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

合集下载

2024年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2024年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2024年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基本史实和知识点,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地图等工具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人类文明的演变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郡县制等)及其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如秦统一六国、汉武帝改革等)。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代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理解困难。

学生对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原理和社会背景理解不够深入。

学生难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相关历史视频或展示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新课呈现:利用多媒体教具(如PPT、电子地图等)展示新课的知识点,辅以生动的讲解。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围绕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展开讨论,深化理解。

穿插历史小故事或人物传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人文性。

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或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组织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设立“历史小侦探”环节,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证据来解决历史谜题。

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岳麓版历史教案模板范文

岳麓版历史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七年级教材:《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统一措施以及统一的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3.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秦朝的统一过程。

2. 秦朝的统一措施。

3. 秦朝统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1. 秦朝统一过程中各方的斗争。

2. 秦朝统一措施的实施及其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相关历史图片。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和统一措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哪个朝代吗?2. 学生回答:秦朝。

3.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朝的统一。

1. 秦朝的统一过程a. 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b. 秦国通过连年征战,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

c. 秦始皇称帝,建立秦朝。

2. 秦朝的统一措施a.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b.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c. 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三、课堂小结1. 秦朝的统一过程:秦国通过连年征战,兼并六国,完成了统一。

2. 秦朝的统一措施:颁布“推恩令”、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

3. 秦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四、课后作业1. 列举秦朝统一过程中的重要战役。

2. 分析秦朝统一措施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的统一过程和统一措施,那么秦朝统一的意义有哪些呢?2. 学生回答: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探讨秦朝统一的意义。

1. 秦朝统一的意义a. 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岳麓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主要内容,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2)通过学习,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的人类第1课:人类的形成与早期文明第2课:古代埃及文明第3课: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的中国第4课:夏朝的建立与灭亡第5课:商朝的兴衰第6课:西周的分封制第三单元: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第8课:铁器的使用与牛耕的推广第9课:诸子百家思想第四单元:秦汉时期的中国第10课:秦朝的统一与灭亡第11课:汉朝的建立与巩固第12课:汉朝的对外交流与科技文化第五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第13课:三国鼎立与两晋南北朝第14课:民族融合与南北朝的更替第15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每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以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2. 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背景、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历史人物和思想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 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讨论表现。

2. 作业与测试:定期布置作业和进行小测验,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的人类(2周)第1课:人类的形成与早期文明(1周)第2课:古代埃及文明(1周)第3课: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周)2.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的中国(2周)第4课:夏朝的建立与灭亡(1周)第5课:商朝的兴衰(1周)第6课:西周的分封制(1周)3. 第三单元: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2周)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周)第8课:铁器的使用与牛耕的推广(1周)第9课:诸子百家思想(1周)4. 第四单元:秦汉时期的中国(2周)第10课:秦朝的统一与灭亡(1周)第11课:汉朝的建立与巩固(1周)第12课:汉朝的对外交流与科技文化(1周)5. 第五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2周)第13课:三国鼎立与两晋南北朝(1周)第14课:民族融合与南北朝的更替(1周)第15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1周)七、教学资源与材料1. 教材: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 参考书籍:相关历史书籍、学术论文、历史杂志等。

岳麓书社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范文

岳麓书社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范文

岳麓书社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范文【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的情感。

【教学内容】第一课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第一课时夏朝的建立与灭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联系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什么吗?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页至第3页,了解夏朝的建立与灭亡。

三、课堂讲解1.讲解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了夏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讲解夏朝的灭亡:夏朝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夏朝的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夏朝的疆域范围。

2.学生分组讨论:夏朝的建立与灭亡原因。

五、课堂小结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夏朝的灭亡给后世带来了哪些启示?第二课时商朝的繁荣与灭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夏朝的灭亡,引导学生进入商朝的历史时期。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商朝的建立者是谁吗?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页至第6页,了解商朝的繁荣与灭亡。

三、课堂讲解1.讲解商朝的建立: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

2.讲解商朝的繁荣:商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3.讲解商朝的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朝。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商朝的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商朝的疆域范围。

2.学生分组讨论:商朝的繁荣与灭亡原因。

五、课堂小结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商朝的灭亡给后世带来了哪些启示?第三课时西周的建立与衰落【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商朝的灭亡,引导学生进入西周的历史时期。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岳麓版第一章:史前时期的中国1.1 原始人群的生活和演变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生产方式。

掌握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的区别。

1.2 氏族社会的发展了解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掌握氏族公社的制度。

1.3 夏商西周的更迭了解夏商西周的建立、兴盛和衰落。

掌握夏商西周的社会制度、文化和经济。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1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崛起和争霸过程。

掌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的主要事迹。

2.2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了解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对社会的影响。

掌握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对农业生产的提高。

2.3 孔子和老子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活动。

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道家流派。

第三章:秦朝的统一和崩溃3.1 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和制度建设。

掌握秦始皇的主要政绩和影响。

3.2 秦朝的崩溃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

掌握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的崛起。

第四章:汉朝的兴衰4.1 汉朝的建立和巩固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和汉高祖的主要政绩。

掌握汉朝的制度建设和国家统一。

4.2 汉朝的鼎盛和衰落了解汉武帝的改革和汉朝的鼎盛时期。

掌握汉朝的衰落原因和王莽篡位。

4.3 汉朝的文化和科技了解汉朝的文化成就和科技发展。

掌握汉字的演变和纸的发明。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5.1 三国鼎立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和三国的主要政治军事事件。

掌握曹操、孙权、刘备等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5.2 两晋南北朝的更迭了解西晋的建立和东晋的建立。

掌握南北朝的更迭过程和特点。

5.3 南北朝的文化和科技了解南北朝的文化成就和科技发展。

掌握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第六章:隋唐五代十国6.1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了解隋朝的统一过程和大运河的建设。

掌握隋炀帝的主要政绩和隋朝的衰落。

6.2 唐朝的鼎盛与衰落了解唐朝的鼎盛时期和安史之乱。

掌握唐朝的文化成就和科技发展。

6.3 五代十国的更迭了解五代十国的形成和主要政权更迭。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历史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究,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教师驾驭讲课节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我带来的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内容,盼望能协助到您!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那么天统治等根本史实驾驭唐太宗和武那么天的政绩2、分析贞观之治形成的缘由3、驾驭开元盛世形成的缘由及其主要成就4、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那么天、唐玄宗进展简洁的评价,造就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实力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那么天”、开元盛世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武那么天和唐玄宗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让学生依据学问提炼进展自学,巡回指导,发觉问题刚好订正二、指导学生驾驭根底学问1、巡回指导学生自问和互问2、老师打算提问以下重点学问:(1)唐朝建立的年头、都城、第一位皇帝。

(618年、长安、唐高祖)(2)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

(李世民、贞观)(3)唐太宗时最的谏臣是谁?(“人镜”魏征)(4)我国历的女皇帝是谁?(武那么天)她的政绩主要表达在哪些方面?(重视开展生产,重视选拔贤才)(5)唐玄宗的措施三、质疑释疑1、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其他同学协助解决。

2、与学生一起探讨以下问题从秦朝到唐朝,我国古代出现过哪些盛世局面?它们出现的缘由有何共同之处?对此,你有何相识?四、让学生小结学问并做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发觉问题刚好订正。

一、自学: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书,填写本节课的自学提纲,填完后,小组成员共同沟通。

留意要提高效率。

(自学提纲见区下发的学案中的学问提炼)二、自问:1、合上课本自问自己驾驭了学问提炼中的哪些学问,没记住的抓紧记住。

2、小组内同学相互问答,有选择性地提问学问提炼上的问题3、答复老师的提问三、质疑释疑1、小组内探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展示2、小组间探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展示3、与老师一起探讨老师打算的问题并展示4、随时记要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岳麓版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西周的建立、发展、灭亡的过程;掌握夏商西周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2.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3. 西周的建立与灭亡【教学重点】1. 夏商西周的建立、发展、灭亡的过程。

2. 夏商西周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1. 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单元的内容,引出本章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夏商西周的建立、发展、灭亡的过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夏商西周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

5. 总结: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重点。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变革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春秋时期的纷争2. 战国时期的变革3.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教学重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

2.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1. 春秋战国时期变革的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出本章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变革的原因。

5. 总结: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重点。

第三章: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朝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岳麓书社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岳麓书社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岳麓书社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岳麓书社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猎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力量与方法:通过识图培育观看力量;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育再造想象力量;通过比拟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忙学生学习运用比拟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展爱国主义训练;熟悉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展劳动观点的训练;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熟悉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

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肯定的时间挨次)。

调动学生的参加兴趣学生阅读课乐观参加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挨次。

二、元谋人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月与地域?”考察:“作为科学工,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觉,有何重要意义?”教师小结。

过渡:已经开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

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认真讨论,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月、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相宜人的生存?比拟体质特征(观看真人比拟)。

旧石器与自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看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猎取食物?依据是什么?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

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起看看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欢迎查阅!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教材分析: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

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

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

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

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

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

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

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

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如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4、观点认识: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结论: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

说明它的发现轰动了全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学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迹的资料。

)学习检测:⒈选择: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点是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⒉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

附:板书设计一、佛教的传入:1、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2、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经,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二、道教的出现:道教源于中国,在东汉时兴起。

三、王充《论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说,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存在。

四、司马迁与《史记》:《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2【学习目标】1.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中华人文始祖。

理解传说与史实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禅让”的含义与实质。

2.培养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应正历史的基本方法。

3.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名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名族的优秀传统。

体验大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重点难点】1.炎帝,黄帝与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2.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部落及部落联盟的构成和实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学法指导】独立预习,敢于表达,学会聆听,合作讨论。

导学过程方法导引【自主学习,基础过关】一、自主检测:.1、远古时,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

相传,在黄河流域的___和___领导的两个部落十分有名。

在东方,____领导的部落力量很大。

2、___战胜___以后,两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并不断融合邻近的部落,构成后来___族的主干。

3、华夏族尊奉的祖先是___和___。

4、黄帝以后很久,相继接替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是___、___、____,他们都是经过民主推选实现的,在历这一制度被称为“____”。

其中在治水的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___。

二、我的疑惑:【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我国的远古传说为我们了解原始农耕时代的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2、禅让的实质是什么?3、大禹治水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检测反馈,学以致用】1.)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才德D.门第2.某台湾旅行团要来内地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A.黄帝陵B.大禹陵C.秦始皇陵D.中山陵3、下列各项,与炎帝无关的是()A.制作耒耜,教民耕种B.尝百草,寻药物C.创制历法D.发明陶器4.“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孙中山先生的这首诗歌颂的是()A.女娲B.黄帝C.炎帝D.禹5.今天汉族的前身是()A.蚩尤部落B.华夏族C.匈奴族D.东夷部落6.根据“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选拔是由()A.前任部落首领任命B.部落首领推选C.全体氏族成员表决D.德高望重的人竞选7.传说中的原始部落联盟首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舜②尧③禹④黄帝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④②①③D.③④①②8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____《礼记?礼运篇》(1)《礼记》中这段材料讲的是什么社会时期的情况?(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这种办法历史叫什么?(3)举例说明当时是怎样“选贤与能“的?(4)“贤”与“能”具体指什么样的品质??【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学习收获2、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何在浩瀚的史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并逐渐掌握方法。

【课后训练,巩固拓展】课本p16学习测评【课后反思,自悟自励】自觉预习,独立完成。

有疑惑一定要记下来。

小组讨论完成,并展示按照老师的要求,分组展示,(可以抽取一三五组到黑板前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二四六组准备评价,不参加展示的同学应认真倾听或认真观察展示情况,随时准备补充或更正,2、展示完毕后,进行互评(可以生生互评,组组互评,也可以师生共评。

)独立完成,老师点评。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四)教材重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2)地动仪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3、解决办法(1)这一课的重点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可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

(3)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专门的科技名词,以教师讲述为主,但必须做到概念准确。

(4)用归纳法,让学生多做、多读、多讲,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概括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请同学们一起读本课的引言,然后教师概述)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件。

从18、19课,我们都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

2、讲授新课(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板书)1、从竹简到纸的发明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

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木简、帛上。

帛是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

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接着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纸是怎样发明的?2)纸的出现对人类有哪些贡献?(板书)2、蔡伦改进造纸术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后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接着又让学生思考第2个思考题: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请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归纳):造纸术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板书)(二)、《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

并且传到了十几个国家被当作教科书。

(板书)(三)、地动仪请同学们思考:在发生地震时,我们怎样才能感知?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

(板书)(四)、华佗和张仲景首先向学生点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

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的是张仲景和华佗。

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课堂小结秦汉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可能,这是秦汉人民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遗产,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