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知识分子文学高峰和三位作者的写作身份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1.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D)。

A.《隔膜》B.《潘先生在难中》C.《火灾》D.《倪焕之》2.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这是倡导文学革命和新诗理论建设的第一篇文章,其作者是(B)。

A.周作人B.胡适C.陈独秀D.鲁迅3.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B)等。

A.《漂泊杂记》B.《屐痕处处》C.《西湖漫拾》D.《湖上散记》4.受《玩偶之家》影响而创作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

其作者是(A)。

A.胡适B.欧阳予倩C.田汉 D.丁西林5.代表着田汉的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逐步转向现实主义,也标志着作家创作进入到第二阶段的作品是创作于1929年的(C)。

A.《获虎之夜》B.《梵峨嶙和蔷薇》C.《名优之死》D.《咖啡店之一夜》6.蒋光慈的第一部小说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写作的(C)。

A.《最后的微笑》B.《短裤党》C.《少年漂泊者》D.《丽莎的哀怨》7.反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平原动荡社会生活的“长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的作者是(D)。

A.老舍B.赵树理C.巴金D.李劼人8.“七月派”中最优秀的小说家是(C )。

A.胡风B.阿垅C.路翎D.穆旦9.新诗史上第一部歌颂苏联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诗集是(B)。

A.《女神》B.《新梦》C.《前茅》D.《恢复》10.解放区仅有的一部直接反映农村合作社题材的作品,也是当时第一部将反对革命队伍内部“左”的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作为主要情节贯穿线的作品,是欧阳山的(A)。

A.《高干大》B.《小二黑结婚》C.《暴风骤雨》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多项选择题(共20分)1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的作者是李伯元和(ACD)。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背知识点(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背知识点(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背知识点(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背1. 作者背景•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文化背景,对于理解他们的作品非常重要。

2. 文学流派•独立个体:代表作家有贾平凹、莫言等。

•知识分子:代表作家有王蒙、余华等。

•新感覺派:代表作家有郭敬明、韩寒等。

3. 重要作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巨著,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描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在大观园中的生活,反映了封建贵族社会的衰落与沉沦。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描述了古巴渔夫圣地亚哥与一条大马林鱼斗争的故事,表现了人与命运的对抗和尊严的追求。

我们仨•作者:杨绛•讲述了作者与丈夫钱钟书、傅雷之间深厚的情感,传递了家庭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天书奇谭•作者:郭敬明•以东方奇幻为基调,讲述了江流儿、夜华、辰戈等人在仙侠世界中的冒险故事。

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描述了农村普通人家的生活和斗争,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性的多样性。

4. 文学手法和主题写实主义•文学手法的一种,追求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

•代表作品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感伤主义•文学手法的一种,通过对生活中的苦难和痛苦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情感。

•代表作品有郭敬明的《小时代》。

自然主义•文学手法的一种,强调人的本性和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代表作品有鲁迅的《狂人日记》。

5. 文学批评和影响•解读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和探讨。

•研究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

6. 阅读指导•在阅读作品时,要注意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对背景知识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以上是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背的相关知识点和详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1.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D)。

A.《隔膜》B.《潘先生在难中》C.《火灾》D.《倪焕之》2.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这是倡导文学革命和新诗理论建设的第一篇文章,其作者是(B)。

A.周作人B.胡适C.陈独秀D.鲁迅3.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B)等。

A.《漂泊杂记》B.《屐痕处处》C.《西湖漫拾》D.《湖上散记》4.受《玩偶之家》影响而创作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

其作者是(A)。

A.胡适B.欧阳予倩C.田汉 D.丁西林5.代表着田汉的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逐步转向现实主义,也标志着作家创作进入到第二阶段的作品是创作于1929年的(C)。

A.《获虎之夜》B.《梵峨嶙和蔷薇》C.《名优之死》D.《咖啡店之一夜》6.蒋光慈的第一部小说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写作的(C)。

A.《最后的微笑》B.《短裤党》C.《少年漂泊者》D.《丽莎的哀怨》7.反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平原动荡社会生活的“长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的作者是(D)。

A.老舍B.赵树理C.巴金D.李劼人8.“七月派”中最优秀的小说家是(C )。

A.胡风B.阿垅C.路翎D.穆旦9.新诗史上第一部歌颂苏联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诗集是(B)。

A.《女神》B.《新梦》C.《前茅》D.《恢复》10.解放区仅有的一部直接反映农村合作社题材的作品,也是当时第一部将反对革命队伍内部“左”的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作为主要情节贯穿线的作品,是欧阳山的(A)。

A.《高干大》B.《小二黑结婚》C.《暴风骤雨》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多项选择题(共20分)1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的作者是李伯元和(ACD)。

30年代文学创作及诗坛三杰

30年代文学创作及诗坛三杰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又称“雨巷” 诗人——戴望 三、现代派(又称“雨巷”)诗人 戴望 舒
他的诗歌创作有一个发展过程,其基本 轨迹是:从感伤的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 再由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高峰期是其倾向现代 主义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他的 《雨巷》。戴望舒因这首诗而闻名,并 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谓。
2、意象分析
全诗主要有四个意象: 一个是幻想(也是理想)意象,这就是 姑娘。这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诗的核心意象。 一个是比喻意象:丁香。这是美、高洁、 愁怨三位一体的意象。 一个是现实意象:雨巷。 一个是主体意象:我。
四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比喻意象”与“现实意象”以“理想 意象”和“主体意象”为中心设置。比喻 意象“丁香”,象征地映显了姑娘的内在 与外在美,也自然地表露了我的希望;现 实意象“雨巷”,真实地显示了我的处境, 也形象地表露了我的心境与思想。
“赞歌”:高亢、昂扬,饱 含革命的豪情。其中《血 字》、《别了,哥哥》是其 代表作。
2、殷夫诗歌的特点:
浪漫主义的情调,明朗新鲜的意象(形 象),流畅清新的语言。这无论在“圣歌” 还是在“赞歌”中均是如此。 不过,借用学术界关于浪漫主义不同形态 的说法,“圣歌”的浪漫主义情调属于积 极浪漫主义;“赞歌”的情调则是“革命 浪漫主义”的。
“圣歌”真诚、明快、甜美,充 满了生命的活力,如《啊,我爱 的》、《给》、《祝》、《放脚 时代的足印》等。这其中有年轻 人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的敏感、兴 奋,也有“甜蜜的折磨”带来的 期盼、忧伤。
《啊,我爱的》

2021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_10

2021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_10

2021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20__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 说明:试卷代号:2411;资料整理于2021年10月14日。

一、单项选择题 1.1928年1月,上海的两个社团三个刊物一起,共同提倡革命文学,形成了一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

其中,这两个社团是创造社和:C.太阳社 2.在现代派诗人中,最具先锋意识也最年轻的是《二十岁人》(1936)的作者:D.徐迟 3.抗战爆发前,连续创作了代表左翼戏剧成就的《赛金花》、《秋瑾传》和《上海屋檐下》等优秀剧作的作者,正是左翼戏剧运动的主要领导者:C.夏衍 4.解放区民歌体叙事诗的主要作品有《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赶车传》、《王九诉苦》和《赵巧儿》等。

其中《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A.李季 5.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作是:A.《迟桂花》 6.与鲁迅一样,曾留学日本,并“弃医从文”的另一位现代作家是:C.郭沫若 7.张恨水在回忆录中提到最多的一部小说,是奠定他小说生涯的苦心经营之作:A.《春明外史》8.“我”从小失去父亲,由母亲卖身供养求学。

当“我”发现这个残酷的事实后,坚决离开了母亲。

但是生活的艰辛无情地嘲弄了“我”,在受骗失身之后,“我”一步一步滑向命运的波谷,终于和母亲一样,做了“世袭”的。

这个故事出自小说:A.《月牙儿》 9.1943年,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两位风格迥然不同,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家,一位是上海沦陷区的张爱玲,一位就是延安解放区的:C.赵树理 10.因为《蛇》、《蚕马》、《无花果》和《南方的夜》中的优美诗句,有人称冯至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这个人是:A.鲁迅二、多项选择题 11.在现代派诗人中,影响较大的还有《汉园集》的作者,即“汉园三诗人”:B.卞之琳C.何其芳D.李广田 12.20世纪30年代,文艺斗争日趋激化,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A.反对国民党政府“文化围剿”的斗争B.与“民族文艺运动”的斗争 D.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文艺自由论辩” 13.郭沫若以史学家的身份连续创作了四部“战国史剧”,它们是:A.《屈原》和《高渐离》 D.《棠棣之花》和《虎符》 14.散文集《背影》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A.《执政府大屠杀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小品文B.《背影》、《给亡妇》、《儿女》等亲情散文C.《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等写景美文 15.在形式和风格上都受到歌德从民歌里加工改写的叙事谣曲的影响,冯至创作了几首著名的叙事诗,除《吹箫人》、《寺门之前》外,主要有:A.《帷幔 C.《蚕马》三、填空题 16.19___年3月,《新青年》刊登了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的《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同时刊登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痛加驳斥,上演了一出“双簧戏”。

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三次高潮_20世纪中国文学视界

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三次高潮_20世纪中国文学视界

2 0 03 年3 月第18 卷第1 期Ξ西安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 n Educational CollegeMar . 2 0 0 3Vol. 18 No. 1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三次高潮———20世纪中国文学视界冯肖华(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宝鸡721007)[ 摘要] 中国传统文学以近代西方异质文化的侵入为契机,开始了新的文学的现代转型。

从此,二十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形成了三个相对完整的创作高潮,即1919 年至1942 年的新文学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期; 1942 年至1976 的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期;1976 年至1995 年的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期。

现实主义小说的三次创作高潮,经由分化而独立,由独立而强化,由强化而断裂,再由断裂而强化,体现着作品质体文本求异的演变过程。

[ 关键词] 现实主义小说三次创作高潮质体文本演变[ 中图分类号] I2071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 - 5564 (2003) 01 - 0016 - 05二十世纪文学史证明,以鸦片战争为契机,西方异质文化的侵入,中国文学开始从传统向现代实现转型,构成了三个相对完整的现实主义历史阶段。

一是新文学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时期,以新文学运动为起点至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发表为界标,这是二十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期,其高潮点为三十年初到四十年代中。

以鲁迅、茅盾、巴金、老舍、叶圣陶、钱钟书等的小说创作为标志。

二是当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时期,以1942 年为起点至1976 年天安门‚四五‛运动为界定,这是二十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第二次高潮期,其高潮点为四十年代未到六十年代初。

以赵树理、丁玲、周立波、柳青、杜鹏程、杨沫等的小说创作为标志。

三是新时期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时期,以1976 年‚四五‛运动为起点至今,这是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第三次高潮。

其高潮点为八十年初中至九十年代初。

电大汉语言文学专科中国现代文学填空题多项选择题

电大汉语言文学专科中国现代文学填空题多项选择题

电大汉语言文学专科中国现代文学填空题多项选择题1、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陈西滢为代表的刊物是《现代评论》。

2、1924 年,蒋光慈、沈泽民等成立的春雷社,是革命文学社团的代表。

他们的主要阵地是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之一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3、抗战爆发前,连续创作了代表左翼戏剧成就的《赛金花》、《秋瑾传》和《上海屋檐下》等优秀剧作的作者,正是左翼戏剧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夏衍。

4、解放区民歌体叙事诗的主要作品有《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赶车传》、《王九诉苦》和《赵巧儿》等。

其中《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5、1923 年8 月,鲁迅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是《狂人日记》。

6.郭沫若在留学日本期间,曾受到广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

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是斯宾诺沙。

郁达夫后期小说代表作是《迟桂花》。

8、1921 年11 月与梁实秋等人一起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的青年诗人是闻一多。

9、徐志摩在剑桥的优美风光中,与16 岁的女孩双双坠入爱河,不惜与有孕在身的妻子提出离婚。

几经周折离婚后,却只好独自品尝失恋的苦痛和来自父母的责难,并开始了诗歌创作。

这位引发诗人的诗情的女孩是林徽因。

10、张恨水在回忆录中提到最多的一部小说,是奠定他小说生涯的苦心经营之作《春明外史》。

11、1925 年在北京复刊的《甲寅》,具有官方的色彩,被看作是新文化运动一只最大的“拦路虎”。

主持这个刊物的是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兼司法总长章士钊。

12、1928 年1 月,在世界性的左翼思潮影响下,在上海的两个社团三个刊物一起,共同提倡革命文学,形成了一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

其中,这两个社团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13、“剧联”的全称是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1、与鲁迅一样,曾留学日本,并“弃医从文”的另一位现代作家是郭沫若。

1、1924 年,因好友王剑虹与瞿秋白结婚后不久病逝,丁玲受到情感创作,离开上海到北京并结识青年诗人胡也频。

16、1945 年,茅盾发表了他惟一的剧本《清明前后》17、从1931 年起,巴金历时十年,完成了由《家》、《春》、《秋》三部连续的长篇小说组成的近百万字的《激流》三部曲。

九年级下前三个单元文学常识

九年级下前三个单元文学常识

九年级下前三个单元文学常识一、作家作品1.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尤其在小说、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2.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

3. 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以其独特的北京背景和对底层社会的深刻描绘而著名。

二、文学体裁1. 小说:通过虚构的情节和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九年级下前三个单元中的《孔乙己》、《蒲柳人家》和《变色龙》都是小说的代表作品。

2. 散文: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经验,通过描绘事物、抒发情感来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九年级下前三个单元中的《白桦林》和《海燕》都是散文的代表作品。

3. 随笔:以议论为主,通过分析、阐述某一问题或现象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思考。

九年级下前三个单元中的《敬业与乐业》是随笔的代表作品。

三、主题思想1. 《孔乙己》: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的生活和命运的描绘,反映了旧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冷漠。

作品表达了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批判。

2. 《蒲柳人家》:通过对农民生活和乡土风情的描绘,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作品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赞美。

3. 《变色龙》:通过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的描绘,讽刺了社会中权力的腐化和人性的虚伪。

作品表达了对权力的批判和对真实的追求。

四、情节结构1. 《孔乙己》:故事以酒店小伙计的角度展开,通过讲述孔乙己的生活和遭遇,展现了旧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冷漠。

情节紧凑,结构完整。

2. 《蒲柳人家》:以农村为背景,通过描绘农民的生活和乡土风情,展现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情节丰富,结构完整。

3. 《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为主线,通过描绘他的形象和遭遇,展现了社会中权力的腐化和人性的虚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座知识分子文学高峰和三位作者的写作身份----《孔乙己》、《潘先生在难中》和《围城》写作原由分析韦娟(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 545007)【摘要】20世纪上半期是我国文学的一个高峰期,而《孔乙己》、《潘先生在难中》和《围城》,是其中的三座知识分子文学高峰,孔乙己、潘先生和方鸿渐是20世纪三个最具文化内涵的知识分子典型。

这三部作品的作者鲁迅、叶圣陶和钱钟书,他们成长的文化环境、生活体验、审察生活的立足点、创作的视点,以及心理的诉求,决定了这三部作品的产生和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

【关键词】《孔乙己》;《潘先生在难中》;《围城》;文化环境;生活体验;立足点;视点;心理诉求【作者简介】韦娟(1961-),女,广西来宾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文秘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文秘专业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0-1-8【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章标识码】 AThree Peaks of Intellectuals Literary and Three Authors Writing Identity ---- analysis on the original reasons of the “KongMr”, “Pan in hard”and" Fortress Besieged Wei Juan(Liuzhou Railway V 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Liuzhou Guangxi 545007) Abstract: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in China is a peak period, and "Kong" and "Mr. Pan in hard" and "Fortress Besieged", is one of the three literary intellectuals peak Kong, and Mr. Pan Fang-hong Gradually in the 20th century culture of the three most typical of intellectuals. This is the author of three works of Lu Xun, Ye Shengtao and Qian Zhongshu, the growth of their cultural environment, life experience, look life standpoint, the creative perspective, as well as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s, the three decided to work and produce imag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s as well as the author of the emotional attitude. Key words:"Kong"; "Mr. Pan in the difficult"; "Fortress Besieged"; cultural environment; life experience; footing; perspective; psychological demands三座未被认识的高峰三个未被认识的典型对于世界文学来说,20世纪并不算是成绩特别突出的时代;可是对于中国文学而言,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上半期,却是继唐、宋、元、明、清之后的又一个文学高峰期。

在这一世纪里,文学的各个领域,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以及戏剧文学,电影文学、曲艺文学等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而其中,小说的成就是最为引人注目的。

如果说,此时的整个文学是喜马拉雅山脉的话,那么,小说就是山脉中的珠穆朗玛峰。

20世纪的我国小说创作,题材集中在农民、知识分子、小市民和军人、革命者身上,而就20世纪上半期来说,主要的还是农民和知识分子。

两个方面的题材都出现了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堪称为顶层意义的作家、作品和人物典型。

就知识分子题材而言,鲁迅、叶圣陶和钱钟书,他们的作品《孔乙己》、《潘先生在难中》和《围城》,堪称为20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三座高峰,而孔乙己、潘先生和方鸿渐,堪称为20世纪三个最具文化内涵的知识分子文学典型。

在以往的文学史著作和评论文章中,对于这三部作品都有诸多论说,但都显得不够精到和准确。

比如最新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仍然没有把《孔乙己》的主人公认作典型形象,而只是认为“《孔乙己》以咸亨酒店中‘样子太傻’‘专管温酒’的小伙计的视角,来描写孔乙己的悲哀人生,如同孙伏园所说,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以抨击这冷漠的社会”[1]58,实际上,从鲁迅要“写出国人的魂灵”[2]的创作目的来看,他要突出的主要还不是孔乙己的悲哀人生,而是他的思想性格。

在他的性格当中,自命清高是性格的核心,明明被人瞧不起,连喝酒都要和短衣帮一样站着喝,被人嘲笑,可是他还自以为了不起,还莫名其妙地解释说“读书人不是偷而是窃”,还得意地、居高临下地要“考一考”那位小伙计,这不是自我抚摩、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吗?以往人们总以为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才有,实际上它是贯穿于鲁迅作品的许多人物的。

自命清高就是精神胜利法,或者说是精神胜利法在知识分子身上的独特表现。

孔乙己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他身上充分地揭示了新民主革命时期之前深受封建思想熏陶的旧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落魄潦倒;另一方面又自命清高,瞧不起劳动人民,和下层人民离心离德。

这种人物,不是官迷,而是功名迷,即身份迷。

这一形象区别于知识分子中那些成了封建官僚的统治者,他是民间的落魄者。

但他又不同于作为同样具有精神胜利法的农民阿Q,也不同于《儒林外史》中痴迷于作官的虚伪的范进。

更不同于后来茅盾、巴金等人笔下知识分子革命者,同时还不同于老舍、钱钟书笔下的留学生和大学教授。

他是独一无二的。

他的形象意义绝不亚于阿Q,他是另一种典型。

他的“自命清高”就像阿Q精神一样,至今仍然映照于我们几乎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

鲁迅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不但在于塑造了阿Q,而还在于塑造了孔乙己,前者是属于农民的,而后者是属于知识分子的。

现在文学史家们一方面高度赞誉阿Q形象,另一方面有意无意地贬低了孔乙己形象,这不是真正的文学史眼光。

实际上,在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时,鲁迅虽然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但是《孔乙己》显得更为自然、妥帖,作者的感情也显得更为真诚;而《阿Q正传》,却显得有点夸张而失真。

两者相比,《孔乙己》是更为现实主义的。

同样的情形见之于叶圣陶的知识分子题材作品。

历来的文学史著作,对于《倪焕之》的评价都要超过《潘先生在难中》。

《倪焕之》曾被文艺界誉为“扛鼎之作”。

其实,这是政治挟持的结果。

《倪焕之》写的是知识分子如何走上革命的道路,政治意义大于文化意义。

而《潘先生在难中》显现的却是丰富的文化内涵。

潘先生是一个前怕后怕、只想着个人小利益的人。

由于军阀混战,他擅离学校岗位,携家出逃。

后来想到教育局长关于照常开学的指令,因怕指责怕受处分,所以又撇下妻儿只身返回,并做出恢复上课的模样,还假公济私,以学校的名义加入红十字会,藉以自保。

后来,当战事平息,大家都忙于欢迎军阀部队凯旋时,为了讨好,他自个儿还特别地写了欢迎条幅。

这一切,想的全是自己和自己的小家。

为了自家的利益,他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什么人。

在这个人物身上表现了自私、软弱、和目光短浅的内心世界。

其性格核心,是狭隘、投机和谨小慎微。

这是一个大革命时期小市民式的底层小知识分子形象,而其性格核心具有国民性的意味,不但概括了底层知识分子的心理,而且概括了小市民的心态。

他没有上层知识分子如大学教授、留学生等等的孤傲,也没有一般小市民的下作和奸狡。

这一形象和孔乙己一样,也是独一无二的。

其典型意义,超越了那位只是具有政治标本意义、作为“不断探求、痛苦彷徨”“富有革命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3]的倪焕之。

可惜,这一典型形象也未被充分认识。

学术界历来对于钱钟书的《围城》评价颇高。

杨剑龙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说它“被誉为新《儒林外史》”[1]118,林志浩、王庆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说“在现代文坛上,《围城》是一部以‘尖刻’闻名的讽刺小说”[4],两书也都对方鸿渐等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可是都还没有充分肯定方鸿渐这一人物的典型意义。

实际上,这是一个受西方文化影响,又对西方文化不屑;既受儒家思想浸染,又受道家思想影响,游离于社会斗争,灰心失望,玩世不恭,慵懒无为的人物。

其性格核心是虚浮和无奈。

他不同于老舍笔下完全拜倒在洋人脚下的文博士,更不同于巴金笔下回国积极参加革命的革命分子。

这是一个抗日战争时期即弱国时代“某一类”上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总之,孔乙己,潘先生,方鸿渐,代表着不同的时代,代表着不同的知识分子阶层。

他们的的典型意义是显然的。

同时也是无可替代的。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典型人物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和作者的身份有什么关系?三位作者的写作身份考察(一)同样的文化环境,同样的知识分子情结作家的创作和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是有关连的。

文学史上之所以存在京派和海派,就是不同的文化环境所致。

至于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三位作者,他们的文化背景却是相同的: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叶圣陶出生于江苏苏州,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

不是巧合,而是一种必然:他们都出生和成长于人文气息浓厚的地区。

我国文化氛围浓重的地区不少,但各有特点:比如:京冀地区是重权威的政治文化,河南地区是官本位的仕途文化,上海是商本位的商业文化,而江浙地区则是看重功名的知识分子文化,或说是师爷文化。

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必然受到知识的熏陶,也必然关注知识分子。

从三位作者的创作情况看,鲁迅写的是农民和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更多,即使写农民的篇章也往往少不了知识分子;叶圣陶小说的题材以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生活为主,而写知识分子的居多;而钱钟书小说所写的,基本上是知识分子。

这不是简单的创作题材问题,而是对知识分子的关注问题。

只有关注,才有创作的欲望。

这是创作的前提。

(二)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考察对象无论中外,创作界都存在着“身份认同”的现象,即创作者对于和自己或者曾经和自己有相同身份的人,会特别的关注,常常会把他作为特别考察的对象。

20世纪上半期的鲁迅、叶圣陶和钱钟书正好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