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吴楚吴楚之乱,汉景帝前三年,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

吴楚-吴楚之乱,汉景帝前三年,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吴楚之乱。
吴楚之乱。
汉景帝前三年。
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
史称吴楚之乱。
或“七国之乱”。
中文名,吴王刘濞。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
既有远因。
也有近因。
高祖十二年。
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
吴王刘濞开铜矿。
铸“半两”钱。
煮海盐。
设官市。
免赋税。
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
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
文帝时。
吴太子入朝。
与皇太子刘启博弈。
因争棋路发生争执。
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太子砸死。
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
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一宗。
死长安即葬长安。
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
从此。
刘濞称疾不朝。
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
准许他不用朝请。
但吴王刘濞不但没有悔改。
反而更加骄横。
汉景帝即位后。
吴王刘濞日益骄横。
反迹也越发明显。
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
收归汉廷直接统治。
他给景帝上《削藩策》。
力主“削藩”。
指出:“今削之亦反。
不削亦反。
削之。
其反亟。
祸小。
不削。
其反迟。
祸大。
”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
于景帝前三年。
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
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县。
景帝前三年正月。
汉朝廷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
吴王濞立即诛杀了由朝廷派来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
以“清君侧。
诛晁错”为名。
遍告各诸侯国。
消息传来。
胶西王刘昂。
胶东王刘雄渠。
菑川王刘贤。
济南王刘辟光。
楚王刘戊。
赵王刘遂等。
也都起兵配合。
以吴。
吴楚楚为首的“七国之乱”。
终于爆发了。
刘濞发难后。
即率20万大军西渡淮水。
并与楚军会合后。
组成吴楚联军。
随即挥戈西向。
杀汉军数万人。
颇见军威。
梁王刘武派兵迎击。
结果梁军大败。
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
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为太尉。
率36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
派曲周侯郦寄击赵。
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
并命窦婴为大将军。
驻荥阳督战。
景帝派周亚夫等迎击叛军的同时。
内心却摇摆不定。
这给了袁盎以可乘之机。
袁盎原为吴相。
与刘濞关系甚密。
袁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
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历史上西汉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历史上西汉的七国之乱)说到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其实大家也应该多多少少知道的一些的,当时的诸侯国实在是太多了,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了,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一次的叛乱最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呢?话说好像七王的下场都非常的惨烈啊,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七国之乱是西汉景帝期间发生的一次诸侯国的联合叛乱,起因是汉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建议,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这时吴王刘濞趁机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七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最后在梁王刘武的坚守和周亚夫,栾布,郦寄等将领的迎击之下,叛乱仅持续了三个月便被平定。
七国大部分也都被汉景帝顺势废除,诸侯王的势力由此受到极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极大加强,从此诸侯国不再具备对抗中央的实力,为日后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打下了基础。
七国之乱大体介绍一下后,下面我们便来看看参加叛乱的这七国国王其结果都是如何。
1,吴王刘濞。
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之子,刘邦的侄子。
性情剽悍勇猛,早期跟随刘邦破英布,立下战功。
后来封其为吴王,镇守江东,也是七国之乱的发起者。
公元前154年,刘濞起兵后,率军攻打梁国,结果梁王刘武凭借坚城防守不出,无奈只好撤军,决定与周亚夫决战,但是周亚夫避其锋芒,坚壁清野也不肯应战,并派部队截断吴,楚两国粮道,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在吴军因粮食不足而士气大落后,周亚夫全军出击,一战便击溃吴军,刘濞逃走后,在东越被设计斩杀,首级被送往长安。
2,楚王刘戊。
刘戊是刘邦四弟刘交之孙,当年汉景帝因刘戊在薄太后丧期间饮酒作乐,淫乱后宫而下旨削其封地,引起刘戊的不满,而联合刘濞等起兵,七国之乱就属他和吴王刘濞闹的动静最大,后来两国联军被周亚夫所败,吴王被杀后,他也被迫自杀。
3,赵王刘遂。
刘遂是刘邦六子刘友之子,刘邦之孙。
起兵后,朝廷派郦寄攻打刘遂,而刘遂固守都城邯郸,等待吴楚联军,与吴楚联军合兵解邯郸之围,并向长安进发,当吴楚联军兵败梁国,不能西进后,负责平定齐地的栾布胜利回师先与郦寄合兵水淹邯郸,邯郸城破,刘遂自杀。
西汉七国之乱

西汉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大功臣为:汉朝方面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梁国方面刘武、张羽、韩安国。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背景郡国并行高祖时期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
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
诸侯国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
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汉初共有异姓王七人,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吕后时期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
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
齐王刘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
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
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野心勃勃的兄长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
七国之乱..._《中华上下五千年》_原文_出处_内容

七国之乱【出处】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西汉时期【内容】晁错死后,汉景帝命令七国诸侯军队停止叛变,没想到吴王刘濞公开表示自己要做皇帝,根本不把汉景帝放在眼里。
袁盎带着诏书去见刘濞,劝他退兵,刘濞自称为皇帝,对景帝的诏书嗤之以鼻,还派一队士兵把袁盎软禁在军营中,准备把他杀掉。
袁盎一看情况不对,就趁天黑偷偷溜了出去,马不停蹄赶回长安,把吴王的话原原本本告诉了汉景帝。
景帝这才知道自己被吴王骗了,偏偏晁错已经被杀,大错铸成,眼下最要紧的就是把叛军镇压下去。
正在这时,和诸侯军队交锋的校尉邓公回到长安来汇报军情,景帝连忙问他战况如何,邓公说:“吴王铁了心要造反,他已经准备几十年了,就算皇上不削他的封地,他也会造反。
况且晁错已被腰斩,我想天下谋士怕是再也不敢开口了。
”景帝不解,邓公接着说:“晁错本来担心诸侯王的势力日益膨胀,最终成为朝廷的威胁,这才建议削藩,实则加强了朝廷的皇权,然而他却被皇上处死,这样一来,谁还敢直言不讳呢?”景帝羞愧万分,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应对,突然间,他想起汉文帝临终前的嘱托,于是把周亚夫找来,封他为太尉,镇压诸侯军。
公元前154年,太尉周亚夫带领大军和吴、楚两军交战,骊寄率军攻打赵军;栾布率军攻打齐军;大将军窦婴则带军驻扎在荥阳,密切注意齐军和赵军的行踪,如发现异常,就立刻赶去增援。
窦婴本来还想推辞,景帝以国家安危为由,强令他接受大将军一职,窦婴无可奈何,只好答应。
周亚夫出兵后,了解到吴楚的军队正在攻打梁国,心里顿时有了对策。
他和景帝说:“现在吴楚两军正围攻梁国,如果正面和他们交锋,难免会有大的损失。
楚军向来勇猛善战,个个凶狠异常,不如我们用梁国作为诱饵,趁他们全力战斗的时候,先把吴楚军队的粮草截下来,然后再和诸侯军交战。
”景帝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就批准了。
周亚夫带着军队来到灞上,路上遇到一个谋士,谋士建议周亚夫不要直接赶去梁国,而是从右边包抄过去,并说诸侯军一定会在半路上设下埋伏。
中国历史故事-西汉七国之乱有何影响?七国是哪七国?

中国历史故事-西汉七国之乱有何影响?七国是哪七国?自秦始皇驾崩以来,直到西汉建立的初期,整个大社会动荡不安,各种势力盘综错节,权力的争夺也愈演愈烈,战争几乎是没有停止过的。
秦二世在赵高和李斯的帮助下登上了皇位,杀死了公子扶苏以及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还大肆杀害朝臣,使得百姓人人自危,最终不得不掀起了反抗秦二世统治的起义。
从这个时候起,天下就是乱的,各种战国时期的诸侯势力纷纷抬头,你争我抢丝毫不让。
即使汉高祖结束了秦朝的统治,更是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最后还开国建立了西汉这个朝代,但是还是避免不了无止境的权力争夺。
西汉是统一了,但是并不稳固,所以才会发生“七国之乱”。
要说“七国之乱”,就要从汉高祖刘邦甚至是秦始皇时期说起,这是政治上留下的弊端,商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的各诸侯王虽然听命于天子,但是却拥有自己的小国的所有的治理权力,而且大的诸侯国甚至还可以吞并小的诸侯国,只要你不背叛天子,怎么浪怎么来都没有关系。
就是因为分封制下的这种弊端的出现,各诸侯国之间年年战争不断,周天子对各诸侯王的统治也越来越小,周天子控制不了这些势力庞大的诸侯王,被他们牵制、妥协。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分封制弊端的最好的体现,各国之间战争不断,最终形成了秦楚燕韩赵魏齐这七个大国,其余的小诸侯国都被这七个国家给吞并了。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最后的这几个大国不可能这样相安无事下去,最后果然还是被秦国给统一了。
秦始皇统一了七个国家之后,听取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不再奉行分封,而是实行郡县制,将中央集权最大化,国家的政治体系先进化。
不得不说李斯和秦始皇这两位人物的思想真的很超前,在几千年前就形成了这种有远见的思想,为后世几千年直至现在的政治体系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模型。
郡县制下,民反而官不反,各官级管理自己的事情,不能插手其他官员的工作,就这样社会开始渐渐稳定。
好景不长,秦始皇为了千秋大业,劳累过度,早早的在东巡途中病死了,被寄予厚望的长子扶苏没能继承皇位,反而是年幼无知的幼子胡亥继承了大业。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
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七王为: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简史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汉文帝时,获得大夫贾谊的建议,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便开始了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
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
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盘击死了吴王的世子。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藩王叛变,。
七国是指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
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欲夺景帝帝位,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了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
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
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落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
经过远因:奕棋事件汉文帝时,吴国世子刘贤入宫朝见皇上,并得到许可去见皇太子刘启(日后汉景帝)。
与皇太子启喝酒、下六博棋时,吴世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皇太子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世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
汉文帝敕命尸体送回去埋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大怒,说道:「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埋葬!」遂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
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
朝廷知道他是因儿子被杀才如此,就拘押了吴国使者。
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
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
七国之乱对西汉政治的影响

晁错在汉文帝时期便步入仕途,而在当时却并没有成为中央权力中枢的参政者,但是文帝发现了他的才能和品行,文帝并没有立即重用他,而是把他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后来的景帝刘启,由是如此,晁错便成为了刘启的老师,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晁错的表现很不错,他认真完成了对太子的教学任务,并且赢得了刘启的敬重,早在刘启登基以前,他就是朝野公认的“太子智囊”。在公元前168年,匈奴大举入侵汉朝的上谷渔阳和云中,最后虽然汉军意图反击,但结果差强人意,13万汉军只能在边界目送远去的匈奴人,这一切都被晁错看在眼里,一股子年头,也在这个年轻人身上越演越烈。其实就当是汉朝的实力而言,并非不能敌匈奴,就算野战的缺失不敌,至少依靠长城防守也是绰绰有余的,不过这层层大幕下实则掩盖了一个问题,实力强大,但政权臃肿。这里的臃肿指的不是政治机构的腐败,而是那个旧问题,藩王问题,早在上文就说了,汉初诸侯王的实力强大,然而这股力量,中央政权却不能很好很协调的为自己所用,就好比一个很健壮的人,他在和一个比斗的时候,他需要用胳膊去格挡对手的进攻,他的胳膊很健硕,但是问题就在于他并没有多少的力量可以很好的控制胳膊,这就是汉初的实力强大,却不能很好利用的问题,面对匈奴的进攻只能消极防御,求和。
又换个角度说,如果寓于一个政权而言,我不禁也发起对晁错的感叹,我不知道当年的他是否臆测了他推行削藩后的一切,他的父亲甚至因他的种种行为感到惧怕,自杀而死,晁错真的不知道么?他为景帝去殉道的时候他思考这些了么?我们后人不得而知,而我想说的是,每一个改革家都应该值得我们去敬佩,因为不论于公于私,他们都为这个国家抛洒下了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一股热血,一腔豪情,他们不止是国家政法的殉道者,换个角度说,他们也是历史的殉道者。
七国之乱的起因是什么

七国之乱的起因是什么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
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导致各诸侯王联合反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国之乱的起因,希望大家喜欢!七国之乱原因西汉景帝初年,同是刘姓的诸侯王因为不满中央削弱地方势力的做法,打着“诛晁错,清君侧”旗帜开始了实际上的叛乱行动,史称七国之乱,或是七王之乱,最后被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和刘武据守的梁国军队一同消灭了。
有说引发七国之乱的就是当年发生在长安宫中的奕棋事件。
汉文帝时候,年幼的吴王长子刘贤来到长安,陪同太子刘启也就是日后的汉景帝玩耍。
一日两小儿在下棋,那刘贤为了赢棋对刘启态度不恭顺,被刘启拿棋盘砸死了。
刘贤的尸体被运回吴王刘濞那里,但是刘濞说天下都是刘家,就葬在死去的地方,于是又被运回长安。
吴王刘濞自此对朝廷怀恨在心,最后借削藩一事,起兵反叛朝廷。
事实上七国之乱远没有这么简单,这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矛盾日益严重激化的后果。
早在汉高祖时期,刘邦当年平了淮南王的叛乱后,东南广大的地方远离朝廷疏于管制,于是命同行的刘濞为王世代管辖此地。
其他的刘姓诸侯王也都如此被封在各地,刘邦寄希望于同姓的子弟帮助皇帝共守天下。
在高祖和惠帝时期,因为各地的诸侯同中央的皇帝血缘亲近,所以的确起着共守天下的作用。
但是到了汉文帝的时候,诸侯王们大多都已经历经三代了,同中央的那道亲情联系几乎没有了。
反而是这些诸侯王,尤其是吴王凭借封地内丰厚的资源和人口,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到了汉景帝时期,中央欲对诸侯的势力进行削弱从而加强中央集权,这必然使早已拥兵自重的诸侯王们无法接受,最后联合起兵来反抗中央王朝。
西汉七国之乱因为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看出了汉景帝因当下同姓诸侯国的势力过大,进而威胁到了中央的王朝而苦恼的事,所以他上疏《削藩策》建议汉景帝开始削弱各诸侯国的实力,从而加强王朝的权力。
汉景帝也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但是这必然会遭到早已权力膨胀了的诸侯的反对,于是有了西汉时期著名的“七国之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从汉景帝刘启与晁错说起孝文皇帝后七年(公元前157年),当了二十三年皇帝的刘恒在未央宫驾崩,随后太子刘启即皇帝位,就是汉景帝。
刘启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用自己的老师晁错做内史,而刘启和晁错早已经准备好了要做出一番大事情来。
这是一对有意思的师徒。
刘启的母亲窦氏原本只是刘邦后宫里一个普通的宫女,趁着刘邦驾崩的机会吕后把原来在后宫一些没有得到刘邦宠幸的宫女们打发给了诸侯王们。
窦氏本是赵国人,自然想回到近家的赵王宫中,于是她找关系托负责分配的宦官给走个后门,宦官当面也应承了下来。
也许是窦氏不懂得规矩,以为宦官答应了就行了,不知道还要有私底下给宦官塞红包一类的事情要做。
想来凡人说话也就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那么简单,当场又没有立什么字据之类的事物,如此空口无凭哪能作数?那个宦官很自然的说过也就忘了,再到正式分配的时候也就没想到还有答应过窦氏的事,稀里糊涂的就把窦氏分到了代国。
分配方案下来以后,起初窦氏是哭天喊地死活不愿意去,可她胳膊那扭得过人家大腿,最后不得已还是去了代国。
本来她以为只是自己倒霉人生的一部分,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的霉运就这么到头了。
当初跟窦氏一同去到代国的还有其他四个宫女,窦氏在这五人里头不见得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可一到了代国,当时的代王刘恒就偏偏喜欢上了她,迅速把她纳入后宫。
入得代王宫的窦氏还挺得宠,没过多久便为刘恒生下了女儿刘嫖,到了孝惠皇帝七年,又生下她的第一个儿子刘启。
有儿有女,窦氏在代王宫中的地位更是稳固,接着没过多久,刘恒的王后就死了。
这还不算完,后面还有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
代王后虽然死了,可这个王后早已经为刘恒生下了四个儿子,但就是这四个儿子却在刘恒当上皇帝的最初几个月接二连三的病死,等到大臣们要求皇帝刘恒立自己的长子为太子的时候,刘恒的长子已经变成了窦氏的长子刘启了。
当然,如果你非要觉得享受当时最好卫生医疗条件的皇帝一家,能在几个月里一连死四个孩子肯定不正常,其中必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隐情一点也不为过。
真的,一点也不为过。
不管怎么样,刘启顺利的当上了太子。
刘启当太子以后也非常的顺利,基本没受过什么挫折,除了小时候有一次跟吴王的太子下棋之外。
在一般人眼里,下棋本来就是个消遣娱乐的事情,还能下出什么事情来?话虽然不假,可你也得看下棋的人是什么样的主。
想那吴王刘濞富甲天下,他的太子也是骄横惯了平日里谁也不放在眼里;刘启作为太子,那是就等着做皇帝的人,以脾气秉性而论自然也不是善主。
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在一起下棋,下着下着就因为悔棋一类的事情发生了争执,吴王太子大概平日里得势惯了,来到皇宫竟也反客为主,先对刘启发出了一波嘲讽。
想刘启平日里要找个人吵架都难,怎么受得了吴王太子几句尖酸刻薄的挤兑?吵着吵着两个太子就动起手来。
刘启那里受过这样的气,仗着自己有主场优势提起桌上铁制的棋盘就往吴王太子头上砸,一下子把吴王太子砸成颅内出血,没几天人就死了。
两个未成年人简单的争吵竟然发展到一人致死的地步,尽管对方也有错,但不得不说刘启小朋友的戾气也太重了。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反过来也一样,从学生身上就能看出他的老师晁错大概是个什么样子。
晁错的性格特点史书上总结为四个字:“峭直刻深”,具体点说就是为人严厉、耿直、苛刻、心狠,当然,不可否认他首先是个有能力的人。
当年文帝刘恒即位后,为了恢复早年被焚书令和项羽火烧阿房两次劫难所破坏的学术体系,政府到处寻找散落在民间的百家书籍和有学识的能人,其中全国懂得《尚书》的找来找去只剩下居住在济南的伏生一个人。
这个时候的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是不可能再到政府来供职的,甚至从济南到长安一路的车马劳顿也非伏生所能承受,于是皇帝下令太常(朝廷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的官员)在政府中筛选一个优秀的年轻人去济南向伏生学习《尚书》,最后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晁错。
晁错也是不辱使命,很快便学成归来,做了一名博士。
早年的晁错是法家的门徒,这下又掌握了儒家的《尚书》,便成为了学贯儒法的高人,一下子牛气了起来,开始对国家政治、对匈奴的政策等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而彼时以贾谊的满腹经纶尚且不能在朝廷立足,晁错的结果自然也好不到哪去,虽然表现积极,但刘恒对晁错也只是赏识而已,对他的建议大多是看过、知道就完事了,并不予采纳或实施,给他的官职也就是俸禄千石的太子家令。
可要说晁错是不是真的倒霉也要看跟谁比,他要是跟贾谊比起来还是要幸运的多,虽然都是生于公元前200年,虽然都没得到皇帝的重用,虽然这两个同龄人对政治有相似的见解,但晁错却比贾谊幸运的地方是他得到了太子刘启极大的赏识。
年轻的太子对自己这个讲起理论来滔滔不绝的老师可谓佩服的五体投地,而且受太子的影响,太子府上下人等对于这个学问很高的先生也都是敬佩不已,私底下给他安了个“智囊”的外号。
因为有了这个机缘,晁错得以不断地向刘启灌输自己的政治思想,这也为他以后能在朝廷上一展抱负打下了基础。
到了文帝十五年九月,晁错政治生涯迎来了的第一次转机,这个转机源于策问。
可能有些人不了解,何谓“策问”?我们知道汉代是没有科举考试的,作为当时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策问”这个东西我们还是有必要交代一下。
在文帝即位的第二年的十一月,发生了一次日食。
这在现在当然最多算是一次难得的天文景观,没什么更加稀奇的地方,但在古人看来这就是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
皇帝作为上天的儿子,在人间是说一不二,可皇帝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那又有谁敢告诉皇帝呢?自然是谁都不敢,敢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老子,也就是老天爷。
可老天爷是不会直接跟人说话的,他只会以一些稀奇古怪的现象来提醒自己的儿子:小心,你小子犯错了。
在古人看来,日食便是老天爷提醒他儿子的一种方式。
于是天子刘恒感到诚惶诚恐,就下诏书要在天下臣民中选举“贤良方正”的人上疏直言皇帝的过失,这便是策问的雏形。
但文帝前二年的这次策问只能看作是一次尝试,毕竟命题太宽泛了不好作答,要你指出皇帝的过失,这个过失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也可能有了但皇帝他自己不承认,这作答起来就比较麻烦。
好比考试的时候就给你一张一千个空格的纸,其他什么话都没有就让你写一篇文章,这样的文章反而是很难写得好的。
然后又过了十几年,到了文帝十五年的时候,文帝再次下诏大臣们在全国选举“贤良方正”。
这次刘恒的话就说得比较的清楚了,要求“有司(有关部门)、诸侯王、三公、九卿和主郡吏(地方的一把手)”选举一些有才干、敢说真话的人从“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这四个方面入手做命题作文,皇帝本人还要亲自阅卷。
这是汉代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为选拔人才而进行的策问,可以看做一次全国性的统考。
要在早几年,你随便找个人猜策问谁会得第一,懂行的十成里会有九成九的人把宝押在贾谊的身上,那是想都不用想的事情。
只可惜夺冠的最大热门、政府里学问最大最牛的贾谊已经在文帝十三年的时候病死了,这才给了其他人机会。
最后,经过皇帝亲自批阅,这次策问的第一名便落到了平阳侯曹窋、汝阴侯夏侯灶、颍阴侯灌何及廷尉和陇西太守五人共同推荐的晁错身上。
全国统考第一名的晁错终于离开了太子府进入了朝廷,被任命为中大夫。
自以为马上能一展宏图的他立即接二连三的上疏皇帝,今天要求削减诸侯的领地,明天提出要变更以往的法律,前后一共搞出文章三十篇(你说不是早有准备鬼都不信)。
但以他“峭直刻深”的性格在官场里肯定是混不开的,当年文帝提出重用贾谊都被老臣们压了下来,这次要打压晁错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就这样晁错在中大夫的位置上一待就是七八年。
尽管没得到重用,但至少晁错没被进一步打压,现在文帝死了,自己的学生刘启做了皇帝,最“高兴”的可能莫过于晁错自己了。
果然,刘启一做皇帝,马上破格提拔晁错做了内史。
内史是长官京畿重地的行政长官,大概可以比同于现在北京市市长,按理说晁错应该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管理好长安地区的行政事务,可晁错丝毫不介意自己越俎代庖,身为内史他却致力于修改国家的法令。
景帝刘启不同于自己的老子刘恒,他对自己的老师是言听计从,对晁错的信任和重视甚至超过了朝廷所有的大臣,凡事都以晁错的意见为准,这让很多大臣们心里不满。
当时的丞相申屠嘉早就不爽晁错的为人,又看不惯晁错老在朝廷上指手画脚,于是他暗地里时刻盯住晁错,准备一有机会就揪住晁错的辫子将他教训一番。
晁错这人行事不算谨慎,当他做了内史,看着他的内史府就紧挨着太上庙的外墙,而府邸的正面朝东,每次出门总要拐几个弯很是不便,结果晁错为了进出方便干脆就叫人凿穿了太上庙的外墙开了个南门。
这事很快被申屠嘉知道了,他心想,这下好,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你小子这次不想活了。
申屠嘉跟丞相府手下的长史一商量,准备第二天就跟皇帝告状,要治晁错“大不敬”的罪。
没想到当晚晁错不知道怎么就得到了消息,吓得他连夜就跑到宫里请自己的学生给自己做主,等到第二天申屠嘉见到皇帝建议拿晁错问罪的时候,事先已经给了晁错承诺的刘启就跟申屠嘉打起了哈哈:“哎呀,丞相说的这事朕早就知道了,也派人去看过了。
内史是拆了太上庙的墙,不过那是外墙而已,不至于向丞相说的这么严重,我已经警告他下次一定注意。
”申屠嘉这个人在朝中是出了名的廉洁正直,脾气也是一等一的倔,告状不成的他回到家里是又气又懊悔,结果急火攻心不久就呕血而死。
申屠嘉一死,丞相的位子空了出来,于是副丞相兼监察部长御史大夫陶青就上位做了丞相,而间接害死申屠嘉的晁错就再次跳级从内史直接升迁为御史大夫。
这下简单的修订修订法律已经不能满足晁错的胃口了,他准备把自己当年和太子谋划了很久的一个计划拿出来施行:和贾谊类似,晁错也认为诸侯王的存在才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安全隐患,削减诸侯王的地盘减弱他们的实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但是与贾谊提出通过割地定制温水煮青蛙慢慢解决诸侯王问题的办法不同,晁错的性格就决定了他等不了这么多时候,他主张主动出击,要快刀斩乱麻,找各种机会、借口不断的削减诸侯王的地盘。
在晁错看来这件事是当下一定要做的,是有机会要做,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做的。
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晁错一生中要做的最大的一件,最重要的一件,也是最后一件事情:“削藩”!诸侯王里面我们要重点提到的就是当时诸侯国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吴王刘濞。
刘濞是刘邦的二哥刘仲的儿子,他的吴王相当于是捡来的。
当年英布叛乱杀死了荆王刘贾,刘贾没有儿子,刘邦平叛后不能把偌大的地方放着不管,要知道这可是三个郡五十三座城方圆千里的一大块地。
想来想去刘邦决定把荆改称吴,在自己子侄辈的人里排排坐分果果,要挑选一个年纪大的来管理吴国,这一排名额就排到了刘濞的头上。
传说刘邦以前并没有关注过刘濞这个人,下了诏令以后才认真去看他,这一看不要紧,刘邦就发现刘濞有反相,然后心里就后悔了。
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诏令都下了就不好意思再拿回来,刘邦只能抚摸着刘濞的背告诫他:“五十年后东南方有人可能作乱,不会是你小子吧?你跟老子可是一家人,不要乱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