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晋朝历史知识点:西晋灭亡

合集下载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历史新教材考前知识必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历史新教材考前知识必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曹魏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3)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西晋的灭亡(1)背景:①少数民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

②八王之乱: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

(2)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420)(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的崛起: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②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南朝(420——589):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

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定都于此的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统称为“六朝”。

3.江南的开发(1)原因:①社会环境: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②劳动力和技术: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劳动力资源。

③政策: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④地理:南方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2)表现:①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

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280年:西晋灭东吴,三国时代结束。

280年:西晋灭东吴,三国时代结束。

280年:西晋灭东吴,三国时代结束。

黄色部分为西晋疆域西晋(266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的大一统王朝。

由晋武帝司马炎在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

晋武帝凭借父祖余荫和世族支持而得位。

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称“西晋”,为晋朝的一部分。

这大一统时期为时仅51年,倘由灭吴到五胡十六国开始计,则仅24年。

西晋先定都洛阳,后以长安为陪都。

实行两京制。

历史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出身于一个名为河内司马氏的士族,祖父司马懿历任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马师官至大将军、父亲司马昭官至相国,都是曹魏时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

而在西晋建立前,曹魏已先于霸府司马氏控制下在263年灭了蜀汉及平定随后的钟会之乱。

265年司马炎篡魏自立改国号“晋”。

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

西晋于279年发动灭吴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晋朝本身承接了东汉晚期至曹魏期间的割据局面,地方上世族影响力远超帝王。

如司马氏一家,是形成霸府政治的世族权臣,在高平陵之变后,武力控制曹魏朝廷,并篡魏自立。

所以司马炎在篡魏得手后,为免其他世族、权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员为王,在地方上作为维护皇室的力量。

同时又颁布“占田令”,以保护世族拥有田地的面积和数量。

粉色为226年孙吴疆域大吴(229年-280年5月1日,史称三国吴、孙吴、东吴或吴朝)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东南部政权。

起源于孙坚,孙策奠基、次子孙权立国。

孙氏发迹于吴地(江东)。

另外汉献帝刘协曾封孙策为吴侯,魏文帝曹丕亦封孙权为吴王,孙权故而定国号为“大吴”;因中心统治地区古称江东而称作东吴,以皇室姓孙,又名孙吴,或吴朝。

三国之中,东吴水军最强,占领扬州、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

东吴亦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于280年才被西晋灭亡。

198年群雄割据图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一段三个国家并立的时期(237年-238年为四个国家并立时期),也是魏晋南北朝和六朝的开端时期。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历史的悲剧总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现,大乱之后的王朝大都延续了“短命”的悲情色彩,西晋王朝便是既短命而亡的秦帝国之后,又一个“朝生夕死”的王朝,“冬,十一月,乙未,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榇出东门降。

群臣号泣,攀车执帝手,帝亦悲不自胜。

”(1)晋愍帝留给我们的除了昏庸无能的斑斑劣迹可能就只有他群臣们悲伤的背影。

而探究其灭亡的原因,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原因有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

西晋建于公元265年,乃曹魏权臣司马炎夺权篡位所创。

晋武帝前期,西晋南有孙吴之患,北有匈奴、鲜卑之危,司马炎或许是于形势所迫,尚能做到矜矜业业,勤于政事,选贤任能,勤俭节约,由此也带来了“太康之治”的繁盛局面。

然而,随着东吴的覆灭、国家的安定,后期的晋武帝一改节的俭朴素之风,好大喜功,在朝廷内外掀起一股奢华之风,自上而下遍及群臣。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不足恨,今还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

恺惘然自失。

”(2)晋武帝帮助晋朝权富王凯与石崇斗富的经过便是最鲜明生动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晋武帝在最重要的立储之事上听信谗言,犯下致命的错误,立痴傻的司马衷为太子,由此埋下了西晋此后历代君主或昏庸无能或浮华奢侈的祸端。

由是观之,作为西晋的“第一任领导人”,晋武帝司马炎不仅没有以身作则,反而开不正之风之先河,而且在几次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决策中屡屡犯错,他的表现可能就已经注定了西晋短命而亡的悲剧命运。

“武皇既崩,山陵未干而难变继起”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

(3)上梁不正下梁歪,由晋武帝开创的奢华腐败之风并没有随着武帝的离世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而沿用了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更是起了对波助澜的作用。

西晋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

西晋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

西晋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虽然它的存在时间不长,但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考试中,了解西晋历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对于取得好成绩很重要。

本文将对西晋历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西晋的建立和统治西晋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265年,由司马炎建立。

其前身是东晋,在东晋灭亡后,司马炎建立了西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朝代。

西晋的统治比较稳定,国力强盛,政权基础是军事。

二、西晋的政治制度西晋采用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制度。

国家行政机构分为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指的是太府、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西晋还创立了科举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官员的选拔方式。

三、西晋的经济和社会西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农业生产有所改善,加强了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交通和商贸往来活跃。

封建地主阶级在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而以百姓为主体的农民阶级则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四、西晋文化的发展西晋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学和艺术方面。

在文学方面,出现了诗人陶渊明和曹操等一批杰出的文学家。

在艺术方面,石刻艺术和绘画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西晋还恢复了篆书的记载和使用,对后世书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西晋的衰落和结束西晋的衰落主要是由于内忧外患的因素。

内部面临的困扰包括族群的分裂和对农民的压迫等问题。

外部面临的困扰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这些压力最终导致西晋的灭亡,公元316年,西晋在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下正式结束。

综上所述,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它的建立和统治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了解西晋历史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掌握相关知识,考生可以对西晋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广度。

希望本文对考生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晋朝被哪个朝代灭了

晋朝被哪个朝代灭了

晋朝被哪个朝代灭了
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是被五胡所灭,东晋是被刘宋所灭。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
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
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

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

383
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

两晋时期五胡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

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扩展资料:
五胡乱华介绍: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
弱之际,“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
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西晋“八王之乱”,胡人趁乱反晋。

西晋灭亡后,出于避乱,晋朝皇
室和北方黄河流域广大居民进入安定的长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

南渡导
致了经济重心南移。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316年)开始算起,一直到鲜卑北
魏统一北方(439年)。

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永嘉之乱”、“中原陆沉”、“中原沦陷”等。

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汉民族的一场灾难。

581年隋文帝杨
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朝,方使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动乱和分治。

初中历史知识要点复习:西晋的兴亡

初中历史知识要点复习:西晋的兴亡

[键入文字]
初中历史知识要点复习:西晋的兴亡
初中历史知识要点复习:西晋的兴亡
一、西晋建立:
魏文帝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

266 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 年,西晋军队灭到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

二、占田制:
占田制是西晋武帝颁布的土地及田赋制度,主要内容有(1)普通成年男子占田70 亩,女子30 亩。

丁男50 亩,丁女20 亩。

(2)户调。

丁男立户者,每年缴纳绢3 匹,绵3 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者,纳半数③士族地主有占田、荫客级荫亲属的权利。

占田制将农民占田合法化,对士族的占田给予一定限制,但也给予了士族地主大量特权,对
超限占田和土地买卖没有限制。

1。

西晋历史高考知识点必修

西晋历史高考知识点必修

西晋历史高考知识点必修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兴起和沉沦有着许多与其他历史时期不同的特点。

对于高考来说,西晋的历史知识是必修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些西晋的历史知识点。

一、政治制度和执政者西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晋”作为国号的朝代。

它的建立者是司马炎,他在八王之乱后统一北方,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西晋的政治制度与东汉时期的封建制度有所不同,司马炎实行了郡县制,将各地的豪强分封为郡县官,加强了地方统治。

在西晋历史中,最著名的执政者是司马炎及其后继者。

司马炎的文治政绩尤为引人注目,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修复国家经济、军事和人民生活,使得西晋在他的统治下得以盛世的繁荣。

然而,司马炎的治世并非一直风调雨顺。

从司马炎的孙子司马衷开始,西晋进入了一个逐渐衰落的时期。

腐败、内乱、分裂等问题不断出现,最终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二、经济状况与改革措施西晋时期,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和发展。

由于长期战乱,经济衰退,人口减少,社会动荡不安。

为了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司马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例如推行均田制,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村经济状况。

此外,他还提倡民族工业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然而,西晋的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虽然有一段辉煌的时期,但骨子里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土地集中、兵役重、税收繁重等问题仍然困扰了大量农民。

这些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西晋的衰落。

三、文化思想与文化成就西晋是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它为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在艺术上,西晋时期是壁画悬挂和石窟雕塑繁盛的时期。

著名的石窟艺术如敦煌莫高窟等,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称道。

在文学领域,西晋也有着重要的成就。

《世说新语》是西晋杨修所著,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情况,对后来文人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名家如左思、陶渊明等也以他们的作品为人们所熟悉。

总的来说,虽然西晋存在许多社会问题和政治动荡,但它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成就仍然不可忽视。

西晋知识点总结

西晋知识点总结

西晋知识点总结一、历史简介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

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群雄割据,导致东汉政权的动荡,最终瓦解。

在这种环境下,曹魏和东吴同时建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三国鼎立的混乱局面下,司马炎趁机发动了晋灭吴之战,最终于公元280年统一中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西晋。

西晋在公元420年灭亡。

二、政治方面1. 统一中国:在司马炎建立西晋后,通过一系列征战,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和动荡局面,为中国进入统一的大一统时代奠定了基础。

2. 政治稳定:在西晋时期,统一了中国,实现了政治的稳定。

政权更迭较少,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君臣关系:西晋时期,君臣关系相对和睦,司马炎及其后继者比较注重百姓的生活,政治上以德治国,尊重君臣关系。

这是西晋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的重要因素。

三、经济方面1. 开发农业:西晋时期,人口逐渐增加,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政府对农业生产进行了大力支持,实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积极开垦荒地,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 发展手工业:西晋时期,手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建立了各种手工业组织,加强对手工业的管理,推广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了手工业的水平,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3. 加强商业贸易:西晋时期,政府大力推动商业贸易的增长。

修建水利工程,加强航运业的发展。

开通交通,发展贸易,加强对外贸易,提高了国内贸易和外贸的水平。

四、文化方面1. 文人荟萃:在西晋时期,文人荟萃,兴起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有司马相如,诸葛亮等著名文学家,华罗庚、巴金等科学家和思想家。

在西晋时期,中国文学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2. 儒学复兴:西晋时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礼乐,崇尚孔子思想。

推崇儒家学说,加强了儒学教育。

当时还建立了国学,播种了后世儒学的发展。

3. 科技发展:在西晋时期,科技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有以王恽为代表的数学家,曹毗为代表的医学家等,他们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晋朝历史知识点: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其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惠帝。

惠帝是个白痴,皇后贾南风荒淫凶残,是个政治野心家。

惠帝初即位,外祖杨骏辅政。

贾后为了掌权,即召都督荆州诸军事楚王司马玮入京,杀掉杨骏。

这是“八王之乱”的开始。

杨骏死,朝廷推举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guàn灌)共同辅政。

贾后因仍未掌权,心中不甘,又让惠帝密令楚王玮杀掉汝南王亮和卫瓘,贾后又以“擅杀”的罪名杀掉玮,从而夺得大权。

此后,赵王司马伦又捕杀贾后,废掉惠帝而自立。

齐王司马颙在许昌,成都王司马颖在邺(今河北临漳),河间王司马颙在关中,相继起兵讨伦。

于是战火从洛阳迅速燃遍大河南北和关中地区。

在战争中,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河间王颙、成都王颖先后被杀。

东海王司马越于永兴三年(公元306年)毒死惠帝,另立皇太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怀帝。

前后混战了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八王之乱”是一场大破坏,再加上天灾不断发生,瘟疫流行,广大劳动人民或死于战火,或流离失所。

“五胡”亡晋: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至黄河中下游,四川、甘肃的民族也在川、甘、陕间移动。

内迁的主要民族有匈奴、羯(jié杰)、氐、羌、鲜卑,史称“五胡”。

内迁民族群众饱受汉官、地主的剥削和奴役,生活十分痛苦。

在“八王之乱”时,他们又多被利用于争战,死亡很多,因之不断发动武力反抗。

惠帝元康四年至六年(公元294年至296年),匈奴人在谷远(今山西沁源)、氐和羌族在关中先后起义,众至数十万人。

永康二年(301年),賨人在李特的领导下起义,大败晋军,攻占广汉,进围成都。

太安二年(303年),李特自称益州牧,建立革命政权。

李特战死,其弟李流率领部众继续战斗。

李流病死,李特之子李雄为首领,攻下成都,自称成都王。

永兴三年(306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

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汾河流域起兵,自称汉王。

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刘渊称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国号汉。

永嘉四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立。

次年,派其族弟刘曜攻破洛阳,俘晋怀帝。

晋在关中的官僚又拥立秦王司马邺为帝,是为愍(mǐn皿)帝,都于长安。

建兴四年(316年),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愍帝,西晋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