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以来西北大学经济学及管理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经济学专业导论的学科发展历程

经济学专业导论的学科发展历程

经济学专业导论的学科发展历程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生产、分配和利用稀缺资源的学科,经历了丰富而复杂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回顾经济学专业导论的学科发展历程。

1. 古代经济思想的形成(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代经济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前后,当时的希腊和罗马等古代文明开始探讨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学派是亚当·斯密所属的古典经济学派,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自由市场理论和利润最大化等理论,对后世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古代经济学的衰退与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公元5-15世纪):在古代经济学取得一定成就后,由于战争、文化衰退和政治动荡等原因,经济学研究陷入停滞。

在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天主教教廷统治下的禁忌和宗教限制对经济研究形成了阻碍,经济学知识无法正常传播。

3. 经济学的复苏:重商主义(16-18世纪):重商主义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兴起于16世纪末到18世纪。

重商主义强调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通过保护和扩大国内工业、促进贸易顺差等手段来增强国家财富和实力。

重商主义思想为经济学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4. 古典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18-19世纪):18和19世纪是古典经济学的黄金时期,亚当·斯密、杰里米·边沁、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生产、价值、供求等经济问题,并形成了竞争市场、自由贸易等基本理论。

古典经济学派为后世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边际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19-20世纪):19和20世纪见证了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向边际主义的转变。

边际革命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在决策时考虑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这对个体选择和市场均衡分析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等。

6.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与新古典合成(20世纪):20世纪的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六节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陕西高等教育及高校校报发展情况

第六节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陕西高等教育及高校校报发展情况

第六节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陕西高等教育及高校校报发展情况陕西的高等院校经过整合,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只有西北大学、西北农学院、西北工学院和西安医学院4所。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陕西省的高等院校数量也迅速增长,至1966年“文革”前,经过17年的发展和调整,已发展到21所,全部为公办,其中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办的报刊,但由于受到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校报的出版都是时断时续。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决定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的主体1956年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主体迁至西安后,西安交大坚持继续出版1953年7月1日交通大学创办的校报《交大》,直至1960年7月16日。

此后受经济困难时期条件制约暂时停刊,1962年3月1日又继续出版,至1966年5月31日停刊。

1957年10月,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为西北工业大学,其校报《西北工大报》随即创刊,主要栏目有:《评论》、《杂谈》、《表扬》、《读者来信》、《体育运动》、《朝花副刊》等。

1960年4月,根据中共陕西省委要求,报纸停刊接受审查,审查结束后原编辑部人员已调往各系,加之后来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学校无力再办报纸。

从1957年10月创刊到1960年4月停刊,《西北工大报》共出版207期。

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西北工业大学再也没出版校报。

新中国成立后,民国时期的“国立西北农学院”改为“西北农学院”(即现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

1952年2月-1952年8月,学校出版《快报》和《西农快报》86期:1953年1月-1955年3月,出版《西农简报》94期: 1955年3月-1960年8月,出版《西北农学院院刊》404期。

在1955年3月19日出版的第1期《西北农学院院刊》突出位置,刊登了1955年第一次院务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加强院刊工作的决定》。

《决定》明确提出了《两北农学院院刊》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院刊》是学校[来自]党政实现领导意图、推动工作和联系群众的重要有力工具之一:是以全院员生为主要对象、以指导教学工作为中心内容的院内刊物。

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的建设与发展

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的建设与发展

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的建设与发展发布时间:2022-07-14T01:34:59.24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3月5期作者:章彤晖[导读] 民国以来,边政学作为一门显学受到广泛研究,国民政府为培养务边人才开发边疆,在部分高校筹建边政学系。

章彤晖(四川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民国以来,边政学作为一门显学受到广泛研究,国民政府为培养务边人才开发边疆,在部分高校筹建边政学系。

边政学系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在建立后发挥了一定作用,为边疆培养了大批人才,对边疆建设做出显著成绩。

西北大学边政学系于1944年创建,是全国首创的边政学系之一,其演进和发展对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边疆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试梳理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的筹建过程及学科建设,阐释该系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西北大学;边政学系;学科建设民国时期高校设立边政学系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笔者目力所及,民国时期设立边政学系的高校有朝阳学院、东北大学、中央大学、西北大学和兰州大学。

朝阳学院建边政学系最早,课程设有蒙文、俄文。

东北大学紧随其后,于法学院增设边政学系,针对东北具体情况设有俄文和日文课程。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府迁至西南大后方,西北与西南边疆的地位日益突出,对国民政府抗战建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国府的积极筹划下,高校也掀起了对边疆地区的研究热潮,纷纷筹建边政学系培养务边实边的服务型人才,为边疆的开发建设做出了显著成绩。

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经民国政府授命成立于1944年,其目的是造就大批边政人才,从事边疆政教工作。

[ 参见《法学院增设边政学系》,《国立中央大学校刊》第一卷第十二期,1944年6月16日]当下对民国时期的边政学研究相对完备,但就边政学学科在高校中的发展研究较少,尤其是对边政学系的学科梳理并不完善。

本文试从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的沿革、学系学科设置及对当时对开发西北的意义等方面梳理该系的演进与发展,力求还原西北大学边政学系的历史原貌。

恢复高考以来西北大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发展(19772

恢复高考以来西北大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发展(19772

三、恢复高考以来西北大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发展(1977——2007)(一)恢复高考到八十年代西北大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发展(1977——1989)1977年年底,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招生。

当时政治经济学专业设在马列主义理论教研室。

政治经济学恢复招生时,共有八位经济学教师。

1978年7月马列主义理论教研室改为政治理论系,系主任为李西彦,副主任为何炼成,党总支书记王军。

1981年6月,陕西省高教局转报教育部批准,同意西北大学设置旅游经济学专业,学制4年。

从此,西北大学和杭州大学就成为全国最早开设旅游经济本科专业的高校。

1981年9月政治理论系分设经济学系和哲学系。

何炼成任经济系主任。

这时的经济系设有政治经济学、旅游经济、国民经济管理三个专业。

1984年1月,政治经济学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5年5月,何炼成副教授《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特殊意义》一文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1984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于5月15日在北京举行。

1985年9月21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式成立。

何炼成教授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德江、李军锋、邱亚民、刘秉扬先后在80——90年代主持党总支工作。

经济管理学院下设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旅游经济、基本建设财务与信用4个本科专业和计划、基建、国民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旅游经济5个专科专业,以及两个研究生班。

著名经济学家罗章龙等发来贺信贺电。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北大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发展(1990——1999)1990年11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何炼成教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左中海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培养的第一个博士。

1998年10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准建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1998年3月,经济管理学院王忠民、韦苇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照片:王忠民(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韦苇(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99年2月,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西北大学经管考研

西北大学经管考研

西北大学经管考研西北大学经管考研专业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专业。

经过对该专业的了解和研究,我深深地被其多样的学科设置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所吸引。

下面,我将从专业设置、教学资源以及发展前景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西北大学经管考研专业。

首先,西北大学经管考研专业的学科设置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多个学科。

这些学科的设置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经济管理人才。

而且,西北大学经管考研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设置也非常灵活,可以促进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跨界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西北大学经管考研专业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学校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其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也有在学术研究领域有突出成就的教师。

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此外,学校还与国内外的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升综合素质。

最后,西北大学经管考研专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管理人才在社会上需求量非常大。

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企业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西北大学经管考研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他们毕业后可以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各个领域就业。

同时,经管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选择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西北大学经管考研专业具有丰富的学科设置、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选择该专业不仅可以获得优秀的教育资源,还可以为个人的发展和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相信通过在西北大学经管考研专业的学习,我将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西北大学经济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年代(19491960年)

西北大学经济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年代(19491960年)

二、西北大学经济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年代(1949——1960年)1949年5月20日,西安获得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北大学获得新生,在当时副校长岳劼恒教授的主持下,西大的院系进行了调整,原经济学系、商学系和省立商专合并扩大为财经学院,下设统计会计系、财政金融系、企业管理系。

统计会计系代系务为王含英教授;财政金融系代系务为邢润雨教授;企业管理系代系务为袁若愚教授。

1951年12月将统计会计系分为统计系和会计系,分别由王含英和刘泽膏任系主任,邢润雨任财政金融系主任,甄瑞麟任企业管理系主任,袁若愚任财经学院院长。

财经学院又聘请了刘不同、程元斟、李述礼、刘大鸿、段文燕、刘世爵、宋寿昌、钱祝钧、蓝贞亮等教授来院任教。

1952年又增设了银行会计专修科和银行统计专修科,由钱祝钧和洪德官分别任主任。

1954年7月西大财经学院改为经济学系,邢润雨为主任。

根据当时《大英百科全书》所载中国的14所名校中,西北大学名列第七,西大财经学院也在全国十强之列。

何炼成老师是1951年7月由国家统一分配来西北大学任教的。

经济系主任邢润雨教授,1935年国立北平大学商学院毕业,1937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生毕业,曾受教于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回国后曾任著名经济学家李达的助教,先后在广西大学、山西大学、河南大学、西北农学院、西北大学任教讲授过。

1949年后曾任第一届西北大学校务委员、总务长、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代系务、系主任、经济系主任。

1960年5月随系转入陕西财贸学院(1978年改为陕西财经学院),反“右派”运动中邢老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加上其他原因受牢狱之灾,长达近10年。

在平反他重返讲台,从事《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版著作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为国内非常有影响的货币银行学权威专家。

统计系主任王含英教授,留学美国,曾获两个博士学位。

解放后来西大财院任教,又自学俄语,精通几国语言,这在当时西大教师中是少有的。

市场营销学科创建、演变、发展的历史脉络

市场营销学科创建、演变、发展的历史脉络

市场营销学科创建、演变、发展的历史脉络(一)初具雏形:1978—1983年改革开放之初,关于市场营销学科还只是限于少数先行者的单枪匹马式的研究,当时学校商业经济系商业企业管理教研室的彭星闾根据自己多年的潜心研究,敏锐地意识到Marketing(即市场营销)将在中国经济建设及企业的经营运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更加坚定了彭星闾研究与发展市场营销学科的决心。

1979年,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东风,彭星闾率全国之先,为恢复高考制度后学校首届商业经济本科学生讲述了“西方市场学述评”专题。

1982年下半年,彭星闾在学校商业经济本科专业开设了“市场学”课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讲授“市场学”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又要具有理论勇气。

当时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就没敢开设这门课程。

此间,商业企业管理教研室的刘国材等老师,也对市场经营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1982年和1983年,为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的需要,商业经济系从恢复高考后的毕业生中相继挑选了一批优秀学生留校任教,同时从外单位引进人才,商业经济系的力量得以增强。

此时商业企业管理教研室主要成员有彭星闾、刘国材、苏甘淳、黄学、万后芬、张永安、周润华、吴蓂、陶桓祥、严学军、张新国、涂永式、曹向民、范勇福、彭劲、宋大庆、戴先华等,刘国材老师任教研室主任。

在彭星闾的带领下,教研室初步形成了市场营销学科的研究群体,其中严学军、万后芬、涂永式在后来的市场营销学科建设中,相继成为主要教学力量和新的市场营销学科带头人。

1983年,经过彭星闾的不懈努力,学校开始在商业经济硕士点中设立市场营销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学科体系初具雏形。

(二)发展壮大:1983年至今1983年—1988年,随着职称评定工作的恢复并逐步走向正轨,商业企业管理教研室职称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梯队成型。

同时,在沿海开放地区及海外对人才的大力吸纳下,学科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后有张永安(曾任暨南大学副校长)、黄学(调任广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周润华、陶桓祥、范勇福、戴先华、陈慧敏、曹向民、彭劲等调出;肖经建(现为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博士)、宋大庆出国;吴蓂调至学校教务处;刘国材老师离休。

[经济人物]--中国经济学四小龙(京城四少)简介

[经济人物]--中国经济学四小龙(京城四少)简介

[经济人物]--中国经济学四小龙(京城四少)简介来源:会计学会的日志中国经济学四小龙,也称京城四少,指钟朋荣、樊纲、魏杰、刘伟四个人。

学教授。

曾在我国乡、区、县、中央四级党政机关工作。

一九八八年初,因在《经济日报》发表两篇较有分量的文章,被中央领导点名调入北京,参与中央书记处组织的关于工资、价格改革方案的研究工作,随后留在中央办公厅工作。

1993年,他与北京一批经济学家一起创办北京视野信息咨询中心。

10年来,在他的主持下,视野咨询中心专家团队制订了大庆、三九集团、海南机场股份公司、北京东安集团、河南华信资金市场、级市和河南济源、新郑、湖北老河口、温州平阳、苍南、瓯海、河北遵化、福建福安、云南罗平、山东寿光、山西潞城、浙江武义、河南滑县、山西左权等20多个县级市的发展战略方案。

樊纲,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男,汉族,祖籍为上海市崇明县,1953年9月生,1969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1975年转到河北省围场县;1978年考入河北大学经济系(七七级)政治经济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主攻"西方经济学"专业;1985年至1987年赴国民经济研究局及哈佛大学访问研究;198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92至1993年任《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1994-95年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996年起任现职。

魏杰,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1952年生于西安市西郊的西江渡村。

1974年西安师范毕业后参加工作,曾在西安市教育局及西安师范工作。

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979年大学未毕业提前考取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1982年9月研究生毕业后留西北大学任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恢复高考以来西北大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发展(1977——2007)(一)恢复高考到八十年代西北大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发展(1977——1989)1977年年底,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招生。

当时政治经济学专业设在马列主义理论教研室。

政治经济学恢复招生时,共有八位经济学教师。

1978年7月马列主义理论教研室改为政治理论系,系主任为李西彦,副主任为何炼成,党总支书记王军。

1981年6月,陕西省高教局转报教育部批准,同意西北大学设置旅游经济学专业,学制4年。

从此,西北大学和杭州大学就成为全国最早开设旅游经济本科专业的高校。

1981年9月政治理论系分设经济学系和哲学系。

何炼成任经济系主任。

这时的经济系设有政治经济学、旅游经济、国民经济管理三个专业。

1984年1月,政治经济学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5年5月,何炼成副教授《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特殊意义》一文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1984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于5月15日在北京举行。

1985年9月21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式成立。

何炼成教授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德江、李军锋、邱亚民、刘秉扬先后在80——90年代主持党总支工作。

经济管理学院下设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旅游经济、基本建设财务与信用4个本科专业和计划、基建、国民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旅游经济5个专科专业,以及两个研究生班。

著名经济学家罗章龙等发来贺信贺电。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北大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发展(1990——1999)1990年11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何炼成教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左中海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培养的第一个博士。

1998年10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准建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1998年3月,经济管理学院王忠民、韦苇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照片:王忠民(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韦苇(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99年2月,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是年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被批准为国家MBA学位授权点,随后MBA教育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科的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管理学院在著名经济学家何炼成的带领下,发表和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相继获奖。

具有代表性的有:王忠民教授的《资产收益的流失治理》1993年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奖;何炼成教授等编著的《中国经济管理史》1993年获国家教委系统优秀图书奖,何炼成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丛书被评为陕西省1993年度“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何炼成教授的《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和王忠民教授的《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两个成果均获陕西省1989-1992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何炼成、姚慧琴、陈宗祥的《〈资本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获1995年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何炼成教授的《也谈劳动价值论一元论》获陕西省1995年政府优秀论文一等奖;韦苇的《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获陕西省1997年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九十年代,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走出去的毕业生活跃在各行各业,其中很多人成为在国内非常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优秀党政工作者和企业家。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每日电讯》等新闻媒体对学院的人才培养做过多次报道,学院被誉为“中国青年经济学家的摇篮”。

(三)21世纪以来西北大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2000——2007)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管理学院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时期。

2001年经济管理学院以较强的教学、科研综合实力成为“中国经济学会”的发起单位,并在2002年10月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里斯教授和格兰杰教授和一批国际知名学者先后被聘为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并在经济管理学院进行学术交流。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作为中、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高校发起的“东亚经济论坛”的重要成员,在论坛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于2004年在西北大学成功举办了“东亚经济论坛”。

2004年5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MBA发展论坛”,在中国MBA教育领域进一步展示了西北大学MBA品牌魅力。

1.教学科研机构系所机构设置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成为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全国著名经管学院。

随着经济管理学院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学院下设了经济学系、金融系、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工商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旅游管理系、会计学系,以及MBA教育中心、职业经理人培训中心、研究生课程进修中心、应用经济学与管理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德企业研究所等13个教育和研究中心及所。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150人,其中专任教师99人,教授30人,副教授40人,拥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者70人,在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者40余人,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近3000人。

西北大学MBA教育中心西北大学MBA教育中心承担了国家MBA、经贸委MBA和陕西工商管理学院MBA教学管理工作。

先后培养的4000余名毕业生,活跃在国内外著名工商企业。

2004年5月“第五届中国MBA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把西北大学MBA教育品牌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年被评为“2003年西北大学MBA获得全国最具特色和最具潜力MBA排行榜第一名”。

2004年西北大学成功举办“中国第五届MBA发展论坛”,在国内MBA教育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职业经理人培训中心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职业经理人培训中心作为学院设立的市场化运作的培训机构,先后培训了万余名学员,并且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和多家境外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机制。

在与澳门公开大学的合作办学中,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办学模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生课程进修中心西北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中心为社会公众提供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平台。

从90年代举办研究生课程培训教育以来,已经有数百人通过在中心的学习在职申请到了硕士学位。

同时更有数以千余计的学员把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工作实践之中,为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之中“见义勇为英勇献身的优秀企业家戴俊”就是典型代表。

2.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9月学院“政治经济学”获准卫国家重点学科。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科研上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硕。

在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科研的师资队伍建设上,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已经形成老、中、青三代知识结构完备、学科背景互补的经济学家团队,尤其是一批青年教师在学术上不断成熟和崭露头角,从而保证了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在今后的保持国内领先和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

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学院“政治经济学”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

经济学一级学科学院现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博士点。

拥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含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8个本科专业。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1999年2月获准设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9月又获准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自此,学院已经拥有了经济学科所有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吸引国内高水平的博士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

从1998年起,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设立的13个基地点之一。

几年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紧密围绕为国家培养“少儿精”、“高层次”经济学基础人才的光荣历史使命,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基地建设的核心,坚持教学与科研、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规范要求与打造特色三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探索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成果。

2002年经济学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名牌专业;2003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验收评估中,我院经济学基础基地被评为优秀基地。

国家级研究中心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第三批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也是全国140余所基地中唯一一所以研究西部经济发展为宗旨的基地。

中心凝聚了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城市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应用社会科学系、公共管理学院、文博学院等院系的科研力量,形成多学科交叉与协作的优势,争取在三至五年内,把基地真正建设成为全国西部经济问题研究的学术重镇,在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资料信息建设、决策咨询服务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成为站在西部经济发展研究前沿的学术中心。

3.人才培养在经济管理学院多年的发展中,共为国家培养博士生191名,各类研究生1132名,本科生7536名,培训各类管理人员11268名。

其中涌现出杰出代表有:张曙光、张维迎、魏杰、刘世锦、张军扩、邹东涛、李义平、石磊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经济学家,唐纪初、刘世锦、王忠民等优秀党政领导干部,冯伦、冯宗苏、黄省身、陈荣、陈克宁等著名企业家,以及王小龙、高帆、杨瑞龙等一批后起新秀。

国内各主流媒体以及港澳媒体等对学院的人才培养做过多次报道,对于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4.学术获奖近年来,学院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紧密结合中国经济改革和西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共出版专著218部,发表论文3219篇,完成国家及省部厅局课题226项,获得省部厅局级奖211项。

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学院与许多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先后举办了“吴旗论坛”、“榆林论坛”、“延安论坛”、“汉中论坛”、“陕鼓品牌发展论坛”、“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论坛”、“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家论坛”等,在省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精品课程情况目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学院党政班子的领导下,正在为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为建设“西部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而不懈努力奋斗。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