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及思想

合集下载

庄子讲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寓言故事

庄子讲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寓言故事

庄子讲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寓言故事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寓言故事庄子,又称庄子和南郭子綦华之后,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一。

庄子的思想内涵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了他独特的思考方式、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探索以及精彩的寓言故事,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启示和思考的方向。

庄子的哲学思想深受道家思想和自然观的影响。

他主张“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在庄子看来,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在顺应中达到心灵的和谐与自由。

他反对追求功名利禄和社会虚荣,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情感的宁静。

他提出了“自由奔放”的思想,认为人应该摆脱社会的束缚,回归自我,追求内心真实的自由。

他以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为比喻,通过寓言故事向人们传递他的思想。

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幽默诙谐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关于“蝴蝶梦”的寓言。

故事描述了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在花花世界中,感受到了无忧无虑的自在。

当庄子醒来后,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蝴蝶在梦中的幻觉。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现实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往往对于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抱有怀疑的态度,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可能只是一个幻觉,真正的自我和真相可能在我们无法察觉的地方。

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追求表面的事物,要以自我的内在体验和精神状态为重。

除了蝴蝶梦外,庄子还创作了许多其他的寓言故事。

比如,他讲述了“胡鳞椒”的故事,描述了一个乌鸦主动请教智者如何变得像凤凰一样美丽的情节。

通过这个故事,庄子告诉我们,追求表面的美丽往往会让人失去真正的自我。

他以鳞椒为讽喻,表示该乌鸦过于追求表面的华丽,而忽视了内心的真善美。

庄子通过这些故事,以直观生动的方式阐述了他的哲学理念,让人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领悟。

总结而言,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寓言故事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巧妙的形式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和启示。

他倡导了个体的自由和情感的宁静,鼓励人们回归自然。

庄子的小故事及哲理

庄子的小故事及哲理

庄子的小故事及哲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庄子那些超有意思的小故事和其中蕴含的大哲理。

你们知道那只超级自由的大鹏鸟不?庄子说呀,在那遥远的北冥,有一条大鱼,这鱼可大了去了,大到咱都没法想象。

后来这鱼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只大鹏鸟,那翅膀张开,简直遮天蔽日呀!这大鹏鸟一拍翅膀,好家伙,就直接冲上九霄云外去了。

这像不像咱有时候想要突破束缚,追求自由呀?咱虽然不能像大鹏鸟那样飞那么高那么远,但咱也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里,努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呀!咱也可以像大鹏鸟一样,有远大的志向和追求,对不对?还有那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呢!庄子有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可美了。

等他醒来,就开始犯迷糊了,哎呀,到底是我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庄周呀?这多有意思啊!这其实就是在告诉咱,有时候咱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谁能分得清呢?就像咱在生活中,有时候会觉得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啥,这时候咱就得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别被那些表面的东西给迷惑了。

再说说那个“无用之用”的故事。

有棵大树长得奇形怪状的,木匠都看不上它,觉得它没啥用处。

但庄子就说了,正因为它没用,所以它才能自由自在地生长呀,没有被人砍去做这做那。

这就好比咱身边有些人,可能看起来没啥特别的本事,但人家活得开开心心的,不也挺好嘛!咱不能总是用那种功利的眼光去看事情呀,有时候那些看似没用的东西,说不定才是最珍贵的呢!你说庄子这人咋这么聪明呢?他能从那些平常的事情里看出这么多大道理来。

咱也得学学他,多观察观察身边的小事,说不定就能从中悟出点啥来呢!别总是忙忙碌碌的,都忘了停下来思考思考人生啦!咱的生活不就像庄子的那些故事一样嘛,充满了各种奇妙和惊喜。

咱要学会在这些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前进的动力。

别总是抱怨生活不容易,要像庄子那样,用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反正我觉得庄子的这些小故事和哲理呀,真的是太有用啦!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有智慧。

庄子的故事及寓意

庄子的故事及寓意

庄子的故事及寓意故事1:《鲁侯养鸟》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

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外篇•至乐》《鲁侯养鸟》的故事告诫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要避免以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去衡量他人的行为和观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我们应该尊重这些差异,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愿。

就像鲁侯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养鸟,却忽略了鸟的本性和需求,最终导致鸟的死亡。

故事2:《屠龙之技》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列御寇》在《屠龙之技》的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一个道理:做事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不能脱离现实。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为了追求高超的技艺,学习了屠龙之技,却发现这个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毫无用处。

他的技术虽然精湛,却无法找到用武之地。

这告诉我们,做事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目追求表面上的技艺高超。

故事3:《随珠弹雀》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庄子•让王》《随珠弹雀》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做决策时,要权衡利弊,不能为了追求小利益而忽视了大局。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了追求随珠这个小小的利益,而放弃了更大的利益。

这种行为是短视的,最终会导致失去更多的机会。

因此,我们在做决策时,应该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最大的利益。

故事4:《望洋兴叹》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望洋兴叹》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保持谦虚和自知之明,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自满。

庄子借粮的故事寓意

庄子借粮的故事寓意

庄子借粮的故事寓意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

庄子借粮的故事是他的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庄子的哲学思想,了解他对人生、处世和人情世故的看法。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反思,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庄子借粮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古代的小村庄里。

有一天,庄子去向邻居借粮,但邻居却以自己没有粮食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

庄子并没有生气,而是笑着回到家里,对妻子说,“原来我们家里也没有粮食了。

”妻子吃惊地问他,“我们家里怎么可能没有粮食呢?”庄子却说,“我们家里虽然有粮食,但我们的邻居却没有了。

”妻子不明白他的意思,庄子解释说,“我们家里的粮食,不仅可以满足我们自己的需要,还可以帮助邻居。

我们应该乐于助人,而不是把自己的财富囤积起来。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庄子借粮并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帮助他人。

他的心胸宽广,对待邻居的拒绝并没有生气,而是用一种宽容和豁达的态度来面对。

这也是庄子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的一种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而不是互相对立。

只有当我们愿意分享自己的财富和资源,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庄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不与自然抗争。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而是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导致了生活的压力和焦虑。

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功利和虚荣,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庄子借粮的故事寓意深刻,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反思的内容。

它告诉我们要乐于助人,保持宽容和豁达的心态;要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庄子中的哲学故事与寓言

庄子中的哲学故事与寓言

庄子中的哲学故事与寓言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及哲学经典之一。

《庄子》中融合了哲学思辨、诗意写作、寓言故事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生动有趣的寓意和象征,传达了深刻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介绍庄子中的一些哲学故事与寓言,探讨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思考。

一、蝴蝶梦庄子的著名故事之一便是“蝴蝶梦”。

他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梦境,梦中他化身为一只快乐自由的蝴蝶,无忧无虑地飞翔于花草之间。

然而当他醒来,却陷入了对自我的困惑。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庄生还是蝴蝶,亦或是庄生梦中的蝴蝶。

这个故事意味深远,从庄子的角度来看,他认为人们对于真实世界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相对性。

他提出了“庄生梦蝴蝶,蝴蝶梦庄生”的观点,表达了对人生和现实的虚妄性和无常性的思考。

人们往往受限于自己的认知和感知,难以判断真实世界的本质。

庄子以此来唤起人们对于世界真实性的思考,并呼吁人们能够超越现实的表象,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二、鱼游于大海在《庄子》中,庄子还通过一个小小的寓言故事,揭示了人类对于智慧和自由的追求。

故事中,有一条小鱼问海龟:“大海究竟在何处?”海龟惊讶地回答:“你现在就在大海中,你无处不在的游动,就是在大海之中。

”小鱼听后恍然大悟,顿时感到无比自由和宽广。

这个寓言暗示了人们对于智慧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

它告诉我们,智慧既不是远在天边的神奇存在,也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而是存在于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

就像小鱼游在海中而无处不在一样,我们也能够通过发现和体验,获得智慧和自由。

三、乌鸦喝水庄子以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名为“乌鸦喝水”。

故事中,一只乌鸦口渴了,看见一个瓶子里还留有一些水,但鸟长嘴喝不到。

最终,乌鸦用小石子投入瓶中,使水位上升,他就能够畅快地喝水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乌鸦面对困境,利用自身的智慧找到解决方法,充分展示了动物的智慧和创造性。

庄子的故事和典故

庄子的故事和典故

庄子的故事和典故
庄子是古代中国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庄子学派,被誉为“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庄子的故事和典故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故事和典故:
1. 庄子梦蝴蝶:故事中,庄子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体验到了蝴蝶自由自在的飞行感觉。

当庄子醒来之后,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认为自己可能只是蝴蝶梦中的一个幻想。

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关于人生和凡间的幻觉性质的观点。

2. 背负的世界:在《庄子》中的一个故事里,庄子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讲述了“背负的世界”的哲学概念,描述了一个收藏家通过熟悉和记录世界上所有事物的方式来背负整个世界。

3. 刺破天空的脚趾: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做梦的经历,他梦见自己成为一只大鸟,飞翔到了天空中。

当他醒来时,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人还是鸟,认为自己可能只是鸟梦中的一个幻想。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人类存在和身份的思考。

4. 亡羊补牢:这个典故来自于《庄子》中的一个小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不及时修理羊圈,导致羊逃出去。

农夫后悔不已,于是他开始修理羊圈,以防止羊再次逃跑。

这个典故被引用来强调及时处理问题和及时采取措施的重要性。

5. 柳树梦蝶: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个人在梦中看到一棵柳树,同时也梦到自己躺在了树下。

他看到了风吹动柳树的景象,然后自己梦到自己在风中飞舞。

当他醒来时,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人
还是柳树,认为自己可能只是柳树梦中的一个幻想。

这个故事体现了庄子关于人类存在和真实性的哲学思考。

庄子故事及寓意

庄子故事及寓意

庄子故事及寓意
庄子的故事和寓意丰富多样,以下列举其中两个:
1.望洋兴叹:寓意是要懂得谦虚,不要自大和自满。

在这个故事
中,河伯以为自己是最好的,但是当他看到大海时,他意识到自己的渺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谦虚和谨慎,不要因为自己的成就而自满,也不要低估别人的能力。

2.鹏程万里:寓意是要追求高远的目标。

鹏鸟的飞行高度和距离
都非常远,它能够飞越喜马拉雅山,达到世界的最高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限制。

庄子的故事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富有哲理,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关于庄子的小故事

关于庄子的小故事

关于庄子的小故事
1、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散步。

庄子说:“白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个故事展示了庄子的思辨智慧和人格魅力。

2、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岸边散步。

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问:“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你问我,我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这个故事表现了庄子的心境和哲学思考。

3、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桥上赏鱼。

庄子说:“这些鱼在水中游得多么快乐!”惠施问:“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我在桥上快乐,而鱼在水中也快乐。

我们互相不理解,但都感到快乐。

”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的哲学观念,即万物皆有各自的存在方式和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和他的时代(一)庄子其人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

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

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曾作过“漆园吏”,在职不久就隐居起来,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1]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

庄周主要继承老子的“以道为体”的形上学,使道家走向精神逍遥之路。

庄子的师承不清[2],一生主要过着隐居的生活。

庄周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十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

(二)庄子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

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

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

人们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所造成的财富、贪欲所统治,他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的力量主宰支配着人们的身心。

于是庄子发出了最强烈的抗议。

他要求不役于物,要求恢复到人的本性。

这很可能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反异化的呼声,它产生在文明的发轫期。

今天为哲学史家批评的庄子的那些落后、反动、倒退的社会政治思想,其实质都在此处。

对原始社会生活的极端美化并不能使社会历史随着这种理想而转移。

从整体上说,历史并不回到过去,物质文明的进步的确付出了代价,但是这是发展的现实和不可阻挡的必然。

庄子的意义,并不在于这种回到自然的非现实的空喊和正面主张,而在于他们揭露了阶级社会的黑暗,描述了现实的苦难,倾诉了人间的不平,展示了强者的卑劣。

庄子在这种文明的批判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第一次突出了个体的存在。

他基本上是从人的个体的角度来执行这种批判的。

关心的不是伦理、政治问题,而是个体存在的身心问题,才是庄子思想的实质。

像庄子那样,实际上是要求立即消灭私有制和一切文明以及“劳动本身”,过动物般的无知无识的生活,却是现实的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开历史的倒车。

所谓的人的本性、独立、自由和所谓的人的真实存在只能是历史的具体的。

自然性并不就是人的本性。

动物性的个体自然存在也并不自由,动物性的自然生存并非人的自由理想。

这一切庄子自然也知道,如何超脱苦难世界和越过生死大关这个问题,正由于并不可能在物质世界中现实的实现,于是最终就落脚到了某种精神——人格理想的追求上了。

个体存在的形神问题最终归结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这构成了庄子哲学的核心。

二、“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老子是最早的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的,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有所发挥。

1、“物物者非物”,道也。

在庄子看来,产生物的不是物,而是道。

他在《知北游》中写道:“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

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

犹其有物也,无已。

”有形的万物乃至“五行”之实。

阴阳之气,都摆脱不了具体实物性,都还是“不得先物”而存在的有限之物。

只有使万物成为万物的那个“非物”的绝对,即自本自根的道才能先于物而存在并成为万物的根本。

这既是所宇宙的演化,不可无穷地往上推演出一个创造者来。

人对宇宙的终极原因是无法弄清楚的。

[3]即使像老子那样“有生于无”的话也没有说明世界的起源问题。

这就使得庄子对于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抱绝对怀疑的态度。

2、“道”的自本自根性:在庄子看来“道”是万有的终极原因。

其虽无形无象,却是真实无妄的实在,是化生万物的终极原因。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3、“道”遍在万物,无所不在,道不仅存在于天地日月之中,而且“在蝼蚁”、“在娣稗”、“在屎溺”等。

在庄子看来:“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庄子·知北游》)意思是道与物没有分界,有分界的是物,没有分界的分界,是分界中的无分界。

4、道自然无为: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生化,无非一道也。

道的运作,非有意制造,而是自然无为。

《齐物论》中关于人籁、地籁、天籁的论述,旨在说明天道的无为。

强调万窍怒号的大风小风完全是自吹自停,其背后没有精神的主宰或造物主的作用。

三、齐万物、泯是非、一生死:以道观物的认识论庄子的“齐物论”,不仅致力于暴露经验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更致力于暴露经验知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一)经验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辩证:否认客观事物的质的区别庄子之学之所以被认为本归于老子之言,一方面因为他也和老子一样,以道为最高范畴;同时还因为他和老子一样,大量的接触到经验世界、经验事物存在的矛盾性问题。

所不同的是,老子捕捉到的事物的矛盾性,许多的时候会被转化为人生处世的一种智巧。

而庄子暴露出事物的矛盾,是为的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对性,不确定性,引出“齐物”之论。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

鸱鸺夜撮蚤,察豪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

[4]大木被称为栋梁之才,是相对于建造城楼而言的,用之于堵塞小洞,就只不过是废料一根。

骐骥、骅骝被视为良马,是相对于赶路而言的,让他抓老鼠远不如野猫,猫头鹰的双眼被认为可以查秋毫,这只能是在夜间,在白天他睁着眼睛也看不见山坡。

这表明,一切事物,其功能、属性,都是在相对的状况下才出现、才获得的,也都会随着相对的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这里说的就是事物及其存在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庄子·齐物论》更加概括的说明了这一点: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故曰:莫若以明。

”从此物看,对方为彼;然而从彼物,它既为此。

庄子认为事物之间的这种彼此的区分是极其相对的。

(二)经验知识的人为性、主观性判认:对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的可靠性的怀疑《庄子·齐物》称: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糜鹿食荐,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狙以为雌,糜与鹿交,与鱼游。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什么是好的住宅?人、猴子、泥鳅会有相同的看法吗?什么是美味,人、麋鹿、蟑蛆之虫、乌鸦感觉会一样吗?什么是美丽的容貌,人、鱼类、鸟儿判定会相同吗?显然不会,庄子解释的就是不同的认知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强调的是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庄子还讲了一个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这个寓言故事所要揭示的就是同一认知主体由于主管诉求上的原因引发的认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在庄子看来,人们惯常认定的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性质、功能、价值上的种种差别,实际上都来自于人的认知上的主观判定,是人的心智强加给外界的。

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稊ti2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

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

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5]物的大小、贵贱、有无、是非的区别,都因为不同的认知主体或者主体的不同认知角度、不同的认知情景而出现的。

显然经验知识不仅是不确定的,而且是极不可靠的。

因此人的这种认知毫无疑义。

正因为如此,庄子不仅要齐同万物,而且要齐同种种对物的认识,即齐同“物论”。

庄子之所以强调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相对性。

显然是有感于社会的急剧变动。

从社会变动的角度看,人们以往拥有的知识,特别是价值性的判断,便不得不失去实施的依据。

庄子由此出发而暴露人的认知的相对性,这固然有片面指出。

但是庄子的讨论实际上也已经涉及到认知的一般特点:认知总是主观的。

*庄子从“道”生万物出发,把万物视为“道”的暂时形态。

万物的形态变动不居,转瞬即逝,并非真正的存在,而只是不同“形”的相禅。

他们循环变异,又复归于道。

从“道”的观点看,事物的大小,长短的差别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取决于观察者的角度,刺激是所谓“物无非彼,物无非是”,“齐物”之论的中心实际上就是“以道观物”。

:1、一生死(浑化生死):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一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

形、生、老、死,乃是形躯的成毁过程,而“真我”则不系于形躯,不执着于生死,“古之真人,不子悦生,不知恶死”故能浑化生死。

2、泯是非(息言止辩)庄子还提出“彼是相因”的命题,以强调是非莫辩。

庄子认为:(1)物不可知,不须遍。

所谓“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物恶能知其辩?”(2)道未始有封,不应辩,辩将是“道”亏损,“道昭而不辩”。

(3)是非无度,不可辩。

即判断和检验是非没有客观的标准,因而无须辩。

(4)因而对待是非,“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使治为两行”。

天钧者、也成为天倪,即循环不已的天道。

庄子要求人们“环中”以应无穷。

即把握“道枢”,听任自然的均衡,顺乎是非的发展,“和之以天倪”。

即“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

息言止辩以养虚灵之明觉。

3、齐物我:即是物我界限的消解,万物融化为一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物化”。

庄周以一个寓言:“庄周梦蝶”来说明人我的合一。

在庄周看来,梦、觉的真实性是无法区别和比较的。

人生就是一场梦。

(三)庄子认识论的基本思路及其限制:1、“以道观物”,而非“以物观道”,自然又见于“齐”,而不见于“差”,就“体道”而言,这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思路,可以超越有线而达到无限。

2、其失在于,庄子没有认识到万物于“道”之“齐”,必须通过差等来表现。

无此差等,也就物所谓“齐”。

3、庄子没有区分“超越的认识”与“经验的认识”之差别,认识的标准在不同领域是不同的。

4、庄子没有辨析出人在存有沦上与万物之差别。

人与自然之物在存有论上级有其连续性,也有其差别性,即人的“意志自由性”。

因而人与天道的合一是以“意志自由”为中介的合一。

而非直接的合一。

四、庄子的逍遥游道家虽然老庄并称,但是二者的道论在理论的中心上有很大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