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托合成

费托合成
费托合成

费-托合成(煤间接液化介绍,包括催化技术、反应器以及国内正在进行项目介绍)

间接液化概念

间接液化是先把煤炭在高温下与氧气和水蒸气反应,使煤炭全部气化、转化成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物),然后再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为液体燃料的工艺技术。

间接液化首先将原料煤与氧气、水蒸汽反应将煤全部气化,制得的粗煤气经变换、脱硫、脱碳制成洁净的合成气(CO+H2),合成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合成反应生成烃类,烃类经进一步加工可以生产汽油、柴油和LPG等产品。

在煤炭液化的加工过程中,煤炭中含有的硫等有害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燃烧后转化成灰分)均可脱除,硫还可以硫磺的形态得到回收,而液体产品品质较一般石油产品更优质。

煤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

煤间接液化中的合成技术是由德国科学家Frans Fischer 和Hans Tropsch 于1923首先发现的并以他们名字的第一字母即F-T 命名的,简称F-T合成或费托合成。依靠间接液化技术,不但可以从煤炭中提炼汽油、柴油、煤油等普通石油制品,而且还可以提炼出航空燃油、润滑油等高品质石油制品以及烯烃、石蜡等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

自从Fischer和Tropsch发现在碱化的铁催化剂上可生成烃类化合物以来,费托合成技术就伴随着世界原油价格的波动以及政治因

素而盛衰不定。费托合成率先在德国开始工业化应用,1934年鲁尔化学公司建成了第一座间接液化生产装置,产量为7万吨/年,到1944年,德国共有9个工厂共57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在同一时期,日本、法国、中国也有6套装置建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东大油田的发现使间接液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陷入低潮,但南非是例外。南非因其推行的种族隔离政策而遭到世界各国的石油禁运,促使南非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问题。考虑到南非的煤炭质量较差,不适宜进行直接液化,经过反复论证和方案比较,最终选择了使用煤炭间接液化的方法生产石油和石油制品。SASOL I厂于1955年开工生产,主要生产燃料和化学品。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促使SASOL建设两座更大的煤基费托装置,设计目标是生产燃料。当工厂在1980和1982年建成投产的时候,原油的价格已经超过了30美元/桶。此时SASOL的三座工厂的综合产能已经大约为760万吨/年。由于SASOL 生产规模较大,尽管经历了原油价格的波动但仍保持赢利。南非不仅打破了石油禁运,而且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将煤炭液化费托合成技术工业化的国家。1992和1993年,又有两座基于天然气的费托合成工厂建成,分别是南非Mossgas 100万吨/年和壳牌在马来西亚Bintulu 的50万吨/年的工厂。

除了已经运行的商业化间接液化装置外,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英国石油(BP-Amoco),美国大陆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和合成油公司(Syntroleum)等也正在开发自

己的费托合成工艺,转让许可证技术,并且计划在拥有天然气的边远地域来建造费托合成天然气液化工厂。

F-T合成的主要化学反应

F-T合成的主反应:

生成烷烃:nCO+(2n+1)H2 = CnH2n+2+nH2O

生成烯烃:nCO+(2n)H2 = CnH2n+nH2O

另外还有一些副反应,如:

生成甲烷:CO+3H2 = CH4+H2O

生成甲醇:CO+2H2 = CH3OH

生成乙醇:2CO+4H2 = C2H5OH+ H2O

结炭反应:2CO = C+CO2

除了以上6个反应以外,还有生成更高碳数的醇以及醛、酮、酸、酯等含氧化合物的副反应。

F-T合成催化剂

合成催化剂主要由Co、Fe、Ni、Ru等周期表第VIII族金属制成,为了提高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和选择性,除主成分外还要加入一些辅助成分,如金属氧化物或盐类。大部分催化剂都需要载体,如氧化铝、二氧化硅、高岭土或硅藻土等。合成催化剂制备后只有经CO+H2或H2还原活化后才具有活性。目前,世界上使用较成熟的间接液化催化剂主要有铁系和钴系两大类,SASOL使用的主要是铁系催化剂。在SASOL固定床和浆态床反应器中使用的是沉淀铁催化剂,在流化床反应器中使用的是熔铁催化剂。

钴和镍催化剂的合适使用温度为170~190℃,铁催化剂的适宜使用温度为200~350℃。镍剂在常温下操作效率最高,钴剂在0.1~0.2MPa时活性最好。铁剂在1~3MPa时活性最佳,而钼剂则在10MPa时活性最高。

F-T合成反应器

SASOL自1955年首次使用固定床反应器实现商业化生产以来,紧紧抓住反应器技术和催化剂技术开发这两个关键环节,通过近五十年的持之以恒的研究和开发,在煤间接液化费托合成工艺开发中走出了一条具有SASOL特色的道路。迄今已拥有在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固定床、循环流化床、固定流化床和浆态床商业化反应器的系列技术。

1 固定床反应器(Arge反应器)

固定床反应器首先由鲁尔化学(Ruhrchemir)和鲁齐(Lurge)两家公司合作开发而成,简称Arge反应器。1955年第一个商业化Arge反应器在南非建成投产。反应器直径3米,由2052根管子组成,管内径5厘米,长12米,体积40m3;管外为沸腾水,通过水的蒸发移走管内的反应热,产生蒸汽。管内装填了挤出式铁催化剂。反应器的操作条件是225°C,2.6MPa。大约占产品50%的液蜡顺催化剂床层流下。基于SASOL的中试试验结果,一个操作压力4.5 MPa的Arge反应器在1987年投入使用。管子和反应器的尺寸和Arge 反应器基本一致。

通常多管固定床反应器的径向温差为大约2~4°C。轴向温度差

为15~20°C。为防止催化剂失活和积碳,绝不可以超过最高反应温度,因为积碳可导致催化剂破碎和反应管堵塞,甚至需要更换催化剂。固定床中铁催化剂的使用温度不能超过260°C,因为过高的温度会造成积碳并堵塞反应器。为生产蜡,一般操作温度在230°C左右。最大的反应器的设计能力是1500桶/天。

固定床反应器的优点有:易于操作;由于液体产品顺催化剂床层流下,催化剂和液体产品分离容易,适于费托蜡生产。由于合成气净化厂工作不稳定而剩余的少量的H2S,可由催化剂床层的上部吸附,床层的其它部分不受影响。固定床反应器也有不少缺点:反应器制造昂贵。高气速流过催化剂床层所导致的高压降和所要求的尾气循环,提高了气体压缩成本。费托合成受扩散控制要求使用小催化剂颗粒,这导致了较高的床层压降。由于管程的压降最高可达0.7 MPa,反应器管束所承受的应力相当大。大直径的反应器所需要的管材厚度非常大,从而造成反应器放大昂贵。另外,装填了催化剂的管子不能承受太大的操作温度变化。根据所需要的产品组成,需要定期更换铁基催化剂;所以需要特殊的可拆卸的网格,从而使反应器设计十分复杂。重新装填催化剂也是一个枯燥和费时的工作,需要许多的维护工作,导致相当长的停车时间;这也干扰了工厂的正常运行。

2 浆态床反应器

德国人在上世纪的40和50年代曾经研究过三相鼓泡床反应器,但是没有商业化。SASOL的研发部门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了对浆态床反应器的研究。1990年研发有了突破性进展,一个简单

而高效的蜡分离装置成功地通过了测试。100桶/天的中试装置于1990年正式开车。SASOL于1993年5月实现了ID=5m、20m 高,产能为2500桶/天的浆态床反应器的开工。

SASOL的三相浆态床反应器(Slurry Phase Reactor)可以使用铁催化剂生产蜡、燃料和溶剂。压力2.0 MPa,温度高于200℃。反应器内装有正在鼓泡的液态反应产物(主要为费托产品蜡)和悬浮在其中的催化剂颗粒。SASOL浆态床技术的核心和创新是其拥有专利的蜡产物和催化剂实现分离的工艺;此技术避免了传统反应器中昂贵的停车更换催化剂步骤。浆态床反应器可连续运转两年,中间仅维护性停车一次。反应器设计简单。SASOL浆态床技术的另一专利技术是把反应器出口气体中所夹带的“浆”有效地分离出来。

典型的浆态床反应器为了将合成蜡与催化剂分离,一般内置2~3层的过滤器,每一层过滤器由若干过滤单元组成,每一组过滤单元又由3~4根过滤棒组成。正常操作下,合成蜡穿过过滤棒排出,而催化剂被过滤棒挡住留在反应器内。当过滤棒被细小的催化剂颗粒堵塞时可以采用反冲洗的方法进行清洗。在正常工况下一部分过滤单元在排蜡,另一部分在反冲洗,第三部分在备用。另为了将反应热移走,反应器内还设置2~3层的换热盘管,进入管内的是锅炉给水,通过水的蒸发移走管内的反应热,产生蒸汽。通过调节汽包的压力来控制反应温度。此外在反应器的下部设有合成气分配器,上部设有除尘除沫器。其操作过程如下:合成气经过气体分配器1在反应器截面上均匀分布,在向上流动穿过由催化剂和合成蜡组成的浆料床层时,在催

化剂作用下发生FT合成反应。生成的轻烃、水、CO2和未反应的气体一起由反应器上部的气相出口12排出,生成的蜡经过内置过滤器7过滤后排出反应器,当过滤器发生堵塞导致器内器外压差过大时,启动备用过滤器,对堵赛的过滤器应切断排蜡阀门,而后打开反冲洗阀门进行发冲洗,直至压差消失为止。为了维持反应器内的催化剂活性,反应器还设置了一个新鲜催化剂/蜡加入口和一个催化剂/蜡排出口。可以根据需要定期定量将新鲜催化剂加入同时排出旧催化剂。

浆态床反应器和固定床相比要简单许多,它消除了后者的大部分缺点。浆态床的床层压降比固定床大大降低,从而气体压缩成本也比固定床低很多。可简易地实现催化剂的在线添加和移走。浆态床所需要的催化剂总量远低于同等条件下的固定床,同时每单位产品的催化剂消耗量也降低了70%。由于混合充分,浆态床反应器的等温性能比固定床好,从而可以在较高的温度下运转,而不必担心催化剂失活、积碳和破碎。在较高的平均转化率下,控制产品的选择性也成为可能,这就使浆态床反应器特别适合高活性的催化剂,SASOL现有的浆态床反应器的产能是2500桶/天,2003年为卡塔尔和尼日利亚设计的是ID=9.6m、17000桶/天的商业性反应器。SASOL认为设计使用Co催化剂的能力达到22300桶/天的反应器也是可行的,这在经济规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3 循环流化床反应器

1955年前后,萨索尔在其第一个工厂(Sasol I)中对美国Kellogg 公司开发的循环流化床反应器(CFB)进行了第一阶段的

500倍的放大。放大后的反应器内径为2.3米,46米高,生产能力1500桶/天。此后克服了许多困难,多次修改设计和催化剂配方,这种后来命名为Synthol 的反应器成功地运行了30年。后来SASOL通过增加压力和尺寸,反应器的处理能力提高了3倍。1980年在SASOL II、1982年在SASOL III分别建设了8台ID=3.6m、生产能力达到6500桶/天的Synthol 反应器。使用高密度的铁基催化剂。循环流化床的压降低于固定床,因此其气体压缩成本较低。由于高气速造成的快速循环和返混,循环流化床的反应段近乎处于等温状态,催化剂床层的温差一般小于2°C。循环流化床中,循环回路中的温度的波动范围为30°C左右。循环流化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可以加入新催化剂,也可以移走旧催化剂。

循环流化床也有一些缺点:操作复杂;新鲜和循环物料在200°C 和2.5 MPa条件下进入反应器底部并夹带起部分从竖管和滑阀流下来的350°C的催化剂。在催化剂沉积区域,催化剂和气体实现分离。气体出旋风分离器而催化剂由于线速度降低从气体中分离出来并回到分离器中。从尾气中分离细小的催化剂颗粒比较困难。一般使用旋风分离器实现该分离,效率一般高于99.9%。但由于通过分离器的高质量流率,即使0.1% 的催化剂也是很大的量。所以这些反应器一般在分离器下游配备了油洗涤器来脱除这些细小的颗粒。这就增加了设备成本并降低了系统的热效率。另外在非常高线速度的部位,由碳化铁颗粒所引起的磨损要求使用陶瓷衬里来保护反应器壁,这也增加了反应器成本和停车时间。Synthol 反应器一般在 2.5 MPa和

340°C的条件下操作

4 固定流化床反应器

鉴于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的局限和缺陷,SASOL开发成功了固定流化床反应器,并命名为SASOL Advanced Synthol(简称为SAS)反应器。

固定流化床反应器由以下部分组成:含气体分布器的容器;催化剂流化床;床层内的冷却管;以及从气体产物中分离夹带催化剂的旋风分离器。

固定流化床操作比较简单。气体从反应器底部通过分布器进入并通过流化床。床层内催化剂颗粒处于湍流状态但整体保持静止不动。和商业循环流化床相比,它们具有类似的选择性和更高的的转化率。因此,固定流化床在SASOL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个内径1米的演示装置在1983年开车。一个内径5米的商业化装置于1989年投用并满足了所有的设计要求。1995年6月,直径8米的SAS反应器商业示范装置开车成功。1996年SASOL决定用8台SAS反应器代替SASOL II和SASOL III厂的16台Synthol 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其中4台直径8米的SAS反应器,每个的生产能力是11000桶/天;另外四个直径10.7米的反应器,每个生产能力是20000桶/天。这项工作于1999年完成,2000年SASOL又增设了第9台SAS反应器。固定流化床反应器的操作条件一般是2.0~4.0 MPa,大约340℃,使用的一般是和循环流化床类似的铁催化剂。

在同等的生产规模下,固定流化床比循环流化床制造成本更低,

这是因为它体积小而且不需要昂贵的支承结构。由于SAS反应器可以安放在裙座上,它的支撑结构的成本仅为循环流化床的5%。因为气体线速较低,基本上消除了磨蚀从而也不需要定期的检查和维护。SAS反应器中的压降较低,压缩成本也低。积碳也不再是问题。SAS 催化剂的用量大约是Synthol的50%。由于反应热随反应压力的增加而增加,所以盘管冷却面积的增加使操作压力可高达40巴,大大地增加了反应器的生产能力。

间接液化工艺

1 SASOL工艺

萨索尔(Sasol )是南非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South African Coal, Oil and Gas Corp.)的简称。南非缺乏石油资源但却蕴藏有大量煤炭资源。为了解决当地石油的需求问题,于1951年筹建了SASOL公司。1955年建成了第一座由煤生产液体运输燃料的SASOL-I厂。建设由美国凯洛格(M.W.Kellogg CO.)公司及原西德的阿奇公司(Arge 即Arbeit Gemeinshaft Lurgi und Ruhrchemie)承包。阿奇建造的五台固定床反应器作为第一段,年产量为53,000t初级产品,开洛格建造了两套流化床反应器(Synthol),设计年产液体燃料166000t,在SASOL-I厂成功的经验上,1974年开始,南非在赛昆达地区开工建设了SASOL-II厂,并于1980年建成投产。1979年又在赛昆达地区建设了SASOL-III 厂,规模与II厂相同,造气能力大约是SASOL-I厂的8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SASOL三个厂的生产设备、生产能力和产

品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三个厂年用煤4590万t,其中I 厂650万t/年,II厂和III厂3940万t/年。主要产品是汽油、柴油、蜡、氨、烯烃、聚合物、醇、醛等113种,总产量达760万t,其中油品大约占60%。

2 SHELL公司的SMDS合成工艺

多年来,荷兰皇家Shell石油公司一直在进行从煤或天然气基合成气制取发动机燃料的研究开发工作。尤其对一氧化碳加氢反应的Schulz-Flory聚合动力学的规律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在链增长的α值高的条件下,可以高选择性和高收率地合成高分子长链烷烃,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低碳气态烃的生成。在1985年第五次合成燃料研讨会上,该公司宣布已开发成功F-T合成两段法的新技术—SMDS(Shell Middle Distillate Synthesis)工艺,并通过中试装置的长期运转。

SMDS合成工艺由一氧化碳加氢合成高分子石蜡烃—HPS(Heavy Paraffin Synthesis)过程和石蜡烃加氢裂化或加氢异构化—HPC(Heavy Paraffin Coversion) 制取发动机燃料两段构成。Shell公司的报告指出,若利用廉价的天然气制取的合成气(H2/CO = 2.0)为原料,采用SMDS工艺制取汽油、煤油和柴油产品,其热效率可达60%,而且经济上优于其他F-T合成技术。Shell公司采用自己开发的热稳定性较好的钴系催化剂高选择性地合成了长链石蜡烃(~C50),其链增长α值可控制在0.80~0.94之间。HPS技术采用管式固定床反应器。为了提高转化率,合成过程分两

段进行。第一段安排了3个反应器。第二段只设一个反应器。每一段设有单独的循环气体压缩机。大约总产量的85%在第一段生成,其余15%在第二段生成。反应系统操作参数如下:合成气组成H2/CO=2.0,反应压力2.0 MPa~4.0MPa,反应温度200℃~240℃,全过程CO转化率:95%,单程单段CO转化率40%。

3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浆态床合成技术的开发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一直从事间接液化技术的开发,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除了系列催化剂的开发外,还对固定床和浆态床合成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80年代初提出了将传统的F-T合成与沸石分子筛特殊形选作用相结合的两段法合成(简称MFT),先后完成了实验室小试,工业单管模试中间试验(百吨级)和工业性试验(2000吨/年)。除了MFT 合成工艺之外,其后,山西煤化所还开发了浆态床—固定床两段法工艺,简称SMFT合成。

多年来山西煤化所对铁系和钴系催化剂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共沉淀Fe-Cu催化剂(编号为ICC-IA)自1990年以来一直在实验室中进行固定床试验,主要目的是获得动力学参数。Fe-Mn催化剂(ICC-IIA、ICC-IIB)和钴催化剂(ICC-IIIA、ICC-IIIB、ICC-IIIC)的研究集中在催化剂的优化和动力学研究以及过程模拟。其中ICC-I 型催化剂用于重质馏分工艺,ICC-II型催化剂用于轻质馏分工艺。ICC-IA催化剂已经定型,实现了中试放大生产,并进行了充分的中试验证,完成了累计4000小时的中试工艺试验,稳定运转1500小

时,满负荷运转达800小时。ICC-IIA型催化剂也已经实现中试放大生产,在实验室进行了长期运转试验,最长连续运转达4800小时,近期将进行首次中试运转试验。此外,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还对ICC-IIIA钴催化剂进行了研究和开发。目前,用于浆态床的ICC-IA 和ICC-IIA催化剂成本大幅度下降,成品率明显提高,催化剂性能尤其是产品选择性得到明显提高,在实验室模拟验证浆态床装置上,催化剂与液体产物的分离和催化剂磨损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从而从技术上突破了煤基合成油过程的技术经济瓶颈。

1999~2001年国家和中科院加大了对浆态床合成油技术攻关的投入力度,2000年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开始筹划建设千吨级浆态床合成油中试装置,2001年6月完成中试装置设计,7月开始施工,2002年4月建成,到2004年6月累计运行3000小时,目前,各个技术环节已运转畅通,实现了长周期稳定运转,为工业装置的建设提供工程数据和积累运行经验。

千吨级浆态床合成油中试装置的反应器内径350mm、静液高14m、总床高25m,最大气量860m3/h,最大生产能力500~900吨/年。反应器自动连续内部过滤,内部列管水蒸汽移热系统,二维环管气体分布系统,器外催化剂浆液预处理系统。

4 兖矿煤制油技术开发

兖矿集团下属公司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有限公司自2002年下半年起开始费托合成煤间接液化的研究开发工作,目前已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费托合成煤间接液化制油技术,并于

2004年11月完成4500t粗油品/a低温F-T合成、100t/a催化剂中试装置试验,装置连续平稳运行4706h,累计运行6068h。与中石化北京石化研究院合作进行了中试产品的提质加氢开发工作,2005年8月“煤基浆态床低温费托合成产物加氢提质技术”通过了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组织的技术鉴定。在完成中试后,兖矿集团目前正在进行充矿榆林100万t/a工业示范装置建设工作,充矿榆林煤制油项目总体规划分两期进行。一期:年产油品500万t,首先建设100万t/a工业示范装置;二期:年产油品1000万t。

项目建议书于2004年7月完成,2006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同意项目开展前期工作,2006年4月在陕西省榆林市榆横煤化学工业园举行了充矿煤液化项目场前工程奠基仪式。按计划于2009年底建成并投料试车。

第七章 费托合成

第七章 F-T合成试题 一、填空题 1、F T合成是和在1925年首先研究成功的。 2、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建成了一个F-T合成工厂即。 3、F-T合成可能得到的产品包括和,以及、。 4、F-T合成催化剂分为和。 5、复合催化剂采用制成。 6、沉淀铁系催化剖根据助剂和载体的不同,主要分为、和。 7、液态油通过蒸馏分离可得到和。 8、SASOL一厂工艺经净化后的煤制合成气分两路进入 和。 9、在F-T合成中,反应器类型有多种,在SASOL厂生产中使用了和两种装置。 10、催化剂组成为9.0~Fe;0. 9%K/硅沸石-2,硅沸石-2具有,具有较小的, 有利于。 11、熔铁型催化剂主要应用的装置是。 12、铁催化剂是活性很好的催化剂,用在固定床反麻器的中压合成时,反应温度为。 13、柴油的十六烷值约为,汽油的辛烷值为。 14、F-T合成原料气中新鲜气占,循环气占。 15、SASOL二厂工艺流程中净化后的合成气经反应后,合成产物首先.将反应生成 的和冷凝下来。水经氧化得和,液态油经、 可得汽油。 16、在SMFT合成模试工艺流程中一段反应器为,采用;二段反应器为,采用, 对一段产物进行改质以提高油品质量和收率,简化后处理工序。 17、F-T合成采用沉淀铁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空速为;采用熔铁催化剂的气流床 反应器,空速为。 二、名词解释 1、F-T合成法 2、MFT合成

3、SMFT合成 4、担载型催化剂 5、熔铁型催化剂的制备原理 6、积炭反应 三、判断正误 1、单一催化剂主要有钌、镍、铁和钴.其中只有钌被用于工业生产。() 2、SASOL一厂的合成产物中的蜡经减压蒸馏可生产中蜡(370~500℃)和硬蜡(>500℃), 可分别加氢精制。() 3、SASOL一厂工艺的气流床反应器主要产物为柴油。() 4、F-T合成反应温度不宜过高,一般不超过400℃,否则易使催化剂烧结,过早失去 活性。() 5、当合成气富含氢气时,有利于形成烷烃。() 6、用含碱的铁催化剂生成含氧化合物的趋势较大,采用低的V(H2)/V(CO)比,高压和大空 速条件进行反应,有利于醇类生成,一般主要产物为甲醇。() 7、积炭反应为放热反应。() 8、从动力学角度考虑,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同时副反应速度也随之加快。() 9、SASOL一厂流程中将冷凝后的余气先脱除C02.二厂流程中将余气直接分离,然后进 行深冷分离成富甲烷、富氢、C2和C3~C4馏分,可以获得高产值的乙烯和乙烷组分。 () 10、浆态床反应器结构复杂,投资费用高。() 11、气流床反应器由反应器和催化剂沉降室组成。() 12、原料气中的(CO+H2)含量高,反应速度快,转化率高,但反应放出的热量少,易使 催化剂床层温度降低。() 四、回答问题 1、简述F-T合成的反应原理。 2、F-T合成应中铁系催化剂包括哪些类型? 3、简述复合催化剂的作用。 4、简述F-T合成反应需在等温条件下进行的原因。

低温费托合成工业化技术开发

低温费托合成工业化技术开发 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二○○八年六月

目录 一、前言 (1) 二、催化剂实验室研究开发 (1) 三、催化剂工业化技术研究开发 (2) 四、低温费托合成中试研究开发 (3) 4.1建设规模和主要设计思想 (3) 4.2 工艺路线和流程 (4) 4.3原料气体组成 (4) 4.4反应器和其它主要设备 (4) 4.5 建设与运行概况 (5) 4.6 合成中试装置运行情况 (5) 4.7 产品的深加工 (7) 五、低温费托合成过程模拟与工业装置设计基础的建立 (9) 六、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与成果 (11) 6.1 专利 (11) 6.2 成果 (11) 七、结论 (12) 附件 (13) 本文件为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不得复制、不得将本文件全部或 部分内容用于本项目以外的其它目的或以任何形式提供给第三方或发表

低温费托合成工业化技术开发 一、前言 石油是保障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治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在石油供应方面,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2005年原油和成品油净进口量为1.3617亿吨,2006年原油和成品油净进口量达到1.6287亿吨,同比增长19.6%,我国对石油的依存度从2005年的42.9%飙升至2006年的47%。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石油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供需战略,而以我国储量丰富的煤为原料将其转化成液体油品是解决我国石油供应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的关注。 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有限公司自2002年下半年起开始进行低温费托合成煤间接液化工业化技术的研发。目前,已成功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费托合成煤间接液化制油成套技术;以此技术为基础的百万吨级低温费托合成煤间接液化制油工业示范项目正在按计划、有序积极推进。 技术的研发过程得到了国家“863”计划的支持,先后承担了“煤间接液化催化剂及工艺关键技术”国家十五“863”计划课题1项,“100万吨级低温费托合成油技术”、“煤间接液化油电联产系统优化集成与设计技术”、“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及电联产系统工业试验与示范”国家十一五“863”计划课题3项。 二、催化剂实验室研究开发 催化剂的开发研究是浆态床费托合成煤间接液化技术开发的关键之一。 在实验室内,通过反复实验对催化剂的组成和制备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了铁基浆态床费托合成催化剂YET-FTS-01T,并对催化剂进行了全面的物性表征和反应性能的评价。催化剂的表征评价结果表明,实验室开发的催化剂,其本文件为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不得复制、不得将本文件全部 或部分内容用于本项目以外的其它目的或以任何形式提供给第三方或发表

费托合成工艺学习分析报告本科

关于煤间接液化技术“费-托合成”的学习报告报告说明 F-T合成作为煤的间接液化的重要工艺,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分别报告作者在F-T合成的基本原理、高低温工艺、催化剂以及F-T合成新工艺的学习情况。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报告末尾有本人对F-T合成工艺改进的一点设想和建议。 一、F-T合成的基本原理 主反应 生成烷烃: (1) (2) 生成烯烃: (3) (4) 副反应 生成含氧有机物: (5) (6) (7) 生成甲烷: (8) 积碳反应: (9) 歧化反应:

(10) F-T合成利用合成气在炉内反应生成液体燃料,1-4式为目标反应,其中1和3是生产过程中主要反应。其合成的烃类基本为直链型、烯烃基本为1-烯烃。5-7式会生成含氧有机物的反应会降低产品品质;8式生成甲烷虽然是优质燃料但价值不高(原料合成气也为气体),往往需要分离出来进行制氢,构成循环;积碳反应主要是会对催化剂产生影响,温度过高时积碳反应产生的碳会镀在催化剂上(结焦现象),堵塞孔隙,造成催化剂失效。 二、高温工艺与低温工艺 反应温度不同,F-T合成液体产物C数目也不同(或者说选择性不同),基本上呈温度变高,碳链变短的趋势。低温工艺约在200-240摄氏度下反应,即可使用Fe催化剂也可用Co系催化剂,后者效果较好,产物主要是柴油、润滑油和石蜡等重质油品。高温工艺约在350摄氏度情况下反应,一般使用熔铁催化剂,产品主要是小分子烯烃和汽油。 由于温度不同,高低温工艺采用的反应器也有所不同,低温工艺主要采用固定床反应器、浆态床反应器;高温工艺主要用循环流化床、固定流化床反应器。 下面关于首先报告我对反应基本流程的认识 首先无论何种反应器都需要先将合成气和循环气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输入反应器,再经过均布装置将合成气均匀散开,之后进入反应段。由于炉内反应基本为强放热反应,对于低温工艺需要设置通水的管道利用水汽蒸发转移热量提高效率,而高温工艺由于强烈的对流换热所以并不要求特殊的冷却系统。 反应段过后主要是催化剂回收和产品分离的问题,这一点主要是利用旋分器、重力沉降(反应中催化剂结团结块)等方式。图1为反应器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错误!未指定顺序。反应器基本结构示意图 这里再简要报告我对以上提到的四类反应器认识 固定床反应器(Arge反应器) 由于催化剂到冷却界面的传热距离限制,固定床式反应器要想法设法增大表面积。早期由于管式反应器直径过大而采取了层炉式反应器,然而由于散热和催化剂利用效率的问题而不被广泛使用。随后的发展趋势就是反应器内“管”越来越多、越来越细;1955年Sasol公司开发了内含2052根直径50毫米“管”的固定床反应器;1990年Shell公司开发了内含26150根直径26毫米“管”的反应器。而“管越多、越细”,反应器的效率和生产能力也越高(这点后面要提到)。 这种反应器优点易于操作运行,产品易于分离,适用于蜡生产;但是缺点也很明显,由于此类反应器温度分布不均,其温度需要控制在较低水平,影响反应速率和产率,以及因此带来的对于催化剂细度的要求,使得催化剂利用效率低,用量大;同时反应器由于承受压降厚度较大,铁催化剂定期更换要求复杂的网络结构,加大了设备成本。 浆态床反应器

费托合成

费-托合成(煤间接液化介绍,包括催化技术、反应器以及国内正在进行项目介绍) 间接液化概念 间接液化是先把煤炭在高温下与氧气和水蒸气反应,使煤炭全部气化、转化成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物),然后再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为液体燃料的工艺技术。 间接液化首先将原料煤与氧气、水蒸汽反应将煤全部气化,制得的粗煤气经变换、脱硫、脱碳制成洁净的合成气(CO+H2),合成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合成反应生成烃类,烃类经进一步加工可以生产汽油、柴油和LPG等产品。 在煤炭液化的加工过程中,煤炭中含有的硫等有害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燃烧后转化成灰分)均可脱除,硫还可以硫磺的形态得到回收,而液体产品品质较一般石油产品更优质。 煤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 煤间接液化中的合成技术是由德国科学家Frans Fischer 和Hans Tropsch 于1923首先发现的并以他们名字的第一字母即F-T 命名的,简称F-T合成或费托合成。依靠间接液化技术,不但可以从煤炭中提炼汽油、柴油、煤油等普通石油制品,而且还可以提炼出航空燃油、润滑油等高品质石油制品以及烯烃、石蜡等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 自从Fischer和Tropsch发现在碱化的铁催化剂上可生成烃类化合物以来,费托合成技术就伴随着世界原油价格的波动以及政治因

素而盛衰不定。费托合成率先在德国开始工业化应用,1934年鲁尔化学公司建成了第一座间接液化生产装置,产量为7万吨/年,到1944年,德国共有9个工厂共57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在同一时期,日本、法国、中国也有6套装置建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东大油田的发现使间接液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陷入低潮,但南非是例外。南非因其推行的种族隔离政策而遭到世界各国的石油禁运,促使南非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问题。考虑到南非的煤炭质量较差,不适宜进行直接液化,经过反复论证和方案比较,最终选择了使用煤炭间接液化的方法生产石油和石油制品。SASOL I厂于1955年开工生产,主要生产燃料和化学品。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促使SASOL建设两座更大的煤基费托装置,设计目标是生产燃料。当工厂在1980和1982年建成投产的时候,原油的价格已经超过了30美元/桶。此时SASOL的三座工厂的综合产能已经大约为760万吨/年。由于SASOL 生产规模较大,尽管经历了原油价格的波动但仍保持赢利。南非不仅打破了石油禁运,而且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将煤炭液化费托合成技术工业化的国家。1992和1993年,又有两座基于天然气的费托合成工厂建成,分别是南非Mossgas 100万吨/年和壳牌在马来西亚Bintulu 的50万吨/年的工厂。 除了已经运行的商业化间接液化装置外,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英国石油(BP-Amoco),美国大陆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和合成油公司(Syntroleum)等也正在开发自

费托合成工艺学习报告(本科)

关于煤间接液化技术“费-托合成”的学习报告 报告说明 F-T合成作为煤的间接液化的重要工艺,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分别报告作者在F-T合成的基本原理、高低温工艺、催化剂以及F-T合成新工艺的学习情况。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报告末尾有本人对F-T合成工艺改进的一点设想和建议。 一、F-T合成的基本原理 主反应 生成烷烃: nCO+2n+1H2==C n H2n+2+nH2O(1) n+1H2+2nCO==C n H2n+2+nCO2(2) 生成烯烃: nCO+2n H2==C n H2n+nH2O(3) n H2+2nCO==C n H2n+nCO2(4) 副反应 生成含氧有机物: nCO+2n H2==C n H2n+nH2O(5) nCO+(2n?2)H2=C n H2n O2+(n?2)H2O(6) n+1CO+2n+1H2==C n H2n+1CHO+nH2O(7) 生成甲烷: CO+3H2==CH4+H2O(8) 积碳反应: CO+H2==C+H2O(9) 歧化反应: 2CO==C+C O2(10) F-T合成利用合成气在炉内反应生成液体燃料,1-4式为目标反应,其中1

和3是生产过程中主要反应。其合成的烃类基本为直链型、烯烃基本为1-烯烃。5-7式会生成含氧有机物的反应会降低产品品质;8式生成甲烷虽然是优质燃料但价值不高(原料合成气也为气体),往往需要分离出来进行制氢,构成循环;积碳反应主要是会对催化剂产生影响,温度过高时积碳反应产生的碳会镀在催化剂上(结焦现象),堵塞孔隙,造成催化剂失效。 二、高温工艺与低温工艺 反应温度不同,F-T 合成液体产物C 数目也不同(或者说选择性不同),基本上呈温度变高,碳链变短的趋势。低温工艺约在200-240摄氏度下反应,即可使用Fe 催化剂也可用Co 系催化剂,后者效果较好,产物主要是柴油、润滑油和石蜡等重质油品。高温工艺约在350摄氏度情况下反应,一般使用熔铁催化剂,产品主要是小分子烯烃和汽油。 由于温度不同,高低温工艺采用的反应器也有所不同,低温工艺主要采用固定床反应器、浆态床反应器;高温工艺主要用循环流化床、固定流化床反应器。 下面关于首先报告我对反应基本流程的认识 首先无论何种反应器都需要先将合成气和循环气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输入反应器,再经过均布装置将合成气均匀散开,之后进入反应段。由于炉内反应基本为强放热反应,对于低温工艺需要设置通水的管道利用水汽蒸发转移热量提高效率,而高温工艺由于强烈的对流换热所以并不要求特殊的冷却系统。 反应段过后主要是催化剂回收和产品分离的问题,这一点主要是利用旋分器、重力沉降(反应中催化剂结团结块)等方式。图1为反应器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1反应器基本结构示意图 这里再简要报告我对以上提到的四类反应器认识 2 46 5 3 1 1-合成气注入通道;2-均布段;3-冷却管道;4- 反应段;5-分离段;6-输出通道;(吴尧绘制)

费托合成(FT合成)工艺说明

费-托合成(煤或天然气间接液化)介绍 间接液化是先把煤炭在高温下与氧气和水蒸气反应,使煤炭全部气化、转化成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物),然后再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为液体燃料的工艺技术。 间接液化首先将原料煤与氧气、水蒸汽反应将煤全部气化,制得的粗煤气经变换、脱硫、脱碳制成洁净的合成气(CO+H2),合成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合成反应生成烃类,烃类经进一步加工可以生产汽油、柴油和LPG等产品。 在煤炭液化的加工过程中,煤炭中含有的硫等有害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燃烧后转化成灰分)均可脱除,硫还可以硫磺的形态得到回收,而液体产品品质较一般石油产品更优质。煤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 煤间接液化中的合成技术是由德国科学家Frans Fischer 和Hans Tropsch 于1923 首先发现的并以他们名字的第一字母即F-T命名的,简称F-T合成或费-托合成。依靠间接液化技术,不但可以从煤炭中提炼汽油、柴油、煤油等普通石油制品,而且还可以提炼出航空燃油、润滑油等高品质石油制品以及烯烃、石蜡等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 自从Fischer和Tropsch发现在碱化的铁催化剂上可生成烃类化合物以来,费-托合成技术就伴随着世界原油价格的波动以及政治因素而盛衰不定。费-托合成率先在德国开始工业化应用,1934年鲁尔化学公司建成了第一座间接液化生产装置,产量为7万吨/年,到1944年,德国共有9个工厂共57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在同一时期,日本、法国、中国也有6套装置建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东大油田的发现使间接液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陷入低潮,但南非是例外。南非因其推行的种族隔离政策而遭到世界各国的石油禁运,促使南非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问题。考虑到南非的煤炭质量较差,不适宜进行直接液化,经过反复论证和方案比较,最终选择了使用煤炭间接液化的方法生产石油和石油制品。SASOL I厂于1955年开工生产,主要生产燃料和化学品。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促使SASOL建设两座更大的煤基费-托装置,设计目标是生产燃料。当工厂在1980和1982年建成投产的时候,原油的价格已经超过了30美元/桶。此时SASOL的三座工厂的综合产能已经大约为760万吨/年。由于SASOL 生产规模较大,尽管经历了原油价格的波动但仍保持赢利。南非不仅打破了石油禁运,而且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将煤炭液化费-托合成技术工业化的国家。1992 和1993年,又有两座基于天然气的费-托合成工厂建成,分别是南非Mossgas 100万吨/年和壳牌在马来西亚Bintulu 的50万吨/年的工厂。 除了已经运行的商业化间接液化装置外,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英国石油(BP-Amoco),美国大陆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和合成油公司(Syntroleum)等也正在开发自己的费-托合成工艺,转让许可证技术,并且计划在拥有天然气的边远地域来建造费-托合成天然气液化工厂。 F-T合成的主要化学反应 F-T合成的主反应: 生成烷烃:nCO+(2n+1)H2 = CnH2n+2+nH2O 生成烯烃:nCO+(2n)H2 = CnH2n+nH2O 另外还有一些副反应,如: 生成甲烷:CO+3H2 = CH4+H2O 生成甲醇:CO+2H2 = CH3OH 生成乙醇:2CO+4H2 = C2H5OH+ H2O 积炭反应:2CO = C+CO2 除了以上6个反应以外,还有生成更高碳数的醇以及醛、酮、酸、酯等含氧化合物的副反应。

费托合成工艺及研究进展

费托合成 定义 费托合成(Fischer-Tropsch synthesis)是煤间接液化技术之一,它以合成气(CO和H2)为原料在催化剂(主要是铁系) 和适当反应条件下合成以石蜡烃为主的液体燃料的工艺过程。1923年由就职于Kaiser Wilhelm 研究院的德国化学家Franz Fischer 和Hans Tropsch开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投入大规模生产。 其反应过程可以用下式表示:nCO+2nH2─→[-CH2-]n+nH2O 副反应有水煤气变换反应H2O + CO → H2 + CO2 等。 一般来说,烃类生成物满足Anderson-Schulz-Flor分布。 工艺 费托合成总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煤气化、气体净化、变换和重整、合成和产品精制改质等部分。合成气中的氢气与一氧化碳的摩尔比要求在2~2.5。反应器采用固定床或流化床两种形式。如以生产柴油为主,宜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如以生产汽油为主,则用流化床反应器较好。此外,近年来正在开发的浆态反应器,则适宜于直接利用德士古煤气化炉或鲁奇熔渣气化炉生产的氢气与一氧化碳之摩尔比为0.58~0.7的合成气。铁系化合物是费托合成催化剂较好的活性组分。 研究进展 传统费托合成法是以钴为催化剂,所得产品组成复杂,选择性差,轻质液体烃少,重质石蜡烃较多。其主要成分是直链烷烃、烯烃、少量芳烃及副产水和二氧化碳。

50年代,中国曾开展费托合成技术的改进工作,进行了氮化熔铁催化剂流化床反应器的研究开发,完成了半工业性放大试验并取得工业放大所需的设计参数。南非萨索尔公司在1955年建成SASOL-I小型费托合成油工厂,1977年开发成功大型流化床Synthol反应器,并于1980年和1982年相继建成两座年产 1.6Mt的费托合成油工厂(SASOL-Ⅱ、SASOL-Ⅲ)。此两套装置皆采用氮化熔铁催化剂和流化床反应器。反应温度320~340℃,压力2.0~2.2MPa。产品组成为甲烷11%、C2~C4烃33%、C5~C8烃44%、C9以上烃6%、以及含氧化合物6%。产品组成中轻质烃较多,适宜于生产汽油、煤油和柴油等发动机燃料,并可得到醇、酮类等化学品。 目前,以煤为原料通过费托合成法制取的轻质发动机燃料,在经济上尚不能与石油产品相竞争,但对具有丰富廉价煤炭,而石油资源贫缺的国家或地区解决发动机燃料的需要,费托合成法也是可行的。 另外,近年来南非SASOL公司改良费托合成,其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全世界的瞩目。 2006年4月,利用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自创技术(费托合成、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技术),由煤化所牵头联合产业界伙伴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等和科研机构共同出资组建成立了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中国的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的真正产业化。

费托合成循环气脱除CO_2技术研究进展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07年第26卷第12期·1708· 化工进展 费托合成循环气脱除CO2技术研究进展 王祥云 (南化集团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48) 摘要:针对费托合成循环气的混合气体组成,主要介绍了南化集团研究院在脱除循环气中CO2的技术进展,可实现“气体的烃损失低”、“溶液稳定性好”,并克服“再生热耗高”的缺点,比常规碳酸钾脱碳工艺再生热耗降低30%以上。 关键词:费脱合成;循环气;脱除CO2 中图分类号:TQ 5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613(2007)12–1708–04 Progress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 from the recycle gas of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WANG Xiangy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njing Chemical Industry Group,Nanjing 210048,Jiangsu,China)Abstract:A new technology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 from the recycle gas of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is introduced.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w hydrocarbon loss,stable solution,low heat consumption for solution desorption. The heat consumption for solution desorption is reduced by 30% against the conventional technology. Key words:Fischer-Tropsch synthesis;recyclic gas;carbon dioxide removal 以煤或者天然气为原料间接合成油品,通常采用费托合成(Fischer-Tropsch synthesis)工艺。在费托反应中,H2和CO在催化剂作用下还原解离过程产生水[CO + H2 =(—CH2—)+ H2O],水又与CO在特别是铁基等催化剂表面进行变换反应(CO + H2O → CO2 + H2)生成大量CO2。对于不同的费托合成工艺,由于其气体组成、催化剂、操作条件等不同,变换反应程度有不同。 为了提高油品产率,反应后出塔的尾气需要循环使用,首先把出合成塔物料中的液体产品分离出来,再将尾气中的CO2脱除,最后由循环压缩机送回合成塔。1998年美国Bechtel公司为美国能源部设计用煤间接合成液体燃料的商业基准流程[1],即是将出合成塔的物料分离液体产品后的尾气脱除CO2、脱水、回收碳氢化合物、回收氢气之后,经自热重整返回费托合成循环使用(见图1)。 在当时的原油价格下,出现各种将尾气直接送燃气轮机发电的“一步法”工艺流程报道。然而在今天高油价情况下,将尾气脱碳后循环使用可以比“一步法”多产约40%的汽油、柴油和石化产品(见 表1),可比发电得到更大的效益;花费很大代价制 得的合成气,用于生产高价值的油品更为合理。所以,优化的“循环气脱碳工艺”将为费托合成提高 产油率做出贡献。 表l基准流程和联产电力流程的比较[1] 项目 基准流程(单纯 液体燃料生产) 联产电力流 程去除CO2 联产电力流程 不去除CO2 耗煤量/美吨·d-120 257 20 257 20 257 汽油产量/桶·d-124 000 14 360 13 400 柴油产量/桶·d-124 350 14 570 17 450 液化石油气产量/桶·d-11700 1000 1000 电耗/MW50 -1000 -1000 基本投资/亿美元31.9 32.58 30.95 注:1美吨=0.9072 t 收稿日期 2007–07–27;修改稿日期 2007–09–17。 第一作者简介王祥云(1944—),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E–mail wang65570@https://www.360docs.net/doc/3e2989174.html,。

费托合成(F-T)综述

综述 F-T合成的基本原料为合成气,即CO和H2。F-T合成工艺中合成气来源主要有煤、天然气和生物质。以煤为原料,通过加入气化剂,在高温条件下将煤在气化炉中气化,然后制成合成气(H2+CO),接着通过催化剂作用将合成气转化成烃类燃料、醇类燃料和化学品的过程便是煤的间接液化技术。煤间接液化工艺主要有:Fischer-Tropsch 工艺和莫比尔(Mobil)工艺。 典型的Fischer-Tropsch工艺指将由煤气化后得到的粗合成气经脱硫、脱氧净化后,根据使用的F-T合成反应器,调整合成气的H2/CO 比,在反应器中通过合成气与固体催化剂作用合成出混合烃类和含氧化合物,最后将得到的合成品经过产品的精制改制加工成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石蜡等成品。F-T合成早已实现工业化生产,早在二战期间,德国的初产品生产能力已到达每年66万吨[1] (Andrei Y Khodakov, Wei Chu, Pascal Fongarland. Chem. Rev.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Cobalt Fischer?Tropsch Catalysts for Synthesis of Long-Chain Hydrocarbons and Clean Fuels. 2007, 107, 1692?1744 )。二战之后,由于石油的迅述兴起,间接液化技术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期间,南非由于种族隔离制度而被“禁油”,不得不大力发展煤间接液化技术。但是随着70年代石油危机的出现,间接液化技术再次受到强烈关注。同时,由间接液化出来的合成液体燃料相比由原油得到的燃料产品具有更低的硫含量及芳烃化合物[1],更加环保。80年代后,国际上,一些大的石油公司开始投资研发GTL相关技术和工艺[1]。目

费托合成工艺学习报告本科

费托合成工艺学习报告 本科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煤间接液化技术“费-托合成”的学习报告报告说明 F-T合成作为煤的间接液化的重要工艺,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分别报告作者在F-T合成的基本原理、高低温工艺、催化剂以及F-T合成新工艺的学习情况。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报告末尾有本人对F-T合成工艺改进的一点设想和建议。 一、F-T合成的基本原理 主反应 生成烷烃: nCO+(2n+1)H2==H H H2H+2+HH2H(1) (n+1)H2+2HHH==H H H2H+2+HHH2(2) 生成烯烃: nCO+2n H2==H H H2H+HH2H(3) n H2+2HHH==H H H2H+HHH2(4) 副反应 生成含氧有机物: nCO+2n H2==H H H2H+HH2H(5) nCO+(2n?2)H2=H H H2H H2+(H?2)H2H(6) (n+1)CO+(2n+1)H2==H H H2H+1HHH+HH2H(7) 生成甲烷: CO+3H2==HH4+H2H(8) 积碳反应: CO+H2==H+H2H(9) 歧化反应: 2CO==C+C H2(10) F-T合成利用合成气在炉内反应生成液体燃料,1-4式为目标反应,其中1和3是生产过程中主要反应。其合成的烃类基本为直链型、烯烃基本为1-烯烃。5-7式会生成含氧有机物的反应会

降低产品品质;8式生成甲烷虽然是优质燃料但价值不高(原料合成气也为气体),往往需要分离出来进行制氢,构成循环;积碳反应主要是会对催化剂产生影响,温度过高时积碳反应产生的碳会镀在催化剂上(结焦现象),堵塞孔隙,造成催化剂失效。 二、高温工艺与低温工艺 反应温度不同,F-T合成液体产物C数目也不同(或者说选择性不同),基本上呈温度变高,碳链变短的趋势。低温工艺约在200-240摄氏度下反应,即可使用Fe催化剂也可用Co系催化剂,后者效果较好,产物主要是柴油、润滑油和石蜡等重质油品。高温工艺约在350摄氏度情况下反应,一般使用熔铁催化剂,产品主要是小分子烯烃和汽油。 由于温度不同,高低温工艺采用的反应器也有所不同,低温工艺主要采用固定床反应器、浆态床反应器;高温工艺主要用循环流化床、固定流化床反应器。 下面关于首先报告我对反应基本流程的认识 首先无论何种反应器都需要先将合成气和循环气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输入反应器,再经过均布装置将合成气均匀散开,之后进入反应段。由于炉内反应基本为强放热反应,对于低温工艺需要设置通水的管道利用水汽蒸发转移热量提高效率,而高温工艺由于强烈的对流换热所以并不要求特殊的冷却系统。 反应段过后主要是催化剂回收和产品分离的问题,这一点主要是利用旋分器、重力沉降(反应中催化剂结团结块)等方式。图1为反应器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反应器基本结构示意图 这里再简要报告我对以上提到的四类反应器认识 固定床反应器(Arge反应器) 由于催化剂到冷却界面的传热距离限制,固定床式反应器要想法设法增大表面积。早期由于管式反应器直径过大而采取了层炉式反应器,然而由于散热和催化剂利用效率的问题而不被广泛使用。随后的发展趋势就是反应器内“管”越来越多、越来越细;1955年Sasol公司开发了内含2052根直径50毫米“管”的固定床反应器;1990年Shell公司开发了内含26150根直径26毫米“管”的反应器。而“管越多、越细”,反应器的效率和生产能力也越高(这点后面要提到)。 这种反应器优点易于操作运行,产品易于分离,适用于蜡生产;但是缺点也很明显,由于此类反应器温度分布不均,其温度需要控制在较低水平,影响反应速率和产率,以及因此带来的对于催化剂细度的要求,使得催化剂利用效率低,用量大;同时反应器由于承受压降厚度较大,铁催化剂定期更换要求复杂的网络结构,加大了设备成本。 浆态床反应器 浆态反应器合成气由底部从液态产物(主要是蜡)中以鼓泡的形式进入反应器,利用产物加热合成气节省了能量;炉内有悬浮的催化剂颗粒,合成气与悬浮颗粒反应效率很高,因此大量的

费托合成生产人造石油的化学工艺

费托合成生产人造石油 的化学工艺 1 费托合成的概念、历史背景及技术现状 费托合成(Fischer-Tropsch synthesis)是煤间接液化技术之一,它以合成气(CO和H )为原料在催化剂(主要是铁系) 和适当反应条件下合成以石蜡烃为 2 主的液体燃料的工艺过程。其反应过程可以表示:nCO+2nH2─→[-CH2 -]n+nH2O 副反应有水煤气变换反应 H2O + CO → H2 + CO2 等。费托合成总 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煤气化、气体净化、变换和重整、合成和产品精制改质等 部分。 费托合成总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煤气化、气体净化、变换和重整、合成和 产品精制改质等部分。合成气中的氢气与一氧化碳的摩尔比要求在2~2.5。反 应器采用固定床或流化床两种形式。如以生产柴油为主,宜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如以生产汽油为主,则用流化床反应器较好。此外,近年来正在开发的浆态反 应器,浆态床反应器比管式固定床反应器结构简单、易于制作,而且价格便宜 易于放大。则适宜于直接利用德士古煤气化炉或鲁奇熔渣气化炉生产的氢气与 一氧化碳之摩尔比为 0.58~0.7的合成气。铁系化合物是费托合成催化剂较好 的活性组分。 传统费托合成法是以钴为催化剂,所得产品组成复杂,选择性差,轻质液 体烃少,重质石蜡烃较多。其主要成分是直链烷烃、烯烃、少量芳烃及副产水 和二氧化碳。50年代,中国曾开展费托合成技术的改进工作,进行了氮化熔铁 催化剂流化床反应器的研究开发,完成了半工业性放大试验并取得工业放大所 需的设计参数。南非萨索尔公司在1955年建成SASOL-I小型费托合成油工厂,1977年开发成功大型流化床 Synthol反应器,并于1980年和1982年相继建成两座年产 1.6Mt的费托合成油工厂(SASOL-Ⅱ、SASOL-Ⅲ)。此两套装置皆采 用氮化熔铁催化剂和流化床反应器。反应温度320~340℃,压力 2.0~2.2MPa。产品组成为甲烷11%、C2~C4烃33%、C5~C8烃44%、C9以上烃6%、以及含氧 化合物6%。产品组成中轻质烃较多,适宜于生产汽油、煤油和柴油等发动机燃料,并可得到醇、酮类等化学品。 目前,以煤为原料通过费托合成法制取的轻质发动机燃料,在经济上尚不 能与石油产品相竞争,但对具有丰富廉价煤炭,而石油资源贫缺的国家或地区 解决发动机燃料的需要,费托合成法也是可行的。另外,近年来南非SASOL公 司改良费托合成,其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全世界的瞩目。 2006年4月,利用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自创技术(费托合成、煤基 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技术),由煤化所牵头联合产业界伙伴内蒙古伊泰集团有

费托合成

煤间接液化技术之一。以合成气为原料在催化剂(主要是铁系) 和适当反应条件下合成以石蜡烃为主的液体燃料的工艺过程。1923年由德国化学家F.费歇尔和H.托罗普施开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投入大规模生产。其反应过程可以用下式表 示:n CO+2n H2─→【-CH2-】n+n H2O 传统费托合成法是以钴为催化剂(见金属催化剂),所得产品组成复杂,选择性差,轻质液体烃少,重质石蜡烃较多。其主要成分是直链烷烃、烯烃、少量芳烃及副产水和二氧化碳。 50年代,中国曾开展费托合成技术的改进工作,进行了氮化熔铁催化剂流化床反应器的研究开发,完成了半工业性放大试验并取得工业放大所需的设计参数。南非萨索尔公司在1955年建成SASOL-I小型费托合成油工厂,1977年开发成功大型流化床Synthol反应器,并于1980年和1982年相继建成两座年产1.6Mt的费托合成油工厂(SASOL-Ⅱ、SASOL-Ⅲ)。此两套装置皆采用氮化熔铁催化剂和流化床反应器。反应温度320~340℃,压力2.0~2.2MPa。产品组成为甲烷11%、C2~C4烃33%、C5~C8烃44%、C9以上烃6%、以及含氧化合物6%。产品组成中轻质烃较多,适宜于生产汽油、煤油和柴油等发动机燃料,并可得到醇、酮类等化学品。 费托合成总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煤气化、气体净化、变换和重整、合成和产品精制改质等部分。合成气中的氢气与一氧化碳

的摩尔比要求在2~2.5。反应器采用固定床或流化床两种形式。如以生产柴油为主,宜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如以生产汽油为主,则用流化床反应器较好。此外,近年来正在开发的浆态反应器,则适宜于直接利用德士古煤气化炉或鲁奇熔渣气化炉生产的氢 气与一氧化碳之摩尔比为0.58~0.7的合成气。铁系化合物是费托合成催化剂较好的活性组分。 目前,以煤为原料通过费托合成法制取的轻质发动机燃料,在经济上尚不能与石油产品相竞争,但对具有丰富廉价煤炭,而石油资源贫缺的国家或地区解决发动机燃料的需要,费托合成法也是可行的。

费托合成中的钴基催化剂

费托合成中的钴基催化剂 Co基催化剂通常为负载型催化剂,金属Co是费托反应的活性中心, 由金属Co原子组成的活性位的数量和大小决定了催化剂的性能。适合 费托反应的最小Co颗粒尺寸范围为6~8nm。Co基催化剂的费托性 能受到钴源、载体、助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载体织构物性、载体表 面Co颗粒的大小分布、以及与载体相互作用引起催化剂中Co颗粒分 散度及还原度变化,将成为影响Co基催化剂费托合成反应活性与产物 选择性的主要因素。 常用的钴源除了硝酸钴等无机盐外,还有乙酸钴、羰基钴、Co-EDTA 配合物、乙酰丙酮钴配合物等。钴源可影响金属钴的还原度和分散度,不同钴源和载体的吸附作用不同,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以常 用的钴源制备的费托反应负载型催化剂,最终都需要在氢气气氛中还 原来得到有CO加氢活性的金属钴原子,且还原过程中无法控制钴的还原度,使钴完全被还原。而通过钴羰基簇合物制备的费托反应催化剂,在低温时只需通过在保护气下加热脱羰基便可得到钴金属粒子,不需 要焙烧,可降低钴与载体间的作用。羰基钴做前驱体不仅可以提高催 化剂的分散度、还原度,而且还有一些特殊的性质。但是羰基钴价格 昂贵仅存在于实验室制备。从费托性能和成本角度考虑,现有工业费 托合成Co基催化剂多用硝酸钴做前体。 载体是催化剂的重要组成部分,载体种类和性质的差异将对催化剂的 活性、寿命和选择性产生很大的影响。载体对费托反应催化剂活性和 产物选择性的影响非常复杂,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都和催化剂载体的 比表面、酸度、孔结构、电子修饰作用以及金属与载体之间的强相互 作用等密切相关。载体的主要作用是提高钴的分散度、增加活性组分 的比表面积,并在还原后产生稳定的活性金属离子,防止烧结;载体 可以改善费托催化剂的机械强度,这对浆相费托反应至关重要;也可 改善催化剂的热稳定性,提供更多的活性中心,节省活性组分用量, 降低成本,增加催化剂抗毒能力;此外,费托反应是一个强放热反应,催化剂载体在反应过程中可起导热的作用,减小固定床反应器中的温 度梯度。

费托合成

费托合成 费托合成(Fischer-Tropsch synthesis)是煤间接液化技术之一,可简称为FT反应,它以合成气(CO和H2)为原料在催化剂(主要是铁系) 和适当反应条件下合成以石蜡烃为主的液体燃料的工艺过程。1923年由就职于Kaiser Wilhelm 研究院的德国化学家Franz Fischer 和Hans Tropsch开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投入大规模生产。其反应过程可以用下式表示:nCO+2nH2─→[-CH2-]n+nH2O 副反应有水煤气变换反应H2O + CO →H2 + CO2 等。一般来说,烃类生成物满足Anderson-Schulz-Flor分布。 费托合成总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煤气化、气体净化、变换和重整、合成和产品精制改质等部分。合成气中的氢气与一氧化碳的摩尔比要求在2~2.5。反应器采用固定床或流化床两种形式。如以生产柴油为主,宜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如以生产汽油为主,则用流化床反应器较好。此外,近年来正在开发的浆态反应器,则适宜于直接利用德士古煤气化炉或鲁奇熔渣气化炉生产的氢气与一氧化碳之摩尔比为0.58~0.7的合成气。铁系化合物是费托合成催化剂较好的活性组分。 研究进展 传统费托合成法是以钴为催化剂,所得产品组成复杂,选择性差,轻质液体烃少,重质石蜡烃较多。其主要成分是直链烷烃、烯烃、少量芳烃及副产水和二氧化碳。50年代,中国曾开展费托合成技术的改进工作,进行了氮化熔铁催化剂流化床反应器的研究开发,完成了半工业性放大试验并取得工业放大所需的设计参数。南非萨索尔公司在1955年建成SASOL-I小型费托合成油工厂,1977年开发成功大型流化床Synthol反应器,并于1980年和1982年相继建成两座年产 1.6Mt的费托合成油工厂(SASOL-Ⅱ、SASOL-Ⅲ)。此两套装置皆采用氮化熔铁催化剂和流化床反应器。反应温度320~340℃,压力2.0~2.2MPa。产品组成为甲烷11%、C2~C4烃33%、C5~C8烃44%、C9以上烃6%、以及含氧化合物6%。产品组成中轻质烃较多,适宜于生产汽油、煤油和柴油等发动机燃料,并可得到醇、酮类等化学品。目前,以煤为原料通过费托合成法制取的轻质发动机燃料,在经济上尚不能与石油产品相竞争,但对具有丰富廉价煤炭,而石油资源贫缺的国家或地区解决发动机燃料的需要,费托合成法也是可行的。另外,近年来南非SASOL公司改良费托合成,其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全世界的瞩目。2006年4月,利用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自创技术(费托合成、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技术),由煤化所牵头联合产业界伙伴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等和科研机构共同出资组建成立了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中国的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的真正产业化。

翟裕 费托合成 机理综述

费托合成反应机理综述 化工学院能源化工翟裕 2011115287 摘要:本文讨论了费托合成反应的几种理论. 并指出随着表面科学技术的发展, 深入到催化剂活性中心研究费托反应行为是深入认识费托反应机理的有效方法. 这为费托合成反应机理及机理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依据. 关键词:费托合成;反应机理;碳化物机理;缩聚机理或CO插入机理 引言:费托合成反应( Fischer -T ropsch Synthesis) 是以合成气,在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各种烃类和含氧化合物的过程,是将煤或天然气转化为发动机燃料的重要途径之一. 该反应体系是复杂强放热反应体系. 根据催化剂的不同, 可以生成烷烃、烯烃、醇、醛、酸等多种有机化合物. 主要反应如下: (2 n + 1) H2 + n CO →C n H2 n+2 + n H2O (1) 2 n H2 + n CO →C n H2 n + n H2O (2) 2 n H2 + n CO →C n H2 n+2O + ( n - 1) H2O (3) CO + H2O →CO2 + H2 (4) 式(1) 和式(2) 为生成直链烷烃和12烯烃的主反应;式(3) 为生成醇、醛等含氧有机化和物的副反应;式(4) 是费托合成体系中伴随的水煤气变换反应, 费托反应机理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CO 解离吸附的, 如碳化物机理. 另一类是CO 非解离吸附的, 如缩聚机理或CO 插入机理等. 目前已经认识到, 在典型费托合成催化剂上CO 均能容易地解离, 并在催化反应的初期阶段, 该过程是催化活性表面形成的主要条件. 同时, 形成的表面碳物种进一步氢化产生亚甲基物种, 而亚甲基物种的聚合促进了碳链的增长. 1.碳化物机理 表面碳化物机理首先由Fischer和Tropsch提出作者根据Fe、Ni、Co等金属单独和CO反应时都可生成各自的碳化物,而后者又能加氢转化为烃类的事实认为当CO和H2同时和催化剂接触时,CO 首先在催化剂表面上先离解形成活性碳物 种,该物质和氢气反应生成亚甲基后再进一步聚合成烷烃和烯烃。具体过程如图1 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