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高考(精)

合集下载

1977年数学高考试题及答案

1977年数学高考试题及答案

197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江苏省)试题及答案1.(1)计算.)827(()14.3()101()412(21221---+-+ 解:原式=99(2)求函数)5lg(312x x x y -+-+-=的定义域 解:根据题意,得⎪⎩⎪⎨⎧≠<≥∴⎪⎩⎪⎨⎧≠->-≥-352030502x x x x x x 故函数的定义域为.5332<<<≤x x 和(3)解方程.125522=+xx解:原方程即,55322=+xx223,3, 1.x x x x ∴+==-=均为原方程的解.(4)计算⎪⎭⎫ ⎝⎛-333333log log 解:原式=.33log )3log 271(log )3(log log 333327133=-=-=-- (5)把直角坐标方程9)3(22=+-y x 化为极坐标方程解:原方程可展开为,99622=++-y x x22260,6cos 0,06cos 6cos x x y ρρθρρθρθ-+=-⋅=∴===或即(6)计算.321lim 2n n n ++++∞→ 解:原式=.2121lim 2)1(lim 2=+=+∞→∞→n n n n n n n(7)分解因式.4832224-+--y y y x x解:原式=2222)22()(---y y x 2222(22)(22)(2)(32).x y y x y y x y x y =-+---+=+--+ 3.过抛物线x y 42=的焦点作倾斜角为π43的直线,它与抛物线相交于A 、B 两点A 、B 两点间的距离 解:抛物线x y 42=的焦点坐标为(1,0)所作直线方程为,1)1(43x y x tgy -=-π=或它与抛物线之二交点坐标由下面方程组 确定⎩⎨⎧=+-=-=-=,016,4)1(41222x x x x x y x y 解得由根与系数关系,得x 1+x 2=6, x 1x 2=1.又解得,044),1(422=-+-=y y y y y 1+y 2=-4,y 1y 2=-4. 由两点间距离公式221221)()(y y x x d -+-=但,324364)()(21221221=-=-+=-x x x x x x83232,3216164)()(21221221=+=∴=+=-+=-d y y y y y y故AB 两点间距离为83.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ACB=900,CD 、CE 分别为斜边AB 上的高和中线,且∠BCD 与∠ACD 之比为3:1,求证CD=DE证:∵∠A+∠ACD=∠A+∠B=900,∴∠ACD=∠B又∵CE 是直角△ABC 的斜边AB 上的中线 ∴CE=EB∠B=∠ECB ,∠ACD=∠ECB 但∵∠BCD=3∠ACD , ∠ECD=2∠ACD=21∠ACB=21×900=450, △ED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CE=DE4.在周长为300cm 的圆周上,有甲、乙两球以大小不等的速度作匀速圆周运动甲球从A 点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运动,乙球从B 点出发按顺时针方向运动,两球相遇于C 点D 点已知AmC=40厘米,BnD=20厘米,求ACB 的长度解:如图设厘米甲球速度为甲v ,乙球速度为v 根据二次从出发到相遇二球运动的时间都相同,可40v v v x v 乙甲乙甲或第二次等候时方程.280)20(42120220300x x v v v x v x -+=+=--甲乙乙甲或 由此可得,280)20(440x x x -+=.0)80)(40(=--x x由于已知条件甲v ≠乙v ,∴x ≠40,(厘米) (厘米) 5.(1)若三角形三内角成等差数列,求证必有一内角为60 证:设三角形三内角分别为,,,d d +αα-α则有()()180,318060.d d ααααα-+++=︒=︒∴=︒(2)若三角形三内角成等差数列,而且三边又成等比数列,求证三角形三内角都是600证:由题(1)可知,此三角形必有一内角为600,今设其对边为a ,则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q a qa,,(此处q 为公比,且0>q )由余弦定理可得2222222111()()2cos 60,12,20,2a aa aq q q qqq q=+-⋅⋅︒=+-⋅-+= ),(1,1,11,0)1(22舍去不合题意-===∴==-q q q q q q q由1=q 可知,此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均为6006.在两条平行的直线AB 和CD 上分别取定一点M 和N ,在直线AB 上取一定线段ME=a ;在线段MN 上取一点K ,连结EK 并延长交CD 于F 试问K 取在哪里△EMK 与△FNK 的面积之和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解:过点K 作两条平行直线的公垂线PQ ,CA D E BA 甲 乙 DB设PQ=l ,MN=m , 令PK=x ,则KQ=x l - ∴△EMK ∽△FNK , ∴.NKMKNF ME = 又∵△MKP ∽△NKQ , ∴.KQ KP NK MK =于是得到,KQKPNF ME = .)(xx l a KP KQ ME NF -=⋅=从而△EMK 与△FNK 的面积之和为2222211()()22()()222221),a l x a l x a x lx l l A x a l x x a x l x x x xa l ⎡⎤---+=⋅⋅+⋅-⋅=+=⋅=⋅-+⎢⎥⎣⎦⎡⎤=+⎢⎥⎣⎦,22,02时也即时当l x xl x ==-∴A 有最小值.)12(al - l x 22=表示点K 到直线AB 的距离为22倍的PQ ,从而点K 到M 的距离也为MN 的22倍,即KM=22MN. 附加题 1求极限).1(limx x x n -+∞→解:原式=xx x x x x x n ++++-+∞→1)1)(1(lim.211111lim1lim=++=++=∞→∞→xxx x n n 2.求不定积分.)1(2⎰+x e dx解:令,1t e x=+则,)1(dx t dx e dt x-== .1-=t dt dx 2222111111()()ln(1)ln (1)(1)(1)111ln ln(1)ln(1).11x x x xx xdx dt dt dt t t C e t t t t t t t t te e C x e C e e∴==-=--=--+++---=-+++=-+++++⎰⎰⎰⎰P M EA B K C D F N Q。

1977年高考数学试卷

1977年高考数学试卷

197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题1.解答下列各题:(每题5分) (1)解方程.443=+x 解(2)解不等式|x|<5. 解:(3)已知正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为36cm ,求它的边长解:2.计算下列各题:(每题5分) (1).222a ma m +- 解:(2)︒⋅︒+︒⋅︒3sin 12cos 3cos 78cos (不查表求值) 解:(3))6arcsin(cos π解:3.解下列各题:(每题5分) (1)解方程.189321=-+xx解:(2)求数列2,4,8,16,……前十项的和解:4.解下列各题:(每题10分)(1)圆锥的高为6cm ,母线和底面半径成300角,求它的侧面积解:(2)求过点(1,4)且与直线0352=+-y x 垂直的直线方程解:5.如果△ABC 的∠A 的平分线交BC 于D ,交它的外接圆于E ,那么 AB ·AC=AD ·AE (本题10分)证:连结BE (如图)6.前进大队响应毛主席关于“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1975年造林200亩, 又知1975年至1977年这三年内共造林728亩,求后两年造林面积的年平均增 长率是多少? (本题10分)解:7.解方程).5lg 1()1622lg(-=-+x x x (本题15分)解:8.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成等差数列,周长为36cm ,面积为54cm 2,求三边的长(本题15分)解:9.(参考题)如图,AP 表示发动机的连杆,OA 表示它的曲柄当A 在圆上作圆周运动时,P 在x 轴上作直线运动,求P 点的横坐标α是直角时,P ∠是最大?(本题附加10分)解:10.(加试题)求曲线x y sin =在],0[π上的曲边梯形绕x 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旋转体的体积(本题附加10分)解:B。

难忘的七七年高考

难忘的七七年高考

难忘的一九七七年高考(2008-02-10 23:53:49) [编辑][删除]标签:杂谈难忘的一九七七年高考杨仕忠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之际,我的心情难于平静,三十年前参加一九七七年高考的情景使我终身难忘。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九日,我们在平地公社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带领下,从平地坐车到仁和,入住大河旅社,到大河中学,参加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日――十二日的高考。

大河中学考场内外,戒备森严,派出所的民警在巡逻站岗。

从平地坐车到仁和,一路上都感到新奇怪,因为自己是第一次到仁和。

因为一九七四年以前平地、大龙潭公社属于云南省行政区域,自己是在云南省永仁县永仁中学读的高中。

一九七二年,邓小平同志重新出来主持中央工作,决定学校招生以文化考试决定是否录取。

当年,永仁中学面向全县招五十名高中新生,自己有幸跨入了永仁中学。

当时,高中是两年制,但是许多公社初中没有开设外语课,所以读了一年高中预科班,这一年主要是补习初中外语和数理化等课程,这样,两年制的高中实际读了三年,一九七五年七月才高中毕业。

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九七三年高考,考出一个白卷英雄张铁生,所以高校统一文化考试招生制度再次受阻,一再搁浅,后来邓小平也被扣上“死不悔改的走资派“的帽子,再次被打倒。

一九七七年,邓小平再次出山,主持中央工作,他果断决定恢复高考,要求当年就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入大学,达到:“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目的。

一九七七年十月十二日,国务院宣布当年恢复高考。

喜讯传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知识的春天,科学的春天,教育的春天终于到来了。

恢复高考,彻底破除了“读书无用”及“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荒唐谬论。

社会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观念。

关闭了十年的高考考场再次打开,积压了十年的人才,一同涌进考场。

有的是同学、有的是同事,有的是母女、有的是父子,不同年龄层次的同命人进入同一学校、同一个班级的事也是司空见惯。

197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各省市高考数学试题及解答(汇总

197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各省市高考数学试题及解答(汇总

197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数学试题及解答北京市(理科)1.解方程.31x x -=-解:将两边平方,得 x 2-1=9-6x+x,即x 2-7x+10=0,(x-2)(x-5)=0, ∴x=2,x=5。

经检验x=5是增根,故原方程的解是x=2。

2.计算121222021-++-.122:+=原式解3.已知lg2=0.3010,lg3=0.4771,求lg 45。

解:lg 45=21lg 21032⨯=0.8266。

4.证明αα+=α+22cos 2sin 1)1(tg 原式成立证∴αα+=αα+αα+α=⎪⎭⎫ ⎝⎛αα+α=α+222222cos 2sin 1cos sin cos sin 2cos cos sin cos )1(:tg 5.求过两直线x+y-7=0和3x-y-1=0的交点且过(1,1)点的直线方程。

解:由x+y-7=03x-y-1=0, 解得x=2,y=5。

过点(2,5)和(1,1)的直线方程为y=4x-3。

6.某工厂今年七月份的产值为100万元,以后每月产值比上月增加20%,问今年七月份到十月份总产值是多少?解:七月份到十月份总产值为 100+(1+20%)·100+(1+20%)2·100+(1+20%)3·100=)(8.5362.00736.110012.1]1)2.1[(1004万元=⨯=--⨯ 7.已知二次函数y=x 2-6x+5(1)求出它的图象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方程; (2)画出它的图象;(3)分别求出它的图象和x 轴、y 轴的交点坐标。

解:如图(列表,描点)略。

8.一只船以2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东航行,起初船在A 处看见一灯塔B 在船的北450东方向,一小时后船在C 处看见这个灯塔在船的北150东方向,求这时船和灯塔的距离CB 。

解:由已知条件及图可得AC=20海里,∠BAC=450,∠ABC=300。

由正弦定理可得9.有一个圆内接三角形ABC ,∠A 的平分线交BC 于D ,交外接圆于E ,求证:AD ·AE=AC ·AB 。

1977年河北省高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1977年河北省高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1977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1.解答下列各题: (1)叙述函数的定义答:略(2)求函数xy 3211--=的定义域解:由.32032<>-x x 解得(3)计算.)827(])5.0(1[312-÷--解:原式=2(4)计算.2log 4 解:原式2(5)分解因式x 2y-2y 3. 解:原式=).2)(2(y x y x y -+(6)计算).43(625cos 34sinπ-⋅π⋅πtg 解:原式=.4346cos )3sin (-=π⋅π⋅π-tg2.证明:从圆O 外一点P 向这个圆所引的两条切线PA 、PB 所成的角APB 被PO 平分(本题要求写出已知、求证、证明并画图)解:已知:圆O 及圆O 外一点P ,PA 、PB 是圆O 的切线,A 、B 是切点(如图),求证:∠OPA=∠OPB 证明:联结OA 、OB∴∠OAP=∠OBP=900 在直角△OPA 与直角△OPB 中,∵OA=OB ,OP=OP ,∴△OPA ≌△OPB ,∠OPA=∠OPB 3.证明:.21212sin 2cos 112sin +α=α+α++αtg证:左边=)sin (cos cos 2)cos (sin cos sin 2cos 2cos sin cos sin 22222α+ααα+α=αα+αα+α+α⋅α αα+α=cos 2cos sin 2121+α=tg =右边4.已知),6lg(2lg lg 2+=+x x 求x 解:由原方程可得)(23,2,062),6lg(2lg 22增根-==∴=--+=x x x x x x 故原方程的解为x=2.5.某生产队要建立一个形状是直角梯形的苗圃,其两邻边借用夹角为1350的两面墙,另外两边是总长为30米的篱笆(如图,AD 和DC 为墙),问篱笆的两边各多长时,苗圃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解:如图,设BC 长为x ,苗圃面积为S.过D 作DE ⊥AB 交AB 于E. 由已知条件可得AB=30-x , ∠DAB=450,ABD CA E BAE=DE=BC=x , CD=BE=AB-AE=30-2x ,.150)10(23)360(21)(212+--=-=⋅+=∴x x x BC AB CD S 由此可知,当x=10时,S 取最大值所以,当BC=10米,AB=20米时,苗圃面积最大,这时S=150米26.工人师傅要用铁皮做一个上大下小的正四棱台形容器(上面开口),使其容积为208立方米,高为4分米,上口边长与下底面边长的比为5:2,做这样的容器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不计容器的厚度和加工余量,不要求写出已知、求解,直接求解并画图即可) 解:设正四棱台形容器上口边长AB=5x ,则下底面边长A 1B 1=2x , 设表面积为S因正四棱台的体积)(56.1)(156)2410(4)410(2144)(214).(4),(10,2,4],25)2()5[(431208).(31222111211112222121平方米平方分米由此可得分米分米==-+⋅+⋅⋅+=⋅+⋅⋅+===∴=∴=∴⋅++⋅⋅=∴++=FF B A AB B A S B A AB x x x x x x s s s s h V故共需铁皮1.56平方米7.已知:如图,MN 为圆的直径,P 、C 为圆上两点,连PM 、PN ,过C 作MN 的垂线与MN 、MP 和NP 的延长线依次相交于A 、B 、D ,求证:C BD D 1 A 1 FE 1F 1AC 2=AB ·AD证:在△ABM 与△AND 中, ∠BAM=∠NAD=900 ∠AMB=∠ADN=900-∠MND , ∴△ABM ∽△AND , AB:AN=AM:AD, AN ·AM=AB ·AD ……①又∵在直角△MCN 中,AC ⊥MN , ∴AC 2=AM ·AN ………② 由①,②得AC 2=AB ·AD8.下列两题选做一题(甲)已知椭圆短轴长为2,中心与抛物线y 2=4x 的顶点重合,椭圆的一个焦点恰是此抛物线的焦点,求椭圆方程及其长轴的长解:设所求之椭圆方程为12222=+b y a x ∵2b=2,∴b=1.由抛物线方程y 2=4x 可知它的焦点而(1,0),所以点(1,0)也是椭圆的一个焦点,于是c=1,从而,2,2222==+=a c b a故所求之椭圆方程为1222=+y x ,长轴的长为(乙)已知菱形的一对内角各为600,边长为4,以菱形对角线所在的直线为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以菱形600角的两个顶点为焦点,DN并且过菱形的另外两个顶点作椭圆,求椭圆方程解:设以菱形内角为600的一对顶点为端点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为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欲求之椭圆方程为12222=+b y a x 由图及已知条件可得 b=BO=BC ·sin300=2a =BC=4.故所求之椭圆方程为.141622=+y x 参考题1.将函数x e x f =)(展开为x 的幂级数,并求出收敛区间(e=2.718为自然对数的底))2,1(|||)(|,.1)0()0()0()0(.)()()(,)(: =≤=≤≤-==''='=∴==''='∴=n e e x f r x r f f f f e x f x f x f e x f r x n n x n x 有上函数在区间解所以函数x e 可以在区间[-r ,r]上展开成幂级数,因为r>0是任意的,所以,函数x e 在区间),(+∞-∞上可展成幂级数,特别的它的马克劳林级数是++++++=!!3!2132n x x x x e nx2.利用定积分计算椭圆)0(12222>>=+b a by a x 所围成的面积X解:因为椭圆12222=+by a x 关于x 轴和y 轴都是对称的,所以所求之面积为.22]2cos 2[222cos 14)(cos 4cos cos 4cos ,cos sin )20.(sin .44202020220222220220ab ab d ab d ab d ab d a a a b s d a dx a a a x a a x dx x a b a ydx s a aπ=π⋅=θθ+π=θθ+=θθ=θθ⋅⋅θ⋅⋅=∴θθ=θ=θ-=-π≤θ≤θ=-==⎰⎰⎰⎰⎰⎰ππππ则令。

197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各省市高考数学试题及解答(汇总

197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各省市高考数学试题及解答(汇总

197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数学试题及解答北京市(理科)1.解方程.31x x -=-解:将两边平方,得 x 2-1=9-6x+x,即x 2-7x+10=0,(x-2)(x-5)=0, ∴x=2,x=5。

经检验x=5是增根,故原方程的解是x=2。

2.计算121222021-++-.122:+=原式解3.已知lg2=0.3010,lg3=0.4771,求lg 45。

解:lg 45=21lg 21032⨯=0.8266。

4.证明αα+=α+22cos 2sin 1)1(tg 原式成立证∴αα+=αα+αα+α=⎪⎭⎫ ⎝⎛αα+α=α+222222cos 2sin 1cos sin cos sin 2cos cos sin cos )1(:tg 5.求过两直线x+y-7=0和3x-y-1=0的交点且过(1,1)点的直线方程。

解:由x+y-7=03x-y-1=0, 解得x=2,y=5。

过点(2,5)和(1,1)的直线方程为y=4x-3。

6.某工厂今年七月份的产值为100万元,以后每月产值比上月增加20%,问今年七月份到十月份总产值是多少?解:七月份到十月份总产值为 100+(1+20%)·100+(1+20%)2·100+(1+20%)3·100=)(8.5362.00736.110012.1]1)2.1[(1004万元=⨯=--⨯ 7.已知二次函数y=x 2-6x+5(1)求出它的图象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方程; (2)画出它的图象;(3)分别求出它的图象和x 轴、y 轴的交点坐标。

解:如图(列表,描点)略。

8.一只船以2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东航行,起初船在A 处看见一灯塔B 在船的北450东方向,一小时后船在C 处看见这个灯塔在船的北150东方向,求这时船和灯塔的距离CB 。

解:由已知条件及图可得AC=20海里,∠BAC=450,∠ABC=300。

由正弦定理可得9.有一个圆内接三角形ABC ,∠A 的平分线交BC 于D ,交外接圆于E ,求证:AD ·AE=AC ·AB 。

高考1977赏析(精选5篇)

高考1977赏析(精选5篇)

高考1977赏析(精选5篇)第一篇:高考1977赏析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有点名不符实。

所谓《高考1977》,主要角色当然应该是参加高考的年轻人。

但实际上,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两个父亲。

一个是孙海影扮演的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一个是赵有亮扮演的历史反革命陈甫德。

从性格和气质上说,这两个人物是截然相反的。

老迟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他讲组织原则,讲党性,讲立场,但有点不通情理,甚至对知青有点粗暴;陈甫德是个知识分子,他充满父爱,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但却毫无组织纪律观念,甚至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

当然,老迟最后转变了。

从一个铁石心肠的工农干部,变成了一个“肩起命运的闸门,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亲。

看到老迟亲自开着农场拖拉机送知青赶考的场景,我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前面这句鲁迅曾经讲过的话。

影片开始,思想僵化的老迟像是飘浮在历史天空中毫无生命气息的一粒尘埃,而到影片最后,他终于向着人性的光辉敞开了胸怀。

相比之下,陈甫德的形象就显得苍白了许多,这个肩负着历史十字架,却极富自我牺牲的父亲形,以一种虎头蛇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结尾不知所终。

对此我曾不无遗憾地说,这个人物的结局,不应该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号,而应该是一记铿锵有力、斩钉截铁的惊叹号。

与这两个父亲息息相关的,是那两枚公章,这是影片中最发人深省的影像符号。

第一枚公章,是永远别在老迟裤腰上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

它是组织与权力的象征。

在那个年代,一切个人命运都取决于这枚公章,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

离开了公章,一个人就如同被剥夺了生的权利。

于是,老迟因为拥有公章而成为一个侧身于权力巅峰的人,对于农场知青来说,他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杀大权的上帝。

而陈甫德这样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历史反革命,竟然毫无顾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组织和权威发起了挑战。

在当年,这极可能为他带来杀身之祸。

【高考数学试题】197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数学试题及解答(共34页)

【高考数学试题】197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数学试题及解答(共34页)

【高考数学试题】197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数学试题及解答(共34页)【高考数学试题】197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数学试题及解答 ...................................................... 1 北京市(理科) ............................................................................................................................... 1 北京市(文科) ............................................................................................................................... 3 上海市(理科) ............................................................................................................................... 5 上海市(文科) ............................................................................................................................... 8 天津市 ............................................................................................................................................ 10 河北省 ............................................................................................................................................ 13 福建省(理科) ............................................................................................................................. 17 福建省(文科) ............................................................................................................................. 23 黑龙江省......................................................................................................................................... 26 江苏省 .. (29)北京市(理科)1.解方程.31x x -=-解:将两边平方,得 x 2-1=9-6x+x,即x 2-7x+10=0,(x-2)(x-5)=0, ∴x=2,x=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7年高考:一次空前的招生考试(厦门大学刘海峰)摘要:1977年的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

该年8月科教工作座谈会上一些专家提出恢复高考的建议,只是邓小平决意恢复高考的诱固。

恢复高考最主要的因素是邓小平高瞻远瞩,力挽狂澜。

1977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最特别、最壮观的一次高考,也是是空前的。

恢复高考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国的现代化征程,中国教育的复苏,当代中国的崛起,几乎都以恢复高考为出发的原点,由此中国社会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关键词:高考;招生;恢复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招生考试史的新纪元,也是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谈论和回忆的一个话题,高考改革也一直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

许多事物深埋在岁月中便成了尘土,有的东西深埋在岁月中却成了琥珀。

除了高考,很少有哪个教育活动会长久吸引举国民众的广泛关注,很少有哪个历史事件过了30年就会引发无数的回忆和感慨。

这是因为高考是一个万众瞩目、影响重大的教育考试制度,而1977年恢复高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开创新局的分水岭,是弃旧图新的标志,因而被一些论者看成是个人和民族的“诺曼底登陆”,[1]是“中国青年的复活节”……确实,1977年的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

它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历史,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记忆,是一个永留史册的传奇。

一、突破坚冰的举措1976年10月,“文革”结束以后,开始终结持续十年的混乱状况,社会要逐渐走向正轨,要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走上正常的轨道,必定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

而恢复高考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此高考迟早会恢复。

但在1977年恢复,则是必然中的偶然,与邓小平的英明决断密切相关。

现在人们才了解到,1977年8月4-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召集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

每会必到的邓小平在一旁安静地听,既不引导大家往哪方面谈,也不对别人的发言表态。

8月6日下午,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说,大学的学生来源参差不齐,没法上课,必须废除群众推荐、领导批准那一套,恢复高考招生,凭真才实学上大学。

在会上,查全性还指出当时招生制度的四大弊端:埋没人才;卡了工农兵子弟;助长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他建议:从今年开始就改进招生办法:“一定要当机立断,只争朝夕,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

”[2]听完查全性的一番言论,邓小平没有表态,他环视四座问道:“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见在座的吴文俊、王大珩等科学家纷纷表示赞同,他又问当年恢复高考是否来得及。

一些代表说来得及,于是邓小平最后表态:“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查全性的发言是引发邓小平表态的重要契机。

据当时高教司司长刘道玉的回忆:会议已进行三天了,来自武汉大学的一位代表一直没有发言。

我向这位代表建议说:“代表们的确讲了很多意见,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讲,那就是由迟群一伙在北京两校推行的‘十六字’招生方针……因此,希望你明天就集中讲这个问题,明确提出推倒‘十六字’方针。

”[3]所谓“十六字”方针就是“文革”后期推荐工农兵到大学的基本原则:“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刘道玉提到的那位“来自武汉大学的一位代表”就是查全性。

但查全性对此的回忆却与刘道玉有所不同,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对于当年那一重大事件的回忆为:“发言之前,我没有和任何人商量讲什么,也没有任何人建议我怎么讲。

我估计,虽然个人有点风险,但风险也不大。

其实,我知道大家心里对这些事的看法基本是一样的。

我讲的这些内容其实也并没有什么新奇,大家都是这么想。

”[4]两位参与者的回忆明显有出入。

不仅如此,参加此次会议的温元凯又有另一种说法:“我就说高考制度要改革,并提出了十六个字的高考恢复的方案。

这十六个字叫做‘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

没想到邓小平听完我发言后当场讲,温元凯,至少采纳你四分之三。

我们大家都一愣,什么叫四分之三。

邓小平说,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

邓小平做了决定以后,我们所有的代表,包括人民大会堂端水的女孩子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了整整五分钟。

8月8日,邓小平做了总结性发言。

”[5]历史才过去30年,许多当年参加会议的专家都还健在,对这次会议的重要细节已出现不少互相矛盾的回忆。

可见历史需要进行复原。

其实,科教工作座谈会上一些专家提出恢复高考的建议,只是邓小平决意恢复高考的诱因。

应该说,在科教工作座谈会之前,邓小平已经有意要恢复高考了。

在1975年邓小平第一次复出时,就有重振教育的举措和想法。

在 1977年5月24日与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邓小平便说:“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

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

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6]这句话已表明有恢复高考的含义。

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自告奋勇”分管科技和教育,1977年7月29日,在听取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汇报时,邓小平便说:“最近准备开一个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不是行政人员,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才学的,与‘四人帮’没有牵连的人参加。

有几个问题要提出来考虑:第一,是否废除高中毕业生一定要劳动两年才能上大学的做法?第二,要坚持考试制度,重点学校一定要坚持不合格的要留级。

对此要有明确的态度。

第三,要搞个汇报提纲,提出方针、政策、措施。

教育与科研两者关系很密切,要狠抓,要从教育抓起,要有具体措施,否则就是放空炮。

”[7]可见1977年8月科教工作座谈会,便是借机提出恢复高考、实现其设想的一个场合,而决定恢复高考,则是邓小平抓教育的“具体措施”。

遵照邓小平的指示,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在北京重新召开了1977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

由于还受“两个凡是”的束缚,一些人对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大学生等持反对态度,教育部主要负责人也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以至于会议久拖不决。

9月19日,邓小平找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明确指出“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关于恢复高考,邓小平批评道:“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

教育部首要的问题是要思想一致。

赞成中央方针的,就干;不赞成的,就改行。

”“你们起草的招生文件写得很难懂,太繁琐。

关于招生的条件,我改了一下。

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

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8]9月21日传达了邓小平的讲话后,形势出现转机,招生工作会议在9月25日顺利结束。

9月30日,教育部呈送恢复高考的报告。

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讨论。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至此,高考从制度上正式恢复。

过去,高校招生原来是“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

恢复高考后改为:(1)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实际报考和录取时,虽然各地执行政策的情况不一,但大部分地区是做到自由报考的,许多知识青年及其家庭通过1977年的高考得到了翻身的机会。

因此,1977年的高考,是文化基础较好而家庭出身“不好”的知识青年的解放日,是渴求知识但没有背景和关系的学子的盛大节日。

回顾30年前的那段历史,可以看出,恢复高考最主要的因素是邓小平高瞻远瞩,力挽狂澜。

邓小平顺应历史潮流,敢于推动时代前进车轮,其个人与恢复高考,兼有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的因素。

在“文化大革命”还未否定、“两个凡是”大行其道的时期,恢复高考确实是一个突破坚冰的重大举措,需要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

否则高考不是中断11年,而将是中断12年或更长几年。

二、空前的考试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消息正式公布,像秋天里的一声惊雷,唤醒了千万个中国青年沉睡的梦。

经历过多年的中断和推荐上大学后,突然间,广大知识青年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再操决于他人,不再由出身和关系来决定,而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通过公平竞争来决定,确实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特大喜讯。

1997年的冬天无疑是中国教育史的春天。

从 1977年10月21日正式宣布恢复高考,到12月中旬真正进行高考,所有准备高考的考生和家长都有种兴奋莫名的情绪,许多家庭都有两个以上的子女准备同时参加高考,全民都在议论恢复高考这件事,整个社会的神经都被高考所牵动。

每个中学都为自己的各届毕业生辅导备考,每一场辅导课都挤满了听众,每一个精于辅导的老师都十分受人尊敬,每一个善于答题(尤其是数学题)的备考者都受到人们的钦佩。

大家都有一种兴奋、好奇、期待、憧憬的心理。

经历过11年的中断,谁都不知道真正的高考会是什么样。

虽然大家明白各高校招生人数不多,但没有人知道确切的招生数字,谁都觉得自己有可能考上,谁都觉得自己不见得考得上。

当时绝大多数人确实都是抱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心情进入考场的。

1977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最特别、最壮观的一次高考。

十年耽误和积压,一朝汇聚和喷涌。

大家通常说“文革”10年,但一般人很少注意到高考并不是停废10年,而是中断了11年。

因此,77年的高考是从66届到77届12个年级的学生一起竞争,如果加上当时允许部分78届优秀高中生提前参加高考,实际上77年有13个年级的人才一同走人考场。

这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场景。

与考者经历五花八门,年龄差距大,不仅有许多兄弟、姐妹、师生同考的情况,还有叔侄同考、夫妻同考的现象。

当时能步人考场者,都带着一种兴奋、好奇,以及些许紧张的心情,还有感到一种神圣的感觉。

77年考风淳朴,考场绝少人想作弊。

当年在吉林监考的老师裴先生说:“当时没有一个打小抄的。

考试结束后,也没有一个说话的,大家都带着神圣的表情离开考场。

”[9]当然, 1977年高考在河北省故城县,还是发生了为县委书记女儿进行的集体舞弊。

不过,总体而言,77年高考的考风还是非常好的。

77年高考激动人心的情形,甚至在考后一段等待的时间里都还在延续。

在中国高考史上,1977年高考有几点是空前绝后或独一无二的:一是录取率最低、竞争最激烈。

起初预计报考者有可能达到二千多万人,原定计划招生207人,录取率是1%。

[10]后来不少省市采取了地区初试,结果这一年全国最后实际考生数为570万人。

后来经邓小平提议,国家计委、教育部决定扩大招生,经过扩招本科2.3万人,各类大专班4万人,共扩招6.3万人,扩招比例达29.3%,最后录取了272971人,按考生比例算为21:1,录取率为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