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书单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入门书籍25本

中国历史入门书籍25本

中国历史⼊门书籍25本中国历史⼊门书籍推荐25本 中国历史,从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历史;从中国第⼀个统⼀的朝代秦朝算起,约有2241年。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中国历史⼊门书籍推荐25本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家。

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下) (⾹港中⽂⼤学出版社 2002年) 此书原系英⽂著述,再版6次后,终于有了中⽂版(注:后来⼜有北⼤有删节本)。

1978年⽜津⼤学出版社纪念五百周年发表之⽂告,列举数⼗学术名著,徐著即为其中之⼀。

其最⼤的特点在于能综合海内外优秀学术论著,取其精华,折衷调和,穿插经营,条分缕析,⾮常好读。

更值得⼀提的是,该书每章节之后,都附录相当详尽的参考书⽬,且多是海外论作,对国内读者来说,尤为珍贵。

作者浸淫西⽅史学多年,讲究分析综合,⽽不太重考据。

所引材料多来⾃他⼈著述,似乎较少使⽤⾃⼰发掘的第⼀⼿资料。

此外偶有⼩瑕疵,⽐如论及曾静⽂字狱案,竟然说出吕留良被凌迟的胡话。

但总的说来,在同类著作中,此书具有难能可贵的清醒,客观,⽆党见的优点,要了解中国近代史,此书不可跳过。

2、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下册) (⾹港中⽂⼤学出版社,1986年) 郭⽒⼀⽣致⼒中国近代史,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长,所编《中华民国史事⽇志》全四巨册,极有⽤。

此外,郭⽒重视⼝述历史,组织⼈⼒对台湾及海外幸存的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当事⼈采访,整理出书数⼗种,也颇具史料价值。

此书的写法⽐较朴素,但材料扎实,信息量⼤,开初看起可能枯燥,读进去之后始觉其精湛。

和徐著相⽐,此书更重使⽤第⼀⼿材料,但综合与分析⽅⾯,则稍逊。

另外⼀个遗憾,此书仅写到1949年前后,如今郭⽒早已去世,此书也终究不能再续,⼀憾。

3、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1840~1926》 (复旦⼤学出版社,2002年) 李剑农是邵阳(湖南)⼈,跟我妻⼦是⽼乡。

有这么⼀个⼤史家,邵阳才显得体⾯。

之前,我⼀直以为那⾥只出⼥博⼠。

823史学综合参考书目

823史学综合参考书目

823史学综合参考书目
以下是823部史学综合参考书目,排列不分先后:
1. 《世界历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斯沃卢克
2. 《历史的邀请》——约翰·修
3. 《欧洲通史》——诺曼·戴维斯
4. 《中国历史》——约翰·F·费尔杰森
5. 《自由的故事:美国历史的简明史》——埃里克·福纳格里耶
6. 《非洲的历史》——约瑟夫·卡培尔
7. 《史学导论》——埃兹·豪斯霍费尔
8. 《阅读阐释历史》——斯蒂芬·内巴尔
9. 《历史与记忆》——保罗·里科尔
10. 《中世纪的普通人》——弗莱兹·古默
11. 《中国史研究方法论》——李学勤
12. 《历史学的实践》——威尔·基尔希尔
13. 《美国历史概观》——艾伦·布林克利
14. 《历史的故事:西方史纲》——伊芙琳·狄斯曼
15. 《史学引论:观念与方法》——E·H·卡尔
16. 《未来短史》——亚尔·诺阿·哈拉里
17. 《历史学家的盛宴》——约翰·托什
18. 《仿效中国:欧洲的改革与发展》——Stefan Halper
19. 《八百年来他们踏上这片土地——欧洲历史》——中日文化交流协会出版部
20. 《历史决策的盛宴》——James M. Lindsay
以上书目涉及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和历史学研究的方法论。

它们提供了广泛的历史知识和理论视角,为读者深入了解历史研究提供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书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书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书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书单是一个庞大的话题,因为中国历史悠久,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以下是一些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书籍,涵盖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主题: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本书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综合性介绍,涵盖了从清朝末期到当代的历史事件和演变。

2. 《中国共产党史》,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发展和执政历程,对中国现代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3. 《中国的改革开放》,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背景、政策和影响,是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读本。

4.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时期的中国》,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的历史背景、政策和影响,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5. 《文化大革命史》,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社会影响和政治动荡,对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
意义。

以上书籍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书单的一部分,涵盖了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和重要事件。

阅读这些书籍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和变迁。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历史著作,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50本历史好书(必备书单)

50本历史好书(必备书单)

无论何时,无论你在哪里,只要有时间,就拿起一本书吧。

历史是什么?是时间的绵延,是文字的记载。

是现在,是思想,就是我们自己。

历史是什么1《历史是什么?》该书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卡尔的一部享誉世界的历史理论名著。

作者在书中对“历史”从各个侧面进行了剖析,广征博引,提纲挈领,提出了“历史就是与现实不断的对话”的著名命题。

2《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创始之作金毓黻是20世纪上半叶很有成就的史学家,以精于东北史研究、宋辽金史研究和中国史学史研究为世所重。

其《中国史学史》一书,是中国史学史这门专门史在开创时期的代表性著作,它表明:史学在追寻、反思自身历史的过程中,曾经有过怎样艰难而有意义的经历。

3《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本书是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的重要著作。

全书共分二编和三个附录。

第一编讲述史学理论,着重阐明历史与编年史、自然史与历史的不同, 有二章专门论述“假历史”、“历史哲学”,还讲了“历史的人性”, “历史的选材与分期”以及“专门史的差别与划分”。

第二编叙述史学史, 分别论述了希腊罗马史学、中世纪的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启蒙运动的史学、浪漫主义的史学、实证主义的史学等。

4《历史的观念》柯林武德(1889—1943)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

本书是他关于西方历史哲学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五编。

一、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

二、基督教的影响。

三、科学历史学的滥觞。

四、科学历史学。

五、后论。

本书为开创和发展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历史5《古代神话与民族》《古代神话与民族》是丁山先生的遗著。

本书内容是丁山先生从东西文化交流来探索史前时代帝王世系的一些见解。

主要就中国上古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三代都邑迁徙、殷商史、宗法制度起源、大禹治水、炎帝事迹、神农、九州方位等进行详细考证,书中许多论点在当时乃发人所未发,即便今天来看,对上古史研究,尤其是古代神话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6《史记选》《史记选》,清初著名学者储欣所编选,选录作品五十五篇。

中国史学名著

中国史学名著

中国史学名著
中国史学名著有:《史记》、《资治通鉴》、《汉书》。

1、史记
《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广为流传。

这是一部记载着从上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历史的经典史书巨著,也是一部有着规模巨大、体系完备特点的中国历史上首部纪传体通史,在我国文学史、史学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以时间为纲记载着16朝1362年历史的中国最好的一部史书。

是由司马光编撰的史料充实、叙事详明、脉络清晰、体制严谨的史料文献。

该本书籍主要以军事、政治、民族关系为主,经济、文化、历史人物评价为辅,对后人起警示作用,对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3、汉书
《汉书》是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编撰的中国首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前后历时二十多年编著的二十四史之一,并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记载着西汉汉高祖元年至新莽王朝帝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请列举前四史在内的十部史学论著

请列举前四史在内的十部史学论著

十部史学论著1.《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共计十二本。

其中记述了历史事件的“世本”七本,和列举官职等级、礼制、法律等制度的“表”五本。

《史记》在方法上首次提出了“以夷圣贤之事为章,非同类之事不相获”的史书写作原则,开创了我国史学的史传统。

2.《汉书》《汉书》是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纂的一部历史著作,全书共计100篇,叙述了西汉自刘邦建立帝国起,到汉宣帝末年的历史事件。

《汉书》在史料收集整理上远胜于《史记》,并有“风不准则拉之,事不坏则揜之”的演义修辞风格,被誉为东汉以前的最佳史书。

3.《后汉书》《后汉书》是由东汉史学家范曄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共计100卷。

该书主要叙述了东汉自汉献帝灭亡,到东晋建立帝国的历史进程。

《后汉书》在史料的详尽程度和史学方法上,高于《汉书》,成为东汉以后的史传统的代表之作。

4.《三国志》《三国志》是由陈寿编写的三国历史著作,全书共120卷。

该书是继《后汉书》之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记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宗室争夺皇权、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等历史故事。

《三国志》以其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描写手法,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5.《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南唐史学家司马光创作的一部通史著作,全书共294卷。

该书经过了十次修订,共纪录了自周穆王时期至元丰八年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在史料搜集和整理上做到了相对完全,被誉为我国通史的典范之作。

6.《宋史》《宋史》是元代史学家范祖禹撰写的一部我国历史著作,共计496卷。

该书详细叙述了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是我国史学中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7.《明史》《明史》是清代史学家茅元荣主持编写的一部明朝官修正史,共1960卷。

该书记述了明朝的开国建立、国内政治、对外战争等方方面面的历史事件,为大家展现了明朝的繁盛和衰落。

8.《新唐书》《新唐书》是唐代史学家欧阳修等编撰的一部关于唐朝历史的正史,全书共有225卷。

史学概论参考书

史学概论参考书

1.赵兴彬:《史学学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2.赵吉惠:《历史学方法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姜义华等《史学导论》,复旦大学版社2003年版。

4.吴泽《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5.庞卓恒《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 于沛:《史学理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 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8. 伊格尔斯:《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9.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0.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1.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2. 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3. 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4. 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5. 张文杰等编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6. 田汝康、金重远选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7. 郭圣铭:《西方史学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8. 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修订本。

19. 王学典:《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 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1972年。

23、马克思《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前的社会形态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2-15页。

24、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第二版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十大经典历史学著作

十大经典历史学著作

十大经典历史学著作一、《史记》哎呀,《史记》那可是相当厉害呀!它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把好多好多重要的人物和事件都记录下来啦。

司马迁写的时候那叫一个用心,字里行间都透着他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真相的追求。

读了它,就好像穿越时空,看到了古代的种种风云变幻。

二、《资治通鉴》这部书可不得了!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了 16 朝 1362 年的历史。

司马光为了写这本书,那可是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咱们读的时候,能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还能从中吸取好多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智慧呢。

三、《汉书》四、《三国志》喜欢三国那段历史的小伙伴可不能错过《三国志》!它是西晋陈寿所著,详细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跟《三国演义》不一样,它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读了它,能让咱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和事件有更准确的认识。

五、《后汉书》范晔写的《后汉书》也是一部很棒的史书哟!它记载了东汉时期的历史,对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全面的描述。

而且文字也很优美,读起来可有意思啦。

六、《全球通史》这可不是咱们中国的史书啦,而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的。

它从全球的视角来讲述历史,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都串联起来。

读了它,能让咱有一种“胸怀天下”的感觉,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更宏观的认识。

七、《中国通史》傅乐成先生的《中国通史》也是很值得一读的。

它把中国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语言简洁明了,很适合咱们初学者入门。

八、《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的这部书很独特哦!它以 1587 年,也就是万历十五年为切入点,通过对几个关键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明朝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制度。

读完会让人有一种“以小见大”的感觉。

九、《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先生的这本书对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让咱能清楚地了解那个时期士族与皇权之间的复杂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参考书目
《史通笺注》,(唐)刘知几著;张振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
《文史通义校注》,(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上海:商务,1922年)
《历史是什么?》爱德华·霍列特·卡尔(Carr,E.H.)著;吴柱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商务印书观1986年
《历史的观念》柯林武德:,何兆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李振宏,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张广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
《史学导论》姜义华、赵吉惠、瞿林东、马雪萍,陕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的兴起》,柯文著,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
《近九十年史学理论要籍提要》刘泽华主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计量史学方法导论》Floud,R.,王小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计量史学基础——理论与方法》霍俊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利科(Ricoeur,Paul)著;王建华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1992年

《西方历史哲学导论》韩震,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历史学家的技艺》布洛赫著,张和声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彭卫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西方史学思想导论》陈勇、罗通秀编着,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
《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杨豫、胡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当代西方史学流派》徐浩、侯建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的到分析的与批判的》严建强、王渊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年

《历史主义的贫困》波普尔,何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史学思想史》吴怀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史学与史学批评》瞿林东,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史学要论》李守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历史哲学》黑格尔,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历史主客体导论:从宏观向微观的深化》魏小萍,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袁吉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时间·历史·叙事》李纪祥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跨学科交流:发展中国史学理论的构想
侯旭东
2003-09-05 10:21:38 阅读 次
作者提供,原载《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年第3期
世纪之交,展望未来,不少史家强调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更有学者认为建立严谨、
系统的史学理论体系是目前中国史学工作者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众人所关注的理论既包括
通常所说的历史理论--对过去的系统阐释,也兼指史学理论--对研究过程的系统概括。
的确,治史者不仅要沉潜书卷,钩沉索隐,钻研具体问题,还要更上一层楼,善于归纳总结
一般性判断,构建对“过去”的理论诠释。这一工作并非一蹴可就,必定漫长艰辛,但对中
国史学发展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设。
理论源于具体研究,但又不等于具体研究的简单叠加,而是它的提炼与升华。不过,在
中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一味追求“自力更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拿来、借鉴、
消化与吸收“他山之石”始终是理论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史学上也是如此。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史学新流派、新理论大量被介绍到国内,构成过去二十年史学发展
的重要一环。回顾这些年来史学界对西方学说的译介与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流派的历史哲
学(如克罗齐、科林伍德、沃尔什的历史哲学)与各种新史学流派(如法国的年鉴学派、英
国新社会史、美国的新经济史以及心理史学等)上。这方面的努力卓有成效,20世纪以来
国际上比较重要的史学流派国内都作过程度不同的评介和探讨,中国史家对它们也有深浅不
一的把握。近些年史学界在拓宽视野,开辟新领域,探索新方法以及反思现有理论的不足上
能够有所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学的引入。但是,已有的成绩不能成为裹足不前的借口,
我们的目光不应局限于西方的历史哲学与新史学,必须登高望远,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
论的发展动向,并与它们展开跨学科的对话交流,这是未来构建中国史学理论所不容忽视的。
正如《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巴勒克拉夫所指出的,二战以后西方出现的“新史
学”的动力主要来自社会科学。法国年鉴学派的产生,与20世纪初法国社会学、人类学、
地理学与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影响息息相关。美国的新经济史、新政治史又分别从经济学、
政治学中汲取了许多理论营养。心理史学则是在心理学理论方法的哺育下发展起来的。可以
说,没有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方法的刺激,就不会产生西方新史学。因此,欲建立中国的
史学理论,仅仅钻研作为结果的西方新史学远远不够,还须寻根溯源,追踪和把握促生新史
学的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这样不仅会加深对西方新史学的理解,也有可能
带动中国史学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即通过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直接对话,找到中国史学发
展的生长点与突破口,而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新史学后面。
广言之,古往今来指导史学记述与研究的理论绝大多数不是史家自身的创造,而是由哲
学、科学或社会科学移植来的。长期影响古代中国史学的“五德终始说”便是战国末期阴阳
家邹衍的发明;支配近代中国史学的进化论的首倡者乃是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若干“实
证主义”的研究准则经过众多史家的实践已摸索形成,但作为一种哲学理论的实证主义则是
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提出,并由兰克系统输入史学,开创了统治西方史坛数十年的
“兰克学派”;马克思主义首先也是哲学理论、历史学中不过是加以一能够应用而已。如果
说以往指导史学的理论多来自哲学的话,当前灵感更多地出自人文社会科学。二十多年前,
巴勒克拉夫所指出的趋势眼下表现得更为明显,要提高中国史学的理论水平,创立系统的理
论,必须认清学科相互影响的大趋势,争取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目前,随着大量现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出版,国内人文社科的成长,学习
与交流的条件已初步具备。
90年代以来,不同背景、不同派别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名著纷纷推出中文版,翻译质
量也不断提高,许多领域的大师级人物的代表作基本上多可以见到中文版。社会学中,马克
斯·韦伯、涂尔干、齐美尔、滕尼斯、帕森斯、哈贝玛斯、吉登斯、布迪厄等的重要著作的
中文版都已先后问世。人类学方面,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博厄斯、本尼迪克
特、列维·斯特劳斯、格尔茨、萨林斯等的名著也已经或正在译成中文。经济学领域的译著
尤为丰富,政治学也是如此。国际学界近一、二十年风行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
的领袖福柯、德里达、赛义德的巨著也能很方便地找到不错的汉译本。可以不夸张地讲,二
十世纪以来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一流学者的代表作,不能说全部,至少十之七、八,中国读
者已经可以不必再费力阅读原著了,有的译本还不止一种。最近,汉译名著推出的速度越来
越快,有些中译甚至与原著几乎同步上市,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即是一例。在名家名著全
面登陆的同时,大量西方人文社科的主流教科书也系统引入汉语学术界,奉献了一批最新的
入门级读物。时至今日,可供汉语学术界参考的学术资源相当丰富,这为中国学者,包括历
史学家,了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发展脉络,开展交流与对话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也在不断成长、壮大。不少学者已不满足于简单移植、
套用西方的理论、框架,正通过反思性地运用西方理论,逐步积累中国本土的研究,尝试依
据中国经验与实践,寻求适用于中国的分析角度,归纳、概括出切合中国的概念与解释,探
索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发展。近来一些学者着力探讨的“关系”问题就有望成为透视
中国社会与历史的一个新视角,同样备受瞩目的“单位”问题也会成为认识当代中国的一个
很好的切入点。这些不断涌现的新成果会为史家研究“过去”提供日益丰富的思路。欲建设
理论的史学工作者应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们携手并进。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条件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推动史学前进的现实力量,需要史家善加利
用:通过读书、开放式的课程设置、跨学科讨论会、共同研究等形式,创造跨学科交流与对
话的机会与机制,主动接触和掌握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吸收本土人文社科的新成果,形成不
同学科互动互长的良好局面。
从史学自身情况看,它的发展、理论建设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通过了解西方
20世纪以来的历史哲学与新史学,摸清西方同行的新进展,反思自己的不足;其次,通过
阅读有关著作与跨学科的交流对话,掌握西方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发展脉络与主要
学说,并进一步反观自己,认清自身研究的问题,同时,通过与本土经验的对照,明晰西方
学说的局限性,探索适合中国的分析角度、理论框架;复次,在第二阶段积累的基础上,根
植于中国自身的历史与实践,提炼中国人的理论概括,形成各种关于本土的系统解释,贡献
于世界学林。
经过20年的努力,第一阶段的工作成效显著,目前重点应转到第二阶段。要在这方面
有所收获,20年也许还不够。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史家开阔视野,坚持同人文社会科学
的交流合作,不管前面遇到多少困难,这一目标迟早会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