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知识分子小说的文章

合集下载

《大卫·戈尔的一生》:知识分子的悲歌

《大卫·戈尔的一生》:知识分子的悲歌

《大卫·戈尔的一生》:知识分子的悲歌《大卫·戈尔的一生》是美国作家阿尔滕·柯布的小说,以一位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二战前后美国社会的变迁和知识分子的困境。

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中期美国文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反映了史实和社会现实,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失衡。

大卫·戈尔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身处学院界的知识分子,拥有橄榄色的皮肤和深邃的眼睛,是一个深思熟虑、细心肯干的人。

他为了生活,不得不去教授大学课程,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职业,因为他并没有热爱和天赋。

他更愿意研究哲学,但哲学并不能让他生存。

于是他开始与研究诗歌的妻子玛丽·戈尔一起在家中从事写作和翻译等工作,但由于他的脾气暴躁,导致妻子逐渐疏远他。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二战爆发,大卫·戈尔如同其他战争时期的美国人一样,感到了一种莫名的焦虑和无助。

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

在纽约的一次会议上,他与一位来自欧洲的难民相识,了解到他的遭遇,深感震惊和不安。

从此,大卫·戈尔开始积极参与政治运动,支持社会主义和反战运动,发表有关政治、人性的文章和演讲。

但是,大卫·戈尔的行为并没有带来必要的成果,反而被视为异端,触犯了美国政府的忌讳,因此他在政治活动中遭遇了许多挫折和不幸。

他的妻子离他而去,他的好友因误会而背叛他,他的事业陷入困境,甚至被牵涉进检察机关的调查之中,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中。

最终,他被迫离开家庭和工作,惨淡地度过余生。

《大卫·戈尔的一生》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致的描写手法,展示了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里的命运困境和精神挣扎,也揭示了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平衡失调。

故事的结尾寄望于未来,以一种悲壮和淡然的口吻,提示我们要反思过去,珍惜现在,创造未来。

总之,《大卫·戈尔的一生》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遭遇,表达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切关注和批判,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历史参照价值。

《知识分子日记》读后感

《知识分子日记》读后感

《知识分子日记》读后感《知识分子日记》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日记记录和思考,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中的处境和困惑。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引发了我对知识分子身份的思考,同时也让我对社会现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小说中,主人公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他对社会和人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他的日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独白,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反思和观察。

通过主人公的日记,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他们常常被社会边缘化,被误解和质疑,他们的价值和存在意义也受到了质疑。

这种困境让我深感心痛,同时也让我思考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在阅读《知识分子日记》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孤独和无奈。

他们常常在思考和探索中迷失方向,被社会的功利主义和浮躁所淹没。

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常常被置于现实的压力下,他们不得不在生存和理想之间做出选择。

这种矛盾让我深感心痛,同时也让我对知识分子的坚持和执着感到敬佩。

通过主人公的日记,我也看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他们常常对社会现状和人性的扭曲感到不满和愤怒,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改变社会,让社会更加公平和和谐。

这种批判和反思让我深感震撼,同时也让我对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感到敬佩。

在《知识分子日记》中,我看到了知识分子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他们常常在思考中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让人生更加有意义,让人性更加美好。

这种思考和探索让我深感震撼,同时也让我对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勇气感到敬佩。

通过阅读《知识分子日记》,我对知识分子的身份和责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他们是社会的精英和先锋,他们承载着社会的希望和责任。

他们的思考和探索不仅影响着自己,也影响着整个社会。

他们的坚持和执着让我深感震撼,同时也让我对知识分子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知识分子日记》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日记记录和思考,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中的处境和困惑。

叶圣陶描写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作品

叶圣陶描写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作品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涵盖了散文、小说、诗歌等多个领域。

其中,描写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作品是叶圣陶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叶圣陶对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描写,以及对这一主题的个人理解。

一、叶圣陶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叶圣陶的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往往是深受挣扎和煎熬的。

在小说《孔乙己》中,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一形象,揭示了一个从酒馆到牢狱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沦陷。

孔乙己在酒馆中以自己的文化修养取悦他人,然而最终却因为一场误会而坠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

这种描写不仅让人感到心痛,更让人深刻反思知识分子在现实社会中的处境。

另外,在叶圣陶的散文作品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对知识分子生活的深刻观察。

他的作品中,知识分子往往被描绘成孤独、迷茫、甚至是彷徨的形象,他们在社会中虽然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却往往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这种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的对立,正是叶圣陶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叶圣陶作品中的灰色人生叶圣陶作品中的灰色人生常常指的是知识分子所处的境遇和心境。

他通过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将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说《呐喊》中,叶圣陶对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社会政治的动荡和家庭纷争的双重夹击下,一步步走向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他对知识分子的艰辛生活和精神困境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战栗和震撼。

在叶圣陶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对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反思。

无论是社会的压力,还是自身的矛盾和挣扎,都构成了叶圣陶作品中灰色人生的重要内容。

以他的作品,《在人间》为例,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往往处于自己和社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挣扎之中。

这种灰色人生的描写,不仅呈现了知识分子的煎熬,更让人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叶圣陶对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描写,不仅仅是对一种特定社会体的关怀和呼应,更是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大革命前后及30年代的知识分子小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史论之一

大革命前后及30年代的知识分子小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史论之一

平等 , 在本时期又有一些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问世。 善写软弱、 忧郁 、 感伤的知识分子的郁达夫 , 本时期 又塑造了一些知识分子形象 , 过去》 如《 中的李 白时 , 《 微雨的早晨》 中的朱雅儒 ,杨梅烧酒》 《 中的失业者 , 《 桂花 》 迟 中的翁 则生 ,迟 暮 》 的黄 仲子 ,唯命 论 《 中 《 者》 中的李德君等等 , 这些知识者仍然是些游离于时 代主潮 的边缘人、零余 者” “ 。他们中有的过着似“ 隐 士” 的生活 ( 白时 、 李 翁则生)有的是宿命论者( ; 李德
的。不 同 的是 郁 达 夫后 期 的小 说 个 性 主 义 色彩 、 情
政治革命的兴起 与高涨 , 使一 向擅长在文化领域耕 耘的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考验 , 他们中的许 多人从
“ 牙之 塔 ” 出 , 向“ 字 街 头 ”他 们 徘 徊 着 , 象 走 面 十 , 抉 择着 , 面临种 种 的 出路 与选 择 。这样 , 描写 知识 分子 人生 道路 、 生 选 择 以 及 在 这 种 选 择 中 的 幻 灭 、 人 动
焕之 、 冰如 等人 的教育 改 革 , 现 了全新 的教育理 蒋 体 念 、 育 思想 。 比如倪焕 之 所 主张 的“ 教 理想 的教育应 该是 ‘ 源 的 ’源 头开 通 了 , 开 ; 流往 东 , 流往 西 , 自然 无 所不 宜 。_( ”4 l ‘ 在 的教育太偏 重书本 了 , 着 , 现 教 学 着 , 非 是文 字 , 字 !殊不 知儿 童 是到学 校 里来 无 文
善写软弱忧郁感伤的知识分子的郁达夫本时期又塑造了一些知识分子形象如过去中的李白时微雨的早晨中的朱雅儒杨梅烧酒中的失业者迟桂花中的翁则生迟暮中的黄仲子唯命论者中的李德君等等这些知识者仍然是些游离于时代主潮的边缘人零余者

“知识分子”及其“应物”之道——李洱长篇小说《应物兄》读札

“知识分子”及其“应物”之道——李洱长篇小说《应物兄》读札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 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 失之多矣。 这段话出自曹魏经学家王弼,是其在跟何晏等人辩难时提出的观点,大意是说,圣人跟普通大 众一样,也是有着喜怒哀乐等“人之常情”的,区别在于,凡人往往为情所累,而圣人却可以“应物而 无累于物”,在应对外界的过程中,不受情绪情感的羁绊,而做到心境平和,从而“因而不为,顺而不 施”。朱山老师之所以对这段话烂熟于心,是以此自我激励和告慰的,而之于应物兄,他虽对这段话 的意思不大理解,但出于对这个“有学问”的朱老师的信任和崇拜,他还是虔诚地背了下来。等应物 兄长大成人,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已然来临,新的时代机遇,新的教育机制,让他能够梦想成真地 “飞出本草镇”,到大城市去求学深造。对于一个出身农家的孩子来说,庄子、魏晋玄学以及儒家经 典这些书籍在读大学前是很难接触到的,因此,对自己名字中的“应物”二字他仍然没有深想过。让 应物兄真正关注起朱山老师给自己取名的深意,应该是他参加研究生面试经历的触动:在研究生面 试现场,古典文学泰斗乔木先生只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这个名字,有什么典故吗?”当他一字不差地 把朱老师写给他的那段话背出来后,立即得到乔木先生的赏识,顺利考取了他的研究生。有了这个 基础,应物兄的人生之路就顺畅了,他后来又成了乔木先生的博士,成了他的女婿,成了在全国都有 名气的专家教授。 想必考研面试顺利成功后的应物兄,会更深入地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应物”思想的奥义。 那么,何谓“应物”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都提出了“应物”思想,且含义繁杂。大致说来, 儒家文化中的“应物”有“虚己应物,恕而后行”和“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之意(这也正是李洱在书籍 出版时让封面设计人员添加的 16 个字);而道家中的“应物”更强调“应物而无累于物”,即超越世 俗,实现内心的自由。二者关注的,都是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世界、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王鸿 生所概括的,“应物,亦应人、应世、应事、应道、应己、应心”①,由此看来,作者以“应物”来为主要人物 命名,并且当作书名,不是仅仅要讲述他的“生平事功”,而是要探索像应物兄这样的人文知识分子 应如何更好地应对万事万物,达至更理想的存在状态。 而“应物兄”又是怎么回事呢?它来源于一次将错就错的妥协。有一次,应物将自己的书稿交 给出版商季宗慈出版的时候,季宗慈向责任编辑交待说:“这是应物兄的稿子,要认真校对。”之于季 宗慈,称应物为兄,有那么一种江湖味道,非常符合他出版商(文化掮客)身份,但因为原稿没有署 名,编辑不好意思再细问,就随手填上了“应物兄”三个字,书出版后,他也就自然而然地从“应物”变 成了“应物兄”。这是小说里的交代,也是读者诟病较多的地方,认为这个情节设计太过牵强(因为 编辑只需再追问一句“应物兄是哪三个字”,就不会再有此误会),但如果考虑到中国历史特别是现 代史上有过漫画家“廖冰兄”之类的人名,这种误会倒也说得过去。而且,有意味的是,无论是始作 俑者季宗慈,还是儒学大师程济世,都对这个因误会而得的名字赞赏有加。季宗慈劝慰应物兄坦然 接受这个新名字,而且不无得意地告诉应物兄,这个名字比原名更好:“应物兄”者,以物为兄,表达 对万物的敬畏,实在再好不过了。而当应物兄申请成为儒学大师程济世的访问学者,程先生问及名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从隋文帝杨坚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到清朝的八股取士,经过历代帝王推崇及儒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封建科举这个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也诞生了封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可悲性.他们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封建体制的守护者,二是封建体制的抛弃者,三是封建体制的反抗者。

一、封建体制的守护者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兴亡更替,总有一些守护者,他们是封建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整日里说着伦理道德,实际上满脑子男盗女娼,他们维护封建体制,其实就是在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就是这些假道学、伪君子的典型。

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却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

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他在街上看到一个侍奉祖母讨饭的十七八岁的乞丐女子,便对她发生同情,称赞她是孝女,想做诗文表彰她,以为世道人心之劝.不过他这举动,从他多次兴致勃勃地复述小流氓“ 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

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的话中,鲁迅无情地把这位道学先生的假面具撕了下来,让人们看到道貌岸然的下面原来藏着一团邪念。

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的伪君子。

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的丑恶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

道貌岸然的面具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良知,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带给社会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高尔础则更是一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

他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是无比的卑鄙肮脏。

一部知识分子的警示录———评阎真长篇小说《活着之上》

一部知识分子的警示录———评阎真长篇小说《活着之上》

一部知识分子的警示录———评阎真长篇小说《活着之上》作者:李云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2期摘要:阎真的四部长篇小说,都是以知识分子为题材,他自身作为一个高校知识分子,无疑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细节素材。

《活着之上》以锋利的笔触层层揭开高校腐败的内幕,聚焦主人公聂志远“活着”的现状和困境,围绕求学、婚恋、科研、事业等层面展开。

虽然这部小说在艺术和格局上仍有提升的空间,但在当代技术化商品化的历史语境中,《活着之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引发我们对精神、文化缺失的思考,对知识分子自身的社会功能和身份特征的反思;对当代知识分子而言,《活着之上》更是一部呕心沥血的警示录;同时,《活着之上》也切入到生活的内部,观照每一个普通人对“活着”意义的追问。

关键词:《活着之上》知识分子艺术和格局意义一、知识分子的人生书写阎真的小说《活着之上》曾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虽然最终遗憾落选,但就今天来看,这部小说仍具有积极意义。

书中可谓把知识分子的现实人生书写得淋漓尽致,讲述了主人公聂致远在求学、婚恋、科研、事业等层面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活着”的现状和困境,以聂致远为中心的几个维度随之展开。

第一层是以聂志远的父辈、弟兄为代表的世俗价值观评判标准,舆论的重压使聂致远陷入困境,在父亲的眼里,聂志远执着和热爱的历史专业是“没有饭吃”的专业,虽然聂致远到北京读博士的事让他脸上有光,但是随着小儿子志高在镇上当上办公室主任后给家里带来的“小便宜”,父亲开始琢磨了“到底是博士大呢,还是镇办公室主任大呢?”聂致远回答说“博士又不是官”,父亲说“官都不是,那读它干什么呢?”一副赤裸裸的钱权至上价值观暴露无遗,正像篇中所说:“鱼尾镇的人没啥文化,看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标准就是当没当官,发没发财,讲别的,他们不能理解。

”没有文化和生活的闭塞,使得小镇上的人们除了穿衣吃饭以外,人情、面子几乎就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这是聂致远这样的知识分子无法跨越的一道沟壑,因为学术必定需要独立于市场和政治,这就意味着挣钱和当官必定不是知识分子的目的所在。

叶圣陶《知识分子》

叶圣陶《知识分子》

叶圣陶《知识分子》```markdown第一篇范文# 叶圣陶《知识分子》读后感叶圣陶先生的《知识分子》是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透过对主人公的细腻刻画,反映了上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历程。

作品以其尊重事实的笔触,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时代的侧影,也让我们对知识分子的角色与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书中,叶圣陶通过对主人公徐志摩原型的生活描写,展示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

他们既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又不得不在现实面前妥协。

正如原文所述:“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现实却常常逼得他不得不现实主义。

”这种矛盾性,恰是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的写照。

## 知识分子的理想与现实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知识分子们怀着满腔热血,希望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

然而,现实往往不如人意。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压力下,往往不得不放弃或调整自己的理想。

书中的一段原文:“他明白,要坚持理想,就得付出代价。

可是代价太大了,他付不起。

”深刻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角色的自我认知叶圣陶在书中还探讨了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问题。

他们在社会变革中,不仅要面对外部压力,还要应对内心的挣扎。

知识分子如何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如何平衡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 独特的观点与犀利的文字《知识分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文字,剖析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叶圣陶先生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例如,在描述主人公的内心挣扎时,他写道:“他觉得自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渴望飞翔,却又无法挣脱束缚。

”这样的文字,既形象又富有哲理,让人对知识分子的命运产生共鸣。

## 整体看法这部小说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他们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但依然努力寻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正是这种不懈的追求,让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的价值与光辉。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知识分子的命运是多舛的,但他们的精神是永恒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商管理学院10级财务管理贺亚丽101604029 关于古代小说和知识分子的关系
孔融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说他典型,是因为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千百万知识分子的共性。

他的性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他的悲剧命运,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因此,他个人的性格和命运悲剧不仅属于那个时代,也属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群体。

本文试就孔融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和有关孔融的散见史料对孔融的一生作一浅析,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一、刚直不阿,不畏权贵
孔融是儒学开创者孔子的二十世孙,享有家世的威望,这在注重门第,注重正统的封建社会里,是相当了不起的资本,孔融自己对此也引以为豪,这种“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所体现出来的优越感和中国知识分子最足以自命不凡的卓越才华结合起来,构成了他性格中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的一面。

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在黄祖劝“融有所结构”时,“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故怒而杀之。

”以此推知,孔融决非趋炎附势的利禄之徒,他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只要别人与自己的政见不合,即使权势再大,他也不肯屈膝卑顺。

但需要指出的是,孔融后来又依附了曹操,确切些说是依附了汉献帝,这与孔融的初衷并不违背,而且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须知,孔融一生要立志匡复汉室,在当献帝征他为“大匠”时,他不可能辞而不就,况且在审时度势之后,他认为“安刘氏天下
者”非操莫属,所以在《论盛孝章书》中就说:“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

”显然,匡复汉室是他们合们的政治基础,一旦这个基础发生动摇,孔融对曹操的态度也就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同曹操进行不妥协的斗争。

为了达到最终使曹操更弦改辙的目的,他不惜处处为曹操设置障碍。

在曹操颁布禁酒令后,他立即炮制了一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故天垂酒星之象,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

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彘卮酒,无以奋其怒;赵之厮养,东迎其王,非引卮酒,无以激其气;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盎非醇醪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非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

故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属原不哺糟啜醴,取困于楚。

”在这一段里,孔融将偶然说成必然,将表象说成实质,甚至将毫不相干的两件事扯在一起,无情地嘲讽曹操。

曹操看后,曾就此书作过专门训答,孔融又再次作书申辩:“昨承训答,陈二代之祸,及众人之败,以酒亡者,实如来诲,虽然,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令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为戒也。

”看起来,孔融有“故意捣乱”的嫌疑,他对曹操禁酒的用意,再清楚不过,可偏要故意发难。

实际上,这是他在特殊环境下采取的特殊的斗争方式,是将“肚子里的半口闷气,借着笑的幌子,哈哈地吐他出来。

” 我们且不论他的主张正确与否,但就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斗争精神看,其不畏权贵的禀性是明显的。

可以说,这种禀性一直贯穿于
曹操的眷恋和思念,但同时也描绘出了汉室官员在郭、李为非作歹的形势下所产生的忧愁愤懑之情,并希望曹操早日归来,以平息动乱,表现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关注。

三、政治参与意识
中国知识分子是在儒家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儒家“达者兼济天下”的积极入世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心态。

孔融自然也不曾例外,他早年就有“举兵曜甲,与群贤要功”的雄心壮志,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具体地流露出这种“欲匡国步,无忝家声”的理想:“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尽管他的积极入世是想振兴衰亡的东汉王朝,并以此彪炳史册,带有明确的功利目的,但他的要求是合理的,也是积极的。

更为可贵的是,孔融不仅有建功立业的壮志,而且能够积极把握机会参与政治管理。

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他被举为北海相,有机会独执一方时,立即“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

”充分显示出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谋略和勤奋。

刘协初平二年,他在被张晓用二十万众兵击败以后,仍然毫不灰心,继续收集失散民众,“更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举贤授能,想以此达到实现理想的目的。

建安元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征召孔融为“大匠”,后迁少府。

这时,他不再单独在外执掌政权,但他没有忘记自己政治家的抱负和使命,仍然以进谏的方式进行政治参与。

我们可以从一件事中得到证明:在曹操“雄诈渐著”,明显地表现出军事独裁的野心后,孔融不失时机地“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
内不以封建诸侯。

”以限制曹操的势力。

四、成功的儒家,失败的道家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的时候是儒家,在失败的时候是道家。

我们说过,中国知识分子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影响最深,在开始涉世时,他们都踌躇满志,大有“达济天下”的宏愿。

但由于种种原因,仕途受挫后,便感万事皆空,转向“清静无为”了。

这同样符合儒家“独善其身”的人格理想。

孔融早年“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的志节无疑是受了儒家的影响,“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更是他鄙夷道学的表现。

这时,他才高气盛,对人生抱有幻想。

而到了晚年,由于有志难伸,加上他和曹操矛盾的急剧恶化,他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是无意识的,是人生不得志的必然,尽管我们不能笼统地归他为道家,但我们也得承认,他的思想中已经有了道学的成份。

他在被曹操杀害之前所发出的“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的无可奈何的悲叹,便是最好的见证,这在他的早期诗作和文革中是不可能看到的。

五、悲惨的结局
在封建社会里,独裁专政是其极其残酷的,统治阶级总希望臣民逆来顺受,而知识分子偏又不理会这一套。

因为他们本身是一支较为进步的社会力量,因此比统治者更能接近人民,更能同情人民,更能反映人民的苦难,因而也就想通过政治参与,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抱负。

这又是统治阶级最忌讳的,这样就决定了知识分子命运结局的悲惨性。

孔融一生铁骨铮铮。

傲岸不屈,始终不把权贵放在眼里,不仅
如此,他还积极参与政治,无情地抨击朝政,曹操“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潜忌正议,虑鲠大业”显得坐卧不宁。

对曹操来说,孔融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敌人,日益威胁着他的独裁统治,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

公元208年,孔融以“违天犯道,败伦乱理”的罪名被曹操杀害。

实际上,所谓的“败伦乱理”无非是孔融与称衡的“跌荡狂言”:“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瓯中,出则离矣。

”就这段话他还是因袭王充《论衡•物势》的话说的。

但被曹操用来,罗列为可置孔融于死地的罪名,不过是借此诛灭异己,以保全自己的专制统治。

真实情况就象孔融在《临终诗》中所说的“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他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自己悲剧命运的根源,而且一语道破了千百万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遭际。

总结了上述几点后,我们不妨再看看几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命运:屈原,可称得上是中国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他以其光耀千古的《离骚》抒发了自己爱国爱民的感情。

他一生在为楚国的富强奔走呼号,没有人比他更爱国,也没有人比他更具有忧患意识。

正因为如此,他才受到了邪恶势力的打击。

致使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最终沉死泪罗江水。

曹植,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才华横溢者,他渴望“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具有崇高的政治抱负,表现了积极入世的思想,但最终,由于生活的种种苦闷,进入老庄境界,直至郁郁而死。

陶渊明更是处在政治黑暗、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交织的时代,他少年时有过雄心壮志,希望建功立业,但后来,却归
园田居,信奉老庄哲学,打发残生,这是可悲的,却也是幸运的,他因此而保全了性命,否则,他和孔融是同一个命运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