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工程

合集下载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
6.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对策。
(1) 充分利用成熟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因地制宜,组装配套。 (2) 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加强科技推广队伍。 (3) 提高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4) 依靠科技,建立荒漠化地区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 (5) 深入开展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投入。
1977 年 8 月 29 日至 9 月 9 日在肯尼亚首都的内罗毕召开了“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作了如 下定义,所谓荒漠化,是指土地滋生生物潜力下降或受到破坏,导致类似荒漠情况的出 现。
1984 年,内罗毕召开的荒漠化特别会议,认为荒漠化包括:沙丘及片状流沙的发展,牧 场的退化,旱地农作物生产量及潜力的衰退,灌溉农地(水田)的盐碱化与水渍化,森林 及植物的破坏,地下水和地表水质量的退化。
意义: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地学与生物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融合了传统的“治 沙造林学”“治沙原理与技术”“风沙物理学”“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学” “农业生态学”以及 3S(RS、GIS、GPS)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以流体力学、风沙物理 学、风沙地貌学、沙漠学、土壤侵蚀原理、造林学、生态学、草场经营学等为专业基础, 与林业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防治工程学、环境保护与评价、林业经济持续发展等学科密 切相关。
荒漠化防治的地位及历史使命(意义): (1)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保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长远大计。 (2)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环境面貌、实现再造壮丽秀美新山河的重
中之重。 (3)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实现全国农村奔小康目标的重要措施。 (4)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充分发挥荒漠化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全面开创 21 世纪中国沙产业
(2) 再按柯本分类法确定年降水的季节分布,即确定年雨区,夏雨区,冬雨区,分别以 a,b,c 表示

荒漠化防治实施方案

荒漠化防治实施方案

荒漠化防治实施方案荒漠化是指土地退化过程中,表层土壤因沙坡、风蚀等原因而失去了可用性和生产力的情况。

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原因,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制定具体的荒漠化防治实施方案。

一、修复退化土地1. 林植将荒漠化土地进行林植,选择适宜的树种,加强造林工程。

通过植树造林,可以提升土壤固结力和保水能力,减轻沙尘飞扬,改善气候环境。

2. 种草在荒漠化土地进行种草,选择具有耐旱抗风能力的草种。

种草可以有效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增加土壤的肥力。

3. 防风固沙在沙尘较为严重的区域,采取防风固沙措施,如搭建风帘、堆沙坝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沙尘的飞扬,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二、合理利用水资源1. 引水灌溉在荒漠化地区进行引水灌溉工程,提供生态系统所需的水资源。

在选择引水源时,应考虑到水源的可持续利用性,避免过度开采导致水源枯竭。

2. 水土保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通过修建沟渠、设立水库等措施,防止水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合理进行排水和节水,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加强生态修复1. 生态绿化在荒漠化地区,进行生态绿化工程,恢复原有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通过引种适宜的植物和繁育动物,重建生态系统,实现生态多样性的恢复。

2. 加强保护加强对荒漠化地区的保护力度,设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划定保护区域和加强巡逻执法等手段,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

3. 推广可持续农业在荒漠化地区推广可持续农业,提倡科学施肥、轮作休耕等农业理念,减少农药的使用,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四、加强宣传教育1.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和媒体宣传等途径,普及荒漠化防治的知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防治工作。

2. 增加政府投入政府应加大对荒漠化防治的资金投入,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鼓励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盐渍荒漠化的工程防治技术

盐渍荒漠化的工程防治技术

第十二章盐渍荒漠化的工程防治技术第一节盐渍荒漠化防治原则一、必需依据不同条件承受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盐碱土的地理分布范围甚为广泛,因各地生物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很大,土壤盐碱化的形成缘由、过程及特性也多种多样,因而形成了类型繁多的盐渍土。

因此盐碱地的改进应实行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也就是要实行适应于当地具体条件的措施。

二、多种措施综合防治的原则所谓综合防治,指各种防治措施之间在应用上必需严密结合,构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整套防治体系,通过发挥该体系的各种措施的作用,取得综合性的防治效果。

1.利用与改进相结合改进盐渍地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因此在改进盐渍土过程中,同时要进展合理的农牧业生产。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耕作、施肥等农业生物措施,逐步提高农作物和饲草的产量,同时在利用中可逐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从而加速盐渍地的改进过程。

2.水利工程与农业生物措施相配套,排解土壤盐分和提高土壤肥力相结合水利工程措施是综合治理旱、涝(洪、渍)盐碱等自然灾难的前提条件,但只有与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用水利工程措施以排解土壤中过多的盐分及其在地表的积存,为植物制造正常生长的土壤环境;运用农业生物措施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提高其肥力和抑制土壤返盐。

3.浇灌和排水相结合我国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说明,综合防治土壤盐渍化,必需具有配套齐全而有实效的灌排水利工程措施。

否则重灌轻排,甚至只灌不排,必将招致灌区地下水位的迅猛上升,不仅达不到改进盐渍土的作用,反而会使土壤盐渍化更加严峻。

因此,我国目前建立的井、沟、渠相结合的灌排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其中渠系起输配水进展浇灌的作用;沟系用以排水(洪、沥、涝、渍)排盐,引水补源进展提灌及必要时短期滞蓄洪沥涝水;机井则起利用地下水进展提灌和调控地下水位的作用。

4.近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综合防治土壤盐渍化和旱、涝、洪、风沙等危害,首先必需制定统一的规划,其中建议实行的水利工程措施和农业生物措施,肯定要有近期切实可行的内容,也要有远期可预见的方向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荒漠化防治实施的技术方案

荒漠化防治实施的技术方案

荒漠化防治实施的技术方案荒漠化是指原本非荒漠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变化或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土壤逐渐退化,植被消失,从而形成沙漠的过程。

荒漠化的发展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荒漠化防治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荒漠化问题,各国积极探索和实施各种技术方案。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方案,包括灌溉技术、植被恢复、土壤保水保肥、土壤改良、沙漠生态复育等。

首先,灌溉技术是解决荒漠化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荒漠地区水资源稀缺,因此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至关重要。

现代灌溉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分浪费,从而保证荒漠地区的农作物和植物能够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

例如,滴灌技术和喷灌技术可以根据作物需水量准确计量和投放,避免过量或不足的灌溉,提高水分利用率。

其次,植被恢复是荒漠化防治的重要环节。

植被具有固定土壤、保持水分、防护风沙的功能,对于防治荒漠化具有重要作用。

种植耐旱植物,加强对荒漠化地区土地的植被覆盖是一种有效的植被恢复措施。

同时,引入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品种,采取适当的排灌和养护措施,可以成功建立起荒漠地区的植被生态系统,阻止沙漠的扩张。

第三,土壤保水保肥是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荒漠地区土壤贫瘠,水分流失和养分流失严重,因此保持土壤湿度和养分含量对于恢复植被、防治荒漠化至关重要。

覆盖土壤表面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同时,在种植作物过程中,利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也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退化。

土壤改良是荒漠化防治的重要环节之一。

由于荒漠地区土壤干燥贫瘠,土壤结构疏松,根系无法牢固扎根,因此改良土壤成为防治荒漠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常见的土壤改良技术包括添加有机质、施加石灰或磷肥等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墙、土堤等物理措施来改善土壤保水保肥条件,提高植物的生长环境。

最后,沙漠生态复育是荒漠化防治的综合措施。

荒漠治理工程施工方案

荒漠治理工程施工方案

荒漠治理工程施工方案一、项目概况荒漠治理工程是指利用科学技术和工程手段,对荒漠地区进行改造和治理,使其成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改善当地环境,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荒漠治理工程既包括植树造林、固沙治沙、退耕还林等生态治理措施,也包括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本项目选择某特定荒漠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植树造林、固沙治沙、水利设施建设等措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可利用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程内容1.植树造林通过引进抗旱、耐盐碱、适应荒漠环境的树种,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工作。

选择适宜的树种,按照一定的密度进行栽植,形成一定的森林覆盖,改善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促进土壤的改良和水分的蓄积,并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提供保护。

2.固沙治沙对荒漠地区的风沙活动进行有效治理,采取围沙、种沙、覆沙等方式,减少风沙侵蚀。

同时利用植被和人工固沙措施,形成稳定的沙地植被覆盖,防止沙漠扩张,保护土地资源。

3.水利设施建设通过修建水库、引河入区、设立灌溉工程等水利设施,改善荒漠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提高土地的灌溉条件,为植被生长和农业生产提供水源支持。

4.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建设、民用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提高荒漠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施工方案1.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施工方案包括树种选择、苗木培育、栽植工艺等内容。

在树种选择方面,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适宜的树种,如柳树、沙柳、胡杨、灌木等;在苗木培育方面,选取优质的种子,进行育苗和培育工作,确保苗木的质量;在栽植工艺方面,根据地形地貌和植被覆盖情况,制定合理的栽植密度和方式,确保植树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

2.固沙治沙固沙治沙施工方案包括围沙、种沙、覆沙等具体措施的实施。

围沙主要是设置防沙屏障,采取人工或天然方法,形成沙丘围护带,阻隔沙漠沙丘向农田、村镇蔓延;种沙主要是进行植被的种植和培育工作,使植被得到恢复和增强,提高植物对风沙侵蚀的抵抗能力;覆沙主要是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把沙土覆盖在地表上,形成沙土固化层,减少沙尘的扬起和飞移,阻断风沙侵蚀,促进土地的固化和改良。

荒漠化防治方法典型案例介绍及效果评估总结

荒漠化防治方法典型案例介绍及效果评估总结

荒漠化防治方法典型案例介绍及效果评估总结概述:荒漠化是当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荒漠化,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本文将介绍几个典型的荒漠化防治案例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1. 中国林业荒漠化防治工程中国林业荒漠化防治工程是中国政府为应对荒漠化问题而投入的一项重要工程。

该工程采用了植被恢复与保护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具体包括了退耕还林还草、固沙造林、针对不同地区特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措施。

通过大规模的植被恢复,中国成功地遏制了荒漠化的进展。

根据评估数据,中国林业荒漠化防治工程使得草原退化面积减少了58%,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0%。

这个案例表明,植被恢复与保护是一种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方法。

2. 梭罗草荒漠化防治项目梭罗草荒漠化防治项目是在阿根廷干旱地区进行的一项荒漠化防治工程。

该项目利用了梭罗草这种具有很强适应力的植物,在荒漠化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

通过种植梭罗草,成功改变了当地的植被结构,减少了风沙侵蚀和土壤侵蚀。

评估数据显示,该项目使得当地的荒漠化程度明显减轻,土壤质量得到了改善。

这个案例表明,正确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进行生态修复是一种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方法。

3. 以色列的农业技术在阿拉伯国家的推广以色列作为一个干旱地区,长期致力于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来应对水资源稀缺的问题。

通过将这些技术推广到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以色列成功帮助这些国家改善了干燥地区的农业生产效果。

其中一项典型案例是以色列在累加沙漠进行的农业项目。

通过引入滴灌技术和节水技术,该项目使得荒漠化地区的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同时也减少了水资源的使用。

根据评估数据,该项目使得阿拉伯国家在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效果提高了30%以上。

这个案例表明,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一种重要的荒漠化防治方法。

效果评估总结:综合以上典型案例的效果评估数据,可以得出以下总结:1. 植被恢复与保护是一种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方法,通过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可以减少荒漠化的进展,并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荒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逐渐变成荒漠的过程。

荒漠化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是一个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为了治理荒漠化,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我国加强了荒漠化监测和评估。

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对荒漠化的程度和影响进行了评估,为治理荒漠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国实施了荒漠化防治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植树造林、草原恢复、水土保持等,旨在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防止荒漠化的进一步扩散。

例如,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通过植树造林,使荒漠化得到了有效控制。

我国还加强了荒漠化防治的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了《荒漠化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荒漠化防治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了对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我国还注重了荒漠化防治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公众对荒漠化防治的认识和意识,增强了公众参与荒漠化防治的积极性。

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包括监测评估、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建设和宣传教育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荒漠化
的扩散,改善了土地的生态环境,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二)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二)

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开展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

荒漠化和石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

为了防治荒漠化和石漠化,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安全,需要开展防沙治沙工程。

一、实施背景荒漠化和石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石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受到荒漠化和石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已超过260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和石漠化对我国的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开展防沙治沙工程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任务。

二、工作原理防沙治沙工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固沙造地等,防止沙漠扩展和土地退化,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具体来说,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恢复:通过大面积种植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形成稳定的植被覆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 水土保持:通过修建河道、堤坝、水库等水利设施,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沙尘暴的发生。

3. 固沙造地:通过修建沙障、沙坑等工程措施,阻挡沙尘的扩散,形成人工沙丘,减少沙尘暴的影响。

三、实施计划步骤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计划步骤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调研阶段:对荒漠化和石漠化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确定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和目标。

2. 规划设计阶段:制定防沙治沙的详细规划和设计方案,包括工程措施、投资预算、时间计划等。

3. 实施阶段:按照规划设计方案,组织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固沙造地等工程措施。

4. 监测评估阶段:对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工程措施。

四、适用范围防沙治沙工程适用于荒漠化和石漠化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沙漠化和石漠化的前沿地带。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适用范围主要包括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该区的能源结构,促进荒漠化地区的产业开发。 4、合理开发荒漠化地区的矿产资源。 5、开发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6、利用地理优势、开展双边经贸合作。 7、大力发展荒漠化地区的旅游业。
五、深入开展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投入
1、组织多部门多学科联合攻关,重点解决荒漠 化防治工程中的关键技术。
防治荒漠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⑴ 荒漠化防治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⑵ 荒漠化地区流域水资源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技术。 ⑶ 荒漠化不同类型区综合防治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三、荒漠化防治工程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融合了“治沙造林 学”“治沙原理与技术”“风沙物理学”“荒漠 化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学”“农业生态学” 以及3S(RS、GIS、GPS)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以流体力学、风沙物理学、风沙地貌学、沙漠学、 土壤侵蚀原理、造林学、生态学、草场经营学等 为专业基础,与林业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防治 工程学、环境保护与评价、林业经济持续发展等 学科密切相关。
第一章 绪论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 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防治荒漠化列为 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1994年签署的《联合国防 治荒漠化公约》,是国际社会履行《21世纪议程》的重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之一, 防治荒漠化不仅是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而且是影响全球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关于荒漠化概念的理解
沙质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 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 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条 件的强化与扩张过程(即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
前述《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签署后,我国对 于荒漠化概念的认识,已与国际接轨。
第二节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及其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荒漠化防治工程概念及其意义
荒漠化防治工程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 旱区,为治理和预防土地荒漠化所采取的各种工程的、 生物的、农业的和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手段。
全球陆地面积的1/4受到荒漠化的危害,以每年5万7万km2的速度扩大,经济损失每年为423亿美元。
第二节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及其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荒漠化防治工程的任务
1、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保护和拓展中华民 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长远大计。
2、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从根本上改善我国 生态环境面貌、实现再造壮丽秀美新山河的重 中之重。
3、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实施扶贫攻坚计 划,实现全国农村奔小康目标的重要措施。
4、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充分发挥荒漠化地 区自然资源优势,前面开创21世纪中国沙产业 的必然选择。
荒漠化防治工程
目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荒漠化概况 第3章 荒漠化防治原理
第4章 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技术
第5章 荒漠化工程防治技术
第6章 荒漠化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
第7章 荒漠化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技术
第8章 荒漠化地区可替代能源开发技术
第9章 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设计
第10章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
第11章 荒漠化防治工程的效益评价
第一节 关于荒漠化概念的认识
第二节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对策
第一节 关于荒漠化概念的认识
一、国际上对荒漠化概念认识的演变
1994年签定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 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解 释道:“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 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 化”。
⑷ 荒漠化地区优良植物种引种选繁及产业化开发技术研究。 ⑸ 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和多样性的保护和重建技术研究。 ⑹ 荒漠化地区退化草场保护、恢复和改良技术的研究。 ⑺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
2、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3、加大科技投入。
第三节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对策
一、充分利用成熟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因地制宜, 组装配套
二、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加强科技推广队伍
三、提高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 转化率 四、依靠科技,建立荒漠化地区区域生态经济可 持续发展体系
1、合理开发荒漠化地区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2、提高荒漠化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充分利用荒漠化地区丰富的光能、风能资源、彻底
一、荒漠化防治工程概念及其意义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 27.3%,每年扩大2460 km2 ,每年减少粮食产量达30亿kg。
意义: 做好防治荒漠化工作,对于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 济、人口的协调发展,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和生存条件具 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积极开展荒漠化治理也是我国履行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重大行动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