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第二课时教案
山东省烟台市黄务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2) 鲁教版五四制

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③作比 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
2、学生自读课文,小组探究完成下列练习。
(1)找出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起作用?
(2)分组讨论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
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①
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②
传说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课题
死海不死2
课型
新授课
主备
教师
教学
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引用、作诠释并分析其作用。
3、探究死海的未来,从而培养自己的探究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
重点
难点
,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引 用、作诠释并分析其作用
教学资源
多媒体、导学案
2、“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都不能去掉,因为这些表示估计、猜测的 词语,是经过作者仔细 考虑选用的。在没有充分的依据或确凿的证据之前,只能用这些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作用,明确列数字准确具体,引传说增强了趣味性。同时体会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发学生对死海不死现象的好奇心1.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的位置和形成原因探讨死海不死现象的传说和科学研究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和地图展示死海的地理位置通过故事和实例引发学生对死海不死现象的兴趣第二章:死海的自然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2.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的气候、水文和生态特点探讨死海环境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2.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的生态环境图片和视频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环境保护的看法第三章:死海的历史和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3.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地区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迹探讨死海对不同文化和宗教的意义3.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地区的文物和古迹图片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死海文化第四章:死海不死现象的科学解释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不死现象的科学解释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4.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不死现象的科学研究和发现探讨死海不死现象对医学和生物学的启示4.3 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死海不死现象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第五章:死海的保护和未来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保护状况和面临的威胁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5.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保护区的设立和保护措施探讨死海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5.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保护区的图片和资料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死海的建议第六章:死海生态系统的特点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培养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认识6.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特有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探讨死海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威胁6.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第七章:死海对人类健康的影响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对人类健康的益处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7.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盐度和矿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死海资源来改善健康状况7.3 教学方法进行死海盐水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分享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经验和建议第八章:死海地区的旅游业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学生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8.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地区旅游业的兴衰和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探讨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8.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地区旅游业的相关图片和资料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第九章:死海在宗教和文化中的意义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在宗教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9.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在圣经和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探讨死海在不同宗教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9.3 教学方法分析死海在宗教和文化中的记载和传说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多元文化的看法第十章:死海不死现象的探索与研究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死海不死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10.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不死现象的研究方法和发现探讨死海不死现象对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0.3 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第十一章:死海的地质特征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质形成和特征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知识的兴趣11.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的地质历史和形成过程探讨死海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11.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地区的地质图和地震数据进行地质模型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质特征第十二章:死海对周边环境的影响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12.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对周边地区水文、气候和生态的影响探讨死海环境变化对周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12.3 教学方法分析死海周边环境的图片和数据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死海周边环境的建议第十三章:死海不死现象的伦理和道德考量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不死现象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培养学生对伦理和道德的思考和判断能力13.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不死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伦理道德考量探讨如何在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中平衡伦理和道德13.3 教学方法分析死海不死现象相关的伦理和道德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伦理和道德的看法第十四章:死海不死现象的现代研究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对死海不死现象的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14.2 教学内容介绍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发现探讨死海不死现象对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4.3 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反思和评价能力15.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进行课程评价和反思15.3 教学方法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看法和评价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死海不死》这一主题,涵盖了死海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和文化、保护状况、旅游业、地质特征、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伦理道德考量、现代研究以及课程总结与反思等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2鲁教版五四制.doc

死海不死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米用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说明顺序及列数字,举例子,引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2、技能目标:体会神话传说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前景,树立学好知识搬馳大理想。
了解课文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说明顺序及列数字,举例子,引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教子体会神话传说的作用—学情掌握了课文内容分析教学课件教学过程: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动学梏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聯除陡丿慈华集体课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谁?它有何特征?--说明对象是死海,特征是:死(海里无鱼虾木草)与不死(人不会被淹死),本质特征:咸度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个人磔导入新课,教学目①列数字:女山有135. 46亿吨氯化钠……②举例子:如:樹计,死每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③作比较:女口: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④引用传说:第3和5自然段二、出示学习建议,自主学习。
三、同层展示,评星四、小组交流,康帮扶。
五、共同探究,知识构建。
(一)完成下列练习。
I、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是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的?各起到什么作用?①举例子:第I —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持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则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
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 沉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说明了死两的这中 % 烟虧句25 每宙|7酬一密、L 与是处TASJ牛亠在阳这%只打死増已叶体” 3攵閃不仅就。
规人%2喊Ur淹不代嘀朋于25少L 从海说时很區大H m 族死传古渡弭度至是环綁顶识用远询酩密%脸芯附他度EOK琢欽水的刖时姗学特・・EWSM傅0 r 说卿囂二就的售1 说者的者因必孔粘水 A锦M 鶯加?葺魔如:: 嘶蔦叫豊r:5%T::;:确自昭册亠列粉凝至占胳铭代5 作说性下这然疔%酎,M加各対第就囂就翥豹23蔦划「數了 ;数2、念仍理耸勺耿'§‘徑耐与检大列浅睢很劝腾齢灯朋帥册師數堂弭•耐砂拨楫勞州V水海里斟“用数卅兰胡禎烦馳点硏4MA-海部海稲成为个炳士"Ik H W / 0 师点舫R海全到即改因两这”创加席举囤嵌⑺教重拓鲫卅硕俪煜25%加劃海的原说成2>)>痕说煜助販人冃科磁2课布二读12 ,以3至数%、、 "阅"” 起所个23六七小结: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反思与重建附:一、课前检测题:【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1)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2. 帮助学生掌握《死海不死》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2. 《死海不死》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2. 对文章深入理解并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死海的自然现象,引发学生对说明文兴趣,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死海为什么不会死?”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死海不死》一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进行初步理解。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对《死海不死》一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主要内容等,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案例分析(5分钟)教师提出关于死海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死海为什么会形成?”,“死海的水为什么是咸的?”等。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以及《死海不死》的主要内容。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提交情况,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死海不死》课文;2. 教学辅助材料:关于死海的图片、视频等;3. 网络资源:关于死海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死海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死海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死海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死海不死》教案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教学设计《死海不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认识死海的特点。
了解地球上奇妙的自然现象。
2、体味课文写法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湖泊、河流、海洋遍布地球。
在它们中,有着许多奇妙的现象。
同时,人们也给与它许多神奇的传说。
(教师展开世界地图)在亚洲西部,有一个“死海”,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1、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死海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将它们概括出来。
明确:死海的特点是围绕着“死”与“不死”来展开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水中没有生物,海边寸草不生。
(2)、人在其中不会下沉。
(3)、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特别是氯化钠含量很高,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2、作者在向我们介绍“死海”特征的同时,遵循着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还介绍了死海的形成、死海的开发与前景,请找到课文中相关的段落,给课文分段。
死海的特征《死海不死》死海的成因死海的开发与前景三、品读课文1、课文并不是冷冰冰的向我们阐释“死海不死”这一科学事理,而是穿插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将死海赋予了生动的人文色彩。
谁能够给大家讲讲这几个故事呢?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生动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2、引导探究:“死海不死”中“死”与“不死”的含义。
“死”的本义是指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想对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标题到内容无不赋予“死”丰富的内涵。
“死”--(1)死海的表面特征--寸草不生。
(2)死海的未来--干涸。
“不死”--(1)浮力大,人在上面沉不下去。
(2)开发利用死海,死海的“不死”得以光大。
正是“死海不死”的真正含义。
四、课文的结尾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请同学们想一个挽救死海的办法。
[《死海不死》教案教学设计]。
寻找巨浪前的宁静——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寻找巨浪前的宁静——死海不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死海的地理环境以及形成原因,了解死海独特的生态环境;2.了解死海对研究盐度对生物的影响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4.发展学生观察、探究、调查和实验的能力;5.培养学生合作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死海的地理环境和形成原因;2.死海国家公园的自然环境;3.死海盐度对生物的影响;4.死海的环境保护;5.实地考察死海及其周边地区。
三、教学过程1.教学前准备(1)设计好教案,准备好教学材料;(2)寻找和联系好合适的野外考察地点,准备好考察所需的相关设备和物资;(3)制定好教学计划,准备好需要的文具、工具和音视频设备等;(4)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准备好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2.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图片、PPT、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理环境和形成原因。
(2)自然环境介绍死海国家公园的自然环境,让学生了解其独特性。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和了解死海的生态系统,从而了解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3)盐度对生物的影响通过故事、图片和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死海盐度的高低对生物的影响,如何适应和生存。
(4)环境保护引导学生认识到死海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活动,发挥自己的力量和责任。
(5)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死海及其周边地区,探讨和了解生物、环境和社会等因素对死海的影响和作用,让学生掌握实际调查、研究和实验的能力和技巧。
同时,通过合作和团队精神,加强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3.教学后评价(1)测试、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考核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2)通过交流和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感受和反馈;(3)通过教学评估,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优化课堂教学。
四、教学资源(1)教材资源:相关课本资料和教辅材料;(2)媒体资源:图片、PPT、视频和音频资料等;(3)实验设备:显微镜、放大镜、相机和数据记录仪等;(4)野外考察设备:指南针、望远镜、GPS和行走计等。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篇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通过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描述的死海不死的自然现象及其成因。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作者对死海不死现象的解释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死海不死现象背后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教师准备:准备课文录音和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活动。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标记不懂的词汇和句子。
准备与小组讨论相关的问题和观点。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死海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死海不死现象的可能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词汇学习: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学生记录并记忆。
内容理解: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死海不死现象的成因,每组提出自己的解释。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评价和补充。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对死海不死现象的解释,讨论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拓展延伸:讨论死海不死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这一自然现象。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
反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完成课文的复述练习,要求使用本课学到的词汇和句型。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死海不死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收集有关死海的其他资料,准备下一课的分享和讨论。
死海不死现象描述成因分析生态影响人类态度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篇(二)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积累词语,提升词汇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死海的特点。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2.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
2.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死海的位置、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课前查阅的死海资料。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
四、词语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
2.学生运用生词造句,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文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如死海盐分含量、不死原因等。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写作方法学习1.教师讲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等。
2.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片段写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死海的保护与开发。
三、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题目,如《死海的未来》。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三、课后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死海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死海不死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说明文中除了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
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
学小品文的语言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是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的。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数字的准确性,了解确数和约数的不同用法。
2.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了解全文所用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
包括确切的数字和大约的数字两类,数字具有科学性和
权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说明简明、概括、具体,具有
说服力。
为了科学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文
章列举了四个数据,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
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
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
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测量死海的面积
和平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
变化确定的,数字用语也是很准确的。
文中除了用数字表现准确外,还用了“大概”“大
约”“不久”“也可能”等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本文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生动,体现在具体形象的
描述和引用神话传说上,前者体现在第1自然段中,描
述抓住了死海无鱼虾木草的特征,具体形象,后者则形
象地说明了“死海不死”,以及它形成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增强了死海的神奇色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情况
1.复习提问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谁?它有何特征?
说明对象是死海,特征是:死(海里无鱼虾木草)与不
死(人不会被淹死),本质特征咸度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如:有135.46亿吨氯化钠……
②举例子:如: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
③作比较:如: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④引用传说:第3和5自然段。
2.速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讨论)
(1)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是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的?各
起到什么作用?
①举例子:第1~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
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
每年海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
说明
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
死的传说,说明
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传说,说明了
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角度认识
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入深的说明了死海不死
的本质特征。
引传说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还可以
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
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解释,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
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富有浪漫色彩,
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分组讨论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
(1)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
(2)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传说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
海岸边……
(3)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在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4)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干涸。
以上4组句子都是第1个句子好,“大概”“大
约”“不久”“也可能”都不能去掉,因为这些表示估计、猜测的词语,是经过作者仔细考虑选用的,在没有
充分的依据或确凿的证据之前,只能用这些词语表示对
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
手段。
4.阅练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
因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
(2)为什么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呢?
因为死海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其中盐类数量更多,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所以,人一到
海里就自然漂起来,而沉不下去。
(3)“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
至25%”这一句中的“至”能否改成“和”为什么?
不能,因为用“至”说明各种盐类加在一起所占的比
例是23%与25%这两个数以及这两个数之间的数,符合事实,而若用“和”就说明这个比例数只是23%、25%
这两个数,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把第3和5自然段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了解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咸水湖——死海,知道了造成它“死”与“不死”的根本原因
是咸度很高,海水中含盐量多达23%至25%,并且知道了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其中两处引用神话,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结尾一段写了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死、不死,互
相照应,构成行文的线索,重点在于不死。
在文章的结
尾处,看到死海即将干涸,不禁痛心,同学们,只要努
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死海的将来就会掌握在我们
手中。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题。
(《辞海》中有关死海的介绍,是客观的,而我们课文则运用了多种方法,多角度说明,
有具体生动的描述,有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这些
使课文比《辞海》中的有关死海的介绍更生动、具体,更吸引读者。
)
2.课下广泛阅读科普知识,丰富自己,多多了解我们的生活空间。
(六)板书设计
死海不死
语言:
2.生动:引用神话传说
六、参考资料
1.海水的治病功能,空气中如水增多了,杂质也增多,空气中的水蒸气气压相对增大,那么空气中的含氧量也
就减少,人就会感到气闷不畅。
如果空气中的水气少、
杂质少,水蒸气气压小,含氧量特别高,对人体健康有利,海水中的盐类,矿物质丰富,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
的杀菌作用。
2.关于“盐”,一般来说,就是指酸中的氧原子被金属原子置换所成的化合物,课文中的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钠(食盐),都属于盐类。
溴、锶不是盐类。
3.大裂谷:由于地壳运动,岩石产生褶皱、断裂,其较大的长的下陷部分叫大裂谷。
4.对课文引用神话传说的不同看法。
(1)游离于文章的主线之外
这一种观点认为:文章里的第二个神话传说游离了文章的主线,而且篇幅过长。
理由是:在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上应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科普宣传的根本任务是传播科学知识,因此科学性是前提,是灵魂,趣味性必须服从科学性;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身奇趣重重,引人入胜,科普作品要依靠科学本身的趣味来吸引读者,揭示科学奥秘。
趣味性如不能为科学性服务,就失去了趣味的意义,必然造成文章详略处理不当的弊病。
(2)反映了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
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幻想,远古时代的人,受低下的生产力的限制,知识水平极低,对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便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于是幻想出许多神话故事。
上帝惩罚村民这个神话故事,当然是不
科学的,但是,作者采用这个神话,除了可以增强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以外,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的解释;人们对死海成因的认识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因此,神话本身是不科学的,但是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也是合理的。
5.对死海的几点补充说明
(1)死海的水含盐量比一般海水约高八九倍,是世界上含盐分最多的一个水域。
虽然每天平均有四百七十五万吨淡水从北面的约旦河和其他小河流入死海,但死海盆地气候酷热,淡水一到这里就立即蒸发了。
(2)死海附近气候炎热,干旱少雨,当地所分布的沙漠和石灰岩中,含盐量又特别高。
水流经这些地区时,盐分大量地溶于水中。
这些含有大量盐分的河水进入死海之后,又在死海中进一步受烈日的烘晒,使水分大量蒸发,海水不断浓缩,正如同在锅里熬盐一般,死海水中的含盐量,就越来越高。
(3)据研究,在遥远的地质时期里,死海水面比现在高出200多米。
现在虽然北有约旦河注入,东南有阿萨河流进,而死海并无出口,但河流带来的水量都被蒸发掉
了,所以并不能使水面上升,这也是死海含盐度特别高的原因。
(4)随着科学迅猛地发展,人们必能找到防止死海干涸的办法。
据说,约旦人正在.计划开辟一条长运河,想把地中海的水引入死海。
由于地中海的水平面高出死海392米,还可以利用这种水位差来发电。
一旦这个.计划实现,死海不仅不会死,甚至会变得很活。
(以上均选自《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版)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由教案频道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