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重行行 教案赏析
《行行重行行》完整课件解析

【行行重行行】
•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 的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抒 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 切思念。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以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பைடு நூலகம்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是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薄幸,不过不愿直说, 而是委婉地通过比喻表达心里的想法。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是强作宽慰,实际上这种心情是很难“弃捐” 勿“道”的,心绪不佳,“餐饭”也是很难“加 ”的。相思之苦本来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状态,而 作者通过胡马、越鸟、浮云、白日等恰切的比喻 ,带缓、人老等细致的描写,把悲苦的心情刻画 得生动具体,淋漓尽致。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 一种是劝人,一种是自劝。 • 崔莺莺说“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善良,对命
运的无奈但认同,我比较同意自劝的说法,因为这样 可以较自然地承接上面的“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两句--如果你在人之老和岁月之晚,还有背叛的多重 压力下还不肯放弃重逢的希望,那么惟一的一线指望 就是努力保重自己的身体,尽量使自己多活一些岁月 以延长等待的时间了,然而对于一个相思憔悴的人来 说,要想加餐何尝容易!因此,就需要“努力”所以 这平平常常的“努力”两个字之中,充满了对爱情的 坚贞,对美好的向往。
• 岁月忽已晚 尽头
弃捐勿复道 丢下
行 行 重 行 行
第一部分,追叙初别:( 1句——6句) 与
(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开头两句“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全诗的纲 ,总领下文。)
君 生 别 离
《行行重行行》赏析

《行行重行行》赏析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我先把它读一遍: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从开头到“越鸟巢南枝”的“枝”,押的是平声支韵,接下来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到结尾就换了仄声韵。
其中“远、缓、反、晚”四个韵脚都是上声,而“饭”是去声。
这是因为,古代没有上声和去声的区别,“饭”也可以读成fan。
我曾说,《古诗十九首》所写的都是人类感情的“基型”和“共相”。
所以你们看这里很妙:“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一个男子的口吻还是一个女子的口吻?是一个行者的口吻还是一个留者的口吻?中国古代传统的习惯总是喜欢先把它确定下来,所以才有很多人总是想方设法给这十九首诗确定作者。
上次我说过,有人认为其中的好几首都是枚乘写的。
那么枚乘既然是个男子,就可以确定这几首诗都是有寓托的,都是表示某种国家、忠爱之类的意思。
可是现在我们最好先把这些都放下,只看诗的本身,我们就会发现:正是由于我们不知道这首诗所写的是男子说的话还是女子说的话,是行者说的话还是留者说的话,结果反而给这首诗增加了许多的“潜能”。
“潜能”是西方接受美学中的一个词语,意思是作品中有一种潜存的能力,或者说,它潜藏有很多使读者产生联想的可能性。
另外,从《行行重行行》我们还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那种质朴的特色。
它没有很多花样,走了就是走了,不管是送行者说的也好,还是远行者说的也好,总而言之是两个人分离了。
“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
我以前讲过,中国的旧诗有古体和近体之分。
近体是从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规定有比较严格的格律,如“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等。
因为中国文字是独体单音,读起来缺乏韵律,所以必须写成平仄间隔的形式,读起来才好听。
不过,在古诗里没有这种法则。
行行重行行教学导案赏析

首句“行行重行行”,是抒写思妇在别离时眼中所见之景象。全句五字,连叠四个“行”,中仅以一个“重”字连缀其间。“行行”,即走啊走啊之意。 “重行行”,即又不停地行走啊行走之意。首句一开始便紧紧地抓着读者的心,读之使人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远行之人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三回头,渐行渐远的画面。给人一种随着游子的不停地行走,时间在不断地过去,路程在不断地延长,似乎游子从此一去便不再有复还的沉重而又压抑的感觉,一时间仿佛有种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着全诗。叶迦莹教授对此句评价甚高,认为首句五字看似简单平易,朴质自然,完全没有丝毫安排雕饰的用意存在于其间;而且若以后世声律之说四声八病来评析它可以说它还通身是病。如全句五字都是平声字,且有四字用字重复。但人们读起它来却不但未尝觉得有任何违拗哑涩之感,反而觉得它就恰好正是这五个字才真正写出了人们离别时所共有的一份感觉和声音,读之给人的感觉它仿佛是“天籁”之音。
次句“与君生别离”是抒写思妇别离时的内心感受。“与君”二字表现出思妇与游子关系之亲切。而“生别离”三字则又表出思妇对此之无奈与不甘和难舍之情。“别离”是人类最普遍最不可避免的悲苦之情。而“别离”又可分为“死别”和“生别”两种。而“生别”之悲苦则又重于“死别”。“死别”于人一时间虽然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对死者而言这一别则意味着一了百了了;对活着的人而言,则又因为它是一种无可挽回的生命终结,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心灵的悲苦也会慢慢地得到平复。而“生别”则不同,“生别”则是两个相爱的人因生存的需要,而不得不分开,从此天各一方。因为对方尚在人世,只要活着便尚有相聚的希望,而有希望便会有期盼,又因有期盼便会产生相思之情。所以,只要对方活着一天,其煎熬痛苦思念之情便与之相伴随着相爱双方活着的每一天。
《行行重行行》教案

《行行重行行》教案一、教学要求:1.了解时代背景。
2.理解诗歌含义。
3.准确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境, 理解深刻内涵。
三、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真情至理。
四、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 诗歌创作源远流长, 诗人灿若星河, 作品浩如烟海。
同学们自读书以来, 已经学了不少的诗词, 其中有不少是反映思念故乡, 思念亲人的, 请大家回顾一下所学的诗词, 并举出一例。
(学生举例)这些诗歌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艺术的熏陶, 人生的启迪, 今天让我们带着一份轻松的心情一起来赏析一首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的诗歌, 抒发的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二)题解:1.问: 《古诗十九首》是一部书还是一组诗?是谁编选的?明确:这是由南朝梁萧统收编的《昭明文选》中的一组诗。
这组诗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 和士人的彷徨失意, 是中国东汉五言诗的代表作, 语言炉火纯青。
钟嵘在《诗品》中称它“惊心动魄, 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问: 《行行重行行》产生的时代背如何?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明确:是离乱时代。
东汉后期党争激烈, 杀伐不休;官僚垄断仕途, 文人士子备受压抑。
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 或为寻找出路纷纷背井离乡, 因而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 本首诗属于“思妇”诗。
(三)学生自读:1.把你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写在草稿纸上。
2、你最喜欢哪一句诗?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老师检查自读情况, 强调以下汉字的读音和意思:重(chóng): 又。
行(xǐng): 走。
巢(cháo): 鸟窝。
缓(huǎn): 宽。
蔽(bì): 遮挡。
餐(cān);吃。
(五)诵读并整体感知课文:第一层(前6句): 写离别。
第二层(后10句): 写相思。
(六)分析理解诗意:1.研读第一层。
指名朗读前6句, 师生共同讨论:(1)问: “与君生别离”是一种怎样的离别?“君”指谁?明确:是活生生地离开。
《行行重行行》诗歌鉴赏

《行行重行行》诗歌鉴赏
《行行重行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绝诗。
这首诗以行军途中的辛苦和战乱时期的艰难境遇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对时局的深深忧虑。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一些鉴赏:
诗歌的标题《行行重行行》通过反复行走的动词呼应了战乱年代人们不得不迁徙的艰辛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一种生活状态的持续重复。
首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以行走四个字的重复,直接展现了战乱时期人们频繁离散的境况,暗示了诗人与亲友分别的痛苦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行军途中的苦难景象,诗人以细腻的描写,展示了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境况。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揭示了无法见到亲友的痛楚。
接着,诗人提到了战乱年代君臣之间的背离,“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这句表达了当时朝廷政权的混乱和统治者的不作为,使人们无法预料未来的安稳与团聚。
最后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展现了战乱时期的荒凉景象,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和平安定的期盼。
整首诗情绪沉重,描写了时代的苦难和人们的离散之痛,反映了杜甫对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深刻关注。
通过对行军途中的辛酸经历的描绘,诗人唤起了读者对战乱年代的深思,呼吁和平与稳定的到来。
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精妙的描写和对时代的思考,展示了杜甫作为“诗史”的一面,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之一。
1/ 1。
《行行重行行》古诗评析

《行行重行行》古诗评析《行行重行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行旅人在旅途中的辛劳与心情。
本文将从诗歌的结构、意象的运用以及主题的阐释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评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行行重行行》的结构。
整首诗共分为四个句子,每个句子都是四言。
通过这种简洁明了的结构,诗人清晰地表达了行旅人不断行走的动态。
每一个四言句子都以“行”字起首,形成了行与行的回旋呼应,给人以持续前行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运用的意象。
诗中出现了许多与行旅相关的意象,如“海浪深泛逐轻舟”,“金樽清酒斗十千”。
这些意象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行旅人在陌生的环境中的艰辛和迷茫。
同时,诗中还使用了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动词,如“泛”、“斗”,进一步增强了诗中意象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此外,《行行重行行》的主题是人生之旅。
诗中行旅人的征途可以被视为人生的旅程。
行旅人身处异地,一路劳累,但仍然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
“海浪深泛逐轻舟”,展现了行旅人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
“金樽清酒斗十千”,表达了行旅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以“行”字为主题关键词,通过不断重复,突出了行旅人坚定不移的行进态度。
诗人通过行旅人的形象,呼唤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与挫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
总结起来,《行行重行行》是一首通过行旅人形象表达人生之旅的古诗。
诗人通过结构的布局、意象的运用以及主题的传达,展现了行旅人在旅途中的坚毅与奋斗。
这首诗让人们在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时,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向上的精神。
读完这首诗,仿佛能够感受到行旅人从容自信的步伐,以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古诗十九首行 行 重 行 行教学案例分析.doc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1、教材分析《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古诗二首》中的一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 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刘勰《文心雕龙》谓之“五言之冠冕”,钟蝶《诗品》称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学生分析作为高中学段的起始年级学生,高一的学生在诗歌虽然有了一些积累,但仍属薄弱。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进一步诗歌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的提咼。
3、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这首诗;(3)体会诗歌表现的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4)掌握联想和想象的鉴赏方法4、课前准备观看ppt第一页,聆听赵薇的《离别的车站》5、教学思路课前听曲,利用音乐和画面营造一种伤离恨别的氛围,然后主要运用诵读品味和联想想象法对诗歌进行鉴赏6、教学手段诵读品味,联想激发,学生合作探究7、教学用具投影仪、黑板、粉笔8、教学课时:1课时二、教学步骤()课前活动播放赵薇演唱的《离别的车站》,用心听曲,体会歌词意境当你紧紧握着我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 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万 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 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当你深深看着我的眼 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当你走上离别的车站 我终于不停的呼唤呼唤 眼看你的车子越走越远 我的心一片凌乱凌乱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 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万当你走上离别的车站 我终于不停的呼唤呼唤 眼看你的车子越走越远 我的心儿一片凌乱凌乱(一) 导语设计一曲《离别的车站》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电视剧《情深深雨 蒙蒙》中动荡乱离的上海滩,“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离别 的痛苦固然煎熬,别后的相思更加难堪。
《行行重行行》分析

《行行重行行》赏析
语言风格:《行行重行行》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典型的五言诗结构,比四言诗承载了更多的内容,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句式结构特点和表达风格。
具体来说,其语言风格具有五言诗的一般特征,但也具备一些其他的特点,如:用词言简意赅,将内心十分复杂的情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一种含蓄、简练的风格;诗歌中还运用了大量叠字,因此诗歌读起来具有音韵之美,朗朗上口。
艺术魅力:《古诗十九首》在艺术手法上就是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惯用的比兴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用得意境深远、贴切自然。
同时还使用了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从而构成了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世作家模拟的典范,五言诗从此走向成熟,成为主流文学。
社会价值:此诗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于后世更多遐想。
这么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离乱之歌,集中突出了一个痴情女子形象,是思妇诗的一首杰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行重行行教案赏析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题解】: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方游子的诗。
历来选家都将其排列在《古诗十九首》之首。
关于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别情诗,历来注家对此很有分歧,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游子思念思妇的别情诗,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思妇思念游子的别情诗等等,笔者认为考之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诗句的内容来看,把它确定为是一首思妇思念远行游子的别情诗为好。
东汉末年,大批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宦游以求搏得一官半职。
这些外出宦游“游子”长期外出,家眷不能同往,彼此之间难免产生浓浓的伤离怨别的情绪。
而其中应尤以思妇之思念为甚,因为游子在外,虽有思念之情愫,但其为了生计仕途要终日奔波,其思念之情愫尚可暂时抛却;而思妇在家,则是终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之中。
至于这首诗的具体作者是游子还是思妇,笔者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或是假借思妇之口吻来抒写思念远方游子的外出游子,也可能实际上就是一位留守故里的游子之妇。
【赏析】:全诗共十六句,从内容上可分作两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别离;后十句为第二层,写相思。
第一层( 前六句 )写别离,主要抒写别离的状况。
一、二句是写思妇抒写别离时的眼中所见之景象和内心的感受。
从侧面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重”:音chóng。
又。
作行而不止之意讲。
“君”:你的尊称,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与死别离相对。
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一说“生别离”之“生”不作与“死”相对举之意讲,而作“硬生生”之“生”字之意讲。
如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就采用此说来解释:“生字当解做生熟之生,犹云生生未当别而别离也。
”笔者认为此说单就文学欣赏而言也符合原诗之意境的。
首句“行行重行行”,是抒写思妇在别离时眼中所见之景象。
全句五字,连叠四个“行”,中仅以一个“重”字连缀其间。
“行行”,即走啊走啊之意。
“重行行”,即又不停地行走啊行走之意。
首句一开始便紧紧地抓着读者的心,读之使人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远行之人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三回头,渐行渐远的画面。
给人一种随着游子的不停地行走,时间在不断地过去,路程在不断地延长,似乎游子从此一去便不再有复还的沉重而又压抑的感觉,一时间仿佛有种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着全诗。
叶迦莹教授对此句评价甚高,认为首句五字看似简单平易,朴质自然,完全没有丝毫安排雕饰的用意存在于其间;而且若以后世声律之说四声八病来评析它可以说它还通身是病。
如全句五字都是平声字,且有四字用字重复。
但人们读起它来却不但未尝觉得有任何违拗哑涩之感,反而觉得它就恰好正是这五个字才真正写出了人们离别时所共有的一份感觉和声音,读之给人的感觉它仿佛是“天籁”之音。
次句“与君生别离”是抒写思妇别离时的内心感受。
“与君”二字表现出思妇与游子关系之亲切。
而“生别离”三字则又表出思妇对此之无奈与不甘和难舍之情。
“别离”是人类最普遍最不可避免的悲苦之情。
而“别离”又可分为“死别”和“生别”两种。
而“生别”之悲苦则又重于“死别”。
“死别”于人一时间虽然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对死者而言这一别则意味着一了百了了;对活着的人而言,则又因为它是一种无可挽回的生命终结,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心灵的悲苦也会慢慢地得到平复。
而“生别”则不同,“生别”则是两个相爱的人因生存的需要,而不得不分开,从此天各一方。
因为对方尚在人世,只要活着便尚有相聚的希望,而有希望便会有期盼,又因有期盼便会产生相思之情。
所以,只要对方活着一天,其煎熬痛苦思念之情便与之相伴随着相爱双方活着的每一天。
三、四、五、六句是抒写思妇在别离之后的心理活动。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思妇的想象之词。
与游子分别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由于音讯杳无,不知游子已去了什么地方,在思妇看来她与游子之间的距离恐怕已经有万里之遥了吧,当然这里的“万余里”不可着实来讲,只不过是极言距离之遥远之意。
既然是相隔万里,所以在思妇看来,自然是以君之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当然也是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
所以诗人说是“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了。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道路阻且长”,在句意上紧承上句“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而来。
此句语出《诗经.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阻”,指道路上的障碍;“长”,指道路间的距离。
但在此句“道路阻且长”中,其“阻”和“长”的含义比之《诗经.秦风.蒹葭》中的原义则更为泛。
游子去乡万里,与思妇是各在天一涯,其间路途之遥远,这是与《诗经.秦风.蒹葭》中在水一方的伊人间的距离是不可比的;而且其间的障碍“阻”挡也不仅仅只是只有一水相隔,思妇与游子相距万里其中不知有多少高山大河障碍阻挡其间。
再加上当时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战争频繁,更增加了路途之艰险。
因此对思妇而言此生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
所以思妇在此自然地发出“会面安可知!”这一充满相思之苦和绝望之悲的哀吟和叹息。
第二层( 后十句 )写相思。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这两句是用比兴的手法,说明自然界的飞禽走兽都有思念故土的本能和情感。
“胡马”:指北方的马。
“依”:作依恋讲。
一说作“嘶鸣”讲。
“越鸟”:指南方的鸟。
古代的“越”指今广东福建一带地区,代指南方。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喻。
它主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不忘本,如李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诗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里’皆不忘本之谓也”。
一种是《吴越春秋》:“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同类相亲之义也”。
无论是“不忘本”,还是“同类相亲”,都是用来比喻人不忘乡土的情感的。
第七、八句,是全诗由写别离转入写相思的过渡句。
诗人于极度的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用比兴的手法,连用两个表面上看来似乎与上下文并不相连贯的比喻,来说明动物尚且有不忘故土的本能,你看生长在北方的马儿即使离开了北方,但是一旦北风吹起来了便会依恋着北风嘶呜;生长在南方的鸟儿即使离开了南方,但是它做窝也要选择向南的树枝,作为离乡的游子,难道你不思念故土吗?因此说这两句的真正用意是暗示、提醒游子,禽兽尚且如此,你作为人且能无情?“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两句是实写自已相思之深苦。
“远”:这里当时间久长讲。
这里的“相去日已远”,与前面的“相去万余里”遥相呼应。
表面上看两次“相去”似乎是简单的重复,其实不然。
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
“缓”:这里当宽松讲。
“相去日已远,”是说离别的时间之久。
“衣带日已缓”,是言其相思之深之苦。
思妇思念游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思念之情愈加浓烈,以至于茶饭无思,人是一天一天地消瘦下去,身上穿的衣服也觉得是愈来愈宽松起来。
这两句表面上是写思妇对自已衣着形体的感受变化,实则表现了自已对游子的相思之深苦。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
这两句是写思妇在思念哀怨中产生的怀疑和忧虑。
“浮云蔽白日”是古代最流行的一种比喻。
一般用于谗臣之蔽贤,“浮云”常用来喻谗臣;“白日”常用来喻君王。
同时,古人也常用日、月来比喻男人或丈夫。
而在此句中,“浮云蔽白日”究竞作何种理解?历来注家见解不一。
而我则赞同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中的见解:“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
”对此,马茂元教授也认为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夫妇之间的关系,在观念上是统一的。
因此,他们认为这里的“浮云”是用来喻指游子在外结识的新欢;而“白日”则是用来喻指远游未归的游子。
这两句是写思妇的想象。
游子外出久久未归,是不是他在外结识了新欢,而不顾我在家的思念和哀痛,不想返回故土?这是思妇独自在家,于久久的思念哀怨之中难免产生的怀疑和忧虑。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思妇是这样的怀疑和忧虑,但是她对久久未归的游子,还是满怀着浓浓的爱意和谅解,仍然把游子比作灿烂的白日,仍然把游子久久未归看作是他不是不愿返回故土,而是因不得已的原因而顾不上返回故土。
读这两句诗,我们可在思妇的哀怨忧虑之中体会出我国古代妇女温柔敦厚的传统美德!“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这两句是继续写思妇内心相思的苦痛和感受。
“思君令人老”思妇在长期的思念忧虑哀伤之中,深深地感受到身心之疲惫和憔悴,恍惚之间,似乎容颜已老,红颜不在;时间也在飞速地流逝,仿佛之间又过去了一年。
这里的“思君令人老”当然并不是指因相思而使人的年龄老大,而是指主人公内心的感觉,人本不老,而心情的忧伤,致使形体上的消瘦,好象使人衰老了一样。
“岁月忽已晚”,也不是说时间的早晚,而是说时间流逝之迅速。
古人将一年之尾谓之“岁晚”,一生之尾也谓之“岁晚”,而人的一生又有多少个年尾“岁晚”呢?此句慨叹人生岁月匆匆,年华易逝。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弃捐”:犹言丢下之意。
“勿复道”:不要再说了。
因为这些相思忧愁现在是说也无用, 多说不过是徒增伤心罢了。
“努力”:这里有不可为而为之之意。
“加餐饭”:是当时社会上习用的一种最亲切的劝慰别人的成语。
如《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饭’,下有‘长相思’”。
“努力加餐饭”,加餐饭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是一件很平常的一件事,但由于主人公是终日相思忧虑不止,可以说是到了百事无趣,茶饭不思的地步,要想加餐饭又何尝容易做到,,所以才只有要努力去为之才行。
这两个字之加看是简单,实则“充满了对于绝望的不甘与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持的苦心”(见《迦莹论诗丛稿.一组易懂而难解的好诗》 )。
对最后两句诗的解说历来是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对“弃捐勿复道”句而言,一种是把游子当作负心汉,把思妇当作弃妇的前提上来解释,“弃捐”就解作被抛弃搁置之意,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这些被抛弃的悲哀和痛苦不再去说它了;一种是不把游子当作负心汉,把思妇当作弃妇的前提上,来解释“弃捐”,“弃捐”就解作为丢开一边的意思,,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这些相思忧愁和悲苦,暂且抛开不要再去说它了。
对“努力加餐饭”句而言,所存在的两种解说是承上句而来的。
一种是说自已虽然被痛苦地抛弃了,但自已也不去忧伤不去提它了,只是希望负心的游子你还是努力加餐自已多多保重吧!一种是说此句是自我劝勉之词,意思是说把相思忧愁这些伤心的事都丢开一边不去说它了,自已还是努力加餐,自已保重吧!笔者认为在人性本美好和不违背诗意的前提下,把“弃捐勿复道”作第二种解说;把“努力加餐饭”在作第二种解说的基础上,理解为既是思妇对自已,也是对游子的相互宽慰和勉励为更好。