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学习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学习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方法指导一: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1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 2简述西晋(三国政权的演变) 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教学设计4: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以求真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从而初步树立学生尊重历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和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的历史使命感和健康向上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西晋的统一;少数民族内迁。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的鼎力局面是怎样形成的?那么,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结局如何呢?它又是如何灭亡的?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板书)。
三国实力比较表三国中哪一国有条件完成统一?一、西晋的建立(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1. 背景:学生回答:263年,司马昭出兵,魏灭蜀。
教师讲解: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蜀汉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
国家的统一是由西晋王朝完成的,西晋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呢?2.建立:学生回答:266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
教师讲解:司马炎是谁呢?我先讲一个故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
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魏国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死后,其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专权。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帝曹髦。
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
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
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西晋时期的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西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知道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历史。
2.时空观念:解读《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
3.史料实证: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各族内迁。
4.历史解释:通过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
5.家国情怀:认识到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西晋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晋的统一和衰亡的原因;八王之乱。
【教学难点】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史书《三国演义》的开篇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是很自然的事,而“分久必合”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是如何统一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课堂,探究三国统一的历史过程吧!板书课题——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教师讲解: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蜀。
曹魏中期,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就出自此时。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由此,三国尽归司马氏。
教师提问:西晋完成国家统一之后,司马炎是如何治理这个国家的?学生回答: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教师讲解:西晋建立过程中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
作为回报,朝廷格外照顾他们的利益,允许他们占有大量土地,还给予很高的官位。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 课内容,上承三国鼎立,下启江南开发、民族融合,是本单元中的过渡性篇章,充分体现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两大单元主题。
本课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西晋短暂统一的过程,同时也介绍了与西晋衰落同时发生的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事实以及西晋灭亡后十六国的发展脉络。
主要内容包括西晋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十六国更替以及前秦的变革。
内容主线是西晋统一和少数民族内迁,两者的内部逻辑关系不强,存在两个中心并立的情况,内容多,背景复杂,历史概念比较专业,线索较散,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教师需要挖掘西晋统一和少数民族内迁的内在联系,结合相关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史料分析的能力比较薄弱,尤其是阅读文言文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过语言关,适当渗透阅读史料的方法,然后才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但自控力较差,容易开小差。
教师应利用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的教学方式:图片,史料等,通过层层设计,制造浓厚的历史探究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八王之乱形势图以及少数民族内迁分布图,学生学习读图、从地图中寻找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研读多则史料,重点理解西晋统一的短暂以及少数民族内迁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学生从中培养寻找有效文字信息的能力,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素养。
(3)阅读课文内容,知道西晋统一和少数民族内迁的相关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教学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教学过程】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2.简述西晋建立的过程。
(三国政权的演变)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西晋。
280年灭吴,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知识模块二八王之乱自主阅读课本P79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八王之乱。
(原因、目的、后果等)(1)原因:吸取曹魏教训,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力增大;(2)目的:争夺中央政权;(3)后果:劳民伤财,灾难深重,社会动荡,西晋衰落,人口迁徙。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https://img.taocdn.com/s3/m/0daf507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60.png)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
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立背景。
2.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
3.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曹髦说过的一句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并进行讲解。
曹魏政权最后是如何落到司马氏家族手中,又是谁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一起走进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探究新知一、西晋的建立【教师活动】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解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的讲解,知道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从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的历史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并进行分析,认识到西晋统一,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社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会安定下来,有利于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教师活动】西晋的统一,犹如昙花一现,原因之一是统治腐朽。
出示两则材料并进行讲解。
提问:材料反映出西晋怎样的社会现象及社会风气?【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得出:西晋时期统治阶层政治腐败,奢侈腐化之风盛行;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二、八王之乱【教师活动】西晋昙花一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统治者之间争权夺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出示材料并进行讲解,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西晋在266年由司马炎建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291年,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
316年,西晋被一支来自北方的民族匈奴所灭。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进入黄河流域,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内容,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西晋和五胡内迁的历史事件距离今天较远,学生可能对这些事件的具体情况和影响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西晋的统一和灭亡的过程,理解五胡内迁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西晋的统一和灭亡的过程,五胡内迁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教学难点:对西晋和五胡内迁的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教学PPT。
学生准备笔记本,做好上课的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吗?它是由谁建立的?又为什么迅速灭亡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西晋的统一和灭亡的过程,五胡内迁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例如:“同学们,你们认为西晋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五胡内迁对我国北方地区有什么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四单元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西晋建立并统一全国。
2.八王之乱。
难点:1.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
2.西晋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晋的第二位皇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傻”皇帝。
他闹出的两个笑话家喻户晓。
一次惠帝司马衷在华林园游玩,听到园中池塘内蛙声响成一片,他凑上前去,傻兮兮地向身旁的随从们问道:“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还有一次,时值天下大乱,百姓饥荒,饿殍遍地,朝中大臣向晋惠帝奏报此事,谁知晋惠帝竟问道:“他们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满朝文武听后错愕无言。
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又哪里来的肉粥呢?他的无能导致了贾后乱政和“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王朝的气数。
那么西晋的灭亡,能够完全归咎于晋惠帝的昏庸无能吗?还有什么原因?让我们走进第17课,探寻西晋灭亡的缘由。
新课探究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图片展示】【具体解读】公元263年,三国中实力最强的魏国灭掉了蜀国。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夺了魏国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人物链接】晋武帝司马炎【具体解读】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出身河内司马氏的世族,祖父司马懿是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都是曹魏时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
司马炎于266年取代曹魏政权,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
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1.西晋的统治西晋时期盛行豪门政治。
在按门第品位的高低分享政治、经济种种特权的门阀制度下,豪门世族追逐名利,世风沉沦日下。
史载官宦子弟石崇,其“财富丰积,室宇宏丽”。
姬妾百数,皆穿金戴翠,华服绮丽,至于吃的、用的无不极尽当时所选,珍宝田舍无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提高全面看问题的能力;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知道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视频链接导入)
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
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
“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晋惠帝如此昏庸无能,在他执政期间引发了“八王之乱”。
那么“八王之乱”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给西晋王朝带来怎样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西晋的建立
1.背景
【图片展示】
2.魏灭蜀、西晋建立、西晋灭吴
【图片展示】分别展示魏灭蜀、西晋建立、西晋灭吴等图文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魏灭蜀、西晋建立和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经过。
4.教师简述:
(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蜀。
(2)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3)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4)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5.腐朽的统治:
【材料研读】
材料一:钱之为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钱神论》材料二:西晋贵族、富豪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财富。
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
设问: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
提示:(1)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他们缺乏雄才大略,处处维护自已家族权势。
(2)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
(一)背景
1.多媒体展示:八王之乱示意图,分析八王之乱的背景。
提示:(1)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2)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这些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强烈反抗。
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二)八王之乱
2.【图片展示】,让学生自主学习,概括八王之乱的过程与结果。
提示: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
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结合八王之乱形势图,说说八王之乱有何影响?
提示:(1)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
(2)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3)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知识拓展】【想一想】西晋为什么会短命而亡?
提示:(1)晋武帝大封皇族,使封王掌握大量实权,造成了封王专权、中央统治不力的严重政治后果,这是导致社会腐败、战乱发生的祸根,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原因之一。
(2)皇族和豪贵昏庸贪婪,奢侈腐化,社会上层腐败,不顾民间疾苦,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
(3)“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南迁,这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重要原因。
长期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不断起兵反抗,这是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
(简化原因:统治阶级奢侈腐化;“八王之乱”耗竭国力;民族矛盾激化,内迁民族起兵反晋。
)
目标导学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一)内迁民族及分布特点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了解内迁各族的分布及特点。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简述北方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时间、主要的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大体过程。
提示:(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3)内迁方向和大体过程: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二)十六国
3.【图片战争】,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十六国的基本史实。
提示:史实: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三)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4.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提示:史实: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四)前秦苻坚的改革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前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提示:(1)措施: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
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2)影响: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了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知道了北方十六国和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及分布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也学会了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图分析法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
能够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