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流动儿童指的是那些由于家庭迁移、工作变动等原因而频繁更换居住地的儿童。

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相对复杂,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当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家长教育理念和方法、家庭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接着,本文将深入剖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如家长教育水平不高、家庭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教育环境不稳定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家长教育、优化家庭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等。

本文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推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离开原有的居住环境,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这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家庭教育现状引起了广泛关注。

家庭环境的多元性与不稳定性:流动儿童家庭往往面临着频繁的居住地变更,这种不稳定的生活状态对儿童的成长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造成了挑战。

由于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许多流动儿童家庭居住环境简陋,生活节奏紧张,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流动儿童家庭往往难以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

一方面,他们可能面临入学难、转学频繁等问题,导致教育过程的不连贯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辅导和课外活动机会。

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和教育观念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些家长可能更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社交等能力的培养另一些家长则可能因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概述流动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工作等原因,经常变换居住地的儿童。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受教育机会有限、缺乏安全感等。

本文将探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促进流动儿童的良好发展。

学校文化融入不足流动儿童由于常年漂泊,其受教育机会较少,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够系统完整。

在学校中,流动儿童与本地学生一起学习,但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流动儿童难以与本地学生融入。

这不但影响了流动儿童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影响了其在社交方面的表现。

对策: 1. 学校应制定针对流动儿童的适应课程,加强流动儿童的文化学习,让他们能够更快地融入学校文化。

2. 学校应鼓励流动儿童参加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增强其社交能力。

家庭教育水平低流动儿童家庭普遍来自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或外地,其家庭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此外,父母的工作性质使得他们难以给孩子创造一个稳定、愉悦的生活环境,也使得流动儿童缺乏安全感。

对策: 1. 政府应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加强,提高流动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水平。

2. 学校应积极参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正确地引导孩子的成长。

3. 学校组织适当的课程,提高流动儿童的安全意识。

教育保障不足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地点常常变化,这就导致他们无法得到稳定的受教育保障。

一些流动儿童由于所在地没有学校或学校离家太远而无法上学。

对策: 1. 政府应加大对流动儿童受教育保障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帮助流动儿童接受教育。

2. 学校应积极帮助流动儿童解决受教育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流动儿童集中的区域设立教育点。

与同龄人交往少由于常年漂泊,流动儿童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其社交能力受到影响。

对策: 1. 学校应加强与流动儿童的交流,帮助他们建立与同龄人的友谊。

2. 学校可邀请流动儿童参加更多的校内外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结交朋友。

结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但通过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改善流动儿童的成长环境,提高其受教育水平和社交能力。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最新文档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最新文档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流动人口家庭对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拥有量较少,而且资本的质量不高,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家庭教育资本运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在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中存在优势的方面,比如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好、坚强、乐观的品质,但是,总的来说,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总体情况十分令人堪忧。

(一)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资本存在的问题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家庭经济资本处于劣势,流动人口来到城市以后由于经济转型期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的限制,使得流动人口只能从事一些劳动时间长、生产环境差危险、报酬低的工作。

导致他们与子女相处的时间短,甚至忽略对子女的教育。

第二,流动人口家庭社会资本不足。

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关系局限于老乡和亲戚,基本没有其他寻求支持的渠道。

家庭中与子女互动不足或者由于沟通方式不当导致子女的叛逆甚至是反社会行为的出现。

父母多采用控制性和干预性的互动方式,支持性和引导性的互动方式运用不足。

父母在寻求教育支持网络时感到非常无力,他还是保留非常保守的观念,认为孩子是父母的,要自己来管,家长很少与学校主动联系,他们认为包括学校学习在内的很多方面的内容要自己来教育,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是社会的,几乎没有想过自己没有办法教育的时候借助于社会资源和一些专业的咨询机构来寻求帮助。

等到子女真正的出了问题,触犯了法律交给有关部门来管理,已经来不及了。

第三,家庭文化资本非常有限。

父母文化水平有限,很多母亲不识字,对教育的内容和采取方式认识有偏差,这些对于子女的教育十分不利。

家庭文化生活匮乏甚至出现不健康的娱乐方式如赌博等。

(二)家庭教育资本不足导致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由于父母在获得经济资本时的流动性的特点、职业的特点和家庭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很多流动儿童有被寄养的经历导致亲子关系不够亲密,引发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的社会资本不足,导致父母教育的无力。

不知如何和学校配合共同面对子女出现的问题,也不知如何取得社会教育资源网络的支持。

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原因及措施研究

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原因及措施研究

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原因及措施研究随着人口大规模的流动,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越来越普遍,相应的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并据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以期推动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现状原因随着当代中国人口大规模的流动,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特别是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校对本项研究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干、年级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动员全体班主任、任课老师积极参与,实行每星期一调度、每月一总结制度。

一年来,全校教师共进行家访1100余次、发放问卷调查2000余份、召开家长会20余次、与孩子谈心3000余次、给家长写信、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

一、我校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洗砚池小学地处临沂商城的中心地带,流动儿童占比大。

我校共有学生1298人左右,其中流动儿童有910人,流动儿童占70%。

1.流动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1)父母的职业。

父母的职业对于子女的身心发展有很大影响。

据调查,分别有90%的父亲和79%的母亲在外打工或自己干个体;分别有10%的父亲和21%的母亲没有工作。

父母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一些劳动强度较大、收入不高的工种。

(2)父母的文化水平。

父母的文化水平和修养特别是母亲的文化水平和修养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最为密切。

根据调查,父母中文化水平在大专以上的仅占8%,初中以下的占60%。

(3)家庭总收入。

我国目前儿童接受教育的水平高低直接取决于家庭收入的多少。

调查显示,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家庭占40%。

可想而知,这样的家庭基本上无力再去承担孩子的额外教育费用,如购买课外书、聘请家教、参加各种交费的兴趣班等,有个别家庭的孩子甚至连一本课外书都没有。

(4)家庭结构情况。

家庭结构是否稳定,对儿童的身心有很大的影响。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这部分流动人口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工作、发展而迁徙到城市的,他们的子女面临着特殊的教育问题。

本文将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教育问题调查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大约2亿左右的流动人口,其中的70%至80%涉及有子女的家庭。

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就学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学籍问题:由于户籍迁移的原因,流动人口子女往往无法在城市中享受与原籍相同的学籍权益,这给他们的教育造成了很大困扰。

2. 接受教育资源不均:由于落户限制和人口密度,一些城市教育资源始终无法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需求。

他们通常只能被安排到一些较差的学校,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3. 学校适应问题:对于来自农村或小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来说,适应城市学校的环境和学习压力是一大挑战。

他们面临着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

二、对策研究为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对策:1. 政策倾斜:政府部门应该出台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确保他们享有与本地户籍学生相同的学籍权益,并优先安排他们就近入学。

2.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当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增加高质量教育资源的供给。

这包括优化校内设施、提升师资水平等。

3. 加强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评估: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所就读的学校,要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够被客观评估和监督。

4. 引入特殊辅导机制:针对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问题,可以引入特殊辅导机制,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相应的教学辅导和支持。

5. 强化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合作,共同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问题。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与家长的交流会,分享教育经验和解决方案。

三、结语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对策探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对策探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对策探讨引言:流动人口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问题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

他们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例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随迁、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困境。

本文将围绕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基于对研究结果的讨论,提出对策来改善他们的教育条件。

第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1. 教育资源不均衡:由于流动人口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往往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这导致一些流动人口子女只能选择就近的农村学校或者质量较差的城市学校。

2. 学校随迁问题:随着流动人口迁徙的频繁性,许多子女难以保持稳定的学校环境。

他们经常需要转学,无法建立起持久的友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3. 心理健康问题:与父母分离的流动人口子女容易产生情感上的不稳定和焦虑。

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容易导致逆反心理和自卑感。

第二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1. 户籍制度限制:户籍制度给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和享受教育带来了诸多难题。

根据现行制度,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就读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这些学校一般教育条件较差。

2. 教育投入不足:由于流动人口子女所在地教育经费的限制,对于他们的教育投入不足。

这导致教育资源的匮乏,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第三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1. 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消除教育资源的差距。

通过政府合理的规划和投入,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条件,让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到与城市子女一样的教育水平。

2. 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教育的限制,让流动人口子女能够就近入学,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

3. 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并考虑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支持。

4.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流动人口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

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现状、挑战与对策建议

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现状、挑战与对策建议

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现状、挑战与对策建议1. 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现状生活环境适应困难:流动儿童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面临着生活环境巨大变化的问题。

他们可能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语言和文化背景,这对于他们及其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城市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流动儿童在入学、升学过程中可能遭遇困难。

很多公立学校学位紧张,而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往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他们可能面临家庭压力、适应新环境的困扰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这些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融入感不强:由于文化差异、家庭背景等因素,流动儿童在城市的融入感普遍不强。

他们可能面临社交障碍,难以与城市的孩子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权益保护有待加强: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流动儿童的权益,但仍有部分儿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特别是在居住、安全、健康等方面。

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在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及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

1.1 城市流动儿童定义与范围城市流动儿童是指那些在城市化进程中,因为各种原因离开户籍所在地,来到城市生活或工作的儿童。

这些儿童包括但不限于农村留守儿童、城市边缘地区的儿童以及因其他原因在城市之间迁移的儿童。

他们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在城市中稳定居住,面临着教育、医疗、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档主要关注城市流动儿童的关爱保护问题,分析其现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2 城市流动儿童数量与分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流动儿童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这些流动儿童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杭州、南京、武汉等二线城市。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浅析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浅析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浅析一、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

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很多流动人口选择带着子女迁徙到其他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然而这也给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文化差异、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

本文旨在从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入手,探讨其原因以及对策,以帮助各地政府和教育机构对这一问题做出更好的应对和解决方案。

二、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形势1.流动人口子女数量增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也不断得到推进,这使得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流动人口达3.2亿人,其中流动人口子女数量超过1500万。

2.教育资源不足在大城市的教育资源配置上,基本上是先分配给当地户籍居民,再考虑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教育机会。

这就给孩子们以及家长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他们很难获得城市内的优质教育资源。

3.文化差异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使得很多流动家庭不能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

同时,他们也难以适应当地的教育体系,这就常常制约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发展。

4.亲子关系紧张由于迁徙的原因以及生活、教育等问题,很多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环境相对落后,而这也使得一些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孩子们往往面临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的局面,导致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三、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流动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首先,由于流动家庭大多数时候没有固定的住所和落脚点,因此很难在当地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

其次,由于在长期离乡异地生活的过程中,家庭的经济支柱往往都是父母一方,而这就很容易导致家庭的经济支柱过于单一。

此外,由于流动家庭往往居住在非法住所或者租赁住所中,这就使得他们在享受政府教育资源、社会保障等政策时处于某种程度的“边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
伴随着各类学校中流动儿童数量的剧增,流动儿童这一群体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声誉有着重要影响,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流动儿童学习状况的优劣。

当前农村学校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如何?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选取所在的学校流动儿童家庭作为问卷调查对象。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笔者从学校531 名流动儿童中随机抽样了300 名学生进行研究(三至六年级流动儿童),通过对小湖校区流动儿童的观察和访谈设置了流?佣?童及流动儿童家长两个问卷,从问卷回收结果来看,学生有效问卷284 份,家长有效问卷275 份。

笔者希望借此了解学校不同年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并依据问卷结果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1.家庭教育客观环境。

被调查的流动儿童父母文化程度多为小学和中学,其中有 3.2%和9.8%的家长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在大专或大专以上的家长比例分别是 1.2%和 1.1%,有46.9%的家长仅读过1〜2本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有51.6%的家长无法有效辅导孩子;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从事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职业,有33%的家庭月收入在3000 元以下,有65.5%的家庭有两个及以上的孩子,有70%的流动家庭租房居住,有57.8%的流动儿童有
自己独立的房间,54.5%的儿童只有5〜10本课外书,只有13.8% 的家长喜欢看书读报,可见流动儿童家庭学习空间、学习消费及学习氛围严重缺失。

2.家庭教育主观环境。

在被调查的流动家庭中,有74.5%的父母认为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最重要,有60%的父母经常保持家校联系,但也有32.4%的父母放任不管孩子,表明流动儿童家长在思想上重视子女教育,但未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有68%的家长希望孩子考上大学,但有80%的流动家庭对子女未来职业和生活缺乏规划,表明家长对子女学业规划和未来职业期望教育的缺失。

3.家庭教育社会环境。

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父母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缺乏有效引领与指导,地方政府充分依托各社区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创办了社区家长学校,但没有根据流动家庭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使得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

此外,学校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平台,每年通过家长开放日、教育大讲堂等多种活动密切家校合作,助力家庭教育。

但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很多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改变不明显,学校也没有专门针对流动儿童家长这一群体做相关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1.家长教育态度的影响。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受到父母对孩子
的日常关注程度的影响。

每天都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关心了解的家长,在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更容易选择鼓励、指导的正向方式。

当然,流动儿童的父母日常工作较忙,未必每天都有时间关注孩子,而更多的是在不忙的时候对孩子加以关爱,此类父母,也更容易对孩子选择鼓励、支持的方式。

从类型上看,此类家长在孩子面临学习挫折时,更多采用民主型方式进行教导。

事实上,家长对于流动儿童较高的关注程度,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良性循环。

上述发现对我们的启示是,流动儿童的父母有必要抽出时间来多陪护、关心孩子,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2.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调查结果发现,外来儿童中,有电脑的学生比没有电脑的学生,更容易认为自己与城里的孩子相比“自己的学习好一些”,这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到外来儿童的社会比较。

外来儿童家庭一般经济状况相对较差,但不同家庭彼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儿童,其物质条件更接近于城市里的儿童,其社会比较认知更趋近甚至超越本地儿童。

这提示我们,尽管我们不能将家庭经济状况与孩子的曲折经历和社会认知绝对地、必然地联系起来,但我们也无法忽略经济状况对儿童的影响。

3.家庭教育知识的影响。

父母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对家庭教育方面知
识的学习和领悟,而阅读书籍则成为这方面内容的有效通道。

调查显示,在外来儿童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大环境下,家长是否主动阅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学习相关知识,就成为一个可调整、
可改变的因素。

从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来看,阅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确实影响到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方式。

三、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对策
1.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父母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些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因此,流动儿童家长需要通过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家庭教育中不断自我反省、总结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父母应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文明、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严慈相济,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活泼开朗积极进取的性格,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父母在家庭中还应努力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合理需要,有效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坚定奋斗目标。

2.加强家校通力合作,形成共同教育合力。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受家长素质的影响和制约,这就需要学校进行必要的指导,借助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平台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
程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
升家长家庭教育意识,形成家庭教育合力。

此外,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流动家庭亲子关系影响其家庭教育的质量,还需要学校更加关爱流动儿童,充分依托社区平台开展教师义工进社区活动,基于流动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努力培养流动儿童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夯实家庭教育基础。

问卷结果表明流动
儿童父母因经济条件有限,导致家庭居住环境差,孩子学习条件差,父母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孩子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

当地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改善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居住和保障状况,确保其子女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的家庭环境。

同时,政府可以统筹多方社会资源支持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努力探索、合理建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制度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模式,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区各自的教育优势,共同支持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从而有效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