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鉴别诊断
37第三十七章:蠕虫病

第三十七章蠕虫病第一节 血吸虫病 【 诊断要点 】 1. 流行病学:地区及疫水接触是诊断本病的必要条件,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2. 临床特点 (1) 急性血吸虫病:发生于夏秋季节,以7~9月为常见。
潜伏期2周~3个月。
在流行区有下河游泳、捕鱼、摸蟹、打湖草及防汛等大面积长时间接触疫水史,并有下列表现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1)尾蚴皮炎、荨麻疹、发热、肝脾肿大伴压痛、腹痛、腹泻; 2)血中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2) 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粪便普查或因其它疾病就医时发现,或有长期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尢以左叶肝肿大为主者;流行区青壮年新近出现癫痫发作者均应考虑慢性血吸虫病。
流行区有巨脾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腹内痞块或侏儒症等患者,应疑为晚期血吸虫病。
(3) 异位损害:是指虫卵及(或)成虫迷走和寄生在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病变。
以肺、脑常见。
1) 肺血吸虫病:多见于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在肺部虫卵沉积处出现间质性病变、灶性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
呼吸道症状轻微,且常被全身症状所掩盖。
肺部体征不明显或可闻及干、湿罗音。
X线胸片可见肺纹理增加,呈弥漫云雾状、点片状、粟粒样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以中下肺部为多见。
2) 脑血吸虫病:可表现为脑膜炎症状或为癫痫发作,尤以局限性癫痫为多见。
颅脑CT扫描显示单侧多发性高密度结节阴影其周围有脑水肿。
如能及时治疗,大多可康复,预后好。
3. 实验室检查 除流行病学史与临床表现外,确立诊断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1) 寄生虫学诊断 1) 粪检:粪内检出血吸虫卵或孵化出毛蚴,提示体内有活成虫寄生,即可确诊。
常采用新鲜粪便沉淀虫卵毛蚴孵化法。
2) 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可了解有无血吸虫感染。
但在活检时要注意防止肠出血等危险。
(2) 免疫学诊断 1)抗体检测:常用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尾蚴膜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印迹试验等,虽研究进展迅速,但不能区别既往感染或现症病人。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2.2急性血吸虫病由于人在短期内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而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一系列的急性症状。
潜伏期大多为30d~60d,平均约41.5d。
2.3慢性血吸虫病是指人体经常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使临床表现较轻,或无症状、体征。
急性血吸虫病未治愈者,也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
2.4晚期血吸虫病是指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
病人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彻底的治疗,一般经过2年~10年的病理发展过程,可演变成晚期血吸虫病。
3.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3.1.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多次疫水接触史。
3.2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3.2.1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2.2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结肠肉芽肿或侏儒表现。
3.3实验室检测3.3.1下列试验至少有一种反应阳性(见附录B)3.3.1.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3.3.1.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3.1.3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
3.3.1.4环卵沉淀试验。
3.3.1.5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3.3.2粪检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见附录C)。
3.3.3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虫卵(见附录C)。
3.4吡喹酮试验性治疗有效4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
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及处理(2022优秀文档)

治疗
②急性血吸虫病:成人总剂量为
40~60mg/kg,2d疗法,每日剂量分2~3 次服用。(120mg/kg,6d服)
③பைடு நூலகம்期血吸虫病:总剂量为120mg/kg (儿童
140mg/kg),4~6d疗法,每日剂量分2~3 次服用。年老、体弱有并发症病例采用 总量60mg/kg,3d分次服用;感染重者 病例采用总量90mg/kg,6d分次服用。 (60mg/kg,1~2d,3~6次)
肺部病变经特效药物治疗后3—6个月 内逐渐吸收消失;并不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
异位损害
2.脑血吸虫病 急性型:表现为脑膜脑炎症状,脑膜刺激征、意
识障碍、瘫痪、抽搐,腱反射亢进,锥 体束征等。脑脊液中蛋白质与白细胞 轻度增多。
慢性型: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尤以局限性癫 痫为多。
实验室诊断
(一)血象 ▪ 急性血吸虫白细胞总数多,嗜酸粒
细胞显著增多。 ▪ 晚期则因脾功能亢进,白细胞与血
小板减少;并有不同程度贫血。
实验室诊断
(二)寄生虫学检查
1.粪检查虫卵 A.水洗沉淀法+毛蚴孵化;
实验室诊断
B.直接涂片法-查虫卵, 适于急性期(分度)。
2. 直肠粘膜活检 阳性率高。晚期病 人肠壁增厚、虫卵排出受阻,粪便 中不易查获虫卵。
3.免疫诊断 查抗原;查抗体
潜伏期长短不一(23—73d)。但以 1个月左右居多。起病较急。
临床表现
l.发热 患者均有发热。热型以间歇型最常见,
弛张热及不规则低热次之;稽留热者,均为 重型,但少见;
患者一般无显著毒血症症状;重型患者 可有意识淡漠、重听、腹胀等.相对缓脉亦多 见、故易误诊为伤寒。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77—199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各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疫区专业机构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和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治。
2 诊断原则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寄生虫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3.1 急性血吸虫病3.1.1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 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1.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详见附录A)。
3.1.4 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1.1与3.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1.4。
3.2 慢性血吸虫病3.2.1 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3.2.2 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2.4 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3年以上的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未治或治后1年以上的病人血清血吸虫循环抗原阳性(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2.1与3.2.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2.4。
3.3 晚期血吸虫病3.3.1 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血吸虫病如何诊断、鉴别诊断

血吸虫病如何诊断、鉴别诊断血吸虫病如何诊断、鉴别诊断:诊断:诊断血吸虫病的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两大部分。
病人的确诊需要从粪便中检获虫卵或孵化毛蚴。
1.病原学诊断:从粪便内检查血吸虫虫卵和毛蚴以及直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虫卵称病原学检查, 是确诊血吸虫病的依据。
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有改良加藤法、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塑料杯顶管孵化法等。
2.免疫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包括检测患者血清中循环抗体、循环抗原和循环免疫复合物。
常采用的诊断方法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
鉴别诊断:1.急性血吸虫病:须与败血症、疟疾、伤寒与副伤寒,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病毒感染, 其他肠道疾病鉴别。
主要根据籍贯、职业、流行季节, 疫水接触史、高热、肝脏肿大伴压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大便孵化阳性为鉴别要点。
2.慢性血吸虫病:须与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直肠癌等病鉴别。
粪便孵化血吸虫毛蚴阳性可确诊。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有助于本病之诊断。
肠镜检查及组织检查可有助于确诊。
粪便常规检查、培养、X线钡剂灌肠, 诊断性治疗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3.晚期血吸虫病:须与门脉性肝硬变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硬变鉴别。
血吸虫病肝硬变的门脉高压所引起的肝脾肿大、腹水、腹壁静脉怒张改变较为突出, 肝细胞功能改变较轻, 肝表面高低不平。
门静脉性肝硬变表现为乏力, 厌食、黄疸、血管痣、肝肿大显著甚至缩小, 不易摸到表面结节, 且有活动性肝功改变, 如转氨酶增高等。
4.异位血吸虫病:肺血吸虫病须与支气管炎、粟粒性肺结核, 肺吸虫病鉴别。
急性脑血吸虫病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
慢性脑血吸虫病应与脑瘤及癫痫鉴别。
尾蚴性皮炎需与稻田皮炎鉴别。
稻田皮炎由寄生于牛、羊、鸭等动物的门静脉中的动物血吸虫尾蚴侵袭皮肤引起, 多见于我国东南、东北、西南各省市。
宿主排卵入水、孵出毛蚴、入锥实螺, 后尾蚴逸出螺体。
脑血吸虫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脑血吸虫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脑血吸虫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脑血吸虫病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脑血吸虫病如何诊断鉴别,脑血吸虫病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脑血吸虫病常见检查:常见检查:颅脑CT检查、骨髓粒细胞系统、血吸虫环卵沉淀试验、血吸虫抗体*一、检查1、脑脊液或脑组织活检中查到血吸虫虫卵。
2、血清学试验、血和脑脊液嗜酸粒细胞增多。
3、脑CT及磁共振成象能显示病变部位、数量。
*以上是对于脑血吸虫病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脑血吸虫病应该如何鉴别诊断,脑血吸虫病易混淆疾病。
*脑血吸虫病如何鉴别?:*一、鉴别诊断肉芽肿型脑血吸虫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常与颅内占位性病变相似,因此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1、胶质瘤增强扫描可见结节状,环状及花边状强化,延迟重复扫描90 s后病灶强化度逐渐降低并消退,为丰富的肿瘤血管供血所致,病灶多位于脑白质深部,占位效应明显,血清免疫学检查为阴性,有助于鉴别。
2、转移瘤病变多位于皮质下区,可为单个或多个结节,环状或不规则强化灶,中心可有坏死囊变,无融合倾向,占位效应明显,临床上有原发瘤病史,而脑血吸虫肉芽肿为多个强化小结节聚集,部分融合成团块状,周围伴有不均匀小斑片状强化,较易鉴别。
3、结核瘤可发生在脑实质任何部位,为结核杆菌沉积在脑内所致,易发生钙化,常为多发厚壁环形或结节状强化灶,多个聚集,有融合倾向的结核性肉芽肿呈串珠状或梅花样强化,可见“微环征”和“靶征”,灶周水肿较轻,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有基底池强化及程度不同脑积水[27],临床上有脑外结核史与结核中毒症状,且血清免疫学检查阴性与之鉴别。
4、脑囊虫病同为脑内寄生虫病,常为多发散在的小囊泡及小结节强化,可伴有头节,水肿及占位效应轻,主要位于脑白质区,也可发生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而脑血吸虫肉芽肿为多发聚集的大小不等结节,灶周水肿明显,血清囊虫或血吸虫免疫学试验阳性,有利于区分。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脑血吸虫病应该做哪些检查,脑血吸虫病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脑血吸虫病”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血吸虫病诊断

血吸虫病诊断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血吸虫病诊断张家银 2021-12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一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受染。
(三)易感性: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
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尾蚴穿过皮肤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现丘疹和瘙痒,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所经过的器官(特别是肺) 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当大量童虫在人体移行时,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成虫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等,可是,它的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虫体外皮层更新脱落的表质膜等,在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
血吸虫病的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虫卵主要是沉着在宿主的肝及结肠肠壁等组织,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是宿主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免疫应答,一方面通过肉芽肿反应将虫卵破坏清除,并能隔离和清除虫卵释放的抗原,减少血液循环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和对机体的损害;另一方面,肉芽肿反应破坏了宿主正常组织,不断生成的虫卵肉芽肿形成相互连接的疤痕,导致干线型肝硬变及肠壁纤维化等一系列病变。
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在组织血管内形成,堵塞血管,破坏血管结构,导致组织纤维化,这类病变主要见于虫卵沉积较多的器官,如肝和结肠,在肝内,虫卵肉芽肿位于门脉分支终端,窦前静脉,故肝的结构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在重度感染患者,门脉周围出现广泛的纤维化,肝切面上,围绕在门静脉周围长而白色的纤维束从不同角度插入肝内,称干线型纤维化(pipestem fibrosis), 是晚期血吸虫病特征性病变。
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二临床表现(1)急性期临床上常有如下特点: 1.发热:为本期主要的症状,发热的高低,期限和热型视感染轻重而异。
ws 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WS 261-206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WS 261-200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是卫生部颁布的关于血吸虫病诊断的国家标准。
以下其主要内容: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断。
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疑似血吸虫病患者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诊断原则:血吸虫病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诊断标准:血吸虫病的诊断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三个等级。
疑似病例:有疫区生活史或与疫区接触史,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症状,并排除其他发热性疾病的患者。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的基础上,粪便或直肠棉拭子检查发现血吸虫卵或毛蚴,或血清学试验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弓|起的肝肿:大和肠道炎症病变。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基础上,经过病原学检查(如肠系膜淋巴结穿刺、腹腔镜检查等)或血清学试验等方法,证实存在血吸虫感染。
鉴别诊断:血吸虫病应与疟疾、伤寒、败血症等发热性疾病相鉴别。
同时,对于有肝脏肿大和肠道炎症病变的患者,还应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相鉴别。
以上是WS 261-200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的主要内容,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制定:审核:批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吸虫病鉴别诊断
D.1急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D.1.1疟疾大多数病人有寒战;间歇型发热可每日发作,但多为隔日发作;肝脏肿大不明显;白细胞计数往往正常或减少,嗜酸粒细胞百分比不增高;血液检查可找到疟原虫。
D.1.2伤寒、副伤寒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
起病第二周胸腹壁出现少量斑丘疹(玫瑰疹)。
白细胞计数减少及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减低甚至降至零;早期血细菌培养、后期尿及粪培养可获伤寒杆菌。
肥达反应在急性血吸虫病病人中亦可出现阳性,如病程中凝集价持续增高,则伤寒的可能性较大。
D.1.3肝脓肿病人常有肝区疼痛,压痛极为明显,且较局限。
X 线透视下,常见到右侧横膈抬高,表面不整齐以及运动障碍等现象。
B型超声检查肝脓肿病人肝区探查可见蜂窝状结构,回声较低,液化处出现无回声区,如行肝穿刺获得典型的脓液。
D.1.4败血症弛张热、畏寒、出汗、全身关节酸痛、毒血症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等为其特征。
皮肤粘膜常有出血点。
多伴有皮下脓肿、肺炎、胸膜炎、胆道及泌尿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
血细菌培养常可出现阳性。
D.1.5粟粒型肺结核发热多为弛张热,白细胞总数近正常,中性粒细胞有时偏高。
肺部X线摄片可协助诊断。
D.1.6钩端螺旋体病潜伏期较短,一般为8d~12d,病程亦短,一般为1周~2周;临床表现多为“流感伤寒型”,病人先有寒战,继
而发热,并有头痛、眼结膜充血、怕光及全身肌肉疼痛等;肌肉疼痛尤以腰、颈及腓肠肌痛为明显;白细胞总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占0.80~0.90。
在发病第1周的血液和第2周的尿内,可找到钩端螺旋体,血培养可分离出病原体。
发病2周以后,病人血清中出现抗体,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可呈阳性。
D.2慢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肠结核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症状有时与慢性血吸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
慢性痢疾或肠炎粪便培养可获致病菌或阿米巴原虫。
肠结核多继发于肺或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常伴有发热等毒性症状,胃肠道钡餐或内镜检查均有助于明确诊断。
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大多有食欲减退、肝区胀痛、腹胀、乏力等表现,转氨酶常反复增高。
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有助于鉴别。
D.3晚期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D.3.1结节性肝硬化多由病毒性肝炎引起。
肝细胞损害较明显,临床上乏力、食欲减退、腹胀、黄疸、蜘蛛痣、肝掌及男性乳房肿大等较为多见。
肝脏表面有时可扪及较粗大的结节,后期肝脏常萎缩而难以触及。
脾脏肿大不明显。
肝功能损害显著,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常增高。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核心抗体(抗HBc)测定可呈阳性,病程进展快,预后较差。
但应注意晚期血吸虫病可并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表现为以肝炎后肝硬化为主的混合性肝硬化。
D.3.2原发性肝癌病程进展迅速,常有发热、体重显著减轻,肝区持续疼痛,肝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可出现迅
速加深的黄疸和急剧增加的腹水,腹水呈草黄色或学性。
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甲胎蛋白(AFP)阳性。
肝脏B超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和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显示占位性病变。
D.3.3疟疾一些疟疾病人脾脏可明显肿大,但疟疾病人有反复发作的疟疾病史,血涂片检查可找到疟原虫,抗疟疾治疗效果好。
D.3.4结核性腹膜炎无门脉高压症,常有发热及肺部原发结核病灶,腹水量少或中等,为渗出液,少数呈血性。
D.3.5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脏明显肿大,可达巨脾程度,常伴有低热,血液检查周围血液中白细胞数显著增多,并有幼稚白细胞,骨髓检查有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