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外科感染

合集下载

外科学--外科感染 ppt课件

外科学--外科感染  ppt课件

病因
(一)病菌的致病因素
1、粘附因子、荚膜 2、胞外酶、外毒素、内毒素 (二)人体受感染的原因
1、局部情况:⑴皮肤粘膜缺损 ⑵管腔阻塞⑶血循障碍⑷先 有其它病变
2、全身抗感染力降低:消耗性 疾病、激素、放化疗、营养 不良、低蛋白血症、AIDS
预防
(一)防止微生物污染
1、实施卫生管理;2、严格 消毒灭菌;
指邻近多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 急性化脓性感染,以金萄菌多 见
临床表现:中老年多见。初起

为红肿,可见数个脓点,继之
红肿扩大,脓点增大增多,中
心处坏死。项背部多见
诊断:诊断较容易
预防:与疖同
治疗:
1.及时应用抗生素,防止脓毒 症
2.局部处理: A.初期可外敷(鱼石脂、
金黄散); B.成脓后“十”字切开
治疗
(一) 局部处理
1、保护局部,避免扩散。2、 浅部:湿敷、理疗、引流。3、 深部:手术切除
(二) 抗炎:根据菌种选择
(三) 改善全身状况
第二节 浅部化脓性感染

胸前壁疖
单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 脓性感染,金萄菌多见
临床表现:发于皮肤,红肿热

痛表现,其中心可有脓头,破
丹毒
皮内淋巴管网受乙型溶血性链 球菌侵袭所致。常先有皮损如 癣、溃疡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全身不 适;多见下肢、面部;皮肤发 红、灼热、痛、微隆、界清; 邻近淋巴可大,反复发作可致 “象皮肿”
治疗:应用抗菌药物
丹毒 丝虫病 … 淋巴管阻塞 淋巴淤滞 象皮肿
淺部 急性 淋巴 结炎 和淋 巴管
后可愈。亦有无头疖,破溃较
迟,需设法促使脓液排出

外科感染PPT课件

外科感染PPT课件
G- 。 存在于肠道内,常为医
院内感染的致病菌。 形成败血症
15
临床表现
局部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波动感
全身
发热、呼吸心跳加快、头疼乏力、食欲减退等 严重者全身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
特异性表现 破伤风——强直性肌痉挛 气性坏疽——皮下捻发音
16
外科感染的转归1来自234
但在人体抵抗力下降、局部梗阻、血流缓 慢等因素的诱导下也可发生内源性感染 3.有明显的局部症状和体征,病变进展常 引起化脓、坏死等,严重时可有全身表现 4.常依赖于手术及换药处理
2019/8/19
3
感染的特点及分类
(二)外科感染的分类
1.按致病菌特性分类 非特异性感染
特异性感染
2019/8/19















2019/8/19
17
总结

外科感染是指发生在组织损伤、空腔器
官梗阻和手术后的感染。常为多种细菌引起的
混合性感染;有明显的局部症状和体征;严重
时可有全身表现;常依赖于手术及换药处理。
感染的转归有4种:感染痊愈 、局限化、转为
慢性 、感染扩散
2019/8/19
18
第二节 浅部组织细菌性感染病人的护理
致病菌
致病特点
脓液特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
产生溶血素、杀白细胞素和血浆凝 固酶,引起疖、痈、脓肿、伤口感 染、骨髓炎等
黄色、稠厚、不臭、感 染易局限,可形成转移 性脓肿
化脓性链球菌A群
产生溶血素、透明质酸酶、链激酶 等引起淋巴管炎、急性蜂窝织炎、 脓毒症等

外科感染护理知识点总结

外科感染护理知识点总结

外科感染护理知识点总结一、外科感染的定义外科感染是指在外科手术、创伤或其他外科操作后,创面或手术部位发生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的一种并发症。

外科感染通常发生在手术创面、伤口处或者手术部位,也可能扩散至深部组织,严重时可能导致全身性感染、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二、外科感染的病因1. 外科操作不当:外科手术时操作不当、手术部位消毒不彻底、手术创面愈合不良等都是外科感染的常见病因。

2. 病原微生物感染:手术部位和创面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3. 患者自身因素: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疾病基础较差,易感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4. 院内感染: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手术室操作、医护人员卫生等因素也可能成为外科感染的病因之一。

三、外科感染的临床表现外科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1. 创面发红、肿胀、渗液等炎症表现;2. 创面疼痛明显,甚至伴有明显的灼热感;3. 创面愈合受阻,创面边缘出现渗液、坏死组织;4. 患者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下降等;5. 深部组织受感染者,可能出现深部组织脓肿、蜂窝组织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四、外科感染的护理目标面对外科感染患者,护理工作的核心目标是预防感染的发生和扩散,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具体目标包括:1. 预防感染的发生:通过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严格操作,预防感染的发生。

2. 及时控制感染:一旦发现感染的迹象,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控制感染的发展。

3. 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针对患者的不适症状,采取有效护理手段进行缓解。

4. 提高患者免疫力:通过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等措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五、外科感染的护理措施1. 严格手术室准入管理:护士要加强手术室准入管理工作,对手术患者进行详细评估,明确手术禁忌症、手术风险等。

2. 术前准备工作:护士要确保手术部位充分清洁,皮肤消毒彻底,术前进行导尿、静脉置管等操作。

医学专业术语

医学专业术语
4,腹膜刺激症: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三者合称腹膜刺激征,为急性腹膜炎标志性体征。
5,肠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道运行和源自过障碍而导致肠道和全身的病理变化。
6,尿路(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
7,急性肾衰竭: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障碍以及由此所致的短时间内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紧急状态
二: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治疗原则?
答:维持内环境稳定
1,限制水分和电解质
2,维持营养供给热量
3,预防和治疗高血钾
4,纠正酸中毒
5,严格控制感染
6,透析疗法
三:外科感染的特点和治疗原则?
答:特点1:多属几种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2:内源性感染为主
3:局部表现比较突出,感染灶长坏死化脓
4:手术治疗效果理想
六:尿道球部损伤的临床表现:
答:1,尿道出血
2,疼痛
3,排尿困难
4,局部血肿
5,尿外渗
七:骨折、脱位专有体征和治疗原则?
答:骨折专有体征: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脱位专有体征:畸形、弹性固定、关节盂空虚
休克: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导致全身细胞急性缺氧,代谢障碍和器官功能受损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征。
2,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及损伤、手术、烧伤后并发的感染。
3,颅内压增高:是指各种原因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缩小,颅内压持续在2.0kpa以上,从而引起相应的综合征。
3,导致全身性外科感染的原因:致病菌的数量多,致病菌的毒力强,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
4,烧伤病程大致可分为三期,即急性体液渗出期、感染期、修复期。

外科感染的名词解释

外科感染的名词解释

外科感染的名词解释外科感染是指手术或其他外科操作后发生的感染现象。

在外科手术中,由于切口或器械的引入,病原体有可能进入患者体内,引发感染。

外科感染是一种严重并且常见的并发症,其病情严重性和病程长度可能较其他类型的感染更长。

患者在接受手术的同时也需要承担潜在的感染风险。

因此,外科感染的预防和管理成为外科手术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一、外科感染的种类1. 切口感染:这是最常见的外科感染类型之一,指在手术中开创的切口部位发生的感染。

切口感染可以分为浅部切口感染和深部切口感染,具体取决于感染范围的深度。

2. 腹腔感染:在腹部手术中,如果感染进一步扩散到腹腔内,就会出现腹腔感染。

这种感染的症状可能包括发热、腹痛和腹部肿胀等。

3. 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可能由尿道操作引起,例如尿道插管或经尿道手术。

此类感染的症状常常包括尿急、尿频以及尿痛等。

4. 呼吸道感染:一些外科手术可能涉及上呼吸道,如颈部手术或口腔手术。

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引入病原体,就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

二、外科感染的原因外科感染的发生原因较多,下面列举了几个主要的原因:1. 机械因素:手术过程中,切口、器械或操作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容易引入细菌或其他病原体。

2. 医院环境:医院环境是感染的重要来源。

当医院卫生条件不佳,缺乏足够的清洁和消毒措施时,容易滋生病原体。

3. 患者自身:患者自身健康状况也会对外科感染的风险产生影响。

例如,免疫系统功能不全或患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容易感染。

4. 体外装置:体外装置(如尿管、空气管等)的使用可能导致感染。

这些装置容易成为病原体滋生的场所。

三、外科感染的预防措施预防外科感染是外科手术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证。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预防措施:1. 充分消毒与无菌操作:手术前,需要对手术器械和手术部位进行充分消毒,并采取无菌操作措施。

2. 抗生素的使用:在某些高风险手术中,术前或术后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减少外科感染的发生。

3. 个体化处理:每位患者的感染风险不同,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感染控制方案。

外科感染ppt完整版

外科感染ppt完整版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恶 心、呕吐等。严重感染者可出现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其中,实验室 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 。
教授患者应对压力和困难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提高患者的自我 调节能力。
家属参与在心理支持中作用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心理 支持工作,提供情感支持和陪 伴。
指导家属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协 助患者应对负面情绪。
培训家属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 干预技巧,如倾听、安慰、鼓 励等,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度 过难关。
分类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感染;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可分为非特异性 感染和特异性感染。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包括病原菌数量多、毒力强,局 部组织抵抗力下降,以及存在有 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和扩散的条件 等。
危险因素
年龄(如老年人、新生儿等)、 营养不良、糖尿病、免疫抑制剂 使用、手术、创伤、烧伤、血管 内置管、长期卧床等。
蜂窝织炎和丹毒
蜂窝织炎
常表现为境界不清的红肿,伴有剧烈 疼痛,可能出现水疱、大疱或坏死, 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丹毒
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皮肤 、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 急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热、 痛,伴有头痛、发热等全身症状。
脓肿和化脓性肉芽肿
脓肿
器官或组织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 引起,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和波动感。
03
外科感染的预防措施

外科感染病PPT课件

外科感染病PPT课件
介绍了外科感染病的定义、分类以及 常见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外科感染病的临床表现
详细描述了外科感染病的常见症状和 体征,如发热、疼痛、肿胀等,以及 不同部位感染的特殊表现。
外科感染病的诊断与治疗
概述了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包括实 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抗感染治疗 等。
外科感染病的预防
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包括保持个人 卫生、加强免疫力、及时处理伤口等 措施。
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对外科感染病进行诊断。实验室 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培养、病原学检查等,可帮助确定病原体类型和感染程度。
02
外科感染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04
抗生素
根据感染病菌类型,选择合适 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头孢菌 素、青霉素等。
抗炎药
用于减轻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案例二:烧伤后感染
总结词
烧伤后感染是烧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 。
详细描述
烧伤后感染通常发生在烧伤后的2-3周内,表现为伤口红肿、疼痛、渗出等症状 ,同时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预防烧伤后感染的关键在于及时清创、使 用抗菌药物和加强免疫治疗。
案例三:骨折后感染
重建手术
在感染控制后,可能需 要进行重建手术以恢复
功能和外观。
其他治疗方法
支持治疗
包括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以维持患者生命 体征。
物理治疗
如红外线照射、紫外线照射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 环和伤口愈合。
心理治疗
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 和支持。
03
外科感染病的预防

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⒈ 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器官-系统功能障碍 ⒉ 器官 系统功能障碍 重者可有发热、头痛乏力, ⒊ 全身状态 重者可有发热、头痛乏力, 甚 至休 克、MODS ⒋ 特殊表现 : 破伤风可出现肌强直痉挛
诊断
㈠ 临床检查 病史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㈡ 实验室检查: 常规化验 细菌学检查 ㈢ 影像学检查 超声波 X线摄片 CT MRI 线摄片
痈是指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 脓性感染,或由多数疖融合而形成。病原菌 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痈
感染先从一个毛囊的底部开始,由于皮肤较厚, 感染沿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及深筋膜, 再沿深筋膜向周围扩散,侵及附近的许多脂 肪组织柱,然后再向上穿入多个毛囊而形成 多个脓头。痈多见于皮肤较厚的背部和颈项 部,有时可见于上唇和腹壁。常发生于身体 比较衰弱或糖尿病病人。
三、急性蜂窝织炎
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或深部疏松结 缔组织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主要 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也 可由厌氧性或腐败性细菌引起亚急性蜂窝织 炎。呈弥漫性炎症,易向四周迅速扩散,与正 常组织无明显界限。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 损伤后感染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 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流传播而发生。
四、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淋巴管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称为急性淋巴管炎。 大多数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灶, 常见于 口咽炎症、足癣、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 感染。也可直接发生于皮肤或粘膜损伤之后。 病原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
浅层的淋巴管炎可见在皮肤上有一条或数条红 线,自原发感染灶向近心侧蔓延,引向所属区 域的淋巴结。淋巴结可肿大、疼痛。严重者 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全 身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核:局部形成浸润、结节、肉芽肿、干酪
样坏死、冷脓肿
粟粒样结核灶
★特异性感染
破伤风:引起肌肉强直,不引起局部炎症
苦笑表情
“苦笑”面容
角 弓 反 张
★特异性感染
气性坏疽:细菌毒素使血细胞肌细胞崩解, 局部水肿、产气,全身中毒反应。
诊 断
(一)临床检查
• 1.全身状况:观察病人体温、意识、呼吸、脉搏、 血压、营养状态,注意有无休克和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 2.局部表现:红(充血-鲜红;淤血-暗红) 肿(渗出,脓肿) 热(充血、淤血) 痛(压迫、介质刺激)
2.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 ①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纠正贫血与低蛋白血 症等。 • ②积极治疗降低抗感染能力的原发病;糖尿病、 尿毒症、肿瘤化疗、皮质激素类药物应用。 • ③特异性免疫疗法,如TAT、狂犬病可接种疫 苗(RVRV )与注射免疫球蛋白(RIG ); • ④有明确指征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④全身:畏寒、发热、食欲不佳、白细胞计数↑。
(三)诊断:血尿常规、脓或血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四)防治:
• 预防:与疖相同 • 治疗:早期使用抗生素 切开引流、手术清创
三、皮下急性蜂窝织炎
急性蜂窝织炎指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感 染,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分。
(一)病因病理: • 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以为厌氧性细菌。 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 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特点是: 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 明显界限。
诊断
– 根据临床表现作出初步诊断。 – 根据原发感染的部位、脓液的性质,结合一些 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为 哪一类细菌引起的脓毒症。 – 血培养(多次、最好在发生寒战、发热时)、 脓液培养+药敏试验。
治疗
原发感染灶的处理:治疗的关键,要尽早、
彻底充分引流。静脉导管感染和肠源性感染的
(三)临床表现
• 1.一般皮下蜂窝织炎
• 2.新生儿皮下坏疽
• 3.老年人皮下坏疽 • 4.颌下急性蜂窝织炎
全身性外科感染
• 脓毒症(sepsis) :是指具有全身炎症表现, 如体温、循环、呼吸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 染的统称。 • 菌血症(bacteremia) : 细菌进入血液循环, 血细菌培养阳性。 •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症(SIRS) :是机体失 去控制的过度放大且造成自身损害的炎症 反应。表现为播散性炎症细胞激活,炎性 介质释放。
炎症扩展:
病菌毒性大、数量多或(和)宿主抵抗力明显不足
,感染迅速扩展,病菌可定植于血液出现菌血症;机体对 于感染的过度反应还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脓毒症。
转为慢性感染
病菌大部分被消灭,但尚有少量残存;组织炎症持 续存在,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而成纤维细胞和纤维增加, 变为慢性炎症。在人体抵抗力减低时,病菌可再次繁殖,
(二)病变进展过程区分:
急性感染(病程3周以内) 慢性感染(病程超过2个月) 亚急性感染(病程介于前二者之间)
(三)按发生条件
• 条件性感染 • 二重感染 • 医院内感染:指病人在医院治疗过程中所 发生的一切感染(呼吸、泌尿系感染,创 伤、手术后感染等)。
病因
人体的正常菌群变成病菌或外界病菌大 量侵入组织内繁殖,同时人体的抗感染能 力有一定的缺陷。
3.切断病原菌传播环节-院内交叉感染的预防
病 理
(一)非特异性感染:红、肿、热、痛! 炎症好转:药物治疗及时有效,局部死菌、坏
死组织得以清除,炎症消退,感染就可以治愈。
局部化脓:病菌繁殖较多,炎症反应较重,组
织细胞崩解物和渗液可形成脓性物质,积聚于创 面或组织间,或形成脓肿。需排出脓液方能使感 染好转。
• 特异性感染(specific infection) :是指某
种感染性疾病只能由某种致病菌引起。如:破伤 风、结核病、气性坏疽等。
光镜下的金葡菌
电镜下的金葡菌
革兰氏染色下的链球菌
大肠杆菌主要寄生于大肠内,约占肠 道菌中的1%。 是一种两端钝圆、能运动、无芽孢的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一种致病力较低但抗药性强的杆菌。土壤、水、空气, 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等都有该菌存在
防治。
抗菌药物的应用:早期、大量、广谱、联合
用药。对真菌性脓毒症,应尽量停用广谱抗
生素,或改用必须的窄谱抗生素,并全身应用
抗真菌药物。
支持治疗:输血、输液等,提高机体抵抗力。
对症处理:降温、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紊乱等。
脏器功能支持治疗。
外科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一、适应症
1、并非所有外科感染都需应用抗生素 2、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 3.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病菌毒素、炎症介质、细 胞因子也可引起肺、肾、脑、心功能障碍。 • 4.特异性表现:如破伤风-肌强直性痉挛;气性 坏疽-皮下捻发音;皮肤炭疽-发痒性黑色脓疱。 • 5.与外科感染有关的其他病史:如用药史等。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 WBC>12×109 或< 4×109 或发现未成熟WBC。 • CRP、ESR • 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2.影像学检查:用于深部感染——超声、X线、CT、 MRI
变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条件性或机会性感 染 。
• 二重感染或菌群失调症: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
菌药物治疗感染过程中,原来的致病菌被抑制,但耐药菌
株如金黄葡萄球菌、难辨梭菌或白念珠菌等大量繁殖,致
使病情加重。这种情况称为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预 防
1.防止微生物污染 • ①认真实施卫生管理; • ②认真实施消毒灭菌技术; • ③坚持无菌术原则; • ④及时正确处理伤口。
感染可重新急性发作。
(二)特异性感染:
• 结核病的局部病变, 形成比较独特的浸润、结节、肉芽 肿、干酪样坏死、冷脓肿等。 • 破伤风和气性坏疽都成急性过程,但两者的病变完全不同。
• 外科的真菌感染一般发生在病人的抵抗力低下时,常为二
重感染。有局部炎症,可形成肉芽肿、溃疡、脓肿或空洞。
★特异性感染
• 不同部位同时发 生几处疖,或者 在一段时间内反 复发生疖,称为 疖病。与病人的 抗感染能力较低 (如有糖尿病), 或皮肤不洁且常 受擦伤相关。
(三)诊断:
根据表现交易诊断。 有全身反应者应作白细胞或血常规化验。 对疖病查血糖或尿糖。
(四)防治:
•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表皮受压。
• 原则:早期促使炎症消退,局部化脓时及早使脓 液排出体外,并及时消除全身不良反应。
二、痈
(一)病因和病理
痈——指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 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致病菌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
(二)临床表现
①病人年龄一般在中年以上,老年居多;部分病人原有糖 尿病。 ②病变好发于皮肤较厚的部位,如项部和背部(俗称“对 口疔”和“搭背”)。 ③局部:微隆起,红紫色,界限不清,中央有多个脓栓, 破溃后有多量脓液排出,中央塌陷如“火山口” 状。
病因 • 细菌毒力太强;机体抵抗感染能力低下。
临床表现
– – – – – – – – 起病急、发展快、高热40~41℃。 头痛、头晕、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胀纳差), 呼吸困难,脉搏细速。 肝脾肿大,黄疸,皮下淤血。 代谢失调,肾损害,蛋白尿,管型尿,酮体尿。 白细胞计数↑,核左移,出现中毒颗粒, 血细菌培养阳性。 出现感染性休克
浅部化脓性感染
一、疖
(一)病因和病理: • 疖(furuncle )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 化脓性感染。 • 病菌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偶可由表皮葡萄球菌 致病。 感染好发于颈项、头面、背部毛囊与皮脂腺丰富 的部位。 因金黄葡萄球菌的毒素含凝固酶,脓栓形成是其 感染的一个特征。
(二)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有红、 肿、痛的小硬结
结节中央组织 坏死、软化
触之稍有波动 中心处出现黄白色 的脓栓
脓栓脱落 破溃流脓
• 面疖特别是鼻、上唇及周围所谓“危险三 角区”的疖症状常较重,病情加剧或被挤 碰时,病菌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 内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 窦炎,出现颜面部进行性肿胀,可有寒战、 高热、头痛、呕吐、昏迷等,病情严重, 死亡率很高。
在健康个体,伤口污染的细菌数如果超过105 常 引起感染,低于此数量则较少发生感染。
(二)人体受感染的原因
1、局部情况:
①皮肤粘膜病变或缺损;如开放性创伤、烧伤、胃肠穿孔、 手术、穿刺等使屏障破坏,病菌易于入侵; ②管道阻塞内容物淤积,使细菌繁殖侵袭组织。如:乳腺导 管阻塞、乳汁淤积后发生急性乳腺炎。 ③局部组织血流障碍或缺血 吞噬细胞、抗体等不能到病 原体入侵部位,降低了组织防御和修复的能力;有助于致 病菌的生长,例如褥疮、下肢静脉曲张发生溃疡均可继发 感染。 ④皮肤黏膜原有某种病变
治 疗
(一)局部治疗
• 1.保护感染部位,局部制动,避免受压,减轻疼痛。 • 2.浅表性急性病变,脓未形成时可湿敷、热敷、理疗。 脓形成后应及时排脓。
• 3.深部病变应根据所在部位、进展程度、全身情况直接 实施手术治疗 :切除(阑尾炎,胆囊炎等) 切开引流(脓 肿、痈、乳腺炎等)。 •
(二)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5、对全身情况不良的病人应尽量使用杀菌性抗菌素。
★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败血症 混合感染 致病菌未明的严重感染 长期用药(慢性感染如尿路感染、结核)
外科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败血症
混合感染
致病菌未明的严重感染 长期用药(慢性感染如尿路感染、结核)
2、全身抗感染能力降低:
• ①严重损伤或休克、糖尿病、尿毒症、肝功能不全、大面 • • • •
积烧伤等 ②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化疗、放疗 ③严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白细胞减少 ④爱滋病病人高龄老人与婴幼儿 ⑤高龄老人与婴幼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