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
西汉七国之乱

西汉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大功臣为:汉朝方面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梁国方面刘武、张羽、韩安国。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背景郡国并行高祖时期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
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
诸侯国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
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汉初共有异姓王七人,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吕后时期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
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
齐王刘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
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
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野心勃勃的兄长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
西汉七国之乱

西汉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指公元前154年1月17日,即是西汉初期汉景帝3年发生的一次叛乱。
叛乱原因是以吴王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
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七王之乱主要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
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
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
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
胶西王昂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
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
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
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
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
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
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越,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
吴国是五十余城的大国。
吴国的彰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开山铸钱、煮海为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
吴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力。
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弈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
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七王为: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简史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汉文帝时,获得大夫贾谊的建议,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便开始了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
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
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盘击死了吴王的世子。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藩王叛变,。
七国是指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
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欲夺景帝帝位,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了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
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
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落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
经过远因:奕棋事件汉文帝时,吴国世子刘贤入宫朝见皇上,并得到许可去见皇太子刘启(日后汉景帝)。
与皇太子启喝酒、下六博棋时,吴世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皇太子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世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
汉文帝敕命尸体送回去埋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大怒,说道:「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埋葬!」遂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
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
朝廷知道他是因儿子被杀才如此,就拘押了吴国使者。
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
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
七国之乱名词解释

七国之乱名词解释七国之乱,又称战国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涉及到许多与政治、军事、地理等相关的名词,下面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一个时期,得名于《春秋》一书。
这个时期,是从西周末年开始到战国初年,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纷争、政治权力多次更迭的时期,也是战国时期的前身。
2. 七国七国是指春秋时期的七个力量较为强大的国家,分别是齐、楚、燕、赵、韩、魏、秦。
这七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征伐、争夺领土、互相攻伐的关系,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的爆发。
3. 大国和小国在七国中,有着地理和实力的差距,被认为是大国的有齐、楚、燕、秦,而被认为是小国的有赵、韩、魏。
大国之间的争斗较为激烈,而小国往往被大国牵制。
4. 争霸七国之乱的核心目标是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地位。
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资源以及政治利益,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5. 虎痴、枭獍、乌鸡国策这些是七国之乱中一些典型的政治策略。
虎痴策指的是以慷慨悲壮的情绪鼓舞士气;枭獍策指的是以暗中威胁和打压方式牵制他国;乌鸡国策则是指采取低调,暗中囤积实力的做法。
6. 南方联盟、北方联盟在七国之乱中,军事联盟的形成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南方联盟是齐、楚、燕三国结成的联盟,以抵御北方联盟的进攻;北方联盟是赵、韩、魏三国组成的联盟,旨在对抗南方联盟。
7. 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七国之乱中,他提出了很多有关政治和社会治理的思想,对于七国之乱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8. 纵横家纵横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思想流派,提倡以利益为目的,实用主义的政治策略。
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等,他们在七国之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国提供了各种政治策略。
9. 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各样的思想学派。
在七国之乱中,各个国家都借鉴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和策略,这些思想和策略对于战争的发展和政治的斗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影响。
七国之乱的起因是什么

七国之乱的起因是什么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
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导致各诸侯王联合反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国之乱的起因,希望大家喜欢!七国之乱原因西汉景帝初年,同是刘姓的诸侯王因为不满中央削弱地方势力的做法,打着“诛晁错,清君侧”旗帜开始了实际上的叛乱行动,史称七国之乱,或是七王之乱,最后被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和刘武据守的梁国军队一同消灭了。
有说引发七国之乱的就是当年发生在长安宫中的奕棋事件。
汉文帝时候,年幼的吴王长子刘贤来到长安,陪同太子刘启也就是日后的汉景帝玩耍。
一日两小儿在下棋,那刘贤为了赢棋对刘启态度不恭顺,被刘启拿棋盘砸死了。
刘贤的尸体被运回吴王刘濞那里,但是刘濞说天下都是刘家,就葬在死去的地方,于是又被运回长安。
吴王刘濞自此对朝廷怀恨在心,最后借削藩一事,起兵反叛朝廷。
事实上七国之乱远没有这么简单,这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矛盾日益严重激化的后果。
早在汉高祖时期,刘邦当年平了淮南王的叛乱后,东南广大的地方远离朝廷疏于管制,于是命同行的刘濞为王世代管辖此地。
其他的刘姓诸侯王也都如此被封在各地,刘邦寄希望于同姓的子弟帮助皇帝共守天下。
在高祖和惠帝时期,因为各地的诸侯同中央的皇帝血缘亲近,所以的确起着共守天下的作用。
但是到了汉文帝的时候,诸侯王们大多都已经历经三代了,同中央的那道亲情联系几乎没有了。
反而是这些诸侯王,尤其是吴王凭借封地内丰厚的资源和人口,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到了汉景帝时期,中央欲对诸侯的势力进行削弱从而加强中央集权,这必然使早已拥兵自重的诸侯王们无法接受,最后联合起兵来反抗中央王朝。
西汉七国之乱因为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看出了汉景帝因当下同姓诸侯国的势力过大,进而威胁到了中央的王朝而苦恼的事,所以他上疏《削藩策》建议汉景帝开始削弱各诸侯国的实力,从而加强王朝的权力。
汉景帝也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但是这必然会遭到早已权力膨胀了的诸侯的反对,于是有了西汉时期著名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名词解释

七国之乱名词解释
七国之乱的名词解释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平叛战争的胜利,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得西汉王朝的实力愈发强大,汉族人对匈奴的反攻,也逐渐拉开序幕,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固,起到了卓越的成效。
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原诸侯王势力下百姓艰苦的生活,让文景之治的利端真正的覆盖向全国,可以说为后来汉武帝时代的雄风和多年战争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反映了当时社会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
那么七国之乱是哪七国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七国之乱详情,希望对你有用!七国之乱是哪七国叛乱的诸侯国分别是吴国、楚国、赵国、胶西国、胶东国、菑川国、济南国,那么为什么这六个诸侯国会叛乱呢?七国之乱详情诛晁错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
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
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
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
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
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
晁错已死,七国联军并未因此撤兵,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
景帝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领兵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败吴楚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
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
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
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
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
七国之乱是哪个朝代的

导语: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七国之乱的故事,那它发⽣在那个朝代呢?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七国之乱是哪个朝代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七国之乱发⽣在哪个朝代 七国之乱是发⽣在西汉景帝时期的⼀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称七王之乱。
七国之乱的故事 汉景帝⼆年(前155年),御史⼤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加强中央集权。
汉景帝采⽤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
以吴王刘濞为⾸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平定,七⼤功⾂为:汉朝⽅⾯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梁国⽅⾯刘武、张⽻、韩安国。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的诸侯王势⼒与专制皇权的⽭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步得到加强。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王国势⼒的⽭盾⽇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先与齐王肥诸⼦中最强⼤的胶西王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治之.胶西王昂⼜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千⽯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汉七国之乱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所阻,未得起兵.吴王濞年六⼗⼆,是宗室元⽼,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社稷.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 吴国始受封于⾼帝⼗⼆年(前195年),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吴越,⾼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壮王⽆以镇之,⽽⾼祖亲⼦均年少,乃封兄⼦刘濞为吴王.吴国是五⼗余城的⼤国.吴国的彰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开⼭铸钱、煮海为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以船运载,⼀船相当于北⽅数⼗辆车,有较⾼的运输能⼒.吴国由于经济富⾜,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律给予佣值,因⽽得到⼈民的⽀持.⽂帝时,吴太⼦⼊朝长安,由于博弈争执,被汉太⼦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了汉吴双⽅的猜疑,吴王濞⾃此⼆⼗多年托病不朝.⽂帝为了笼络吴王濞,赐以⼏杖,允许不朝.吴王濞骄横不法,以珠⽟⾦帛贿赂诸侯王和宗室、⼤⾂,企图在政治上取得他们的助⼒.景帝决⼼以武⼒平叛,以轻兵断绝叛军粮道,三个⽉即平定了叛乱.【七国之乱是哪个朝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大功臣为:汉朝方面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梁国方面刘武、张羽、韩安国。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起因
汉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上疏《削藩策》。
西汉前期形势图
西汉前期形势图
景帝三年(前154年)冬,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
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自出使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
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
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不久,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
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国的诸侯王公开反叛。
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经过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
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
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
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晁错
晁错
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
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
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
晁错已死,七国联军并未因此撤兵,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
景帝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军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
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
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
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
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
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
最后梁王写信给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梁周亚夫行军路线图
周亚夫行军路线图
王于是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拼死抵御,与吴楚联军僵持。
梁国城池防守严密,吴兵无法西进,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
周亚夫坚守壁垒,不肯与战,私下却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断绝了叛军的粮道。
吴军断粮,士兵饥饿,几次挑战未果,于是夜里袭击周亚夫军营,佯攻东南面,周亚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备。
吴兵果然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吴王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乘夜逃走,渡过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退守东越,并派人招集残兵。
汉廷派人以利引诱东越,东越骗吴王出去慰劳军队,用矛戟刺死吴王,献其头于汉朝。
吴王死后,吴军溃散,楚王刘戊自杀而死。
七国之乱的主力吴楚联军被平定后统计数据,汉朝与梁国所杀伤和掳掠的敌军、物资大约相等。
由于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首功,梁孝王在七国之乱后实力反而更加壮大,直接威胁了汉朝,埋下了梁孝王谋夺储君之位,刺杀袁盎等多位朝廷大臣的后患。
在齐地,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临淄,三月不下。
七国之乱形势图
七国之乱形势图
汉将栾布率军进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国。
胶西王回国后,其子刘德建议袭击汉军,不成则
逃到海上,胶西王不听。
到汉营请罪,韩颓当斥责他阴谋叛乱,宣读诏书,胶西王自杀而死。
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都伏法被诛。
在赵地,郦寄领兵进攻赵国,赵王刘遂坚守邯郸,郦寄久攻不下。
匈奴得知吴楚兵败,也不肯入出兵相助。
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会师,水淹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刘遂自杀。
济北王刘志被胁迫参与叛乱,后坚守不发兵,所以赦而未杀。
齐王刘将闾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叛乱从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六国(除楚国外)被废除。
吴楚七国之乱表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叛乱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
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1、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
汉景帝
汉景帝
2、继续推行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划,先后分封了十三个皇子为诸侯王。
3、取消诸侯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
4、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
5、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
至此,中央政权的权力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
诸侯国虽仍然存在,由于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其实际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七国之乱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标志着诸侯王势力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