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四版课程设计

药剂学第四版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

药剂学,是药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制剂、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剂型设计等多个方面。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药剂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具有合理使用药物和制药的能力,为药物的开发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和常见剂型的组成与特点。

2.了解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等基本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3.熟悉常见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选择及其对药效的影响。

4.能够设计合适的剂型以满足药物给药的需要。

三、课程内容

1. 药物制剂

药物制剂包括溶液、悬浮液、乳剂、糊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贴剂、粉剂等多种剂型。本节将重点介绍制剂的制备方法和常见剂型的组成与特点。

2. 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经过口服、注射等途径后被吸收的程度,药代动力学则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本节将介绍这两个概念,并进行相关计算。

3. 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

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本节将介绍药物剂量的确定

方法、不同给药途径对药效的影响以及药物滞留时间等相关概念。

4. 剂型设计

剂型的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本节将介绍剂型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常见

剂型的设计方法,包括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等。

四、课程形式

本课程以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授课部分,采取课堂讲解、课外阅读、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思想。实践操作部分,将安排学生进行制剂制备、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计算、剂型设计等实验操作,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五、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总分的30%左右,期末

成绩占总分的70%左右。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小论文等;期末

成绩为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药剂学》第四版,陈霞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现代制剂学》,洪放建著,科学出版社。

2.《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第五版),吴忠信等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3.《制剂学》(第三版),朱景芳等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最新药剂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药剂学课程代码230035课程类型专业

药剂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药剂学课程代码:230035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180 学时理论学时:90 学时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适用专业:三年高职药学 先修课程: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药学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为学生今后从事药物制剂的生产、科学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是药物制剂专业重要专业课。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标准以实践教学为先导,以拓展专业视野为契机。通过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描述,展现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应达到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提问、练习、讨论、实验、实践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贴近岗位”的原则,在保证教学内容科学性、思想性的同时,注重与实际工作接轨,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2、通过药剂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为将来从事药品生产及检验工作奠定基础。 3、通过一些列实践实验环节,使学生了解社会现状,掌握医药企业工作环境及制备流程,关注医药相关信息动态,具有职业敏感度。 (三)课程设计思路 药剂学课程在第4 学期开设,总课时为180学时,其中理论90学时、实践90 学时,理论实践比例为1:1,课程框架及学时如下: 课程框架及学时

、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讲授及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药物制剂的剂型概念,制剂的基本理论,各药物剂型的含义、特点,制备方法及质量标准;制剂的实验方法与技能。熟悉制剂技术,制剂的单元操作。了解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制剂中常用设备的种类、性能、特点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各类药物药剂的含义与特点。 2. 掌握重点剂型的制备工艺与注意事项。 3. 掌握各种剂型的主要质量评定方法。 【能力目标】 1?掌握药剂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2. 具有药剂学的基本技能,能进行基本的剂型制作。 3. 掌握各种剂型质量评定的技术与方法,了解更广泛的剂型检查与测定。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教学设计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介绍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生物制剂的生产、质量控制、稳定性、制剂选择等方面,以及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的内容。主要目标包括: 1.理解生物制剂的生产流程、稳定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掌握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相应问题; 3.了解不同药物剂型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的影响; 4.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包括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两个部分,分别介绍以下内容: 1. 生物药剂学 1.生物制剂的定义和分类; 2.生物制剂的生产工艺; 3.生物制剂的质量控制; 4.生物制剂的稳定性。 2. 药物动力学 1.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基本过程; 2.药物的作用程度与时间的关系; 3.药物剂量的计算; 4.药物动力学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传授基本理论:通过课堂讲授、PPT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生物药 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际操作:开展生物制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实验,让学生亲手进行 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3.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药物剂型对药物吸收、分 布、代谢、排泄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 合作。 四、教学评估 1.总测验:针对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性考核; 2.实验报告:针对生物制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实验进行报告,包含实验 设计、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等内容; 3.期中考试:针对生物药剂学部分的知识进行测试; 4.期末考试:针对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性测试。 五、参考教材 1.《生物药剂学(第4版)》; 2.《药物动力学(第3版)》; 3.《生物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南》; 4.《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s and Drug Delivery Systems》。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参考。

工业药剂学课程设计

盐酸麻黄碱滴鼻剂 ——工业药剂学课程设计及见习报告 摘要:探讨与设计盐酸麻黄碱鼻用剂型,研究其处方设计的方法,制备工艺以及确定其初步的质量检测项目。麻黄碱的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能激动α、β两种受体。能直接作用于受体而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也能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介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麻黄碱性质稳定,拟肾上腺素作用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中枢兴奋作用较明显。 关键词:盐酸麻黄碱、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检测。 (一)药物基本情况 一、盐酸麻黄碱的结构与性质 1.1盐酸麻黄碱的结构 中文名:盐酸麻黄碱 英文名:Ephedrine Hydrochloride 结构式: CAS:50-98-6 分子式:C10H15N O·HCL 分子量:201.70 本品为[R-(R',S')]-α-[1-(甲氨基)乙基]苯甲醇盐酸盐。按干燥品计算含C10H15NO.HCl不得少于99.0%。 1.2盐酸麻黄碱物理性质: 【性状】本品为白色针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 【溶解性】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不溶。【熔点】本品的熔点为217 ~220 ℃。 【比旋度】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 中含50mg的溶液,依法测定,比旋度为-33°至-35.5°。 二、盐酸麻黄碱的鉴别与检查 2.1盐酸麻黄碱的鉴别: (1)取本品约10mg,加水1ml 溶解后,加硫酸铜试液2 滴与20%氢氧化钠溶液1ml ,即显蓝紫色;加乙醚1ml ,振摇后,放置,乙醚层即显紫红色,水层变成蓝色。 (2)本品的水溶液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387图)一致。 2.2盐酸麻黄碱的检查: 【溶液的澄清度】取本品1.0g,加水20ml溶解后,溶液应澄清。 【酸碱度】取本品1.0g,加水20ml溶解后,加甲基红指示液1 滴;如显黄色,加硫酸滴定液(0.01mol/L)0.10ml ,应变为红色,如显淡红色,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0.10ml 应变为黄色。 【硫酸盐】取本品1.0g,依法检查(附录Ⅷ B),与标准硫酸钾溶液1.0ml 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10%) 。 【干燥失重】取本品,在105 ℃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0.5%。 【炽灼残渣】不得过0.1 %。 【重金属】取本品1.0g,加水23ml溶解后,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依法检查(附录Ⅷ H第一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含量测定】取本品约0.15g,精密称定,加冰醋酸10ml,加热溶解后,加醋酸汞试液4ml 与结晶紫指示液1 滴,用高氯酸滴定液(0.1mol/L)滴定至溶液显翠绿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相当于20.17mg 的C10H15NO.HCl。 2.3类别: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2.4贮藏:密封保存。 (二)研究应用情况 一、盐酸麻黄碱药物 [制剂与规格] 片剂:15mg,25mg,30mg; 注射剂:1mL:30mg; 滴鼻液:8ml:80mg,1%,0.5%。 1.1药理作用 本品是从中药麻黄中提取的生物碱,也可人工合成,常用其盐酸盐。本品属于拟肾上腺素药。麻黄碱的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能激动α、β两种受体。能直接作用于受体而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也能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介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麻黄碱性质稳定,拟肾上腺素作用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中枢兴奋作用较明显。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但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可解除支气管痉挛,兴奋心脏,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但其增加心率的作用可因血压增高使反射性的迷走神经兴奋而减弱。 本品具有多种药理作用:1.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本品的α效应能使支气管黏膜血管收缩,减轻充血水肿,有利于改善小气道阻塞。但长期应用反致黏膜血管过度收缩,毛细血管压增加,充血水肿加重。 2.中枢神经兴奋作用较强:大剂量能兴奋大脑皮层下中枢,产生精神兴奋、失眠、不安和震颤等。对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也有较弱的兴奋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本品可使皮肤、黏膜和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课程设计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作为医药学的基础课程,其 研究内容涉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实操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规律,为今后临床医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如下: 1.熟悉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2.掌握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等相关理论知识;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3.1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1.药物的吸收过程 2.药物的分布和组织结合 3.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3.2 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 1.药效学概述 2.药代动力学概述

3.3 实验操作 1.药物的吸收实验 2.药物的分布实验 3.药物的代谢实验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案例研讨、实验操作等方式,以便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考试和实验操作成绩两种方式进行考核。 1.考试:占总成绩70%,包括理论考试和案例分析。 2.实验操作:占总成绩30%,包括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技能考核。 六、参考文献 1.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吴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药物动力学,陈光泽(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3.药理学,罗和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七、总结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医学生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行为规律,还可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临床医药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吲哚美辛软膏剂的制备-药剂学实验设计

药剂学实验设计 姓名班级学号 吲哚美辛软膏剂的制备 1实验原理 吲哚美辛适用于解热、缓解炎性疼痛作用明显,故可用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对偏头痛也有一定疗效。溶于丙酮,略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和甲醇,微溶于苯,极微溶于甲苯,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有胃肠道反应,其对胃肠道有明显的刺激和诱发溃疡作用,并有引起胃肠粘膜糜烂和溃疡出血的危险。还可出现前额头痛、眩晕、个别出现躁动、四肢强直、言语紊乱、睁眼张口困难等精神障碍,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其软膏剂可以经皮肤进入皮下组织,先在角质层潴留,进一步往皮下组织及肌肉渗透产生作用。作用机制为通过对环氧化酶的抑制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制止炎症组织痛觉神经冲动的形成,抑制炎性反应,包括抑制白细胞的趋化性及溶酶体酶的释放等。还避免对胃肠道损害。 如果直接将吲哚美辛加入到油相或水相中,即使加热到 80 ℃仍不能完全溶解,所以必须事先将吲哚美辛溶解,方能使制成的乳膏均匀、细腻、稳定性好。利用PEG6000可以溶解吲哚美辛;吐温 80为吲哚美辛乳膏的主乳化剂,其用量关系到乳膏制剂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凡士林有适宜的黏稠性和涂展性,且极具防水性,可防止基质水分蒸发,是一种非常好的保湿用品;液体石蜡用于调节乳膏稠度。2研究开发意义(实验目的意义) 掌握制备吲哚美辛软膏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吲哚美辛的片剂、胶囊、肠溶型的制剂,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释药‘峰谷’和特释现象,对胃肠道有较强的刺激性而且容易引发肝、肾损害和中枢神经疾病等不良反应,患者的耐受性差,使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研制吲哚美辛软膏可以避免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疗效;维持恒定的药物浓度,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药物作用时间长,给药次数少;可以通过改变给药面积来改变给药的剂量,减少个体差异,提高用药安全性。 3.1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吲哚美辛镇痛消炎效果和特性,找到合适的基质并制作成外用对机体无刺激性或刺激性小的软膏剂。 3.2创新性 传统含有吲哚美辛的药物都被制作成片剂、胶囊、肠溶性等制剂,不同程度存在着释药”峡谷”和特释现象,对胃肠道刺激性大。而且易引发肝、肾损害和

CDIO模式下“药剂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

CDIO模式下“药剂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 一、引言 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主要旨在培养学生对药物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CDIO模式逐渐成为了众多高校的教学改革方向。CDIO模式是由芬兰赫尔辛基理工大学提出的一种工程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合 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结合CDIO模式,探讨在“药剂学”课程中如何设计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CDIO模式概述 CDIO模式是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和 Operate(操作)的缩写,它强调学生通过工程项目的实际操作,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 和实际应用能力。CDIO模式将课程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DIO模式的核心是学生,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将CDIO模式应用到“药剂学”课程教学中,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三、药剂学课程设计 1. 目标设定 在CDIO模式下,设计“药剂学”课程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我们可以将“药剂学”课程的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药物认识能力、药物设计能力、药剂操作能力和对于患者用药安全的保障能力。 2. 课程内容设计 在CDIO模式下,“药剂学”课程的内容设计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操作。除了传统的药剂学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增加相关的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药剂学理论课 程中,可以设置化学制剂、制剂工程学、药剂分析和质量控制等模块,通过实验室操作来 让学生对药物的制备和检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3. 课程评估设计 在CDIO模式下,课程评估设计至关重要。除了考试评估外,还应该设置项目评估等环节。在课程结束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项目,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制药方案,并 进行实际操作。通过项目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药剂学课程教学应用

药剂学案例版课程设计

药剂学案例版课程设计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一门针对药物化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旨在通过实例,深入掌握药 物的制备、分析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掌握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2.深入了解药物的制备、分析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3.能够对药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估。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模块: 1. 基础理论 本模块主要介绍药剂学的基础理论,包括药品的分类、制备原理、物质的性质、药物代谢以及质检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2. 制剂 本模块主要介绍药物的制剂、生产工艺、包装和贮存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实例 分析来掌握药物的制备方法和技术。 3. 质量控制 本模块主要介绍药品质量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包括质量标准、质量检验、质量 保证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来掌握药品质量控制的实践技能。

4. 药品分析 本模块主要介绍药品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包括药物成分的分离、纯化、鉴定等 方面的内容,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来掌握药品分析的技术和方法。 5. 药物应用 本模块主要介绍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药物安全问题,包括药物剂量的确定、使用 方法、副作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掌握药物应用的实践技能。 四、教学方式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习实践、小组讨论等。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和课堂 表现等方面,并将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因素。 六、教学资源 本课程教师将为学生提供以下教学资源: 1.课件和讲义 2.实验室和实验设备 3.相关参考书籍和期刊 4.线上教学平台和资源库 七、参考书目 •《药剂学导论》陈冀云等编著 •《药物分析方法》王雄强编著 •《药物质量控制》邱朝阳编著

药剂学课程设计 (2)

药剂学课程设计 一、介绍 药剂学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涉及药物的制备、性质和使用。药物的疗效和毒性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因此药剂学的学习对于医学生而言极为重要。本文将介绍一项药剂学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二、目的 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药物的制备和性质,并通过实践操作提 高其药物制备技能。具体目标包括: 1.熟悉药物制备的基本理论知识; 2.学习不同类型药物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 3.熟悉各种药物的性质和特点,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4.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内容 1. 课程设置 本次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部分: 1.理论学习:包括药物的组成、性质、作用、副作用、毒性等理论知识, 并介绍常见药物的制剂方法和工艺流程等;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药物的制备方法和操作技巧, 并加深对药物性质和使用方法的认识。

2. 具体内容 1.理论学习: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本次课程设计将采用讲 解、案例分析、PPT演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主要内容包括: –药物的组成和性质; –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和毒性; –常见药物的制剂方法和工艺流程; –药用辅料的配制方法和应用; –食品药品管理法规及其实施细则等。 2.实践操作: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药物制剂的过程,本次课程 设计将辅以实践操作,让学生亲手制作药物,并通过实验结果检验其制剂质 量。主要内容包括: –药物制剂实验设计; –药物制剂实验操作; –药物制剂质量检验。 四、评估 为了确保学生已经掌握了本次药剂学课程设计的知识和能力,本次设计将采用 以下评估方式: 1.考试:通过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和制剂质量进行评估; 3.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出勤率、互动、提问、思考等 多个方面。 五、总结 本次药剂学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对药物制剂的认 识和理解,并通过考试和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通过本次

《药剂学》课程标准

《药剂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制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类平台课程,是在《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制药类各专业学生掌握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检验、药品营销、临床调剂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72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药品生产与质量检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制药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制药类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检验、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及药品物流等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以及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检验、药品营销等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检验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技能和职业操守,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检验、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和药品物流等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单元间的逻辑关系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常用剂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会指导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检验、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和药品物流,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说课设计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说课设计 作者:陈建雯杨剑兵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6年第06期 【摘要】目的:为提高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药剂学教学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说课的形式对药剂学这门课程的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课程资源、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总结。结论:通过说课这种教学活动可以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是促进同行交流、共同探索教学有效手段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高专药剂学课程说课设计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majored in pharmacy pharmaceutical teaching level. Method: The lessons form on the course of pharmaceutics curriculum,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curriculum resources,teaching effect and so on many aspect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Conclusion: Through this lesson teaching activities can mobilize teachers to joi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education theory, stud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to promote peer exchanges and jointly explore effective means of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Key words】Vocational; Pharmaceutics; Course Lessons; Design;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9-02 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无论在本科院校或是高职高专类院校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可以有效地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促进同行之间交流、共同探索有效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1.课程设置 1.1 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药剂学是我校药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学生今后在从事药品生产、经营、质检还是相关药学服务工作,也都离不开药剂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是各种卫生资格考试和执业药师考试的主要课程之一。 1.2 本门课程与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的衔接和配合

环糊精包合原理

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包合原理与制药技术 资料来源:超星电子图书馆藏书\<药剂学>第四版\毕殿洲主编 第六章制剂新技术(P108-112)\陆彬编著 制剂新技术涉及范围广,内容多。本章仅对目前在制剂中应用较成熟,且能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质或释放性能的新技术进行讨论,内容有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以及微型包囊技术。 包合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很广泛。包合技术系指一种分子被包嵌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inClusion Compound)的技术。这种包合物是由主分子(host mo1eCule)和客分子(guest moleCule)两种组分加合组成,主分子具有较大的空穴结构,足以将客分子容纳在内,形成分子囊(mo1eCule Capsule)。药物作为客分子经包合后,溶解度增大,稳定性提高,液体药物可粉末化,可防止挥发性成分挥发,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或味道,调节释药速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刺激性与毒副作用等。如难溶性药物前列腺素E 2经包合后溶解度大大提高,并可制成粉针剂。盐酸雷尼替丁具有不良臭味,可制成包合物加以改善[1],可提高病人用药的顺从性。陈皮挥发油制成包合物后,可粉末化且可防止挥发[2]。诺氟沙星难溶于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制成诺氮沙星-β环糊精包合物胶囊[3],该胶囊起效快,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到%。用研磨法制得维A酸-β环糊精包合物后[4],包合物稳定性明显提高,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硝酸异山梨醇酯-二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片剂血药水平可维持相当长时间,说明包合物具有明显的缓释性。目前利用包合技术生产且已上市的产品有碘口含片、吡罗昔康片、螺内酯片以及可遮盖舌部麻木副作用的磷酸苯丙哌林片等。 包合物能否形成及其是否稳定,主要取决于主分子和客分子的立体结构和二者的极性:客分子必须和主分子的空穴形状和大小相适应,包合物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两组分间的范德华力。包合过程是物理过程而不是化学反应。包合物中主分子和客分子的比例一般为非化学计量,这是由于客分子的最大填入量虽由客分子的大小和主分子的空穴数决定,但这些空穴并不一定完全被客分子占据,主、客分子数之比可在较大的范围内变动。客分子比例极大时的组成式可用(nH)(mG)表示*其中H和G分别表示主分子和客分子组分,n为每一个单位中H 的分子数,m为每一个单位空穴所能容纳G分子的最大数目。 包合物根据主分子的构成可分为多分子包合物、单分子包合物和大分子包合物;根据主分子形成空穴的几何形状又分为管形包合物、笼形包合物和层状包合物。 溶剂化物与包合物虽有许多相似处,但溶剂化物受化学计量约束,也不存在包合物的空穴结构。

制药工程课程设计

附件三 《制药工程课程设计》 Course Design of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 Equipment 课程编号: 学时:4周学分:4 课程性质:必修 选课对象:制药工程专业 内容概要:《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与设备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本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特别是本课程的有关知识解决制药工程车间设计 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刻领会洁净厂房GMP车间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 法。内容包括制药工艺流程设计、物料恒算、设备选型、车间工艺布置设计的基 本方法和步骤。从技术上的可行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两个方面树立正确的设计思 想。 建议选用教材:《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与设备》,张洪斌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 主要参考书:1、《化工原理》上、下册,谭天恩,麦本熙,丁惠华编著(1990年); 2、《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上、下册,国家医药管理局上海医药设计院编; 3、《药剂学》; 4、《GMP规范》; 5、《洁净厂房设计规范》2001版; 6、制药车间课程设计讲义,合工大制药工程系自编 7、杂志:《医药工程设计》

《制药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学时:4周学分:4 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使学生体察工程实际问题复杂性的初次尝试。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法,熟悉查阅技术资料、国家技术规范、正确选用公式和数据,运用简洁的文字、图形和工程语言正确表述设计思想与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同时通过本课程设计,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设计绘图(AutoCAD)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确定主要制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净化区域划分; 2、物料衡算、设备选型; 3、按GMP规范要求设计车间工艺平面图及主要制药设备的安装图,要求计算机AutoCAD 绘图; 4、编写设计说明书。 5、课程设计的考核、评分方法: 6、设计考核的内容包括:设计说明书、图纸的质量(指说明书内容是否完整、正确, 文字表达是否简洁、清楚,车间布置是否合理,主要设备总装图结构是否合理,图纸表达是否规范、正确,图面是否整洁、清楚等);课程设计结束后,由任课教师以及相关教师主持课程设计答辩会,全班同学按设计组分别进行汇报和答辩;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化工原理》的化工单元操作及管路计算; 《药剂学》的主要制剂生产工艺流程; 《GMP规范》的有关车间设计的内容; 《化工制图》及AutoCAD内容; 《制剂工程技术与设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形式和学时分配 1、课程设计:从以下给定的设计题目中任选一题; 2、设计时间为2周;

药剂学说课稿

药剂学说课 一、课程定位 《药剂学》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具工艺学性质。学习药剂学是药学生产、临床、经营管理服务等药学一线岗位的需要,是从事药学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基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常用制剂的生产制备流程,熟悉常用制剂的制备工艺; 2.掌握常用制剂的基本概念、基本的理论; 3.掌握常用制剂的质量评定知识; 4. 掌握基本的调剂知识; 5.了解药剂学的分枝学科与新剂型等药剂学的发展前沿。 (二)能力目标 1.具备基本的调剂技能; 2.具备药物制剂的基本操作技能; 3.具有常用医院制剂与常规制剂的制备能力; 4.具有常用制剂的质量评定能力; 5.具有一定的处方审核与处方调配能力。 (三)态度目标 1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具有严格的法律、规范意识;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意识。 三、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以“淡化理论强化技能”为出发点,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构建“岗位人、职业人、社会人”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准则,加强与医药行业企业进行合作,聘请行业技术骨干进校讲学。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力求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职业型、实践性、开放性。 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应以“体现高职特色,强化技能操作”为要务。做到:掌握药剂学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调剂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新剂型,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与使用方法及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外制药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主要有四大部分:基本操作、基础知识、综合应用项目、拓展知识。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又相互独立。每一部分中包含多个教学情景,每一教学情景又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块。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实验室产品制作(教、学、做)、观看实际生产过程录像片;同时加大了企业现场观摩教学(理实一体)、生产车间参观(见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元化的模式与手段等。增强本课程的企业行业的参与度,聘请医药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岗位熟练工等讲解实践性强的环节。充分体现本课程的职业特色与技能培养的主线。 四、教学目标 1.专业能力:通过对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调剂学的理论与方法熟悉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药剂学进展概况及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和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 2.方法能力: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重要剂型的制备过程与技巧,为实际工作打好基础。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与创新理念,更好的适应具体工作的需求。 3.社会能力:能较快较好的适应药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创业素质,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为医药经济的发展贡献才智。 五、教材建设与使用 选用教材《药剂学》.孙耀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版 1.教材内容的选取 根据实际需要,编写补充讲义:处方与处方制度、灭菌法、粉碎、过筛、混合等。 2.教材内容的编排 对本教材中的内容按药学岗位实际需求进行分解,把基础部分定为必修内容;部分前沿、交叉学科内容定为拓展部分,供教师选教、学生选学、自学所用。 3.配套资源的提供

《药剂学基础》课程标准(中职)

《药剂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药剂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在《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基础》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合理应用剂型、制备常用药物制剂等基础能力,为从事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及药品物流等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75 学时,5 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剂型合理应用、常用药物制剂制备能力的培养,兼顾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及药品物流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教育药剂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及药品物流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教育药剂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等,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结合药学初级(士)职称考试大纲,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确定课程内容。 3.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经验基础,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以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和药品物流等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依据学生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单元间的逻辑关系序化学习任务。 四、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常用剂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会制备常用的药物制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1.掌握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分类与质量要求;了解常用剂型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了解药物新剂型、新技术、新工艺有关知识; 2.会使用常见的衡器、量器和小型制剂设备;具有制备常用药物制剂的基本能力,能制备典型药物制剂;能指导患者正确应用剂型; 3.能运用药剂有关知识指导药品营销、临床调剂和药品物流等岗位工作; 4.具有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药剂工作中所需信息的能力;具有根据所能获得的

制药工程课程设计

四川理工学院 年产3000万支益气养血口服液生产车间 工艺设计说明书 学生:熊璐 学号:10131040227 专业:制药工程 班级:2010级2班 四川理工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二0一三年九月

年产3000万支益气养血口服液生产车间工艺设计说明书 目录 一、工艺概述 1.1口服液概述 (1) 1.2生产工艺流程设计的重要性 (1) 1.3工艺流程设计的成果及任务 (1) 二、工艺论证 2.1益气补血口服液处方 (1) 2.2工艺流程设计 2.2.1工艺过程简述 (2) 2.2.2口服液生产工艺流程具体步骤 (2) 三、物料衡算 3.1计算条件 (4) 3.2计算过程 (4) 四、主要设备选型说明 4.1口服液制剂生产工艺各工段要求 (7) 4.2设备选型 4.2.1配液灌的选型 (7) 4.2.2过滤器的选型 (8) 4.2.3洗瓶设备选型 (8) 4.2.4干燥灭菌设备选型 (8) 4.2.5灌装设备的选型 (9) 4.2.6灭菌设备的选型 (9) 4.2.7灯检设备的选型 (9) 4.2.8贴签机的选型 (9) 4.2.9包装设备的选型 (10) 4.3设备一览表 (10) 五、制药用水设计 5.1纯化水制备工艺 (11) 5.2每天饮用水的总耗量计算 (11) 六、车间工艺平面布置说明 6.1布置说明 (12) 6.2布置原则 (12) 6.3辅助设施 (12) 6.4车间布置 6.4.1周围环境 (12) 6.4.2厂房 (12) 6.4.3人员要求 (13)

七、车间技术要求 7.1限额领料 (13) 7.2根据处方正确计量称量 (13) 7.3置与过滤 (13) 7.4洗瓶和干燥灭菌 (14) 7.5灌封于封口 (14) 7.6灭菌消毒 (14) 7.7灯检和印包 (14) 参考文献 (15)

固体制剂综合车间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固体制剂综合车间GMP设计 (片剂4亿片/年,胶囊剂2亿粒/年,颗粒剂1000万袋/年) 一、找确定的药物配方,设计××药物的口服固体制剂综合车间 (年产片剂4亿片/年,胶囊剂2亿粒/年,颗粒剂1000万袋/年) 设计内容和要求: 1、参考已有流程,确定车间工艺流程及净化区域划分; 2、物料衡算、设备选型(按单班考虑、胶囊重按0.3g/粒计,片重按0.4g/片计,颗粒剂按2g/袋计;要求有多种制粒方式、高效沸腾干燥、铝塑包装); 3、进行车间布置分析,按GMP规范要求设计车间平面布置; 4、编写设计说明书,采用AutoCAD绘制工艺流程图、车间平面布置图。 设计成果: 1、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工艺概述、工艺流程及净化区域划分说明、物料衡算、工艺设备选型说明、工艺主要设备一览表、车间工艺平面布置说明、车间技术要求。 2、工艺平面布置图一套(1:100); 3、工艺管道流程图。

目录 1 绪论 (1) 1.1设计思想 (1) 1.2洁净区间说明 (2) 2 正文 (2) 2.1 车间设计概述 (2) 2.1.1 固体制剂综合车间 (2) 2.1.2 设计目的 (2) 2.1.3 设计依据 (2) 2.1.4设计原则 (2) 2.2 生产规模和包装形式 (3) 2.2.1生产规模 (3) 2.2.2包装形式 (3) 2.3生产制度 (3) 2.4 生产工序 (3) 2.5 物料衡算 (5) 2.5.1 片剂 (6) 2.5.2 胶囊剂 (8) 2.5.3颗粒剂 (9) 2.6 生产设备选型 (12) 2.6.1 生产设备选型说明 (12) 2.6.2 主要生产设备选型 (13) 2.6.3 设备表汇总 (24) 2.7 主要设备介绍 (25) 2.7.1 高效沸腾干燥器 (25) 2.7.2 V型混合机 (27) 2.7.3 三维运动混合机 (29) 2.7.4 摇摆颗粒机 (31) 2.7.5 一步制粒机 (32) 2.7.6 髙效包衣机 (3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