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荒漠化工程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
6.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对策。
(1) 充分利用成熟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因地制宜,组装配套。 (2) 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加强科技推广队伍。 (3) 提高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4) 依靠科技,建立荒漠化地区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 (5) 深入开展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投入。
1977 年 8 月 29 日至 9 月 9 日在肯尼亚首都的内罗毕召开了“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作了如 下定义,所谓荒漠化,是指土地滋生生物潜力下降或受到破坏,导致类似荒漠情况的出 现。
1984 年,内罗毕召开的荒漠化特别会议,认为荒漠化包括:沙丘及片状流沙的发展,牧 场的退化,旱地农作物生产量及潜力的衰退,灌溉农地(水田)的盐碱化与水渍化,森林 及植物的破坏,地下水和地表水质量的退化。
意义: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地学与生物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融合了传统的“治 沙造林学”“治沙原理与技术”“风沙物理学”“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学” “农业生态学”以及 3S(RS、GIS、GPS)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以流体力学、风沙物理 学、风沙地貌学、沙漠学、土壤侵蚀原理、造林学、生态学、草场经营学等为专业基础, 与林业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防治工程学、环境保护与评价、林业经济持续发展等学科密 切相关。
荒漠化防治的地位及历史使命(意义): (1)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保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长远大计。 (2)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环境面貌、实现再造壮丽秀美新山河的重
中之重。 (3)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实现全国农村奔小康目标的重要措施。 (4)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充分发挥荒漠化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全面开创 21 世纪中国沙产业
(2) 再按柯本分类法确定年降水的季节分布,即确定年雨区,夏雨区,冬雨区,分别以 a,b,c 表示

荒漠化防治实施方案

荒漠化防治实施方案

荒漠化防治实施方案荒漠化是指土地退化过程中,表层土壤因沙坡、风蚀等原因而失去了可用性和生产力的情况。

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原因,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制定具体的荒漠化防治实施方案。

一、修复退化土地1. 林植将荒漠化土地进行林植,选择适宜的树种,加强造林工程。

通过植树造林,可以提升土壤固结力和保水能力,减轻沙尘飞扬,改善气候环境。

2. 种草在荒漠化土地进行种草,选择具有耐旱抗风能力的草种。

种草可以有效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增加土壤的肥力。

3. 防风固沙在沙尘较为严重的区域,采取防风固沙措施,如搭建风帘、堆沙坝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沙尘的飞扬,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二、合理利用水资源1. 引水灌溉在荒漠化地区进行引水灌溉工程,提供生态系统所需的水资源。

在选择引水源时,应考虑到水源的可持续利用性,避免过度开采导致水源枯竭。

2. 水土保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通过修建沟渠、设立水库等措施,防止水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合理进行排水和节水,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加强生态修复1. 生态绿化在荒漠化地区,进行生态绿化工程,恢复原有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通过引种适宜的植物和繁育动物,重建生态系统,实现生态多样性的恢复。

2. 加强保护加强对荒漠化地区的保护力度,设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划定保护区域和加强巡逻执法等手段,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

3. 推广可持续农业在荒漠化地区推广可持续农业,提倡科学施肥、轮作休耕等农业理念,减少农药的使用,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四、加强宣传教育1.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和媒体宣传等途径,普及荒漠化防治的知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防治工作。

2. 增加政府投入政府应加大对荒漠化防治的资金投入,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鼓励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盐渍荒漠化的工程防治技术

盐渍荒漠化的工程防治技术

第十二章盐渍荒漠化的工程防治技术第一节盐渍荒漠化防治原则一、必需依据不同条件承受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盐碱土的地理分布范围甚为广泛,因各地生物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很大,土壤盐碱化的形成缘由、过程及特性也多种多样,因而形成了类型繁多的盐渍土。

因此盐碱地的改进应实行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也就是要实行适应于当地具体条件的措施。

二、多种措施综合防治的原则所谓综合防治,指各种防治措施之间在应用上必需严密结合,构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整套防治体系,通过发挥该体系的各种措施的作用,取得综合性的防治效果。

1.利用与改进相结合改进盐渍地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因此在改进盐渍土过程中,同时要进展合理的农牧业生产。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耕作、施肥等农业生物措施,逐步提高农作物和饲草的产量,同时在利用中可逐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从而加速盐渍地的改进过程。

2.水利工程与农业生物措施相配套,排解土壤盐分和提高土壤肥力相结合水利工程措施是综合治理旱、涝(洪、渍)盐碱等自然灾难的前提条件,但只有与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用水利工程措施以排解土壤中过多的盐分及其在地表的积存,为植物制造正常生长的土壤环境;运用农业生物措施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提高其肥力和抑制土壤返盐。

3.浇灌和排水相结合我国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说明,综合防治土壤盐渍化,必需具有配套齐全而有实效的灌排水利工程措施。

否则重灌轻排,甚至只灌不排,必将招致灌区地下水位的迅猛上升,不仅达不到改进盐渍土的作用,反而会使土壤盐渍化更加严峻。

因此,我国目前建立的井、沟、渠相结合的灌排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其中渠系起输配水进展浇灌的作用;沟系用以排水(洪、沥、涝、渍)排盐,引水补源进展提灌及必要时短期滞蓄洪沥涝水;机井则起利用地下水进展提灌和调控地下水位的作用。

4.近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综合防治土壤盐渍化和旱、涝、洪、风沙等危害,首先必需制定统一的规划,其中建议实行的水利工程措施和农业生物措施,肯定要有近期切实可行的内容,也要有远期可预见的方向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 荒漠化的定义和原因1.1 定义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土地退化,形成荒漠地区的过程。

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的覆被减少、水资源的匮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1.2 原因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 - 气候因素:干旱气候、高温等 - 土地利用方式不当:过度放牧、大规模垦荒等 -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等2. 荒漠化防治的目标和意义2.1 目标荒漠化防治的目标是减少荒漠化区域的面积,恢复和保护荒漠地区的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意义•维护生态平衡:荒漠化防治可以减缓生态系统的破坏,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水资源:荒漠化防治可以改善水资源状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荒漠化防治可以减少土地退化,保护农业生产基地,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荒漠化防治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3.1 植被恢复和保护•实施植被恢复工程:通过人工种植或天然更新等方式,恢复受荒漠化影响的植被。

•加强植被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差异化补偿机制等,保护荒漠地区的植被。

3.2 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水资源监测系统,加强水资源调度和保护。

•推行节水措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村水资源管理等,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3.3 控制土壤侵蚀•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合理的梯田建设、植被覆盖等措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

•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地退化严重的地区,进行土地整治,恢复土壤肥力。

3.4 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畜牧业管理创新:加强畜牧业的规范管理,控制过度放牧等行为。

•科技支撑:推广适应荒漠地区的畜牧业技术,提高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5 加强国际合作•信息交流和分享:加强国际间荒漠化防治的信息交流和分享,共同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

•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加大国际援助力度,为荒漠化防治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荒漠化防治实施的技术方案

荒漠化防治实施的技术方案

荒漠化防治实施的技术方案荒漠化是指原本非荒漠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变化或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土壤逐渐退化,植被消失,从而形成沙漠的过程。

荒漠化的发展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荒漠化防治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荒漠化问题,各国积极探索和实施各种技术方案。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方案,包括灌溉技术、植被恢复、土壤保水保肥、土壤改良、沙漠生态复育等。

首先,灌溉技术是解决荒漠化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荒漠地区水资源稀缺,因此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至关重要。

现代灌溉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分浪费,从而保证荒漠地区的农作物和植物能够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

例如,滴灌技术和喷灌技术可以根据作物需水量准确计量和投放,避免过量或不足的灌溉,提高水分利用率。

其次,植被恢复是荒漠化防治的重要环节。

植被具有固定土壤、保持水分、防护风沙的功能,对于防治荒漠化具有重要作用。

种植耐旱植物,加强对荒漠化地区土地的植被覆盖是一种有效的植被恢复措施。

同时,引入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品种,采取适当的排灌和养护措施,可以成功建立起荒漠地区的植被生态系统,阻止沙漠的扩张。

第三,土壤保水保肥是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荒漠地区土壤贫瘠,水分流失和养分流失严重,因此保持土壤湿度和养分含量对于恢复植被、防治荒漠化至关重要。

覆盖土壤表面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同时,在种植作物过程中,利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也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退化。

土壤改良是荒漠化防治的重要环节之一。

由于荒漠地区土壤干燥贫瘠,土壤结构疏松,根系无法牢固扎根,因此改良土壤成为防治荒漠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常见的土壤改良技术包括添加有机质、施加石灰或磷肥等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墙、土堤等物理措施来改善土壤保水保肥条件,提高植物的生长环境。

最后,沙漠生态复育是荒漠化防治的综合措施。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复习资料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荒漠化概况第一节世界荒漠化概况三、非洲的荒漠化现状及其成因(一)非洲荒漠化现状非洲总面积的1/3是沙漠,仅撒哈拉沙漠面积就达777万km2,非洲的荒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4%。

(二)荒漠化的成因*水文环境差*非洲的地表水资源分布不一,地区差异很大*气候环境恶劣*土壤条件差*干旱*非洲的灌溉*非洲的土壤流失第二节中国荒漠化地区概况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宁夏、陕西、山西、山东、辽宁、四川、云南、吉林、海南、河南、天津、北京1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共涉及471个县(市、旗)。

一、荒漠化地区的气候●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为丰富●气候干燥●冷热剧变●风大沙多,风能资源丰富第三节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一、人为活动*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陡坡垦耕是导致耕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樵采、乱挖中草药、毁林等则是直接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人类活动*不合理灌溉方式是造成耕地次生盐渍化的直接原因二、自然成因(一)地理环境因素中国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二)气候因素第四节中国土壤荒漠化类型、面积及分布一、风蚀荒漠化(一)风蚀荒漠化的面积及分布风蚀荒漠化面积万km2,其中分布在干旱地区的占总面积的%;半干旱地区的占%;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占%(二)风蚀荒漠化的程度风蚀荒漠化中,轻度占风蚀荒漠化面积的%;中度占%;重度占%。

风蚀荒漠化的程度分布规律充分显示出风蚀荒漠化的进程受气候、特别是受干湿程度的影响较大。

二、水蚀荒漠化(一)水蚀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及分布总面积为万km2,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

(二)水蚀荒漠化的程度在水蚀荒漠化土地中,轻、中、重度的面积分别为万km2、万km2和万km2 ,分别占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的%、%和%。

三、冻融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共万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荒漠化防治技术及其生态效益评估

荒漠化防治技术及其生态效益评估

荒漠化防治技术及其生态效益评估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具有严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

为了防治荒漠化,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荒漠化防治技术,并对其生态效益进行评估。

本文将介绍荒漠化防治技术及其生态效益评估。

荒漠化防治技术1. 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一种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技术。

通过引入树种,可以改变荒漠化地区干旱、贫瘠的土壤环境,加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固定度。

同时,植树造林还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度,降低蒸发量,减少风沙侵袭。

2.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荒漠化防治的一种重要技术。

在荒漠化地区,水土保持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构筑坝堤等方式,减少雨水流失,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水土保持还可以减轻水灾、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3. 沙漠绿化沙漠绿化是一种针对沙漠、荒漠地区的特殊技术。

通过绿化荒漠地区,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度,改善气候环境。

沙漠绿化还可以减少沙漠化的扩散,增加绿色生态屏障,保护生物多样性。

4. 人工降雨人工降雨是一种通过人工改变云和降雨过程,增加降雨量的技术。

在荒漠化地区,人工降雨可以增加降水量,改善土壤质量和气候环境,促进植被的生长和发展。

生态效益评估荒漠化防治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对其生态效益进行评估。

1. 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是衡量植树造林、沙漠绿化等技术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荒漠化防治区域的群落结构进行观测和记录,可以得出防治技术的效益情况。

2. 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荒漠化防治技术还可以提升生态系统的各项功能,如土壤保肥保水、气候调控、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通过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情况进行评估,可以进一步了解防治技术的生态效益。

3. 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荒漠化防治技术的实施还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如提高林木、水资源等的利用率。

通过记录和对比荒漠化防治前后相应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得出技术的生态效益。

结语荒漠化防治技术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对保障人类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荒漠化工程防治技术课件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荒漠化工程防治技术课件
沙障距中心线的距离
(三)风力治沙措施的应用
3.拉沙改土
拉沙改土是利用风力拉平沙丘,使丘间低地 掺沙,改良土壤。
风力拉沙改土必须掌握2个技术环节:
1 要有一定的沙源,保证较短时间内供给 足够的沙子;
2 要造成很有效的积沙条件。
三、水力治沙
(一)水力拉沙的意义及原理
1.水力拉沙的概念
水力拉沙是以水为动力,按照需要使沙子
黑色有机胶结材料,有黏性,抗水性及防腐作用。
1.沥青乳液的配制及使用 (3)沥青乳液的配制
1 沥青乳液一号配方 2 沥青乳液二号配方 3 沥青乳液生产工艺的主要生产设备 4 沥青乳液生产过程
1.沥青乳液的配制及使用 (4)沥青乳液的使用
1 用量
每平方米几克到几百克。
2 高度
一般1m左右。
3 方向
指标。
孔隙度在25%时,障前积沙范围约为障高的 2倍,障后积沙范围为障高的7~8倍。孔隙度达到 50%时,障前基本没有积沙,障后的积沙范围约 为障高的12~13倍。
障间距离和沙障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多采用 25%~50%的透风孔隙度。风力大、沙源小则孔隙 度应小;沙源充足,孔隙度应大。
(二)沙障设计的技术指标
经常维修。耗料多,费工多。 2.半隐蔽式沙障 (1)格状草沙障
取材方便,施工简便,成本低,固沙效果较好。 (2)黏土沙障
成本低,有较强的保水能力,对植物治沙有利, 但受地区的限制较大。
二 、化学固沙
(一)化学固沙简况及原理
1.化学固沙简况
(1)第一个国家是前苏联,研究开始于1934年; (2)美国第一次试验是在1950年; (3)英国于1960年开始固沙,并配合植树造林; (4)中国于1956年开始研究工作; (5)其他国家都开展了试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化学固沙 (一)化学固沙简况及原理
2.化学固沙的作用原理
(二)化学固沙物质的种类和组成
沥青乳液 沥青化合 涅罗森 油—胶乳 沙粒结块 固沙法 物固沙法 固沙法 固沙法 固沙法

乳 化 剂 、 水
石 油 沥 青
矿沥 石青 粉或 、黏 水油
中 性 油 、 烃 和 中 性 氧 化 物
中 性 沥 青 质 、 沥 青 质 酸
取材方便,施工简便,成本低,固沙效果较好。 (2)黏土沙障
成本低,有较强的保水能力,对植物治沙有利, 但受地区的限制较大。
二 、化学固沙
(一)化学固沙简况及原理
1.化学固沙简况
(1)第一个国家是前苏联,研究开始于1934年; (2)美国第一次试验是在1950年; (3)英国于1960年开始固沙,并配合植树造林; (4)中国于1956年开始研究工作; (5)其他国家都开展了试验研究。
黑色有机胶结材料,有黏性,抗水性及防腐作用。
1.沥青乳液的配制及使用 (3)沥青乳液的配制
1 沥青乳液一号配方 2 沥青乳液二号配方 3 沥青乳液生产工艺的主要生产设备 4 沥青乳液生产过程
1.沥青乳液的配制及使用 (4)沥青乳液的使用
1 用量
每平方米几克到几百克。
2 高度
一般1m左右。
3 方向
侧向略迎风喷洒。
4 喷洒方式 全面喷洒法和带状喷洒法。
2.沥青化合物的配制和使用
(1)配制
将MG:70/30沥青或黏油、矿物粉和 水按规定的比例配好,装入灰浆搅拌机中 进行强力搅拌即可制成。
1.机械沙障在治沙中的地位及作用
机械沙障是采用柴、草、树枝、黏土、卵石、 板条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障碍物,控制风沙流动 的方向、速度、结构,改变蚀积状况,统称机械沙 障。
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机械沙障是治沙的主要 措施,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机械沙障是植物治 沙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机械沙障的类型
度和沙面坡度有关。
沙丘坡面障间距
(二)沙障设计的技术指标
5.沙障的间距
沙障间距即相邻两条沙障之间的距离。与沙障高
度和沙面坡度有关。
用土量
(二)沙障设计的技术指标
6.沙障类型及设障材料的选用
以防风蚀为主,则应选用半隐蔽式 沙障;
以载持风沙流为主,则应选用透风 结构的高立式沙障为易。
(三)沙障的设置方法
按 防
平铺式沙障
按设置方法



和 设
按高矮不同

方 式
直立式沙障


按透风度
带状铺设式 全面铺设式
高立式沙障 低立式沙障 隐蔽式沙障
透风式 紧密式 不透风式
3.机械沙障的作用原理
(1)平铺式沙障的作用原理 (2)直立式沙障防沙原理
就地 固定 流沙
减少风沙流 的输沙量
(3)透风结构沙障的作用原理
降低风沙流 的载沙能力
(二)沙障设计的技术指标
4.沙障的配置形式
沙障的一般配置形式有行列式、格状、人字 形、雁翅形、鱼刺形等。
主要是行列式和格状式2种。 (1)行列式配置:多用于单向起沙风为主的地区。 (2)格状式配置:在风向不稳定,除主风外尚有 侧风较强的沙区或地段采用。
(二)沙障设计的技术指标
5.沙障的间距
沙障间距即相邻两条沙障之间的距离。与沙障高

位置。
(三)沙障的设置方法
制作材料 设置方法

在沙丘上划

线,将材料
பைடு நூலகம்

麦秆、
均匀横铺在

线道上,用
草 沙
稻草、 软秆杂草。
力下踩至沙 层10~15cm, 然后从两侧

培沙踩实。
(三)沙障的设置方法
制作材料 设置方法


划线,然后

沿线按程序
黏 土
黏土
设计堆放黏 土,形成高 15~20cm的

土埂,断面
(4)不透风或紧密结构沙障的防沙原理
减弱气流 载沙能力
(5)隐蔽式沙障的防沙原理
制止地表沙粒 以沙纹式移动
(二)沙障设计的技术指标
1.沙障孔隙度
沙障孔隙面积与沙障总面积之比叫做沙障 孔隙度。我们通常用它作为衡量沙障透风性能的
指标。
孔隙度在25%时,障前积沙范围约为障高的 2倍,障后积沙范围为障高的7~8倍。孔隙度达到 50%时,障前基本没有积沙,障后的积沙范围约 为障高的12~13倍。
制作材料 设置方法

芨芨草、
立 式
芦苇、
将材料基部 插入沟底, 下部加稍头, 两侧培沙,

板条、
扶正踏实,

培沙要高出
高杆作物。
沙面10cm。
(三)沙障的设置方法
制作材料 设置方法

用板做成不

透风的沙障,
的 高 立
木板、 铁钉。
以行列式的 为主,高度 与高立式沙 障近似;可

随风向的变

化随时移动
氮 物 、 石 炭 酸 、 酚 类 化 合
橡 胶 乳

同 时 栽 植 固 沙 植 物
在 沙 中 加 黏 结 剂
(三)化学固沙物质的配制及使用方法
1.沥青乳液的配制及使用 2.沥青化合物的配制和使用 3.油—胶乳的配制和使用
1.沥青乳液的配制及使用
(1)概况
概念 沥青乳液又叫乳化沥青,它是在乳化剂存 在条件下,通过乳化设备将沥青以微粒形 式分散于水中的两相体系。
障间距离和沙障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多采用 25%~50%的透风孔隙度。风力大、沙源小则孔隙 度应小;沙源充足,孔隙度应大。
(二)沙障设计的技术指标
2.沙障高度
沙地部位和沙障孔隙度相同的情况下,积 沙量与沙障高度的平方成正比。
(二)沙障设计的技术指标
3.沙障的方向
沙障的设置 应与主风方向垂 直,通常在沙丘 迎风坡设置。
阳离子、阴离子、 两性离子
非离子型
按乳珠
接触沙粒时

所带电荷 型 的破乳速度
快裂型 中裂型 慢裂型
发展过程
初期探索 阶段
阴离子乳液 蓬勃发展阶段
阳离子沥青 乳液发展阶段
1.沥青乳液的配制及使用
(2)沥青的组成及其化学特征
炭 70%~80%
沥青
氢 10%~15%
氧1%~5%
硫2%~8%
氮0.5%~2%

呈三角形。
(三)沙障的设置方法
制作材料 设置方法
将黏土或砾石

有黏结性
块均匀地覆盖
铺 式
或质地较
在沙丘表面, 砾石平铺沙障

坚硬的块
间要紧密排均,

状物。
设带状平铺时 要按要求留出
空带。
(四)各类沙障效果地评价
1.高立式沙障 防沙效果好,但易造成流沙堆积,设置后需
经常维修。耗料多,费工多。 2.半隐蔽式沙障 (1)格状草沙障
第五章 荒漠化工程防治技术
第一节 风蚀工程防治技术 第二节 水蚀工程防治技术 第三节 盐渍荒漠化的工程防治技术 第四节 道路矿区荒漠化防治技术
第第一一节节风风蚀蚀工工程程防防治治技技术术
一、机械沙障固沙 (一)机械沙障的类型和作用原理
1.机械沙障在治沙中的地位及作用 2.机械沙障的类型 3.机械沙障的作用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