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名词解释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

(1) 充分利用成熟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因地制宜,组装配套。 (2) 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加强科技推广队伍。 (3) 提高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4) 依靠科技,建立荒漠化地区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 (5) 深入开展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投入。
1977 年 8 月 29 日至 9 月 9 日在肯尼亚首都的内罗毕召开了“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作了如 下定义,所谓荒漠化,是指土地滋生生物潜力下降或受到破坏,导致类似荒漠情况的出 现。
1984 年,内罗毕召开的荒漠化特别会议,认为荒漠化包括:沙丘及片状流沙的发展,牧 场的退化,旱地农作物生产量及潜力的衰退,灌溉农地(水田)的盐碱化与水渍化,森林 及植物的破坏,地下水和地表水质量的退化。
意义: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地学与生物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融合了传统的“治 沙造林学”“治沙原理与技术”“风沙物理学”“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学” “农业生态学”以及 3S(RS、GIS、GPS)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以流体力学、风沙物理 学、风沙地貌学、沙漠学、土壤侵蚀原理、造林学、生态学、草场经营学等为专业基础, 与林业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防治工程学、环境保护与评价、林业经济持续发展等学科密 切相关。
荒漠化防治的地位及历史使命(意义): (1)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保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长远大计。 (2)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环境面貌、实现再造壮丽秀美新山河的重
中之重。 (3)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实现全国农村奔小康目标的重要措施。 (4)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充分发挥荒漠化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全面开创 21 世纪中国沙产业
(2) 再按柯本分类法确定年降水的季节分布,即确定年雨区,夏雨区,冬雨区,分别以 a,b,c 表示
2-1荒漠化的防治

危害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A B C
?洋湿润气流 ?洋湿润气流
为 什 么 西 北 地 区 干 旱 程 度 高 ?
水分的变化
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荒漠化) 植被覆盖减少 植被蒸腾作用减弱, 空气湿度减小 降水减少,蒸发加强 地面变干燥
下渗减弱、径流 加强、蒸发加强
(2)我国政府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 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 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农民牛玉琴在 沙区林地里铺设节水灌溉的塑料管(摄于 2005年4月10日)。20多年前,她带领家人 在毛乌素沙地南部沙区承包荒沙11万亩,现 治理达8万多亩,植树1800多万株,硬是将 风沙逼退10公里。
2.1 荒 漠 化 的 防 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景观
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 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
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
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
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西北地区严重的沙漠化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人为因素——过度樵采
一些不法农民到内蒙古自治区 去搂发菜,严重破坏植被,成 了沙尘暴的主要风沙源之一。
过度樵采 为了增
人口激增
加收入
无节制采 掘药材发 菜
燃料需 求多
过度樵采
樵采天 然植被 破坏固 沙植物
严重破 坏草场
加速荒 漠化
人为因素——过度放牧
过 度 放 牧
短期的经 济利益
加速草原退化、
成功案例——沙坡头
2004年4 月6日,陕西 省榆林市干部 职工在位于市 区北部16公里 处的毛乌素沙 地植树造林, 为“绿色长 城”----三北防 护林添新绿。
荒漠化防治

荒漠化防治荒漠化防治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南方湿润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的治理措施。
荒漠化防治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治理。
而荒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变得贫瘠且不适宜农业或其他植被生长的现象。
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防治荒漠化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土壤改良和保护土壤是植被生长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土壤的改良和保护工作。
一方面,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等,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增强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
二、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因此,在荒漠化地区,应该优先选择具有抗旱能力的植物进行种植。
灌木草丛等,同时,要加强植被的保护,禁止滥砍滥伐,控制牲畜放牧的规模和范围,避免过度损害植被资源。
此外,可以通过人工造林、合理放牧等方式,促进植被的恢复和扩展。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是荒漠化防治的关键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有效地减缓荒漠化的程度。
首先,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禁止乱排乱倒、乱采乱挖水资源的行为,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
其次,要推广节水措施,例如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使用高效节水设施,减少水的浪费。
此外,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通过修建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土流失,为植被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四、灌溉制度的改进灌溉是荒漠化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合理的灌溉制度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荒漠化的风险。
因此,要进行灌溉制度的改进,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方法。
可以引入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的浪费。
此外,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能力。
荒漠化的防治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荒漠化原理

1.荒漠化防治工程: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为治理和预防土地荒漠化所采取的各种工程的、生物的、农业的和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手段。
2.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乃至数种营力结合使干旱、半干旱和干燥半湿润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多样性的下降或丧失。
3.风蚀荒漠化:以风力为主要侵蚀营力造成的土地退化称为风蚀荒漠化。
其主要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过度活动的影响,在风力侵蚀作用下,使土壤及细小颗粒被剥离、搬运、沉积、磨蚀,造成地表出现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
4.下渗侵蚀:由于水流下渗,增加土休重力,同时下渗水浸泡使土休颗粒之间凝聚力减弱,当重力超过内摩擦力,凝聚力和根系的固持力时就会发生滑坡,崩塌,泻溜,造成土壤侵蚀,由于这类侵蚀的直接作用力主要为重力故也叫重力侵蚀。
5.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些不利措施,如大水灌溉、有灌无排、渠系严重渗漏、排水受阻、平原中高水位蓄水等引起含有可溶性盐的地下水位上升,使原来为非盐渍化土壤或已经改良为非盐渍化的土壤经过盐渍过程演变化盐渍化土壤。
6.沙地立地条件类型:可以理解为这样的地段,在这些地段上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因子(如气候、肥力、水文、沙地流动性等)是相同或相近的,也就是植物生长的效果相同,在同样的经济条件下应采取同样的措施,这样地段的总和就划为一个立地的条件,也就是一个森林植物条件类型。
7.封沙育林: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原有植被遭到破坏或有条件生长植被的地段,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把一定面积的地段封禁起来,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
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及社会经济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合理地分配土地,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配置各业用地,合理组织土地综合规划措施体系,它起到宏观控制作用,是防治荒漠化工程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9.荒漠化监测:是人类对全球某一地区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因气候变动、人类活动及其他因素引发的土地退化现象,采取某些技术手段就人类所关心的、可以反映土地退化现象的某些指标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观测,并以某种媒介进行公布的活动。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课件

推广节水农业技术
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 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用水需 求。
04
我国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 践与成效
我国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政策与法 规
制定《防沙治沙法》
我国政府出台了《防沙治沙法》,为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提供 了法律保障。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针对西北地区过度开垦和放牧的问题,政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逐步恢复植被。
通过深耕、施肥等措施,改善土壤质地,提 高土壤肥力。
农业技术措施
合理轮作与间作 采用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制度,避免土 地过度耕作和地力衰退。
选育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
培育和选用耐旱、耐盐碱、抗风蚀的 作物品种,提高作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集约化经营与土地流转
通过集约化经营和土地流转,实现规 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 和经济效益。
我国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成效评估
植被覆盖率提高
生态环境改善
经过多年的治理,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得 到显著提高,荒漠化面积减少。
随着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推进,西北地区生 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防治成果巩固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改善了农业生 产条件,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和农民收入。
02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过度耕作、采矿和城市化
等多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和石
03
漠化等形式。
荒漠化的影响
荒漠化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 粮食安全。
荒漠化加剧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贫困问题,对 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03
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21荒漠化的防治

非洲萨赫勒地区土地退化与社会的贫困化问题
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正处于干旱与 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有限而集中的 降水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一个容易产 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 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 的.
农作区
合理分配河 流水资源
少
减少水井数量
推广节水农业 降水量 多
c.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现有林地
作为防护林
绿洲边缘的 灌草林带
已荒漠化的地方
发展林业、牧业
退耕还林 退耕还牧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解决能源
的途径
开源
营造薪炭林 新建沼气池 利用风能、太阳能
节流 推广省柴灶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含义: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
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三退”而引起 的“三化”现象。
“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 化
e.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利
建立人口、
于
资源、环境
防
协调发展的生 态系统
治 荒 漠
化
(三)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
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农民牛玉琴在
沙区林地里铺设节水灌溉的塑料管(摄于 2019年4月10日)。20多年前,她带领家人 在毛乌素沙地南部沙区承包荒沙11万亩,现 治理达8万多亩,植树1800多万株,硬是将 风沙逼退10公里。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知识清单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知识清单一、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土地逐渐退化,形成荒漠景观的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原本可以生长植被、适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干燥、贫瘠,植被减少甚至消失,土地逐渐失去生产力。
二、荒漠化产生的原因1、自然因素(1)气候干旱在一些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气候长期处于干旱状态,这使得土壤水分不足,植被难以生长。
(2)大风频繁强风会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还会吹走表层的肥沃土壤,使得土地更加贫瘠。
(3)土壤特性某些地区的土壤质地疏松,保水能力差,容易受到侵蚀和风化。
2、人为因素(1)过度开垦为了增加耕地面积,人们过度开垦草原、森林等土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土地退化。
(2)过度放牧无节制地放牧使得草地被过度啃食,植被难以恢复,土壤裸露,容易受到风沙侵蚀。
(3)过度樵采大量砍伐树木作为燃料或用于其他用途,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4)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如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在一些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下降,植被因缺水而死亡。
三、荒漠化的危害1、土地生产力下降荒漠化导致土地肥力降低,农作物产量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2、生态环境恶化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
3、自然灾害加剧荒漠化地区容易发生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4、贫困加剧土地荒漠化使得当地居民失去了主要的生产资源,导致贫困加剧,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加强生态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荒漠化危害的认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合理利用土地(1)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避免过度开垦、放牧和樵采。
(2)推广轮作、休耕等土地利用方式,让土地有足够的时间恢复肥力。
3、保护和恢复植被(1)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防风固沙。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详解

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 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 结果是:
由于萨赫勒地区所处的位置可以断定,越 往北气候越干旱,越不利于发展旱作农业.若在 这些沙区边缘发展旱作农业,在缺少防护林的情 况下,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形成流沙.
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 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 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 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 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 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 到解决。
人为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因素
过度 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 固沙、防止风
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 段 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
沙前移和抑制 地表起沙的植
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 被遭破坏
采挖药材、发菜等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 过度 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 加速了草原退 放牧 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 使沙化土地连 开垦 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 片发展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3、西北地区荒漠防治的现状
胡杨
沙拐枣
猪毛菜
干刺
针对训练
1.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年等降水量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图中A点年降水量的数值范围__4_00_<__A_<__6_00__,其降水量变 化荒的漠形化成植原树因种是草,_地_注_处_意_祁选_连_择_山_旱_的_生迎_类。风的坡树,种和草种,禁止任意破坏地表 (植3被 (气4)候本干旱地,区农北业部生突产出的命的脉环是境灌问溉题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__依_靠__祁__连_山__的__冰,雪治融理水补的给措施 是河__流__,_进__而__引_河__水__灌__溉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名词解释
荒漠:荒漠作为一种地理概念,最初是指缺乏降水,植物稀少,因而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旱地区,或者指没有人工灌溉就不能发展农业的地方。
这就是传统荒漠的概念。
也称为狭义荒漠或热荒漠。
此外,在地球上还分布着气候干冷,终年负温,固体降水,植被贫瘠,地貌营力以寒冻风化作用占主导的自然地带,被称为冻荒漠(简称寒漠)。
广义荒漠为热荒漠和冻荒漠二者统称。
气候干燥(干燥度K>4)、降水稀少(<200mm)、蒸发量大(>2500mm)、植被贫乏的地区。
沙漠:是沙质荒漠,是荒漠的一种类型,是荒漠、半荒漠地带中地面组成物质主要由沙粒构成的地区。
沙地:半干旱或湿润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或沙层所覆盖的土地。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的强化与扩张过程(即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
沙漠化土地: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
防风固沙林体系:以灌木为主体,乔、灌、草搭配,带、片、网结合,并且与周围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生物环境的综合体。
回归沙漠:在南北纬15°~35°之间,由于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的控制和干燥信风的影响,降雨较少,气候干燥,形成的沙漠称之为回归沙漠。
雨影沙漠:由于高山阻隔,处于西风带的背风面,受不到湿润海风影响,气候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为雨影沙漠。
滨海沙漠:也称寒流海洋型沙漠,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因为冷流的低温高寒性质改变了沿海的气候状况,导致沿岸气候干燥多风,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为滨海沙漠。
内陆沙漠: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终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气候十分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之为内陆沙漠。
流动沙地(丘):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容易顺风向移动。
半流动沙地(丘):由于水分、植被条件较差,沙地(丘)移动速度一般。
固定沙地(丘):由于水分、植被条件较好,沙地(丘)移动速度很缓慢。
起沙风:一切大于起动风速的风都称为起沙风。
风沙流:是指含有沙粒的运动气流。
风沙流结构:气流中搬运的沙量在搬运层内随高度的分布状况称为风沙流结构。
输沙率:风沙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宽度断面所搬运的沙量。
风蚀:风或风沙流对沙质地表吹扬并携带沙粒的现象。
堆积:风沙流中的沙粒跌落在地表的现象。
非堆积搬运:跌落沙粒与跃起沙粒数量基本相同时,称为非堆积搬运。
蚀积周期:风沙流以风蚀经堆积到再风蚀的过程称一个蚀积周期。
饱和路径长度:从风蚀起点到开始堆积的距离,即风沙流由不饱和到饱和的这段距离。
立地条件:简称立地,是对造林地上所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统称。
立地条件类型:是立地条件及林木生长效果相近似的造林地归并成的类型,即具有相似的宜林、宜牧性质,可选用相同的植物种和相似的造林种草技术措施,有着相似的生产能力的若干地段的总称。
沙障孔隙度:通常把沙障孔隙面积与沙障总面积之比叫做沙障孔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