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Narcotrend脑电监测的影响

合集下载

Narcotrend监测靶控输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在老年ERCP手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

Narcotrend监测靶控输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在老年ERCP手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
生情况 。结果 : P组 MA P T 显著低 于 T 0 , 与S 2 组差异 显著 ( P<0 . 0 5 ) ; H R、 R P P 较T n 显著增 高 , S p O 2 T 较 T n 显著 降低 ( P<0 . 0 5 ) , 各指标 与 S 。 组、 S 组 同时点比较差 异显著 ( P<0 . 0 5 ) 。S 】 组r r 2 、 T O 2 , N a r c o t r e n d监 测仪 ( N a r c o t r e n d — C o m p a c t , S C HI L L E R公 司 , 瑞士) 监测 N T分 级 , S 组、 s : 组分 别给予 预设血 浆靶 浓度 为 0 . 1 n g / m L 、 0 . 2 n g / mL舒 芬 太 尼 3 mi n后 , P组则 直 接 静 脉 推 注丙泊酚 , 麻 醉 维 持 丙 泊 酚 3~5 mg / ( k g ・ h ) 持 续 泵人 , 各组 N a r c o t r e n d监测 N T为 D 。 ~D , 若 N T在 D 。 以上或体动 , 立 即追加丙泊 酚 1 0~2 0 m g : 若 在 D 以下 暂停 药 物 输 注 并 等 待 至 相 应 分 级后 再 行 手 术 操 作 。若 H R<6 0次/ mi n或 >1 0 0次/ mi n, 给 予 阿托 品 或艾 司洛 尔 纠正 ; S p O <9 0 %应 用 紧 闭 面罩 加压给氧 ; B P与 基础 值 相 比 ±2 0 %时 , 给 予 乌 拉地 尔 或麻 黄 碱 作 相应 处 理 。 1 . 3 监 测 指 标 记 录基 础 值 ( T o ) 、 诱 导后 ( T ) , 插 镜时 ( T : ) 、 镜入十二指肠乳头开 口( T ) 、 清 醒 时 ( T 4 ) 的 MA P 、 H R、 S p O : , 并计算出 R P P ( 心率 收缩 压 乘积 ) 。记 录丙 泊 酚 诱 导 剂 量 及 术 中应 用 的 总量 、 操作时间( 从 进 镜 至 出镜 时 问 ) 、 患者 苏 醒 时 间 , 定 向力 恢 复 时 间 ; 术 中患 者 体 动 、 呛咳 、 呼 吸抑 制 、 血 管 活性 药 物应 用 率 及术 中知 晓等 发 生情 况 。 1 . 4 统 计 学 处理 采用 S P S S 1 8 . 0统 计 软件 . 计 量 资料 采 用 均 数 4 - 标 准差 表 示 , 组 内、 组 间 比较 采 用 重 复 测 量设 计 的方 差分 析 , 计 数 资料 采 用 X 检验 。 P<0 . 0 5为 差 异有 统 计 学 意义 。

瑞芬太尼对全麻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时血流动力学和脑状态指数的影响

瑞芬太尼对全麻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时血流动力学和脑状态指数的影响

瑞芬太尼对全麻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时血流动力学和脑状态指数的影响潘松;徐晖;陆松红;吴鸿浩;李勇【期刊名称】《皖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30)6【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时对全麻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脑状态指数的影响并寻找其在全麻诱导中的合理剂量.方法:44例全麻患者随机分为4组,丙泊酚初始靶浓度设为1.5 mg/L,每4min增加0.5 mg/L,待MOAA/S为1分时1组输注生理盐水,2、3、4组泵注瑞芬太尼,泵入剂量分别为0.1 μg/(kg·min),0.2μg/(kg·min),0.4 μg/(kg·min),在MOAA/S为0分时给予阿曲库铵0.6 mg/kg,3 min后行气管插管.记录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1 min(T2)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状态指数(CSI)变化.结果:4组患者术前基础值无统计学差异,与插管前相比,1、2组患者插管后血压明显升高(P<0.01),且升高幅度大于3、4组.在T1时4组患者血压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其他3组(P<0.01).4组患者插管前后CSI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瑞芬太尼0.2 μg/(kg·min)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既可较好地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又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是麻醉诱导的较合理剂量.脑状态指数并不能准确预测气管插管期问的心血管反应.%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age of remifentani] on hemodynamics and cerebral state index (CS1) in patients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during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 of propofol for anesthesia induction. Methods; Forty-four patients (ASA Ⅰ-Ⅱ) undergoing general anesthesia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four groups( Groupl-4). Anesthesia induction with TCI started by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propofol with 1.5 mg/L and was increased by 0. 5 mg/L every four minutes. Patients in group 1 received infusion of physiological saline when were in sedation ( by 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Alertness/Sedation Scale ;MOAA/S; scoring 1) and group2,3 and4 were given remifen-tanil infusion which dose was set at 0. 1,0.2 or 0.4 μg/( kg ? Min), respectively. Trachea) intubation was facilitated with 0. 6 mg/kg tracrium by MOAA/S scoring 0. The data were kept regarding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heart rate( HR) and CSI before induction(To), the instance of intubation ( T, ) and 1 min after intubation (T2).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CSI among the four groups of patients by each time point, yet, MAP was significantly elevated in group 1 and 2 as compared with group 3 and 4 after trachea! Intubation(P < 0.01). Still, MAP in group 4 was significantly descended at T1 ( P <0.01).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seen among the four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acheal intubation. Conclusion: Combined use of remifentani] at 0.2μg/( kg ? Min) with TCI of propofol induction may relatively lead to stable hemodynamics but less reaction to noxious stimulus. Nevertheless, CSI index is not sensitively to indicate the cardiovascular response during tracheal intubation.【总页数】3页(P502-504)【作者】潘松;徐晖;陆松红;吴鸿浩;李勇【作者单位】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安徽蚌埠233000;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安徽蚌埠233000;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安徽蚌埠233000;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安徽蚌埠233000;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安徽蚌埠2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1+2;R614.2【相关文献】1.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J], 宋建平;王学军;张培福;吴维强;张海盛2.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全麻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剂量及时间的影响 [J], 陆松虹;徐晖;潘松;张景俊;李勇3.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右美托咪定的镇静效应对麻醉诱导中丙泊酚靶控输注的用量影响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J], 李丽;夏晖;陈华永4.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老年高血压病人麻醉诱导期的观察研究 [J], 刘小青;马利;黄中华;胡彦艳;包延丽;梁宁5.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老年全麻患者应激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J], 田道;张盘石;刘艳霞;冯毅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七氟醚MACBAR的影响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七氟醚MACBAR的影响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七氟醚MACBAR的影响刘臻;蔡宏达;曾凯;林献忠;林财珠【期刊名称】《福建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51)4【摘要】目的观察使用不同靶控输注(TCI)浓度的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七氟醚抑制肾上腺能反应呼气末肺泡内最低有效浓度(MACBAR)的影响. 方法选择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年龄≥65岁)患者60例,使用5%七氟醚吸入和TCI 3 ng/mL瑞芬太尼诱导,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50±5).随机分为3组:不使用瑞芬太尼维持组(R0组),瑞芬太尼TCI浓度为1 ng/mL(R1组)和2 ng/mL维持组(R2组).监测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即刻(T1)及插管后10 min(T2)、切皮即刻(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T3点的呼气末七氟醚浓度(ET%),根据改良后的上下交叉点法计算每组的MACBAR. 结果 R0,R1及R2组七氟醚MACBAR分别为(2.58±0.29)%,(1.31±0.20)%及(0.84±0.21)%;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相同的麻醉深度下,老年患者的七氟醚需求量随着瑞芬太尼TCI浓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靶控浓度1 ng/mL和2 ng/mL瑞芬太尼分别降低老年患者七氟醚MACBAR 49.2%和67.4%.%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s of remifentanil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n MACBAR of sevoflurane in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anesthesia for abdominal surgery.Methods We selected sixty elderly patients (aged ≥65 years) with planned abdominal surgery and used sevoflurane inhalation at concentration of 5 % and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of remifentanil at targeted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3 ng/mL to induce anesthesia.Thebispectral index (BIS) value was sustained at (50±5) during anesthesia.The selected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hree groups (each n=20):one group without using remifentanil (R0 group),one group with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of remifentanil sustained at 1 ng/mL(R1 group) and the remaining group with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of remifentanil sustained at 2 ng/mL(R2 group).Mean arterial pressures (MAP) and heart rates (HR) were recorded before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T0),immediately (T1),10 minutes after intubation (T2) and immediately after skin incision (T3),and the end-tidal sevoflurane concentrations (ET%) were recorded at T3.The improved "Up and down" intersection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MACBAR for each group.Results The MACBAR of sevoflurane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2.58±0.29) %,(1.31±0.20) %,(0.84±0.21) %,respectively.Pairwise comparison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all reach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Conclusion Target-controlled remifentanil infusion can reduce the sevoflurane demand for elderly anesthesia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Target-controlled remifentanil infusion at concentrations of 1ng/mL and 2 ng/mL in elderly patients could decrease sevoflurane MACBAR by 49.2% and 67.4%,respectively.【总页数】4页(P253-255,274)【作者】刘臻;蔡宏达;曾凯;林献忠;林财珠【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福州 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福州 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福州 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福州 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福州 3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R971.2;R971.4【相关文献】1.氟比洛芬酯对两种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输注下七氟醚MACBAR的影响 [J], 李红波;林雷;陈春;严蕾2.帕瑞昔布钠对两种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输注下七氟醚MACBAR的影响 [J], 汤和青;林雷;方为;侯俊;柯奇斌3.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时不同靶浓度对七氟醚MACBAR的影响 [J], 龙健晶;张宏4.舒芬太尼靶控输注对七氟醚MACBAR影响 [J], 赵高峰;秦凯;李向宇;招伟贤5.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七氟醚MACBAR的影响 [J], 赵高峰;秦凯;李向宇;招伟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电双频指数导向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及异丙酚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脑电双频指数导向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及异丙酚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脑电双频指数导向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及异丙酚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中的应用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导向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及异丙酚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应激反应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择期行开腹直结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IS导向靶控组,n=45)和B组(常规组,n=45)。

两组均采用静脉全身麻醉,B组以血流动力学参数为指导恒速推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A组以BIS值45~55导向TCI瑞芬太尼和异丙酚。

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时(T1)、手术开始前1min(T2)、手术开始后1min(T3)、手术开始后30min(T4)、手术结束时(T5)等6个时点SBP、DBP、HR;分析计算手术期的血压变应异性(BPV)和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包括收缩压变异性(SBPV)、舒张压变异性(DBPV)、低频(LF)、高频(HF)、低频和高频之比(LF/HF)、心率变异指数(HRVI)。

结果A组的SBP、DBP、HR在T2时点低于T0的基础值(P<0.05),其余各时点均与T0无差别(P>0.05);B组各时点的SBP和DBP 均与T0有差别(P<0.05);B组的HR在T5时点与T0无差别(P>0.05),其余各时点均与T0有差别(P<0.05)。

A组的SBPV、DBPV、LF、HF、LF/HF、HRVI 均小于B组(P<0.05)。

结论BIS导向TCI瑞芬太尼及异丙酚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中可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抑制应激反应和交感神经活性、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加快麻醉复苏过程。

标签:老年高血压;靶控输注;脑电双频指数;血压变异性;心率变异性老年高血压患者围术期的麻醉管理是对麻醉医生的挑战之一,术中血压与心率的剧烈波动极大地增加了患者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围术期维持适当的麻醉与镇痛深度可能有利于抑制强烈的应激反应、避免血液动力学剧烈波动,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围术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抑制哈尼族患者气管插管及切皮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抑制哈尼族患者气管插管及切皮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抑制哈尼族患者气管插管及切皮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税昌中【期刊名称】《右江医学》【年(卷),期】2014(042)001【摘要】目的探讨哈尼族患者复合异丙酚时,血浆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及切皮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EC50).方法择期手术患者50例,靶控输注异丙酚(3.0 μg/ml)及瑞芬太尼(2.6 ng/ml),患者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和对言语指令无反应)时静注阿曲库铵,待血浆靶控浓度(Cp)与效应室浓度(Ce)达平衡,BIS值为40~50时行气管插管.瑞芬太尼Cp按序贯法确定,浓度梯度为0.5 ng/ml.结果采用半数效量序贯法公式计算患者复合异丙酚时,血浆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的EC50为3.09 ng/ml,95%可信区间(CI)为2.05~4.13 ng/ml,抑制切皮反应的EC50为 3.24 ng/ml,95%可信区间(CI)为2.20~4.27 ng/ml.结论血浆靶控输注异丙酚3.0 μg/ml时,瑞芬太尼抑制哈尼族患者气管插管的EC50为3.09 ng/ml,抑制切皮反应的EC50为3.24 ng/ml.【总页数】4页(P41-43,47)【作者】税昌中【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蒙自,661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相关文献】1.舒芬太尼对异丙酚抑制乳房肿块切除术切皮反应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的影响 [J], 谢锋;吴周全2.右美托咪啶对异丙酚靶控输注时瑞芬太尼抑制喉罩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的影响 [J], 杨慧芳;孙建良;陈淑萍;罗颖;周小莲3.右美托咪啶对异丙酚靶控输注时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的影响 [J], 赵晓虹;高成杰;王建;王惠霞;刘健4.靶控输注氯胺酮抑制气道高反应患者气管插管的半数有效效应室浓度 [J], 税昌中;苏虹;李丽;王芸5.靶控输注氯胺酮抑制气道高反应患者气管插管的半数有效效应室浓度 [J], 税昌中;苏虹;李丽;王芸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Narcotrend在老年骨科手术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评价

Narcotrend在老年骨科手术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评价

l 5 6 8・
浙江临床医学2 0 1 3 年l O B第 1 5 卷第 1 O 期

临 床 麻 醉

N a r c o t r e n d 在老年骨科手术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评价
宋 美娟
麻醉 意识 深度 监测 仪 ( n a r c o t r e n d ,N T)是
麻 醉 安全 ,减 轻疼 痛 ,创 造 良好 的手 术 条件 ,有 重 要 意义 。本 文通 过 观察 骨科 手 术 患者 应用 丙 泊 酚 、舒 芬太 尼 及 七 氟醚 全 麻 过 程 中 N T的监 测 与 变化 ,旨在 探讨 其 临床 应用 价值 。
1 临床资料
1 . 1 一般资料 选择 2 0 1 0年 1 O月 至 2 0 1 2年 1 0
作 者单 位 :3 1 2 0 3 0浙 江省绍 兴县 中医 院麻 醉科
月A S A I~Ⅱ级老 年 骨科 手术 患 者 6 O例 ,男 4 0
例,女 2 O 例 ,年 龄 6 6 — 8 5 岁 ,平均 7 4 . 5 岁 ,体
9 P a n o u s i s P, He  ̄ e r AR, Bu r g h a r d t M , e t a 1 . Th e e f e c t s o f
e l e c t r o my o g r a p hi c a c t i v i t y o n t h e a c c u r a c y o f t h e Na r c o t r e n d Mo n i t o r c o mp a r e d wi t h t h e Bi s p e c t r a l I n d e x d u in r g c o mb i n e

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时脑电双频谱指数及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

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时脑电双频谱指数及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

摘要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时脑电双频谱指数和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硕士研究生:孙虎导师:徐志新副教授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时靶控输注异丙酚浓度(Ce)、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时的适宜诱导剂量。

方法:拟行择期骨科手术的全麻患者84例,ASAⅠ或Ⅱ级,年龄(19~63)岁,性别不限,体重(47~91)㎏,根据芬太尼诱导剂量的不同分成4组:芬太尼2µg/kg 组(G1组)、芬太尼4µg/kg组(G2组)、芬太尼6µg/kg组(G3组)、芬太尼8µg/kg 组(G4组),每组各21例。

麻醉诱导:各组在1min内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2µg/kg、4µg/kg、6µg/kg、8µg/kg,4min后开始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起始血浆浓度为1.5µg/kg,每间隔5min上调0.5µg/ml直至BIS数值降到(45±5),维持TCI该效应室浓度静射维库溴铵0.1mg/kg,4min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观察麻醉诱导前(T0)、静注芬太尼4min后(T1)、意识消失时(T2)、BIS数值降到(45±5)时(T3)、静注维库溴铵4min后(T4)、气管插管即刻(T5)、插管后1min(T6)、插管后3min(T7)、插管后5min(T8)时SBP、HR、BIS值和T2、T3时异丙酚效应室的浓度和用药剂量。

同时记录T1到T2(T1-2)、T1到T3(T1-3)的时间及麻醉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气管插管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四组患者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在T2和T3时G1组均高于G2、G3、G4组(P<0.05);T2、T3时异丙酚效应室浓度G2、G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四组患者BIS值T1较T0降低(P<0.05);T1时BIS值G2、G3、G4组较G1组显著降低(P<0.05)。

靶控输注不同浓度瑞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靶控输注不同浓度瑞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靶控输注不同浓度瑞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张华丹;张英;魏薇;郑利民【期刊名称】《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08(7)5【摘要】目的通过靶控榆注不同浓度瑞芬太尼,研究其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美国麻醉学会手术前分级标准原则(ASA)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n=20).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靶浓度2.0ng/ml(Ⅰ组),4.0ng/ml(Ⅰ组),6.0 ng/ml(Ⅲ组),记录给药前和达到预设效应室浓度1 min后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饱和度(SpO2),BIS和镇静警醒(OAA/S)评分.结果与给药前相比,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后,Ⅱ组Ⅲ组BIS降低明显(P<0.05或P<0.01),Ⅲ组OAA/S评分降低明显(P<0.05).与Ⅰ组相比较,Ⅱ组的BIS值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 <0.05),Ⅲ组BIS值和OAA/S评分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靶浓度与BIS值呈负相关性,与OAA/S评分相比,BIS监测瑞芬太尼镇静效果更敏感与准确.【总页数】2页(P16-17)【作者】张华丹;张英;魏薇;郑利民【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麻醉科,广东,深圳,518036;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麻醉科,广东,深圳,518036;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麻醉科,广东,深圳,518036;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麻醉科,广东,深圳,518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相关文献】1.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高血压患者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J], 周玉军;2.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高血压患者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J], 周玉军3.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J], 宋建平;王学军;张培福;吴维强;张海盛4.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J], 王晓冬;鲁元;邱颐5.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胃癌手术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J], 温晓娟;马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血清肌酶AST,LDH,CK,ALT,GGT水平将有助于对重叠综合征患者的病情轻重判断,同时也为观察该病的药物临床治疗的效果和病情的追踪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1] 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48-672,681-682.[2] S AT O H,I W ANO M,AK A I Y,et al.Fcga mmaR II a poly mor2phis m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system ic lupus erythemat osus[J].lupus,2006,10:97-101.[3] EG NER W.The use of laborat ory test in the diagnosis of S LE[J].J ClinPathol,2006,53(6):424-432.[4] 毕志刚,夏济平.红斑狼疮现代诊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5-16.[5] 陈蔚峰.医学免疫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39.(收稿日期:2008-05-26 编辑:王冰)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Narcotrend脑电监测的影响何洹 施冲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麻醉科(广州510010)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效应室浓度瑞芬太尼对Narcotrend脑电监测分级及指数的影响。

方法 50例AS AⅠ~Ⅱ级,行下肢手术患者,不用术前针,随机分为5组(Ⅰ~Ⅴ),每组10例,对应不同的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0,1,2,3,4ng/m l)。

所有患者常规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次数(RR)及Narcotrend指数(N I),选择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腔给布比卡因10mg,控制麻醉平面T8以下,平面固定后开始靶控输注瑞芬太尼,Ⅰ~Ⅴ组分别设定瑞芬太尼血药浓度为0,1,2,3,4ng/m l。

分别记录给药前(T1)、血药浓度与效应室浓度平衡后5m in(T2)、10m in(T3)、30m in(T4)时的HR,MAP,RR,N I及警觉/镇静评分(OAA/S),比较组内给药前后及各组是否有差异。

结果 Ⅲ~Ⅴ组HR,OAA/S评分,Ⅳ~Ⅴ组的MAP与给药前相比明显下降,Ⅳ~Ⅴ组的N I与用药前比也有明显差异,但没有影响Narcotrend分级。

结论 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临床常用浓度下有一定的镇静作用,但不会影响Narcotrend对麻醉深度的分级。

【关键词】 瑞芬太尼 效应室浓度 Narcotrend 瑞芬太尼是近年来合成的短效阿片类镇痛药,常与丙泊酚合用于全凭静脉麻醉,有报道它与丙泊酚合用时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但其是否影响到对麻醉深度的判断目前尚无定论。

Narcotrend(NT)是一种新型的麻醉深度监测仪器,它通过对原始脑电的采集分析,将其分为6个级别(A~F)和14个亚项,每个亚项均对应一定的数值,从0~100反映患者从清醒到深度麻醉的整个过程[1]。

本研究通过观察常用瑞芬太尼浓度下Narcotrend指数的变化,来评估瑞芬太尼是否会影响Narcotrend监测时对麻醉深度的判断。

1 资料与方法111 一般资料 AS AⅠ~Ⅱ级成年下肢手术患者50例,排除患有听力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体质指数>28kg/m2的患者,均不使用术前药物,随机分为5组(Ⅰ~Ⅴ),每组10例,对应不同的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0,1,2,3,4ng/m l)。

112 麻醉和监测方法 患者入室后常规低流量面罩吸氧,监测(MP30,PH I L IP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次数(RR),建立静脉通道,输注乳酸钠林格液10m l/kg,选择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腔给布比卡因10mg,平卧位后调整麻醉平面T8以下,酒精棉球脱去前额和双侧眉弓皮肤的油脂,涂抹导电胶,粘贴电极,Narcotrend采用单通道,测试电极电阻≤6kΩ。

消毒铺单后开始靶控输注瑞芬太尼,Ⅰ~Ⅴ组分别设定瑞芬太尼血药浓度为0,1,2,3,4ng/m l。

分别记录给药前(T1)、血药浓度与效应室浓度平衡后5m in(T2)、10min(T3)、30min(T4)时的HR,MAP,RR,Narcotrend 指数(N I)及警觉/镇静评分(OAA/S),RR低于10次/min 时,给予面罩辅助通气,N I及OAA/S评分由两人分别记录。

113 意识评价 采用改良清醒镇静评分方法(Modi2 fied Observerπs A ssess ment of A lertness/Sedation,OAA/ S)评价患者意识状态,5分:对正常音调的姓名呼喊有反应;4分:仅对大声呼喊姓名有反应;3分:对大声呼喊姓名反应迟钝或是需要反复大声呼喊才有反应;2分:对轻中度摇动躯体有反应;1分:对躯体摇动没有反应;0分:对疼痛刺激没有反应。

当OAA/S评分达到2分及以下时认为患者意识消失,而3分、4分、5分表示患者意识存在[2]。

114 观察指标 各组分别记录给药前(T1)、效应室浓度与血药浓度平衡后5m in(T2)、10m in(T3)、30m in(T4)时的HR,MAP,N I及OAA/S评分。

1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 2检验,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211 不同靶浓度时MAP及心率的变化 瑞芬太尼输注对平均动脉压影响不大,仅较大浓度的Ⅳ,Ⅴ组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105);心率的变化则比较明显,Ⅲ~Ⅴ组与用药前比差异有显著性(P <0105),见图1和图2。

2.2 不同靶浓度时OAA /S 评分的变化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可以影响OAA /S 的评分,但均未低于3分,所有患者处于清醒、轻度镇静状态,见图3。

2.3 N I 随靶浓度的变化 瑞芬太尼对Narcotrend 指数有一定的影响,并与剂量相关,其结果见图4,Ⅲ~Ⅴ组的N I 用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 <0105),但其对应的分级都为90及以上,Ⅳ组与Ⅴ组相比,用药前后各个时间点,N I 均差异无显著性,(P >0105)。

3 讨论Narcotrend 监测仪是应用Kugler 多参数统计分析方法,对原始脑电信号进行计算机处理,基于大量处理过的脑电参数进行脑电自动分析,计算N I 来对意识状态和麻醉深度进行分级,A ~F 6个级别表示从觉醒到深度麻醉再到脑电爆发抑制期间脑电信号的连续性变化,其中B,C,D,E 级又各分为0,1,2三个亚级别,B,C 级表示镇静,D,E 级表示麻醉,每个级别都对应于一定的数值(N I ),与B I S 相似从0~100定量反映意识的连续性变化[3]。

目前大量的研究均表明,无论吸入或静脉麻醉N I 与B I S 的相关性都很好,与吸入麻醉药呼气末浓度及催眠镇静类药物,如丙泊酚的血浆、效应室浓度也有较好的相关性,是临床用来监测临床麻醉和催眠深度的的有效指标[4-5]。

瑞芬太尼作为一种短效的强力镇痛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复合全身麻醉,特别是与丙泊酚合用,是目前静脉麻醉最常用的方法。

瑞芬太尼由于它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可以对B I S 造成影响[6],但是否会对Narcotrend 指数及分级造成影响,从而影响Narcotrend 监测下麻醉深度的判断,还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单独靶控输注不同浓度瑞芬太尼,观察其对Narcotrend 的影响。

靶控输注(TC I )技术是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为基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性别、年龄、体重),通过计算机给药系统调节目标药物浓度的一种静脉给药方式,与传统恒速持续输注比较,能及时改变血浆或效应室浓度,实现输注中断后的补偿,因此观察瑞芬太尼的影响时,使用靶控输注技术可以保证较为稳定的血浆及效应室浓度,减少误差。

同时,为了尽可能减少其他镇静药物的可能干扰,所有入选病例均未使用术前药。

本实验结果证实,瑞芬太尼随着浓度的增可以明显降低心率及平均动脉压,而Narcotrend 指数在其效应室浓度增加时,也出现类似K O I T ABASH I 等[6]研究中B IS 的改变,但即使在效应室浓度4ng/m l 时,Narco 2trend 的分级变化也不大,从机器判读患者处于清醒镇静状态,而这也与通过OAA /S 评价的结果一致,各组患者OAA /S 评分均未低于3分。

鉴于瑞芬太尼在高浓度时有明确的呼吸抑制,本实验设计最高效应室浓度为4ng/m l,实验的结果不能说明更高浓度的瑞芬太尼对Narcotrend 的分级是否也会有影响。

但本实验中发现3ng/m l 组与4ng/m l 组相比,在用药后的各个时间点,N I 均无明显差异,因此我们认为瑞芬太尼对N I 的影响可能存在封顶效应,这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证实,另外4ng/m l 的瑞芬太尼对大多数手术的镇痛已经足够,因此我们认为满足临床需要的瑞芬太尼浓度,不会对Narcotrend 指数造成太大的改变,也不会影响其他药物复合瑞芬太尼全麻时Narcotrend 对麻醉深度的判断。

参考文献[1] SCHNE I D ER G,K OCHS E F,HOM B ,et al .Narcotrend doesnot adequately detect the transiti on bet w een awareness and uncon 2sci ousness in surgical patients [J ].Anesthesi ol ogy,2004,101(5):1105-1111.[2] BAUERLE K,GRE I M C A,SCHROTH M,et al .Predicti on ofdep th of sedati on and anaesthesia by Narcotrend EEG monit or[J ].B r J Anaesth,2004,92(6):841-845.[3] KREUER S,W I L HELM W.The Narcotrend monit or [J ].BestPract Res Clin Anaesthesi ol,2006,20:111-119.[4] KREUER S,BRUHN J,STRACKE C,et al .Narcotrend or bis 2pectral index monit oring during desflurane -re m ifentanil anesthe 2sia:a comparis on with a standard p ractice p r ot ocol [J ].Anesth Analg,2005,101:427-434.[5] SCH M I D T G N,B I SCHOFF P,ST ANDL T,et al .Comparative e 2valuati on of Narcotrend,B is pectral I ndex,and classical electr oen 2cephal ographic variables during inducti on,maintenance,and e mer 2gence of a p r opofol/re m ifentanil anesthesia [J ].Anesth Analg,2004,98:1346-1353.[6] K O I T ABASH I T,JOHANSEN J W ,SEBEL P S,et al .Rem ifen 2tanil dose /electr oencephal ogra m bis pectral res ponse during com 2bined p r opof ol/regi onal anesthesia [J ].Anesth Analg,2002,94(6):1530-1533.(收稿日期:2008-04-16 编辑:祝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