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
为什么会发生“八王之乱”

为什么会发生“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著名的内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一共持续了十年之久。
八王之乱的起因很复杂,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社会等多方面。
本文将会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并解读八王之乱的发生原因和背景,并探究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东汉政局漏洞百出东汉时期,尽管刘备、曹操等英才济济,但东汉政局依然漏洞百出。
一是宦官专权,二是地方割据。
宦官的权力不断壮大,且由于汉革命失败后政治任务放缓,使得许多中央官员也无所事事,难免被宦官围攻,并且宦官专权和皇帝威信受到高士的抵制。
在地方上,十常侍协助皇帝行使政治权力,且分割了大量地方,使得几个大状元一旦在一个地方得到权限,就有了收取匪税的执法力量和地方民众改革的动力。
2.地方权力和经济因素除了中央政局的漏洞,地方的分裂也是八王之乱的重要因素。
东汉末年,经济逐渐萎缩,百姓生活困苦,地方王侯为了增加税收,开始采取严厉的征收政策,这进一步加剧了百姓的贫困和不满。
同时,东汉末期由于外患和内部混乱,导致军队和地方分封制度毫无效力。
各地王侯在此时借助地方实力和经济力量,以互相吞并为主要目的,开始自行占领和控制原本属于中央政权的地区。
3.亲王垂涎未来王位在东汉末年,随着地方王侯的崛起,朝廷内部开始出现了一些亲王。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亲王虽然现在并没有真正的王位,但是酝酿和积累力量,准备在未来某个时间点推翻中央政权,得到王位的机会。
事实上,东汉晚期并没有明确的皇位继承制度,因此,不同的亲王都希望自己在皇位上取得优势和胜利。
4.王朝中央与地方的分裂在东汉末年,中央王朝的权力已经面临非常大的威胁,也难以控制各地王侯。
不同的王侯之间为争夺领土和税收,甚至互相攻打和镇压,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这也为八王之乱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同时,王朝中央对各地方王侯的政治和军事干预也使得地方当局对中央王朝的反感和怨恨不断加剧。
由于各个地方王侯实力相等,朝廷无法掌控,加上八王之乱的诸多原因,最终导致了一场混乱和内战。
八王之乱的成语典故

八王之乱的成语典故
《八王之乱》是战国时期的重大军事事件,下面就这一事件的故事讲
述如下:
当时的楚国,分为八个国家,它们分别是:晋国、燕国、齐国、韩国、赵国、董国、魏国和楚国。
其中楚国就是当时的强国,主要由王赵翼和韩
昭统治。
但是在各国之间,由于利益的矛盾及王赵翼和韩昭的家族政治,这八
个国家纷纷开始发动战乱,引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武斗。
最终,借助李冰、秦国力量和哲学家孟子的鹤鸣之声,宣告楚国统一,结束了八王之乱。
史书上写到:“八王之乱,此乱也。
”这句话日后成为“乱世乱秩”的一个成语,描述战乱中乱七八糟的国家局面。
东汉时期的八王之乱与政治变革

东汉时期的八王之乱与政治变革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此时,汉朝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官僚制度逐渐完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较为繁荣。
然而,这一切的繁荣不久便被八王之乱给摧毁。
本文将对东汉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及政治变革进行探究。
一、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发生在汉朝中期的公元184年至205年期间,是一场大规模的军阀割据战争。
这场战争共有八位皇子参与,因此被称为八王之乱。
这八位皇子分别是刘备、刘虞、刘熊、刘恭、刘波、刘权、刘宠和刘氏。
他们各联合一些重要将领互相攻击,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而且也使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动乱不安中。
八王之乱的起因在于汉灵帝死后,朝廷内部出现了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斗争,给了各皇子击败对手的机会。
而在打响这场战争之前,各个皇子也都打造了自己的势力,争夺着人心,准备利用手中的兵权夺取皇位。
这种内部斗争无疑增强了各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最终,统治者的权威被削弱,民不聊生,整个朝廷沦为了八王之争的牺牲品。
二、政治变革八王之乱使东汉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同时也促使了一系列政治变革的出现。
这些政治变革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带来什么根本性变化,但对于东汉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废宦官制宦官制度在汉朝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经常被皇帝滥用,滋生了宦官专权的问题。
废除宦官制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八王之乱过后,宦官的势力被削弱,汉朝政府也有了动力去废除这一制度。
在汉献帝时期,宦官制度最终被废除。
2.设立三公在八王之乱过后,汉朝政府为了增强中央政府的权威,设立了三公,即太尉、司徒和司空,掌管朝廷内的政务。
这种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朝廷的集权制度,避免诸侯分封,不断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力。
3.强化地方长官的权利八王之乱过后,汉朝政府开始加强对地方统治者的权利,鼓励地方官员自行解决内部的问题,加强地方治理和实行分权管理。
这种做法使各地管理得以更加精细化,提高了地方政治的实际效果。
八王之乱的典故

八王之乱的典故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八王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晋武帝司马炎在安排继任者人选上的重大失误。
他在立皇太子和选太子妃问题上的重大失误,造成了贾南风得以干政弄权,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运转,主要靠两个因素:第一,中央集权制度,特别是皇帝与宰相、地方长官、统兵大臣的关系。
第二,拥有一个能够认真实行这一制度的统治集团,尤其重要的是,拥有一个有威望、有才干的皇帝。
二者缺一不可。
西晋初年,上述两个因素基本具备。
西晋刚刚统一全国,晋武帝本人有统治才干,威望也比较高,所以能把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稳定。
同时,当时土广人稀,土地问题不严重;晋朝颁布了占田法、户调式,罢免了州郡兵,赋税徭役也不十分沉重,所以整个社会生产是向前发展的。
如果晋武帝死后继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是个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具有相当的威望与才干,能够基本上控制政局,八王之乱就没有可发生的合适环境。
然而继位皇帝和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的情况远非如此。
晋武帝的继任者是晋惠帝司马衷。
他是晋武帝杨皇后所生,上面有个同母哥哥司马轨早死,下面诸弟又都太小,所以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丁卯日,被立为皇太子,时年九岁,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
八王之乱简介

八王之乱简介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300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八王之乱简介,希望你喜欢。
八王之乱分析中文名称:八王之乱参战部队:司马宗室藩王成员战争结果:东海王司马越攫取朝纲时间:291年—306年地点:中原(司豫冀兖雍地区)人物:司马越司马伦八王之详情贾后启乱杨骏专权,贾后图之。
290年(太熙元年),晋武帝崩,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
史书记载晋惠帝智商近似白痴,无能力治理朝政,以至后来引起宗室、外戚争权夺利。
晋武帝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命汝南王司马亮及外戚杨骏共同辅政晋惠帝(注:杨骏乃现在的太后杨芷之父,但杨太后非司马衷生母,而为其生母武元皇后杨艳之堂妹,为武帝继后)。
杨骏惧怕失势,曾经从中书省借出诏书,看后不归还。
当时的中书监华廙恐惧,还亲自向杨骏索取诏书,但杨骏始终不还。
武帝病情加重时,杨骏要求让他单独辅政,帝点头默许。
杨骏召来中书监华暠、中书令何劭,口宣帝旨作遗诏,让杨骏单独辅政。
诏成后华廙、何劭二人拿给晋武帝看,帝视而无言,两日后就驾崩了。
武帝死后,司马亮恐怕杨骏要害他,逃亡许昌。
杨骏一时位极人臣。
而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是开国元老贾充之女,大司马衷两岁,貌丑而凶狠多诈,也企图操纵晋惠帝以把持朝政。
杨骏辅政时期,凡有诏令,晋惠帝过目后交于杨太后;然后直接下发执行。
杨骏知贾南风难以控制,为防贾南风碍其擅权,则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引起皇亲国戚及某些大臣的不满。
杨骏的二位弟弟杨珧、杨济常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劝其小心祸患,杨骏不纳。
贾南风为阻杨骏独揽政权,秘密派人与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联络,要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
楚王司马玮从荆州带兵进入洛阳。
杨骏向来恐惧楚王司马玮,对此事不加阻止。
贾皇后有了楚王司马玮的支持,在291年3月,贾皇后设计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洛阳全城戒严,要楚王司马玮领军保卫皇宫,围攻杨骏府第。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在西晋时期,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
八王之乱从元康元年(291年)开始到光熙元年(306年),共持续16年。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
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为:王号姓名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背景曹魏时代,曹爽当政时,有人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他姓之手。
之后,司马氏果然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这事在司马氏皇族中很有影响。
因此,西晋建国初期,泰始元年(266年),晋武帝恢复了延续了周、汉二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
晋武帝制定的王国置军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但各王无地方行政权。
分类情况如下:[1]辖下民户数封国等级置军人数2万户大国上、中、下三军5000人1万户次国上、下二军3000人5千户以下小国1500人晋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异姓士族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他们也有封地。
公侯邑亦分三等,如下面列表。
[2]辖下民户数封国等级1万户大国5千户次国5千户以下小国后来又让诸王出任地方都督,诸王多少有了行政权力,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
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如此一来,多位王掌握了封国的军政大权。
晋武帝完成了分封宗室诸王的政治计划,自以为得计,认为司马氏的统治由此稳固。
其实反而种下了祸根。
八王之乱前的权争过程简述各派系领导人物派系支持者及部下晋武帝死后,杨骏排挤汝南王司马亮单独辅助晋惠帝。
皇后贾南风也欲夺权,让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杀了杨骏。
(负)外戚杨骏、皇太后杨芷杨珧、杨济(胜)皇后贾南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290年(太熙元年),晋武帝驾崩,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
历史趣谈历史八王之乱是哪八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历史八王之乱是哪八王?
导语:晋惠帝司马衷(259年-307年),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次子,母武元皇后杨艳,西晋第二位皇帝,290年-307年在位。
在位17年。
司马衷是白痴
晋惠帝司马衷(259年-307年),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次子,母武元皇后杨艳,西晋第二位皇帝,290年-307年在位。
在位17年。
司马衷是白痴,白痴当皇帝,在我国古代的政治生态环境下,只有一种可能发生,那就是,会有野心家考虑携天子以令诸侯。
因此,从杨家(太后家族)、贾家(皇后家族)到司马家族的王爷们,都打算把白痴皇帝控制在手里,因此,这三方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
“八王之乱”,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所谓八王:
1、楚王司马玮。
他是司马衷同父异母的弟弟。
贾皇后联络司马玮,让司马玮发兵,对杨家来了个突然袭击,灭掉了杨家,后来贾南风皇后又利用他杀了司马亮,之后又把他杀了;
2、汝南王司马亮。
原本是贾南风皇后请来控制西晋朝廷局面的,后来因为野心太大,于是,贾南风利用司马玮杀了司马亮;
3、赵王司马伦。
利用贾南风杀害太子的机会,联络别的王爷,诛杀了贾南风一党,之后司马伦自己登基称帝,很快招来别的王爷反对,从他开始,西晋皇族的内战拉开了序幕,后来在司马囧等人讨伐下,兵败自杀;
4、齐王司马囧(这名字叫的艺术),原本和司马伦合伙修理贾南风,后来恼怒司马伦做皇帝,于是发兵讨伐司马伦。
后在和司马乂的较量中兵败被杀;。
八王之乱知识点总结

八王之乱知识点总结一、八王之乱的起因八王之乱的起因,首先要从当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
在那个时候,汉武帝去世后,汉景帝即位,却因年少,不能理事,权力被王莽掌控,腐败的宦官专横跋扈,豪强世家上层剥削下层加剧,使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政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是导致八王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
二、八王之乱的过程在《史记》中,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广泛、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的内乱。
前148年春,霍去病为大将军,率领35万大军在长平会战中,击败群雄,稳定了国家政权。
但这难以掩盖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排挤不断、影响深远的性质特点。
八王之乱是由国族资本主义复辟,王莽篡夺帝位,主要引发刘姓诸侯或者他们的儿子们出兵反抗,以及中原其他有志害门的贵族,想要整个取而代之的情绪产生的。
八王之乱的结果是:刘项在卫国七年,霍去病平定兄弟纷争,并于长平之战中大败外敌,率领大军攻取外族?当不稳定下地区进行渗透,推翻了王莽专制;而在前206年、前205年京城王邑京城的出土的大量王氏战国战国音乐器人牙与高出土郑州联合考古的作为西,同时早期营城南蜈崭拙以南的魏文侯的得以包含南方新近地区北地区族政治占主对主地、县由局支东的或其最东到第八多家的多主家的地治的地[建多。
]王莽称帝的失败,不仅标志着八王之乱的结束,也使得灭亡了新的西汉政府,建立了东汉政府。
三、八王之乱的影响八王之乱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八王之乱标志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东汉王朝得以建立。
同时,八王之乱也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衰落。
其次,八王之乱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王之乱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流离失所,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稳定。
此外,八王之乱还导致了许多名门望族家族衰败,为东汉政权的崛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的来说,八王之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事件,也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晋朝的建立者司马炎认为,自己能够从曹魏手中夺得政权,当上皇帝,是因为曹氏不分封同姓为诸侯王,皇室孤立无援,缺乏屏藩的缘故。
于是,他便在公元256年,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大封皇族27人为王,并允许诸王自选本王国内的大小文武官吏。
公元277年,又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
辖民户2万者为大国,可置上、中、下三军5000人;辖民户1万者为次国,可置上、下二军3000人;民户5000以下者为小国,置军1500人。
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异姓士族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他们不仅领有封地,还可以和小王国一样置军。
不少诸侯王还兼领中央或地方的军政大权。
他们都是些贪婪残暴的野心家,趁机网罗党羽,扩充军队,各自拉拢一批士族官僚地主,相互倾轧,妄图夺取帝位。
这样,诸侯王国就成为晋朝内部的强大割据势力,最后演出了
“八王之乱”的丑剧。
手足相残
晋惠帝即位以后,外戚杨骏用阴谋手段,排挤了汝南王司马亮,取得单独辅政的地位。
一些诸侯王当然不甘心,只是一时没有机会动手反对他。
晋惠帝不懂事,但是他的妻子贾后却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
她不愿让杨骏操纵政权,秘密派人跟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联络,要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
楚王玮从荆州带兵进了洛阳。
贾后有了楚王玮的支持,就宣布杨骏谋反,派兵围了杨骏的家,把杨骏杀了。
杨骏被杀之后,汝南王亮进洛阳辅政。
他想独揽大权,可是兵权在楚王玮手里。
两个人之间就闹起矛盾来。
贾后嫌留着汝南王亮也碍事,就假传晋惠帝的密令,派楚王玮把汝南王亮抓起来杀了。
楚王玮本来是贾后的同党,但是贾后怕他连杀两王之后,权力太大。
当天晚上,又宣布楚王玮假造皇帝诏书,擅自杀害汝南王,把楚
王玮办了死罪。
楚王玮知道上了贾后的当,大叫冤枉,已经没有用了。
打那以后,朝廷上没有辅政的大臣,名义上是晋惠帝做皇帝,实际上是贾后专权。
贾后掌权七八年,骄横跋扈,胡作非为,名声坏透了。
太子司马遹(音yu),不是贾后生的。
贾后怕他长大起来,自己的地位保不住,就千方百计想除掉太子。
有一回,贾后事先叫人起草一封用太子口气写的信,内容是逼晋惠帝退位。
贾后把太子请来喝酒,把他灌得烂醉,趁太子昏昏沉沉的时候,骗他把那封信抄了一遍。
第二天,贾后叫晋惠帝召集大臣,把太子写的信交给大家传看,宣布太子谋反。
大臣们怀疑这封信不是太子写的。
贾后要大家核对笔迹。
大家一看果然是太子的亲笔,不敢再说。
贾后就把太子废了。
朝廷大臣对贾后的凶狠本来十分不满,现在见她废掉太子,背地里十分气愤,议论纷纷。
掌握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想起兵反对贾后,但他又怕让太子掌了权,也不好对付,就在外面散
播空气,说大臣正在秘密打算扶植太子复位。
贾后听到这个谣传,真的害怕起来,派人毒死了太子。
这样一来,赵王伦抓住了把柄,派禁军校尉、齐王司马冏(音jiong)带兵进宫逮捕贾后。
专门玩弄阴谋的贾后,这一下也中了别人的计。
她一见齐王冏带兵进宫,大吃一惊,说:“你们想干什幺?”
齐王冏说:“奉皇上的诏书,特来逮捕你。
”
贾后说:“皇上的诏书都是我发的,哪里还有什幺别的诏书!”
贾后大叫大闹,指望惠帝来救她。
赵玉伦把她抓起来杀了。
赵玉伦掌握了政权,野心更大。
他当了相国还不满足。
过了一年,干脆把晋惠帝软禁起来,自己称起皇帝来。
他一即位,就把他的同党,不论文官武将,或是侍从、兵士,都封了大大小小的官职。
那时候,当官的戴的官帽上面都用貂(音diao)的尾巴做装饰。
赵玉伦封的官实在太多太滥了,官库里收藏的貂尾不够用,只好找些狗尾巴来凑数。
所以,民间就编了歌谣来讽刺他们,叫做“貂不足,狗尾续”。
各地的诸侯王听说赵玉伦做了皇帝,谁都想夺这个宝座。
这样,
在他们之间就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厮杀。
参加这场混战是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音yong)、长沙王司马乂(音yi)、东海王司马越。
加上已经被杀的汝南王亮、楚王玮,一共有八个诸侯王,历史上称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十六年,到了公元306年,八王中的七个都死了,留下的最后一个东海王越,毒死了晋惠帝,另立了惠帝的弟弟司马炽,这就是晋怀帝。
历史重归于分裂
武帝建立西晋之后,全国刚刚统一,本来应该有一番新兴气象才是。
但事实不然,从一开始,西晋举国上下就浸润在奢侈腐败的气氛之中,不能自拔,使它注定要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
晋武帝出身于豪门世家,靠父祖之庇荫而夺得天下,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一个庞大的权贵集团,而在西晋建立后更表现得十分贪婪、奢侈、腐败、残暴。
加上自汉魏以降,北方胡人(包括匈奴、鲜卑等族)逐渐内迁,杂居边地,造成严重的民族问题和潜在的政治危机。
西晋初,胡、
汉冲突日趋严重,故一些大臣提出「徙戎」北返的主张,但武帝不仅没有采纳,反而接受了北边大批匈奴的归附,使隐忧愈来愈大。
而武帝鉴于东汉末年州郡割据的教训,乃削地放兵,使乱事一起,地方无力敉平,以致一发不可收拾。
“八王之乱”这场大恶斗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生产遭到破坏,数十万人民丧失了生命,许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毁。
在洛阳13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被迫服役,城内米价贵到一石万钱,不少人饥饿而死。
人民又重新陷于苦难的深渊,掀起了大规模的流亡的浪潮。
尤其是诸王利用少数民族的贵族参加这场混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如成都王颖引匈奴刘渊为外援,让其长驱入邺;东瀛公司马腾引乌桓羯人袭击司马颖,让其乘机入塞;幽州刺史王浚召辽西鲜卑攻邺,鲜卑则大掠妇女,被沉入易水者就有8000人。
从此,大河南北就成为匈奴和鲜卑贵族统治的世界,加深了民族矛盾。
因此,八王之乱不久就爆发了各族人民大起义,西晋王朝也就很快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