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实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与调控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与调控在现代经济中,利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对经济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通过调控利率水平,政府和央行可以直接影响货币供给、投资和消费水平等要素,从而对经济产生调控效应。
本文将探讨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利率的调控。
一、利率对经济的影响1.1 借贷行为与利率利率的变动对个人和企业的借贷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利率升高会导致资金成本的增加,从而抑制个人和企业的借贷需求,使得经济活动减缓。
相反,利率降低会降低借贷的成本,刺激个人和企业的借贷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1.2 投资水平与利率利率水平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投资水平。
较高的利率会增加投资的成本,使得企业降低投资规模或推迟投资决策。
而较低的利率则降低了借贷成本,鼓励企业进行投资。
因此,利率的上升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而利率的降低则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1.3 消费需求与利率利率的变动也会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利率升高会导致个人借贷成本的上升,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降低个人的消费能力。
相反,利率降低会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鼓励个人进行消费,并促进经济增长。
二、利率的调控2.1 直接调控方式央行通过直接调整政策利率(如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等)来对利率进行调控。
央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来影响银行的借贷成本,从而影响到市场利率的水平。
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对市场利率产生影响,但调控效果相对较慢。
2.2 间接调控方式央行还可以通过市场操作来影响利率。
央行通过买卖国债等工具来调整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市场利率的水平。
这种方式相对较灵活,能够更快地产生调控效果。
2.3 宏观调控除了利率调控,政府还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来影响利率水平。
比如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会影响市场利率的期望,进而影响到实际利率的水平。
三、利率调控的目标3.1 促进经济增长利率调控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长需要适当的投资和消费水平,而合理的利率水平可以推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利率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利率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率是指借款人为获得贷款资源所需支付给出借人的价格,也可以理解为借款成本。
利率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借贷行为。
利率与借贷行为的关系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它可以对整个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利率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探究经济政策对于利率水平的影响。
利率水平对借贷行为的影响首先,利率水平对借贷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利率较低时,借款成本降低,企业和个人更愿意贷款来进行投资和消费。
这样将刺激经济增长,因为企业和个人在消费和投资时会增加需求和支出。
相反,当利率较高时,借款成本上升,企业和个人倾向于减少消费和投资。
这会降低经济增长,因为需求和支出减少,有可能导致经济的疲软。
影响消费其次,利率水平会影响消费。
当利率高时,借款成本上升,使得消费者减少消费和增加储蓄,以支付更高的借款成本。
这将导致消费减少,抑制了经济的增长。
另一方面,当利率低时,借款成本降低,消费者更愿意借款进行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此外,低利率还可以促进房屋和汽车销售,因为这些大型消费通常需要贷款。
影响投资第三,利率水平对投资行为也有影响。
当利率低时,企业更愿意进行投资,因为获得贷款的成本更低。
这将导致生产和设备的增加,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当利率高时,投资成本太高,企业会减少投资,这可能会导致经济的低迷。
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是影响利率水平的重要工具。
通常,央行会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货币供应和需求、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等因素。
如果央行认为经济增长过快或通货膨胀率过高,则可能会提高利率以抑制经济。
反之,如果经济增长缓慢,则央行可能会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
其他因素的影响除了货币政策外,其他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利率水平。
例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就业和国际贸易状况。
经济增长快速时,央行可能会提高利率以预防通货膨胀。
此外,政府支出、税收以及贸易政策也可能会影响利率水平。
进口商品过多会提高通货膨胀率,可能会导致央行提高利率。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引言利率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经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高利率和低利率都会对经济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其中包括经济增长、投资、消费和通货膨胀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并分析利率变化对经济的潜在影响。
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率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而言,较低的利率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而较高的利率则可能抑制经济增长。
这是因为低利率可以鼓励投资和消费,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反,高利率会使借款成本上升,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难度增加,进而抑制经济增长。
此外,低利率还会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推动住房销售和建筑业的增长,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而高利率则可能导致房地产市场的萎缩,对整个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是线性关系。
即使利率较低,过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也可能导致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等问题,从而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利率对投资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利率的变化会对企业的融资成本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其投资决策。
较低的利率降低了企业的借款成本,提高了投资回报率,从而鼓励企业加大投资额度。
相反,较高的利率则会增加借款成本,降低投资的吸引力。
此外,利率也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
较低的利率使得存款利率下降,从而推动投资者将资金转向股票市场,提高股价。
而较高的利率则会降低股票市场的吸引力,可能导致资金外流等问题。
利率对投资的影响还与货币政策的预期相关。
市场参与者常常会根据央行的货币政策预期来调整投资策略,进而影响市场的投资行为。
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利率对消费也有着显著影响。
较低的利率可以降低借款成本,激发个人消费需求,尤其是对于大额消费品的需求。
低利率使得购房贷款、汽车贷款等融资成本下降,从而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相反,较高的利率会使得借款成本上升,降低个人的融资能力,从而对消费产生抑制作用。
此外,高利率还可能导致储蓄利率提高,鼓励个人增加储蓄而降低消费。
我国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率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

金融自由化理论对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摘要:金融自由化理论认为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较高的实际利率有助于提高一国的经济增长水平。
通过对我国1986年至今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增长与前一期的利率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在我国用利率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的看法值得商榷。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实际利率,经济增长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一直存在着著名的帕特里克难题,也就是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还是相反。
对此问题西方经济学家的意见一直是不统一的,熊彼特强调一国金融部门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与此相反,罗宾逊则认为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根源,金融发展只是作为前者的附属物而出现。
进入20世纪60、70年代后,戈德史密斯、麦金农、爱德华.肖等人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滞后,低利率的信贷配给制严重地扭曲了资金的配置,而长期的负实际利率也打击了居民储蓄的积极性,进一步使得资本积累缓慢。
“金融抑制”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发展,而其主要表现就是长期的负的实际利率。
所以,他们建议这些国家逐步采取措施推行以利率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自由化”。
此后,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倡导下,该理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智利、阿根廷、韩国、台湾、马来西亚等得到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可是,金融自由化在许多国家也给人们留下了痛苦的回忆,如1997年在亚洲爆发的金融危机,都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作用。
因此,许多人又开始怀疑金融自由化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目前我们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起到基础作用,计划经济的色彩逐步从各领域中淡出。
但是我们在金融体质改革方面的步伐相对还是滞后的,这不仅是因为金融体制改革的复杂性,更是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牵扯国民经济的稳定,事关重大,所以其步骤措施必须格外谨慎。
实证分析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 2012

实证分析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摘要利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进步,金融体制的逐渐完善,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将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得到体现,各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相关理论也将越来越完善。
本文将主要运用图表分析、理论分析说明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
通过利率的年度调节幅度、利率每年调节的次数与GDP增长率、股票指数波动率、社会零售商品总额比上年增长率三个不同指标的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说明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利率调整对宏观经济的各个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
2.从年度数据来看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与理论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难以剔除其他的影响因素。
3.我国的资本市场依然不成熟,利率不够市场化,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在许多方面仍然和理论存在一定的背离。
4.研究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存在较大的难度,确定研究的时间范围(短期或长期)、剔除其他因素、利率影响经济的途径(如新增贷款)都十分重要。
关键字利率调节频率、利率调节幅度、GDP增长率、股票指数波动率、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增长率、实证分析、理论分析、折线图、调控手段。
利率调节对GDP的影响这里选取的是1991-2011的数据,其中利率是一年期存款利率,数据均来自与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
1.从简单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出利率的调整幅度与GDP的增长率存在正向关系。
即随着利率的调节幅度的升高,GDP的增长率也升高,而且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2.同时这里可以发现在2000-2006这几年内利率调节的幅度相对很小,而且次数相对较少,而这一阶段的GDP呈现出平稳的增长率上升趋势。
对这些现象,可以参考西方经济学中的IS——LM模型。
IS-LM模型提供了一个能用来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可用来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原理。
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因而这个模型在这里也是适用的。
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率是经济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它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
利率的水平和变化不仅影响着个人和企业的借贷成本,也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金融市场的运行。
首先,利率对投资和消费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利率较低时,个人和企业借贷资金的成本较低,从而鼓励他们增加消费和投资。
例如,低利率会使购房贷款的成本降低,鼓励更多人购买房屋,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同样地,企业在低利率环境下,借贷成本减少,意味着他们可以借更多的资金进行扩张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在利率过高的情况下,消费和投资活动往往会受到抑制。
高利率使得借贷成本增加,增加了个人放弃消费或推迟消费的可能性,同时也减少了企业进行新投资的意愿。
因此,高利率环境下,消费和投资活动减弱,给经济增长带来阻力。
其次,利率的变化对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来实施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胀和促进经济增长。
当经济增长较快或通胀压力上升时,中央银行可能会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和消费,从而降低通胀压力。
相反,当经济增长疲弱或通胀较低时,中央银行可能会降低利率,以鼓励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利率的变化也对金融市场的运行产生影响。
高利率环境下,债券市场可能表现出较高的吸引力,因为高利率可以提供相对较高的固定收益。
而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往往会将资金转向股票市场,因为股票市场能够提供更高的回报。
因此,利率的变化对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对金融市场的走势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此外,利率对于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之间的平衡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改变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
较高的利率可以鼓励人们将资金存入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
而较低的利率则会减少人们的储蓄动机,降低货币供应量。
通过这种方式,中央银行可以调整货币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平衡,以实现稳定的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
总体来说,利率是经济增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利率的水平和变化影响着消费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对投资和消费产生直接的影响。
工商管理论文--利率上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利率上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绪论2004年以美国开始升息为标志全球进入利率上升周期。
在美国利率上升的影响下,各国纷纷上调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从 10月29日起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并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
国内利率可能从下降通道进入上升周期。
此次利率调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加息双刃剑将考验中国经济。
作为一种紧缩性货币政策手段,升息无疑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通过分析利率上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进一步了解利率这一经济杠杆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物价连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出现反弹。
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宏观调控成果,中央银行采取了加息的措施。
这一措施的出台必定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产生一定影响。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而后联系实际情况,重点从利率上升对经济过热的影响和对未来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上升周期。
这是在经历了长达6年的需求不足之后出现的。
长期被压抑的需求释放出来,出现了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猛、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的问题。
2003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26.7%,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10%到1倍以上。
受投资的拉动,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3% 。
2003年中国的投资率高达42.3%,成为改革开放26年来仅次于1993年的第二个高峰年。
投资的过快增长特别是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投资的过快增长,带来了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
初步测算,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比上年的9.3%回落0.2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储蓄率、利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

03
利率与经济增长关系
利率的定义与种类
利率定义
利率是指借款人向贷款人支付的利息与贷款本金之比。它是衡量资金使用成本的重要指标,也是金融市场的重要 参考。
利率种类
利率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分为不同的种类,如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固定利率、浮动利率;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等。
利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利率对投资的影响
02
反之,低储蓄率可能导致经济增 长放缓,因为缺乏足够的投资和 生产能力扩张,限制了经济增长 潜力。
中国储蓄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中国储蓄率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处于 高位,但近年来有所下降。这主要是 由于人口老龄化、消费观念转变以及 金融市场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导致居民储蓄意愿下降, 因为老年人口增加意味着社会保障体 系的不确定性增加,居民为了应对未 来可能的支出,倾向于减少储蓄。
储蓄率、利率与中国经济增 长关系的统计
汇报人:
日期:
• 引言 •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关系 • 利率与经济增长关系 • 储蓄率、利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
证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 长始终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储蓄率、 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指标,与经济增 长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研究不足与展望
数据样本有限 模型假设局限性 未考虑政策因素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主要基于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但由于数据样本有限,可 能无法完全揭示储蓄率、利率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真实关系
。
研究中采用了经济模型进行分析,但模型假设可能存在局限性 ,无法完全符合现实情况。
研究中未考虑政策因素对储蓄率、利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 影响,未来可进一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实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本文分两个阶段研究实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1978年-1990年较高的实际存款利率水平降低了当期经济增长,反而推动滞后一期的经济增长;1991年-2005年,实际存款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实际贷款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实际利率水平;经济增长;金融深化一、引言实际利率(RealInterestRate)是资金的价格,是借贷的成本,也是经济活动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
对于作为资本市场关键变量的实际利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和什么方向上对经济增长发生作用,理论界长期意见不一。
传统的以凯恩斯学派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派一直强调利率与经济增长的反向变动关系。
凯恩斯(1936)认为,实物投资的效益体现为“资本的边际效率”(MarginalEfficiencyofCapital),投资成本为利率水平。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性质决定了利率水平必须相应下调,才能保证实物投资的利润,否则会出现投资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经济衰退。
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采取以降低利率为主的货币政策才能达到扩张需求、刺激产出增加之目的。
麦金农(1973)和肖(1973)则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时存在“金融抑制”现象,经济严重分割,不存在发达的资本市场,缺乏金融工具,在不同的资金市场存在不同的利率。
大企业较易融资,而大量的中小企业以“内源融资”为主,融资渠道单一,甚至难以获得发展所必要的资金。
作为资本价格信号的实际利率被严重低估,储蓄和投资受到抑制。
因此,提高实际利率水平有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1978年以来,我国的利率变动比较频繁并且波动幅度较大:1978-1989年是利率水平逐步提高阶段。
在这一阶段,央行先后7次调高了储蓄存款利率,1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达到了11.34%的历史最高点;1990~1995年是利率适应性调整阶段。
在此期间,利率短时间内3次下调又3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差距拉大;1996~2003年利率下调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由1995年的10.98%下调至1.98%,1年期贷款利率由12.06%下调至5.31%,降至改革开放后的最低点;2004年至今是利率上调阶段。
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次上调,表明开始进入一轮新的加息通道。
本文所要分析的,是我国利率频繁和大幅度变动,究竟对经济增长在什么方向上和多大程度上产生作用。
本文以下的安排是:第二节是实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献综述,第三节是研究指标的选取与所用数据的描述;第四节是实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第五节是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二、实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研究文献综述货币政策行动通过利率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关于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
McCallum(1983)实证研究认为利率是比货币总量更好的货币政策行为指标,因为利率吸收了货币总量预测力(LittermanWeiss,1985)。
Lanyi和Samcoglu(1983)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率政策进行研究时发现,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强正相关关系,即实际利率高的国家,经济增长率也高。
Gellb(1989)利用34个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数据对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发现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并认为较高实际利率主要是通过资本产出效率的改善而使经济获得较高的实际增长的。
世界银行(1990)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发现,1965-1985年期间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利率水平呈正相关。
Taylor (1993)认为在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真实利率是惟一能够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
调整真实利率,应成为货币当局的主要操作方式,即泰勒规则。
商德文和王惠平(1996)对我国1985-199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存在“金融抑制”现象,利率被人为压低,不能反映出资本的实际价格,实际利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宾国强(1999)对1978-1996年中国的宏观数据进行研究,得出了实际利率每提高1%,金融深化速度提高0.784%,经济增长速度提高0.879%的结论。
研究忽视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际利率与增长率之间关系出现背离的现实,没有考虑市场背景的变化可能使现实脱离原有的理论研究范围,将近20年的数据进行笼统地处理,从而导致其结论的显著性降低。
沈坤荣、汪建(2000)运用1978-1998年的中国数据,对实际利率水平、利率传导机制与中国经济增长进行经济计量检验,发现1989年以前的十年间,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同步,较高的实际利率水平推动了当期的经济实际增长,而1991-1998年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却不存在相关关系。
三、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描述在利率的选择方面,主要选取能够对宏观经济产生直接影响的利率,即商业银行对市场主体的存贷款利率。
以年利率为分析对象,按人民银行规定的一年定期存贷款利率为基准进行月度加权平均而得到,实际存贷款利率等于年名义存贷款利率减去当年通货膨胀率再除以1加上通货膨胀率。
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本文选取实际贷款利率作为解释变量,因为传统经济学理论在分析实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时,所指的利率一般是实际贷款利率,因为利率传导机制为:利率→投资→经济增长,影响投资的利率为贷款利率。
选取GDP作为影响市场化利率的宏观经济变量,它同利率之间存在间接的传导关系,选取年度GDP作为经济增长的变量。
通货膨胀率指标方面,国内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衡量通货膨胀率。
本文选取消费者价格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率指标,因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计算剔除了第三产业的变化,剔除了服务价格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不足以反映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而消费者价格指数包含了服务,更全面反映中国物价变化的程度。
二者与GDP之间的相关程度不同,消费者价格指数与GDP之间关系更密切。
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来反映通货膨胀率,而且消费者价格指数还具有可得性。
名义和实际存贷款利率与GDP增长率参见表1:注:1.名义利率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按实行的时间作加权平均;2.实际存/贷款利率=(名义存/贷款利率-通货膨胀率)/(1+通货膨胀率)。
3.通货膨胀率等于消费者物价指数减去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年份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四、实际利率水平和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首先对观察实际贷款利率、实际存款利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1990年以前,实际贷款利率、实际存款利率与GDP增长率呈同向变动关系,而在1990年以后没有这种明显的相关关系。
在建立模型时,考虑到图1所显示的分时期特点,分别以1978-1990和1991-2005年作为考察期,来检验利率与经济增长的整体相关关系。
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将实际存贷款利率的滞后一期也纳入模型,建立模型如下:从回归的结果来看,第一阶段的实际存款利率每增加1%,GDP 增长率将降低0.233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的实际存款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符合传统经济理论。
实际存款利率的滞后一期的值每增加1%,GDP增长率将增加0.726个百分点,这一点符合实际利率的提高有解除金融抑制、促进增长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滞后效应。
但是,也要看到的是,第一阶段的线性拟合效果不太好;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较好,实际存款利率每增加1%,GDP增长率将降低1.272个百分点,实际存款利率的滞后一期的值每增加1%,GDP增长率将增加0.145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的实际存款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符合传统经济理论,并且现期的货币政策效应更大。
实际贷款利率的值每增加1%,GDP增长率将减少1.397个百分点。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本文的研究发现,1978-1990年较高的实际存款利率水平降低了当期经济增长,反而推动滞后一期的经济增长。
可以认为,货币政策实施时,较高的实际存款利率确实降低了投资意愿。
但是,由于当时我国仍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商品短缺、资金紧张、市场均衡利率高,而实际利率被压低,此时提高低估的利率符合金融深化理论。
实际存款利率之所以对滞后一期的经济增长起作用,是因为货币政策实施的滞后性。
1991年-2005年,实际存款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符合金融深化理论的观点,实际贷款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关系更加符合传统经济理论的观点。
说明1991年以后,我国逐渐摆脱了短缺经济,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
产品供给开始大于需求,投资利润率降低,市场资金逐渐过剩,市场均衡利率开始下降,提高实际贷款利率将导致投资意愿下降和储蓄意愿的上升。
其中的政策含义在于,提高实际存款利率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提高实际贷款利率有助于给过热的经济降温。
参考文献:[1]Gellb,A.,FinancialPolicies,GrowthandEfficiency,WorldBank WorkingPaper,WPS(202),1989.[2]McCallum,B.T.,1983:AReconsiderationofSims’EvidenceConcerningMonetarisms,EconomicsLetters,pp67-71.[3]宾国强.实际利率、金融深化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科学,1999,(3).[4]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