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原因

合集下载

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对策

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对策

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故障问题。

本文将针对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处理对策,以帮助医护人员解决这些问题。

一、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1.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导致静脉内压力增大,引起疼痛、淤血和血管损伤等不良反应。

2. 输液速度过慢:输液速度过慢会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3. 输液管堵塞:输液管堵塞可能是由于输液管道被空气、血块或结晶物质堵塞所致。

4. 输液针脱落:输液针脱落可能是由于插入不当、患者活动过度或插入部位不稳定等原因造成的。

5. 输液过程中滴速不稳定:滴速不稳定可能是由于输液瓶底与输液器之间的连接松动、输液器压力不均衡等原因造成的。

二、处理对策:1. 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嘱要求,合理调整输液速度。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当出现不适时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2. 定期检查输液管道:定期检查输液管道是否畅通,如发现堵塞,可采取轻轻按压输液管道或更换输液管道。

3. 确保输液针稳固:正确插入输液针,确保其稳固,避免因插入不当或患者活动导致输液针脱落。

4. 检查输液器连接:定期检查输液器与输液瓶底之间的连接是否牢固,避免因连接松动导致滴速不稳定。

5. 及时处理故障问题:一旦发生故障问题,如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输液管道堵塞等,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处理。

三、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故障问题的发生。

2. 定期检查输液设备:定期检查输液设备的功能是否正常,如输液器、输液管道、输液针等,确保其正常使用。

3. 加强培训和学习:医护人员应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更好地应对静脉输液故障问题。

4. 注意患者的反应:在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输液并进行处理。

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原因

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原因

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原因输液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液体直接进入静脉,药效快,利用率高。

静脉输液还具有液体和药物的输入速度和量可控的优点,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

然而临床上也存在着滥用和不合理使用输液疗法的现象,常可引起输液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应引起高度重视。

1 输液的并发症1.1 对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影响1.1.1 稀释作用大输液制剂除碳酸氢钠外,其他输液剂的pH均<7.0,如在短时间输入大量液体,易产生稀释性酸中毒。

输入晶体液将导致稀释性低蛋白血症,使组织细胞内发生水肿,体循环容量失调,影响多器官功能。

大量输入不含钾的液体造成稀释性低血钾,有可能引起严重心律紊乱、酸碱失衡和肠功能紊乱。

如同时应用排钾利尿剂更会加重病情。

1.1.2 循环超负荷输液量过多或输注过快,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会出现循环超负荷反应。

患者可表现为突发性呼吸困难、发绀、心悸、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及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症状。

血容量增加,电解质紊乱等可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特别是心功能失代偿及肾清除能力低下的患者。

老年体弱者也因生理机能减退易发生循环超负荷反应。

输入高渗制剂(如氨基酸、甘露醇等),可因渗透压的改变使组织间液体向血循环转运,当输入速度超过患者的代偿能力时亦可造成循环超负荷。

1.2 病原微生物污染反应1.2.1 热原反应热原反应特指为由输入致病量的致热原引发的以发热、寒战为主的全身性反应。

国内文献中输液反应常被含混地指为热原反应,主要原因在于热原反应的严重性。

致热原可由输液用物品和输注过程引入,患者对致热原的耐受程度,也可影响患者的临床反应。

输入的液体过多,还可因致热原累积,超过内毒素阈剂量,而导致热原反应。

严重者可发生昏迷和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

感染性疾病在自然病程和治疗过程中细菌内毒素释放入血,肠道和肝脏功能受损引起的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均可引起热原反应。

而国内普遍存在的静脉给药率高,尤其是重症患者,输液治疗时间持续约24 h 的现象相当普遍,极易造成对致热原来源的误判。

输液不良反应及对

输液不良反应及对
9
防治和护理
❖ 立即更换药液和输液管,即用5%葡萄糖维持 输液,以便抢救用药,立即注射非那根25 mg,地塞米松5 mg,严重者给予吸氧,肌注 肾上腺素1 mg,有过敏性休克者按抗休克处 理。严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直至症状完全 消失才可离院。
10
空气栓塞
❖ 发病特点 由于输液管输液时空气未排尽,输 液管连接不紧密,加压输液,连续输液接瓶 时不及时而又没有注意重排空气,使空气进 入静脉,随血流经右心房到右心室内阻塞肺 动脉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 氧。此时,病人感到胸闷,呼吸困难或严重 发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一个响亮的“水泡声” 。
15
16
2
1 发热反应
❖ 发病特点 在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畏寒,不自 主颤抖,迅速转为高热,严重发绀,面色苍 白,重者心率快,脉细速,虚脱,多数经处 理后迅速好转。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 见的一种,较常见的原因有致热原病菌(普 通菌和毒菌等)或其他物质污染液体或输液 用品,也可能因药物不纯或药物有配伍禁忌 所致。
6
3 急性肺水肿
❖ 发病特点 输液过量或过快,特别是输入含钠 液体过多时,容易发生急性肺水肿,原有心 脏病,心功能不全者,肺功能不全者,老年 体弱儿童输液应特别注意,发病时患者突然 感到呼吸困难、气促、剧烈咳嗽、烦躁不安 、口唇发绀,严重时口鼻可喷涌出大量粉红 色泡沫样液,听诊两肺出现干湿性啰音,心 音弱速。
前言
静脉输液是药物通过静脉血管内给药使药物在 体内达到快速吸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疾病 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和方法。然而,静 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故不应 滥用。要考虑并注意在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 的严重反应和并发症。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 ,可以导致不良后果
1

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静脉输液是一种将药物、营养液等溶液通过静脉注入体内的常见治疗方式。

尽管静脉输液极大地方便了许多病患,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

一、感染静脉输液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感染。

感染可能发生在穿刺点附近的皮肤或静脉内。

感染的迹象包括局部红肿、疼痛、温度升高,以及全身发热等症状。

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注意穿刺点的消毒和手部卫生以及使用无菌器材。

定期更换输液装置,及时发现并处理有感染迹象的情况。

二、淤血和血栓输液时,若静脉通路不畅通,药液无法顺利流动,就会导致淤血。

淤血区域会出现疼痛、肿胀和静脉扩张等症状。

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淤血,还可能引发血栓,严重时可能导致血管堵塞。

为了预防淤血和血栓,护士应该检查输液管路通畅情况,并定期更换输液点。

三、过敏反应有些人对输液所使用的药物或溶液中的某些成分过敏。

过敏反应的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以及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

为了预防过敏反应,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并进行相应的过敏试验。

如果患者已知对某种药物过敏,应避免使用含有该成分的输液。

四、电解质紊乱输液中的药物或溶液可能会改变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钾血症、高钠血症等。

这些紊乱可能引发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状。

护士应该根据患者的体格特征和病情合理选择输液剂量和速度,并定期监测血液电解质水平。

五、渗漏和浸润如果输液管或静脉穿刺点未正确固定,就会导致输液液体漏出至周围组织,称为渗漏。

渗漏的迹象包括局部红肿、疼痛,以及输液速度变慢等。

此外,如果过多的液体进入周围组织,就会造成组织浸润,引起浸润性疼痛和肿胀。

为了预防渗漏和浸润,操作人员应正确固定输液管,并定时观察和检查穿刺点周围的状况。

六、其他并发症除了上述常见的并发症外,静脉输液还可能引发其他问题。

例如,静脉穿刺时可能损伤到周围神经,导致局部麻木和感觉异常;过快输液会增加心脏负荷,引发心衰;孕妇输液时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等。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的输液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处理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的输液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处理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的输液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处理静脉输液作为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然而,在输液的过程中,不良反应可能会发生。

正确处理不良反应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一、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患者对输液药物中的成分过敏,导致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喉头水肿等。

2.局部反应:输液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

3.药物反应:输液药物本身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药物性肝损伤等。

4.感染:输液操作不规范,导致静脉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温热、化脓等。

二、不良反应处理的基本原则1.立即停止输液: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操作人员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查找可能的原因。

2.保护患者安全:根据不同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3.积极处理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减轻不良反应的程度。

三、处理不良反应的常见方法1.过敏反应处理(1)立即停止输液,将输液通道刮除。

(2)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

(3)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氯雷他定等。

(4)如病情严重,需及时转至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

2.局部反应处理(1)停用可能引起局部反应的输液药物。

(2)清洁受影响的部位,并覆盖干净的纱布。

(3)观察局部反应情况,如出现化脓等情况,及时就医处理。

3.药物反应处理(1)停用引起药物反应的输液药物。

(2)评估患者肝肾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解救药物、肝保护药物等。

4.感染处理(1)立即停止输液,注意手卫生,避免继续感染。

(2)清洁受感染的部位,并覆盖干净的纱布。

(3)就医进行相应治疗,如抗生素治疗等。

四、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1.严格操作规范: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输液,注意穿戴无菌手套,消毒输液部位,避免污染。

2.选择适当的输液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输液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与处理

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与处理

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与处理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然而,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不良反应,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带来风险。

因此,在进行静脉输液时,护士和医生需要了解不良反应的类型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一、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类型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1. 静脉炎症:此类反应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主要是由于输液导管插入不当或感染引起的。

2. 过敏反应:某些患者对输液液体中的药物或输液设备中的成分过敏,导致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3. 流体过负荷:输液速度过快或输液量过大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流体过负荷,表现为心动过速、呼吸困难、水肿等。

4. 瓶体破裂:在输液过程中,输液瓶或输液管出现破裂,其中的药物溅出,有可能对护士或患者造成伤害。

二、静脉输液的处理方法当发生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时,护士和医生应根据不同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1. 静脉炎症的处理:护士需要定期观察患者输液部位,如发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更换输液部位。

同时,应进行相应的感染处理,如局部消毒、冷敷等。

2. 过敏反应的处理:当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液,记录患者的症状并通知医生。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过敏程度,医生可能会采取口服或注射抗过敏药物来缓解过敏反应。

3. 流体过负荷的处理:当患者出现流体过负荷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或减慢输液速度,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果症状严重,应立即通知医生,并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给予利尿药物或使用呼吸辅助设备。

4. 瓶体破裂的处理:如果输液瓶或输液管发生破裂,护士应立即停止输液,避免瓶内溅出的液体对护士或患者造成伤害。

同时,应及时更换破裂的输液瓶或器材,并进行相应的清洁和消毒。

在处理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时,护士和医生需要密切合作,及时记录和报告患者的症状,以便医生能够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治疗。

静脉输液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原因分析整改措施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用于补充液体、电解质、营养、药物等,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状态和药物治疗。

然而,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静脉炎、感染、空气栓塞、药物反应等。

为了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将对静脉输液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静脉输液的原因分析1. 操作不当: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操作不当是导致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包括穿刺技术不熟练、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固定不牢、导管留置时间过长等。

2. 药物因素:输注的药物本身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此外,药物的浓度、pH 值、渗透压等也会对患者产生影响。

3. 患者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都会影响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例如,婴幼儿和老年人由于血管壁较薄,容易发生静脉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病变,容易导致穿刺困难。

4. 环境因素:输液环境的不良因素也可能影响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

5. 护理管理:护理管理不到位,如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压力大、责任心不强等,也可能导致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二、整改措施1. 提高操作技能: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穿刺技术,确保一针见血。

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操作规范的学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 合理选择输液部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血管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3. 加强药物管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合理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患者有害的药物。

同时,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4. 关注患者因素:在静脉输液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制定个性化的输液方案。

对于特殊患者,如婴幼儿、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要特别注意输液过程中的监护。

5. 优化输液环境:保持输液环境的清洁、舒适、安静,确保患者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输液治疗。

静脉输液论文不良反应及防治论文: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静脉输液论文不良反应及防治论文: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静脉输液论文不良反应及防治论文: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关键词] 静脉输液;不良反应;防治静脉输液是临床救治患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在医疗实践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尤其在抢救患者的紧要关头,建立静脉通道让药物迅速进入患者体内发挥药效,为救治患者赢得时间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输液反应在临床上却是时有发生,有发热反应、静脉炎、空气栓塞、过敏反应、心肺负荷过重等不良反应。

使患者病情加重,影响治疗延长病程,给患者造成身心痛苦与经济损失,对此,护理人员必须引起重视,对造成不良输液反应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使其发生率降到最低点。

1 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1.1 热源反应输入的液体或药物不纯或被污染后,输液用具不洁或变质过期。

液体选用不当,药物配伍错误,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不彻底,配药时间过长,使药物发生药效反应,表现为:发冷、寒战、高热、大汗、脉速、恶心呕吐、发绀、严重可出现昏迷休克等症状。

1.2 静脉炎的发生长期不间歇的静脉输注高渗溶液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如:甘露醇、氯化钾、升压扩管药物、抗癌化疗药物,因药物的化学刺激作用,使局部静脉管壁发生炎性病变,因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而使细菌或微粒随液体进入人体,引起局部静脉感染,局部沿静脉经路有红肿、触痛、热痛、局部条索状改变。

1.3 空气栓塞由于输液器在排气时未排干净,或是输液管连接不紧密,或是液体输完时未及时添加或拔针等,均可发生空气栓塞。

使空气进入静脉,随血流进右心房到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口,使血流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此时,病人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心前驱可闻及一个响亮的“水泡声”。

1.4 过敏反应主要为药物性过敏反应为多见,如低分子右旋糖酐、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氧氟沙星类、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这些药物一旦用于某些具有特殊过敏体质的人身上,就会产生过敏反应。

如皮肤出现荨麻疹、瘙痒、胸闷、发热、口唇发绀、心悸、气短、烦躁不安及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原因
输液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液体直接进入静脉,药效快,利用率高。

静脉输液还具有液体和药物的输入速度和量可控的优点,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

然而临床上也存在着滥用和不合理使用输液疗法的现象,常可引起输液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应引起高
度重视。

1.输液的并发症
1.1对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影响
1.1.1稀释作用大输液制剂除碳酸氢钠外,其他输液剂的pH均<7.0,如在短时间输入大量液体,易产生稀释性酸中毒。

输入晶体液将导致稀释性低蛋白血症,使组织细胞内发生水肿,体循环容量失调,影响多器官功能。

大量输入不含钾的液体造成稀释性低血钾,有可能引起严重心律紊乱、酸碱失衡和肠功能紊乱。

如同时应用排钾利尿剂更会加重病情。

1.1.2循环超负荷输液量过多或输注过快,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会出现循环超负荷反应。

患者可表现为突发性呼吸困难、发绀、心悸、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及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症状。

血容量增加,电解质紊乱等可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特别是心功能失代偿及肾清除能力低下的患者。

老年体弱者也因生理机能减退易发生循环超负荷反应。

输入高渗制剂(如氨基酸、甘露醇等),
2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可因渗透压的改变使组织间液体向血循环转运,当输入速度超过患者的代偿能力时亦可造成循环超负荷。

1.2病原微生物污染反应
1.2.1热原反应热原反应特指为由输入致病量的致热原引发的以发热、寒战为主的全身性反应。

国内文献中输液反应常被含混地指为热原反应,主要原因在于热原反应的严重性。

致热原可由输液用物品和输注
过程引入,患者对致热原的耐受程度,也可影响患者的临床反应。

输入的液体过多,还可因致热原累积,超过内毒素阈剂量,而导致热原反应。

严重者可发生昏迷和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

感染性疾病在自然病程和治疗过程中细菌内毒素释放入血,肠道和肝脏功能受损引起的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均可引起热原反应。

而国内普遍存在的静脉给药率高,尤其是重症患者,输液治疗时间持续约24h的现象相当普遍,极易造成对致热原来源的误判。

合理应用输液疗法不仅可以减少热原反应,还有助于纠正对临床输液反应的不正确认识。

1.2.2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置管可引起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已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危重症患者临床常反复从导管取血标本或加入药物,这些操作会增加患者被感染的机会。

国内静脉输液率高相应地导致静脉导管使用率也高。

另外,导管内及导管、针头周围血小板聚集也是血栓形成的开始。

3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1.2.3微粒反应输液、药物、配制过程中的多次加药及穿刺均会带入微粒,输液环境中的细小微粒也可能进入药液。

因而,微粒污染是输液中普遍存在的并发症。

当微粒进入肺微血管,可引起巨嗜细胞增生而导致肉芽肿、肺栓塞,也可引起热原样反应;微粒较大者,可直接引起血管闭塞,局部组织缺血和水肿;红细胞聚集在异物上可形成血栓;某些微粒还可引起变态反应。

生物制品,尤其是血液制品,即使
是正常配制操作也可能溶解不完全;配制操作稍有不当(如振摇、消毒液、温度等因素)均可导致药物不能完全溶解,产生肉眼可见或难以观察的不溶性物质。

1.2.4细菌病毒感染静脉注射传播血源性病原体的可能性比皮下和肌
肉注射更大。

注射器使用的时间过长,受到了空气中的细菌或操作人员污染;注射部位皮肤消毒不严;医务人员本身患咽峡炎或皮肤化脓性感染污染了注射用具等,均可引起脓肿、败血症、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严重疾病的医源性传播。

有关安全注射问题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WHO的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的不安全注射问题十分严重,每年全
世界因不安全注射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800~1600万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230万~470万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为8万~16万人。

在我国亦普遍存在着滥用注射方法给药,且人群中经注射
传播的血源性感染患病率高。

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HBsAg阳性者约1.2亿。

1.3输液操作不当引起的反应
临床输液操作不当可引起空气栓塞、静脉炎、感染、严重心律失常、创伤性麻痹和过敏性休克等。

4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1.3.1栓塞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状,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静脉插管及补液的过程中,尤其是中心静脉输液时,由于静脉压低,空气易于经导管逸入中心静脉而导致空气栓塞。

长期置管而形成的隧道壁较为僵硬,拔管时若不注意,空气也可经此隧道进入中心静脉。

输液过慢,静脉血回流凝固可形成小的血栓,静脉置管处理不当也可能引起小血栓,循环中的小血栓易随血流入肺,形成肺栓塞。

1.3.2静脉炎刺激性药物如万古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等输液配制浓度或输液速度不当,可刺激血管形成静脉炎。

1.3.3输液速度控制不当输液治疗中控制速度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临床常用的指标为滴速。

常用的一次性输液器螺丝松紧不稳定,易改变滴速,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起心血管事件。

使用液滴计算滴速的方法亦不可靠,随着滴液速度加快,液量就变大。

不同溶液的液滴量相差可高达20%,增加液体的滴速,液滴量之间的差别可达30%.而输液泵能精确控制滴速,但在医院普及尚有一定的难度。

1.3.4其它反应静脉穿刺部位的处理不当,可引起渗血、渗液、肿胀和局部炎症反应,也可引起组织坏死,成为感染源。

锁骨下静脉穿刺,如穿刺点和进针方向掌握不好,可引起气胸、血肿、气栓、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

输液配制过早、操作不规范也可能导致药物降解、析出和污染等,甚至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

2.大输液制剂的不良反应
2.1晶体溶液
5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葡萄糖溶液为酸性,可致血栓性静脉炎,稀释血液还可引起红细胞聚集,甚至发生溶血。

不适当应用含葡萄糖的大输液时可使血糖在应激性高血糖的基础上进一步升高,加重脑缺血缺氧的损伤。

果糖与葡萄糖相比,并无优越性,却有某些不良作用,如快速输注,可使血清乳酸和尿酸盐水平升高,且价格昂贵,重病患者应用后,易患乳酸性酸中毒,静脉输注往往引起尿酸生成过多,而导致高尿酸。

氯化钠注射
液使用不当,可出现血容量超负荷,肺水肿。

2.2胶体溶液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过敏和类过敏反应等。

右旋糖酐每天使用剂量>1~2g.kg-1,会引起凝血障碍,除了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外还可降低Ⅷ因子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形成以及血液稀释所致的凝血因子减少,同时可造成配血型时的假凝集现象。

低分子和小分子量右旋糖酐有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

右旋糖酐和明胶制剂均可引起过敏反应,羟乙基淀粉可直接激活血浆酶系统,引起类过敏反应。

胶体液的扩容作用,亦可增加脑灌注压及颅内压。

3.输液的滥用及原因
3.1不适当地补充营养物质
处方调查显示,多种维生素等制剂使用非常普遍,而相关检查和临床依据明显不足。

食物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来源,膳食正常者,另行补充并无受惠之处,只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由胃肠道外补充。

微量营养素静脉给药如同消化道短路,使消化道对一些依赖其吸收或排泄的微量元素的生理调节作用丧失,而完全受静脉补充的控制,补充不当可产生毒副作用。

6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3.2不适当地应用输液疗法
口服给药有效或不支持注射治疗时,不应滥用注射给药。

对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给予葡萄糖或氯化钠等补充营养物质通常是不必要的,且可带来不良反应。

与静脉输液相比,葡萄糖-电解质口服液应用安全而简便,具有能改善葡萄糖-钠离子共同转运系统功能,增强食欲,并提供更好的营养等优点。

对轻度或中度的脱水患者,如呕吐不严重,
应提倡口服补液。

对低钠血症可通过限制水入量,应用利尿剂,增加饮食摄入、口服氯化钠制剂和处理原发病等方法加以纠正,静脉给药补充只限于严重的低钠血症,以及增加摄入后疗效不佳的患者。

3.3滥用输液的原因
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识有误,有些患者认为有输液才是积极的治疗,可体现对其疾病的重视,导致某些医生为了迎合患者的期望和要求而滥用输液。

医生也存在对输液的不良作用和安全注射认识不足而滥用输液,或者为了安慰患者而无必要地输液。

有的为了经济利益,能用口服制剂治疗者,也使用较贵的药物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不适当地使用静脉输液治疗是医院内安全注射的一大隐患,合理的使用静脉输液需完善医、药、护之间的协作,加强对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安全注射教育,形成倡导合理用药的社会大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