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

合集下载

细数中国古代影响最大中国的19次起义、叛乱

细数中国古代影响最大中国的19次起义、叛乱

细数中国古代影响最大中国的19次起义、叛乱1 大泽乡起义(前209~前208)领导人:陈胜、吴广上榜原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

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为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2 斩白蛇起义(前209~前202)领导人:刘邦上榜原因:推翻秦朝建立西汉帝国斩蛇典故: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

刘邦估计等到了骊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芒砀山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

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

刘邦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个在前边先走。

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吧。

”刘邦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

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

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

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儿,我在哭他。

”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我儿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故哭。

”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

后面的人赶上了刘邦,刘邦醒了。

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

西汉七国之乱

西汉七国之乱

西汉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大功臣为:汉朝方面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梁国方面刘武、张羽、韩安国。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背景郡国并行高祖时期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

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

诸侯国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

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汉初共有异姓王七人,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吕后时期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

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

齐王刘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

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

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野心勃勃的兄长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

七国之乱有什么影响?如何评价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有什么影响?如何评价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有什么影响?如何评价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

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吴楚七国之乱表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叛乱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

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七国之乱影响:
1、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

2、继续推行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划,先后分封了十三个皇子为诸侯王。

3、取消诸侯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

4、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

5、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
至此,中央政权的权力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

诸侯国虽仍然存在,由于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其实际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七国之乱评价:
七国之乱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标志着诸侯王势力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针对性训练单元检测十一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针对性训练单元检测十一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针对性训练单元检测十一答案一、选择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氏心”强调民心问背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下列历史人物的结局与“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观点相一致的是()①启②夏桀③商纣④盘庚⑤周厉王⑥周武王A.①③⑤B.②③⑤C.③⑤⑥D.②④⑥2、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

“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分别是()A.东汉、西晋B.西汉、西晋C.秦、东晋D.东周、西晋3、下列政权中,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是()A.秦B.西汉C.东汉4、.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秦汉时期的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①御史大夫②太尉③刺史④书博士⑤丞相A.①③B.①③④C.①③⑤D.②③④5、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充州刺史修复孔子墓。

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统一黄河流域B.开发江南经济C.借机笼络汉人D.学习先进文化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有()①秦②魏③西晋④东晋⑤前秦⑥北魏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⑥C.②③④⑤D.②③⑤⑥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2、()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里三、材料题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以及定期举行的考试一——《大英百科全书》材料二中国的这种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与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孙中山材料三: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欧阳修《新唐书?太宗本纪》回答:(1)材料一提到的“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哪种制度?(2分)唐玄宗是如何完善这种制度的?(2分)(2)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把这种制度称为“最古最好”制度的理由?(2分)(3)唐朝的用人制度对今天我国的教育有何启示?(2分)答案:一、选择1、B2、B3、A4、A5、D6、D二、填空1、会不会制造工具2、山顶洞人三、材料题(1)科举制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2)因为科举制的创立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

八王之乱简介

八王之乱简介

八王之乱简介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300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八王之乱简介,希望你喜欢。

八王之乱分析中文名称:八王之乱参战部队:司马宗室藩王成员战争结果:东海王司马越攫取朝纲时间:291年—306年地点:中原(司豫冀兖雍地区)人物:司马越司马伦八王之详情贾后启乱杨骏专权,贾后图之。

290年(太熙元年),晋武帝崩,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

史书记载晋惠帝智商近似白痴,无能力治理朝政,以至后来引起宗室、外戚争权夺利。

晋武帝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命汝南王司马亮及外戚杨骏共同辅政晋惠帝(注:杨骏乃现在的太后杨芷之父,但杨太后非司马衷生母,而为其生母武元皇后杨艳之堂妹,为武帝继后)。

杨骏惧怕失势,曾经从中书省借出诏书,看后不归还。

当时的中书监华廙恐惧,还亲自向杨骏索取诏书,但杨骏始终不还。

武帝病情加重时,杨骏要求让他单独辅政,帝点头默许。

杨骏召来中书监华暠、中书令何劭,口宣帝旨作遗诏,让杨骏单独辅政。

诏成后华廙、何劭二人拿给晋武帝看,帝视而无言,两日后就驾崩了。

武帝死后,司马亮恐怕杨骏要害他,逃亡许昌。

杨骏一时位极人臣。

而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是开国元老贾充之女,大司马衷两岁,貌丑而凶狠多诈,也企图操纵晋惠帝以把持朝政。

杨骏辅政时期,凡有诏令,晋惠帝过目后交于杨太后;然后直接下发执行。

杨骏知贾南风难以控制,为防贾南风碍其擅权,则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引起皇亲国戚及某些大臣的不满。

杨骏的二位弟弟杨珧、杨济常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劝其小心祸患,杨骏不纳。

贾南风为阻杨骏独揽政权,秘密派人与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联络,要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

楚王司马玮从荆州带兵进入洛阳。

杨骏向来恐惧楚王司马玮,对此事不加阻止。

贾皇后有了楚王司马玮的支持,在291年3月,贾皇后设计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洛阳全城戒严,要楚王司马玮领军保卫皇宫,围攻杨骏府第。

秦汉历史事件有哪些_秦汉历史事件介绍

秦汉历史事件有哪些_秦汉历史事件介绍

秦汉历史事件有哪些_秦汉历史事件介绍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的大一统时期,而政治经济这两个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就考验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今天店铺给大家整理了秦汉历史事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汉历史事件一:七王之乱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

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

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诸侯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

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且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

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

这些异姓诸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

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于是刘邦采取断然手段,消灭了异姓诸王。

可是在消灭了异姓诸王后,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同时,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因此,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史称“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这时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国的矛盾并不突出。

秦汉历史事件二:附益之法附益法,即附益之法,是西汉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问题而推行的法律。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

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七王为: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简史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汉文帝时,获得大夫贾谊的建议,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便开始了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

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

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盘击死了吴王的世子。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藩王叛变,。

七国是指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

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欲夺景帝帝位,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了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

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

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落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

经过远因:奕棋事件汉文帝时,吴国世子刘贤入宫朝见皇上,并得到许可去见皇太子刘启(日后汉景帝)。

与皇太子启喝酒、下六博棋时,吴世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皇太子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世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

汉文帝敕命尸体送回去埋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大怒,说道:「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埋葬!」遂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

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

朝廷知道他是因儿子被杀才如此,就拘押了吴国使者。

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

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

中国古代重要战争

中国古代重要战争

B.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汉景帝C.八王之乱:苻坚、谢玄D.安史之乱:郭子仪、史思明【解析】3.选非题。

A项正确:康熙帝平三藩,灭吴三桂。

B项正确:汉景帝代表中央政府,诸侯以吴王刘濞为首。

C项错误:苻坚谢玄对战的是淝水之战。

D项正确:郭子仪、李光弼是政府军,史思明是叛军。

【选C】【思维导图】【梳理】1.涿鹿之战:(1)炎黄二帝斗蚩尤。

(2)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有争议,一般不考)。

(3)符号:风伯雨师。

(4)阪泉之战:该战争属于内斗,发生在涿鹿之战后。

(5)人物:仓颉造字,嫘祖养蚕。

2.鸣条之战:(1)人物:商汤灭夏、伊尹。

(2)伊尹调和五味治天下,老子发展成“治大国如烹小鲜”。

3.牧野之战:(1)人物:武王伐纣。

(2)典故:阵前倒戈、抚梁易柱、倒曳九牛。

(3)以少胜多。

(4)建筑:鹿台(纣王自焚)。

4.武庚之乱和国人暴动考查不多。

5.长勺之战:典故: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城濮之战:(1)人物:晋国和楚国。

(2)典故:退避三舍(1舍=30里),诱敌深入。

7.桂陵之战:(1)人物:齐国孙膑和魏国庞涓。

(2)典故:围魏救赵。

8.马陵之战:(1)人物:孙膑和庞涓。

(2)典故:减灶诱敌。

9.长平之战:常考典故:纸上谈兵。

10.巨鹿之战:(1)人物:项羽攻打章邯、王离。

(2)典故:破釜沉舟。

(3)以少胜多。

11.垓下之战:(1)典故: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2)楚河汉界源自于鸿沟合议。

(3)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2.白登之围:(1)时间:西汉初年。

(2)人物:高祖刘邦。

(3)结果:陈平出奇计救刘邦。

13.七国之乱:(1)人物:汉景帝对战吴王刘濞等。

(2)口号:诛晁错清君侧。

14.汉武帝反击匈奴:(1)时间: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

(2)典故:霍去病封狼居胥。

15.昆阳之战:刘秀一战成名,以少胜多。

16.官渡之战:(1)时间:汉末。

(2)人物:曹操攻打袁绍。

(3)典故:火烧乌巢,该战争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