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反应笔记

合集下载

2011年呼吸系统第3讲:肺炎,肺脓肿,肺结核笔记

2011年呼吸系统第3讲:肺炎,肺脓肿,肺结核笔记

大苗老师1月12日笔记第五节:肺炎一、概述1.解剖分类:(1)大叶性肺炎:肺实质炎症,致病菌多为肺炎球菌;也叫肺炎球菌肺炎。

(2)小叶性肺炎: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也叫葡萄球菌肺炎。

(3)间质性肺炎:以肺间质为主的炎症。

包括:支原体肺炎和衣原体肺炎等。

2.按病因分类(6类):1).细菌性。

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

2)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特点:没有细胞壁,不能用B内酰胺类,主要用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

3.患病环境分类:(1)院外获得性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致病菌:G+多见,常见的有肺炎球菌;在院外(院外获得性肺炎)踢足球(肺炎球菌)(2)院内获得性肺炎:G-杆菌最常见,包括:绿脓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肠杆菌属等一个老伯(克雷白杆菌),在院子里钟绿色(绿脓杆菌)蔬菜。

老伯是板砖(砖红色胶冻样痰)的.A.无感染因素:以球流感为代表。

无感球流感B.有感染高危因素:有感金铜杆(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注意:1.进行性呼吸困难就是ARDS(呼吸窘迫综合症),氧疗不管用,只能用PEEP(呼吸末正压通气)2.肺炎导致的呼吸困难,由于缺氧,不是动静脉分流。

3.三代头孢:曲松,噻肟。

4.空洞-小叶。

有“脓”字—金葡菌,可忽略年龄。

厌氧菌—“臭”字。

5. 头孢分代:第一代:头孢噻吩钠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啶头孢硫脒头孢克罗头孢噻啶头孢来星头孢乙腈头孢匹林头孢替唑第二代: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孟多头孢呋辛钠头孢克洛头孢替安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头孢丙烯头孢尼西第三代: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匹胺头孢替坦头孢克肟头孢泊肟酯头孢他美酯头孢地秦头孢噻腾头孢地尼头孢特仑头孢拉奈拉氧头孢头孢布烯头孢米诺头孢罗齐第四代: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唑南6.肺炎链球菌只侵犯肺泡,不侵犯支气管,因此不会出现支气管炎的并发症7. 阵发性干咳,刺激性呛咳-----如果是儿童就是肺炎支原体肺炎。

炎症反应笔记

炎症反应笔记

炎症反应笔记定义:A complex reaction to injurious stimuli, that consists of vascular responses, migration and activation of leukocytes, and systemic reactions.炎症反应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其目的是消除损伤因子,清楚受损细胞或组织。

炎症和修复的关系:炎症反应试图:稀释,降解,中和和包围损伤因子。

炎症反应同时启动修复过程以修复受损的组织或细胞,或者形成瘢痕修复。

上述两种情况都可能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炎症的分类:急性炎症,慢性炎症。

二者有时有重叠,且慢性炎症可导致新的急性炎症的发生。

急性炎症:反应迅速,持续时间短(几天到几小时不等),已渗出性(exudation)病变为主,主要的浸润细胞为中性粒细胞。

慢性炎症:持续时间较长,数年到数月,以增生性病变为主,伴有血管的增生和瘢痕的形成,主要的浸润细胞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急性炎症VS慢性炎症(镜下)急性炎症: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间大量渗出液,组织间隙充血。

慢性炎症:单核细胞(细胞更多,核分叶)浸润,组织新结构破坏,纤维化更严重ps.渗出液VS漏出液渗出是炎症的特征性变化。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蛋白,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称为渗出。

渗出液—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结果。

蛋白含量高,还有较多的蛋白和细胞及细胞碎片,外观浑浊。

漏出液—单纯的血液循环障碍,血浆超滤引起。

蛋白含量低,外观清亮,所含的细胞和细胞碎片较少。

急性炎症基本特征: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

红(redness,hyperemia)局部组织充血肿(tissue swelling)局部炎症性充血,液体和细胞成分渗出热(Local hypothermia fever)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痛(burning pain)灼痛,渗出物的压迫和炎性介质的作用引起炎症的原因: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细菌,分支杆菌感染(TB),真菌,病毒,寄生虫外伤—机械,灼伤,辐射,电击,化学毒物。

病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病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病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一、绪论1.病理学的定义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2.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病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患病的人体,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和转归。

3.病理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病理学需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结合临床实践,理解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和应用。

二、疾病概论1.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指人体在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生命活动发生异常改变,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经历不同的病程和发展过程。

2.疾病的基本特征:疾病具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等基本特征。

3.疾病的分类与命名:疾病的分类与命名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如病因、病变性质、病变部位等。

三、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适应的概念及类型:适应是指细胞和组织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适应的类型包括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2.损伤的概念及类型:损伤是指细胞和组织对于各种有害因子产生的非适应性应答反应,包括可逆性损伤和不可逆性损伤。

3.修复的概念及类型:修复是指细胞和组织对于损伤的修复过程,包括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或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

四、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充血的概念及类型:充血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包括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2.血栓形成的原因及类型: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循环过程中,在某些部位发生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包括血栓的类型(血栓的主要成分)和血栓的结局。

3.栓塞的概念及类型:栓塞是指血液循环中,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包括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和细菌栓塞等。

4.梗死的原因及类型:梗死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滞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包括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

病理学笔记重点整理

病理学笔记重点整理

病理学笔记重点整理
以下是关于病理学笔记的重点整理:
1.疾病定义: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与结局的科学。

2.疾病分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包括肿瘤、炎症等。

3.细胞损伤:细胞损伤分为变性、坏死和凋亡三种类型,其中凋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过程。

4.炎症: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因子产生的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

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炎症可发展为肿瘤。

5.肿瘤:肿瘤是机体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块,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

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类型,良性肿瘤通常不会转移,而恶性肿瘤则容易转移。

6.癌症:癌症是恶性肿瘤的一种类型,主要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变。

癌症的病因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

7.癌细胞特征:癌细胞具有三个特征,即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异常和接触抑制丧失。

8.肿瘤分期与分级:肿瘤分期是指肿瘤的扩散程度,而分级则是指肿瘤恶性程度的评估。

9.免疫系统与疾病: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的重要机制,免疫系统异常可导致感染、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

10.病理学诊断方法:病理学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等方法,其中病理组织学检查是常规的诊断方法。

以上是关于病理学笔记的重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工作细胞笔记整理

工作细胞笔记整理

工作细胞笔记整理一、细胞角色及功能。

1. 红细胞(红血球)- 形态:双凹圆盘状,红色。

- 功能:负责将氧气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把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在身体内的血管中穿梭运输物质,就像勤劳的快递员。

- 特点:数量众多,在血液循环系统中不断流动。

容易迷路,但是在不断的工作过程中逐渐熟悉路线。

2. 白细胞(白血球)- 形态:有多种类型,一般呈球形,有细胞核。

- 功能:主要功能是免疫防御。

能够识别和吞噬外来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其中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在炎症反应中迅速迁移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

- 特点:具有趋化性,能够感知病原体释放的化学信号并朝着病原体的方向移动。

战斗力强,在遇到病原体时会迅速展开战斗。

3. 血小板。

- 形态:体积较小,形状不规则。

- 功能:在止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损伤部位,形成血栓,堵住伤口防止血液过度流失。

同时,血小板还能释放一些物质促进伤口愈合。

- 特点:反应迅速,数量较多,能够在短时间内到达血管损伤处。

二、身体内的环境与生理过程。

1. 血液循环系统。

- 组成:由心脏、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组成。

- 功能: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不断地将血液泵送到全身。

动脉将心脏泵出的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处,静脉则将身体各处利用过的血液(含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小血管,在这里进行物质交换,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出等。

- 重要性:血液循环系统是身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通道,维持着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如果血液循环出现问题,如血管堵塞、心脏功能衰竭等,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2. 免疫反应。

-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皮肤可以阻挡病原体的入侵,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黏附病原体并将其排出体外。

-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白细胞中的巨噬细胞等)。

医学免疫学笔记汇总(1~15章)

医学免疫学笔记汇总(1~15章)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 ):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为:①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能力过弱可发生免疫缺陷;过强可导致超敏反应 ②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监视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③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 ):通过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实现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适应性免疫具有三大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免疫学发展时期可分为: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2.1 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bone marrow ){ 血窦造血组织{ 造血细胞 基质细胞:提供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由基质细胞产生的造血生长因子(GM-CSF, SCF, IL-3、4、6、7)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称为造血诱导微环境。

HSC {髓样SC →RBC 、PLT 、粒细胞、单核细胞 淋巴样SC →B 细胞、T 细胞、NK 细胞人HSC 表面标志:CD34、CD117【骨髓的功能:】①产生各类免疫细胞和血细胞②B 细胞、NK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二、胸腺(thymus ){ 胸腺细胞: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T 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 ):TEC 、DC 、M∅皮质内多为胸腺细胞(85~90%);髓质内多为上皮细胞,常见胸腺小体。

胸腺微环境——决定T 细胞增殖、分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胸腺的功能:】①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③免疫调节作用(胸腺基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可调节外周免疫器官)2.2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一、淋巴结(lymph node ){ 浅皮质区(B 细胞区)副皮质区(T 细胞区)髓质:髓索+髓窦:有DC 、HEV淋巴结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75% B :25%)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接受抗原刺激、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部位之一③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④过滤作用(滤淋巴液)二、脾(spleen ){ 白髓:中央动脉+(PALS 、脾小结、边缘区)红髓:脾索+脾血窦脾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40% B :60%)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主要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应答③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和细胞因子等)④过滤作用(滤血)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主要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的主要部位。

西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西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慢性支气管炎:指气管、支气管黏膜与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等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

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临床表现】1、症状:主要有咳嗽、咯痰、喘息。

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病情逐渐加重。

起初常在寒冷季节发病,晨起尤著,夏天自然缓解,以后可终年发病。

①咳嗽:主要原因是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以与分泌物在支气管腔内的积聚。

早期咳声有力,白天多于夜间,病情发展,咳声重浊,并痰量增多。

继发肺气肿时,常伴气喘,咳嗽夜间多于白天,尤以临睡或晨起更甚。

②咯痰:夜间副交感神经相对兴奋,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在支气管腔内蓄积,晨起改变体位,痰液刺激气管引起排痰。

呈白色黏液痰,黏稠不易咳出,量不多,偶可带血。

病情加重或并发感染时增多变稠或变黄。

③喘息:见于喘息型患者,由支气管痉挛引起,感染与劳累后明显,合并肺气肿后喘息加剧。

2、体征:慢支炎早期无明显体征,有时可在肺底部闻与干湿罗音,喘息型支气管炎在咳嗽或深吸气后可听到哮鸣音,发作时有广泛的湿罗音和哮鸣音,长期反复发作可见肺气肿体征。

3、主要并发症:阻塞性肺气肿(最常见)、支扩(咳嗽痰多、咯血、湿罗音、杵状指)、支气管肺炎(慢支炎蔓延致感染,寒战发热咳嗽增剧、痰多、呈脓性)。

【分型】1.单纯型(咳嗽、咳痰,不伴有喘息)2.喘息型(咳嗽、咳痰、伴有喘息、哮鸣音)【分期】1.急性发作期:一周内脓性或黏液脓性痰,量明显增加,伴发热等炎症,或“咳、“痰”“喘”任一项加剧。

2.慢性迁延期: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迁延1个月以上者。

3.临床缓解期: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少量咳痰,保持2个月以上者。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

细菌感染时可见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总数增高。

2、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阴影。

【诊断】凡有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至少持续3个月,并连续两年或以上者,在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如肺结核、尘肺、支气管哮喘、支扩、肺癌、心脏病等)后,诊断即可成立。

急诊医学重点笔记

急诊医学重点笔记

名词解释:1。

心肺复苏(CPR):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包括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电除颤矫正VF/VT,以及药物治疗等,目的是恢复患者的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

2。

休克: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引起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

3。

中毒:是指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达到中毒量而产生的全身损害。

4。

淹溺:常称为溺水,是一种淹没或沉浸在液性介质中并导致呼吸损伤的过程。

由于罹难者气道入口在液体与空气的交界面之下,因而无法呼吸空气(窒息),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5。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机体散热功能衰竭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

6。

电击伤:也称触电。

是一定量的电流通过人体而引起的机体损伤和功能障碍。

电能转化成热能还可造成电烧伤。

7。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机械致伤因素(直接、间接暴力,混合性暴力)作用下,机体同时或相继遭受两种以上解剖部位或器官的较严重的损伤,至少一处损伤危及生命或并发创伤性休克。

8。

复合伤: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体而造成的损伤,所致机体病理生理紊乱常较多发伤和多部位伤更加严重而复杂,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

9。

昏迷:是意识障碍的严重阶段,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全丧失,对内外环境不能够认识,由于脑功能受到高度抑制而产生意识丧失和随意运动消失,并对刺激反应异常或反射活动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

10。

晕厥:又称昏厥,是由于一过性脑缺血导致大脑抑制状态,而出现突然、短暂、自限性的意识丧失和身体失控,其发生较快,并随即自行恢复。

11。

?植物状态:一种特殊的意识障碍,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缺乏认识,能睁眼,有睡眠-觉醒周期,不能执行指令。

12。

?脑死亡:是深度不可逆性昏迷,无自主呼吸,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脑干反射全部消失。

脑死亡属于生物学死亡,无抢救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症反应笔记定义:A complex reaction to injurious stimuli, that consists of vascular responses, migration and activation of leukocytes, and systemic reactions.炎症反应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其目的是消除损伤因子,清楚受损细胞或组织。

炎症和修复的关系:炎症反应试图:稀释,降解,中和和包围损伤因子。

炎症反应同时启动修复过程以修复受损的组织或细胞,或者形成瘢痕修复。

上述两种情况都可能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炎症的分类:急性炎症,慢性炎症。

二者有时有重叠,且慢性炎症可导致新的急性炎症的发生。

急性炎症:反应迅速,持续时间短(几天到几小时不等),已渗出性(exudation)病变为主,主要的浸润细胞为中性粒细胞。

慢性炎症:持续时间较长,数年到数月,以增生性病变为主,伴有血管的增生和瘢痕的形成,主要的浸润细胞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急性炎症VS慢性炎症(镜下)急性炎症: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间大量渗出液,组织间隙充血。

慢性炎症:单核细胞(细胞更多,核分叶)浸润,组织新结构破坏,纤维化更严重ps.渗出液VS漏出液渗出是炎症的特征性变化。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蛋白,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称为渗出。

渗出液—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结果。

蛋白含量高,还有较多的蛋白和细胞及细胞碎片,外观浑浊。

漏出液—单纯的血液循环障碍,血浆超滤引起。

蛋白含量低,外观清亮,所含的细胞和细胞碎片较少。

急性炎症基本特征: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

红(redness,hyperemia)局部组织充血肿(tissue swelling)局部炎症性充血,液体和细胞成分渗出热(Local hypothermia fever)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痛(burning pain)灼痛,渗出物的压迫和炎性介质的作用引起炎症的原因: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细菌,分支杆菌感染(TB),真菌,病毒,寄生虫外伤—机械,灼伤,辐射,电击,化学毒物。

组织坏死—缺氧,充血出血带就是炎症反应的一种表现异物免疫反应—可能有外源性物质或者自身物质引起炎症反应的过程【重点】1.血管收缩vasoconstriction—细动脉在损伤出现后发生短暂(几秒钟)的收缩,由神经调节和化学介质引起。

2.血管扩张vasodilation—先发生细动脉扩张,尔后毛细血管管床开放,使局部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加,这是炎症局部组织发红和发热的原因。

炎症介质作用与血管平滑肌而引起。

持续时间取决于致炎因子损伤的时间长短,损伤的类型和程度。

3.血管通透性增加increased vascular permeability—急性炎症的重要特征,其结果导致富含蛋白质的液体外渗到血管外。

组织内称为炎性水肿,浆膜腔为炎性浆膜腔积液。

—炎性水肿的因素有: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引起流体静脉压升高。

蛋白质外渗,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内胶体渗透压升高;以及其他。

—微循环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制:1.内皮细胞间隙增大—内皮细胞收缩以及细胞骨架的重构。

由于组胺,缓激肽,白细胞三烯等物质的作用使得内皮细胞发生迅速的收缩。

2.内皮细胞穿胞作用的增强—富含蛋白的液体通过穿胞通道穿越内皮细胞的现象,称为穿胞作用(transcytosis)。

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处附近存在着由囊泡相互连接而形成的囊泡体构成的穿胞通道,当受到内皮生长因子刺激时,穿胞通道的数量增加,口径增大。

3.内皮细胞损伤—直接作用是内皮细胞的脱落坏死,作用迅速。

间接作用是白细胞介导的损伤,多发生于静脉,肺部毛细血管,属于迟发相持续时间长。

4.血管发生—局部血管增生,直到血管内皮修复。

4.血液聚集和停滞hemoconcentration and stasis—血管通透性增高和血管内液体流失导致血流速度减慢。

小血管内红细胞浓集和血液浓稠度增加。

最后扩张的小血管内充满红细胞,称为血流停滞。

—血流停滞有利于白细胞黏附并渗出至血管外5~9主要涉及白细胞的反应5.白细胞黏附leukocyte adhesion—炎症反应最重要的功能是将炎症细胞输送到炎症病灶,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

—白细胞的边集(leukocyticmargination):随着血流缓慢和液体渗出的发生,毛细血管后静脉中的白细胞离开血管的中心部,到达血管的边缘。

—白细胞的滚动(leukocytic rolling):白细胞在内皮细胞表面翻滚,并不时粘附于内皮细胞。

此过程涉及三种选择素:与唾液酸化Lewis X结合的E选择素(内皮细胞)和P选择素(内皮细胞,血小板),以及与糖细胞粘附分子1(GlyCAM-1)和CD34结合的L选择素(白细胞)—白细胞黏附:涉及的粘附分子主要包括,内皮细胞表达—ICAM-1,VCAM-1,白细胞表达—VLA-4,LFA-1,MAC-1—介导白细胞滚动粘附的机制包括(from book):粘附分子的再分布,诱导粘附分子的合成,增强粘附分子的亲和力。

6.游出transmigration—白细胞从血管内皮的逸出,称为白细胞的游出—主要发生在毛细血管后小静脉,白细胞以阿米巴运动方式从内皮细胞缝隙中逸出—白细胞可分泌胶原酶降解血管基底膜,在外周中通过表面整合素与CD44分子粘附于细胞外基质,使之滞留与组织。

—急性炎症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寿命短),24~48小时以单核细胞为主。

原因:中性粒细胞寿命短,单核细胞在组织中还可继续增值;中性粒细胞停止游出后单核细胞可继续游出;中性粒细胞可释放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细菌:中性粒细胞;寄生虫&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病毒:淋巴细胞7.趋化现象chemotaxis—白细胞沿化学物质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做定向移动,速度为5~20um/min—趋化因子具有特异性,趋化的结果是使白细胞聚集到炎症病灶。

—趋化因子:外源性—可溶性细菌产物(N甲酰基蛋氨酸末端氨基酸多肽)。

内源性:补体成分C5a,白细胞三烯LTB-4,细胞因子8.聚集——白细胞在炎症部位聚集9.吞噬—识别和附着:白细胞表面的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调理素受体都可以识别并结合微生物。

调理素通过包裹微生物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靶点包括:甘露糖,岩藻糖,唾液酸,N-乙酰半乳糖胺。

—吞入(Engulfment)吞噬细胞附着于调理素化的细菌等颗粒状物质,伸出伪足,伪足相互延伸融合,形成吞噬细胞细胞膜包围吞噬物的泡状小体,称之为吞噬体。

在此过程中白细胞发生活跃的细胞重构和细胞骨架聚合和重构—杀伤和降解(Killing and digestion)杀伤微生物物主要由活性氧和活性氮完成。

中性细胞最有效的杀菌系统:过氧化氢—MPO(有髓过氧化物酶)—卤素。

其他杀伤机制:溶酶体内的通透性增加蛋白;溶菌酶;白细胞特异性颗粒所含的乳铁蛋白;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碱性蛋白;防御素。

急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形态学特点:小血管扩张,血流缓慢,白细胞和液体渗出。

分类: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特点,渗出物以血成分为主,也可由间皮细胞分泌。

—常发生于:粘膜,浆膜,皮肤,疏松纤维结缔组织。

—粘膜的浆液性炎又称为浆液性卡他性炎(Catarrh)—粘膜和浆膜的浆液性炎,可造成上皮细胞和健脾细胞的变形坏死和脱落,—浆液性炎症状较轻,易于消退。

但喉头水肿可引起窒息,胸膜积液导致呼吸障碍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原因:血管壁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常发生于:粘膜,浆膜,肺—渗出纤维素可被纤维蛋白溶酶水解或被吞噬细胞搬运清楚。

若清楚发生障碍,则出现机化—镜下:纤维素胶质成网状,条状或颗粒状的红染物质,混有中型细胞和坏死细胞的碎片。

—伪膜性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伪膜。

白喉的伪膜性炎若发生于咽喉则不易脱落,称为固膜性炎;发生于气管则较易脱落称为浮膜性炎,可引起窒息。

—绒毛心:心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可引起体腔的纤维素性粘连,纤维素机化后发生纤维粘连,肉眼可见心脏表面凹凸不平,状似绒毛。

—大叶性肺炎肉质变:纤维素过多,机体无法吸收瘀滞于肺泡腔内发生机化。

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一般由化脓菌感染导致—脓性渗出物称为脓液(pus),呈灰黄或者黄绿色,,脓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

还含有细菌,坏死组织和少量浆液。

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液粘稠,而链球菌较为稀薄。

—分类: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脓肿表面化脓和积脓(中性粒细胞向粘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浸润不明显)—表面化脓:发生在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

—积脓:脓液在浆膜,胆囊和输卵管内积存蜂窝织炎(phlegmonous):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炎—好发于皮肤,肌肉,阑尾。

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该菌可分泌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溶解纤维素)—主要表现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大量炎细胞浸润。

脓肿(abscess):大量脓液的局限性化脓性炎—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好发于皮下和内脏,主要由金色葡萄球菌引起。

—小脓肿可吸收消散,大脓肿需肉芽组织修复溃疡—炎症一般伴有溃疡,皮肤和粘膜表面的组织的坏死脱落而形成的组织缺损。

—溃疡表面有明显的组织坏死和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胃粘膜应激性溃疡和糖尿病性皮肤溃疡。

可出现在急慢性炎症中。

出血性炎炎症早的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

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炎症介质的特点:血浆内的炎症介质主要来自于肝脏,一般以前体形式存在,需要蛋白水解酶的激活。

急性炎症介质主要来自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炎症反应细胞。

举例:1.组胺&5-HT组胺: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管通透性,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中最多,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也存在。

5-HT:血清素,serotonin。

主要存在于血小板和肠嗜铬细胞。

作用与组胺类似。

2.补体成分补体系统:增加血管通透性,化学趋化作用和调理素化作用。

3.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原料来自于膜磷脂,快速产生,降解。

—主要包括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白细胞三烯(leukotriene,LT),脂质素(lipoxins,LX)—前列腺素,环氧化酶途径产生,可引起炎症发热和疼痛。

TXA2—血小板产生,是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

PGI2—血管内皮产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使血管扩张。

PGD2—肥大细胞产生。

—白细胞三烯,脂质氧化酶途径,可引起血管收缩,支气管痉挛,静脉血管通透性增加。

—脂质素,炎症抑制因子,抑制白细胞聚集和抑制炎症细胞反应。

4.血小板激活因子(PAF):激活血小板,扩张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