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教材比较研究

《药剂学》教材比较研究
《药剂学》教材比较研究

《药剂学》教材比较研究

涂家生

药剂教研室

一、美国、英国、日本药剂学教材

的特点

?深入浅出

?适合拓展

?强调基础

Aulton's Pharmaceutics: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Medicines 药剂学是门综合性科学涉及药物制剂的研制?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涉及药物制剂的研制、生产、质量控制、合理应用等。该书是一本对药Michael E.物剂型有清晰描述的教材,作者为Michael E. Aulton ,已经出版2次(1988、2002年),前身是Tutorial Pharmacy 。本书重基础,是一本适合于本科教学的教材本比较教材为第三版由英于本科教学的教材。本比较教材为第三版,由英国Chuchill Livingstone (Elsevier)公司出版。本教材对剂型的设计和生产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全书的结构和内容根据现代药剂学的特点进行了编排考虑全球各大学的课程设全书分编排,考虑了全球各大学的课程设置。全书分五部分,共46章:

第一部分剂型设计的科学原理?第一章剂型设计

第章剂

?第二章溶出度和溶解度

?第三章溶液性质

?第四章流变学

?第五章表面及界面现象

?第六章分散系统

?第七章药品稳定性动力学

第二部分颗粒科学和粉末技术?第八章固态性质

第章态性

?第九章粒径分析

?第十章粒径降低技术(粉碎法)?第十一章粒径分离法(筛分法)?第十二章混合法

?第十三章粉末流动

第三部分微生物学和灭菌法?第十四章微生物学基础

第章生物

?第十五章微生物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第十六章物理手段和化学法对微生物的作用

?第十七章灭菌原理

?第十八章灭菌实践

第四部分药物传递的生物药剂学原理?第十九章生物药剂学概论

第章生物剂概论

第二十章胃肠道生理学和药物吸?——

?第二十一章生物利用度——物理化学和第十章

剂型因素

?第二十二章生物药剂学性质的测定

?第二十三章给药方案

第五部分剂型设计和生产

?第二十四章处方前工作

?第二十五章溶液剂

?第二十六章澄明度保证技术

?第二十七章混悬剂和乳剂

?第二十八章散剂和颗粒剂

?第二十九章制粒

?第三十章干燥

?第三十一章片剂和压片法

?第三十二章调释制剂

?第三十三章包衣技术(片剂和颗粒)

?第三十四章硬胶囊

?第三十五章软胶囊

?第三十六章肺部给药制剂

?第三十七章鼻腔给药制剂

?第三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

?第三十九章伤口敷药制剂

?第四十章直肠和阴道用制剂

?第四十一章蛋白类药物制剂

?第四十二章包装

?第四十三章染菌、渗漏和防腐

?第四十四章药品稳定性和稳定性试验

?第四十五章车间设计

?第四十六章热传递技术(蒸汽性质和应用)

Ansel’s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s and Drug Delivery Systems ?第一部分药物、药物剂型、和药物传递系第物物剂物系

统引论

?第一章药物和药学概论

?第二章新药开发和审批程序

第章

?第三章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药品调剂质量管理规范

第二部分药物剂型和药物传递系统

设计

?剂型设计:药剂学和处方设计考虑

?剂型设计: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考虑

第三部分固体制剂和固体调释制剂?第六章散剂和颗粒剂

第章散剂粒剂

?第七章胶囊剂

?第八章片剂

?第九章固体调释制剂

第四部分半固体制剂和透皮给药系统

?软膏剂、乳膏剂和凝胶剂

?透皮给药系统

第五部分插入剂?第十二章栓剂和插入剂

第章栓剂剂

第六部分液体制剂?第十三章溶液剂

第章液剂

?第十四章分散系统

第七部分无菌制剂和无菌给药系统?第十五章注射剂

第章剂

?第十六章疫苗

?第十七章特殊溶液剂和混悬剂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及答案1-15章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 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2.药物转运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3.药物处置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4.药物消除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四、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 2.ACE 3.CDE 4.DE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主要包括: (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即药物的化 学形式,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 (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率等。 (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4)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3.生物因素主要包括: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 3.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 4.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制的影响。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

药剂学期末复习题库附答案(免费) (5)

题目编号:0101 第 1 章 1 节页码难度系数:A (A B C三级,A简单,C最难) 题目:举例分析在散剂处方配制过程中,混合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答案:混合时可能遇到问题有固体物料的密度差异较大时,先加密度小的再加密度大的,颜色差异较大时先加色深再加色浅的,混合比例悬殊时按等量递加法混合,混合中的液化或润湿时,应针对不同的情况解决,若是吸湿性很强药物(如胃蛋白酶等)在配制时吸潮,应在低于其临界相对湿度以下的环境下配制,迅速混合,密封防潮;若混合后引起吸湿性增强,则可分别包装。 答案关键词: 固体物料,密度差异,密度小,密度大,颜色差异,色深,色浅,混合比例,等量递加法,润湿,液化,吸湿性很强,临界相对湿度,密封防潮,分别包装 题目编号:0201 第 2 章 2 节页码难度系数:A (A B C三级,A简单,C最难) 题目:写出湿法制粒压片的生产流程。 答案:主药、辅料的处理→制软材→制湿颗粒→干燥→整粒→压片→包衣→包装 答案关键字:制软材,制湿颗粒,干燥,整粒,压片,包衣 题目编号:0202 第 2 章 1 节页码难度系数:A (A B C三级,A简单,C最难) 题目:指出硝酸甘油片处方中辅料的作用 处方硝酸甘油0.6g 17%淀粉浆适量 乳糖88.8g 硬脂酸镁 1.0g 糖粉38.0g 共制1000片 答案:硝酸甘油主药 17%淀粉浆黏合剂 硬脂酸镁润滑剂 糖粉、乳糖可作填充剂、崩解剂、黏合剂 答案关键词:黏合剂,润滑剂,填充剂、崩解剂、黏合剂 题目编号:0301 第 3 章5节页码284 难度系数:A (A B C三级,A简单,C最难) 题目:举例说明干胶法和湿胶法制备乳剂的操作要点。 答案:以液状石蜡乳的制备为例 [处方] 液状石蜡--- 12ml 阿拉伯胶 ---4g 纯化水---共制成 30ml 干胶法制备步骤:将阿拉伯胶粉4g置干燥乳钵中,加入液状石蜡12ml,稍加研磨,使胶粉分散后,加纯化水8 ml,不断研磨至发生噼啪声,形成稠厚的乳状液,即成初乳。再加纯化水适量研匀,即得。 湿胶法制备步骤:取纯化水约8毫升置乳钵中,加入4克阿拉伯胶粉研匀成胶浆后,分次加入液状石蜡,迅速研磨至稠厚的初乳形成。再加入适量水,使成30ml,搅匀,即得。 两法均先制备初乳。干胶法系先将胶粉与油混合,应注意容器的干燥。湿胶法则是胶粉先与水进行混合。但两法初乳中油、水、胶三者均应有一定比例,即:若用植物油,其比例为4:2:1,若用挥发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①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②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临床意义:1.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进行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 4.探讨新药给药方案 5.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 6.降低治疗费用 7.避免法律纠纷。 ③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④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 ⑤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⑥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⑦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⑧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⑨清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⑩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11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Dn::溶出数。Do:计量数。An:吸收数 12 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丛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13 体内总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 14 生物利用度(Bioacailability,BA):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它的吸收程度用AUC表示,而且吸收速度是以用药后到达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即达峰时间来表示。)评价指标AUC,Tmax,Cmax。 15 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abs):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16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Frel):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17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8 药学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ce):如果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可以认为它们是药学等效性。 19 首关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0 药代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21 速率常数:是描述速度过程重要的动力学参数。速率常数越大,该过程进行也越快。单位为min-1或h-1。 22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特点:一级速率过程的消除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而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因而半衰期为常数。 23 滞后时间:有些口服制剂,服用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吸收,滞后时间是指给药开始只血

生物药剂学练习题与答案

习题一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填在括号里,每空 2 分,共20 分)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 d )。 A.通常水溶性大的药物较难溶性药物易吸收 B.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 C.非解离型药物的比例由吸收部位pH 决定 D.通常酸性药物在pH 低的胃中,碱性药物在pH 高的小肠中的未解离型药物量减少,吸收也减少,反之都增加 2. 反映难溶性固体药物吸收的体外指标主要是( a )。 A.溶出度 B.崩解时限 C.片重差异 D.含量 3. 药物(和其代谢物)最主要的排泄途径为:( d )。 A、汗腺 B、呼吸系统 C、消化道 D、肾 4.在体内,药物的代谢反应均是在药物代谢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其代谢反应速度符合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即符合:(b)

A、Fick 扩散方程 B、Michaelis-menten 方程 C、Ha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 D、Noyes-whitney 方程 5. 在新生儿期,许多药物的半衰期都延长,是因为( d )。 A. 较高的蛋白结合率 B. 微粒体酶的诱发 C. 药物吸收完全 D. 酶系统发育不全 6. 口腔粘膜中渗透能力最强的是:( c )。 A、牙龈粘膜 B、腭粘膜 C、舌下粘膜 D、内衬粘膜 E、颊粘膜 7. 给药过程中存在肝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是:(a )。 A. 口服给药 B. 静脉注射 C. 肌肉注射 D. 舌下给药 8.下列叙述错误的( b ) A.植入剂一般植入皮下 B.皮内注射,只用于诊断与过敏实验,注射量在1m l 左右 C.鞘内注射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 D.肌肉注射的容量一般为2--5ml.其溶媒为水,复合溶媒或油9.若罗红霉素的剂型拟以片剂改成注射剂,其剂量应( c ) A.增加,因为生物有效性降低

药剂学电子书 第五版

第一节概述 一、药剂学基本概念 药剂学(pharmacy,pharmaceutics)是研究制剂的处方设计、配制理论、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等综合性应用技术的科学。研究制剂生产工艺理论的科学称为制剂学(science of preparation)。研究方剂的配制、服用等有关技术和理论的科学称为调剂学(science of prescription)。制剂学和调剂学以往也总称为药剂学。由于医药工业的发展和药品管理的规范化,制剂生产成为主导,因此近来药剂学与药物制剂学的含义基本一致。 药物(drugs)是指原料药,即用以防治人类和动物疾病以及对机体生理机能有影响的物质,可分为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包括抗生素)、生物技术药物三大类。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系指我国经典著作收载的、为中医师传统使用的药材和饮片。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nical drugs)系指通过生物技术获得的药物,主要包括重组细胞因子药物、重组激素类药物、重组溶栓药物、基因工程疫苗、治疗性抗体和基因药物等。 任何一种药物,在供临床应用之前,都必须制成适合于治疗或预防应用的、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drug dosage forms,简称剂型)。例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软膏剂、栓剂、气雾剂等为剂型,是制剂的基本形式,剂型为集体名词。中药剂型也往往包括著名传统中药剂型如丸、丹、膏、散等,和现代中药剂型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注射剂等。 药物制剂(drug preparations,简称制剂)是指根据药典或国家标准将药物制成适合临床要求并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成药、化学合成药制剂、生物技术药物制剂、放射性药品和诊断药品等,制剂也是剂型中的品种,亦即通常所谓的药品,例如罗红霉素片、注射用抑肽酶、细胞色素C注射液、头孢克洛胶囊、醋酸氟轻松软膏、甲硝唑栓、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等。 临时处方剂(prescriptions)是指按医师临时处方专为某一病人配制的,并明确指出用法和用量的制剂,例如人工肾透析液、腹腔透析液、化疗药、肠胃营养液等。

生物药剂学部分习题

1、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生理因素 的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疾病等等。儿童和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常常明显低于成年人,特别是胎儿及新生儿的药物代谢酶活性低,甚至缺乏,多数情况下不仅药效高,而且容易产生毒性。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代谢表现为速度减慢,半衰期延长,耐受性减弱。 性别对药物代谢亦有影响,大鼠体内的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有性别的差异;大鼠体内的葡萄糖醛酸结合,乙酰化、水解反应等也发现有性别的差异。 已知人群中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主要原因有遗传学差异合肥遗传学差异。遗传学差异主要是由种族或家族遗传特性所引起的。而非遗传学差异主要由年龄、性别、肝功能、药物代谢的时间周期节律、体温、营养状态以及环境因素等引起的。 2、如何利用药物代谢的规律来指导药物及其制剂设计 答:(1)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制成前体药物,增加药物吸收过程的稳定性或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可以将难以吸收的水溶性药物制成亲脂性的前体药物,增加药物的吸收,利用机体内靶部位特定酶的作用,将前体药物代谢成母体药物起靶向作用。如氨苄西林制成前体药物酞氨西林,增加其在胃液中稳定性,进入肠道后受肠道非特异性酯酶的水解,转化为氨苄西林而吸收。多巴胺制成前体药物左旋多巴,易被转运到脑后,被脑内脱羧酶脱去羧基转变成多巴胺而发挥作用。 (2)消化道重的代谢酶较易被饱和,可通过增大给药量或利用某种制剂技术,造成代谢部位局部高浓度,使药酶饱和来降低代谢速度,增加药物的吸收量。 根据药酶抑制剂的性质,可设计利用一个药物对药酶产生抑制,从而来减少或延缓另一个药物的代谢,到达提高疗效或延长作用时间的目的,如左旋多巴配伍甲基多巴肼,甲基多巴肼有抑制小肠、肝、肾中的脱羧酶的作用,故能抑制左旋多巴的脱羧作用。 (3)对于许多在肝中有首过效应而失效的药物,为避免肝中药酶对药物的代谢,可考虑改变剂型,以增加这类药物的适用范围。如硝酸甘油舌下片。 3、从药物代谢的观点阐述生物药剂学在药物制剂中的作用。 答:(1)根据药物代谢制定给药途径,如普萘洛尔,静脉注射疗效不及口服给药,普萘洛尔经口服在体内代谢成4-羟基普萘洛尔和萘氧乳酸,而前者才有药理作用。 (2)根据药物代谢制定给药剂量,代谢能力取决于药物代谢酶的活力和数量,会出现饱和现象和中毒反应,如阿司匹林和水杨酰甘氨酸;同时也可通过剂型而减缓代谢而提高吸收,如水杨酰胺颗粒剂有一个逐渐溶解、被吸收的过程,不易出现与硫酸结合反应饱和而使尿中排泄量增加, (3)利用酶抑制和诱导作用设计出新的剂型,如左旋多巴等。因此掌握药物的代谢规律,对于设计更合理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剂量,及对制剂处方的设计、工艺改革和指导临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 肠肝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药物排泄:指吸收进入体内药物或经代谢后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6、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 答:①、消化系统因素:酸性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胃肠液成分的影响、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②、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 ③、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胃切除

生物药剂学重点

生物药剂学 一、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1)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3)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物转化; (4)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 3.生物药剂学研究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主要是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 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 ③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④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⑥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2)生物因素:①种族差异②性别差异③年龄差异④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⑥遗传因素。 4.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 (2)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3)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 (4)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5)研究新的给药途经与给药方法; (6)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7)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 5.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根据药物的体外溶解性和肠壁通透性特征将药物分成4种类型:Ι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ΙΙ类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ΙΙΙ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ΙV类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6.微透析(MD)技术:P10 二、口服药物的吸收: 1.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生物膜性质: (1)膜的流动性;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3)膜结构的半透性。 3.膜转运途径: (1)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必做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习题 第一章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内容: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2.药物在体内的排泄、消除与处置指什么 答:药物或其代谢产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3.简述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包括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 生物膜具有流动性、不对称性和半透性特点。 2.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 3. 膜孔转运有利于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 -pH= ㏒(Ci/Cu)。 4. 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物的pk a 5. 固体制剂溶出度参数可通过单指数模型、 Higuchi方程和 Ritger-Peppas模型等拟合方程求算。 二、名词解释 1.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 2. 肠肝循环: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在小肠移动期间返回肝门静脉,经肝脏进入体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排出体外的过程。

3. 肝首过效应:药物透过胃肠道膜吸收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导致药物进入体循环量减少的现象。 4. 被动转运:药物的生物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与膜孔转运 三、问答题 1. 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答:载体媒介转运分为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过程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存在结构类似物的竞争和载体转运饱和。主动转运过程需要载体,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与细胞代谢有关,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结构转运的速率与数量受载体量与活性影响,结构类似物转运抑制,存在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1.简述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答: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1)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①增加药物溶解度,包括将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制成无定形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制成亚稳定型状态,采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如HP-β-环糊精、二甲基-β-环糊精等制成包合物;②增加药物表面积,减小粒径:制成固体分散体、采用微粉化技术等。(2)加入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膜吸收。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 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脂溶性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 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小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很大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 蛋白质多肽药物经黏膜吸收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主要给药途径包括经肺部、经直肠、经鼻腔等。

生物药剂学名词解释大合集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2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临床意义:1.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进行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4.探讨新药给药方案5.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6.降低治疗费用7.避免法律纠纷。 3.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4.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 5.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6.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7.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8.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9.清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10.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11.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

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Dn::溶出数。Do:计量数。An:吸收数 12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丛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13体内总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14生物利用度(Bioacailability,BA):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abs):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Frel):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15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5药学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ce):如果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可以认为它们是药学等效性。 16首关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17药代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

《药剂学》教材比较研究

《药剂学》教材比较研究 涂家生 药剂教研室

一、美国、英国、日本药剂学教材 的特点 ?深入浅出 ?适合拓展 ?强调基础

Aulton's Pharmaceutics: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Medicines 药剂学是门综合性科学涉及药物制剂的研制?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涉及药物制剂的研制、生产、质量控制、合理应用等。该书是一本对药Michael E.物剂型有清晰描述的教材,作者为Michael E. Aulton ,已经出版2次(1988、2002年),前身是Tutorial Pharmacy 。本书重基础,是一本适合于本科教学的教材本比较教材为第三版由英于本科教学的教材。本比较教材为第三版,由英国Chuchill Livingstone (Elsevier)公司出版。本教材对剂型的设计和生产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全书的结构和内容根据现代药剂学的特点进行了编排考虑全球各大学的课程设全书分编排,考虑了全球各大学的课程设置。全书分五部分,共46章:

第一部分剂型设计的科学原理?第一章剂型设计 第章剂 ?第二章溶出度和溶解度 ?第三章溶液性质 ?第四章流变学 ?第五章表面及界面现象 ?第六章分散系统 ?第七章药品稳定性动力学

第二部分颗粒科学和粉末技术?第八章固态性质 第章态性 ?第九章粒径分析 ?第十章粒径降低技术(粉碎法)?第十一章粒径分离法(筛分法)?第十二章混合法 ?第十三章粉末流动

第三部分微生物学和灭菌法?第十四章微生物学基础 第章生物 ?第十五章微生物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第十六章物理手段和化学法对微生物的作用 ?第十七章灭菌原理 ?第十八章灭菌实践

药剂学书籍推荐

搜“谷歌”刮“百度”,推荐几本制剂研发书。 一、国内经典药剂学 1、陆彬老师的《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国内药剂学中的里程碑。 2、平其能老师的《现代药剂学》药剂学理论指导实践。 3、沈阳诸位老师的《现代药物制剂技术丛书-共九个分册》,药剂学经验之大餐。其中感触比较深的是口服固体缓控释中对体内外相关性的阐述,药物微囊化新技术一书中对国外微球技术平台的大概述,脂质体一书中对制剂产业化的阐述(希望国内的药剂学书籍中都能加大这一章节的力度)。其他的,呵呵,还没看。 4、张志荣老师的《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药剂学前沿之作,药剂学不仅仅是改善依从性,更重要的是增效减毒。靶向药物已有多个单抗和小分子上市了,靶向制剂尚需努力啊。 二、国外经典药剂学 1、首推的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译著,多少本,一直没统计完全 郑俊民老师翻译的《可注射缓释制剂》,对于高端剂型的研发很有指导和借鉴。 邓意辉老师翻译的《脂质体》,对脂质体的入门很有帮助,很多例子是Step by step。 2、容易被忽视的一本译著是胡晋红老师翻译的《现代给药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对各种新剂型的介绍言简意赅,而且其中的举例多是已上市的新剂型(个人认为这一点是国内药剂书中所欠缺的),对从事制剂立项的人员来说值得一读。 3、制剂处方工艺大餐 大家很关心的是处方和工艺,《Handbook of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Formulations》共分六个分册,介绍了片剂,胶囊,半固体,液体,OTC,注射剂六大剂型的处方及制备工艺,比如说拉咗类,都有详细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值得借鉴。 4、还有一本是名字一时想不起来,好像共十二本,是关于ANDA的,介绍了缓释片,缓释胶囊,普通片,普通胶囊,软胶囊等多种剂型的研发资料,而且还有ANDA申报资料模板(虽是旧的模板),但对于国内仿制药的研发也很有借鉴意义。 其他的,诸位战友分享下吧。 ====================== 简单说一下读书感受: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陆彬教授。第一版在当年是非常火的,内容也紧跟国外进展。第二版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感觉有些内容比较陈旧,已经不够“新”了。 《现代药剂学》,平其能教授。我本人比较偏好物理化学,对理论指导实践比较推崇。现象的背后都有原因,但细究的人太少。这本书是比较少见的介绍理论的书籍。出版10年多了,平老师不知道会不会考虑修订? 《现代药物制剂技术丛书-共九个分册》,沈药教授主编。看了几本(脂质体、微囊化、环糊精、口服吸收等),学到很多东西。但就自己比较熟悉的脂质体来说,李春雷博士撰写的产业化一章最为精彩。环糊精一书比较全面,口服吸收一书尤其重视理论。 《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张志荣教授。3年前翻过。大宋说靶向制剂还要努力,确实如此。不过我更看好抗体-药物复合物。 《可注射缓释制剂》,郑俊民老师译。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全书以产品为核心,看完后如果觉得不过瘾,就再去找专利或者文献看吧。

生物药剂学习题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2.药物转运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3.药物处置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4.药物消除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三、名词解释 1. 生物药剂学 2. 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四、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流动性 B.不对称性 C.饱和性 D.半透性 E.不稳定性 +、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K 2. A.被动扩散B.膜孔转运 C.主动转运 D.促进扩散 E.膜动转运 3.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述哪种因素而明显增加 A. 缓释片 B.肠溶衣 C.薄膜包衣片 D.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 E.增加颗粒大小 4.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 A. P-糖蛋白 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及答案1-15章整理版

生物药剂学概述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 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2.药物转运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3.药物处置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4.药物消除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四、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 2.ACE 3.CDE 4.DE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主要包括: (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即药物的化 学形式,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 (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率等。 (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4)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药剂学第五章固体制剂2教材

第十二章固体制剂-2(胶囊剂、滴丸和膜剂) 习题部分 一、概念与名词解释 1.胶囊剂: 2.滴丸剂: 3.膜剂: 二、判断题(正确的划A,错误的打B) 1.胶囊剂可使液态药物的剂型固体化。( ) 2.胶囊剂填充的药物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 ) 3.胶囊剂中若填充易风化的药物,可使囊壁软化;若填充易潮解的药物,可使囊壁脆裂。( ) 4.生产空胶囊的环境洁净度应达100 000级,温度10~25℃,相对湿度45%~55%。( ) 5.软胶囊囊壁由明胶、甘油、水三者所组成。( ) 6.软胶囊中的液态药物pH以2.5~7.5为宜,否则易使明胶水解或变性。( ) 7.滴丸剂常用基质分为水溶性基质、脂溶性基质和乳剂性基质三大类。( ) 8.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具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优点。( ) 9.膜剂常用的成膜材料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聚乙二醇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 10.膜剂制备可采用匀浆法、热熔法和复合制膜法。( ) 11.胶囊剂能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提高药物稳定性。( ) 12.含油量高的药物或液态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 ) 13.由于胶囊壳主要含水性明胶,因此,填充的药物不能是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 ) 14.生产空胶囊的环境洁净度应达10 000级,温度l0~25%,相对湿度35%~45%。( ) 15.硬质胶囊壳或软质胶囊壳主要由明胶、甘油和水组成。( ) 16.胶囊剂不能延缓药物的释放,也不具备定位释药作用。( ) 17.易溶性的刺激性药物制成胶囊剂有利于掩盖其臭味,并减少刺激性。( ) 18.易风干、易潮解的药物制成胶囊剂,利于提高药物稳定性。( ) 19.软胶囊囊壁的组成通常是干明胶:干增塑剂:水=1:(0.4~0.6):1。( ) 20.膜剂常用的成膜材料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醇和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 ) 21.膜剂制备可采用匀浆法、热塑法和复合制膜法。( ) 三、填空题 1.硬质胶囊壳或软质胶囊壳主要由、、组成。 2.胶囊剂中充填的药物不能是或,也不能充填易或易的药物。 3.硬胶囊剂的制备分为的制备,制备与,等过程。 4.软胶囊常采用法和法制备。 5.A型明胶的等电点为pH ,B型明胶的等电点为pH 。 6.制备空胶囊时常加入、、、等增塑剂。 7.硬质胶囊壳主要由、、组成外,制备时一般还需加入、等,根据需要还可加入与。

生物药剂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 遗传因素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 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 ②、少量糖类 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 膜的流动性 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膜结构的半透性2、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3、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被动转运: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被动转运 膜孔扩散(memberane pore transport) ①.单纯扩散: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脂质层的溶解愈大,就愈容易扩散。 特点(2)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属于单纯扩散。 (3)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单纯扩散速度公式:R=PA(c-c0)/h R为扩散速度;P为扩散常数;A为生物膜面积;(c-c0)为浓度梯度;h为生物膜厚度。 若(c-c0) ≈c,假设(PA/h)=K,上式简化为R=PAc/h=Kc 单纯扩散速度属于一级速度方程。 ②、膜孔扩散 (1)定义: 膜孔扩散又称滤过,凡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0.4nm的水溶性或极性药物,可通过细胞膜的亲水膜孔扩散。(2)特点: 1)膜孔扩散的药物:水、乙醇、尿素等。 2)借助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电位差而扩散。 ③、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①.定义: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 ②.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1) 定义: 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药物也可以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且不消耗能量。

生物药剂学复习题及答案汇总

生物药剂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3.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流动性 B.不对称性C.饱和性 D.半透性E.不稳定性 4.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 A.被动扩散B.膜孔转运C.主动转运 D.促进扩散E.膜动转运5.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述哪种因素而明显增加 A.缓释片B.肠溶衣C.薄膜包衣片 D.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 E.增加颗粒大小 6.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 A. P-糖蛋白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C.乳腺癌耐药蛋白 D.有机离子转运器 E.ABC转运蛋白 7.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点 A.逆浓度梯度转运B.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住特异性 C.消耗能量 D.需要载体参与E.饱和现象 8.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B.需要载体 逆浓度梯度转运D. .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C. E.以上都是 9.下列哪种药物不是P-gp的底物 A.环孢素A B.甲氨蝶呤C.地高辛D.诺氟沙星E.维拉帕米10.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胃 B.小肠C.大肠 D.直肠E.均是 11.关于影响胃空速率的生理因素不正确的是 A.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B.精神因素 C.食物的组成 D.药物的理化性质E.身体姿势 12.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即为( )状态 A.漏槽B.动态平衡 C.饱和 D.均是 E.均不是 13.淋巴系统对( )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A.脂溶性药物B.解离型药物C.水溶性药物 D.小分子药物 E.未解离型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