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学习指南

合集下载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学时:48学时开设学期:第1学期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动物营养与饲料》是中等职业学校畜禽生产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教导学生从一般基础知识进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桥梁。

该门课以《有机化学》《畜禽解剖生理》为学习基础,为后续课程《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的学习奠定基础。

《动物营养与饲料》是研究动物营养需要、饲料选择、加工与供给和缺乏症等规律的学科。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家庭畜禽养殖场畜禽养殖技术证书(初级)”必须的动物营养基础知识、饲料品质鉴别与饲料加工的基本技能,为继续升学和技能等级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本课程标准根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年—2020年)“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备,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基本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本形成”。

本课程从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出发,遵照课程教学内容“基础性、服务性、职业性”的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在知识点和能力点构建上,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为后期升学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要求。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具备初级家庭农场畜禽养殖技术等级的能力为重点,从项目导向为突破口,将教、学、做一体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理念,形成了认知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等课程教学体系。

三、课程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与要求(1)掌握动物体内营养物质及其作用;(2)了解各种养分的缺乏症及预防方法;(3)掌握常见饲料分类方法及各种常见饲料的营养特点与使用方法;(4)掌握常见饲料原料品质鉴别方法、保存方法及加工处理与使用方法;(5)掌握饲养标准的应用方法;(6)掌握配合饲料的种类及全价配合饲料加工工艺。

动物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知识点

动物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知识点

1、饲料:一切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利用并对动物无毒无害的物质2、一般饲料的营养组成:水(《14%)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3、影响饲料营养成分的因素:A植物的生长环境a土壤b肥料c气候;B植物的品种收获期加工调直机贮存条件a饲料的种类与品种b收获期c饲料作物的部位d贮存条件4、消化:饲料在消化道中由较复杂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较简单的小分子物质5、吸收: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6、吸收的途径:胞饮吸收、被动吸收、主动吸收7、消化率:饲料中可消化的营养物质占食入的营养物质百分率8、动物的能量来源:来源于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三种有机物质9、蛋白质的营养生理功能:是构建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原料;是机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是遗传物质的基础;可功能和转换成糖、脂肪;是动物产品的重要成分10、蛋白质不足的后果:消化机能絮乱;幼龄动物生长发育受阻;易患贫血症及其他疾病;影响繁殖;生产性能下降11、必需氨基酸:指在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慢数量少不能满足动物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12、限制性氨基酸:饲料或日粮中缺乏一种或多种必需氨基酸时就会限制其他氨基酸的利用,致使整个日粮中蛋白质的利用率下降13、(单胃动物)猪对蛋白质的消化代谢特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在小肠并在酶的作用下最终以大量氨基酸和少量的寡肽的形式被机体吸收利用,大肠的细菌虽能利用少量的氨化物合成菌体蛋白但最终大部分还是随粪便排出,因此猪能大量利用饲料中的蛋白质而不能大量地利用氨化物14、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代谢的特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在瘤胃靠微生物的降解,其次是在小肠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因此反刍动物不仅能大量利用饲料中的蛋白质也能很好的利用氨化物(也就是说饲料中的蛋白质通过瘤胃中的微生物进行较大的改组合成饲料中不曾有的氨基酸,因此很大程度上认为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实质上是瘤胃微生物的蛋白质营养)15、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功能:体组织的构成物质;供给动物能量的主要来源;机体内能量贮备物质;粗纤维是动物日粮中不可缺少的成分16、(单胃动物)猪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代谢特点:以葡萄糖代谢为主,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小肠靠酶的作用进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为辅在大肠中靠细菌发酵进行,其营养价值较小,因此猪能大量利用淀粉和各类单糖双塘等无氮浸出物,但不能大量利用粗纤维17、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代谢特点:以挥发性脂肪酸代谢为主在瘤胃和大肠中靠微生物发酵,葡萄糖代谢为辅在小肠中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因此反刍动物不仅能大量利用无氮浸出物也能大量利用粗纤维(消化率可达到42%~61%)18、皂化价:脂肪酸皂化时所需要的碱量19、碘价:每百克脂肪或脂肪酸所能吸收的碘质量20、常量矿物质元素:指在动物体内含量高于0.01%的元素。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课程标准1.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适用专业:畜牧兽医学时数: 72学时学分:2先修课程:动物解剖生理、动物生物化学、应用化学后续课程:畜禽养殖技术2.课程性质《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是畜牧兽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教导学生从一般基础知识进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桥梁。

该门课程以《生物化学》、《解剖生理》为学习基础,为后续课程《畜禽养殖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将动物与饲料作为统一研究对象,将动物生产性能与饲料生产效益作为统一的研究目的。

通过学习动物营养和饲料相关基础知识,能针对动物的具体生理阶段合理运用和调制饲料,并将动物研究成果应用于畜禽饲养实践,从而推动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3.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21世纪高级畜牧兽医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动物营养与饲料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奠定基础;同时注意渗透专业思想教育和创新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及敬业精神,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使其具备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饲料营养物质的基本知识、基本营养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掌握饲料营养物质在动物体的转化途径及缺乏症;熟悉动物营养需要特点及饲养标准;掌握不同种类饲料的营养特点及配合饲料配方设计的技术;了解配合饲料生产工艺及管理措施。

能力目标能识别各种营养素的缺乏症及中毒症,分析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熟练掌握常用饲料及其类别、营养特性及品质鉴定。

掌握饲料的常用加工调制技术、配合饲料加工工艺及加工质量控制技术。

掌握动物日粮配合的基本技能。

能开展动物饲养试验方案设计和饲养效果检查。

熟练查阅和灵活运用饲养标准。

素质目标具有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具备进一步学习和创业的能力。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意识、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4.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课程的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依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训交替,技能驱动”为工作项目设置。

zykc201124_1-zykc201124_1-课程教学大纲

zykc201124_1-zykc201124_1-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教学大纲第一部分:理论讲授(总学时数:72)绪论(总学时数:2)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内容、任务,当代畜牧业的特征、目前我国发展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的对策。

学时数:2一、畜禽营养学原理(总学时数:30)1、植物性饲料与畜体的化学组成了解组成动物体、植物体的化学元素,理解组成动物体、植物体的化合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时数:22、蛋白质与畜禽营养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不足与过量对畜禽的危害。

理解单胃家畜与反刍家畜对蛋白质消化代谢的特点、非反刍家畜与家禽对蛋白质品质的要求,理解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等概念。

了解反刍家畜对非蛋白质含氮饲料的利用。

掌握反刍家畜、单胃家畜及家禽日粮中蛋白质、氨基酸、氨化物的合理供给。

学时数:63、碳水化合物与畜禽的营养掌握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作用。

了解畜禽对碳水化合物消化代谢的特点、粗纤维的营养作用以及影响粗纤维消化吸收的因素,碳水化合物的合理应用。

学时数:24、脂肪与畜禽营养了解脂肪的组成和营养作用。

理解饲料脂肪的性质与畜体脂肪品质及畜产品品质的关系,熟悉如何在畜禽饲料中添加油脂。

学时数:25、3种有机物质在畜禽体内的消化利用与能量转化理解可消化营养物质与消化率、可利用营养物质与利用率等概念。

掌握饲料中能量在畜体内的转化过程及各种能量换算。

学时数:26、矿物质与畜禽营养理解常量元素钙、磷、钠、钾、氯、镁、硫对畜禽的营养作用以及不足与过量对畜禽的危害。

了解微量元素铁、铜、钴、锰、锌、硒、碘对畜禽的营养作用以及不足与过量对畜禽的危害。

学时数:67、维生素与畜禽营养了解维生素在养殖业中的作用、意义。

理解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与B族维生素、维生素C的主要特点、性质、共同点、营养作用及其缺乏症等。

掌握应激对畜禽维生素需要量的影响。

学时数:68、水与畜禽营养了解水对畜禽的营养作用及缺水后果。

理解畜禽体内水分的来源、排出及对其需要量的影响因素。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自学指导书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自学指导书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自学指导书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畜牧生产的实质是通过畜禽把饲料转化为畜产品的过程。

家畜个体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各项综合措施的共同结果,但饲料是重要因素。

饲料是人类用以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的保证,而畜产品和优良的畜种是取得、经济效益的最基本的条件。

没有良好的饲料条件,畜禽就不可能发挥出优良的生产性能,也不可能培育出优良的畜禽新品种,饲料直接影响着畜禽的健康和繁殖。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是动物科学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课程,实践操作、专业能力要求高,从事畜禽生产及其畜禽生产管理的人员必须掌握的内容。

绪论目的要求掌握饲料概念教学内容第一节饲料的组成主要成分水分★蛋白质粗蛋白质★非蛋白质含氮物脂肪饲料粗脂肪★类脂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粗纤维无机物质干物质碳水化合物无氮浸出物有机物质★★——动物体第二节饲料学的任务1.认识饲料;2.各类饲料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营养特性;3.掌握不同饲料的各生长阶段的营养特点及其规律;4.不同动物对各类饲料消化、代谢的特点和规律;5.各类饲料的组合效应;6.各类饲料营养配比;7.各类饲料的理化特性加工工艺;第三节配合饲料的分类作业及复习题1. 掌握饲料的组成主要成分2. 了解配合饲料的分类第一章饲料生产概述目的要求饲料生产概况。

重点、难点种植业三元结构和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教学内容第一节饲料作物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我国饲料工业发展概况第二节我国饲料作物在畜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饲料作物综合经济效益,我国饲料作物(二)发展饲料作物有利于种植业结构调整(三)发展饲料作物有利于发展有机畜牧业(四)发展饲料作物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1.控制土壤侵蚀,固沙防尘2.改良土壤,增加土壤养分3.改善小气候,促进作物增产第三节我国饲料作物的发展(一)我国饲料作物处在低能生产向高能生产的过渡阶段;(二)青干草的加工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三)粗饲料的加工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第四节饲料作物发展前景(一)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二)国内草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三)国外市场前景看好;第五节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饲料作物发展(一)实施种植业三元结构工程,促进饲料作物发展;(二)依靠高新技术,加大对饲料作物研究力度;(三)建立健全生产管理体系,走规模化生产;(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1.社会化服务;2.信息化服务;3.科技化服务;4.流通服务;作业及复习题1. 种植业三元结构模式;2. 怎样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3. 控制土壤侵蚀,固沙防尘的综合措施;4. 如何合理的改良土壤,增加土壤养分;5. 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件》PPT课件教案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件》PPT课件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
52
二、蛋白质氨基酸需要
该体系规定:食入每兆焦耳ME的饲粮, 瘤胃微生物可合成8.34gRDP,所以: RDP = 8.34×43=358.6g
可利用RDP?
动物营养学教案
53
二、蛋白质氨基酸需要
可利用RDP=RDP×0.8×0.85×0.8=195 (g)
0.8、0.85和0.8分别代表瘤胃微生物蛋白质中的 真蛋白质含量、消化率和义
饲养标准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含义。 早期的“饲养标准”基本上是直接反应动物在实际生产 条件下摄入营养物质的数量,“标准”的适用范围较窄。 现行饲养标准更为准确和系统地表述了实验研究确定的 特定动物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定额数值。
动物营养学教案
6
二、内容
饲养标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说明
动物营养学教案
10
第二节 维持营养需要
维持需要的概念 维持营养需要的测定方法
动物的维持营养需要 影响维持需要的因素
概念
1、维持
指动物不生产、 体重不变、体内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保持恒定的 状态
2、维持需要
维持状态下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动物营养学教案
12
维持营养需要的测定方法
一.维持能量需要测定方法 二.维持蛋白质需要测定方法 三.矿物质、维生素维持需要的测定方法
动物营养学教案
31
二、生长肥育规律
1 、总体的生长
(1)绝对生长 即日增重,取决于年龄和起始体重的大小, 是体重随年龄变化的绝对生长曲线,总的 规律是慢——快——慢。(图)
动物营养学教案
32
(1)绝对生长模式
二、生长肥育规律 (2)相对生长
相对生长速度——相对于体重的增长倍 数、百分比或生长指数却随体重或年龄 的增长而下降。(图)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平台课。

主要介绍动物所需各种营养物质的营养作用与营养缺乏症、饲料营养价值与饲料加工利用、畜禽饲养标准及日粮/配合饲料产品设计、产品质量管理等内容。

既是畜牧业生产的必备知识,又是饲料工业生产的技术核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基本理论,能配制日粮/设计配合饲料产品;进行日粮营养诊断,处理常见问题;会饲料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专业能力1.了解饲料营养物质组成及营养生理作用;能够观察与鉴别畜禽典型营养缺乏症状,并从营养角度分析畜禽营养缺乏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2.了解动物对饲料消化吸收规律,掌握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3.了解饲料分类方法及原则,掌握各类饲料的营养特点,会合理利用饲料原料。

4.了解添加剂预混料配方设计方法。

能够通过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配方设计原则与技巧,根据现有条件设计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配方。

5.了解饲料生产工艺流程及质量管理措施。

6.能够进行饲料原料常规分析操作。

7.能够进行日粮营养诊断,能解决常见问题。

(二)方法能力1.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营养与饲料知识解释饲料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在遇到各种实际问题时能通过独立思考和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三)社会能力1.培养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品质;2.培养良好沟通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3.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4.具有安全意识。

5.培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知识部分项目一:动物营养学基本知识1.动植物体的营养物质组成掌握动植物体营养物质组成,影响饲料营养成分的因素,动植物营养成分的差异及相互关系。

2.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掌握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特点及影响饲料消化率的因素。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课程类别:职业能力课适用专业:畜牧、畜牧兽医1.前言1.1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设计理念组织学习内容。

为此,我们深入企业,走访行业专家,进行了广泛调研,摸清了行业的相关岗位群以及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能力诉求,提出了用知识、技能和德育三位一体构建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思路。

基于整体设计要求,将课程内容序化为7个项目,并进一步细化为39个学习任务。

任务涵盖了饲料行业以及养殖业相关岗位群所要求的全部技能。

对应的岗位主要有:饲料品质管理、饲料检验化验、饲料配方设计、饲料生产管理、畜禽饲养管理、用户跟踪服务和技术推广以及畜禽饲养技术员。

完全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饲料行业及养殖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资格和要求,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1.2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知识、技能和德育培养构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导向,科学设计工作任务、序化项目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项目任务为基本“单位”,摒弃以学科体系为框架的传统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完成由基础任务、应用任务到核心岗位任务的过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动态“考核方法”。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建立了动态、系统化的考核体系,采取笔试、实操与平常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并引入社会评价体系,兼顾平时表现和学习态度,从而建立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畜牧、畜牧兽医等专业所涉及的职业岗位群,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全面摸清相应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

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再到学习领域,最后到项目设计的课程开发基本路线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

本课程设计是按照《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根据配合饲料生产企业饲料品质管理、饲料检验化验、饲料配方设计、饲料生产管理、畜禽饲养管理、技术推广与服务以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考核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今后的发展,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以配合饲料生产工作过程为主线,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由基础任务到核心任务,将学习领域分为7个项目,39个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指南
1.学习目标
课程名称: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
推荐学时:90 学时
前导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解剖生理、分析化学和德育课程等
后续课程: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宠物饲养等。

课程《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是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

一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二是为饲料行业服务——即饲料品控技术、饲料配方设计、饲料生产加工技术,即培养饲料品管员、饲料检验化验员、饲料配方师、饲料生产及生产管理人员等。

本课程对从事饲料行业的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直接支撑作用。

本课程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由知识、技能和德育培养构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它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即适应饲料厂建设、饲料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培养拥护党的方针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饲料品质管理、饲料检验化验、饲料配方设计、饲料生产及管理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适应饲料行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学习内容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基于工作过程要求,解读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行业岗位实际需求及可持续发展要求,教师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并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知识的选取,一方面要满足职业技能的诉求,另一方面要为学生自学和提高提供知识储备,充分考虑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习领域和教学内容。

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考核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今后的发展,构建项目驱动下的以任务为载体的教学内容,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由基础任务过渡到核心任务,将学习领域分为7个项目,39个任务。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内容组织
3.学习方法
(1)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一体化
整个课程学习中采用“实际工作情境”学习方法,按工作过程整合、序化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化设计以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各个项目任务都坚持全过程融“教、学、做”于一体,校内学习实行“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现场学习在校内实训室、实训车间进行。

使学生的学习实现“学中做,干中学”互相促进。

学生不仅基于工作过程的“真实情景”进行学习,课余时间也可以到实训实习地点进行操作练习和巩固。

(2)自我学习与讨论
学生可参考本课程组编写的《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指导书》、《饲料分析与检测规范》两本重要的工学结合教材进行学习;另外,《饲料配方设计与加工工艺》、《饲料法规》、《实践技能训练及考核标准》等作为参考学习资料,在课前可进行自我学习和课后复习巩固。

可进行网上查阅相关学习资料,登录精品课程网站,参照其复习测试、习题库、模拟题及答案、在线自测等进行同步内容的学习、测试。

还可以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

(3)节假日实训训练
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实习或顶岗训练,结合学生的勤工俭学进行。

实现学生主体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4.考核方法
为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需要,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建立了一套动态的、适应工学交替模式的考核体系。

教考相长,以考促学,以考促练,提高专业能力及职业能力的培养质量。

首先,笔试与实操考核并重。

在笔试内容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定程度地体现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水平。

实操考核是平常考核、期末考核和技能抽考的结合。

其次,平时成绩与学习态度计入综合成绩。

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和每次项目完成情况,参考平常考勤、笔记、课堂发言、课前预习等平时记录。

学习态度主要从学习积极性,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吃苦耐劳、完成工作任务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计分。

第三,引入社会评价体系。

学生的顶岗实训与顶岗生产是以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为主,同时企业领导对学生从做人(人文素质)到做事(职业技能)给出综合评价,从而更客观地反映学生工作能力和完成任务的态度和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