻柔,与患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③在输液室内安放电视,准备近期的报纸杂志,以便患者消磨时间,减轻痛苦和疼痛感;④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不良反应的变化情况,保证处理及时、准确[2]。

持续静脉泵入盐酸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和护理干预方法

持续静脉泵入盐酸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和护理干预方法

持续静脉泵入盐酸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和护理干预方法邱红傅咏华目前,临床上对于盐酸胺碘酮多以持续静脉泵入治疗为主,虽然能满足临床治疗需要,但是药物对于血管、组织的刺激性较大,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如g]:静脉炎、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影响患者治疗耐受性、依从性。

既往研究表明[3]:盐酸胺碘酮临床用药时加强患者冲管能降低药物血管中药物浓度,能降低药物对于血管、组织的刺激,但是患者冲洗时间缺乏统一的标& ,研究以大心外周静脉留置针泵入胺碘酮患者为对象,探持续静脉泵入盐酸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大心外周静脉留置针泵入胺碘酮患者129为对象,为A组、B组和C组。

A组43,男性25,女性18例;34~84,平均(64±5)'病程1~6,(3.2±0.4)&:心21,性心性心14例,W-P-W 的心动过度8;B组43,男性27例,女性16;33~85,(65±5) '病程1~7,(3.3±0.4)&:心19,性心性心15,W-P-W的心动过度9;C组43,性26,性17;31~85 ,(65.5±4.6);程1~7,(3.2±0.4)&:心20,性心性心16,W-P-W的心动过度7 &1.2入、标:入标准:①心心标加,心等'②外周静脉留置针泵入胺碘酮治疗,D01:10.3969/j.issn.0253-9926.2021.01.055基金项目:复旦大学复星护理科研基金(FNF201715)作者单位:201399上海市浦东医院心内科通信作者:傅咏华,Email: niziwenoo@患者耐受;③治疗前静脉炎,且胺碘酮药;④能、中,能&标:①组织、过;②、、血'③心功能%以上&1.3:循证标案实施,即:首上肢前壁最大、最粗的静脉,采用浓度为5%葡萄糖溶液进充留置针,5mL,规穿刺建立通道,指南嘱通道药,严禁静脉输其他药物,先予胺碘酮负荷量150mg混20mL浓度为5%葡萄糖溶液,静脉推10min,采用10mL浓度为5%葡萄糖冲管;予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液泵持续泵胺碘酮300mg混250mL浓度为5%葡萄糖溶液,前6h 控制泵度为1mg/min;后调整泵度为0.5 mg/min,连续用药3d,药物泵注过程中具体操作流程如下#6]&A组:采用泵入过程中进行4h冲管&咋精密过滤输液器续采用250mL浓度为5%葡萄糖溶液混胺碘酮300mg静脉持续泵入,用药过程中每天采用4h冲管,采用器10mL 浓度为5%葡萄糖溶液1脉冲冲洗技术进冲管;在更换拔留置针时采用10mL器5 mL浓度为5%葡萄糖液脉冲冲洗技术进冲管,采用10mL器5mL浓度为0.9%氯化钠液正压技术封管;B组:采用8h冲管&精密过滤输液器过程中采用250mL浓度为5%葡萄糖液混合胺碘酮300mg静脉持续泵入,用药期间进8h10mL注射器10mL浓度为5%葡萄糖溶液脉冲冲洗技术进冲管;在更换、拔除留置针时采用10mL器5mL浓度为5%葡萄糖溶液脉冲冲洗技术冲管,然后采用10mL器5mL浓度为0.9%氯化钠液正压技术封管&C组:用药过程中采用12h 冲管&精密过滤输液器采用胺碘酮300mg混250mL浓度为5%葡萄糖溶液,静脉持续泵入,用药过程中采用12h冲管干预,采用10mL注射器抽取10mL浓度外%葡萄糖溶液脉冲冲洗技术进行重管;在更换、拔除留置针时采用10mL注射器抽取5mL浓度为5%葡萄糖溶液脉冲冲洗技术进行冲管,再采用随即给予10mL注射器抽取5 mL0.9%氯化钠注射液正压技术封管。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4月期间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的患儿建立研究,回顾性的对比发生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资料,总结、讨论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相关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护理干预对策。

结果:干预后本科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的药物外渗率出现显著的下降,P<0.05对比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结论:针对小儿静脉输液出现药物外渗的原因需要给予正确的措施进行干预,临床输液工作还需更加努力,以保证小儿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原因;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儿科当中用以对患儿进行防病、治病以及对危重患儿进行抢救的一种相对迅速且高效的给药途径[1]。

然而,因患儿通常会易动、哭闹等抵抗性行为,同时多种外部原因也经常会引起患儿在进行静脉输液时药液发生外渗现象,从而使患儿进行输液注射的部位发生疼痛以及肿胀的现象,会使患儿的局部皮肤表现出苍白或暗红症状[2],甚至导致出现组织坏死以及患儿输液侧的关节活动受限等现象[3],使患儿受到更多的痛苦,并且损害患儿的健康,为护理工作人员进行输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本院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这一时期建立研究,以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间发生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发生事件展开探讨,并于2017年11月后改进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前后的药物外渗发生率,总结分析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4月期间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的患儿建立研究,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间发生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发生事件153例,其中男性患儿83例,女性患儿70例,患儿年龄1月~13岁;外渗部位中:48例为头皮,55例为手背,34例为足背部,其他部位共16例。

结合173例药物外渗患儿的资料对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与整改,并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间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

48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探讨

48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探讨

属不 同医生管理 . 需要护士在执 行不 同时间 、 不 同医生开出 的各 类医嘱时具有一定的统筹与管理能力 。 护士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 ,
过程 巾容 易受到 环境及 其他 事务 的干扰 , 成为不 良事件形成 的
e v e n t s a n d t h e o u t c o m e s o f m e d i c a l — ma l p r a c t i c e l i t i g a t i o n[ J J . N e n g i J Me d , 1 9 9 6 ( 3 3 5 ) : 1 9 6 3 - 1 9 6 7 .
二 甲医院发生 的 4 8 例护理不 良事件 , 对不 良事件分类 、 发生 原因 、 时间特点进行研究。结果 前 3位 的护理不 良事件分别为
管路 滑脱 、 跌倒 、 压疮 。 ②主要原 因分别是宣教不足 、 评估不 足及未认真查对 。 ③护理工作年限在 5年之 内及 1 5年以上 的护 士发 生护理不 良事件 的概率较高 。 ④ 白班出错率 高。 结论 护士人力资源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是保障护理安全 与质量 的前
的剖析 , 采 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避免类 似情况 的发 生。
3 . 4 不 良事 件 归 因
脉 导 管 2例 ( 4 . 1 7 %) ,尿管 2例 ( 4 . 1 7 %) ,静 脉 留置针 2例 ( 4 . 1 7 %) , 气 管插管 1 例( 2 . 0 8 %) 。 而 管道 固定不牢或不妥 当是管 道风 险的主要 因素之一 。国内研究显示 约束并不能减少患者的 拔 管率 , 被 约束的病人 鼻 胃管的 自行 拔除率高达 3 4 %~ 6 7 %翻 。从
1 . 1 一 般 资料
某二 甲医院护理人员通过主动上报的护理不 良事件 4 8起 。 根据 香港 医管局关 于《 不 良事件管理办法》 中不 良事件分级标 准

48例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48例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48例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分析目的探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48例盐酸左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48例患者男15例(31.25%),女33例(68.75%)。

年龄19~80岁,主要发生于21~80岁(87.50%)。

每日剂量0.4 g,发生不良反应35例(72.92%)。

发生的时间呈多样性,从首次给药后5 min~3 d,但主要发生在首次给药180 min内(89.58%)。

主要皮肤(29.17%)和消化系统(33.33%)。

结论临床医生应重视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高度警惕,合理用药,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标签: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左氧氟沙星为氧氟沙星的左旋异构体,是第3代喹诺酮类抗菌药,作用于细菌DNA螺旋酶的A亚单位,抑制细菌DNA合成及复制[1]。

左氧氟沙星由于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和价格低廉等特点,临床广泛使用,而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

为探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提高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现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出现不良反应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8例患者均来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内科26例、外科18例和门诊4例。

1.2不良反应判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所制定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定义,即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1.3方法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用药方法及剂量与不良反应的关系,同时分析不良反应的分布情况。

2结果2.1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48例患者男15例(31.25%),女33例(68.75%),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

48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48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年 第17卷 第2期253·临床监护·48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张凤霞(解放军第148医院 护理部,山东 淄博 255300)0 引言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因护理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损害,包括不可预防的不良事件(正确的护理造成的不可预防的伤害)和可预防的不良事件(护理工作中由未被阻止的差错造成的伤害)[1-2]。

现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非惩罚性自愿上报的48例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护理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非惩罚性自愿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48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本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非惩罚性自愿上报的48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类、归纳和原因分析。

2 结果2.1 护理不良事件分类。

48例不良事件中,非计划拔管5例,占10.42%;医患沟通不良4例,占8.33%;查对落实不到位13例,占27.08%;护士发生职业暴露9例,占18.75%;药物外渗10例,占20.83%;其他原因7例,占14.58%。

2.2 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护士职称情况。

新护士12例,占25%;1~3年以内护士15例,占31.25%;4~6年护士12例,占25%;10年以上护士9例,占18.75%。

从职称情况看,护士39例,占81.25%;护师8例,占16.67%,主管护师1例,占2.08%。

3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3.1 护理人员素质隐患。

3.1.1 查对制度不落实:护士执行力差,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上报不良事件中,护士因未坚持“三查七对”导致换错液体8例,多输液体2例。

3.1.2 处理及执行医嘱不严格:如错抄、漏抄医嘱,造成液体剂量错输1例,漏输液体1例;有的盲目执行口头医嘱,造成肌肉注射用药错误1例。

3.1.3 违反常规制度,法律意识淡薄:如夜班护士值班期间科室有9名一级护理病人,该护士将一级护理巡视卡收到护士站进行填写,没有按时巡视病房,护理文书书写不能遵循真实性、完整性、按时性的原则,系违规操作。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措施分析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措施分析

药物不良反应可涉 及多器官系统,临 床表现多样,且后 果严重。
研究不足与展望
当前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如样本量较小,研究方法不够
严谨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小儿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 的机制研究不够深入,需要进
一步探讨。
未来研究可加大样本量,采用 多中心研究,以提高研究结论
的可靠性。
对小儿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建议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小儿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不良反应的 观察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儿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并观察护 理措施对不良反应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
观察及护理
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护 理措施,如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06
研究结论及建议
研究结论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 高,应引起临床重 视。
护理措施对于预防 和治疗小儿静脉输 液药物不良反应具 有重要意义。
针对性护理措施
针对皮疹
如果患儿出现皮疹,应立 即停止输液,给予抗过敏 药物和局部皮肤护理,保 持皮肤清洁干燥。
针对发热
如果患儿出现发热,应密 切观察体温变化,遵医嘱 给予退热药物和物理降温 措施,保持患儿舒适。
针对呼吸困难
如果患儿出现呼吸困难, 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吸 氧和紧急处理,及时通知 医生进行救治。
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
• 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包括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 、渗漏性损伤、空气栓塞等。其中,静脉炎是最常 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长期反复进行静脉穿刺或 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导致静脉血管内膜受损,引发 局部炎症反应。

头孢唑林不良反应63例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头孢唑林不良反应63例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头孢唑林不良反应63例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朱建洪【摘要】目的分析头孢唑林不良反应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接受头孢唑林注射液治疗的1 8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ADR(计为ADR组)发生率及英特征,并与非ADR患者(计为非ADR组)比较,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ADR发生危险因素.结果头孢唑林ADR发生63例(3.50%),其中年龄>60岁者占73.02%;术前或术后预防干预占63.49%;<30 min~24 h发生占34.92%;全身性损害症状最常见,占34.92%;经对症或停药干预后恢复62例.ADR组与非ADR组在头孢唑林单次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点分布、给药浓度、手术患者与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头孢唑林ADR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单次给药剂量≥2 g、0:00~8:00给药、给药浓度≥20 mg/mL.结论头孢唑林不良反应多,以全身性损害为主,且可能与剂量相关,头孢唑林单次给药剂量、浓度及时间均可能为其ADR发生危险因素.【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18(042)003【总页数】3页(P304-306)【关键词】头孢唑林;不良反应;特征;影响因素【作者】朱建洪【作者单位】江阴市青阳医院,江苏无锡2144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1头孢唑林属于首代头孢菌素Ⅰ类切口手术术后以头孢唑林为常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目前临床头孢唑林应用较多,其不良反应(ADR)也随之出现,包括胃肠道反应、全身性损害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1-6]。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行头孢唑林治疗的患者情况,统计分析头孢唑林ADR特征及危险因素,以为临床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接受头孢唑林治疗的住院患者1800例,相关资料均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