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进展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进展
适应症:体积小的草莓状、海绵状血管瘤、复合 型血管瘤
缺点:剂量不易掌握,易引起溃疡坏死
四、放射性核素治疗
方法: 90Sr放射性核素敷帖器 32P敷贴器
作用机制:元素衰变过程中释放β射线,产生电离辐射效 应,抑制或 缺点:治疗时间长,瘢痕、色素沉着,放射性皮炎、偶
有变皮肤鳞癌
五、系统激素治疗
口服强的松
赵平萍等用激素治疗253例婴幼儿血管瘤 用药方法:隔日清晨起口服强的松,4mg/kg.d(总量不 超过50mg)共服8周,以后每天减量1/2,一直减到每天 总量5mg为止。 有效率80%。 缺点:不良反应多
激素治疗的作用机理
作用机理
实验研究表明激素能导致小动脉收缩和前毛细 血管括约肌变窄——肿瘤萎缩
江西省儿童医院 皮肤科
周顺龙 2011年10月
背景 在儿科门诊……
患儿,女,5月,左颜面、左 胸部、左上臂红色包块5月
假如你是接诊医生,该如何处理?预后?
婴幼儿血管瘤
指先天性血管瘤 分类: 鲜红斑痣 草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 混合型血管瘤(两种类型混合存在)
诊断:①病史:生后即有或生后不久即有 ②皮疹形态: ③必要时行彩超、CT、血管造影:海绵状血管瘤
一、激光治疗
作用机制:选择性光热作用 (靶细胞:血管瘤含氧血红蛋白)
当激光作用时间(脉宽)小于靶组织的热弛豫时间,在损伤 血管瘤时,又不损伤或较少损伤血管瘤周周的正常组织。
常用激光
脉冲染料激光 波长585nm或595nm (接近含氧血红蛋白
第一个吸收峰值477-588nm)
最适用于鲜红斑痣,需要多次反复治疗, 一般不留痕迹 适应症:表浅、体积小的鲜红斑痣
国外动物实验②研究表明激素抑制VEGF因子表 达,从而抑制血管瘤来源的干细胞——肿瘤萎缩

【综述】新生儿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中)

【综述】新生儿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中)

【综述】新生儿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中)MEDICOOL . 医库婴儿血管瘤的潜在并发症皮肤和皮外后遗症绝大多数IH并不复杂,无需干预治疗。

然而,在10%至15%的病例中,IH可能危及生命,导致功能损害,长期有毁容风险,或易发生溃疡。

导致并发症增加的风险因素包括节段型、不确定型、较大和面部IH。

早产会增加溃疡风险,而面部位置可能更需要干预治疗。

早期治疗包括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周内频繁地重新评估,目标是在出现临床症状时立即干预。

据报道,多达55%至70%的IH患者症状消退后会出现皮肤后遗症。

表2讨论了IH最常见的显著后遗症和最有可能留下大量后遗症的临床特征,并如图12所示。

考虑这些特征有助于进行家庭咨询,并确定干预治疗的需要或可取性。

其他可能导致系统性或功能性(皮外)损害的重大后遗症见表3。

表2 导致皮肤后遗症风险增加的IH特征表3,其他潜在IH并发症图12,血管瘤后遗症。

(A)在左上臂消退血管瘤部位萎缩伴轻度毛细血管扩张;注意左上胸毛细血管扩张且存在另一血管瘤。

(B)小腿消退型血管瘤部位毛细血管扩张;注意中心有瘢痕,这是由先前皮损处溃疡引起的。

(C)纤维脂肪组织。

合并血管瘤部位皮肤赘余和毛细血管扩张的软斑块;手术切除是这类血管瘤后遗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社会心理结果即使IH在增殖期不会危及生命或功能,但若预期到后遗症可能导致严重社会心理损害,也应考虑进行治疗。

IH长期发病率与面部位置、节段性或不确定亚型、并发症或干预史有关。

Chamlin及其同事指出头颈部IH的位置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更大。

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新生儿血管瘤父母出现怀疑、恐惧和悲痛反应,尤其是在IH活跃生长阶段。

这些影响对亲子互动产生影响,这表明其对生活质量的潜在影响。

血管瘤综合征和相关性尽管绝大多数IH孤立、无并发症且无需治疗,但仍存在一些潜在的IH关联和综合征需要考虑。

这些总结见表4。

表4,血管瘤综合征及其相关性治疗注意事项表 5 总结了提示IH需要治疗的特征。

小儿血管瘤诊治进展论文

小儿血管瘤诊治进展论文

小儿血管瘤诊治进展【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26-01【摘要】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小儿血管瘤诊治过程中的医学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与研究方向。

【关键词】小儿;血管瘤;进展小儿血管瘤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多为起源于皮肤血管的良性肿瘤,一般于出生时或者出生后三至六个月内出现,发病率2.5%~12%。

多发于患儿颈部以上皮肤,最为常见的是顶枕部的鲜红斑痣,亦少见于肝脏、肌肉和粘膜等处。

小儿血管瘤分类复杂,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繁多,尤其特殊部位和特殊类型的血管瘤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血管瘤的诊治也取得了一些进步。

一、分类1982年mulliken等人根据细胞生物学和病理学分类标准,将传统上的血管瘤分为两大类:血管畸形与血管瘤,在临床已经被普遍接受。

1、血管瘤在病理上表现为病变处血管的内皮细胞增殖异常。

为胚胎性良性增生,具有内皮细胞异常增生表现,相当部分在增生后可自行消退,小儿外科临床上草莓状血管瘤以及大多数海绵状、混合型血管瘤属于此类。

2、血管畸形为血管的形态异常,不伴有血管内皮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异常。

表现为异常的血管扩张和沟通,主要为静脉源性,少部分为动脉、毛细血管、淋巴管混合而成,可有动静脉瘘。

常见分类为小儿外科临床上的葡萄酒色斑和蔓状血管瘤、淋巴血管瘤。

二、临床表现1、毛细血管瘤:又名草莓状痣,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柔软、分叶状肿瘤,压之不褪色。

好发于头颈部,通常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增大,生长迅速,有时甚至可达数厘米。

2、海绵状血管瘤:常在原来毛细血管瘤的基础上发生,边界不清,深度位于皮下,较浅,质软,呈结节状,表面可呈特征性的紫蓝色,按压后缩小。

3、鲜红斑痣:边缘不齐的红色斑片,单发或多发,与皮肤持平,按压后可褪色,有一定几率自行消退。

4、蔓状血管瘤:由动脉、静脉相互沟通形成的血管瘤,又称为动静脉瘘,触之有搏动及局部皮温升高。

血管瘤治疗的进展及普萘洛尔临床应用问题

血管瘤治疗的进展及普萘洛尔临床应用问题
度 的纤 维 脂 肪 组 织 。 2 婴 幼 儿 血 管 瘤 的 治 疗 方 法
定 不足 或不 良反应 , 其是 对部位 特殊 、 尤 类型 特殊 血
管 瘤 的治 疗处 理 , 直是 临 床 和研 究 的热 点 。 自从 法 一
国 医 师 L a t一 a rz tu  ̄L b  ̄e等 于 2 0 ? 0 8年 在 《 英 格 兰 医 新
经验 , 特定治 疗方 法 的 有效 性 及 患儿 及 其 家属 的精 神 心理 负担等 。血 管瘤 治 疗 方 法 主要 包 括 : 手术 切 ] ①
Vac l o l s IS sua An mai ,S VA) r e 制定 了新 的血 管 异 常疾 病 的现 代分类 系统l ( 1 。 5 表 ) ]
研 究 学 会 (h nen t n l o it o h td f t eItr ai a S c y frteS u yo o e
血管 瘤种类 繁 多 , 治疗 方法也 多种 多样 。 由于1 2 / 以上血管 瘤可 自行 消 退 , 手术 等治 疗 可能 会 产生 比 而 其 自行 消退更 严重 后 遗 症 , 瘢痕 增 生 , 能障 碍 等 , 如 功 故 一般主 张在血 管瘤早 期持 观望和 姑息态 度 。但 当血
管瘤 的生 长危及 患 儿 生命 或 脏 器 功能 时 , 则应 及 时 治 疗_ 。临床上 婴幼儿 血管 瘤治疗 方法 的选择 与 多种 因 _ 6 ]
素相关 , 主要 应取 决 于 病变 部 位 , 深度 ( 表 、 浅 深部 、 混
合) 范 围及 大小 , 期 , 否有 功 能 障碍 , 师 的治疗 , 分 是 医
簇 状 血 管 瘤 ( 或不 伴 KM 综 合 征 ) 伴 Kaoi 管 内皮 瘤 ( 或不 伴 KM 综 合 征 ) p s血 伴 梭 状 细 胞 血 管 内皮 瘤 皮 肤 获 得 性 脉 管肿 瘤 其 他 罕 见 血 管 内皮 瘤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用药剂量及副反应的研究进展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用药剂量及副反应的研究进展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用药剂量及副反应的研究进展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为一种内皮细胞源性肿瘤,关于血管瘤确切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1]。

该病在婴幼儿中的发病率为5%~10%,男女发病比率1:2.5~4,约60%血管瘤发生在面颈部,其中面部约占40%,颈部约占20%[2-6]。

通常大多数血管瘤都会经历一个快速增殖期和缓慢消退期,一般在婴幼儿9~12月龄时血管瘤增殖到其最大体积,随后自发地开始缓慢消退,完全消退的概率为10%左右[7]。

大多数血管瘤无并发症,但少数仍有高达10%的各种并发症,包括出血、溃疡、功能障碍和毁容等[8]。

血管瘤的治疗适应证包括:①威胁生命的血管瘤,如:发生在气道的血管瘤;②造成功能障碍的血管瘤,如:发生在眼、口周的血管瘤;③影响美观的血管瘤,如:发生在面部的血管瘤;④血管瘤伴出血、疼痛、溃疡等。

治疗目标一般涉及两个方面:①使无并发症的血管瘤患儿的体表外观得到改善,同时也包括不影响患儿的心理发育;②使伴有各种不同并发症的血管瘤患儿症状得到缓解或根治。

关于血管瘤的药物治疗有多种,传统治疗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类、干扰素、长春新碱等,但这些治疗药物的适应证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它们的副作用较大,影响其临床应用[9]。

自2008年Léauté-Lebrèze 等[10]首次报道普萘洛尔用于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以来,因其首创性、显著疗效和较少并发症,迅速引起了广大医师的关注,现将目前关于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文献报道普萘洛尔作为一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自问世50多年来其在心血管疾病中已有广泛的应用,但应用于血管瘤的治疗还是始于一次偶然的发现,Léauté-Lebrèze等[10]在应用普萘洛尔后发现血管瘤发生明显的颜色变淡、体积变小、表面变平。

随后一些医师也进行了相关临床的小病例数报道和研究,均认为应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令人满意[11-14] 。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研究进展_张帅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研究进展_张帅
对可能威胁视力的眼周 IHs,普萘洛尔有着明显的改善 作用[19-20]。Missoi 等[21]对 17 名平均年龄为 4. 5 个月的眼周 IHs 患儿进行平均疗程 6. 8 个月的治疗,IHs 面积减小 61% , 散光的减缓率为 33% 。普 萘 洛 尔 治 疗 均 有 明 显 的 效 果。 Theunissen 等[22] 总 结 了 医 疗 中 心 56 名 患 者 ( 平 均 年 龄 5. 5 个月,0 ~ 40 个月) 的治疗情况,普萘洛尔组的消退率 为 100 % ,皮质类固醇的消 退 率 为 89 % ,出 现 第 一 反 应 的 平均时间普萘洛尔为 3. 2 d,皮质类固醇为 8. 5 d,提示普 萘洛尔起效快 疗 效 好。 Hoornweg 等[23] 比 较 了 29 人 病 灶 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和 14 人 口 服 普 萘 洛 尔 的 疗 效,激 素 组 有 21 人( 72 % ) 需 要 再 次 注 射,16 人 ( 55 % ) 接 受 多 次 注 射给药,平均 疗 程 为 15. 9 个 月,治 疗 并 发 症 是 出 血 9 人 和溃疡 7 人,普 萘 洛 尔 组 的 疗 程 为 6. 5 个 月,未 见 并 发 症。两组患 儿 眼 周 IHs 引 起 的 弱 视 均 有 改 善。 其 他 研 究[24-26]也证明普 萘 洛 尔 治 疗 IHs 起 效 快 更 快,不 良 反 应 发生率更低。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张帅1,2 ,曹国颖1 ,胡欣1 ( 1. 北京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730; 2.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北京 100191)
摘要: 血管瘤是一种婴幼儿时期常见的血管肿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激光、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等。2008 年首次发现普萘 洛尔对婴幼儿血管瘤有很好疗效,2014 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盐酸普萘洛尔口服液( HEMANGEOL) 用于婴幼反应进行了总结,为合理用药提供支持。 关键词: 普萘洛尔; 血管瘤; 临床评价 doi: 10. 11669 / cpj. 2015. 21. 003 中图分类号: R9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2494( 2015) 21 - 1849 - 04

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研究进展

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研究进展

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研究进展【摘要】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瘤体在早期增长迅速,有时可自行消退。

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外用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局部注射治疗、手术切除等。

本文旨在对上述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方法及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婴儿;血管瘤;β受体阻滞剂;手术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是发生在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的肿瘤,一般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良性增生所致[1]。

瘤体多在出生后几周后开始明显变化,之后快速增长并于3~5个月达到其最大体积80%。

有部分患儿在1岁左右可自行消退,未经治疗的瘤体常伴有退行性改变,如瘢痕、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松弛等[2]。

根据瘤体的位置、大小、影响功能程度等方面的不同采取的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本文就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1治疗1.1口服药物治疗1.1.1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作为IH全身治疗的一线药物,对增生期及消退期血管瘤、肝脏血管瘤和呼吸系统血管瘤都有较好的效果。

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收缩毛细血管、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口服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治疗IH的副反应主要有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低血压、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痉挛、低血糖及高血钾等[3],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应严密检查患儿生命体征。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IH的有效率为88.75%,是其他治疗方式1.19倍,且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lH的最佳年龄为出生后1个月,最佳推荐剂量为2~3mg/kg/d。

口服普萘洛尔适用于各种IH,对处于增殖期的IH患儿效果最佳。

1.1.2糖皮质激素口服糖皮质激素最佳剂量是2~3mg/kg/d,典型的治疗方案是4~12周,逐渐减量,完成治疗周期并停止用药6个周以上才可进行疫苗注射。

糖皮质激素的大量的应用会造成较大的不良反应,如:满月脸、水牛背、增加感染风险等。

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治疗的研究进展血管瘤是婴幼儿期常见的具有自愈倾向的疾病,其治疗存在争议。

相对于其他部位,腮腺区血管瘤具有体积较大和影响患儿外貌等特点。

血管瘤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保守观察,口服激素、干扰素,激素、抗肿瘤药物局部注射及手术治疗等等。

本文就以上几种治疗方法从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

标签:腮腺;婴幼儿血管瘤;治疗Research progress on management of infantile parotid gland hemangiomasLiu Yunan, Liu Yu.(Dep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Infantile hemangiom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hildhood tumors, which has an attitude of involution. Discrepancy remains in the treatment of hemangiomas. Comparing to hemangiomas in other region, hemangiomas in the parotid region commonly have larger size and cause significant deformity in the facial area. Different management modatiti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the treatments of parotid hemangiomas, which include observation, medical(systemic use of steroids and interferon, topical injection of bleomycin)and surgical therapy. In this articl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se treatments are reviewed.[Key words]parotid gland;infantile hemangiomas;treatment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是婴儿出生后一年内发生于腮腺区的最常见肿瘤[1-2],占婴幼儿腮腺区肿瘤的50%以上[3],女孩发病率较高,少数可累及双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进展伍玲玲张士发一、概述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最常见的婴儿期良性肿瘤,其起源于皮肤血管,由血管瘤干细胞(HemSC)产生[1],在儿童中发病率高达10%,男女比约1:3[2]。

传统分类法依据形态学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统称为血管瘤,并分为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

1982年,Mulliken等按血管内皮生物学特性分类法将传统血管瘤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两大类。

1996年国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学会(ISSVA)制订了更详细的分类系统,并于2015年及2018年再次进行了修订,其将婴幼儿血管瘤依据形态分为单发型、多发型、节段型、中间型等,依据侵袭深度分为浅表型、深在型、混合型等。

IH以头面颈及躯干部好发,约占43.8%和31.0%[3],肌、粘膜、深部组织器官中也有少数发生。

IH多于出生后1周内出现,在2个月后迅速变大,3个月大概达到峰值,4~6个月时,肿瘤表现出萎缩趋势[4],具有明确增生、稳定、消退的自然病程。

迅速增长的病变不仅影响生理功能,还可能因其产生的损伤、出血、溃疡、毁容甚至呼吸道阻塞等并发症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负担。

目前多认为在血管瘤增殖期前进行干预治疗是最佳时机[5]。

本文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近年关于IH治疗方法的研究,将其治疗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IH的发病机制报道不统一,其临床表现复杂程度不一,有显著个体差异,目前国内外也无统一的治疗方法。

部分皮肤IH简单,不需要特殊治疗。

对于危害较大的病变则应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措施,应优先紧急治疗可能会危及身体功能或生命的并发症[6]。

有治疗决定的家庭和临床医生应考虑诸如病灶位置、大小、数量、类型以及患者和家庭偏好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7],目前主要接受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联合治疗等。

二、治疗(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方便简单、疗效肯定,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用药、局部瘤体内注射药、口服药、肌注或皮下注射药、静脉注射药。

1、外用药外用药主要以β-受体阻滞剂、免疫调节剂、皮质类固醇为主,近期也有报道应用尿素治疗IH的研究。

(1)β-受体阻滞剂2010年Guo等[8]报道以2次/天、2滴/次的方法涂抹0.5%马来酸噻吗洛尔眼药水治疗4个月大左上睑毛细血管瘤患儿共7周有效后,关于局部应用马来酸噻吗洛尔及普萘洛尔治疗IH的研究报道增多,治疗IH机制可能是抑制肾上腺素β受体致血管收缩,降低血管生成因子的水平并史血管生长受阻,诱导细胞凋亡[9]。

目前制剂种类多,有液体、水凝胶、乳膏、霜剂等。

李倩等[10]给予25例处于增生期的颜面部IH患儿局部3次/天外用盐酸普萘洛尔注射液(5ml:5mg)共4~16周,发现患儿瘤体缩小50%以上者占60.9%,表明盐酸普萘洛尔局部外用能有效治疗婴幼儿颜面部增生期血管瘤。

Wu HW等[11]自配0.5%马来酸噻吗洛尔水凝胶,用其治疗321例浅表型的IH患者,将水凝胶轻薄地涂在整个瘤体表面,3次/天,达到客观目标后减到2次/天,持续2周,接着每天1次,持续2周后停药,平均7.1个月,通过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根据美容改善评估对治疗的反应,治疗后平均VAS改善度为76.4,初始治疗年龄和病变厚度与疗效显著相关,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副作用,表明这种新型0.5%马来酸噻吗洛尔水凝胶局部外用可作为治疗浅表型IH的候补药。

甘立强等[12]给349名浅表型IH患儿外用卡替洛尔,发现局部外用卡替洛尔能安全有效的治疗浅表型IH,在6月龄以下的婴儿中可用于治疗增殖性浅表型IH。

外用β受体阻滞剂存在一定的刺激性,可使皮肤脱皮、发红、水肿等。

(2)免疫调节药咪喹莫特乳膏是一种外用免疫调节药,有抗病毒和抗增殖作用,其作用于IH的原理可能是产生细胞因子如白介素等增强局部免疫反应,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促进局部内皮细胞的凋亡。

顾永等[13]对平均年龄3.8个月的124例浅表型IH患儿进行随机对照研究,68例实验组睡前将5%咪喹莫特乳膏涂于患处,连用5天停2天,共24周,对照组56例不作治疗,观察到2周岁,治疗组有79.41%的有效率,观察组有46.43%,差异显著,表明5%咪喹莫特乳膏能安全、有效的治疗浅表型IH。

因该药有刺激性,易引起红斑、糜烂、脱皮,应尽量避免用于颌面部等美观部位。

(3)皮质类固醇乳膏皮质类固醇有较强的收缩血管和抗增生作用,其可能是通过诱导肥大细胞增加,分泌活性介质来促进内皮细胞凋亡而治疗IH。

钟宇眉等[14]用卤米松乳膏2次/d治疗25例体表血管瘤患儿为期6个月,瘤体及皮损颜色消退大于50%者占36%,表明卤米松对体表IH治疗有效。

皮质类固醇软膏可导致致皮肤变薄和色素减退等风险,应适当应用。

(4)尿素尿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一种人体正常代谢产物,能使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降低、抑制HemECs增殖,使IH中的血管生成变缓。

Zhu等[15]近来用一种新型外用控释系统载尿素脂质体微球(ULIM)来实现持续释放尿素40天,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得出局部使用ULIM能有效地将尿素输送到血管瘤,是有可能取代普萘洛尔的一种治疗IH的新方法。

随着外用药物种类的增多,应根据IH的分型及药物优缺点综合选择优势药物,在追求疗效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出现破溃、炎症、疤痕等并发症。

2、局部瘤体内注射以抗肿瘤药物、硬化剂、皮质类固醇为主。

(1)抗肿瘤药物以博来霉素和平阳霉素为主,博来霉素可分解增殖活跃的血管内皮细胞DNA,致其变性、凋亡、脱落,导致血管闭塞、机化和吸收,一般与生理盐水制成0.2~0.4mg/ml的溶液,局部注射到皮肤变白,剂量每次最多不超过8mg/次。

平阳霉素是从放线菌培养液中分离出的抗肿瘤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形成无菌性炎症,使血管闭塞,当口服及外用药疗效不佳时可选用,以1~1.6mg/ml的浓度,1mg/cm2治疗IH,每次不超过8mg。

袁迅玲等[16]在对66例小儿颜面部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对照研究时发现平阳霉素对患儿有效率达90.9%。

其主要不良反应有发热、局部肿胀、色素沉着等。

(2)硬化剂既往有尿素、5%鱼肝油酸钠、无水乙醇、十四烷基硫酸钠、明矾注射液等,现多用聚氧乙烯月桂醇醚类化合物聚桂醇注射液,其主要通过破坏细胞膜致血栓形成、管腔闭塞,促进血管退化,抑制皮损生长,是国际公认的一种硬化治疗药物,一般以瘤体直径的0.5~1.0倍控制剂量,孙杰等[17]给20例年龄1~8个月大的混合型IH患儿局部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时有效率为90%,治疗平均次数4.3±1.8次。

其治疗费用贵,有疼痛、肿胀等不良反应。

(3)皮质类固醇多以曲安奈德注射液、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多见。

皮质类固醇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抑制新生毛细血管的生成,致血管瘤缩小和消退。

刘强等[18]以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49例IH,其中草莓状28例、海绵状18例、混合型3例,0.4~0.8ml/次,每月1次,共1~4次,发现瘤体体积缩小超过75%的占73.5%,表明瘤体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有效。

因其有色素沉积、满月脸、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应用。

3、口服药以β受体阻滞剂、皮质类固醇最多见,也有伊曲康唑成功治疗IH的报道。

(1)β受体阻滞剂2008年时,Léauté-Labrèze等在意外中发现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能有效治疗IH[19],之后关于使用普萘洛尔治疗IH的研究逐渐增多。

刘学键等[20]在5型患儿共1080例口服普萘洛尔(2.5个月以下1.0mg/kg,2.5个月以上,1次/d)满1年或直至瘤体完全消退后停药并随访半年至2年半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瘤体缩小50%以上者占88.15%,提出深部型、混合型和丘疹型血管瘤可以将口服普萘洛尔作为一线药物,对口服普萘洛尔效果不佳的小血管扩张型推荐激光和局部外用药、肥厚型考虑联合局部注射。

期间有52.04%的患儿服药39~61h时出现腹泻,夜间哭闹有11.2%,睡眠增多有5.19%。

Kado 等[21]用普萘洛尔治疗低出生体重IH时,前三天剂量为0.5mg/kg/d,1.0mg/kg/d,2.0mg/ kg /d,共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有效,瘤体缩小比例为22.1~100%(平均48.72%),综合评价满分10分制有7.5~10分(平均8.55分),表明在体重低于1kg的低出生体重婴儿中普萘洛尔也表现出好的疗效。

董建勇等[22]在92例口服普萘洛尔片组和26例手术组的研究中,口服组平均年龄4.03个月大,低于3月龄剂1mg/kg/d,高于3月龄1.5mg/kg/d,首次均减半,截止随访时平均年龄26.61个月,发现普萘洛尔组的体重、身高、坐高、头围、上臂围、胸围、体重身高比、坐高身高比、胸围身高比的平均数都比手术组低,其中胸围均数差、3.25cm、身高差11.11cm(P<0.05),有显著差异,说明小剂量普萘洛尔长期口服可能会影响胸部和身高发育,致其发育迟缓。

汤陈璐等[23]将处于增生期的116例体表IH患儿以初始用月龄划分为1、2、3、4月龄组,均口服普萘洛尔,1.5mg/kg/d 3次/d,对4~12月龄的体重、身长等指标进行记录并分析,2月龄组在9月龄前其体重时均低于3、4月龄组,且有统计意义,在9~12月龄时其体重与3、4月龄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并且3、4月龄组体重差异不明显比1、2月龄组高。

1月龄身长低于其他3组、2月龄身长低于3和4月龄组,且均有统计意义,3、4月龄组间无明显差异。

显示初期口服普萘洛尔对体重、身长发育有影响,年龄越小的影响越大,后期体重、身长会呈线性增长到接近正常标准值,原因可能与普萘洛尔刺激迷走神经导致胃肠道功能暂时性紊乱影响患儿消化和吸收营养有关。

目前国内普萘洛尔为片剂,需碾碎用10 mL水溶解成为1.0 mg/mL,于就餐时服用。

推荐量为1.0~1.5 mg/kg/d,不高于2.0 mg/ kg/d。

不足1个月或体重低于5 kg者首剂量为1.0 mg/kg,如无不适,可在1~2 d 后加到1.5 mg/kg,在1 周内加到2.0 mg/kg,大于1 个月或体重高于5 kg剂量用2.0 mg/kg,均间隔6~8 h分2次口服,1月后复诊,效果明显者变更剂量,不明显者,调整剂量(2.0 mg/kg)[24]。

目前β受体阻滞剂虽是治疗IH的一线药物,但其也有腹泻、睡眠障碍、低血压、心动过缓、低血糖、肺部症状、影响身高和体重等副作用,建议尽量不在新生儿期使用,必须时可减量口服剂量。

(2)皮质类固醇被认为是引入β-受体阻滞剂之前治疗IH的主要方法。

皮质类固醇可抑制VEGF-A产物、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IL-6等促血管因子,减缓血管生长[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