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
为什么会发生“八王之乱”

为什么会发生“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著名的内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一共持续了十年之久。
八王之乱的起因很复杂,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社会等多方面。
本文将会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并解读八王之乱的发生原因和背景,并探究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东汉政局漏洞百出东汉时期,尽管刘备、曹操等英才济济,但东汉政局依然漏洞百出。
一是宦官专权,二是地方割据。
宦官的权力不断壮大,且由于汉革命失败后政治任务放缓,使得许多中央官员也无所事事,难免被宦官围攻,并且宦官专权和皇帝威信受到高士的抵制。
在地方上,十常侍协助皇帝行使政治权力,且分割了大量地方,使得几个大状元一旦在一个地方得到权限,就有了收取匪税的执法力量和地方民众改革的动力。
2.地方权力和经济因素除了中央政局的漏洞,地方的分裂也是八王之乱的重要因素。
东汉末年,经济逐渐萎缩,百姓生活困苦,地方王侯为了增加税收,开始采取严厉的征收政策,这进一步加剧了百姓的贫困和不满。
同时,东汉末期由于外患和内部混乱,导致军队和地方分封制度毫无效力。
各地王侯在此时借助地方实力和经济力量,以互相吞并为主要目的,开始自行占领和控制原本属于中央政权的地区。
3.亲王垂涎未来王位在东汉末年,随着地方王侯的崛起,朝廷内部开始出现了一些亲王。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亲王虽然现在并没有真正的王位,但是酝酿和积累力量,准备在未来某个时间点推翻中央政权,得到王位的机会。
事实上,东汉晚期并没有明确的皇位继承制度,因此,不同的亲王都希望自己在皇位上取得优势和胜利。
4.王朝中央与地方的分裂在东汉末年,中央王朝的权力已经面临非常大的威胁,也难以控制各地王侯。
不同的王侯之间为争夺领土和税收,甚至互相攻打和镇压,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这也为八王之乱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同时,王朝中央对各地方王侯的政治和军事干预也使得地方当局对中央王朝的反感和怨恨不断加剧。
由于各个地方王侯实力相等,朝廷无法掌控,加上八王之乱的诸多原因,最终导致了一场混乱和内战。
八王之乱的成语典故

八王之乱的成语典故
《八王之乱》是战国时期的重大军事事件,下面就这一事件的故事讲
述如下:
当时的楚国,分为八个国家,它们分别是:晋国、燕国、齐国、韩国、赵国、董国、魏国和楚国。
其中楚国就是当时的强国,主要由王赵翼和韩
昭统治。
但是在各国之间,由于利益的矛盾及王赵翼和韩昭的家族政治,这八
个国家纷纷开始发动战乱,引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武斗。
最终,借助李冰、秦国力量和哲学家孟子的鹤鸣之声,宣告楚国统一,结束了八王之乱。
史书上写到:“八王之乱,此乱也。
”这句话日后成为“乱世乱秩”的一个成语,描述战乱中乱七八糟的国家局面。
东汉时期的八王之乱与政治变革

东汉时期的八王之乱与政治变革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此时,汉朝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官僚制度逐渐完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较为繁荣。
然而,这一切的繁荣不久便被八王之乱给摧毁。
本文将对东汉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及政治变革进行探究。
一、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发生在汉朝中期的公元184年至205年期间,是一场大规模的军阀割据战争。
这场战争共有八位皇子参与,因此被称为八王之乱。
这八位皇子分别是刘备、刘虞、刘熊、刘恭、刘波、刘权、刘宠和刘氏。
他们各联合一些重要将领互相攻击,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而且也使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动乱不安中。
八王之乱的起因在于汉灵帝死后,朝廷内部出现了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斗争,给了各皇子击败对手的机会。
而在打响这场战争之前,各个皇子也都打造了自己的势力,争夺着人心,准备利用手中的兵权夺取皇位。
这种内部斗争无疑增强了各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最终,统治者的权威被削弱,民不聊生,整个朝廷沦为了八王之争的牺牲品。
二、政治变革八王之乱使东汉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同时也促使了一系列政治变革的出现。
这些政治变革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带来什么根本性变化,但对于东汉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废宦官制宦官制度在汉朝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经常被皇帝滥用,滋生了宦官专权的问题。
废除宦官制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八王之乱过后,宦官的势力被削弱,汉朝政府也有了动力去废除这一制度。
在汉献帝时期,宦官制度最终被废除。
2.设立三公在八王之乱过后,汉朝政府为了增强中央政府的权威,设立了三公,即太尉、司徒和司空,掌管朝廷内的政务。
这种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朝廷的集权制度,避免诸侯分封,不断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力。
3.强化地方长官的权利八王之乱过后,汉朝政府开始加强对地方统治者的权利,鼓励地方官员自行解决内部的问题,加强地方治理和实行分权管理。
这种做法使各地管理得以更加精细化,提高了地方政治的实际效果。
八王之乱的典故

八王之乱的典故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八王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晋武帝司马炎在安排继任者人选上的重大失误。
他在立皇太子和选太子妃问题上的重大失误,造成了贾南风得以干政弄权,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运转,主要靠两个因素:第一,中央集权制度,特别是皇帝与宰相、地方长官、统兵大臣的关系。
第二,拥有一个能够认真实行这一制度的统治集团,尤其重要的是,拥有一个有威望、有才干的皇帝。
二者缺一不可。
西晋初年,上述两个因素基本具备。
西晋刚刚统一全国,晋武帝本人有统治才干,威望也比较高,所以能把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稳定。
同时,当时土广人稀,土地问题不严重;晋朝颁布了占田法、户调式,罢免了州郡兵,赋税徭役也不十分沉重,所以整个社会生产是向前发展的。
如果晋武帝死后继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是个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具有相当的威望与才干,能够基本上控制政局,八王之乱就没有可发生的合适环境。
然而继位皇帝和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的情况远非如此。
晋武帝的继任者是晋惠帝司马衷。
他是晋武帝杨皇后所生,上面有个同母哥哥司马轨早死,下面诸弟又都太小,所以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丁卯日,被立为皇太子,时年九岁,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
八王之乱简介

八王之乱简介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300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八王之乱简介,希望你喜欢。
八王之乱分析中文名称:八王之乱参战部队:司马宗室藩王成员战争结果:东海王司马越攫取朝纲时间:291年—306年地点:中原(司豫冀兖雍地区)人物:司马越司马伦八王之详情贾后启乱杨骏专权,贾后图之。
290年(太熙元年),晋武帝崩,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
史书记载晋惠帝智商近似白痴,无能力治理朝政,以至后来引起宗室、外戚争权夺利。
晋武帝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命汝南王司马亮及外戚杨骏共同辅政晋惠帝(注:杨骏乃现在的太后杨芷之父,但杨太后非司马衷生母,而为其生母武元皇后杨艳之堂妹,为武帝继后)。
杨骏惧怕失势,曾经从中书省借出诏书,看后不归还。
当时的中书监华廙恐惧,还亲自向杨骏索取诏书,但杨骏始终不还。
武帝病情加重时,杨骏要求让他单独辅政,帝点头默许。
杨骏召来中书监华暠、中书令何劭,口宣帝旨作遗诏,让杨骏单独辅政。
诏成后华廙、何劭二人拿给晋武帝看,帝视而无言,两日后就驾崩了。
武帝死后,司马亮恐怕杨骏要害他,逃亡许昌。
杨骏一时位极人臣。
而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是开国元老贾充之女,大司马衷两岁,貌丑而凶狠多诈,也企图操纵晋惠帝以把持朝政。
杨骏辅政时期,凡有诏令,晋惠帝过目后交于杨太后;然后直接下发执行。
杨骏知贾南风难以控制,为防贾南风碍其擅权,则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引起皇亲国戚及某些大臣的不满。
杨骏的二位弟弟杨珧、杨济常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劝其小心祸患,杨骏不纳。
贾南风为阻杨骏独揽政权,秘密派人与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联络,要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
楚王司马玮从荆州带兵进入洛阳。
杨骏向来恐惧楚王司马玮,对此事不加阻止。
贾皇后有了楚王司马玮的支持,在291年3月,贾皇后设计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洛阳全城戒严,要楚王司马玮领军保卫皇宫,围攻杨骏府第。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在西晋时期,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
八王之乱从元康元年(291年)开始到光熙元年(306年),共持续16年。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
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为:王号姓名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背景曹魏时代,曹爽当政时,有人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他姓之手。
之后,司马氏果然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这事在司马氏皇族中很有影响。
因此,西晋建国初期,泰始元年(266年),晋武帝恢复了延续了周、汉二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
晋武帝制定的王国置军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但各王无地方行政权。
分类情况如下:[1]辖下民户数封国等级置军人数2万户大国上、中、下三军5000人1万户次国上、下二军3000人5千户以下小国1500人晋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异姓士族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他们也有封地。
公侯邑亦分三等,如下面列表。
[2]辖下民户数封国等级1万户大国5千户次国5千户以下小国后来又让诸王出任地方都督,诸王多少有了行政权力,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
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如此一来,多位王掌握了封国的军政大权。
晋武帝完成了分封宗室诸王的政治计划,自以为得计,认为司马氏的统治由此稳固。
其实反而种下了祸根。
八王之乱前的权争过程简述各派系领导人物派系支持者及部下晋武帝死后,杨骏排挤汝南王司马亮单独辅助晋惠帝。
皇后贾南风也欲夺权,让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杀了杨骏。
(负)外戚杨骏、皇太后杨芷杨珧、杨济(胜)皇后贾南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290年(太熙元年),晋武帝驾崩,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
历史趣谈历史八王之乱是哪八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历史八王之乱是哪八王?
导语:晋惠帝司马衷(259年-307年),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次子,母武元皇后杨艳,西晋第二位皇帝,290年-307年在位。
在位17年。
司马衷是白痴
晋惠帝司马衷(259年-307年),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次子,母武元皇后杨艳,西晋第二位皇帝,290年-307年在位。
在位17年。
司马衷是白痴,白痴当皇帝,在我国古代的政治生态环境下,只有一种可能发生,那就是,会有野心家考虑携天子以令诸侯。
因此,从杨家(太后家族)、贾家(皇后家族)到司马家族的王爷们,都打算把白痴皇帝控制在手里,因此,这三方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
“八王之乱”,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所谓八王:
1、楚王司马玮。
他是司马衷同父异母的弟弟。
贾皇后联络司马玮,让司马玮发兵,对杨家来了个突然袭击,灭掉了杨家,后来贾南风皇后又利用他杀了司马亮,之后又把他杀了;
2、汝南王司马亮。
原本是贾南风皇后请来控制西晋朝廷局面的,后来因为野心太大,于是,贾南风利用司马玮杀了司马亮;
3、赵王司马伦。
利用贾南风杀害太子的机会,联络别的王爷,诛杀了贾南风一党,之后司马伦自己登基称帝,很快招来别的王爷反对,从他开始,西晋皇族的内战拉开了序幕,后来在司马囧等人讨伐下,兵败自杀;
4、齐王司马囧(这名字叫的艺术),原本和司马伦合伙修理贾南风,后来恼怒司马伦做皇帝,于是发兵讨伐司马伦。
后在和司马乂的较量中兵败被杀;。
八王之乱知识点总结

八王之乱知识点总结一、八王之乱的起因八王之乱的起因,首先要从当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
在那个时候,汉武帝去世后,汉景帝即位,却因年少,不能理事,权力被王莽掌控,腐败的宦官专横跋扈,豪强世家上层剥削下层加剧,使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政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是导致八王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
二、八王之乱的过程在《史记》中,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广泛、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的内乱。
前148年春,霍去病为大将军,率领35万大军在长平会战中,击败群雄,稳定了国家政权。
但这难以掩盖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排挤不断、影响深远的性质特点。
八王之乱是由国族资本主义复辟,王莽篡夺帝位,主要引发刘姓诸侯或者他们的儿子们出兵反抗,以及中原其他有志害门的贵族,想要整个取而代之的情绪产生的。
八王之乱的结果是:刘项在卫国七年,霍去病平定兄弟纷争,并于长平之战中大败外敌,率领大军攻取外族?当不稳定下地区进行渗透,推翻了王莽专制;而在前206年、前205年京城王邑京城的出土的大量王氏战国战国音乐器人牙与高出土郑州联合考古的作为西,同时早期营城南蜈崭拙以南的魏文侯的得以包含南方新近地区北地区族政治占主对主地、县由局支东的或其最东到第八多家的多主家的地治的地[建多。
]王莽称帝的失败,不仅标志着八王之乱的结束,也使得灭亡了新的西汉政府,建立了东汉政府。
三、八王之乱的影响八王之乱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八王之乱标志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东汉王朝得以建立。
同时,八王之乱也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衰落。
其次,八王之乱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王之乱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流离失所,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稳定。
此外,八王之乱还导致了许多名门望族家族衰败,为东汉政权的崛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的来说,八王之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事件,也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羯族
• 石勒(羯族)公然明定胡人劫掠中 国士人免罚,胡人有所需,可以任 意索取一般中国人的东西。同时又 忌讳中国人称游牧民族作胡人,而 称“国人”。章武内史樊坦,来朝 见他时,衣服帽子破烂不堪,石勒 问他出了什么事。樊坦未加思索, 说羯贼抢了他。石勒笑说“羯贼如 此强盗吗?现在应当赔偿你。”樊 坦这才发觉犯了忌讳,赶快磕头泣 谢。石勒不但没有处分樊坦,还给 他车马衣装钱三百万。可以想像一 般中国人当时的处境。石虎继位后, 徙都邺,公元350年为中国政权冉 魏所灭。冉闵建立魏国,都邺,史 称冉魏。公元352年为前燕所灭。
•
西晋门阀士族独占政权,统治力量急剧削弱。 这时匈奴左贤王刘宣等共推刘渊于公元304年举 兵反晋,称汉王,建庭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东 北)。公元308年刘渊即帝位,徙都平阳(今山 西临汾市西南)。两次派兵攻洛阳,皆不克。公 元310年刘聪继位。公元311年遣刘曜、王弥、 石勒等攻陷洛阳,俘晋怀帝。公元316年又遣刘 曜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俘晋愍帝, 灭亡西晋。公元319年刘曜即帝位于长安,改国 号为赵,改祭匈奴冒顿单于及刘渊,史称前赵。 疆域北至朔州(今甘肃固原县)南至略阳(今甘 肃天水市),西至抱罕(今甘肃临夏县东北), 东至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与后赵为界。公元 329年灭于后赵石勒。
东海王司马越
成都王司马颖
西晋宗室。字章度,晋武帝第十 六子。太康末被封为成都王。齐 王同讨越王伦,颖发兵应之。伦 被杀,伺辅政,骄侈无礼,故诏 颖辅政,而颖犹让不就。同败, 颖在邺悬执朝,乃与河间王颐谋,发兵 伐长安。乂被执后,颐废太子覃, 颖被立为皇太弟,作为储副。但 颖骄侈日甚,讨者四起,不得已, 被废归藩。后惠帝遣人捕颖,范 阳王司马幽颖于邺,遇械暴死? 长史刘舆见颖在邺地势大,虑为 后患,伪令人为皇上之使者,称 诏夜赐颖死。
• 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太子司马衷 继位,是为晋惠帝。惠帝是个白痴, 除了享乐以外,什么事也不懂。时值 天下荒乱,百姓多饿死,他得知后竟 说:“为什么不吃肉粥?”这样糊涂 的皇帝,自然无法掌管朝政,由他的 外祖父杨骏辅政,独揽了晋王朝中央 大权。惠帝的皇后贾南凤,是一个有 政治野心和阴险毒辣的女人,她不满 意中央大权落入杨氏手中。公元291 年,贾后与宫中侍从官阴谋策划,秘 召都督荆州的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 (今河南洛阳),挟惠帝下诏杀死杨 骏、杨珧、杨济兄弟3人,其亲族和党 羽被株连而死者达几千人。贾后又废 黜杨太后为庶人,迫使她绝食而死。 晋朝内部大乱就从这次宫廷政变开始 了。
齐王司马冏
字子彝,司马懿第九子。初封 为安乐亭侯。司马炎称帝,封 琅邪郡王,后改封于赵。为贾 皇后所亲信,曾参与谋害愍怀 太子,不久又矫诏废贾皇后为 庶人,控制惠帝,独揽大权, 一如司马懿辅魏故事。伦素庸 下,不知书,无智策,所共立 事者皆邪佞之徒,惟竞荣利, 无深谋远略。淮南王允起兵讨 之,被伦所灭。既而矫作禅让 之诏,废掉惠帝,改元建始, 滥肆封侯,以苟且之惠取悦人 情,以至于府库之储不充于赐, 金银冶铸不给于印,故有白版 之侯。时齐王冏、河间王颙及 成都王颖传檄讨伦,大战助余 日,死者10万,伦败,被赐死。
•
西燕,公元384年鲜卑慕容冲建,都阿城(今 陕西长安市西北),冲死,慕容永徙都长子 (今山西长子县西南),公元394年为后燕所灭。 后燕,公元384年鲜卑慕容垂建。都中山(今河 北定县)。公元397年北魏攻占中山, 慕容宝 徙都龙城。公元407年慕容熙为冯跋所杀,国亡, 冯跋立高云为帝,史称北燕。 公元409年冯跋 继位,“省徭薄赋。”公元436年为鲜卑魏所灭。 南燕,公元398年鲜卑慕容德建于滑台(今河南 滑县东南),为北魏所逼,乃率众东取青州诸 郡,都广固(今山东青州市西北)。公元410年 灭于中国(晋)。
司马玮
• 西晋宗室。字彦度,晋武 帝第五子。初封始平王, 后徙封于楚。杨骏被杀, 汝南王司马亮辅政,贾皇 后恶亮又忌玮,乃使惠帝 为诏,密令玮杀亮。贾皇 后又使惠帝为诏,言楚王 矫诏害亮,且欲诛朝臣, 图谋不轨,被下廷尉,遂 斩之。
西晋宗室。字元超,高密王泰 次子。因讨杨骏有功,封于东 海郡。永康初中书令。及宗室 诸王混战,越率诸侯及鲜卑等 步骑迎惠帝返洛阳,诏为太傅 录尚书事。怀帝即位初,委政 于越,后帝亲理万机,越不悦, 求出藩,镇许昌。继还洛阳, 诬帝舅王延为乱,杀之,由此 大失众望。后又请讨石勒,屯 于项。越不臣之迹,四海所知, 加之当时经济破坏严重,动乱 迭起,上下分崩离析,祸结弥 深,遂忧惧成疾,卒于项。其 部下欲还葬东海,石勒追及, 焚其柩。
惠帝的皇后贾南风
• 赵王司马伦联 永宁元年(301年) 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
↓
• 洛阳城中禁军将领王舆起兵反伦,迎惠帝 复位,并杀死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入 京辅政
↓
• 太安元年(302年) 河间王起兵讨齐王司马 囧 • 长沙王司马乂举兵进宫杀司马囧,政权落 入司马乂手
• 西晋宗室。父攸死,袭爵 为齐王。初,赵王伦密与 相结,废贾皇后,以功转 游击将军。同以位低不满, 起兵诛伦,且遣使告成都、 河间、常山、新野四王, 传檄天下。及伦被废,惠 帝复即位,拜同大司马加 九锡之命,如司马懿辅魏 故事。同辅政,沉于酒色, 不入朝见,选举不均,惟 宠亲信,海内失望,被长 沙王乂所杀。
七十八号兵团
组员:郭美玲、曹海玲、何葵珍、 赖家瑜、何思韵、陈颖霞、 彭梦娜、宋国珍
八王之乱
• 西晋惠帝时,在统治 集团内部,即汝南王 亮、楚王玮、赵王伦、 齐王冏、长沙王乂、 成都王颖、河间王颙、 东海王越等八个诸侯 王之间,为争夺中央 最高权力,发生了一 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 争,历时16年之久, 历史上称为“八王之 乱”。
赵王司马伦
司马亮
• 字子翼,司马懿第四子。仕魏 为东中郎将,讨诸葛诞失利, 免官。不久,出监豫州诸军事。 司马炎称帝,封扶风郡王,邑 万户,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 时宗室殷盛,无相统摄,以亮 为宗师,使其管理宗族事务。 咸宁三年(277年)徙封汝南。 未几,迁太尉录尚书事。晋武 帝卒,为杨骏所排斥,亮赴许 昌避祸。及骏被诛,复录尚书 事。贾皇后嫉亮,密令楚王玮 诬其有废立之谋,诏捕之,亮 被乱兵所杀。
• 鲜卑慕容部经济文化较 落后,原居辽河流域, 先后徙居大棘城(今辽 宁义县)、龙城(今辽 宁朝阳市)、蓟(今北 京市西南)。 公元352 年灭冉魏,自称燕皇帝, 徙都邺。史称前燕。公 元370年灭于前秦。此 后,前秦占领中国北方。 氐族豪苻洪原居略阳临 渭(今甘肃秦安县)。
鲜卑
羌
• 公元357年,苻坚即帝位, 他先后灭前燕、前凉、代 国(鲜卑 拓跋部),占领 西域,占领了中国了北方。 又取中国(晋)梁、益二 州。公元383年苻坚大举 南伐中国(晋),败于淝 水,于是鲜卑慕容部、羌、 杂胡及各地纷纷叛乱、割 据。 在西燕的猛烈攻击下, 公元385年为后秦所灭。 此后,中原为后燕,后秦 所殖民, 凉州则为后凉占 据。
•
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国迁徙,逐渐盘踞 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 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中国首都洛阳形成包 围之势。 • 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 空虚,民生凋敝,中国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 趁机起兵,侵扰中国,于是中国大乱,在百余年间 先后由胡人及中国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 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 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 汉民族几被灭种-20110806倾 倾百老汇-凤凰视频-最具媒体价值的综合_在线视频 观看_土豆网视频 倾倾百老汇
• (西晋永兴元年至北魏统一),南至今淮 河,北至阴山,西至葱岭,东至东海,东 北至鸭绿江下游以北,西南至澜沧江以东, 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分裂割据政权,史称十 ↓ 六国。而入主中原的五个主要部族即匈奴、 羯、鲜卑、氐、羌,史称五胡。习称五胡 十六国。
匈奴
• 公元294年匈奴郝散 反,攻上党,不久被 杀,公元296年郝度 元联合羌、胡反,杀 北地太守,又击败冯 翊太守及雍州刺史。 秦、雍二州氐、羌皆 响应,推氐帅齐万年 为帝。大疫、大旱、 饥馑, 使起义声势日 大,历时4年才被镇 压下去。
↓
↓
• 同时,河间王司马颙派张方占领洛阳,并 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 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司马颖与惠帝投 奔洛阳,转赴长安 • 永兴三年(305年) 东海王司马越又从山东 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司马颙
↓ ↓
• 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迎惠帝回 洛阳,并杀了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 颙,大权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乱因此终结!
河间王司马颙
• 字文载,河内温县人。司马懿弟司马 孚的孙子,太原王瑰子。咸宁三年受 封河间王。迁北中郎将,监邺城。元 康九年为平西将军,镇长安。赵王伦 篡位,乃举兵响应齐王冏讨伦,进位 侍中,太尉。永宁二年底受密诏起兵 讨冏,次年又与成都王颖合兵败长沙 王乂,随后其部将张方劫惠帝及颖至 长安。永兴二年七月,东海王越被王 浚推为盟主,欲率师迎惠帝还复旧都 洛阳。三年正月,颙因刘乔兵败欲与 东海王越讲和,但恐张方不从,遂使 人杀之,送首级于东海王越请和,越 不许,命宋胄等率鲜卑兵西迎惠帝。 五月,越前锋祁弘连败颙军,入关。 颙单骑逃入太白山。越以诏书征颙为 司徒。但越弟南阳王模暗遣其将梁臣 于新安(今河南渑池东)途中杀颙, 并其三子。
• 太安二年 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合 兵讨长沙王司马乂,但二王联军为司马乂 所败
↓
↓
• 太安三年正月 东海王司马越与部分禁军合 谋擒了司马乂,后长沙王司马乂被河间王 司马颙的部将张方烧死
• 成都王司马颖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 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政治中心一 时转到邺城 • 东海王司马越对司马颖的专政不满,率禁 军挟惠帝进攻邺城,被成都王司马颖击败, 惠帝被俘入邺城 • 东海王司马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 北)
五胡乱华
• 五胡乱华,是中国东晋时 期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 落联盟趁中原的西晋王朝 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 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中 华中统政权对峙的时期。 “五胡”指匈奴、鲜卑、 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 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 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开启华 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 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开 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