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实验的主要理论依据
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关于自主学习--------“十二五”课题理论培训自主学习的含义1、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的控制权,即指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的自由选择程度。
3、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模式。
自主学习的定义可归结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的理论解读从文字角度讲,“自主”两个字可以拆开来解读。
其中的“自”,核心内涵包括:自觉、自主和自控。
其中的“主”,核心内涵包括:主人、主体、主见。
从“自”的层面讲,自主学习是一种自觉的、自立的、自控的学习。
自觉强调的是学习的动力和状态,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自愿和自发的学习,它是一种内在的过程,而不是外在的过程,即依靠外在的强迫和压制来启动和维持的过程。
具体来说,自觉学习是一种基于兴趣和情感的学习,或者是一种基于责任和义务的学习。
自立强调的是学习的形式和途径,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它不是依赖教师的教(讲解),而是基于学生的自我阅读、思考和操作来进行。
自控强调的是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
从“主”的层面讲,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学习主人和学习主体的学习,学生在这种学习中能够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和个性解读,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权,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在课堂里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权。
具体来说,教师要把学习的机会、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实践、活动展开学习,获得知识,推进发展,而不是以教师的教特别是教师的知识灌输和分析讲解来替代学生的学,要努力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境脉课堂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境脉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依据、实践过程、效果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分析境脉课堂教学的优势,提出了一系列实践策略,以期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引言境脉课堂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境脉课堂教学在我国教育界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境脉课堂教学实践,以期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境脉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境脉课堂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自主探究,通过与他人交流合作,实现知识的建构。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
境脉课堂教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存在于情境中,学习者在情境中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境脉课堂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境脉课堂教学实践过程1.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境脉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具有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可以采用多媒体、实物、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
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境脉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学习计划,自主探究知识。
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
3.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境脉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共同解决问题。
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展示评价展示评价是境脉课堂教学的总结环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山西省河曲县实验初中课题组一、课题提出背景和理论依据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课堂教学中占有主要地位,虽然有不少老师已意识到它的弊端,就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刻苦,但做了很大的努力来改变这种学习的被动局面,仍效果甚微。
近几年来,出现了“学导式、自学式、启发式”等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
这些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和思维习惯,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老师的精力限制,往往是部分优生的活动代替了全班学生的活动,部分优生的发言代替了老师的讲解。
大部分学生仍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中,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得不到充分体现。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之形成学习习惯,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担负的重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和《数学课程标准》中分别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五自”(即自学、自讲、自评、自练、自用)学习,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把,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亲身获得体验,获得感知,获得快乐,让思维在自主学习的和谐氛围中不断得到锻炼、拓展、升华和延伸,将是教育的必然趋势。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犹如他的机体吸收营养,只有他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能替代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能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它认为自主性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自主学习的概念与理论依据

自主学习的概念与理论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
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困扰,学生形成了被动、单一、机械式的接受学习方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知识经济时代。
据专家估计,当今时代人类知识总量正在以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以知识占有为目的的学习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获取知识的途径逐步从单一的书本知识象多元化方向发展。
实践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将越来越广泛受到关注和重视。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正是为了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改变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方式,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
《数学课程标准》就如何实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提出建议:一是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子,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是应认识到“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应当允许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数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那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究竟应该如何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概念界定:1、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策略与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不是指学习的具体小策略,而是指学习的大趋向。
教学实践研习的理论依据(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实践研习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反思和探究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教学研究活动。
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教学实践研习的理论依据。
二、教育哲学基础1. 实践哲学实践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
在教育领域,实践哲学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验和反思,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学实践研习正是基于这一哲学思想,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能力。
2. 反思哲学反思哲学认为,反思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实践研习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反思哲学,它强调教师在实践中的自我反思,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育心理学基础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教学实践研习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主体性、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实践研习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人本主义理论,它强调教师在实践中的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程与教学论基础1. 课程发展理论课程发展理论认为,课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
教学实践研习强调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开发与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学策略理论教学策略理论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具体行动。
小学生自主学习实施方案

————小学生“自主学习”课题实验实施方案通过研究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达到唤醒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1、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
因此,倡导自主学习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首要任务。
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
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因此,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从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他控行为。
学生常常在盲目、“无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和作业,很少能独当一面地从事完全自控的学习活动。
这种缺乏能动性、自觉性的被动学习,完全丧失了促进主体成长和发展的长远价值与意义。
从指导与自主的关系来看。
传统教育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牵得比较多,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力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敢多指导。
因而,如何正确认识指导与自主的关系对推进素质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4、从学校自身的发展来看。
我校开展立项课题《主题阅读》研究以来,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校园人文环境,引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了教师潜心教研的氛围。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成果,加强课题衔接,故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是高品质、高质量的学习。
“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

“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一、引言“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旨在将学生的学习置于中心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这种改革理念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多方面的理论依据。
这些理论依据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着教学实践的开展。
本文将对“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理论依据(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 知识建构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
他们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不断地构建和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
2. 学习情境观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情境不仅影响学习的动机,还影响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会创设各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例如,通过实验、项目、案例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探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学习主体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认为学习者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 学生中心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有自我实现潜能的个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浅谈自主学习的含义及理论依据

摘 要 :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在完成高等教育后仍需继续学习,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竞争与变化。教育不再仅仅是就业 的需要于这一教育目标。自主性学习起着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作者重点讨论了自主性学习的含义和它的理论依据。
Abstract:Still the technical swift development, requests the people after complet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to continue to study, like this can adapt the social competition and the change. The education no longer merely is the employment need, it passes through in learner's life. But the language study and the teaching take the entire education process a part, should also devote to this educational goal. The independency studied more and more vital role, the present writer was discussing the independent study meaning and its theory basis with emphasi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实验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理论
众所周知,未来的世纪将是一个充满挑战机遇和持续变化的知识经济社会。
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社会。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一些著名学者就提出了“终身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新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学习”写进了有关的文件,作为指导当今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
终身学习的理论认为:每个人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多种不同的生存发展问题,因而,学习不仅是在学校中,而应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
学习不只是听老师讲或看书,也体现在生活交往、解决实际问题、游戏娱乐之中。
现代人都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现代社会的文盲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个不会学习的人。
学会自主学习,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
创新性学习理论,是国际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提出来的,该组织在其研究报告《学无止境──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提出人要在急剧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中生存发展,不仅在于学习已有的知识经验,即维持性学习,更要重视面向未来发展需要,在解决自己面临的新的问题中进行的创新性学习。
这种创新性学习,旨在学习者自身观念行为、知识、经验的重组和不断更新。
使学习者成为创造性适应环境变化的人。
成为不断发展的人。
儿童的学习,似乎是接受成人社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其中,更主要的就是内在观念、知识、经验、能力、情感态度的学习,因此,学习过程不应只是一种被动接受过程,而是在自我发展需要的引导下,自主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因此,自主学习更主要的要让学习过程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教育的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
主体性是指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主体性。
现代教学论已经摒弃了那种以已有知识技能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而是把建构学习主体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
也就是要培养乐于
学习和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现代学习心理学理论。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主获得新的经验,产生持续行为变化的过程。
这就揭示了学习必须运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获得知识经验,更要产生持续的心理行为变化(包括情感、态度、能力、习惯等等)。
现代学习理论又认为,每个人都有十分巨大的学习潜力。
根据脑科学理论证明,人脑的潜力十分巨大,我们每个人仅仅运用和发挥了其10%的功能,而这种学习潜能的开发必须顺应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
同时,现代学习理论又揭示,每个人都具有自主学习的需要和特点。
自主学习是人的本质需要,学习是在需要基础上个体主动创造性的获取过程。
自主学习则人类最为自然的学习过程,其特点是:学习是个体自己的需要,或好奇、或适应、或解决问题、或满足情感交流与自我价值肯定的需要等;学习过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学习内容体现综合性;运用多种方式综合学习:即充分利用多种感官、思维、直觉,通过动手、交流、观察、体验方式进行学习;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