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 动词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短语结构分析动词短语是汉语句子中最基本的句子成分之一,它由一个实义动词和其它附加成分组成。
在句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动词。
动词还可以和一个或多个附加成分构成动词短语,在汉语中动词短语可以放在句子的不同位置,并可以用不同的附加成分来修饰,这种多样化的结构特性给汉语语法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基本结构动词短语的基本结构是由动词和直接宾语构成的,即“动词+宾语”。
例如,“吃饭”、“看电影”等都是典型的动词短语。
它们构成了句子的谓语部分,说明了主语所做的动作或者状态。
但是,动词短语不一定只有动词和宾语这样简单的结构,动词短语还可以加上一些修饰词语,例如:时间、方式、地点等,构成更为复杂的结构。
这些修饰词语的加入,使得整个动词短语更加生动、具体和准确,同时也能更好地表达说话者的意图。
修饰成分1.时间成分时间成分在短语中很常见。
例如,“我昨天去看电影了。
”中的“昨天”就是一个时间成分。
时间成分的加入,能够准确地表明动作发生的时间,给听者更加明确的参考。
时间成分可以出现在动词之前或者之后,也可以出现在句子的其他地方。
2.方式成分方式成分通常包括动作的方式、状态的表现,以及动作的性质等。
例如,“我跑步跑得非常快”中的“非常快”就是方式成分。
方式成分的加入让说话者能够更加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地点成分地点成分是指动作发生的地点。
例如,“我在公园里散步”中的“公园里”就是地点成分。
地点成分的加入,使得句子更加明确,让读者或听者更容易理解。
4.数量成分数量成分是指对动作的数量的表达。
例如,“我吃了三个苹果”中的“三个”就是数量成分。
数量成分的加入,可以更好地表达说话者的意图。
总之,动词短语的结构十分多样化,各种修饰语的加入,可以使句子更加丰富多彩,表达更加准确。
因此,掌握动词短语的构成和使用方法,对于汉语语法的学习非常重要。
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中国现代汉语中有一类特殊的动词,它们被称为心理动词,因为它们反映了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来了解它们的核心含义。
心理动词有很多,它们在中文中形成了一个专有的词汇系统,反映了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它们主要表示人们对自己、对他人或对外来事物的感受、看法、反应、评价或看法等,它们常常出现在日常对话和文字中。
心理动词拥有精确而复杂的语义,它们能够准确地反映与感情和心理状态有关的语义。
例如,“惊”一词多义,包括“惊愕”、“惊讶”、“惊喜”、“惊骇”、“惊奇”、“惊吓”等;而“颤抖”一词则有“惧怕”、“害怕”、“受惊”、“恐慌”等多义。
心理动词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来变换其含义。
例如,“思念”一词在某些情境中可以表示“想念”,在其他情境中又可以表示“回忆”、“怀念”等。
另外,心理动词还可以在具有一定深度和强度的语义架构中进行组合,以对更复杂的情绪表达提供更具体的表达方式。
在研究心理动词时,分析它们的语义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首先,通过审查大量文本,可以得出心理动词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使用的语法特点,以及它们在文本中的分布特征。
其次,分析心理动词的语义,可以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的义性转换及使用的限制。
最后,分析心理动词的语义,有助于我们理解它们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的特殊性、表现性及其意义,以便更好地运用它们。
因此,通过研究中文心理动词的语义,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核心含义,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更具体。
若能深入研究心理动词的语义,将有助于研究者深入了解汉语口语表达中的情绪及人们的情感。
最后,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心理动词的语义,探究它们的内涵、多义性,以及在口语交流中的特殊性,从而为中文口语表达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至此,本文对现代汉语中心理动词的语义作了详细的分析,得出了它们的核心含义以及它们在口语表达中的特性,并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心理动词的语义,以便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内涵,提高中文口语表达水平。
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语法特征

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语法特征形式动词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类特殊动词,它们在形式上不与具体的动作或状态联系,而是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方式、方法、趋势、特点等概念。
形式动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和语法特征需要我们重点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角度,探讨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语法特征。
一、形式动词的语义特点形式动词是具有语义功用,通过与其他词语结合,表达一定的意义或关系。
形式动词的语义特点主要包括:1. 表示方式、方法:如“行”,“走”,“做”,“用”等,它们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以某种方式进行或实现。
2. 表示趋势、程度:如“变得”,“让”,“愈来愈”,“更加”等,它们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的发展、变化的趋势或程度。
3. 表示特点、性质:如“是”,“有”,“属于”等,它们可以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的特点、性质或属性。
二、形式动词的句法特点形式动词在句法结构中具有一些独特的用法和语法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形式动词。
以下是形式动词的句法特点:1. 形式动词的后面常跟着状语或宾语补足语,用来进一步说明或描述动作或状态。
例如:“做完功课”,“用汉语交流”,“变得很聪明”等。
2. 形式动词可以与不定式结合,表达一种倾向或可能的动作。
例如:“走得快”,“学会写字”,“放不下”等。
3. 形式动词可以与副词、形容词组成复合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或方式。
例如:“行进中”,“走到了尽头”,“做得好”等。
4. 形式动词可以作为谓语,构成简单句结构。
例如:“是”可以表示等同关系或陈述句,如“他是学生”;“有”可以表示具有某种属性或存在,如“桌子上有一本书”。
三、形式动词的用法技巧在运用形式动词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用法技巧,以确保句子表达准确、流畅。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用法技巧:1. 注意与实义动词的区别:形式动词和实义动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有所不同,要注意区分。
例如:“做功课”中的“做”是形式动词,表示做某件事情的方式;而“写作业”中的“写”是实义动词,表示具体的动作。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围绕“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进行讨论,旨在了解汉语动词含义素结构组成及其在汉语中的重要性。
汉语中的动词词干并不仅仅指一个单独的词,而是一种有关各种动词表达的语言形式。
历史上,汉语动词的形式曾经是一些词汇的集合,此外,也有一些高级语法结构,如谓语构造、句子成分和定语等,在汉语中很重要。
有了这些句法形式,汉语动词就可以做到它们想做的一切。
因此,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是研究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进行汉语动词义素结构分析的过程中,记号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汉语动词义素的表示需要一定的记号来指示出汉语中的各种语法形式。
记号的使用是汉语义素结构的基础。
在分析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时,需要根据记号系统来分析其语义结构,以确定各义元之间的关系。
在汉语中,每个动词都有一种特定的义素结构。
为了找出这种结构,人们要研究汉语动词的语义组成及其表达形式。
首先,要分析动词的语义基础,即对动词的意义的分析。
这是分析汉语动词义素结构的必要步骤。
其次,要研究动词的表达形式,即分析动词本身形式以及动词与其他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最后,要研究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有意义的表达形式。
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对我们对汉语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语中的每一个动词。
此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义结构,以便能够准确、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综上所述,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是研究汉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对汉语各义元之间关系的重要研究内容。
因此,人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个研究领域,综合运用记号学和语义学的方法,深入研究和分析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使我们能更好地使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分析

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分析作者:陆如梦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6期摘要:近年来,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入手,对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历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论述其在不同语法化阶段的表意功能、句法形式特征,概括分析其语法演变和语义演变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探讨其语法化的动因。
通过分析动词“上”的语法化这一过程,为现代汉语中其他一些趋向词和动词结合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有利于语法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动词“上” 语法化语法演变语义演变一、语法化概念及研究现状“语法化”概念最早出现在13世纪的中国,《六书正伪》中记载道:“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
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①法国语言学家梅耶(1912)最早提出“语法化”这一术语,他指出:“语法化指语言中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②之后Kurylowicz(1965:52)补充指出:“语法化指词汇语素演变为语法语素,或从较低的语法地位跃进到较高的语法地位(从派生构词成分变为曲折构形成分)的过程。
在分析语中,主要指实词/语素虚化以及虚词/语素变得更虚。
”③这一定义将虚词(语素)更虚列入语法化,扩展了梅耶的语法化内容,也更加准确,被称为“迄今为止,最经典的定义”。
现代汉语中的“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作体词主要用来表示方位或者是位置,另一类则是可以用作谓词用来表示趋向。
前人对于表示方位或者是位置的体词性质的“上”的研究比较丰富且大多比较深入,像吕叔湘(1965)、廖秋忠(1989)、刘宁生(1994)、储泽祥(1996)、齐沪扬(1998)、李宇明(1999)、方经民(2002)等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相比较而言,关于谓词性质的“上”的研究前人涉及的较少,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分析汉语中“上”的谓词性质,而它的体词性质不再列入讨论的范围之内。
在谓词性质“上”的范围里,我们主要侧重于研究“上”作动词时的情况。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第四章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第四章
第四章是关于汉语中的动词短语分析的内容。
动词短语是由动词和它的补足语构成的结构,用来描述动作、状态或者发生的事件。
本章的内容包括动词短语的结构和分类,以及动词短语的句法功能和语义角色。
动词短语的结构由动词和它的补足语组成,补足语可以是宾语、宾语补足语、状语、状语补足语等。
动词短语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的顺序可以有多种情况,相同的动词可以有不同的结构。
根据动词短语的句法功能和语义角色,可以将动词短语分为及物动词短语和不及物动词短语。
及物动词短语中的动词需要带有宾语,而不及物动词短语中的动词不需要宾语,只有主语。
在句法功能上,动词短语可以充当谓语、主语、宾语、状语等。
根据动词短语的语义角色,可以将其分为施事者、受事者、工具、目标等。
了解和分析动词短语的结构、句法功能和语义角色对于准确理解和使用汉语非常重要。
通过对动词短语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并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研究概述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研究概述趋向动词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小类。
学界主要从性质、范围、句法功能、语义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标签:趋向动词性质范围句法功能语义功能一、引言在现代汉语中,趋向动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相对封闭的动词小类。
趋向动词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高,其语义功能及句法特点也相当复杂,所以在词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自20世纪20年代起,汉语学界就开始对趋向动词进行研究。
但到目前为止,关于趋向动词的性质、范围、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仍存在很大争议。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趋向动词的研究成果作简要概述。
二、趋向动词的性质关于趋向动词的性质语法学界持有不同的认识。
黎锦熙(1924)的《新著国语文法》、太田辰夫(1958)的《中国语历史文法》把它们归为“助动词”。
吕叔湘(1942)的《中国文法要略》、陆志韦(1956)的《北京话单音词词汇》却把它们归为“副词”。
陆宗达、俞敏(1954)的《现代汉语语法(上)》认为趋向动词是动词词尾,符合词尾的四个条件,所以归为“词尾”。
张志公主编(1959)的《汉语知识》、丁声树等(1961)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把它们作为动词的附类,称作“趋向动词”。
张静(1961)的《谈汉语副词的范围》则归为“词素”,陆志韦(1964)的《汉语的构词法》也持这种观点。
房玉清(1981)的《助词的语法特征及其分类》、徐静茜(1983)的《“趋向动词”应归属何种词类?》认为趋向动词符合“轻读”和“粘附”两大特征,应看成是“动态助词”。
刘叔新(1981)的《关于助词的性质和类别问题》把“起来、下来、下去、起、来、去、过来、过去”看作“形态词”。
赵元任(1979)的《汉语口语语法》、王力(1985)的《中国现代语法》、陈昌来(1994)的《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刘月华主编(1998)的《趋向补语通释》认为趋向动词具有“多重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趋向动词的性质多半和它所表示的意义有关。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大学汉语语法的研究,如果没有涉及到汉语动词,那就会很不完整。
在汉语动词中,义素结构是汉语语言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将汉语动词从句子结构上分类,为汉语动词的文法功能提供必须的依据。
本文旨在以《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为标题,从义素结构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动词进行分类和分析,以探索汉语动词理解的深入见解。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的义素结构可以大致分为三类:“谓词”、“形容词”和“联合词”。
“谓词”是句子中表示主语的行为、状态或陈述的谓语动词,涉及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的属性,如“走”、“吃”、“累”等。
而形容词则表示状态或特征,如“高”、“红”、“凉”等。
联合词是一种综合词,它既包含动作义,也包含形容义,如“走快”、“笑哈哈”等。
除上述三类义素结构之外,现代汉语中还存在分类不清的模糊词,它们具有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特征,如“小”、“老”、“多”等。
这类词称为“边缘动词”,它们位于谓词、形容词与副词之间,比较模糊,既有动词特征,也有形容词或副词特征。
其次,现代汉语中也存在一些结构复杂的动词,它们同时拥有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特征。
例如,“放心”结构由“放”和“心”组成,其中“放”为动词,“心”由名词和副词组成;“走过”结构则由“走”和“过”组成,其中“过”由形容词和副词组成。
这类动词表示的是一种复合的动作,既包含动作义,也包含形容义。
此外,还有一些“非动词形”的动词,它们是介词、助词、副词和量词的变形词。
由于其在结构上比较复杂,因此不能被定义为动词,但它们具有动词的语义特征,如“向下”、“按时”、“多多”等。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各具特色,它们经历了复杂而丰富的变化,从而丰富了汉语动词的文法功能,也更好地反映了汉语动词的复杂性。
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汉语动词义素结构中存在的模糊性,以获得更深入的汉语动词理解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不会不来。
(2)能愿动词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 例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
(3)能愿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面,不能带助词“了、
着 ”等。
5、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表示移动的趋向, 有单音、双音的。 例如:来、上来、起、起来 (1)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或者谓语中心。 例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
(2)趋向动词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表示
(2)动词能够受副词“不”修饰多数不能受程度
副词修饰(心理活动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
加程度副词。
(3)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 态。 (4)有些动作行为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 微的。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
谢谢!
趋向,作趋向补语。 例如:拿<出>一本书<来>。
6、存现动词
存现动词:表示存在、变化、消失。 例如:存、存在、有、发生、演变、发展
存现动词一般出现在存现句中。(即处所
段+存现动词+人或物段。)
例如:山上有个庙。
7、使令动词
使令动词:表示命令或请求的动词。 例如:使、令、请、让
பைடு நூலகம்
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
(3)表存在:表示事物的存在。
例如:靠墙是一张书桌。 遍地是牛羊。
注意副词“是”:
副词“是”常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肯定。 例如:他是走了。 今天是很冷。
4、能愿动词
1、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 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 (1)表可能:能、能够、会、可能、可以 (2)表必要:要、应该、应当 (3)表意愿:肯、敢、要、愿、愿意 2、(1)能愿动词在句子中常坐状语, 它有“· · · 不· · · ” 式和“不· · · 不”式。 例如:他能不能来?
动词
参考黄柏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 汉语言文学一班 许浩然 2015.03.22
动词:
动词表示动作、 行为、心理活动、或存 在、变化、消失等。
动 词 的 分 类
动作行为动词 心理活动动词 判断动词
趋向动词
能愿动词 使令动词 存现动词
1、
及物动词:
动作行为动词
不及物动词
2、心理活动动词
怕、恨、喜欢、羡慕、 希望、讨厌等。
和形容词的区别:
例: 我讨厌你。(动词) 你真讨厌!(形容词)
要根据语境具体判断!
动词一般不能受“很”修 饰。
3、判断动词:“是”
动词“是”:
(1)表判断: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我们的目的是发展生产。(甲=乙) 女儿也是传后人。(甲<乙) (2)表说明: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 例如:这孩子是双眼皮。 这条裙子是红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