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史学导论》的几点体会

合集下载

学习《历史学基本原理概论》心得体会

学习《历史学基本原理概论》心得体会

学习《历史学基本原理概论》心得体会在研究《历史学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期间,我深刻理解到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理论基础研究《历史学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历史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历史学家使用不同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和解释历史事件和现象。

这些理论包括唯物史观、文化史观、结构主义等,它们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资料收集与分析研究历史学,我明白到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学家通常依赖于史料和文献来进行研究。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不同历史事件和现象涉及到的史料可能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偏见。

因此,分析和评估资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是历史学家必备的技能。

决策和解释研究历史学还教会我进行决策和解释。

历史学家经常被要求对历史事件和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和观点。

通过研究与历史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并对历史事件给予合理的解释。

反思和意义通过研究历史学基本原理概论,我还学会了反思历史事件的意义。

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它对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以及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综上所述,研究《历史学基本原理概论》让我深入了解了历史学作为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我通过研究理论基础、资料收集与分析、决策和解释以及反思和意义等方面,对历史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且意识到历史对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Note: The above response is my independent work and does not quote any unconfirmed content.)。

《中国文化史导论》心得体会分享:了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史导论》心得体会分享:了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史导论》心得体会分享:了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国文化史导论》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它不仅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首先,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从早期的夏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再到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作者详细地介绍了每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变化。

这让我明白了中国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中。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磨难和挫折,以及中国文化在应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其次,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不仅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还对儒、道、佛等思想流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以及这些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同时,我也明白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差异,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现代中国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让我认识到了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

总之,《中国文化史导论》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它让我了解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强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还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我读《史学导论》的几点体会

我读《史学导论》的几点体会

我读《史学导论》的几点体会我读《史学导论》的几点体会——读姜义华等的《史学导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我读的书目是姜义华、赵吉惠、瞿林东、马雪萍等合著的《史学导论》,出版于1989年。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史学导论》这本书与老师所讲的史学通论课相仿,都和史学理论有关。

在我的印象中,由多人合著的书大多有结构不够明晰,思想不够统一的毛病,然而我读了这本书却没有这种感觉。

我读了这本书感觉收获颇多。

当然由于版本较早,这本书有些人名翻译不够准确,里面有一些错别字等等,这些缺点也是有的。

关于绪论《史学导论》的绪论部分比较长,大约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一,这也许是本书的一个瑕疵,然而这一部分还是介绍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绪论部分回顾了历史学的历史发展,并对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和科学地位做出了评价。

“历史学源于人类自身的历史活动,具有比一般科学更古老的历史。

文字产生以前的神话、传说、诗歌当中就包含了人们对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历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鉴戒史学、理性史学和科学史学三个阶段。

”①这里所说的鉴戒史学从赵老师的讲课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史学”,这大体包括古代社会和中世纪的史学。

巧合的是,传统史学在中西方都起源于大约公元前5世纪。

然而中国的传统史学一直延续到戊戌维新运动之前,比西方多延续了大约600年的时间。

中国的传统史学何以能够延续这么长的时间,理性史学为何姗姗来迟,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老师的课堂上,我认识到中国的传统史学有5个特点,也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这5个特点是:1.史官文化与史学政治化。

中国的史书起源于政府行政的记录,历史成为“王官之学”,私人史学不可避免地处于边缘地位。

这一方面使得历史文献和历史编纂工程可以大规模、持续的进行,一方面也使得史学本身与政治紧密结合。

2.史学道德化。

历史学承担了道德评价和功过评价的终极性功能,这就使得道德化史学与官史学结合起来。

史学方法导论读书随笔

史学方法导论读书随笔

《史学方法导论》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史学方法的必要性 (3)1.2 史学方法的发展历程 (4)二、史学的性质与功能 (5)2.1 史学的研究对象 (6)2.2 史学的功能与价值 (8)三、史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9)3.1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10)3.2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 (12)3.3 历史学的方法论体系 (13)四、史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14)4.1 史料搜集与整理 (16)4.2 史事解释与评价 (17)4.3 史学文本的撰写与分析 (18)五、现代史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19)5.1 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引入 (21)5.2 数字化技术在史学中的应用 (22)5.3 全球史观与文化史观的兴起 (23)六、结论 (24)6.1 史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25)6.2 史学方法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27)一、内容概览历史的维度与意义:本章介绍了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框架,包括其研究对象、目的和研究方法。

历史不仅仅是过去事件的记录,更是一种解读和解构,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过去,揭示历史的意义。

史料学与史料整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史料的分类、性质、来源以及如何进行史料整理和分析。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掌握正确的史料学方法对于历史研究至关重要。

史述与历史解释:本章将阐述叙述史学的概念、特征和技巧,以及历史解释的方法和意义。

叙述史学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而历史解释则是对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的分析。

历史地理与历史地图:本章将介绍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历史地图则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变迁。

历史心理学与社会学: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历史研究中涉及的社会心理因素和群体行为,以及社会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历史比较与跨文化交流:本章将介绍历史比较的方法和意义,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历史研究的新趋势与方法:最后一部分将介绍近年来历史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方法,如数字人文、计量历史等,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

读《中国文化史导论》的心得与感受

读《中国文化史导论》的心得与感受

读《中国文化史导论》的心得与感受在深入研读《中国文化史导论》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那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这本书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生动的叙述方式,引领我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中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从远古时代的文明初曙,到春秋战国的思想激荡,再到唐宋元明清的辉煌篇章,这一系列的历史演变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地交流、碰撞、融合中逐渐壮大。

与此同时,书中也揭示了中国文化与周边文化的相互影响,使我对于中华文化的多元性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于中国文化特点的概括所吸引。

作者指出,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伦理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这一观点在我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确实,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我们注重家庭、亲情、孝道等伦理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此外,中国文化也高度重视人的精神世界,倡导仁爱、诚信、正义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性格中。

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对于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阐述,使我对古代先人的智慧和创新精神肃然起敬;而在探讨中国现代文化时,书中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与交融的剖析,让我意识到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读完《中国文化史导论》,我深感自己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于中华文化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我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同时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史学导论读书心得(NEW)

史学导论读书心得(NEW)

史學導論讀書心得:《史學方法》王爾敏著我們目前所熟知的歷史,皆是史官或歷史學家所記載,經過後世不斷編纂修改而留傳至今。

他們如何取捨材料、以什麼樣的觀點與立場去切入史實、記載成歷史,皆左右了後世之人對於當時的事實真相之認識。

光是「史」這個字的定義,根據王爾敏先生所著的史學方法第二章第一節,便是眾說紛紜、各家看法不一。

但是各家的解釋幾乎都趨向「考證」,盡自己能力尋找最齊全的史料,最後歸納體系。

王爾敏先生認為這些不同的史家雖然取材不同以致結論有異,但無分軒輊。

而第二章第二節的史識,提到史的工作起源為講古。

同章第四節亦論及口傳史。

文字並不是在人類出現之際便存在的,在這之前的歷史都是靠口傳而留下。

無論是講古還是吟唱的方式,口耳相傳之下的歷史我想無法保持最初的事實原貌。

而這個部分讓我聯想到一位影響中國史學甚深的學者-顧頡剛先生。

此學期除了史學導論之外,我還修習了一門歷史地理與環境變遷的課程,因此在史學導論的課堂上聽到顧頡剛、禹貢半月刊等詞彙時並不感到陌生。

顧頡剛身處的時代為晚清,此時正值社會劇烈變革之際,雖然戊戌變法不過短短百餘日,但戊戌變法的思想內容卻影響其想法甚深。

而五四運動之後,西方科學的懷疑論逐漸為中國學術界所用,顧頡剛便是其中一位學者。

以顧頡剛為首的疑古派,對傳統、歷史採取一種批判、存疑的態度,「疑古辨偽」為此學派之特徵。

顧頡剛認為中國的古史體系,並非自古亙今,而是由不同的時代層層累積地造成的。

此主張有三個論點:一、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愈長。

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神農,到秦有三皇,到漢以後有盤古。

二、「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如舜,在孔子時只是一個「無為而治」的聖君,到〈堯典〉就成為一個「家齊而後國治」的聖人,到孟子時就成為一個孝子的模範。

三、如此的狀況下,我們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狀況,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狀況。

如我們不能知道東周時的東周史,但可以知道戰國時的東周史。

读《中国文化史导论》的思考与感悟

读《中国文化史导论》的思考与感悟

读《中国文化史导论》的思考与感悟《中国文化史导论》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文化的历史和发展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首先,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我了解到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使得它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其次,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书中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

我从中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独特的魅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如何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最后,我意识到中国文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作为中国人,我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都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

只有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

总之,《中国文化史导论》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视和自豪于我
们自己的文化。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文化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史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史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史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深刻的体会。

通过学习历史,我了解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感受到了历史事件的震撼力和深远影响,并对历史背后的智慧与哲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历史学习使我对过去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追求。

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并不仅仅是记载过去的事件和事实,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智慧。

通过学习历史,我了解到了伟大的文明古国、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伟大人物的丰功伟绩。

这让我对各种历史事件充满了好奇心,想要深入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探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其次,历史学习培养了我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历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还要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学习历史,我开始习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去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历史给予我了一种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让我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能够更加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核心。

此外,历史学习让我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智慧有了更深的体会。

历史是生活的镜子,也是智慧的宝库。

通过学习历史,我看到了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领悟到历史事件中隐藏的智慧与哲理。

比如,通过学习二战,我明白了和平的宝贵和战争的可怕;通过学习古代文明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类智慧的伟大。

历史学习也让我明白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事物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发展和消亡的。

通过历史学习,我发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共通之处,明白了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历史学习使我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与历史的密切联系,也使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明确的规划和展望。

综上所述,历史学习让我获益良多。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认识现在和未来。

通过历史学习,我了解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培养了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感受到历史事件的深刻影响和智慧内涵。

历史学习让我明白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历史的重要性,也增强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史学导论》的几点体会——读姜义华等的《史学导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我读的书目是姜义华、赵吉惠、瞿林东、马雪萍等合著的《史学导论》,出版于1989年。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史学导论》这本书与老师所讲的史学通论课相仿,都和史学理论有关。

在我的印象中,由多人合著的书大多有结构不够明晰,思想不够统一的毛病,然而我读了这本书却没有这种感觉。

我读了这本书感觉收获颇多。

当然由于版本较早,这本书有些人名翻译不够准确,里面有一些错别字等等,这些缺点也是有的。

关于绪论《史学导论》的绪论部分比较长,大约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一,这也许是本书的一个瑕疵,然而这一部分还是介绍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绪论部分回顾了历史学的历史发展,并对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和科学地位做出了评价。

“历史学源于人类自身的历史活动,具有比一般科学更古老的历史。

文字产生以前的神话、传说、诗歌当中就包含了人们对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历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鉴戒史学、理性史学和科学史学三个阶段。

”①这里所说的鉴戒史学从赵老师的讲课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史学”,这大体包括古代社会和中世纪的史学。

巧合的是,传统史学在中西方都起源于大约公元前5世纪。

然而中国的传统史学一直延续到戊戌维新运动之前,比西方多延续了大约600年的时间。

中国的传统史学何以能够延续这么长的时间,理性史学为何姗姗来迟,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老师的课堂上,我认识到中国的传统史学有5个特点,也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这5个特点是:1.史官文化与史学政治化。

中国的史书起源于政府行政的记录,历史成为“王官之学”,私人史学不可避免地处于边缘地位。

这一方面使得历史文献和历史编纂工程可以大规模、持续的进行,一方面也使得史学本身与政治紧密结合。

2.史学道德化。

历史学承担了道德评价和功过评价的终极性功能,这就使得道德化史学与官史学结合起来。

3.历史循环论。

在《史学导论》中,我认识到历史循环论是有它出现的根源的。

“古代,农业文明速率与节奏缓慢,原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同一规模、同一面貌不断重复产生,时间的流逝在那里除了几百年一次的周期性危机爆发时显得较为急迫外,确乎近于停滞,或仅仅平静而均匀地默默自行运转着,历史在时间上便显得没有发展,没有突破,充其量只有同样类型历史变故的循环往复。

”②我们国家封建社会很长时期的运转就是这样显得从容不迫。

4.经史结合。

经书在我国古代社会被看做真理,是只能解读不能更改的。

史学在这一传统中得到极大注重,同时也成为表述与解读经典的工具。

史学恒在经学的笼罩下,在上古经典精神的照耀下,经学不变,史学也很难有突破性进展。

5.编纂学发达。

“中国传统史学所积累的文献繁富而且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史官不绝,竹帛长存’,由于史家的层出不穷,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史学遗产。

秦汉以下,历代皇朝,史不绝书,反映出中国历史文明演进的连续性。

”③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编纂学的发达固然有利于中国历史文明演进的连续性,却同时也强化了中国历史文明演进的惰性。

“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是它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种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它在政治上的鉴戒作用,在社会生活上的教育作用在,在民族关系上的能聚作用。

”④然而当西方步入文艺复兴时期,理性史学悄然兴起并使中世纪史学黯然失色,为近代史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厦则似倾未倾,传统史学的发展已日益处于步履维艰的境地,理性史学之光不仅过于微弱而且姗姗来迟,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近代史学的面貌。

”⑤在绪论中,作者还提出了“一切科学都是历史学”的观点,我觉得这个观点是不大好理解的。

在这里,科学是普遍性概念,历史学是特殊性概念。

根据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我们可以说“历史科学是一门科学”。

至于说“一切科学都是历史学”,我个人认为这是在强调“一切科学”都具有“历史学”的特性或者说“一切科学”都含有“历史学”的因素。

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历史认识的本质在于主体对历史实际所提供的各种客观信息,依据预定的目的、按照既定的价值取向、借助特定的认识结构进行控制与处理。

”⑥对这个概念我要谈几点认识。

这个概念包括历史认识的主体(历史认识者),历史认识的客体(历史实际)和历史认识的中介(历史资料)三个要素。

近代人们认识历史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过去或以历史事实为重心和以现在或以历史学家的重构为重心两种情况。

以过去或以历史事实为重心者在我国傅斯年可以作为一个突出的代表。

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然而任何历史认识总会不可避免地附带着历史认识者的主观看法,“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的观念忽略了历史认识的相对性,每个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完全可以产生不同的看法。

再说,历史资料不等于历史实际,傅斯年的观点把历史资料与历史实际等同起来了。

其实,历史资料只能部分地还原历史实际,客观的过去是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是站在现在的立场去评判过去发生的事情。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是以当今的价值观去评价过去的历史,我们形成关于历史的概念部分是出于当前的目的和需要。

但是,这种观念对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是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的。

他的这种观念的最大意义在于在历史研究中贯彻科学实证的精神,中国现代历史学的可靠成绩,多与这种科学主义的观念的建立相关。

科学主义,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看重证据的观念,傅斯年正是把历史资料作为历史认识的证据,所谓“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

”以现在或历史学家的重构为重心者,认为所有历史资料都必然会注入认识者的主观因素,其结果就是所表达的事实便会因人因事、因主客观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我觉得这样的观点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把历史资料看作历史认识自身的产物,或者说把历史资料完全看成是历史学家主体活动的结果,这就夸大了历史认识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失之片面的危险。

这种过分强调现在或历史学家的重构的观点实际上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把历史资料与历史认识本身等同起来。

历史认识作为认识无疑是具有主观性的,是历史认识者主体活动的结果,而历史资料是历史认识者藉以了解历史实际的客观依据。

历史资料一经产生便成了客观的存在。

我认为历史认识者相对于历史资料而言,历史资料是先于历史认识者的认识活动而存在的,历史认识者开始历史认识活动以前就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存在。

我以前大约是把历史看成是历史认识者对历史资料的认识、发现及其结果,而把历史实际这一极给忽略了。

现在我认识到历史实际作为历史资料之本,历史认识之源也是历史认识的不可或缺的一极。

历史认识的客体是历史实际,而不是历史资料。

我觉得应该把历史资料看成是历史认识的中介,看成历史认识者认识历史实际的媒介和桥梁。

“历史实际、历史资料、历史认识者所同具的这种积极作用于其他两个方面的能动性,使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充满了活力的动态结构,使历史认识超越了两极思维的一般模式,而成为具有自身特征的三极思维活动。

”⑦由于历史认识是一种三极思维活动,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历史认识永远达不到绝对真理。

这是有历史认识的三级(历史认识者、历史资料、历史实际)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首先,从历史认识主体来说,每个历史认识者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都有自己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认识的主观性,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

历史认识是从选题开始的,“当人们带着一定的主观意图、一定的动机、一定的选择标准在无限的历史实际中确定其中某一部分为自己的研究对象”⑧,这已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全面而完整的再现历史实际了。

事实上,从确定选题到之后的搜集与清洗历史资料,“所有这些环节,同样没有一个不受到认识能力有限性与认识者主观性的制约”。

⑧其次,从历史认识的中介来说,历史资料具有残缺性与不完整性。

这一点和历史认识不能达到绝对真理直接相关。

不用说历史遗址、遗物、遗风等大多是残缺而不完整的就“以档案与文献资料而论保存的困难,定期的淘汰,自然的毁损,已经使它难以完璧供历史学家使用。

因与实际利益冲突,它被篡改及大量销毁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

”⑨我国历史上的焚书坑儒,二战结束时日本大量销毁档案等事件就是有力的例证。

再者,从历史认识的客体来说,历史实际自身具有未完成性。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只能无限接近历史实际却不能达到历史实际。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因而历史过程没有完成,人们也就不可以对它作出终结性的认识。

文化大革命时代,“以阶级斗争为纲”被认为是绝对真理,而这在今天看来却是十分荒谬的。

历史是发展的,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只是相对而言的。

我读姜义华先生等的《史学导论》感到有许多收获。

但我觉得由于它是史学理论方面的书,我的阅读是接受式的,由于我的水平所限,不太容易从中悟出我自己独创性的东西,这一点敬请老师谅解。

①姜义华等《史学导论》第4页②姜义华等《史学导论》第105页③姜义华等《史学导论》第24页④姜义华等《史学导论》第21页⑤姜义华等《史学导论》第25页⑥姜义华等《史学导论》第85页⑦姜义华等《史学导论》第95页⑧姜义华等《史学导论》第129页⑨姜义华等《史学导论》第13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