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学栏目分析
2024年走近科学观看心得体会模版(2篇)

2024年走近科学观看心得体会模版《走进科学》是我最爱看的节目之一,它让我受益匪浅。
让我最印象最深刻的是“群棺丽影”。
它是揭密古代,挑战我们的未知的极限。
节目的内容是一次考古。
那是在江西靖安县的一个地方,在那发现了____具棺木,棺木的年代是在____年。
在打开主棺木时看见的是男性的尸骨。
考古队长大胆推测这是一个族群遭遇灭族之祸而死亡的墓群。
但在主棺木中发现了七环龙纹的金器和呈半月型的玉佩,这让考古队长的推测被推翻了。
考古队长认真研究那金器和玉佩之后发现那金器和玉佩十分珍贵所以拥有它的人应具有很高的身份地位。
后来他就推测这是一个战死的将军墓,而其他的墓是与他一起战死的战士。
但在打开其他棺木检验起尸骨性别时发现在这____具棺木中有大多数的尸骨是女性,而且年龄在____至____岁,身高____米左右。
这些都是正值花样年华的女性而且在考古队一位女性研究员对她们面部骨骼的分析,那些女性的样子都是非常美丽的。
发现的这个线索让考古队长的推测再一次被推翻了,从女性尸骨的这个线索让考古队长联想到了古代时非常残忍的陪葬。
古代的陪葬条例是从秦始皇的儿子开始实行的。
但在后来的改朝换代中渐渐撤消,可是在明代这套刑罚又被朱元璋实行。
到了清代这种刑罚终于消失。
我想说也许这墓的主人也许就是那时候的人吧!最后的结果我不知道,但是在看那期节目的过程中我也好象跟随考古队员的探索进入不可思议的古代。
在看完走进科学之后,不仅让我了解了更多的知识,还让我有了不断探索的勇气。
我想你看过的话肯定与我有一样的感觉。
2024年走近科学观看心得体会模版(2)____年,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走进科学的活动,并观看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科学展示,获得了许多有关科学的知识,对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次体验中,我对科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科学前沿的发展感到无比激动。
首先,我惊叹于科学的力量和影响。
在展览中,我见识了许多新的科技产品和科学研究成果。
例如,面部识别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不仅可以提高安全性,还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
对《走近科学》栏目的思考

对《走近科学》栏目的思考[摘要]在社会娱乐化大前提下,电视媒介也开始娱乐化,引导社会娱乐,从而双向影响。
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使得“娱乐化”渗透到电视媒介的某些频道和栏目。
将以《走近科学》为例阐述科教类严肃节目在“娱乐化”过程中怎样平衡教育的使命感与娱乐化大众的要求。
[关键词]娱乐化现象;使命感;讲故事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不仅在经济上对外开放,而且对外来文化也敞开了大门。
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冲突、选择,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娱乐化现象。
这种娱乐化现象的产生使某些电视媒介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从选择转向被选择地位,电视媒介的受众占据了选择地位。
一、电视媒介受到娱乐化的冲击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自1997年在欧洲成立,后来又陆续在亚洲、拉丁美洲和美国播出,在短短的十年里已经在145个国家用超过25种语言播出了大量科教记录片节目,比如《神奇的地球》、《狂野周末》等,以深邃的人文内涵,精美的制作感染吸引着数以万计的观众。
一个以探究世界,分享知识和保护环境为最高目标,始终自立于科学严谨的理念,与精美生动的影象完美结合,融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节目却面临着国外记录片学术界对其滥用好莱坞故事化工业制作模式的指责危机。
为什么?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常务副总裁史博恩这样回答:国家地理频道就是尽可能高的博取高收视率。
我们欢迎那些会讲故事,具有高创意性的导演,让他们完成优秀的高收视率的作品,当然必须在吸引受众的模式下。
由此可见,受众观看节目是对自身有休闲放松的需求。
在外来文化引进的情况下,像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这样本身就生活在娱乐化的西方社会里,更强调观众在心理和生理、感性和理性上产生的愉悦感觉。
这种娱乐化倾向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电视媒体的一些娱乐性节目,连《走近科学》等科教性的频道也面临改革的危机。
二、《走近科学》在使命感与娱乐化之间建立平衡《走近科学》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有些节目相似,即在探究世界、分享知识。
但作为中国的一个科教节目,它又附带着另一种使命,即帮助人们解疑答惑,破除人们的迷信观念。
电视科普节目的叙事探索——《走近科学》的叙事策略分析

丹 ”这一道术切入 ,让受众 自然而然地 回到远古的 探 寻之路 。正是凭 借着神话这 一超越 时空的 “ 欢 乐 ”和 “ 忧伤 ” ,触发 了受众深层次 的心理能量 , 受众在观看 的过程中 自然形成一种共鸣。
结构 :悬 念 的诱 惑
悬念是叙事的一个重要元素 。从叙事作品本身 的角度来说 ,悬念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结构形式 ,其 重要特征 ,用英 国戏剧理论家威廉 ・ 阿契尔的话说 , 就是 “ 预示出一种十分吸引人的事态 ,却不把它预 叙 出来 。 ” 《 走近科 学》将悬 念手法推 向了极致 。它使用 问题 的设置 ,将一个事件全部的过程完全打破 ,对 事件的起因 、发展 、高中最新奇 、最能吸引人 的元素按照节 目的板块结构 ,分别安插进一个个经 过分割后 的叙事 中去 ,让 “ 出问题——解决 问 提 题”这一基本的叙事模式 中填写进能够制造波澜的
果 。除 了 内容 的 问题 化 解 构 ,悬 念 表 现 的另 一个 常
・
4 3・
用方法就是节 目的包装 。制作者对节 目的前期预告
也同样 的设置悬念预告 。例如标题的视听 冲击力 , 大量使用 “ 云” “ 疑 、 之谜”等等词汇 ,极 大限度 的抓住观众胃 口,激发观众兴趣。
速 度 :信 息 的 延宕
唯美的画面和独特 的文字信 息、整体色彩和氛围体 现 的情 感倾 向。如 《 神湖圣 象》 在视 觉上使用 了 “ 恐怖”的渲染气氛的拍 摄角度 , 目 节 制作 者喜欢
用仰拍 、抖动等非常规拍摄方法 ,同时拍摄时的光 线故 意选择 昏暗 ,视觉 的冲击力 ,让 人 “ 不寒 而
于过程。通过对过程的延宕 ,以使观众始终处于一 种兴奋、期待的状态 ,从而一方面不断增加观众 的 期待强度,另一方 面也增加期待获得满足的强度。 信息的延宕在 《 走近科学》节 目中充分地表现 为四种形式 。一是主持人的出现 ,暂时中断叙事的
走近科学一年级

走近科学一年级走近科学一年级: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当我们走进科学的殿堂,我们便置身于一个充满神奇和未知的世界。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们来说,他们对这个充满未知的科学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进科学一年级,一起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一种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探索和研究。
它包括对宇宙、地球、生物、人类、物质和能量的研究。
科学一年级是学生们初步接触科学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在科学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和比较等方式,探索科学世界中不同领域的奥秘。
他们会学习关于动物、植物、地球和宇宙的知识,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例如,学生们会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动物的食物链,探究地球的构造和宇宙的奥秘。
通过走近科学一年级,学生们可以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
他们会了解到,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从医疗保健到农业生产,从交通运输到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无处不在。
正是因为科学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更加便捷和舒适。
走近科学一年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培养对科学的兴趣,还可以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无论他们从事什么行业,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都会对他们有帮助。
例如,在医学领域,了解人体结构和生物化学知识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工程领域,了解物理和机械知识可以帮助工程师设计更高效、更安全的交通工具和建筑物。
总之,走近科学一年级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发现的阶段。
学生们通过学习基本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
这将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同时也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一年级,共同探索这个神奇而充满未知的世界吧!一年级科学总结一年级科学总结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科学课的内容,包括生物、物质和能量、观察和实验、地球和宇宙等方面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还掌握了一些科学实验技能,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
为什么《走近科学》播放的神秘事件,总是让人看完想砸电视

相信大家都看过央视的《走近科学》吧,这档节目每集都会播放一个诡异的神秘事件,无论是配乐还是场景,都营造的跟鬼片似的。
随着主持人的不断引导,节目的渐渐深入,把人们的好奇心勾引到了顶点,当临近节目尾声的时候,却抛出来一个十分弱智的答案,让人看的都想砸电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何央视这么大的品牌,非要拍这种“弱智”的节目呢?能在央视当主持,哪一个不是才华横溢,难道他们会不懂吗?若仅仅是为了收视率,这也太经不起推敲了。
其实,这背后另有玄机。
在这之前,我们先说几个耳熟能详的情节,帮你回忆回忆这个节目。
神秘事件一:2006年9月,福建华安县草板村的一户农家发生了件怪事。
当村民都已入睡时,宁静的小乡村却突然爆出一声巨响,一个神秘物体从天而降,击穿了村民的屋顶,在地上砸了一个大坑。
据村民的口述,这件神秘物体刚砸下来的时候温度很高,但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没人说得出来。
一时间,这个小乡村各种流言四起,有人说可能是陨铁,有人说是飞机掉下来的零件,有人说可能与飞碟有关,更有脑洞大开的说是外星人的尿壶。
但,这些通通不是答案!节目临近结束,主持人才缓缓说出真相:原来是私灌氢气的小贩,不小心把罐子弄爆了,碎片砸进了农民家。
神秘事件二:一名相貌普通的男子,却有着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技能”:他能靠意志随时吐出鲜血,可以从身上任意一个部位吸出鲜血,但是从来不会伤到皮肤!纳尼?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吸血鬼”。
然而,事实的真相再次闪瞎了我的双眼:他没有什么技能,只是牙龈出血好多年了而已!神秘事件三:某个村子半夜总会响起怪叫声,有人说是“鬼”,有人说是野兽,但是都没有人敢出去看。
采访了一群村民,个个说的有鼻子有眼,说野兽在村子里作怪,每天晚上都战战兢兢的睡不着!絮絮叨叨的说了一整集,结果,“怪声”竟然是个胖子睡觉打呼噜!神秘事件四:村里的小媳妇怀孕一年多还没生,全村人都说是怀了“神胎”,又是隔着肚子问问题,又是做实验,最后拉去医院做了个B超,发现她并没有怀孕,只是单纯的胖!胖!胖!看完这么多,是不是觉得《走近科学》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其实还真是冤枉它了。
2024年走近科学观看心得体会(2篇)

2024年走近科学观看心得体会本周一下午观看了《走近科学》节目,节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建筑奇迹。
最让我感到震撼和惊奇的是恒山上的悬空寺。
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
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庙宇。
悬空寺始建于____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其进行过修缮。
悬空寺距地面约____米,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前人介绍悬空寺,概括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
”悬空寺是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
游人在远处见不到这些木梁,却见到不少细木斜顶住寺的底层。
游人会想:这些颤颤悠悠的木柱能顶得住这样一座寺庙吗?当人们仔细观察,发现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还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梁后,对古代匠师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发出感叹和敬佩了。
唐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这次参观游览,(观后感读后感)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
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
”意大利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先生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是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
悬空寺经历千年依然几近完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向我们以及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我想我们在感慨之余,多少也应该有所思考。
思考为什么在____多年前建筑的庙宇在风吹雨打、烈日骄阳,甚至山崩地裂中依旧能够屹立不倒,而今天的很多建筑却脆弱到经不起一丝考验?不是今天的技术比不上魏朝,我想,或许是因为面对今天的喧嚣,我们太多地关注背后的东西,却独独忽略了眼前的责任。
《走近科学》栏目分析

走进科学与探索发现节目对比
相同点:
• 真实事件真实记录
• 节目主持与记录片相结合的形式播出 • 都是以科学探索为主的人文类节目 • 从传播效果看,真实重于真理,沟通重于结论。
走进科学栏目分析
优势:
节目整体风格轻松幽默 节目标新奇抓人眼球
内容贴近普通民众,更有代入感
第四部分
观众视角,平民意识
主角——平民
加主 业 摆 做 推 出 站 了持 术 脱 到 测 疑 在 亲人 语 了 了 或 问 观 切与 , 那 贴 者 , 众 感观 这 些 近 评 用 的 。众 些 难 生 论 观 立 的改以活,众场 距变理通同视上 离拉解俗时角不 ,近的易用做断 增了专懂语出提 ,
对 话 关 系
第二组
成员:张 娜 刘丽莉 杨园园
尚文轩
走近科学
简介
《走近科学》栏目1998年6月1日开播,是央视第一 个大型科普栏目。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 目科教频道开播。 《走近科学》2、播出时间: 首播:20:30—20:58 重播:次日09:00—09:28 播出频率:周一至周日每天一期
● 节目不足之处 ● 如何更好呈现这档节目 ●总
结
有好必有谬
我国科教类电视节目制作兴起 较晚,因此与国外同类型节目 相比,在其水平上依然存在较 大差距。
• 故事内容:真实与玄虚之间 界限模糊 • 叙事情节:单一、“类型化” 叙事泛滥 • 表现形式:强调电视特征,忽 略人文科学精神
•
严格内容选择,拓展选题思路
选题介绍和结构 选题热点
主线
副线(可有可无)
悬疑点(疑问) 故事点(戏剧性情节与冲突)
知识点(知识+情怀+精神)
从《走近科学》看中国电视科教节目的开题报告

从《走近科学》看中国电视科教节目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中国电视科教节目作为一种受众群体较广的科普宣传形式,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且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其中《走近科学》节目是较为著名的一种。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改变,节目制作方也需要不断地对节目进行更新和改进,以更好地应对观众的需求。
因此,本文将以《走近科学》为例,通过对该节目的内容、形式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中国电视科教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走近科学》的节目特点及其制作方式;(2)《走近科学》节目对观众的影响及其意义;(3)现阶段中国电视科教节目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中国电视科教节目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等方法,以全面深入地了解《走近科学》及中国电视科教节目的相关信息。
(1)文献研究:对《走近科学》及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深入分析节目的制作方式、特点及影响等方面;(2)案例分析:对《走近科学》节目进行案例分析,分析节目在影响观众科学素养、促进科学传播等方面的意义;(3)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获取观众对中国电视科教节目的看法和建议,进一步探究中国电视科教节目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四、预期目标通过本文的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1)深入研究《走近科学》及中国电视科教节目的制作方式、特点及对观众的影响,全面认识中国电视科教节目的发展现状;(2)找出中国电视科教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3)探讨中国电视科教节目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为科学传播和促进观众科学素养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足之处
第四部分 如何更好呈现这档节目 总结
主讲人:尚文轩
学 号:
14040416
第四部分
节目不足&如何更好呈现这档节目&总结一、问题分析
我国科教类电视节目制作兴起较晚,因此与国外同类型节目相比,在其水平上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客观因素:由于科学文化传统、政治、经济水平以及媒介体制等因素,使其表现形式单一,相对刻板,严谨,
创意性不足,再者据悉,节目制作经费支持力度
不够大。
主观因素:存在问题的根本因素
二、存在问题的主观因素分析
(一)故事内容:真实与玄虚之间界限模糊
科学如同新闻一样追求真实,只不过它体现为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探索,作为一种故事化叙事手法,不排除要将真实的讲述和手法的虚构一同融于故事形态,但是由于对故事内容一波三折的标准要求,使得许多问题的设置存在故弄玄虚之嫌。
《走近科学》作为我国科教电视栏目中最早成功实现故事化叙事手法的典型,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好评,但是在众多节目中也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许多节目成为荒诞的猎奇的悬疑片。
这种现象的节目通常有两种:
第一种表现为故事的结论是富有科学性的,但是在故事讲述过程中为了保持受众的观看兴趣,编导们难免会人为
设置悬疑,而这些悬疑当中有些知识点并不明确给观众模棱两可、牵强附会的感觉。
针对这个问题网上甚至出现了“走近科学体:故弄玄虚卖关子”这样一种语体。
第二种是故事本身过程曲折有意义,各种猜测也富有科学性,但是当最终结论简单幼稚,往往使得观众有被忽悠之嫌。
这样的类型都出现在一些神秘事件的题材中,如不明飞行物、水怪等,可能会被做各种引人入胜的猜测,而往往结果不过是一个孔明灯或一只乌龟、水獭之类的结论。
比如2007年的一期《吐血奇人》,片中介绍了当事人能随意控制身体里血液的走向,谈笑风生间能随时口吐鲜血,身体不会受到任何伤害,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嘴接触身体任何一个部位都能吸出一大口鲜血。
针对这种"吸血鬼般"的特异功能,节目请来医生对当事人进行内脏、鼻咽等全方位检查,在做出种种疾病症状推测但都一一排除之后,医生偶然发现答案只是当事人牙龈发炎出血而已,根本就不是什么吸血特异功能。
当然《走近科学》的栏目本身就是强调用一种通俗的方式去普及科学,他是一个普及型的栏目而非学术性栏目,虽然故事化叙事方式吸引的受众也多是教育水平不高的普通大众而非精英们,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忽视《走近科学》在真实和虚构之间的不够平衡,这都可能妨碍到科学和节目本身的客观性,并影响观众对科学和故事的正确理解。
(二)叙事情节:单一、“类型化”叙事泛滥
《走近科学》是一档大型的日播节目,节目播出至今依然保持极高的收视,得益于其故事化的叙事模式,但这也使得节目陷入了类型化和程式化的弊端。
自从改版过后该栏目基本一直延续这种模式化的叙事方式来构建故事。
栏目有自己习惯性的一套编码方式,而有些编导们也是在制作节目中将这套约定俗成的编码方式拿来,缺少创新。
比如在选择节目内容上只看故事是否是好故事,怎么讲好故事,在情节设置中往往只注重曲折性和看点,把探索科学的实质放在了最后。
经常看该节目的人不难发现他的通常叙事情节为,节目开头一段资料引出故事,随后进入演播室由主持人为大家讲述故事,交代故事背景当事人,随后剧情围绕一个个悬念和冲突展开;最后经由专家证实谜底揭晓。
“期望式的悬念”太多,“突发式的悬念”太少,让大家开头就能基本预见故事的发展过程及结局。
反而“悬”不够到位。
单一叙事模式,表现比较明显的是致富系列题材的节目,基本遵循以下思路:介绍此种生物,奇特之处————讲述养殖过程,出现困难风险————克服风险————二次风险、波折————寻找原因(请教专家)————最终解决,丰收致富。
最后主持人强调科学致富,主题得以升华。
因此在节目中最好做的便是致富类的节目,甚至连起的题目都趋于雷同,多带
几个“财”字,如《百足招财虫》、《会叫的招财虫》、《怪鱼跳来财》、《怪猪怪财》、《蟑螂爬出意外财》、《小鸡蛋大财富》、《小香猪大财富》等等可谓几乎写遍天下一切可能考养殖生财的物种。
(三)表现形式:强调电视特征,忽略人文科学精神以《走近科学》为代表的科教类电视节目区别于综艺节目的最大看点不仅仅表现在题材上,更重要的是它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更要传递一种科学人文精神。
该栏目题材选择几乎包含了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在UFO事件、秘境探索方面,如有名的麦田怪圈、神农架野人等,观众通过这样的节目了解了事实真相,解除了心中疑惑,但这些不足以代表科学本身,越来越多的探秘揭露反而掩盖了科学本身该有的科学精神。
电视是一个以图像取胜的媒介,它一方面可以带给人们以视觉冲击,另一方面却不可避免的缺少内容上的深刻性。
当代社会大众媒介也承担着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责任,该节目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为了迎合电视媒介的表现特征,在节目形态、叙事方式的创新上可谓下足功夫,但是未能把握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缺少了一种对精神的引导和批判。
在走进科学中不难发现大量的科学知识点的传播基本停留在自然科学的认识体系,而忽略了科学那与生产和发展的人文学科背景以及在科学中体现的人的精神和价值,对
于节目内容从本质上讲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不仅会导致观众片面的理解科学,而且对栏目本身的发展起到不利的影响。
例如节目中对众多科学家的采访,只是做了一个取证、求证事实的手段,并没有针对专家或科学家的精神加以点缀。
三、如何做好这档节目
(一)严格内容选择,拓展选题思路
《走近科学》栏目的故事题材基本包含自然科学、动物百科、人体探秘、军事探秘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旨在通过多种故事题材的选择给观众以全面正确的科学知识介绍。
但《走近科学》在成功实现多题材话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内容选择的不均衡性,如涉及农业环保、人体健康、生活百科方面的知识有点少,存在太多猎奇性、玄虚性节目,因此在内容选择上要谨慎,注意深刻性与大众性的有效结合,以确保观众能够全面的理解科学。
将选题策略加以修改,有深度、有真度、有新度、有懂度。
(附自己设计选题策略表)
(二)清晰节目定位,稳定受众
与《走近科学》比较有接近性的节目主要有《探索发现》、《科技之光》、《讲述》、《我爱发明》等,这几个节目不管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叙述的手法上都与《走近科学》存在重叠之处。
《走近科学》的节目受众定位在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以上的收视人群,因此这种通俗易懂的讲故事的方式更容易让大众接受,而我国科教栏目目前更要学习这种大众化的制作理念,在清晰节目定位,稳定普通受众的基础上,还应该抓住我国的年轻群体这一潜在的受众群。
在年轻人中推广科教不只是节目的需要,也是我国进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必然走向。
(三)科教真实性和故事叙事化的平衡
只有相互平衡才能即达到节目播出的目的,探寻科学魅力,又能够确保收视长虹。
(四)加入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追求
以人为本,把握实质与精神
(五)让节目更具有亲切感
观众的参与度低,节目的着力点停留在“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授上,提高互动性,参与度。
四、总结
总之,电视科普节目一定要避免娱乐化手段的过度泛滥运用,避免科学知识的情绪化传播及其传播效果的消解作用,保持电视科普节目的“科学品质”,更要避免电视科普节目滑向“伪科学”的传播深渊。
但目前来看,电视科普节目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始终牢牢把握科学信息传播的核心的同时,力求有效传播,克服片面迎合受众的倾向,追求电视科普节目“明”、“好”、“乐”的真科学境界。
共同期待将《走近科学》转变为《走进科学》,让大家真实、明了的认识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
带着成长的情怀,用每个媒体人的责任心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