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为何发生“八王之乱”

合集下载

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八王之乱堪称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导致了“五胡乱华”、西晋灭亡、以及之后的约300年动乱。

八王之乱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是一次严重的破坏。

那么八王之乱究竟为何爆发?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一、三国曹魏后期,曹爽当政,有人指出若不委宗室诸王以重权,政权可能转入异姓之手,曹爽不听。

之后,司马氏家族果然夺取了曹魏政权的实权,终取而代之。

因此,晋武帝认为魏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给皇族子弟权力,使皇室孤立所致。

故公元265年,西晋建国之时,晋武帝不仅分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为国。

之后还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他以为这样一来,有许多亲属子弟支持皇室,司马氏的统治就可以稳固了。

但事与愿违,这种做法,反而埋下了祸根。

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运转,主要靠两个因素:第一,中央集权制度,特别是皇帝与宰相、地方长官、统兵大臣的关系。

第二,拥有一个能够认真实行这一制度的统治集团,尤其重要的是,拥有一个有威望、有才干的皇帝。

二者缺一不可。

西晋初年,上述两个因素基本具备。

西晋刚刚统一全国,晋武帝本人有统治才干,威望也比较高,所以能把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稳定。

同时,当时土广人稀,土地问题不严重;晋王朝颁布了占田法、户调式,罢免了州郡兵,赋税徭役也不十分沉重,所以整个社会生产是向前发展的。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皇族内部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

三、晋惠帝司马衷为晋武帝司马炎嫡次子,但其同母兄轨早逝,故以次立。

于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丁卯日,被立为皇太子,时年九岁。

然其性鲁钝,世言更谓其为白痴。

其人决不堪承帝位。

元老重臣知太子非才,多有谏易储者,武帝对太子本亦有所忧虑。

然其恐身后皇位落于他系,又衷子遹幼而聪敏,似有君人之资。

武帝甚爱之,为使爱孙日后得承帝位,乃不易储。

然守器非才,皇权旁落,乱源已成。

历史趣谈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八王之乱加速西晋灭亡吗

历史趣谈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八王之乱加速西晋灭亡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八王之乱加速西晋灭亡吗导语:八王之乱是中国在西晋时期,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之乱是中国在西晋时期,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司马玮(271—291年)西晋宗室。

字彦度,晋武帝第五子。

初封始平王,后徙封于楚。

杨骏被杀,汝南王司马亮辅政,贾皇后恶亮又忌玮,乃使惠帝为诏,密令玮杀亮。

贾皇后又使惠帝为诏,言楚王矫诏害亮,且欲诛朝臣,图谋不轨,被下廷尉,遂斩之。

司马越(?~311年)西晋宗室。

字元超,高密王泰次子。

因讨杨骏有功,封于东海郡。

永康初中书令。

及宗室诸王混战,越率诸侯及鲜卑等步骑迎惠帝返洛阳,诏为太傅录尚书事。

怀帝即位初,委政于越,后帝亲理万机,越不悦,求出藩,镇许昌。

继还洛阳,诬帝舅王延为乱,杀之,由此大失众望。

后又请讨石勒,屯于项。

越不臣之迹,四海所知,加之当时经济破坏严重,动乱迭起,上下分崩离析,祸结弥深,遂忧惧成疾,卒于项。

其部下欲还葬东海,石勒追及,焚其柩。

司马颖(279—306年)西晋宗室。

字章度,晋武帝第十六子。

太康末被封为成都王。

齐王同讨越王伦,颖发兵应之。

伦被杀,伺辅政,骄侈无礼,故诏颖辅政,而颖犹让不就。

同败,颖在邺悬执朝政,事无巨细,皆就邺谘之。

其恃功骄奢,百度废弛,甚于同时。

颖恐长沙王乂在京势大,乃与河间王颐谋,发兵伐京师。

乂被执后,颐废太子覃,颖被立为皇太弟,作为储副。

但颖骄侈日甚,讨者四起,不得已,被废归藩。

后惠帝遣人捕颖,范阳王生活常识分享。

八王之乱怎么回事

八王之乱怎么回事

[键入文字]八王之乱怎么回事八王之乱两晋是一个充满外戚、宦官、后宫乱政的时代,其中最有影响的事件要数西晋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所指的八王,是晋室的八个宗亲: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

八王作乱的原因,是普通的王室为了争权夺利而引发的,不过这其中牵涉的不仅仅是宗亲,还有后宫与外戚之争。

晋武帝重病之时下诏,依托汝南王司马亮及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共同辅政即位的晋惠帝。

但是杨骏却排挤司马亮,单独辅佐晋惠帝,一统大权。

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是个野心极重的女人,想要借此把持朝政,于是杨骏就成了贾南风最大的敌人。

为了防止贾南风碍自己谋权,杨骏任命了自己的亲信掌管禁军,此举引起皇亲国戚及某些大臣的不满。

贾南风立刻借此机会说动了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请二人带兵入京讨伐杨骏,还制造出杨骏谋反的舆论。

杨骏见状不妙,本想逃跑,没想到却被司马玮截杀。

杨骏被杀后,朝政大权由司马亮与卫瓘共同执掌。

很显然,贾南风并未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于是竟然串通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及卫瓘,随后便将矛头又指向了司马玮。

她令人拟定一份司马玮手笔的假诏书使得将领们归顺皇室。

司马玮乖乖就擒。

贾南风执政后,于晋惠帝元康九年(299 年)废了太子遹,第二年将其赐死,由于皇室缺少了正统继承人,八王中其他诸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

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起兵杀了贾南风。

永宁元年(301 年),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帝位还没有坐稳,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造反,将惠帝又推上台,并且杀了司马伦。

隔年,河间王司马颙从关中起兵讨司马冏,但被洛阳城中的长沙王司马乂抢先一步杀了司马冏,夺得政权。

1。

八王之乱的典故

八王之乱的典故

八王之乱的典故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八王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晋武帝司马炎在安排继任者人选上的重大失误。

他在立皇太子和选太子妃问题上的重大失误,造成了贾南风得以干政弄权,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运转,主要靠两个因素:第一,中央集权制度,特别是皇帝与宰相、地方长官、统兵大臣的关系。

第二,拥有一个能够认真实行这一制度的统治集团,尤其重要的是,拥有一个有威望、有才干的皇帝。

二者缺一不可。

西晋初年,上述两个因素基本具备。

西晋刚刚统一全国,晋武帝本人有统治才干,威望也比较高,所以能把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稳定。

同时,当时土广人稀,土地问题不严重;晋朝颁布了占田法、户调式,罢免了州郡兵,赋税徭役也不十分沉重,所以整个社会生产是向前发展的。

如果晋武帝死后继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是个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具有相当的威望与才干,能够基本上控制政局,八王之乱就没有可发生的合适环境。

然而继位皇帝和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的情况远非如此。

晋武帝的继任者是晋惠帝司马衷。

他是晋武帝杨皇后所生,上面有个同母哥哥司马轨早死,下面诸弟又都太小,所以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丁卯日,被立为皇太子,时年九岁,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

西晋八王之乱权力争夺的历史剧变

西晋八王之乱权力争夺的历史剧变

西晋八王之乱权力争夺的历史剧变西晋八王之乱:权力争夺的历史剧变随着东汉末年的混乱和黄巾起义的爆发,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割据局面最终在晋朝的建立中得以结束。

然而,在晋代建立之后不久,西晋八王之乱的爆发再次将中国大地卷入混乱和战乱的漩涡。

西晋八王之乱是一段权力争夺的历史剧变,本文将对此进行探索。

一、八王之乱的背景和起因西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晋”为国号的王朝,它由司马炎在公元265年建立,开创了皇帝制度。

在司马炎逐渐建立统治基础的过程中,他相继除掉了曹髦和曹奂等魏国皇帝,统一了北方政权。

然而,司马炎的死后,由于其继任者们的争权夺利和政治手段的斗争,西晋政权陷入了动荡不安。

八王之乱的起因可以追溯到西晋皇位继承问题。

司马炎去世后,在司马炎长子司马亮和次子司马秀之间产生了斗争。

司马亮继承了皇位,但他的表现并不出色,国家内外的矛盾日趋激化。

同时,司马亮招纳谋士王衍,王衍又密谋废掉司马秀,于是司马秀选择了反击,从而引发了八王之乱。

二、八王之乱的主要角色1.司马匡:司马匡是司马亮的哥哥,也是司马炎的次子。

他表面上似乎支持司马亮,但实际上与司马秀勾结,试图推翻司马亮的统治。

2.司马晔:司马晔是司马炎的孙子,司马匡支持他成为皇帝,而他也成为了起义军的头号人物之一。

3.王浚:王浚是曾效力于司马炎的将领,他不满司马亮的统治,积极参与了八王之乱,希望能够扳倒司马亮。

4.王衍:王衍是司马亮的谋士,他与司马匡相互勾结,密谋废掉司马秀。

然而,这个密谋被司马秀察觉并反击,王衍最终被处死。

三、八王之乱的发展与结果八王之乱自东晋太康二年(公元280年)开始,持续到太康六年(公元284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五年之久。

这场战乱中,原本西晋的政权逐渐分裂为八个割据势力,其中以司马匡、司马晔、王浚和司马颖等人最为突出。

八王之乱期间,各王朝争夺皇位,互相攻伐,战火四起。

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汉朝的西晋时期腐败与八王之乱

汉朝的西晋时期腐败与八王之乱

汉朝的西晋时期腐败与八王之乱汉朝的西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革。

然而,西晋时期也是一个充满腐败和混乱的时期,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八王之乱。

本文将就西晋时期的腐败问题和八王之乱进行探讨。

1. 西晋时期的腐败问题西晋时期腐败问题在社会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

首先是政治腐败,西晋时期官僚阶层腐败盛行。

政府官员贪污受贿、权力滥用、公器私用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腐败行为不仅导致国家财政困难,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信任。

其次是军队腐败,西晋时期的军队普遍存在着缺乏纪律、压榨士兵、漠视训练等问题。

这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无法有效维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还有就是社会腐败,西晋时期社会道德沦丧,泛滥的赌博、娼妓等不良行为在当时社会成风。

这种社会腐败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和混乱。

2. 八王之乱的背景与原因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次严重的军阀割据事件,其背景和原因与西晋时期的腐败问题密切相关。

首先,腐败导致了国家的财政困难和军队的腐败。

财政困难使得政府无法有效调兵遣将,军队的腐败又使得其战斗力低下。

这使得政府无法有效地维护边界安全,导致了军阀割据的空间和机会。

其次,腐败加深了社会的不满和矛盾。

人民对于政府的贪污腐败感到愤慨,而政府对人民的征税压迫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情绪。

这些不满情绪最终聚集在军阀身上,形成了对政府的挑战和反抗。

最后,政府的无能和内斗也为八王之乱提供了机会。

西晋时期政府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各个权臣为了争夺权力不择手段。

这使得政府的决策能力低下,无法有效应对八王之乱的挑战。

3. 八王之乱的影响与启示八王之乱最终以司马氏政权的建立为结束,但是这场内战对于西晋朝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八王之乱加速了西晋朝的衰落。

战乱导致了人口的流失和基本经济秩序的瓦解,使得西晋朝的实力和国力大幅度下降。

其次,八王之乱也为后来的南北朝时期埋下了伏笔。

八王之乱后,西晋朝国家不再统一,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割据政权。

八王之乱发生在什么时期

八王之乱发生在什么时期

八王之乱发生在什么时期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

八王之乱影响
八王之乱历时达十六年,期间时有战乱,后期朝廷已无法掌控全国,受战乱影响地区亦愈来愈大。

除了诸王互相攻伐的战事外,期间还有氐人齐万年的变乱,以及成汉和汉赵两个政权针对西晋朝廷的一系列战争,南方亦有变民杜曾、王如及张昌的起事。

这些战事都对全国不少地区都造成严重破坏,饥荒、疫病频生,亦令不少人被迫离开家乡谋生,成为流民。

成汉的领导者李特、李流、李雄皆本住洛阳,就因逃避齐万年叛乱而入蜀,但就因为益州刺史赵廞见八王之乱的局面而有自立之意,就任用他们为爪牙,及至后来赵廞以及下任刺史罗尚的处理失当而令李氏叛晋自立,建立十六国中的成汉割据政权。

什么是“八王之乱”?它对西晋政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什么是“八王之乱”?它对西晋政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什么是“八王之乱”?它对西晋政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八王之乱”是指西晋惠帝时发生的一场皇室祸乱。

先后主要有八个诸侯王为争权而互相残杀,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太熙元年,晋武帝因荒淫过度病死,年五十五岁。

司马衷登基,即晋惠帝,他自然无法掌管朝政,而由杨骏辅政。

这就使贾后十分恼怒。

元康元年,贾后与司马玮合谋发动政变。

在一天夜里,突然包围杨骏的相府,借口杨骏谋反,把他抓起来杀了,并灭了三族,杨氏亲属徒党死者几千人。

随后,贾后又使惠帝下诏,让司马玮杀掉掌权的司马亮,卫瓘,事后又以“矫诏”之罪,处死司马玮,由此,大权落入了贾后之手。

元康九年,贾后废掉太子司马遹,次年杀之。

司马伦,司马冏遂以此为由,合谋杀贾后。

永宁元年,赵王司马伦废掉惠帝,自立为帝。

为了拉拢文武百官,赵王封了几千个侯爵。

由于封官太多,官帽上做尾巴的貂尾不够用,就用狗尾巴凑数。

民间有人讽刺说:“貂不足,狗尾续。

”各地诸侯王听说赵王称帝,很不服气。

被赵王赶出洛阳,出镇许昌的齐王司马冏首先发难,司马颖,司马颙纷纷起兵响应。

禁军将领王舆杀司马伦,复立惠帝,由司马冏执政。

司马冏大造宫第,沉湎酒色。

太安元年,司马颙派兵两万攻伐司马冏,司马乂在洛阳为内应。

双方在京城展开激战,连战三日,齐王兵败被杀,其党羽死者达两三千人。

司马冏既死,由司马乂执政。

太安二年,司马颙又联合司马颖,杀司马乂,打败司马越,掌握了中央权力。

永兴二年,司马越率军攻打司马颙,因司马颙,司马颖联军反击,结果战败逃走。

永兴三年,司马越又起兵杀司马颖,司马颙。

同年,毒死惠帝,另立司马炽为怀帝。

至此,除司马越以外,八个王在互相残杀中死了七个,一场混战才宣告结束。

这次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

太康年间,社会曾出现了“太康之治”的繁荣景象,但“八王之乱”又使人民饱经战乱苦难。

诸侯王相互攻杀,所到之处,大肆抢夺,破坏水利,百姓流离失所,伤亡的军民达三十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晋为何发生“八王之乱”
作者:张文涛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1期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立晋,是为晋武帝。

公元280年,晋国灭掉吴国,暂时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国家的政治大分裂局面,从而重新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统一。

然而由于西晋的统治阶级的结构很不合理,大行王族封建制;土地制度也没有得到一定的改良,土地还相对集中于少数大地主手里,这些都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因此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西晋王朝的悲剧命运。

公元290年,精明强干的晋武帝司马炎去世,而传位于其昏聩无能、痴呆庸碌的儿子司马衷,是为晋惠帝。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辅佐新君,掌管朝政。

然而生性权势欲极强的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便于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将杨骏杀死,可是政权最后却落到了汝南王司马亮和朝廷元老卫璀手中。

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于是便又在当年六月,指使楚王玮杀了汝南王亮,然后反诬楚王玮矫诏擅杀大臣,将玮处死,贾后遂执掌了政权。

她又于元康九年废太子司马通,并于次年杀之。

从此,诸王为争夺统治权,便展开了极其凶残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同起兵杀贾后。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赵王伦废惠帝而自立。

赵王伦篡位后,镇守许昌的齐王同又起兵讨伐赵王伦,镇邺的成都王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禺页皆三兵响应。

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杀死赵王伦。

齐王同以大司马入京辅政。

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底,河间王又从关中起兵讨同,洛阳城中的长沙王义也举兵入宫杀齐王同,政权落入义手。

太安二年,河间王禺页、成都王颖合兵讨长沙王义。

司马禺页命都督张方率精兵7万,自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大军20余可,也渡河南向洛阳。

二王的联军屡次为长沙王义所败。

次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长沙王义,将其交给河间王禺页约部将张方,被张方烧死。

成都王颖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坚域,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政治中心一时移到邺城。

东海王越对成都王颖的专政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

荡阴(今河南汤阴)一战,被成都王颖击败,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国。

与此同时,河间王禺页派张方率军占领洛阳,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颖与惠帝又投奔洛阳,转赴长安。

永兴二年(公元305年),东海王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禺页。

光熙元年(公元306年),东海王越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颖、河间王禺页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自公元291年至公元306年的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攻灭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

那么“八王之乱”为什么会爆发呢?首先说,在曹魏时代,曹爽当政时,有人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他姓之手。

结果曹魏还没来得及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司马氏就夺取
了曹魏的政权,此事在司马氏皇族中很有影响。

因此,西晋建国初期,公元266年,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

之后又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俨然国中之国。

这样就严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使得地方有了相对集中的实力同中央对抗。

其次,西晋时期地主阶级势力庞大,他们有着充足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构成他们相对巩固的统治,尤其他们一旦和某种政权势力取得密切的联合,也就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自东汉光武帝刘秀到西晋时期,上层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够取得政权,其重要原因便是他们取得了大地主阶级的支持;当然,这种支持的力量有时也意味着分裂,因为人们的政治利益往往是矛盾的。

这也就是社会不安定因素的缘起。

当然,综合以上所论,如果晋武帝死后继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即使是个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具有相当的威望与才干,也是能够基本上控制政局的,也就是说西晋王朝肯定还将继续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直到统治阶级进一步腐朽和变质。

然而正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终于致使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矛盾迅速暴露和尖锐起来,这也就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的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