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
九年级化学课题一《空气》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
详见多媒体课件
【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布置】
1.学校作业:完成本节课相应作业P32 1、2、4题
2.家庭作业:理解并识记本节课内容;识记并默写:氧气、氮气、红磷、五氧化二磷的化学符号;预习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P28-32
4.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②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误差分析。
6.教师播放视频,师生总结归纳空气的组成。
活动三、教师讲解物质的分类
活动目的:让学生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并能予以区别。
教师讲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和特点,并播放视频,学生归纳。
【新课学习】
活动一、教师介绍拉瓦锡并播放其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
活动目的: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化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理解拉瓦锡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
活动二、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讲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
活动目的:让学生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原理、装置。能准确描述出实验现象并获得结论。
1.教师讲解课本实验2-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些常见化学仪器。
2.教师播放视频资源,向学生讲解该实验的原理。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原理。
3.教师播放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看实验视频,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瓶内水面上升约1/5.
教学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一、课题背景在化学学科中,空气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了解空气的组成与性质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环境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以及与空气相关的一些现象和实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空气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主要内容包括: 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等; 2. 空气的性质:体积、质量、压强、温度等; 3. 空气的变化:湿度、温度、气压等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掌握空气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空气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并分析环境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空气与环境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1.空气中各组分的比例和变化;2.空气对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实验室用品和实验操作指导。
2.学生准备:–学习工具如书籍、笔记本等;–实验课上需要的实验用品和实验报告纸。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引入空气的概念:请学生描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及与空气相关的现象。
•复习前一单元的相关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运动等。
•提问学生空气的组成是什么,有哪些性质。
2. 知识讲解与探究(约15分钟)•分析空气组成:讲解空气中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等的含量和作用。
•探究空气的性质: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体积、质量、压强、温度等的变化。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约30分钟)•实验1:测定空气的体积变化。
(具体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可根据教材选择)。
•实验2:观察空气的质量变化。
(具体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可根据教材选择)。
4. 实验结果讨论与总结(约2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的教学设计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b.空气污染物: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培养环保意识。
c.空气质量评价:教授评价方法,组织学生查阅空气质量报告,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质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行动。
3.教学评价:
-采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空气的组成及其体积分数的计算,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重要性。
2.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3.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质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4.作业布置: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空气这一课题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其组成、污染及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还不够系统深入。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质量有一定的感受,但可能缺乏深入了解和关注。
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案

-空气的无色无味特性:理解无形的空气如何存在并发挥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例子(如风吹动树叶)来具体感受空气的存在。
-空气组成的记忆:记住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比例。
-突破方法:设计记忆游戏,如制作成分卡片,帮助学生记忆。
-空气污染物的认识:理解不同污染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突破方法:使用图表和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了解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提出开放性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今后,我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增强自信心。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感受空气》这节课后,我思考了很多。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空气这个无色无味的物质充满了好奇。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他们积极回答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让我觉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引导他们学习的关键。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尽量用简单的语言解释空气的概念和组成,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明白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我发现,结合生活实际的例子,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知识。
6.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查、环保行动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空气的存在与特性:讲解空气是无色、无味的,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举例: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存在,如使用肥皂泡展示空气的包围作用。
-空气的组成:介绍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及其在空气中的比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无色无味的物质。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呼吸、燃烧等重要角色。
《课题1空气》说课稿

《课题1空气》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今天要为大家呈现的是小学科学课《空气》。
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2.培养观察、实验、探究空气问题的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技能。
3.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空气是什么?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空气的存在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情景引入法:让学生想象空气不存在的场景,引起学生好奇心并激发探究兴趣。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自操作与感受,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讨论合作法:让学生合作讨论问题,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四、教学过程1.引入请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会发生什么情况?让学生交流思考。
2.知识讲解讲解空气的概念、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重要性。
3.实验探究(1)演示法:将一只闭紧口的杯子内部喷上一定量的水,再上放一个薄薄的纸片,下翻杯子时,纸片不会掉下来,为什么?让学生思考。
(2)实验法:拿一个玻璃水杯,倒入1/5 的水,再把一只小塑料球放入水杯中,让学生观察塑料球是否会浮在水面上。
接着,用一个手指将球按入水下面,并因力量逐渐减弱而松开,学生会看到球重新浮上水面。
让学生思考这个现象的原因。
4.总结结合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空气具有弹性,能够支持物体、动物和人类的结论。
5.拓展让学生了解有害气体的危害,如大气污染、雾霾等对人类带来的危害。
五、板书设计空气组成和性质空气的存在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重要性六、教学反思本次授课中,我特意采用了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手操作和感受,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不单纯地让他们听我讲解,效果也非常好。
同时,通过讨论合作法,学生们思维开阔、概念逐渐清晰,探究精神逐渐形成,学习创造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通过本次课程,学生更加了解了空气的重要性,也更加认识到了科学的奇妙之处。
第二单元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内容。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最重要的化学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道其重要,却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我们周围的空气作为初中化学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是小学自然课曾对空气有过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还是人类须臾离不开的天然物质。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通过了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组成及其体积分数。
科学思维: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分类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根据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相关用途。
科学态度与责任:列举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法,初步形成环保意识。
重点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难点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空气的成分?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之外还其他成分吗?思考回忆通过学生的认知引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空气的成分教师提出问题:物质按组成成分的多少如何划分?1.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不能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石蜡、空学生思考讨论,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分类思维能力。
气、土壤、海水、地下水、井水、湖水、矿泉水、溶液等。
2.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红磷、五氧化二磷、蒸馏水、冰水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易错提醒】:1.纯净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2.带“混合”字样的不一定是混合物,如:冰水混合物(纯净物);带“纯净”字样的不一定为纯净物,如:纯净的空气(混合物)。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主备教师审核教师授课周次授课时间课题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准确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设计简单实验、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以及对相关实验现象进得合理的解释。
3.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4. 知道空气污染物及危害教学重点1、掌握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测定2、掌握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教学难点 1.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测定2、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解、实验探究、教学准备实验准备:红磷大集气瓶燃烧匙烧杯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第一课时课时数1课时课堂教学实施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一、引入新课:我们的呼吸离不开空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重要物质——空气。
二、讲解新课(一)空气是有什么组成的1.空气的组成【引导】:空气充满在我们的周围,但是我们却看不到、闻不着、抓不住它,那么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又是谁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这个隐藏在我们周围的空气呢?讲述: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图,学生阅读两百多年前,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怎样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提问】:1、在上述实验中,汞的物理性质是什么?化学变化是什么?2、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了什么结论?【讲解】:拉瓦锡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空气中含有氮气和氧气,今天我们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空气的成分?板书: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讲解】:并介绍所需仪器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步骤: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施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一、温故知新:1.法国化学家用定量的方法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2.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哪些?得到的结论是什么?二、讲解新课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是什么?【归纳】: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装置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课题1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拉瓦锡对空气的研究
拉 瓦 锡
结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 5,氮气约占4/5。
2、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测定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
白烟,待白烟消失后打开弹
簧夹,集气瓶内水面约上升 总体积的1/5
3、未冷、导管中的空气进入了集气瓶
3、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
N2 O2
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及杂质0.03%。
CO2
二、混合物与纯净物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氧气(O2)、二氧化碳(CO2)等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如空气、自然界中的水等 讨论:判断下列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四、保护空气 1、空气污染的原因:
①工厂排放的废气 ②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③汽车排放的尾气
2、空气污染的种类:
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烟 尘
3、空气污染的危害:
①损坏人体健康 ②影响作物生长 ③破坏生态平衡
4、保护空气:
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②改变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 ③积极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讨论:
食品包装充气有什么要求?
1、无毒
2、不与食品反应 3、廉价易得
注:一般充N2 或CO2
3、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的总称。 性质:无色、无味、性质很不活泼 用途: ① 化学性质不活泼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灯泡) ② 电光源用途、填充后发出不同颜色光 ③ 激光技术
④ 氦气制造低温环境
⑤ 氙气医疗上用作麻醉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 气
体积 分数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污 3、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染 源 有害气体 烟 尘
对人的危害
对树木和农作物的危害
对建筑物的危害
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
沙尘暴
沙尘暴,中国人已经越来越熟悉这个词。在今年春季,强大的沙尘暴几 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这张照片是3月17日由NASA的卫星拍摄的真彩色照片。 在照片上,沙尘已经越过黄海,到达了日本以东的太平洋上空。事实上,这 次10年来中国北方最大的沙尘暴部不仅影响了日本,据NOAA报道,这次沙尘 暴已经跨过太平洋,于27日到达了美国西海岸。
空气的用 途
稀有气体
氦(He)、氖(Ne)、氩 (Ar)、氪(Kr)、氙(Xe) 制作霓虹灯、航标灯等多种电光源 用作保护气 氦气用来充填升空气球 氦气作冷冻剂 用于激光技术
空气的污染和防 治
讨 论 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 空气的情况? 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为了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空 气,你能做些什么?
2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CO2) 其他气体和杂质 0.94% 0.03% 0.03%
空气的组成
教师实验
1、以一玻璃管空气为研究对象,加上塞 子成为密闭体系。 2、取出白磷切成小块,用滤纸擦干,放 在金属片上。 3、将金属片放入玻璃管中,加热。
4、等玻璃管冷却后,在水面以下打开塞 子,观察现象。
空气的组成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它气体和 杂质 0.03%
体积分数 78% 21% 主要用途
空气的用 途
氧 气
为什么叫做“养气”?氧气通常有哪些用途呢?
空气的用 途
氮 气
氮气通常有哪些用途呢? 制硝酸、化肥的重要原料 用作保护气 液氮冷冻麻醉 超导性 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
实验猜想 玻璃管放入水中可能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原理 白磷 + 氧气
(固体) (气体)
五氧化二磷
(固体)
空气的组成
实验特点
1、反应始终在一个密闭体系中进行。 2、白磷燃烧所需温度低(40℃),反应快, 现象明显。
3、玻璃管粗细均匀,有利于观察水面上 升情况。
空气的用 途
讨 论 空气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用蜡烛和一个集气瓶是不能测定空气 结论 中氧气的含量的。
空气的组成
课本实验
空气的组成
学生讨论
如果水面上升小于五分之一,可能 的原因有哪些? 1、装置气密性不好。 2、磷取的量不足,氧气未消耗完。 3、未等冷却就打开气夹,造成一部 分氮气泄露。
空气的组成
结 论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氧气(O2) 21% 一百份体积的空气 氮气(N )78%
1. 很久以前,人们认为空气只是单一的 某种物质.
2. 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 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制得了氧气.
空气发现史
3、 1774年,法国 化学家拉瓦锡第一 次用实验证明了空 气中有氧气和氮 气.
空气发现史
4、19世纪末,英国 物理学家瑞利发现了 稀有气体氩,以后各 个稀有气体陆续被发 现.
空气污染的原因
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汽车、飞机、轮船排 放的废气,居民炉灶排放的烟尘废气中,含有很 多有害物质,是空气的主要污染源。
空气污染的原因
空气污染的原因
空气污染的原因
空气污染的原因
空气污染的原因
空气污染的原因
空气污染的危害
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 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 到刺激而患病。 会使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器官 加速金属的腐蚀,各种大理 受到伤害,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 石建筑材料腐蚀后失去光泽,出 受阻,农作物产量下降,品质变 现坑洼不平、脱落石片;橡胶加 坏;使大片森林死亡。 速老化、脆裂、强度下降;电线 绝缘体漏电等等。
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 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 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
课前热身
请你动手试一试:
你能将带纸的烧杯完全浸没在 水中而纸不湿吗?
第二单元 课题1
思考和讨论
水为什么进不到烧杯中去?
空 气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还能想出
其它方法来在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你对空气了解吗?有哪些方面的
认识?
空气发现史
沙尘暴
沙尘暴
沙尘笼罩下的呼和浩特市 (2006年3月9号)
沙尘暴
2006年3月13日,新疆阿图什市出现沙尘 暴,天空呈现铁锈红颜色,能见度不足50米。
归纳与总 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 收获?
归纳与总 结
1、空气的组成
空气 成分 氮 气 78 % 氧 气 21 % 稀有 气体 0.94 % 二氧 化碳 0.03 % 其它气体 和杂质 0.03%
空气的组成
学生实验
1、点燃一根蜡烛,并固定在水槽中。 思考:蜡烛为什么能燃烧?
2、往水槽中注水,并罩上集气瓶。 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
空气的组成
学生思考
1、点燃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2、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空气的组成
教师引导 实验结果可能出现不同的原因?
1、放集气瓶的速度越慢,水上升的越多 ——空气热胀冷缩。 2、蜡烛燃烧产生CO2,也会影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