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内科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口腔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口腔)

《口腔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口腔)

《口腔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使用)Ⅰ前言口腔内科学是口腔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学科和主干学科。

目前在国内它包括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粘膜病学三门课程, 主要研究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及口腔粘膜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等内容, 紧密结合临床, 讲述口腔内科有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旨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为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20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0.76:1。

即讲课52学时,实验68学时。

四教材:1.《牙体牙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樊明文, 2版, 2003年。

2.《牙周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曹采方, 2版, 2003年。

3.《口腔粘膜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秉琦, 2版, 2003年。

II正文牙体牙髓病学第一篇龋病第一章概述一教学目的在了解龋病的历史及龋病危害的基础上, 学习龋病的概念及龋病的特征。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龋病的定义、特征及好发部位。

(二)熟悉龋病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熟悉龋病流行评价方法。

(三)了解龋病的历史, 龋病学的研究内容。

三教学内容龋病的概念第二章病因及发病过程一教学目的在了解龋病病因学说的基础上, 学习龋病的病因。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牙菌斑的三层结构特点、获得性膜的概念及其功能、微生物致龋的证据及三类主要的致龋微生物、牙菌斑与龋病的关系、蔗糖与龋病的关系及其机制、氟的抗龋机理、牙对龋病敏感性的差异及其原因;掌握唾液与龋病的关系、Miller化学细菌学说(先进性与局限性)和龋病病因的四联因素理论。

口腔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口腔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口腔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口腔内科学》是遵照口腔医学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而编写的,供高等口腔医学院校使用。

目前,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医疗和科学研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有的院校、医院,口腔内科已分为几个独立的科室或专业组,如牙体牙髓病科、牙周病科和口腔粘膜病科等;国外更早已如此,形成了独立的专业课程。

为适应此种情况,自2000年起,《口腔内科学》分化为《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和《口腔粘膜病学》三门独立的学科。

总时数分配第一篇牙体牙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牙体牙髓病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学科之一,研究牙体组织疾病、牙髓病、根尖周病和非龋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恢复和重建咀嚼功能与外形的美观。

教学的开展最早始于 20 世纪初,是口腔内科三大专业课程之一,是口腔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知识涉及面广、实践过程长且有一定操作技能要求的学科。

1998 年,卫生部开始进行口腔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第四轮修订,正式将“牙体牙髓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教材编写。

2000 年 11 月,卫生部规划教材《牙体牙髓病学》第1版正式起用,2004年4月推出第2版,并被教育部确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通过讲课,实验室示教和实习、临床见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自学、讨论、辅导和考试等环节,要求学生了解牙体牙髓病学教学目的和内容。

掌握牙体牙髓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常见的牙体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的诊断与治疗,并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验室实习地点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临床实训基地,操作均在模拟头颅颌架上进行,逼真模拟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并由临床医师在旁指导,指导教师的示教可通过摄像探头与学生操作台的显示屏相连,可以实时录像、反复再现,为以后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临床见习、实习采用一人一椅,并配有全套临床操作所需设备,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

医大口腔内科学教学蟾医大口腔内科学教学大纲aspan class=.doc

医大口腔内科学教学蟾医大口腔内科学教学大纲aspan class=.doc

《口腔内科学》教学大纲(供口腔专业用)一、课程简介口腔内科学是研究牙体、牙髄、根间周纽织、牙周组织及口腔粘摸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科学。

属口腔医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

总任务是使学生具有从事口腔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防治的工作能力。

本课程内容包括牙体病学(轄病和非鵠性牙体硬纽织疾病),牙髓病学(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牙周病学(牙龈病和牙周病),口腔粘膜病学,儿童牙病学,老年病学,口腔检杳。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实习、自学讨论、电教形式进行,并安排临床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实践中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

采用提问、测验、病例分析讨论、操作考核进行评价。

本课程在第4学期开课,总学时145学时,学分为7个学分。

二、课程冃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概述口腔内科常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指导病人进行口腔保健。

2.综合分析病人的临床表现,止确应用口腔检查的方法,对帘见病作出止确诊断,并根据治疗原则制定治疗计划,阐述治疗依据。

3.正确进行充填术、安抚术、干髄术、根管治疗术、牙髄劇化治疗术、龈上洁治术和龈下刮治术的操作。

4.正确应用口腔内科常见药物。

5.具有尊重、关心和体贴患者的医徳,认真、严谨、热情、细致的工作作风。

三、学时分配单元理论学时实践合计1.绪论和口腔检查4262.齬病1628443.牙体硬纽织非鵠性疾病444.牙髓病及根尖周病2314375.儿童牙病概述886.牙周纽•织病1614307. 口腔粘膜病122148.老年牙病概述119. 口腔内科的主要症状11合11"8560145四、单元冃标尖丿苟病的临床衣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简述急性牙髓炎、急性根尖周炎的应急处理方法4.正确进行牙髓安抚术干髓术、根管治疗术牙髓期化治疗术病因3.牙髓病、根尖周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40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5.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治疗实验21:离体前牙前懈牙开髓法实验22:离体磨牙开髓法试验23:盖舲术与活髄切断术实验24:仿头模离体牙失活干髓术实验25:离体前牙根管治疗术实验26:离体牙塑化治疗术记录考核病例分析5.儿童牙病概述1.学会接诊儿童患者2.正确进行乳牙、年轻恒牙龌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的治疗3.识别乳牙和恒牙4.概述决定乳牙和第一恒磨牙拔除与保留的有关因素1.儿童牙颌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2.儿童編病及治疗3.儿童陋病、根尖周病及治疗4.乳牙外伤5.儿童的拔牙问题8讲授讨论实习提问测验6.牙周组织病1.说出牙周组织病的病因2.正确诊断各类牙龈病和牙周病3.正确进行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松动牙固定术、牙周脓肿切开术,学会合理应用药物治疗牙周病4.说出调合的燃改原则及牙龈切除术、翻瓣术的适应症1.牙周组织病的病因2.牙周组织病的临床病理3.牙周组织病的检查4.牙周纟1[织病各论:牙龈病牙周病咬合创伤青少年牙周炎牙周菱缩根分叉病变牙周牙髓综合症5.牙周纽织病的治疗试验2&龈上洁治术试验29: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术实验30:牙龈切除术翻1614讲授自学讨论实验见习提问测验实习记录考核。

《口腔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口腔)

《口腔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口腔)

《口腔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口腔)口腔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口腔)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提供与口腔内科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口腔内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常见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并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

授课内容1. 口腔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2. 口腔内科学的病因和发病机制3. 口腔内科学的常见疾病和临床表现4. 口腔内科学的诊断技术和辅助手段5. 口腔内科学的治疗方法和原则6. 口腔内科学的预防和保健措施教学计划第一周- 授课内容:口腔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 研究任务:阅读相关教材,了解口腔内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第二周- 授课内容:口腔内科学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研究任务:研究口腔内科学的病因分类和发病机制,熟悉常见疾病的致病因素第三周- 授课内容:口腔内科学的常见疾病和临床表现- 研究任务:研究口腔内科学的常见疾病和其典型临床表现,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第四周- 授课内容:口腔内科学的诊断技术和辅助手段- 研究任务:研究口腔内科学的常用诊断技术和辅助检查手段,掌握其适应症和操作方法第五周- 授课内容:口腔内科学的治疗方法和原则- 研究任务:了解口腔内科学的常用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掌握其选择和应用第六周- 授课内容:口腔内科学的预防和保健措施- 研究任务:研究口腔内科学的预防和保健知识,掌握口腔卫生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评估方式-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 考试成绩:期末闭卷考试,检验对口腔内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参考教材- 《口腔内科学教程》- 《口腔内科学导论》- 《口腔内科学实践指南》以上大纲为参考,具体内容可能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口腔内科学本科生教学大纲

口腔内科学本科生教学大纲

口腔内科学本科生教学大纲口腔修复学本科生教学大纲导言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和畸形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科学。

内容包括牙体缺损,牙列缺损,牙列缺失和颌面部缺损的修复,牙周病和颞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的修复治疗。

口腔修复学的任务培养口腔专业学生具有口腔修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牙体缺损,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等修复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大课讲授与实验课操作相结合,包括讲课、自学、课堂讨论、实验室实习和临床见习等环节,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口腔修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采用大课讲授与实验课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口腔修复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口腔修复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后期年第五版)。

口腔修复学各章节授课学时分配表理论讲授实验室实习和见习内容学时内容学时绪论 2 各类修复体模型示教2可摘局部义齿18 活动义齿制作全过程23 全口义齿20 全口义齿制作过程22 牙列缺损修复14 铸造金属全冠、简单桩冠、烤瓷桩冠桩核制作35固定桥14 铸造金属固定桥制作全过程8口腔种植学 4合计72 90 一、口腔修复学绪论了解口腔修复学的概念、范畴、任务、相关学科、发展概况,掌握口腔修复学的学习方法。

二、可摘局部义齿[教学内容]1、可摘局部义齿概述:可摘局部义齿的概念、牙列缺损的定义、牙列缺损的影响、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适应症、优缺点,可摘局部义齿的支持形式。

2、可摘局部义齿的组成及作用:人工牙、基托、固位体、连接体3、牙列缺损及可摘局部义齿的分类:Kennedy牙列缺损分类Applegate-Kennedy牙列缺损分类王征寿分类法4、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设计的原则,义齿的稳定和固位、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分类设计5、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前的口腔检查及准备6、可摘局部义齿的制作:(1) 基牙及余留牙预备,(2) 印模:托盘选择,印模材料的选择,印模种类及取印模的方法印模的要求。

《口腔内科学》实验教学大纲(口腔)

《口腔内科学》实验教学大纲(口腔)

《口腔内科学》实验教学大纲(口腔)第一篇:《口腔内科学》实验教学大纲(口腔)《口腔内科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使用)Ⅰ前言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使用。

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口腔内科专业课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课的学习验证理论,从而使学到的知识更为巩固;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得到比较全面的口腔内科学基本操作技术的训练。

掌握窝洞的制备原则,掌握牙髓治疗的方法及基本技术的具体操作程序,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68学时。

四使用教材:《口腔内科学实验教程》自编教材:口腔内科学教研室,欧忠辉主编。

Ⅱ正文实验一龋病损害及洞形结构的认识、石膏牙I、V类洞的制备一教学目的在认识龋病损害的基础上掌握窝洞的分类,学会制备石膏牙I、V类洞。

二教学要求(一)理解龋病损害的特征、好发部位及龋病深度的划分。

(二)掌握窝洞定义、结构、命名及分类。

(三)了解I、V类洞形特点及制洞原则,以及I、V类洞的外形设计,倒凹固位形的部位,洞底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一)龋病的认识(二)石膏牙I类洞的制备(三)石膏牙V类洞的制备实验二石膏牙Ⅱ、Ⅲ类洞的制备一教学目的在认识Ⅱ、Ⅲ类洞定义的基础上,学会制备石膏牙Ⅱ、Ⅲ类洞形。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Ⅱ、Ⅲ类洞形特点及制洞原则。

(二)掌握邻面洞龈壁、轴壁、髓壁的制备方法。

(三)掌握Ⅱ类洞邻面洞以及Ⅲ类洞舌面洞的洞形设计。

三教学内容(一)洞形复习(二)石膏牙Ⅱ类洞的制备(三)石膏牙Ⅲ类洞的制备实验三离体下颌磨牙I、V类洞形制备离体上颌磨牙Ⅱ类洞的制备一教学目的在离体下颌磨牙上制备Ⅰ类洞、Ⅴ类洞,学会使用牙科用钻针,掌握离体上颌磨牙Ⅱ类的制备。

三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口腔内科学》教学大纲

三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口腔内科学》教学大纲

《口腔内科学》课程标准所属系部:医学技术系适用专业:三年制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类型:专业课程一、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口腔内科学》是执业医师考核的重要内容。

口腔内科学是研究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儿童牙病、老年牙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的分支学科。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口腔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口腔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能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设计思路围绕口腔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医疗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口腔内科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突出重点。

在授课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把知识目标定位于医疗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传授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资料搜索等应用能力;在素质培养方面: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

本课程安排在第3、4学期,课程建议总课时234学时,理论为138学时、实训为96学时。

二、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口腔内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口腔内科检查方法,门诊病历书写。

2.掌握口腔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

3.能够进行社区口腔卫生保健及卫生宣教。

4.熟悉口腔黏膜病、儿童牙病的病因、发病机理。

5.了解老年牙病的特征及治疗。

(二)能力目标1.能够规范进行口腔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正确处理。

2.会进行口腔内科基本临床操作。

3.能独立进行社区口腔卫生保健。

(三)素质目标1.关心病人,工作认真负责。

2.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意识。

三、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四、课程实施建议(一)教材选用根据本课程标准,选用多层次多版本《口腔内科学》教材及相关资料作为参考。

口腔内科学教案

口腔内科学教案

口腔内科学教案口腔内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口腔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掌握口腔内科学的临床诊断方法;3.掌握口腔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原则;4.培养学生对口腔内科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口腔内科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口腔内科学的研究对象–口腔内科学与口腔外科学的区别与联系2.口腔内科学的临床诊断方法–病史采集和初步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3.口腔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原则–口腔溃疡的诊断与治疗–牙周病的诊断与治疗–口腔黏膜病的诊断与治疗–唾液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三、教学方法1.讲授2.分组讨论3.案例分析4.视频展示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口腔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讲授口腔内科学的临床诊断方法(15分钟)•分别介绍病史采集和初步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口腔内科临床诊断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并汇报讨论结果。

4. 案例分析(20分钟)•提供几个口腔内科疾病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临床诊断方法进行诊断。

第二课时1. 复习(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确保学生对口腔内科学的临床诊断方法有基本了解。

2. 讲授口腔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原则(20分钟)•分别介绍口腔溃疡、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和唾液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3. 视频展示(15分钟)•播放相关口腔内科疾病的诊治视频,展示真实病例和临床操作过程。

4. 讨论和总结(15分钟)•学生针对所展示的视频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学生对口腔内科学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口腔内科临床诊断方法和疾病诊治原则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网络视频资源•相关课件和文献参考资料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内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口腔内科学是口腔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是研究牙体牙髓病、牙周病、粘膜病及儿童牙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的一门学科。

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合格人才。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2)理解常见病的基本概念。

(3)掌握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口腔内科的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和一般检查。

(2)能对口腔内科学的常见病做出初步诊断和选择正确的治疗计划,且能规范操作。

(3)能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和提出预防保健措施。

(三)思想教育目标(1)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2)培养认真、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

(3)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实验两部分,总学时160,其中理论80学时、实践80学时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通过本章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口腔内科学的定义。

【教学内容】口腔内科学的定义、发展的历史【教学时数】1课时第二章口腔检查【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掌握正确的一般检查和特殊检查的方法,并能书写完整的口腔门诊病历。

【教学内容】一、口腔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室准备、医师的准备、器械准备二、口腔检查一般检查(问诊、视诊、探诊、叩诊、触诊、咬合检查、嗅诊)特殊检查(牙髓活力检查、局部麻醉检查、诊断性备洞、穿刺检查、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三、病历书写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和家族史、口腔检查记录、诊断、治疗计划、知情同意书、治疗过程记录、牙位记录法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掌握正确的一般检查和特殊检查的方法,并能书写完整的口腔门诊病历【教学时数】3课时第三章龋病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掌握龋病定义和龋病的特征【教学内容】一、龋病的概念和特征。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一种疾病。

龋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在牙体硬组织在色、形、质三个方面均发生变化二、龋病流行病学防治历史,发病情况,检查项目和流行病学指标,世界各国和各地龋病流行情况,我国龋病流行情况。

【教学时数】2课时第二节龋病的病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主要发病学说和最新研究进展。

熟悉龋病病因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微生物、宿主、饮食等在龋病发病中的作用和地位。

【教学内容】一、发病学说化学细菌学说,蛋白溶解学说,蛋白溶解螯合学说,重点讲解化学细菌学。

二、龋病的发病因素(三因素论和四因素论)1.微生物因素(细菌和菌斑)细菌在龋病中作用的认识过程,致龋的主要细菌:口腔链球菌、主要讲述口腔变形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龋机理。

乳杆菌和放线菌的致病机理。

牙菌斑:菌斑所在部位,菌斑的组成成份,菌斑的形成,菌斑与龋病的关系。

2.宿主因素:牙齿状况,唾液,全身状况。

3.食物因素:糖的致龋作用和致龋机理,食物的加工。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三节龋病的临床病理【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釉质龋、牙本质龋的分层【教学内容】一、釉质龋从深到浅分四层: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

二、牙本质龋从深到浅分四层: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

三、牙骨质龋同牙本质龋教学时数1课时第四节龋病的分类和临床表现【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龋病的不同分类方法及特点【教学内容】一、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分类急性龋(猖獗龋)、慢性龋(静止龋)。

二、损害的解剖部位分窝沟龋、平滑面龋。

三、病变深度分浅龋、中龋、深龋【教学时数】3课时第五节龋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龋病的诊断方法及浅龋、深龋的鉴别诊断【教学内容】一、诊断方法视诊、探诊、温度的冷热实验、x线检查、透照二、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浅龋(口小底大、口大底小)与釉质钙化不全、釉质发育不全、氟斑牙鉴别中龋(龋坏到达牙本质浅层、对冷热酸甜刺激敏感)深龋(龋坏到达牙本质深层、有食物嵌入痛)与牙髓炎相鉴别【教学时数】2课时第六节龋病的治疗【目的要求】学习龋病治疗的方法,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教学内容】一、非手术治疗(l)适应证(2)药物治疗:氟化物、硝酸银、再矿化液、窝沟封闭、预防性树脂充填二、修复性治疗(一)牙体修复治疗的生物学基础牙釉质、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牙骨质、牙周组织(二)牙体修复的基本原则和步骤1.窝洞制备(1)窝洞的分类(GV Black)I类洞:为发生在所有牙面发育点隙裂沟的龋损所备的洞.Ⅱ类洞:为发生于后牙邻面的龋坏所备的洞。

Ⅲ类洞:为前牙邻面未累及切角的龋损所备的洞。

Ⅳ类洞:为前牙邻面累及切角的龋损所备的洞。

V类洞:所有牙的颊(唇)舌面颈1/3处的龋损所备的洞。

(2)窝洞的结构、命名(3)窝洞预备的基本原则①去净龋坏组织。

②保护牙髓组织。

③尽量保留健康牙体组织。

(4)窝洞预备的基本步骤①开扩洞口及进入病变区。

②设计和预备洞的外形、原则:以病变为基础设计外形,洞缘必须扩展到健康的牙体组织,外形线尽量避开牙尖和嵴等承受咬合力的部位,外形线呈圆缓曲线,邻面的颊舌洞缘应位于接触区以外,分别进入楔状隙,龈缘与邻牙之间至少应有0.5mm宽的间隙,不必扩展到龈下。

③预备抗力形和同位形A.抗力形(resistance form):抗力形是修复体和余留牙结构获得足够抗力,在承受咬合力时不折裂的形状。

影响窝洞抗力形的主要有:a. 洞深:应使修复体能承受平常咀嚼压力,洞底必须建立在牙本质上,洞深要求在釉质牙本质界下0.2~0.5mm,b.盒状洞形:洞形为底平,壁直,点线角圆钝.c.阶梯结构:双面洞的合面洞底与邻面洞的轴壁应形成阶梯。

d.窝洞外形:外形为圆缓曲线,避开承受咬合力的尖嵴。

e无机釉:去除无机釉;薄壁弱尖的处理,去除薄壁弱尖.B.固位形(retention form):固位形是防止修复体在侧向或垂直方向力量作用下移位、脱落的形状。

窝洞的基本固位形有:a.侧壁固位:这是各类洞最基本的固位形,要求窝洞有足够的深度.b.倒凹固位:侧壁固位不足时可在洞底线角处做圆弧形倒凹,应做在牙体组织较坚硬的部位。

c.鸠尾固位:这是一种机械固位,用于复面洞。

窝洞形似斑鸠尾部,由鸠尾峡和膨大的尾部组成,借助于峡部的扣锁作用防止充填体从与洞底呈水平方向的脱位。

d.梯形固位:梯形固位用于复面洞,邻合洞的邻面预备成龈方大于验方的梯形,防止修复体从梯形底边呈垂直方向的脱位。

④制备洞缘。

2)术区隔离3)窝洞消毒4)窝洞封闭、衬洞及垫底5)充填(三)修复材料和垫底材料垫底材料:氧化锌丁香油酚粘固剂、氢氧化钙制剂、聚羧酸锌粘固剂、磷酸锌粘固剂充填材料:银汞合金、玻璃离子粘固剂、复合树脂3.修复性治疗(1)修复原则①去净腐质和感染牙本质组织。

②充分保护牙髓牙本质复合体。

③按机械力学和生物力学的原理预备抗力形式和固位形式。

④用适当的修复材料。

(2)牙体修复的步骤①进入病变区,查清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②设计和预备洞的外形。

③建立固位形和抗力形。

④去净龋坏组织。

⑤预备辅助固位形和抗力形。

⑥洞缘的完成。

⑦清理窝洞。

⑧隔湿。

⑨护髓。

⑩充填材料、雕刻外形、调合、打磨及抛光。

4.深龋的治疗(1)深龋的治疗原则①停止龋病发展,促进牙髓的防御反应。

②保护牙髓。

③正确判断牙髓状况(2)深龋的治疗方法:垫底充填,安抚治疗,间接盖髓术。

(3)治疗方法选择:根据牙髓状况及软龋能否去尽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如表4-1所示。

龋病的治疗方案5.并发症及处理(1)意外穿髓原因:①对髓腔解剖不熟悉。

②髓腔解剖结构的变异。

③操作不当。

(2)充填后疼痛的原因①牙髓性疼痛②牙周性疼痛(3)充填物脱落折断的原因①洞形预备因素。

②充填材料调制不当。

③充填方法不当。

④过早承担咬合力。

(4)牙折裂的原因:①备洞时未去除无基釉,脆弱牙尖未降低咬合,特别是咬合力大的部位。

②磨除过多的牙体组织,削弱了牙体组织的抗力。

③窝洞的点线角太锐,导致应力集中.④充填体过高过陡,引起牙合创伤。

⑤充填材料过度膨胀,如银汞合金固化过程中与水接触造成的延缓性膨胀.(5)继发龋原因①备洞时未去尽龋坏组织,致使充填后龋损继发龋发展.②洞壁有无基釉,特别是承受咬合力处,受力时易碎,在洞缘留下缝隙,利于菌斑沉积。

③洞的边缘在滞留区内,或在深的窝沟处.④充填材料与洞壁间的微渗漏。

⑤充填材料硬固时体积缩小、小于牙体组织的热膨胀泵数、被腐蚀、充填压力不足及洞缘的垫底粘固剂溶解等原因都可造成洞壁与充填材料之间出现微渗漏.⑥充填体的羽毛状边缘和承受咬合力部位洞缘短斜面上的充填体可在受力时破碎、折裂而使充填体边缘出现空隙。

【教学时数】6课时第四章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第一章牙发育异常【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氟牙症,四环素牙,畸形中央尖、牙内陷的病因、症状、诊断及其防治。

熟悉各种环境条件的改变对牙齿结构的影响。

了解对牙齿发育期及萌出后影响的有关因素。

一般了解其它非龋性疾病。

【教学内容】一、釉质发育不全1.定义:⑴釉质矿化不良;⑵釉质发育不良。

2.病因⑴营养障碍;⑵内分泌失调;⑶婴儿、母体疾病;⑷局部因素。

3.临床表现⑴轻症:矿化不良;重症:发育不良。

⑵发病时间不同,临床表现为不同牙位的牙齿病变。

4.治疗⑴轻症无需治疗,重症复合树脂修复。

⑵病变发生在牙齿发育期,萌出后发现,无法预防,注意母体健康。

二、氟牙症1.病因和发病机理⑴饮水含氟量过高,正常饮水含氟量为1mg/L。

⑵氟浓度增高,抑制碱性磷酸酶活力,造成釉质矿化不良,色素沉积。

2.临床表现:同一时期萌出的釉质上有白垩色到褐色的斑块,轻、中、重。

3.治疗⑴轻症用盐酸脱色,牙面有缺陷用复合树脂修复。

⑵预防:重选水源,用活性炭去除水中过量氟。

三、四环素牙1.病因:牙齿发育矿化期服用大量四环素引起牙着色。

2.临床表现⑴颜色改变。

⑵病理磨片荧光染色,色素主要沉积在牙本质中。

3.治疗⑴外脱色,复合树脂修复。

⑵预防:孕妇和8岁以下儿童忌用四环素。

四、畸形中央尖1.病因:牙齿发育期,牙乳头向造釉器突起。

2.临床表现⑴隐裂线合面中央窝半圆形突起,可有牙髓伸入。

⑵折断后使牙髓感染坏死,影响根尖的继续发育,根尖呈喇叭形。

3.治疗:⑴多次磨除脱敏;⑵磨除后盖髓治疗;⑶根尖成形术。

五、牙内陷1.病因:牙发育期,造釉器过度增殖深入牙乳头中。

2.临床表现:⑴畸形舌侧窝;⑵畸形根面沟;⑶畸形舌侧尖;⑷牙中牙。

3.治疗:⑴充填;⑵手术。

六、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1.病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病理变化:⑴杂乱牙本质充满牙髓腔,髓腔闭锁;⑵髓腔内为大量牙髓,髓腔增大。

3.临床表现:微黄色半透明,光照下呈现乳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