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归纳
(精选推荐)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精选推荐)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选修一》涵盖历史学的基础知识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必修课程。
下面是学习《高中历史选修一》时的知识点总结。
一、古典文明:古典文明是由古代人类发展出来的高级文明,其中包括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等。
特点是物质文明和思想文明并存,开创了以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文化为主要支柱的文明格局。
二、复兴运动:复兴运动是从14世纪末开始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场多元文化斗争运动,主要目的是振兴古典文化,重新建立世俗、文化和宗教的平衡。
重要代表人物包括莎士比亚、拉斐尔、文艺复兴诗人等。
三、发明:发明是一种革新思维,要革新一个事物就要先了解它,发明创造主要是人类在有自主性思考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发明创造把多种科学技术及工艺理论以有机统一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四、现代思想:现代思想是从17、18世纪开始兴起的一种思想,它主要关注对过去对现在的检查和解释,以分析问题的各个层面,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及个人自我等,同时也引领了一部分散乱的思想进入西方社会,因此成为西方当代思想的基石。
五、历史批判:历史批判(又被称为“新史学”)是指把历史写作当作一种学术研究,依据历史史料和历史资料,从历史角度分析某个历史事件,以及有关历史事件的本质及其背景。
它要求研究者既要保持史料和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又要以一种新的视角去客观地审视和评价历史事件,使得历史记载具有科学性、哲学性和艺术性。
六、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历史时,应用的一些方法,它是研究历史的理论基础,有助于科学地发现事实,建立有效的史学框架,如采用宏观历史法、华氏帝国方法、史实方法、批判史学方法、结构主义历史方法等。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开始了家天下的统治方式,采用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并修筑了城堡和道路。
商朝: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商朝的政治制度对后来的周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将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建立诸侯国。
同时,西周的政治制度还体现了原始民主传统,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春秋改革: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
改革内容包括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等,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的前提下进行。
战国变法: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完成统一。
变法内容包括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等,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三、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同时,秦朝还实行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制度,如连坐法、秦律等,以及统一的文书制度,使官僚机构能够高效运转。
四、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时期继承了秦朝的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
随着历史的演进,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如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的内阁制等。
这些政治制度的演变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和政治环境。
以上是高中历史选修一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秦朝的政治制度以及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历史时期的重要改革事件及其对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历史选修1》是中国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以下是《历史选修1》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史的起源1. 史前文明史前文明是指人类出现至文明兴起之前的一段时间,主要内容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在这个阶段,人类主要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组织和生产方式。
2. 早期文明的形成早期文明的形成是指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农业社会和城市社会的阶段,主要包括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黄河流域文明。
这些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世的文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古代世界的大一统和分裂1. 奴隶社会的特点奴隶社会是古代社会的一个阶段,其特点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剧。
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形式,奴隶主是社会的主要统治阶级。
奴隶社会时期的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城市也开始兴起,并且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 古代世界的大一统在古代,出现了一些大一统的帝国,如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印度的摩西多王朝等。
这些帝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其统治也往往是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
这些帝国的形成,表明了人类社会逐渐走向了大一统的趋势。
3. 古代世界的分裂古代世界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分裂,如中东地区的希腊城邦、古代罗马和波斯等,以及印度次大陆地区的王国和诸侯国等。
这些分裂体现了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和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
同时,在帝国的边缘地区,也经常出现了各种局部政权和独立国家。
三、中国古代社会的大一统和分裂1. 大一统的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大一统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一些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如夏、商、周等朝代。
这些大一统帝国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选修一归纳总结知识点

历史选修一归纳总结知识点第一章古代史1. 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1.1 大河流域的文明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大河流域,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最早的文明,如黄河流域出现了夏、商、周等文明,长江流域出现了古蜀、楚文明。
这些文明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社会的开始。
1.2 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夏、商、周等王朝采取的是王权神授制度,即国家的权力由天命神授给王室。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分封制度,国家被分封给诸侯,诸侯互相控制,国家分裂。
1.3 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人们种田养殖,渐渐形成了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
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商品经济和货币的使用,人们开始进行商品交换。
同时,手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制作各种器具和工艺品,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4 古代社会的文化和科技古代社会的文化和科技也在不断发展。
古代社会出现了先进的文字,如象形文字和甲骨文,这为历史的记载和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同时,在道路、水利、农田和冶金等方面也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创新。
这些都为古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中古史2.1 中古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古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封建制度。
在中国,封建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经过秦朝的统一,成为中国的主要政治制度。
在欧洲,封建制度也是主要的政治形式,教皇、国王和贵族共同控制着政治和社会权力。
2.2 中古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古社会的经济生活主要以农业为主,但由于封建制度的存在,农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财富主要集中在封建贵族和教会的手中,而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很差,饱受剥削和压迫。
2.3 中古社会的文化和科技中古社会的文化和科技也在不断发展。
在中国,宋朝时期出现了很多先进的科技和文化成果,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在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也促进了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选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选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农业文明- 法老制度与金字塔建造- 象形文字的发展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城邦- 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的发明3. 印度河流域文明:- 哈拉帕与莫亨佐-达罗遗址- 未解之谜与消亡4. 古代中国文明:- 夏、商、周三代- 青铜器与甲骨文- 封建制度的建立二、古典时期的帝国与文化交流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与斯巴达、雅典- 哲学、文学与艺术的繁荣-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2. 罗马帝国:- 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 罗马法律与建筑遗产-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3. 汉朝的中国:- 丝绸之路的开通- 儒家思想的国教化- 科技与医学的进步三、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与宗教影响1. 欧洲的封建制度:- 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教会的权力与影响- 十字军东征2.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的传播 -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科学与文化的成就3. 中国的唐宋变革:- 科举制度的完善- 经济与城市的繁荣- 诗词与绘画的高峰四、近现代的工业革命与全球联系1. 工业革命:- 英国的纺织业与蒸汽机- 铁路与蒸汽船的发明- 城市化与社会结构的变化2. 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 欧洲列强的全球扩张- 非洲与亚洲的殖民地化- 民族主义与独立运动3.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后果- 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时期的对峙五、当代社会的全球化与信息化1. 全球化的进程:- 国际贸易与经济一体化- 跨国公司与全球供应链- 文化交流与冲突2. 信息技术的革命:- 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 社交媒体与数字时代- 人工智能与未来趋势结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挑战。
了解历史,不仅是为了回顾过去,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展望未来。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从先辈的智慧中汲取灵感,从历史的教训中获得警示,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平、繁荣的世界。
历史选修一各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修一各课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古代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的是我国古代社会和历史的发展特点。
在古代史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到远古时期的先民生活方式、青铜文明、商代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
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包括以下内容。
1. 先民社会的生活古代的先民是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他们生活在原始社会时期。
在这个时期,先民是以食物的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他们居住在山洞中,通过简单的石器工具进行生产活动。
而在社会关系方面,先民社会是一个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这也是社会的最初形态。
在这个时期,人们通过采集、狩猎和搬运生产活动,繁衍生息,建立了最初的社会生活。
2. 青铜文明青铜文明是古代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产生标志着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青铜文明是古代文明的代表之一,它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是因为青铜是一种较为坚固的金属材料,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人类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大幅提高。
青铜文明的出现,促进了古代社会的生产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商业贸易的发展。
青铜文明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
3. 商代的兴起商代是古代社会的一个时期,它的兴起标志着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商代的兴起推动了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代的兴起是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当时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中世纪史知识点总结中世纪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主要研究的是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情况。
在中世纪史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到罗马帝国的衰落、封建制度的兴起、十字军东征等重要历史事件。
中世纪史知识点总结包括以下内容。
1. 罗马帝国的衰落在中世纪的西方欧洲地区,罗马帝国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实体,在当时的西方欧洲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罗马帝国最终在中世纪时期面临了灭亡的危机。
其主要原因有: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外族入侵等。
选修一历史知识点大全

选修一历史知识点大全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
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选修一历史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选修一历史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_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_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_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_。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_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公元前9—前8世纪雅典城邦的阶级构成:贵族平民农民手工业者2.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原因:①政治上:贵族掌握大权;公民大会的权力有名无实②经济上: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贵族专横和压榨,激起平民反抗。
社会矛盾尖锐,必须进行改革来缓和社会矛盾二、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社会发生的变化:①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铁制农具),工商业发展②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2.各派别的势力关系,利益要求:平原派:即贵族,主张维护贵族政治,巩固自身既得利益山地派:即下层平民,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海岸派:即工商业者,主张打破贵族专权,分享权力;反对激进要求,主张温和改革“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强烈要求改革三、首席执政官梭伦梭伦成为执政官的条件:改革前雅典城邦的社会状况(梭伦改革的背景)1、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1政治上:贵族把持权力机关○2经济上:贵族盘剥平民,平民沦为“六一汉”及债务奴隶○3平民暴动○4贵族内部局部调整未能缓和社会矛盾2、随着雅典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和平民对贵族专权日益不满,改革呼声日益强烈。
3、梭伦的个人因素①出身贵族,同情平民②收复萨拉米斯岛,获得威望③“疯诗人事件”表达了爱国热情○4公元前594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有权力)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一、梭伦改革主要内容:1、“解负令”的内容○1废除所有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抵押借贷○2解放债务奴隶○3废除“六一汉”制度。
2、其他的改革举措○1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制定“遗嘱法”○2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保持贵族优越的经济地位3、以上改革的作用:○1贵族兼并土地受到制约,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2许多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自由,扩大了公民的基础○3使雅典城邦走上对外掠夺外邦奴隶的道路二、实行财产等级制度1、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特点: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和义务就越多2、内容:①政治权力分配:第一等级——一切官职第二等级——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第三等级——低级官职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官职②军事义务: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和军装第四等级——充当轻装步兵和一般水手,不用自备军备,只带棍棒③公共开支:所有公共开支随等级的高低增减3、财产等级制度的评价: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但打破了贵族的垄断特权,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与政治的途径三、重组国家权力机构四、鼓励工商业发展1、目的: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城邦实力2、措施:○1农业,提倡种植经济作物,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食涨价,保障平民生活稳定○2手工业,对内让孩子学门手艺,否则儿子可以拒绝赡养父母,对外对移民手工业者给予公民权○3商业,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确立私有制,成人财产继承自由原则;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的历史,经常的归纳总结是非常的有必要的,因为知识点很多,很琐碎。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归纳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
相同点:
①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③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
结果不同,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结果不同的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
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相同点:
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
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
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
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
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戊戌变法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了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
④结果不同:一败一成。
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
相同点:
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
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
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③方式上,中国是在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④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高中历史选修一常考知识
商鞅变法
背景
(1)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经济基础变化;
(2)新兴地主阶级兴起,阶级基础变化;
(3)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的影响奠定了思想基础;
(4)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
措施
经济:
(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政治: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世卿世禄
(2)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3)推行郡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4)制订《秦律》
文化:
焚烧诗书
风尚:
改革社会风尚
性质
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
影响
(1)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改革
(2)确立了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3)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从此开始
(4)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
(2)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以大无畏的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
(3)商鞅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即便是商鞅遇害,“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4)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对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障碍。
(5)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及对商鞅的支持、重用是变法的后盾。
高中历史选修1学习方法
一、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
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
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
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
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
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你只是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到的练习题。
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
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
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
二、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
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
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
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
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
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层次一。
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2)美国为什么要(1)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
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层次二。
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
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
”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
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比如在讨论美国南北战争时有同学就提出“如果当时有其他的办法能缓解当时美国的状况,林肯会怎么做?那么美国的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
实践证明,勤学善思,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纳、判断、评价、分析、总结的能力会逐渐增强。
学会思维就等于找到了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自学能力也会增强。
四、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巧学”
1、及时巩固训练。
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总体复习。
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