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理论与学习的关系

合集下载

条件反射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条件反射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条件反射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条件反射原理是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理论,它是由俄国心理学家帕夫洛夫所发现的。

帕夫洛夫通过一系列狗的实验,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当狗在吃饭时,如果和吃饭时间一起产生某一声音,那么狗就会对这个声音产生条件反射,也就是她听到这个声音就会开始流口水。

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原理,也被称作质量作用。

条件反射在教育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的核心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通过刺激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反应,并加强这种反应的能力。

在教育中,条件反射原理的应用广泛涉及全方位,其中比较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1.形成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

条件反射原理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比如常常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环境下学习,学生会形成一个明确的学习模式,并且可以通过模式发挥最佳状态。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学习中减少干扰,并且提高效率。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条件反射原理还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让学生内化道德规范。

例如在赞扬课堂上态度良好的学生,表现优异的学生等。

短期的反应加上长期的奖励,能够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让学生形成自觉努力的习惯,并且更加有意识地表现出良好的行为。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和思维模式。

3.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在学习中,正确的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加深理解。

条件反射原理可以通过利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媒体,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印象。

例如,在讲解数学中的概念时使用适当的图像、例子和对比分析,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概念。

而这些印象则在学生脑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条件反射,这样就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课程内容。

4.通过帮助学生建立反应机制改善情绪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往往会影响到她的行为,特别是在学习中。

如果情绪太低落,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条件反射原理可以通过建立一系列简单的反应机制来改善情绪。

条件反射法

条件反射法

条件反射法条件反射法是一种基于心理学原理的学习方法,其核心概念是通过建立一个特定的条件刺激与相应的反应之间的联系来引发学习和行为的变化。

这种学习法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俄国科学家伊凡·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他通过对狗的实验发现,当狗在食物刺激的同时,与食物接触的其他刺激(如铃声)发生同时出现,狗会在未有食物刺激的情况下,对铃声产生条件反射,而表现出类似于食物刺激的反应。

条件反射法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动物的训练,也可以用于人类的学习和行为改变。

在教育领域,条件反射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

通过将新知识或技能与积极的奖励或刺激联系起来,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临床心理学中,条件反射法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行为疗法中常常使用条件反射法来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或消除恐惧症状。

通过建立一个特定的条件刺激与恐惧反应之间的联系,患者可以逐渐减少对恐惧刺激的恐惧反应,从而减轻或消除恐惧症状。

此外,条件反射法还被应用于广告营销领域。

广告商通过将产品与积极的刺激(如美丽的模特、愉悦的音乐)联系起来,试图引发潜在消费者的条件反射,使其在看到产品时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欲望,从而促使消费行为的发生。

然而,尽管条件反射法在许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和争议。

首先,条件反射法只能引发简单的学习和行为变化,无法解释复杂的认知过程和情绪表达。

其次,条件反射法的效果和持久性可能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于条件刺激的学习速度和维持时间可能有所不同。

再次,条件反射法容易受到干扰和干预,一旦条件刺激被抑制或逆向,学习和行为的反应也会逆转或减弱。

综上所述,条件反射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行为变化方法,它可以应用于教育、临床心理学和广告营销等领域。

尽管它有一些限制和争议,但通过合理的应用和结合其他学习方法,条件反射法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学习效果、改变行为习惯和实现自我成长。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与华生的行为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与华生的行为学习理论

恐惧习得实验: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 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评价
进步意义: 1. 以行为心理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方法上以客观的观察 代替主观意识的自省,奠定了行为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推 动心理学研究方法科学化进程。 2.不仅研究自省还研究心理学对行为的研究,扩大了心理 学的研究领域。 3.促进了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进一步促进心理学 的发展。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 程。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 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 过条件作用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的恐惧形成实验
1920年,华生应用条件反射对8个月的阿伯特做了情绪 实验,证明儿童害怕有毛的动物是后天习得的 。
以行为心理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方法上以客观的观察代替主观意识的自省奠定了行为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推动心理学研究方法科学化进程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 论与华生的行为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1849—1936),前苏联生理学家,
1901 年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概念,
并以此著名。
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时意外发现的。巴 甫洛夫给狗食物时意外地发现,除食物之外,在食物出现之前 的其他刺激,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 1901 年根据谢切诺夫《脑的反射》理论,将狗对食物之外 的无关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现象,称之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是指在某种条件下,非属食物的中性刺激也与食物刺激同样引 起脑神经反射的现象。
将条件刺激与无条 件刺激多次结合呈 现,可获得条件反 应和加强条件反应。
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 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 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 次出现。

约翰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条件反射与学习

约翰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条件反射与学习

约翰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条件反射与学习约翰·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条件反射与学习约翰·华生(John B. Watson)是20世纪初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条件反射”这一重要理论,对于理解行为的形成与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约翰·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重点关注条件反射和学习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

一、条件反射的概念与影响条件反射是指通过接触到的外部刺激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起的联系。

华生在他的研究中使用了实验中的“小阿尔伯特”的案例来证明条件反射的存在和影响。

他通过给小阿尔伯特提供刺激(例如声音)同时伴随着一种恐惧感(例如大声响),逐渐建立了声音与恐惧的条件反射。

这一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在情绪和行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学习他人的示范行为形成的,而条件反射则是一种学习和模仿的结果。

这对于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学习与行为的关系华生进一步将条件反射理论应用于学习和行为的研究,他认为学习是通过建立起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来实现的。

他提出了“刺激-反应-结果”(S-R-R)的学习模式,认为学习是基于外部刺激引发特定行为,而行为的结果会影响后续的学习过程。

在教育领域中,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对于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强调了外部环境对学习和行为的影响,提倡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通过激励和奖励来增强期望的学习行为,以此来促进学习的效果。

三、应用与实践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在临床心理学和行为矫正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行为矫正中,条件反射理论被用于改变和调整个体的有害行为。

例如,通过建立正向刺激与健康行为之间的条件反射,帮助个体树立正面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此外,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也在广告营销和消费行为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个体与产品之间的条件反射关系,营销人员可以设计更加有效的广告策略,引导消费者形成与特定产品相关的购买行为。

学习和行为的变化了解条件反射和学习的心理学机制

学习和行为的变化了解条件反射和学习的心理学机制

学习和行为的变化了解条件反射和学习的心理学机制学习和行为的变化:了解条件反射和学习的心理学机制学习是人类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行为是学习结果的外在表现。

学习和行为的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中的条件反射和学习机制来解释和理解。

本文将重点探讨条件反射和学习的心理学机制,并深入了解学习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条件反射的概念和理论条件反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它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实验,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条件反射通过两个刺激之间的关联,产生了特定的行为反应。

其中,一个刺激被称为条件刺激,另一个刺激则被称为无条件刺激。

当这两个刺激频繁地同时出现时,无条件刺激所引发的反应逐渐转移到条件刺激上,产生了条件反射。

以一个经典的实验为例,巴甫洛夫在狗的实验中发现,当将食物无条件地给予狗时,狗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而唾液分泌则成为了无条件刺激。

当在给予狗食物之前,用铃声作为条件刺激进行反复训练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即条件反射的产生。

这个实验表明,条件反射是一种以时间和空间关联为基础的学习过程。

二、学习机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学习机制是指个体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获取新知识和改变行为方式的过程。

学习机制可以分为两类:非关联学习和关联学习。

非关联学习是指在对刺激进行重复感知的情况下,个体通过观察和体验,形成对刺激的认知和行为反应的改变。

关联学习则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刺激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反应。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机制对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

学习机制可以改变行为的表现形式、频率和强度。

例如,在条件反射中,学习机制通过强化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关联,使学习者对特定刺激产生反应,从而影响行为的表现。

另外,学习机制还可以改变行为的习惯性和自主性。

当一个行为经过重复学习和反复实践后,它将变得习惯性,不再需要经过集中的认知控制。

这种习惯性行为可以通过学习机制中的自主性来解释,即个体内部对刺激和行为的关联形成了固定的轨迹。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学习的前期阶段:从实验心理学的最初阶段到行为主义理论、条件反射理论出现之前,心理学家专注研究记忆存储和保留及一条自动联系链接到学习和行为。

2、行为主义时期:行为主义理论主张,大多数学习只是由外部刺激引发一系列被调节,被维持的原始反射之间的结构变化和反应模式。

3、社会学习者时期:起源于社会心理学,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改变,而是社会环境中对个体行为的社会强迫所导致的行为的改变。

该理论强调学生和老师之间、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交互参与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学习的发展。

4、情境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库尔特提出,它认为学习结果取决于个人的学习能力、环境因素和学习策略三个要素,它主张转换法则和记忆利用等学习特性,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习特点。

5、认知学习理论:主张把识别和理解信息归类为整体,把注意力放在认知过程,强调体验的主体性、学习过程与交互过程。

它大多集中在学习者机体里,这得到实验证明,当学生在学习中涉及到认知代理和知识等过程时,学习更有效。

动物行为中的条件反射及学习过程

动物行为中的条件反射及学习过程

动物行为中的条件反射及学习过程动物行为中的条件反射及学习过程是研究动物行为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动物是通过与环境不断交互学习和适应的,而条件反射与学习过程是动物获得行为能力的关键机制。

本文将介绍动物条件反射的原理和形式以及学习过程的基本类型,并举例说明这些概念在动物行为中的应用与意义。

条件反射是一种机械性反应,是一种通过反复的刺激和反馈产生的学习过程。

在条件反射中,刺激是触发动物行为的关键,反射则是动物对刺激做出的自动反应。

常见的条件反射有:唾液分泌反射、眼睑反射等。

例如,当动物的嘴巴被刺激时,会自动分泌唾液,这是一种条件反射。

学习过程是动物通过经验不断调整和改变行为的过程。

在动物学习过程中,存在多种基本类型。

其中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习得性行为。

习得性行为是动物通过重复接触和反馈学习到的行为方式。

例如,饮水习惯、寻找食物的方法等。

此外,还有一种学习过程称为扣除性学习。

扣除性学习指的是动物通过减少错误行为和改变行为策略来学习的过程。

例如,当动物通过试探和观察发现某种行为方式是错误的,便会减少或停止该行为,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动物行为中的条件反射和学习过程对于动物的生存和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条件反射,动物能够迅速适应环境变化,提高生存能力。

例如,当动物在野外觅食时,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到哪些植物是有毒的,从而避免食用有害的植物。

此外,学习过程还可以帮助动物破解困难和改变行为策略,提高生存竞争力。

例如,当动物在觅食过程中遇到困难,通过学习和尝试,可以找到新的食物来源,从而提高获食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动物行为中条件反射和学习过程的应用。

以狗为例,当我们敲门时,狗会通过条件反射联想到主人回家,并发出兴奋的声音。

此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狗狗学习过程中的变化。

例如,当我们给狗狗一块食物,并声音警告它不要吃,狗狗会通过观察和尝试来学习到食物的习惯和规则。

总结起来,动物行为中的条件反射和学习过程是动物适应环境和提高生存能力的重要机制。

心理学导论完整课件:条件反射和学习

心理学导论完整课件:条件反射和学习
• 神经联系是暂时的
经典性条件反射
• 一个原来不能引 起某种无条件反 射的中性刺激物, 由于总是伴随某 个能引起该无条 件反射的刺激物 出现,重复多次 后,该中性刺激 物也能引起无条 件反射,这种反 射称为经典性条 件反射
大脑皮层
暂时神经联系
唾液
食物
铃声
第二节 操 作 性 条 件 反 射
• 在一定刺激情境中, 动物的某种操作反应
四、 内分泌系统
• 内分泌系统是通过某 些特殊的生物化学物 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 控制与调节的
• 内分泌活动方式有两 种,一是通过植物神 经来直接调节内分泌 腺的腺体活动
• 另一种方式是神经系 统使脑垂体分泌激素 来调节其它内分泌腺 的活动

•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B.F.Skinner)以其 著名的“斯金纳箱” 为基础对白鼠和鸽子 进行实验
一、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
由具体事物及其属 性作为条件刺激物 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系统叫做第一信号 系统
当有吃过梅子经历 的人,看见梅子时 也会流口水,这就 是条件反射,即平 常所说的“望梅止 渴”
心理学导论
第三章 条件反射和学习
第一节 学习概述 一、反射和反射弧
(一)什么是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
本的活动方式,是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 与下,有机体对内 外环境刺激所作的 规律性反应 (二)反 射弧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 神经结构称为反射 弧,它是执行反射 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二节 经典条件反射
(一)无条件反射
• 非条件性抑制(又称为 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 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 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 制
• 条件性抑制是在后天一 定环境条件下逐渐习得 形成的抑制,它主要分 为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客观环境中的刺激可以分成两种性质不同的信号刺激 物,与此相应存在着两种信号系统,即第一信号系统 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如声音、 光等。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 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例如,让人闭上眼睛,在他嘴里放进一只酸梅子时就会 流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而有吃过梅子经历的人看见 梅子时也会流口水,这就是条件反射,即平常所 说 的 “望梅止渴”,它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所谓 刺激的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 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 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例如:在学校里,教师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 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 注意: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 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差异的反应。
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 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在条件作用获得的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 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 现,间隔太久难于建立联系。 ●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 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
4.依据学习内容分类 在我国心理学家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1980) 中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将学习分为四种:知识的学习、 智力的学习、运动和动作技能的学习和道德品质与行为 习惯的学习。
(五)经典条件作用与学习关系
实际上条件反射确实是一种简单的学习形式,在动 物和婴儿的学习中表现更为突出,因此,人们至今也一 致认为,有相当一部分行为,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观 点解释是很恰当的。例如,训兽员训练动物对信号反应; 训练幼儿对信号和语言反应等等。但解释人的复杂学习 行为就显得无能为力。这是它的局限性。 华生认为人类生来具有的仅是极少的一些反射和一 些基本的情绪——恐惧,怒和爱.经由经典性的条件作 用,这些反射与各种各样的刺激结合,才产生了学习, 他否认任何心理能力和先天素质的存在。
2.依据学习结果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Gagne)认为学生学习之后 要获得五种习得的能力,即五种学习结果,它们是分别 是: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3.依据学习方式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usubel)根据学习方式 以及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不同对学习进行 了分类。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接 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 识的关系不同,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 学习两种。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联系:都是反射 区别 获得时间 引发条件 是否需要 适当强化 无条件反射 与生俱来 无条件刺激 否 条件反射 后天习得 条件刺激 是
☆在华生看来,不仅动物的学习在于形成
习惯,人类的学习也在于形成习惯。他认为, 简单的条件反射反应和复杂的习惯反应之间的 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所以习惯的形成也 就是条件性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问 题。
(二)习惯形成所遵循的规律 在学习的规律方面,华生主张频因率和近 因率,而不同意桑代克的效果律。
*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
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越迅速。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
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
*效果律: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
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 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 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学生的态度就是通过经典性条 件作用而学到的。例如,许多学生可能不喜欢外语,因 为他们将外语与要求在课堂上大声翻译句子这样不愉快 的经验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被提问难题(CS)引起 了焦虑(UR),学生形成了对外语恐惧的条件作用, 可能泛化到他们对其他课程或学校机构的恐惧,以致在 其他学校经验中发生类似的学习过程。 应用:教师可以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 刺激。教师让学生在群体竞争与合作中学习,或者创造 一个舒适的读书角,或者提供温暖、舒适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泛化到学习活动 中。
在条件作用形成以后,条件刺激可以像无条件刺激一样 诱发出有机体的反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条件刺激似 乎成了一种“替代性”的无条件刺激。 灯光(CS1)+食物(US) 唾液分泌反应(CR) 铃声(CS2)+灯光(CS1)反复匹配而无食物(UR) 铃声(CS2) 唾液分泌(CR) 这种有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 条件化的过程,叫做高级条件作用。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 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 人物 – 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 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我承认这超 出了事实,但是持相反主张的人已经夸张了数千年。”
华生所 谓的行为,指的是有机体所 说的或 所 做 的, 是能直接观察到的。他认为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刺 激—反应。 所谓刺激,他指的是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东西以及各组织 所起的种种变化。 所谓反应,他指的是有机体(动物和人)所 做的任何 动作。 华生宣称:“一切心理学问题及其解决,都能纳之于刺 激和反应的规范之中”。他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是直接的,不存在心理、意识的中介。他断定:“”能 够在有了一定的刺激时,预知出所 要发生的反应来; 在有了一定的反应时,就能推知出那种引起这个反应的 情景或刺激来。
(三)恐惧性条件作用
在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以引起个体恐惧的刺激(如电 击、高噪音等)作为无条件刺激来建立条件反应,结果 发现它们也能控制个体的行为。像这种已对有机体具有 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称 为恐惧性条件作用。 在对恐惧性条件作用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 现象,即伴随着恐惧刺激的出现,有机体不仅会对条件 刺激作出特定的恐惧反应,而且会形成一种泛化的、一 般性的恐惧反应。
懒羊羊听到:
杨梅
3、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约翰·华生(John B. Watson)是一位美国心 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通过动物 行为研究而创立了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强调 心理学是以客观的态度去研究外在可观察的行 为。华生认为,人的所有行为性格都是后天习 得,他以宣称能将任意一打健全的婴儿用适当 的行为技术创造成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人而著称。 他还进行了有争议的“小艾伯特实验”。

★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 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 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 失。
(二)刺激泛化与分化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他条 件反应,这就是刺激的泛化。 例如:如果实验动物学会了对一个高音分泌唾液的话, 那么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 条件: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 的相似程度。新刺激与原条件刺激越相似,其诱发的条 件反应就越强。
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是指人类使用的言语、文字,这种言语和文字 是具体事物或刺激物的信号的信号,对第二信号发生反 应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例如,当有吃过梅子经验的人,听到“梅子”这个词的 时候也会流口水,这种“谈梅生津”就是第二信号系统 的活动。 人类不仅能够对具体刺激物,即第一信号做出反应,而 且对抽象概括的言语和文字(即第二信号)也能发生反 应。
非条件前提:非条件刺激 → 非条件应 非条件插入:非条件刺激 + 中性刺激 → 非 条件反应 条件效果:条件刺激(=中性刺激) → 条件 反应(=非条件反应)
望梅止渴 谈虎色变 经典性条件学习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
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一)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 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
●铃声原来是一种中性刺激(neutral stimulus、NS ) ●铃声和食物在时间上多次结合,原是中性刺激的铃声就
成了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 ) ●铃声和唾液分泌之间就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称之为条 件作用(conditioned response、CR )
食物 (US) => 唾液分泌 (UR) 食物 (US) + 声音 (NS) => 唾液分泌 (UR) 声音 (CS) => 唾液分泌 (CR)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与其学生雷纳于1920 年最早以人类为被试进行了条件性恐惧的研究。 小艾伯特实验: ▲巨响(非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 射)。 ▲白鼠(中性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同时出 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 ▲白鼠(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条件反射)。 在这里,学习发生了。
这个实验让人疑惑的是,小艾伯特似乎推广了他的反应, 在实验的17天后,当华生将一只(非白色的)兔子带到 房间,艾伯特也变得不安。对于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 衣,甚至华生戴上有白色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面具出现 在他面前,他都显示出相同的反应,不过艾伯特并不惧 怕一切有毛发的东西。(泛化)
(四)高级条件作用
5、经典性条件作用与学习的关系
(一)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个体(人或动物)以自己现有的知 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 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 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 变化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 方式产生影响。
(二)学习的实质 第一、学习是一个获得知识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第二、学习可以通过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 第三、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
条件反射理论与学习的关系
策划人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诺贝尔奖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 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