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细胞因子的功能

细胞因子的功能细胞因子是一类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
它们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免疫应答、参与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增殖和分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细胞因子的功能,以期增进对这一重要生物分子的了解。
一、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细胞因子在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们可以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存活,维持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例如,血小板生成素可以促进血小板的产生和释放,维持血液凝固功能;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维持组织的生长和修复。
二、调节免疫应答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们可以调控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调节免疫应答的程度和方向。
例如,白细胞介素-2是一种重要的T细胞生长因子,它可以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免疫应答;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促进炎症反应,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三、参与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反应会被激活,细胞因子会被释放出来。
它们可以调控炎症反应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促进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例如,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四、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细胞因子可以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参与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和发育。
它们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使细胞数量增加;同时,它们还可以促进细胞的分化,使细胞从一种功能特化为另一种功能。
例如,神经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修复;造血因子可以促进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维持血液系统的正常功能。
细胞因子作为一类重要的蛋白质分子,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免疫应答、参与炎症反应以及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细胞因子的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细胞因子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

细胞因子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细胞因子是指一类介导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生物分子,它们可以在细胞间或者同一细胞内传递信息,调节多种生物过程。
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细胞因子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细胞因子在这两种生物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1. 炎症中的细胞因子炎症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是机体对异物(如感染、损伤等)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在炎症发生过程中,细胞因子是主要调节剂之一,其作用包括促发炎、抗炎和解炎等。
例如,TNF-α、IL-1β和IL-6等细胞因子可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引起炎症反应;而IL-10等抗炎因子则可反调节、减弱炎症反应。
此外,一些细胞因子如IFN-γ、TNF-α还能促进炎症细胞死亡,进而控制炎症的程度和时机。
2. 免疫反应中的细胞因子免疫反应指机体在前一次遭受感染后,再次遭受相同病原体后所表现出的普遍和特异性的反应。
它依赖于抗原识别和机体免疫系统的协同作用,而细胞因子作为信号分子则参与了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关键步骤。
最重要的是,当机体免疫系统接触到致病菌时,特定的Th1辅助T细胞会激活巨噬细胞并产生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进而促进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和杀灭作用。
而Th2辅助T细胞则会诱导浆细胞分泌一些免疫球蛋白(如IgE),从而参与敌体抗原消耗反应。
此外,一些细胞因子如IL-6、IL-12以及IFN-α等也能够刺激免疫细胞分化和增殖,进而加强免疫反应。
总结当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病理刺激时,免疫系统和炎症系统会相应激活细胞因子的产生、释放和调节,进而维持生物体的正常运转。
虽然细胞因子在保护机体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过多或过少的细胞因子释放也可能引发一些疾病,如自身免疫疾病、肝病或者癌症等。
因此,在未来的炎症和免疫疾病治疗中,控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
细胞因子的作用

细胞因子的作用细胞因子是一类由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分子,它们能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调节和调控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存活和死亡。
细胞因子在机体的免疫、炎症、代谢、生殖、神经、肌肉等各个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首先,细胞因子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释放细胞因子,通过与其他细胞的受体结合,调控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化,从而参与体内的免疫应答。
例如,白细胞介素-2(IL-2)能够促进T细胞增殖和活化,增强细胞免疫的效应;干扰素能够增强抗病毒免疫和抑制肿瘤生长。
其次,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人体受到刺激或感染时,免疫细胞会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等。
这些细胞因子能够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如发热、红肿、疼痛等,并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到达炎症部位,参与病原体清除和组织修复。
此外,细胞因子在代谢调控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许多细胞因子参与能量代谢、血糖调节和脂肪代谢。
肌肉细胞释放的白色肌球蛋白(myokine)能够促进脂肪分解和能量消耗,有助于控制体重。
而脂肪细胞分泌的白脂肪素(adipokine)则参与胰岛素敏感性、脂质代谢和炎症反应。
这些细胞因子的不平衡会导致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细胞因子也在生殖系统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在生殖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过程中,许多细胞因子发挥关键的调节作用。
例如,促性腺激素(FSH、LH)和孕激素(P)能够调节卵巢中卵泡的发育和排卵,参与正常的月经周期。
此外,细胞因子还参与着胚胎着床、胚胎发育和胎盘形成等过程,对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最后,细胞因子在神经系统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都能够分泌细胞因子,通过在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参与了神经系统发育、学习记忆、神经炎症和神经变性疾病等过程。
例如,神经生长因子(NGF)能够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存活,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则在神经炎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摘要】细胞因子在临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免疫调节中,细胞因子可以调节和增强免疫功能,帮助身体抵抗病原体侵袭;在炎症反应中,细胞因子能够调控炎症过程,加速愈合。
在癌症治疗中,细胞因子的应用也显示出潜在的疗效。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细胞因子可能会导致病理性炎症的产生。
细胞因子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还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
细胞因子作为重要的信息传递分子,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其深入研究将为医学领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关键词】细胞因子、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癌症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信息传递分子、新治疗手段、药物发展1. 引言1.1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细胞因子是一类在机体内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分子,它们能够在细胞间传递信息,调控免疫反应、炎症过程、细胞增殖等生理活动。
在临床上,细胞因子的作用十分广泛,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诊断起着关键作用。
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是其最为广泛的功能之一,它们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生理活动,维持免疫平衡,对抗外来病原体。
在炎症反应中,细胞因子能够促进炎症介质的释放,调节炎症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在癌症治疗中,某些细胞因子被用于促进免疫细胞对肿瘤的识别和消灭。
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细胞因子作为重要的信息传递分子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对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发展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深入研究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2. 正文2.1 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细胞因子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
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等可以激活巨噬细胞和T细胞,增加它们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而抗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0则有助于抑制炎症反应,维持免疫系统内部的平衡。
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探究

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探究细胞因子是由许多不同的细胞表达出来,具有调控免疫系统功能、增强炎症反应等多种功能。
在炎症反应中,细胞因子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究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一、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功能细胞因子是一类介于细胞和分子之间的信号分子(messenger)。
它是由多种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胞外,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炎症反应等多种功能。
细胞因子可分为以下几类:1.干扰素(IFN)IFN是一类天然存在于人体体内的细胞因子。
IFN在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包括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应答和抗炎等方面。
2.白细胞介素(IL)IL由各种细胞产生,包括T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
在炎症反应中,IL 可促进炎症反应、增强抗体产生、调节生长、细胞增殖和巨噬细胞的活性等。
3.肿瘤坏死因子(TNF)TNF由各种细胞产生,如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它对灵活的炎症反应和增强免疫反应都有重要作用。
但过度产生TNF等细胞因子可导致严重的炎症介质释放综合征。
二、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当人体感染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激活。
这种激活过程中,会促发一系列炎症反应。
在炎症反应中,细胞因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促进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可以通过细胞因子的参与被促进。
如果发现外来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时,机体以巨噬细胞为主要的防御细胞来清除病原体。
在巨噬细胞上,细胞因子会通过T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的刺激而被产生。
这些细胞因子会促使巨噬细胞呈现更加活跃的状态,增加它们吞噬和杀死细菌的效率,加速炎症反应的进程。
2.增加细胞的凋亡该细胞因子可引起细胞凋亡,有些细胞在被细胞因子刺激后会发生凋亡。
凋亡细胞的去除可以帮助机体加速抵抗细菌、病毒等的能力。
3.调节免疫反应在炎症反应过程中,细胞因子还具有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
针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式有时会使用细胞因子抑制剂,以降低机体对外来病原体的仇视和反应,达到诱导机体自身抵御疾病的作用。
细胞因子生物学作用

细胞因子生物学作用细胞因子是一类可溶解的蛋白质分子,由多种细胞合成并释放,它们在细胞之间起着重要的信使分子作用。
细胞因子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参与细胞增殖和分化等过程。
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之间可以进行信息的传递、相互调控,从而维持着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免疫调节:细胞因子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免疫细胞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促进细胞毒效应细胞的杀伤作用,对抗病原体的侵袭。
而白细胞介素则能够协调不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免疫应答的程度和方式。
2.细胞增殖和分化:细胞因子可以刺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维持机体组织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例如,胎盘生长素能够促进胎儿的器官发育,而表皮生长因子则可以刺激皮肤细胞的增殖和修复,加速伤口愈合。
3.炎症反应:当机体受到感染或者损伤时,细胞因子会介导炎症反应的发生。
炎症反应可以引发免疫细胞的聚集和活化,促进伤口修复和病原体的清理。
炎症反应还会导致局部温度升高、充血和水肿等症状的发生。
4.睡眠调节:一些细胞因子也能够调节睡眠的产生和维持。
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着调节睡眠的作用。
它们能够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调节清醒和睡眠的交替。
5.神经传递:部分细胞因子在神经系统中充当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和调控。
例如,神经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分支,支持神经系统的发育和修复。
细胞因子的作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包括直接作用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通过信号传导途径活化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等。
这些作用途径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不同细胞因子之间也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和调节。
总结起来,细胞因子在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包括免疫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炎症反应、睡眠调节和神经传递等。
通过细胞因子的作用,机体能够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调节和适应,保持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细胞因子表达调控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细胞因子表达调控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细胞因子是一类在机体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它们通过调节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控着机体对各类外界病原体的应答。
然而,过度或不适当的细胞因子表达调节通常会导致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失调,从而引发多种人类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炎症、炎症性肠病等。
因此,研究细胞因子表达调节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损伤、感染、外来异物或肿瘤等有害刺激作出的生命体征反应,它旨在清除病原体或异常细胞并修复组织。
炎症反应通过多个信号通路的激活和细胞因子的表达调节来实现。
比如,炎症反应中最重要的信号通路NF-κB(核因子 kappa B)可被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IL-6和IL-10等所激活。
NF-κB的激活可以引发炎性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释放更多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以进一步调控炎症反应的进程。
此外,细胞因子还可以通过其靶向细胞表面的受体进一步调节或激活多种炎症信号通路,从而加重或减轻炎症反应的强度和过程。
细胞因子表达调控的机制研究由于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其表达调控机制已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三种细胞因子表达调控的主要机制:转录后修饰、miRNA介导的转录水平调控和RNA编辑。
1. 转录后修饰转录后修饰指的是对mRNA的核苷酸序列调控,其中腺苷酸转换酶(ADAR)介导的A-to-I RNA编辑是其中一个重要机制。
ADAR可将mRNA上的腺嘌呤(A)转换为肌苷酸(I),从而改变mRNA的碱基序列、融合位点和结构域,并影响其稳定性和转译效率。
近年来,研究发现了许多ADAR靶向的细胞因子,如INF-γ、TNF-α、IL-2等。
其中INF-γ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它在炎症反应中可激活巨噬细胞和T细胞,增强它们对病原体和肿瘤的攻击性,而ADAR介导的INF-γ RNA编辑则可影响其转译物的功能和稳定性。
炎症反应的生物化学机制是什么

炎症反应的生物化学机制是什么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外界的刺激或损伤时,炎症反应就会被激活,这是身体自我保护和修复的一种重要机制。
那么,炎症反应背后的生物化学机制究竟是什么呢?要理解炎症反应的生物化学机制,首先得认识炎症反应中的一些关键参与者。
其中,细胞因子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分子。
细胞因子就像是身体内部的“通信兵”,它们在炎症反应的启动和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身体受到感染或损伤时,免疫细胞会迅速释放出各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
这些细胞因子能够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引发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在炎症反应的早期阶段,血管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血管内皮细胞在接收到炎症信号后,会表达一些黏附分子,使得白细胞能够更容易地附着在血管壁上。
这就好像是在血管壁上设置了“特殊通道”,让白细胞能够快速地从血液中迁移到炎症部位。
同时,血管的通透性也会增加,这使得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能够渗出到组织间隙中,导致局部的肿胀和疼痛。
这种血管的变化是由一系列生物化学过程调控的,例如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等物质,它们能够调节血管的舒张和收缩,从而影响血管的通透性。
炎症反应中,白细胞的募集和活化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当它们被细胞因子激活后,会通过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炎症部位。
在这个过程中,白细胞表面的受体与炎症部位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引导它们准确地到达目标位置。
一旦到达炎症部位,白细胞会释放出各种酶和活性氧物质,来消灭病原体或清除受损的组织。
例如,中性粒细胞会释放出髓过氧化物酶和蛋白酶等,巨噬细胞则会释放出溶菌酶和酸性水解酶等。
在炎症反应中,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花生四烯酸是细胞膜磷脂的组成成分之一,在磷脂酶的作用下被释放出来后,可以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生成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和血栓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作者: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过程中抗炎因子白介素(IL) • 4、
10、丫13、16等升高水平及升高持续时间的差异及其意义。
方
法ELISA检测178例炎症患者血清IL 4、10、13、16等因子水平,以及各因子升高持续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发病后多数IL水平有显著差异(P v 0.05)。
发病1〜2 w后,感染组IL水平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自身免疫组不能恢复正常水平,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v 0.05)。
不同组间多数IL 水平异常持续时间有显著差异(P v 0.01 , P v 0.05)。
结论两组间多数IL水平有显著差异,自身免疫组IL水平异常持续时间长于感染组。
【关键词】炎症反应;白介素;感染;自身免疫
白介素(IL) 4、10、13、16是少数集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
IL。
IL与炎症关系的研究报道已较深入,但老年感染性炎症与自身免疫性炎症之间免疫抑制性IL的差别少有报道。
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类型炎症患者多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异常升
高持续时间方面的差异,探讨该类因子在不同炎症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揭示两类炎症反应的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2〜2004年住院炎症患者178例,分为感染性炎症
90例(感染组)和自身免疫性炎症88例(自身免疫组)。
感染性炎症包括脓毒血症22例,急性扁桃体炎10例,急性肺炎、支气管炎49例, 急性肾盂肾炎5例,急性化脓性脑膜炎4例;自身免疫性炎症包括成人still病23例,类风湿关节炎1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49例,皮肌炎5例。
两组男:女均为1 : 1,年龄60〜80岁。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汉族,无其他急慢性疾病。
各组疾病诊断按《实用内科学》标准。
健康对照组50例(学生)。
1.2研究方法
所有入选者于发病时、发病后72 h、1、2、4 w米集静脉血,检测各细胞因子水平,再于发病后3个月(可能已出院)、6个月、1年复查。
所有入选者均按协议完成观察期限内指标测定。
各疾病治疗均为常规治疗。
1.2.1 血清IL 4、10、丨13、.:16 测定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值,测定仪为北京核仪器厂提供。
试剂盒由法国DIACLON E深圳晶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1.2.2血清采集
取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后-20 C保存至同批测定。
3 000 r/min , 离心
5 min,取上清测定
1.3统计学处理
米用SPSS1O.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米用x士s表示,米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1。
健康对照组IL 4、10、.13、16含量分别为(10.88 士
2.13)、(15.00 士1.33)、(5.50 士1.23)、(82.80 士21.30)
ng/L。
感染组发病后各因子水平均升高,于发病1〜2 w后下降至正常水平;自身免疫组表1各组患者IL 4水平比较(略)
IL4、13降低,IL10、16增高,各因子水平迟至2 w才开始逐渐恢复,各因子在观察期限内均不能恢复并稳定至正常水平,表2各
组患者血清IL 10水平比较(略)表3各组患者血清IL 13水平比较(略)表4各组患者血清IL 16水平比较(略)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V 0.05)。
此外,发病时IL 4、10、13 水平自身免疫组低于感染组,IL; 16自身免疫组高于感染组(P V 0.05)。
2.2两组患者各抗炎因子变化持续时间
感染组各因子升高持续时间为10〜18 d,自身免疫组则分别为
30〜330 d,见表5。
表5两类炎症患者各抗炎因子变化持续时间比较(略)
3讨论
临床上炎症可分为感染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炎症。
从本质上讲,两类炎
症均与生物学因素(抗原)有关,但结果却不同。
IL家族作为一
类细胞因子,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等产生,作用于淋
巴细胞、巨噬细胞或其他细胞,参与炎症反应的部分或全过程,在免疫激活、免疫趋化、免疫应答、炎症放大或炎症抑制方面起重要作用。
自1979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会议上首次命名IL 1以来〔1〕,
已有30余种IL得到国际公认。
目前已知,大多数IL在免疫反应中都发挥免疫增强作用,只有少数几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其中,IL4、10、13、16最为典型。
多项研究显示,本组因子水平在哮喘、变态反应、感染性休克时均有不同程度变化〔2,3〕。
本组资料显示,两组患者各IL水平均有异常变化,但变化幅度和持续时间不同。
感染组中各因子水平多于发病后升高,72 h
后开始下降,1〜2 w后降至正常水平,且不再升高。
自身免疫组中IL4、13水平发病后降低,IL10、16水平升高,2 w后缓慢恢复,并且直到观察结束,仍有3种IL水平不能恢复正常(IL4、10、13),甚至出现反复的现象。
炎症时,病原微生物(细菌、原虫、病毒)及其产物均能激活抗原提呈细胞,启动IL的基因转录与合成〔4〕。
使其产生增加〔5〕。
变态反应、哮喘、系统性红斑狼疮时,B细胞、T细胞
异常活化,膜表面分子(包括IL)异常表达〔6, 7〕。
本组细胞因子均为抗炎因子,系Th2细胞分泌,能抑制Th1细胞增殖,从而降低致炎因子功能,有利于炎症反应停止。
感染组中,本组因子水平明显增加,有助于清除致炎因素,机体重新恢复免疫稳态。
自身免疫组中,本组因子水平相对
较低,特别是IL4、13水平低下,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中促炎因素反复或过度放大〔8〕,使得细胞因子平衡被打乱,抗炎因子分泌低下有关,使机体不能恢复免疫稳态,甚至累及到自身组织,导致机体组织及功能损伤,从而表现为一种非良性过程(恶性炎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组间IL水平升高持续时间有显著差别(P V 0.01),感染性炎症中多数因子水平升高呈单峰形态,自身免疫性炎症诸因子变化各异,恢复缓慢,其过程复杂,呈双峰甚至多峰形态。
由于两种炎症过程预后迥异,炎症细胞、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结局间因果关系,十分复杂,深入探讨炎症时细胞因子变化规律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窦肇华,张远强,郭顺根,等.免疫细胞学与疾病〔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6:856 83.
2 Ayala A,Chu ng CS,S ong GY ,et al」L 10 mediatio n of activation induced Th1 cell apoptosis and lyphoid dysfunction in polymicrobial sepsis 〔J〕. Cytokine,2001 ; 14(1):37 48.
3 Calandra T,Echenacher B,Roy DL,et al.Protection form septic shock by neutralization o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J〕.Nat Med,2000 ; 6(2):16
4 70.
4 John FM,Wu CY ,Rober AS,et al.The regulation of the
IL 12,its role in infections,autoimmune,and allergic disease 〔J〕.Allergy Clin Immunol,1998 ; 102(1):1115.
5 Grohmann U,Van Snick J,Campanile F,et al.IL 躍9 protects mice from Gramnegative bacterial shock : suppression
of TNF | alpha,IL 12,a nd IFN 黑gamma,a nd in duction of IL : 10
〔J〕J Immunol,2000 ; 164(8):4197 203.
6 Viallard JF,Pellegrin JL,Ranchin V,et al.Th1
〔IL靑;2,interferon gamma(IFN 丫)〕and Th2(IL 4;IL 10)
cytokine production by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r cells (PBMC) from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J Clin Exp Immunol, 1999;115 : 189 95.
7 Alkahoshi M,Nakashima H,Tanaka Y,et al.Th1/Th2 balanee of peripheral T helper cell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Arthritis Rheum , 1999;42(8):1644 :垂8.
8 Takeuchi T,Amano K,Sekine H,et al.Upregulated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integrin adhesive receptor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tie nts with vasculitis
Clin In verst,1993 ;92(6):3008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