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
宗璞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宗璞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作家宗璞以深厚的文学素养、严谨沉潜的创作风度和优美的无懈可击的文学语言在当代文坛享有盛誉。
在其中短篇小说里,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占有相当的比重。
宗璞也正是用其独特的明朗而含蓄,流畅而又余韵的文字成功塑造了一组当代知识分子群像。
在对他们的离合沉浮的描绘和精神世界的展现中,寄予了深刻而独到的对于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思考,甚至是自己的经验和体认。
关键词:知识分子命运精神世界创作年表一、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一词已经被广泛使用的今天,要为它下一个定义仍然绝非易事。
这里,我们不妨借用黄平先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总第二期(1999年)的《知识分子:在飘泊中寻求归宿》提出的概念:“把知识分子视为这样一种人,他们在现代社会中通过频繁使用抽象符号来创造关于人及其环境的思想,或表述他们对于人及其环境的理解,并以此为基本生活内容。
”并补充道:“这些人可能批判现实也可能认可现状,可以被社会容纳也可以被公众嘲讽,也许来自上层社会,也许出自平民家庭,或者有大学文凭或者没有……”这一补充实际上就指出了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处境,而在宗璞的小说中,它们均得到了全面充分的表现。
在后来的《有目的之行动与未预期之后果》(同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一文中,黄平又对知识分子做了区分:体制知识分子,非体制知识分子和反体制知识分子,并具体地指出,将“以学术或艺术为本的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划分为非体制知识分子”。
宗璞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大抵属于此类,不同的是他们都具有高学历,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职业不外乎教师、医生等,这样的角色选取在置于一个特定环境和时代中去的时候,就更具有典型性,从而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当然,也更符合读者心中对知识分子形象的预设。
二、精彩的知识分子群像正如黄平先生所说:“作为观念的创造者鱼阐释者,知识分子的品质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只是受制于自己所处的体制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制度和规则。
《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刘美宏 重庆三峡学院摘 要:鲁迅在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败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本研究通过梳理鲁迅创作的思想探索,解析知识分子形象的三种类型,总结塑造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知识分子;封建制度;社会现实;悲剧命运作者简介:刘美宏(1995-),女,汉族,渝武人,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5-02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他创作的小说为中国学者研究知识分子题材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位值得学习的伟人。
他准确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的特点,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使小说具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味,引发读者的自我反思和对现代人的灵魂拷问。
一、鲁迅创作《呐喊》、《彷徨》时的思想探索《呐喊》、《彷徨》这部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入新篇章的标志,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夕到国民大革命以前的这一历史时期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作者对受到压迫的农民及知识分子的关怀。
小说在揭示落后国民性的同时,还在忧虑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
《呐喊》是鲁迅1918年到1922年写的作品,他在<《呐喊》自序>中提到以“呐喊”为书名的缘由,即为了“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1]由于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整个小说集的感情基调是昂扬奋进的,语言简练朴实,情节紧凑,环环相扣。
小说结尾埋下伏笔,给人留下希望的遐想,如《药》这部小说的结尾处,提到夏瑜的坟上长了一株红白的花,《狂人日记》中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这些耐人寻味的“尾巴”,正是暗示着光明和希望,革命的火种还没有灭,它会为勇士照亮前方的路。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2】钱 理群.二 十世纪 中国小说理论 资料 (第四卷 )【M】.北京 大 学 出版 衽 ,I 9 9 7. 【3】洪子诚.二十世 纪中 国小说理 论资料 (第五 卷)【M].北京 大 学 出版 社 , 1 9 9 7.
风 使 舵 ,对 渐 渐 远 离 了 众 的 主 流 政 治 歌 功 颂 德 , 这 也 成 【4】萨义德著 ,单德兴译 .知 识分子论 [M].北京 :生 活.读 书.
国 现 当代 文 学 研 究
浅 析 鲁 迅 笔 下 的 知 识 分 子 形 象
。 张 亚
摘 要: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有五类:一是落魄者,二是伪善者 ,三是孤独者,四是追求者,五是先驱者。 关 键词 :知 识分 子 形 象
鲁 迅在 “五 ”新 文 化运 动 巾 , 是斗 争 最彻 底 和 影 响最 (瞿秋 白语 ) 的时 代 ,而 H.也 和鲁 迅 的 个人 出身 、经 历 和 生 大 的作 家 。他 怀 有 民 主主 义 革 命变 革 社会 的理 想 ,对 封 建 势 活态 度 等 有关 。他 m生 个 没落 的士 大夫 家 庭 ,有 着 和 各 力和 帝 旧 主义 具 有清 醒 的 认 识 ,敢 丁直 面 现 实 ,主 张 韧 战 、 种 各 样 的知 识 分 子相 交 往 的 经历 ,再加 上他 那 种 月的是 为 了 主 张打 “落 水 狗 ”。他 的 创 作实 践 始 终具 有 深 刻 的社 会 斗争 进 行 社会 改造 的严 峻 地 解 剖 别人 和 更 严 峻地 解 剖 自己的 生活 意义 。鲁迅 在 这个 时 期 写 了 多个 短 篇 , 先后 结 成 《呐 态 度 ,在 提 起 笔来 写 小 说 的 时候 ,便不 可 避 免地 要 采 用 自己 喊》 、 《彷 徨 》 两奉 小 说集 。在 这 两个 集 子 的 25篇 作 晶 巾 , 所 熟 悉 、所 关心 的题 材 了。 鲁迅 在 谈到 自己的创 作 活 动 时 , 以矢¨识 分子 的生活 为 题 材 ,描 写 知 识 分子 的 几乎 i-有 ‘半 , 总 是 霭复 地 浣: “作 者 写 …来 ,对 于其 中的 事情 ,虽 然 不必 特 别 是存 《彷徨 》 里 面 ,有 三 分之 二以 }:的篇 幅 , 都是 以知 亲历 过 , 最 好是 经 历 过 。 ”这 些 话 ,可 以帮助 我 们 理解 他 的 识 分子 为 描 写对 象 。 从这 数 字 ,可 以看 f{j鲁迅 很关 心 知 识 作 品 ,特 别是 描 写 知 识分 子 的 作 品 。从 鲁迅 的生 活 经历 看 , 分 子 的命 运 (他 把 自己最 犬 的 天心 给 了农 ,他 的最 好 的 小 他 见 过 像 《孔 乙 己》 中 的孔 乙 己 1《白光 》 中的 陈 士成 那 样 说 是描 写 农 民 的 )。这 种 关 心 ,愈 到 后来 ,便 愈 增加 。这 不 的封 建 科举 制 度 F的牺 料 肯 , 也接 触 到 了像 《药 》 中 的夏瑜 仅 是 由 那 时 正 是 中 陶 矢¨识 界 发 生 第 二次 “伟 人 的 分 裂 ” 那 样 的革 命 先 驱 肯 。不 过 ,他 所 熟 悉 的还 是 像 《肥 皂 》 中 的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男性知识者形象

论现当代中国小说中男性知识者形象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中国小说中的男性知识者形象也在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潜移默化。
当然,变化的趋势、原因也是多方位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男性知识者形象的不同形态也将表露。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行为和人文理想,一直致力于破除束缚人性的枷锁、扩展伦理生活的可能性空间、提升人的自我反思能力。
但是由于历史结构性推进的复杂情态,人的主体性自由和生存本真性并不是依照递增的单一维度获得释放,而是以曲折回环的方式展开。
文学当然难免要与历史进程承担同样的曲折与失误,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文学现代性的本质属性。
文学的现代性,理当以对主体性的自由和生存本真性的追求为要旨,现代文学是对抗压抑的文学,也就是说压抑正是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体验。
在男性中心的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父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轴。
最早阐明父子关系的中国神话,当属后稷诞生的神话。
姜原踩在天帝的脚印上感孕而生后稷。
后稷出生后受尽苦难,长大后勇武有力,开始向父亲报复。
但是最后他放弃了反抗的意图,重新承认了自己的儿子身份,并获得了父亲的宽恕和慷慨的帮助。
后稷诞生神话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父与子的紧张关系同样存在于中国古代神话之中,只是它的表现形态要温和得多。
在《俄狄浦斯王》中最终儿子杀死了父亲。
但在中国的神话中,父亲是最终的胜利者,他具有不可摧毁的绝对权威性,这正是中西文化的根本不同之点。
在中国,儿子的阉割命运在传统文化上是先在的。
这种原始记忆沉淀在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中。
儒家文化即是一种“父亲”的文化,它强调一种对父亲的绝对敬畏。
在儒家的各类经典著作里,充斥着对“父亲”的赞美之辞,孔子反复强调的就是“三年无违于父之道”,而在对《周易》的诠释中,则通过各种卦象的象征,显示了父亲的绝对权威,在八卦中,“乾(—)”代表天,代表阳刚之德;“坤(——)”代表地,代表阴柔之德,“乾,天也,坤,地也”,“乾为首,坤为肢……”“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
高等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题(附答案)

高等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题(附答案)一、填空题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的,第一部白话诗集是一的 O2. 1919年周作人提出的概念认为文学应忠实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现实”。
3.方鸿渐是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
4.在第一个十年中的文学作品最能反映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5.新月诗派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三美”,它们分别是、和。
二、名词解释:1>创造社2、乡土文学3、京派4、文学研究会5.《朝花夕拾》6、社会剖析派小说7、《骆驼祥子》8、《画梦录》9、朦胧诗三、简答: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新诗在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发展的历史轮廓2、论述《雷雨》的思想意义和繁漪的形象特征。
3、请联系作品具体故事情节,论述《围城》的文化意蕴4、《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有几种类型?简要叙述他们的特征。
5、以《超人》为例,说明“爱的哲学”在冰心创作中的得失。
6、简要谈谈《呐喊》、《彷徨》的思想艺术特色7、结合作品谈谈革命样板戏的艺术成就。
四、论述:L为什么说《呐喊》、《彷徨》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2.请联系作品具体故事情节,论述《围城》的文化意蕴.论述《雷雨》的思想意义和繁漪的形象特征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鲁迅、狂人日记胡适、尝试集2、平民的文学3、围城4、叶圣陶5、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二、名词解释1、新文学社团。
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认为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崇天才,重神会,受过艺术至上思潮的影响,故被成称为“为艺术派”。
2、20年代中期,一些侨寓城市的农村青年,以他们的见闻与体验写作农村生活的作品。
它上承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下启三四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作家作品众多。
3、京派:四十年代以北京高校师生为主力组成的文学流派,其主张与海派相对立,追求乡土气息的审美风尚.4、新文学社团。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类型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类型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类型一、文艺青年:他们是那些热衷于文学、艺术的知识分子。
他们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对社会现实充满批判性思考。
他们痴迷于文学作品,对于诗歌、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有着极高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通过文学艺术来批判社会的黑暗面,呼吁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二、理论家: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研究学术理论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于各种学科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们的知识面广博,对于各种学术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他们通过研究和思考来发现问题的本质,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对学术界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常常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其他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推动学术界的进步和发展。
三、社会改革者: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社会问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和参与各种社会改革运动,通过宣传和行动来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
四、教育工作者:他们是那些热衷于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于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他们积极参与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来启迪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五、科学家: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科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于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他们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致力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用自己的科学成果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运多舛、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
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画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一、鲁迅在自己作品中描写知识分子的社会环境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用那么多的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对他们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决非出于偶然。
他既不象有的评论家所说是为了表现自己“心灵的历程”,也非仅仅为了写出知识分子生活的痛苦和无奈。
他对知识分子问题显出很大的兴趣,对知识分子倾注巨大的热情,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就鲁迅进行小说创作的前前后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动。
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导致了清王朝的覆亡。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转眼间成为过去,人们被压抑的承重心情很自然地感到一时的轻松。
但是,兴奋的心情并不等于客观现实,资产阶级革命由于没有触动旧社会的根基,原有的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
即如孔乙己的生活出路问题,科举制的废除,取仕的道路完全断绝,他们就丧失了仅有的一点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力量,然而孔乙己们的悲剧命运在辛亥革命之后毕竟并未成为过去,相反,还是当时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二、鲁迅对他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究竟持何种态度鲁迅对他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究竟主要抱什么态度,是否如一些评论者所说的主要是批判或批评?形象本身最说明问题。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文章摘要】本文分析了鲁迅笔下一批知识分子形象,对作品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新的思索和分析,鲁迅作品中塑造了新旧两种特征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对这两种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又作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分析,旧的知识分子形象包括迂腐文人、封建文人渣滓;新的知识分子形象包括“我”的形象、思想前卫要求上进的知识分子,并且对这两大特征的人物形象进行对照分析,其次在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时,通过延伸的眼光平行比较了与鲁迅先生同时期的作家所描写的知识分子,尽可能做到拓宽视野,升华主题。
【关键词】鲁迅;新旧知识分子形象;国内外作品;对比;行与德鲁迅,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在造型的人物,创新,或在主题挖掘的深度和广度都有辉煌的成就的方式。
他的大部分工作是揭露社会当时的黑暗,主要作品有小说《呐喊》和《彷徨》。
在这些作品中,不仅在丰富的思想内容的表现,深既尖锐的批评暴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示虚伪的封建监护人,而在农民的时候社会现实的广泛而深刻的总结和性能,妇女,知识分子问题,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充满激情的呼吁,表示在分化知识分子孤独,陷入困境,徘徊和思考的心情新文化阵营,分析了知识分子的灵魂。
此外,鲁迅在他自己独特的艺术注重塑造大感典型代表的形象,开创新局面前所未有的新颖的艺术形式。
这篇文章应该提到的是鲁迅知识分子的生动描述的形象,可以说笔者总结知识分子的形状和占大多数的小说的人物塑造的比例。
因此,鲁迅的思想内涵得到充分的理解,我们必须一个典型的一批最有说服力和启发力认真分析和思考的艺术精神和精髓。
寻找知识分子的小说形象,其特点可分为新老两类,一类是老知识分子,他们的无知,麻木,迫害封建制度和腐蚀;一个是新知识分子,他们的先进思想,努力摆脱对他们的旧的社会危害。
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入手,进行对照分析,对于当下社会的知识分子的言与行有一定启示意义。
1 两大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在现实生活中,表达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包括《孔乙已》,《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现当代小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首创是鲁迅,在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无论是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还是悲剧命运的反思者,都在中国社会那个风云变幻变革期的文化夹缝中演绎着“过度人”的角色,虽然性格并不是完美,但他们毕竟显示出了中国文化变换的特殊的特征,这对现在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定位和价值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反封建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四时期,在西方近代思潮的冲击下,知识分子的个性逐渐觉醒,外来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与他们的内在要求相吻合,理性的反叛意识就成了他们反抗封建吃人礼教的精神动力,主要代表就是鲁迅,比如他的《狂人日记》里的狂人,狂人下鞥在新式的学堂受过教育,在研习中发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社会现实的秘密:“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于是,狂人激励反抗着着吃人的礼教,并以狂言,诳语,狂态来打破人的认知,但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不可理喻的疯子,还尽力救治他。
他还是一个觉醒的敢于向封建传统挑战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作者对一个启蒙者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处境下象征性的表达,小说里的狂人岁披着狂人的外衣,但是却有着反封建的性格,以他来揭示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历史呼喊。
“多余人”知识分子形象。
在30年代,有一些知识分子人生道路,人生选择以及在这种选择中的幻灭,动摇,软弱,妥协乃至悲哀失败题材的小说大量涌现。
比如善写软弱,忧郁,感伤的知识分子,主要作家就是郁达夫,他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些零余者的形象比如:《过去》中的李白时,《微雨的早晨》中的朱雅儒,《唯命论者》中的李德君等等,这些知识者仍然是一些游离于主潮的边缘人,零余者,他们中有的过着似“隐士”的生活,有的是宿命论者,有的虽有一些反抗,不满的情绪,但终究无能为力者。
而在《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
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
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
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
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
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大多数作品选和文学史对这部小说都做以上的解读,即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强调小说中主人公爱国的社会意义。
事实上,我在读过小说之后,觉得小说中“我”几次写到“祖国”,都和传统意义上的爱国并无太大关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时的一种借口。
小说中“我”的感伤,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感、多疑、偏见造成的,由于“我”本人的性格弱点使自己产生痛苦,是一种病态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义的手法将这种痛苦表现出来而已,将小说的主题与“爱国主义”融合,更加体现出“我”的忧郁之感。
而从叙述者的语气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因此在描写到主人公的某些内心情绪时,会有一些近似调侃的句子出现。
如描写到他与兄长之间发生了龃龉,并写信与兄]“绝交”,描写他心中“恨他的兄长竟如同蛇蝎一样”,然后写道:他“把他兄长判决是一个恶人,他自家是一个善人。
他又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把他所受的苦处,夸大的细数起来。
他证明得自家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流下来。
”
在这一番描述中,作者虽然没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极度“自我中心”的错误,但语气显然是不赞同的。
总之,我以为:
与其说《沉沦》中的知识分子“我”的形象既是一部社会悲剧,又是一部性格悲剧。
“我”在那样黑暗的中国社会环境中,社会很难使他有改造的动力,因而不可能感到快活。
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一个恋慕少女的少年内心的情绪躁动。
小说的作者是一位现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进步作家,《沉沦》也是一部无法回避的代表作。
加上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上的教育,使得“我”更加在性格上,更加封闭,造成性格上的悲剧。
由于没有受到西方当时进步思想的影响而是自己陷入到性
格上的沉沦当中,这种性格上的沉沦,很容易使小说中的“我”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相联系,从而更加表现自己性格上的悲剧。
让自己不断地在性与理智中陷入苦恼。
让自己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挣扎,“我”的意志的不够强大,更加加重了自己挣扎的苦难,最后,在社会和自己现实中中的性格的双重悲剧下,走向自我的毁灭,这是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双重作用下的结果。
还有一位“多余人”得主要作家就是巴金,巴金曾对《爱情三部曲》又过说明:《雾》的对象是迟疑,《雨》的对象是矛盾,《电》的对象是行动。
这迟疑,矛盾和行动可以看作理解这三部作品的关键词。
革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主要代表应该是蒋光慈,大革命失败后曾出现过一批被瞿秋白称作为“革命的浪漫蒂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的故事比较一致的符合“革命加恋爱”的模式,蒋光慈是其开山之主,他的《冲出云围的月亮》是主要代表作,这部小说完整的写出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分化和沉浮,将一个彷徨的,意志薄弱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完整的揭露出来了,主人公王曼英从幻灭,虚无到变态的复仇,从自暴自弃,绝望的想自杀到重新唤起求生的意志,重归正途,这期间经历了漫长痛苦的蜕变过过程。
王曼英的形象在当时十分具有典型性。
而且蒋光慈的一些作品,对知识分子在转变过程中的心理矛盾的描写,还是比较真实,符合知识分子的心理实际。
这一类作家中还有洪灵菲,他主要写爱情与革命之间的关系,洪灵菲借作品中人物沈之菲之口说:“革命和恋爱都是生命之火的燃烧材料”,有人驳问沈之菲“革命和恋爱,到底会不会冲突呢?”沈之菲这样回答:“那一定是不会冲突的。
人之必须恋爱,正如必须吃饭一样。
因为恋爱和吃饭这两件大事,都被资本制度弄坏了,使得大家不能安心恋爱和安心吃饭,所以需要革命!”他认为“把生命视为革命,为恋爱而牺牲,真是多么有意义啊!”(《流亡》第七章)这是从个体生命的直接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被讽刺的城市知识分子形象。
张天翼是写短篇的圣手,他写了很多官僚市民的形象,也有一些市民知识分子形象,但是作家往往是采取轻蔑和嘲笑的态度,对于他们的恋爱方式,生活态度,“向上爬”的哲学都给以辛辣的讽刺,灰色调是他的主色系。
比如小官僚的有如邓炳生(《皮带》)和华威先生(《华威先生》),知识分子的有如老柏(《温柔的制造者》)等。
邓炳生的“愚腐”表现在他对“官”的强烈的虚荣上,他挂上代表军官身份的斜皮带前后患得患失的内心世界便是如此。
他来到首善之区找梁处长,请他“栽培”,因一时找不出恰当的空缺,而与上士住在一起,上士是“读书人”,是先进者的代表,于是自己也似乎沾染成为有识之士,他能够、也敢于大骂“长”之类的人物,可是当他摇身一变成为带皮带之人时,他又后悔当时与上士们在一起时的失言,怕别人在背后里谈论他的“高等小学没毕业”,甚至于常去偷听人家说话。
而他带上皮带是想在“他回乡去的时候,用额头看人”。
这种“愚腐”不啻于阿Q当年想革命的用意。
总之,知识分子的形象随着历史的改变还在不断的变换更新,有更多的知识分子形象群体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知识分子群体,比如后期有困境中突围的知识分子形象,边缘的游离者形象,还有欲望中的迷失者形象,再比如现在凭文凭吃饭的大学生知识分子群体等等,一直在不断的变化更改,交替,偶尔有缺少,但绝不可能断裂。
正“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画廊中,数不尽的知识者形象宛如一个个沉重的音符,在漫长而又短暂的历史岁月中,连缀成一支凄切而悲凉的回旋曲。
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笔下打破“举天下无违言,寂寞为政,天地闭矣”的萧条沉闷局面,而又“使人一见就感觉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茅盾语)的“狂人”;在颓唐与绝望中咀嚼孤独的吕纬甫、魏连殳;不堪“虚空的重担”而悔恨、悲哀的子君、涓生;冰心笔下报国无门而不得不再次飘洋过海的英士(《去国》);憧憬崇高理想而又为现实碾碎了青春梦幻的淑平、英云、冰心(《秋雨秋风秋煞人》);苦苦探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